近日,全球多家知名对冲基金纷纷向美国监管机构递交了13F持仓报告,公布了他们截止2020年6月31日,第二季度的基金持仓情况。 13F是美国证监会(SEC)规定的管理股票资产超过一亿美金的机构,需要在每个季度结束之后的45天之内,向证监会提供自己在这个季度末的持仓报告。 虽然13F都有滞后性(一般基金都在截止日期前才披露),但对于投资者来说,巴菲特、雷伊·达里奥、大卫·泰珀、赛思·卡拉曼,张磊等大佬们的基金持仓具有风向标意义。 在全球大放水的背景下,今年阿里巴巴股票的涨幅"只有"20%,落后于国内其他核心互联网公司(腾讯、美团等),也跑输了给美国的FAAMG(苹果、微软、Facebook、亚马逊、谷歌)等。 然而在8月15日截止的13F显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基金大佬们都在大幅度加仓阿里巴巴,这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 基金二季度纷纷加仓阿里的逻辑究竟是什么? 01 阿里巴巴二季度成新宠 我们来看看二季度哪些大佬加仓了阿里巴巴。 达里奥掌管的桥水基金(Bridge water Associates)是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二季度大幅押注中国,几乎买遍了所有中概股,而且重仓两只中国ETF。 在个股方面,阿里巴巴二季度成为桥水第六重仓股,前五都是ETF。在第二季度,桥水加仓阿里巴巴幅度达244%,占投资组合比例为3.44%,加仓后持有市值约2.05亿美元。 同时,高盛和JPmorgan等大型基金也纷纷加仓阿里。高盛二季度增持比例到达55%,JPMorgan也增持了45.7万股。 除此之外,中外两位重量级投资大师都在二季度大幅加仓阿里巴巴。 首先是大卫·泰珀,他是美国的价值投资者,最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之一,也是Appaloosa投资管理公司的创始人。他主要投资那些陷入困境的公司,比如2008年抄底银行股。在选择标的时候,他更为重视那些"问题公司"和"遇冷公司"。 大卫·泰珀之前一直持有阿里巴巴,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二季度大幅加仓阿里巴巴49%,成为其第一大持仓股,持有价值高达7.28亿美元,超过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的持仓。 另一位投资大师则是我们熟悉的张磊,他旗下高瓴资本一直擅长于投资TMT行业,从其美股持仓可以看出他一直十分看好国内的电商行业。 二季度高瓴资本大幅度加仓阿里巴巴,增持比例达到98.5%,持有价值达到8.47亿美金,成为其美股第四重仓股,前三分别是百济神州(BGNE)、视频会议软件Zoom,以及爱奇艺。 这些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基金,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二季度大幅度增持阿里,其背后原因不可能只是阿里今年涨幅低于其他核心资产,那么加仓背后的逻辑可能是什么? 02 阿里下半年可能的催化剂 首先是蚂蚁金服A+H上市,有望提高估值。 阿里手握蚂蚁33%的股权。如果按2000亿美元进行计算,33%的股权折算后能为阿里带来660亿美元的估值。 但值得注意的是,蚂蚁集团这次是计划在科创板和港交所同步上市,这可能会令蚂蚁最后上市的估值高于2000亿美元。 蚂蚁科技是第一只真正意义上在A股上市的互联网巨头公司,投资者对此拥有疯狂的热情,这可能会给蚂蚁一定程度上的估值溢价。可以参考中芯国际在A和H两地的巨大估值差。 其次是纳入恒指和港股通的预期,有望吸引更多被动资金流入。 恒生指数公司在8月14日公布恒生系列指数季度定期审议结果,此次调整会首次把同股不同权和第二地上市公司纳入选股范围。其中阿里巴巴、小米集团和药明生物将被纳入恒生指数。 恒生指数是固定50只成分股、且单只个股权重上限为10%(按自由流通市值计算)。此次调整,虽然同股不同权及第二上市公司将首次被纳入恒生指数选股范畴,但权重上限设置为5%。 根据恒生公司的公告显示,阿里巴巴的权重为5%,调整将于9月7日生效。 那么这能给阿里带来多少被动资金流入呢? 根据Bloomberg统计,追踪恒生指数的ETF资金规模约为198亿美元,追踪国企指数的ETF资金规模约为48亿美元。 根据中金测算,如果能够被纳入的话,按最新价格和估算的自由流通比例,静态测算权重约为5%,基于198亿美元ETF资金规模,对应潜在被动资金流入约为9.9亿美元。 现在阿里巴巴在港股一天的成交额在30-50亿港元左右。 对于二次上市互联网公司来说,相比指数被动基金的购买需求,更大的购买力可能会来自于港股通。 举个例子,自从美团和小米去年11月进入港股通之后,南水一直在买买买。目前沪深港通持股占美团自由流通股本8.8%,占小米自由流通股本32%,这期间这两家公司的股价表现相当不错。 但今年阿里巴巴是否能进入港股通仍然是个未知数。 03 二季度业绩的预期差 8月20日,阿里将发布截止月6月底的季度业绩。 市场预期营收1480亿元人民币(+29%),每股收益13.82元。 Q1业绩之后,市场对于阿里货币化率受到压力表现得非常担忧,Q1阿里国内电商广告+佣金收入同比增速仅为1%,引发担忧情绪大幅提升,市场从而将未来预期打得很低。 随着国内疫情受控,经济活动恢复,电商业务恢复明显是快于其他行业的。 这体现在两个先行指标:快递和网上社零。 