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在第三届天鹅颐养经济走廊城市合作机制(黑河)云端年会暨全省养老服务发展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上记者获悉,又有12个城市正式加入天鹅颐养经济走廊城市合作机制,天鹅颐养经济走廊城市达到30个,覆盖8个省份。 据悉,天鹅颐养经济走廊城市合作机制是黑龙江省政府在2018年发出倡议,哈尔滨市与伊春市联合大小兴安岭城市圈,与南京市、武汉市等南北18个城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的,致力于合作城市间养老资源共享、养老资金互流、养老产业互促。 本次大会上,宣传推介黑龙江省养老服务业发展优质资源,进一步完善天鹅颐养经济走廊城市合作机制,公布了天鹅颐养经济走廊城市合作机制章程,并又吸纳了12个城市正式加入经济走廊合作机制。此次新增的经济走廊合作城市有:桂林、防城港、北海、益阳、湛江5个省外城市,以及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鸡西、双鸭山、七台河、绥化7个省内城市。天鹅颐养经济走廊城市达到30个,覆盖黑龙江、江苏、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8个省份。同时,会议确定牡丹江市为天鹅颐养经济走廊城市合作机制第四届年会主办城市,举行了会旗交接仪式。 会上,“南蚕北养、南来北往”项目、北药种植项目、养老骨干网建设项目、生态康养特色小镇项目、黑龙江省康养学院项目、智慧科技康养辅具产业园项目等6个养老产业项目进行了线上签约。 据悉,此次会议还对接下来黑龙江省进一步推进黑龙江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做出了“五个聚焦”的工作部署。 一是聚焦“高质量”,提高养老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养老服务产品升级,深入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养老服务产品的多元化,持续推进养老服务质量建设,建立完善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开发养老服务优势产品,找准养老产品“亮点”,提升核心竞争力,利用自然资源、优质机构资源、中医资源,开发康养、休闲观光型候鸟式养老产品、输出管理护理产品和“南病北治、北药南用”医养产品。推动养老企业做强做优,在全省扶持打造具有盈利能力的品牌化、连锁化养老服务机构,打造在全国有竞争力的服务品牌。 二是聚焦“内循环”,提升养老服务业持续发展能力。拓展养老市场空间,加大养老服务业政策支持力度,按照产业发展模式对养老服务业进行规划推动,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价值链,增强养老服务业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产融结合,通过养老金融创新业务,高效提升养老产业资产、资金、资源的整合能力。扩大区域合作,完善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和天鹅颐养经济走廊城市合作机制,加强省内外旅游康养资源和协同合作。 三是聚焦“适老化”,培育养老服务业消费市场。打造康养旅居示范基地,围绕“南病北治、北药南用、森林康养、中医保健、休闲旅居、文化民俗”等方面,打造“丰富多样、一地一品、有竞争力”的北方健康文化旅居养老示范基地。扶持适老产业发展,依托省内的科研技术优势打造老年用品产业集群,依托绿色有机农业优势开发适老化有机食品和营养保健品,推动公共老年产品在养老机构、社区的公益化配置和使用。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业,鼓励嵌入社区的小微型养老机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短托、日托、健康、文化、娱乐、维权等基本社区服务。 四是聚焦“体系化”,夯实养老服务业发展基础。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养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确保养老服务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相协调。持续加大资金投入,重点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面向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和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位。实施养老人才战略,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育和保障制度,发展养老企业职业经理人培育体制,吸引省内外更多高端管理人才投身养老产业领域。 五是聚焦“放管服”,激发养老服务业发展活力。切实落实国家有关养老服务发展的减负、融资、消费、赋能等一揽子扶持政策,发挥养老产业金融支持联盟