4-6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分别为65.9亿件,73.8亿件和74.6亿件,同比增长分别为32.1%,41.1%和36.8%。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而且增速比去年同期更快。 4-6月网上实物零售的增速分别为17%,23%和26%,远远好于整体社零,而且增长速度也是快于去年同期,去年同期的增速分别为22%,20%和17%。 从国外零售市场的情况看来,亚马逊在疫情期间线上营销收入大幅增长。在国内经济活动恢复之后,同样的趋势有可能会出现,因为商户愿意增加线上渠道的营销预算,进而抵消线下渠道的疲弱表现。 这样就可能出现预期差,市场因为阿里Q1业绩疲软而降低了Q2的预期,但实际上可能并没有市场预期那么差。 04 结语 当然,13F的大佬们持仓作业也不能直接抄,因为基金都会选择在季度结束后的45天deadline到了之后才公布持仓的结果,而且并不需要披露空头的仓位,所以对投资者来说可能有误导性。 投资大师们的组合只能作为参考,最终还需要通过自己的研究,理解背后的逻辑,才能更好地下注。
昨晚刚刚披露半年报,上半年净利润增长逾5.4倍的江南高纤,今日却没有获得二级市场的追捧,以跌停收盘。 不过,相当惹眼的是,一位名叫顾青的自然人以 4198.31万股跻身江南高纤第三大股东,持股占总股本的2.42%。 从公开信息判断,“新面孔”顾青系二季度抢筹入驻。查询交易所资料发现,江南高纤二季度并未发生大额的大宗交易,由此判断顾青持股系竞价交易所获。以江南高纤第二季度区间均价3.7元计算,该笔投资耗资约1.55亿元。 从股价走势看,江南高纤二季度走出了“过山车”的走势。从4月1日开始,公司股价从2.31元一路攀升,至4月23日盘中摸高5.42元,后又一路调整,跌到3元下方(期间实施了10转增2派1的分配方案),7月份以来缓慢回升。 详情请扫二维码↓
8月5日,正海生物披露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34亿元,同比增长1.35%;净利润为5501.57万元,同比增长7.89%。 疫情影响之下,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双双实现增长,与公司在疫情得到控制后,二季度加大市场和新客户开拓密不可分。半年报显示,正海生物第二季度实现收入8957.73万元,创造了公司单季度收入新纪录。 突发疫情 影响一季度业务开展 作为一家从事再生材料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医院的口腔、神经外科等医院科室。受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国内口腔、神经外科等外科科室业务受到明显影响。 一位从事多年口腔临床的医生告诉记者,口腔诊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水雾飞沫气溶胶,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口腔医生会近距离面对患者口鼻,疫情严峻时期,全国多地发文暂停普通口腔门诊,可有效减少潜在的疫情传播风险。 济南某口腔医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疫情期间确实比平时就诊人数少很多。鉴于口腔疾病治疗过程的特殊性,医院特别加强了医护人员防护,疫情严峻时期,院里曾明确非急症的患者可暂缓治疗,同时医院还开通线上服务,为患者提供免费口腔健康咨询服务。” “原计划春节期间整整牙齿。疫情暴发后,我觉得也不着急就一直拖到现在。”日前,一位在口腔医院就诊的市民张先生对记者表示,不是急症的话,大家一般都会往后拖拖,疫情防控,人人有责,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正海生物也表示,因受疫情影响,医院和诊所等产品消耗终端的手术量明显减少、现场学术推广活动难以开展,公司产品销售受到较大影响,今年一季度收入同比下降26.96%,销量同比下降54.21%。 练好内功 二季度创单季度收入记录 全面复工复产后,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正海生物静下心来苦练内功。 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在现场学术会议和活动不便的情况下,公司在业内率先开展了线上“直播”,既传递了学术知识,也实现了品牌提升,也为市场开拓打下基础。截至二季度末,公司收获了万余播放量,并在神经外科领域完成新开发终端医院数量接近50家。 此外,公司坚定执行“销售一代、注册一代、临床一代、研发一代”的新产品开发策略,在积极推进各项产品研发进展的同时,也密切关注公司在售产品的技术改进点。 报告期内,为更贴近市场需求,正海生物将在售产品-生物膜提报了变更注册,目前已经收到了发补通知单;活性生物骨产品的补充资料工作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 公司表示,将保持对进度和效果的密切跟踪和积极沟通、协调解决其中的各项问题,力争早日取得产品的上市许可。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态势逐渐向好,各地区的医院和相关科室逐步开放。前述医院工作人员介绍,二季度特别是本地防控级别下调后,医院门诊就诊量开始提升,近期普通患者就诊人数显著增加。 二季度,正海生物积极开拓新客户、新市场,实现了经营业绩快速增长。半年报显示,公司二季度实现收入8957.73万元,同比增加25.77%,环比增加99.68%,销量同比增加41.56%。二季度销售的突破性进展也使得公司2020年上半年实现了正增长。 正海生物表示,在外部环境压力较大的逆境中,公司顶住压力、迎难而上,二季度的销售收入创造了单季度收入的历史新高,为未来的进一步扩大营销版图和良性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疫情之下,宝马也难逃重创,今年二季度,其遭遇了自2009年以来首次季度亏损。 8月5日,宝马集团公布二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宝马二季度净亏损2.3亿欧元,上年同期盈利14.5亿欧元;二季度未计息税前亏损共计6.66亿欧元,远高于市场预估的4.199亿欧元;二季度收入从257.2亿欧元降至199.7亿欧元。受此消息影响,宝马集团股价一度下跌4.4%。尽管如此,宝马集团仍持乐观态度,预计今年将实现盈利。 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经销店关门、生产暂停,宝马集团在今年上半年的销量也同比下滑。今年上半年,宝马集团在全球共售出962572辆新车(包括宝马、MINI和劳斯莱斯),同比下跌23%。电动车却表现出色,宝马集团旗下电动车实现了3.4%的同比增长,上半年总销量为61652辆。 二季度,宝马集团在德国市场的销量为4.82万辆,跌幅高达46%,美国市场销量为5.62万辆,同比下滑近40%。但是,宝马在中国市场却实现了17%的同比增长,销量为21.26万辆。 在亏损背景下,宝马汽车预计汽车业务息税前利润率为0%至3%。今年3月,宝马集团CFO(首席财务官)彼得在该集团2019年财务年会上表示,受疫情影响,预计2020年宝马集团利润率将由2019年的6.8%下降至2%-4%。 不过,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强调:“疫情在短期内会对运营造成影响,现金流以及利润率是宝马集团今年的工作重点,宝马将采取一系列开源节流措施。但不会影响宝马集团的长远战略目标,未来5年将累计投入超过300亿欧元用于研发。” 未来汽车日报
8月5日,位居行业前列的面向金融机构的商业科技云服务平台壹账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金融壹账通”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OCFT)发布2020年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在二季度经济逐渐复苏的情况下,金融壹账通拿出了收入同比增长48.4%,毛利润同比增长93.4%的好成绩。运营类产品收入同比上升170.7%,收入占比从20%上升至37%。 从“零配件”到“汽车”,再到“自动驾驶”和“云平台”,金融壹账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了清晰的产品战略,即从输出单个模块,到输出核心系统,再到输出业务及管理能力,以及为客户提供SaaS云服务,助力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这一战略也获得了市场和客户的积极响应,与各大金融机构、政府和监管机构、海外金融机构纷纷签约。 业绩持续增长,成本控制效果显现 财报显示,金融壹账通2020年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48.4%,从2019年同期5.22亿人民币增长至7.74亿人民币,毛利润增长了93.4%,达 2.97亿元。 分析收入来源可以发现,公司二季度初装收入同比增长71.5%,达2.16亿人民币。二季度运营类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70.7%,达2.88亿人民币。得益于新客户的增加,二季度智能闪赔处理量从去年同期的100万件上升至140万件。 对此,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表示:“我非常自豪地宣布公司二季度的总收入同比增长48.4%。尽管我们仍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但我们取得了迅速发展。公司已经建立起了庞大的客户群,且产品种类丰富,其基于交易的收入模型也获得了市场认可。 金融壹账通CFO罗伟杰表示:“公司在二季度的表现反映出客户对我们平台的持续信心。我们的运营类产品再次脱颖而出,收入同比增长170.7%。毛利率同比增长8.9个百分点至38.4%。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控制成本,重视效率,不断努力地利用技术转型中的增长契机。” 据财报披露,得益于公司的规模效应及成本控制,二季度营业利润率从-68%上升至-47%,较之去年同期上升了21个百分点。分析来源发现,主要是营销费用率和行政费用率下降所致。其中营销费用率较之去年32%下降了11个百分点,至21%,而行政费用率则下降至25%,去年同期为29%。 海外市场也收获颇丰,截至2020年6月底,金融壹账通在海外已与超过15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50家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国,金融壹账通都已通过建立分公司或与当地企业合作的形式打开了市场局面。 在中国香港取的得虚拟银行牌照的“平安壹账通银行”,已经于今年6月正式启动试营业。在印尼,阿布扎比,新加坡及欧洲落地了四个新项目:与印尼征信机构推出征信模型,与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合作“数字实验室”,与新加坡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及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共同搭建亚洲中小企业中心(Asian SME Hub)线上平台,与瑞士再保险公司共同开发针对欧洲市场的智能理赔解决方案。 “非接触”金融引爆需求 运营收入高速增长 随着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日渐加深,银行以“产品”为中心的战略不断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疫情期间,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提出“各银行保险机构要积极推广线上业务,强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电子渠道服务管理和保障,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务。 受益于人工智能客服和智能救援的需求持续回升,财报显示,二季度运营类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70.7%,收入占比从20%上升至37%。得益于该模块的推动,二季度基于交易量和运营的收入同比增长41%,达人民币5.58亿元。“爆款“产品包括AI客服、智能救援等。 以此次爆款产品AI客服为例。针对疫情期间人工坐席无法按时返工、坐席无法集中办公、大量客户亟待触达的情况,金融壹账通智能语音服务,通过智能外呼机器人+AI智能坐席,既帮助金融机构客服简化了大量工作,节省了人力,又让客户足不出户办理业务,畅通服务,实现7*24小时优质服务不间断。春节后,已有20多家合作银行主动找到金融壹账通合作,开启了应急远程客服服务,应对疫情引起的客户咨询、投诉及还款提醒等场景,还款咨询日均咨诉量上升43%,处理了60%客户延期还款问题。 智能救援则是2019年推出的产品,在疫情期间,车辆事故在线处理成为刚需。作为保险科技“智能车后生态圈”的一个产品线,该产品是为保险、车企、银行提供智能派单调度、作业管理、风控、结算等一整套智能救援服务技术与管理解决方案。此外,金融壹账通还通过远程事故定责、远程查勘定损等功能,开启了事故处理全流程线上化,帮助当事人、交警与及保险公司在线处理交通事故,减少交通拥堵、缩减警力、降低保险公司成本、提升市民满意度。截至目前,交通事故视频快处平台已处理33多万件事故,平均处理时长从40分钟降低为5分钟,每天民警处理事故量从人均20件提升到300件,每天轻微事故拥挤时间从1小时减少到15分钟,效果显著。 新基建开启新机遇 战略项目频频落地 2020年,新基建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4月份以来,各地也在集中加码新基建项目,上海、广东、重庆、山东、云南等全国十余个省份已经出台了有关新基建的落地举措。金融壹账通凭借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先科技,积极捕捉新基建机遇,今年上半年先后上线了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与证监会科技监管局、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招商港口,海南省金融局等签署了系列战略合作协议,以金融科技积极投身新基建。 2020年年初,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上线。截至2020年7月24日,“中小融”平台已申请接入250项数据,涉及34个部门,实现累计服务企业数39829家,累计入驻金融机构347家,发布金融产品940款,累计申请融资206.5亿,实现融资152.18亿元。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小融”平台开辟“疫情防控金融服务专区”,上线抗疫贷等专项产品,全力保障中小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助力企业“足不出户”,快速解决融资需求。 2020年3月31日,招商局港口集团与金融壹账通签约“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及贸易便利化区块链平台项目”,双方将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共同推动智慧港口建设,稳外贸、助复苏。此项目的最大特点是利用全球领先的区块链技术,链接海关、企业及金融机构,构建企业库、商品库、物流库、合约库、单证库等贸易物流五大数据库,并以海量贸易数据为基础构建全面而精准的企业画像,为中小企业与各个银行及金融机构之间,搭建起信息透明、互信度高、稳健高效的风控体系。 2020年4月16日,数字广西集团与金融壹账通共同组建的金融开放门户(广西)跨境金融数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资公司)正式成立。作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资金、物流、信息流综合服务平台,合资公司运用金融壹账通领先的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结合数字广西的丰富数据资源,将创新性地打通跨境贸易和金融服务流程中的诸多‘堵’点,如通过电子凭证、智慧合约等,使跨境贸易中的身份认证、交易验证实现全在线处理,大幅简化了贸易流程、提升了处理效率。再加上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可追溯等技术优势,大幅提升了各参与方的信任度,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进行风险画像,为金融机构与贸易企业提供了可信融资环境,助推广西-东盟经济一体化发展。 叶望春表示:“随着中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解决方案,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全方位支持。新基建的潜力巨大,没有公司能比我们更好地利用它。” (CIS)
总体上看,本次政治局会议对当前形势判断更为积极,未来工作部署突出强调已有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而非“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体现了对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决心和信心。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做重点解读: 形势判断: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首先,此次形势判断更为积极。作为对比,4月17日政治局会议强调两个“前所未有”,即疫情冲击前所未有,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而本次会议则提出“经济稳步恢复,复工复产逐月好转,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一方面,二季度以来国内疫情虽小有反复,但总体已处于稳定控制状态;另一方面,二季度GDP同比达到3.2%,高于市场普遍预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恢复正增长(根据刚刚公布的数据,二季度美国GDP环比下降32.9%,同比下降9.5%)。 二季度经济形势好于预期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二季度尽管消费仍是负增,但投资及时顶了上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达到5个百分点。二是在防疫物资出口大增等带动下,二季度出口意外强劲——二季度我国出口同比增长0.1%,而同期全球整体出口降幅达到两位数。由此,净出口对二季度GDP增长形成0.5个百分点的正向拉动。 本次会议强调“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性较大”。这主要是指当前境外疫情仍在加速蔓延,输入性病例很难完全杜绝,国内个别地区疫情还会不时出现反复。这一方面会带来外需下滑风险,另一方面也会制约下半年国内经济复苏进程。此外,当前中美关系波折不断,近期紧张态势有所升级。11月美国大选之前,民调处于明显下风的特朗普有可能在中美关系上再启事端。值得一提的是,两国经贸官员将在8月通话,评估第一阶段中美经贸协议执行进展——受疫情影响,协议中关于扩大美国商品进口额部分存在序时进度滞后情况。 目标任务: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今年目标任务有两个焦点:一是在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在疫情冲击下稳定就业市场。这意味着尽管今年未设定具体经济增长目标,但GDP仍然要保持一定增速。考虑到二季度以来的经济修复进度,我们判断下半年GDP增速有望逐步向6.0%的潜在增长水平靠拢,全年经济增速将达到2.5%。这将能确保小康目标中“GDP十年翻一番”目标基本完成,同时也能对完成全年就业目标提供基础支撑。 今年底线思维突出体现在“六保”之中,而稳就业则是“六稳”和“六保”的首要关注点。伴随毕业季来临,下半年就业压力会有所加大。预计下一步宏观政策会加大对稳就业的支持,各地财政有望增加稳岗招工补贴规模,引导信贷、社融重点流向就业密集型行业企业的定向政策也可能出台,以确保完成全年新增900万以上的就业岗位目标,缓解疫情对大学生、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宏观政策: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房地产调控重申“房住不炒”。据测算,今年包括政府性基金、养老保险等在内的广义财政支持力度接近11.6万亿。其中上半年投放4万亿,下半年投放规模会增加至7.6万亿。资金规模上来后,接下来的重点就是要及时起到逆周期调节作用,形成实物工作量,其中一个观察点就是基建投资增速。我们判断,继二季度基建投资同比转正(6.0%)之后,下半年在资金更加充裕背景下,基建投资有望实现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 关于“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意味着下半年M2、社融增速会较为温和,将分别处于12%和14%以内的“合理增长”区间,从而显著低于2009年和2015年的两个货币扩张周期。另外,本次政治局会议未再提及降息降准,意味着下半年动用这两项政策工具的概率在下降;即使实施,降息降准幅度也会明显低于上半年,“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将主要由金融系统、特别是银行体系让利1.5万亿完成。 不过,我们同样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也基本可以排除,这体现在本次会议强调“宏观政策加强协调配合”方面:考虑到下半年财政发力需要低成本融资支持,当前市场资金利率存在小幅下调空间;财政资金支持项目启动后,信贷、社融等配套资金也需要及时到位,才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最后,“精准导向”显示下半年信贷、社融将主要流向以制造业、小微企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部门,城投、房地产融资会受到一定控制。这也是“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的内在要求。预计下一步监管层会重点挖掘“直达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潜力,其中围绕央行再贷款,还可能推出新的政策工具,精准引导信贷资金流向。这也进一步降低了大水漫灌的必要性。 本次会议重申“房住不炒”,与7月24日房地产工作座谈会内容相衔接,表明在经历明显修复之后,下半年房地产调控风向趋紧,整个行业不会出现高歌猛进态势,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压住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不过,今年稳增长仍需借重房地产投资,地方政府也需要增加土地出让金收入来缓解支出压力,因此下半年无论是房地产投资还是商品房销售,都会保持一定增幅度,全年主要房地产行业指标仍有望高于上年。 需求端: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克服疫情影响,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在复工复产顺利推进过程中,二季度经济修复的一个不足是终端需求明显偏弱。在GDP 同比转正的背景下,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仍是负增(-3.8%),食品之外的普通商品价格持续走弱。本次政治局会议对此予以关注,提出“扩大最终消费”。这既符合提升内循环主体地位的中长期方向,也能缓解短期增长动力不均衡问题。我们认为,继上半年重点支持企业之后,下半年政策上有可能加大对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支持力度,重点会向边际消费倾向更强的低收入阶层倾斜。具体政策可能包括加大财政定向补贴力度,鼓励各地更大规模发放消费券,以及在健全疫情防控机制过程中,逐步放开旅游、娱乐等服务消费限制等。 总体上看,本次政治局会议对当前形势判断更为积极,未来工作部署突出强调已有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而非“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体现了对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考虑到“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预测若下半年外部环境、特别是外需出现较为明显的不利走势,国内宏观政策还会保持高度灵活性,通过及时对冲确保完成全年任务目标。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当前我国无论是在货币政策还是在财政政策方面,都留有充分的发力空间。
德国最大银行德意志银行集团(下称德银)近日公布2020年二季度业绩显示,虽正经历集团业务重整且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德银该季度仍实现营收及利润增长,且正按照既定目标有序推进战略转型。 报告显示,二季度,德银净收入达63亿欧元,去年同期为62亿欧元;税前利润为1.58亿欧元,去年同期为税前亏损9.46亿欧元。计入转型相关影响后,净利润为6100万欧元,去年同期为净亏损31亿欧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德银该季度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7.61亿欧元。对此,德银表示,这与管理层预期一致,且核心银行业务的营收增长与持续有效的成本管理足以抵消相关影响。 此外,德银二季度核心银行业务盈利持续上扬。报告显示,二季度,其核心银行业务税前利润为7.53亿欧元,去年同期为税前亏损。净利润为4.89亿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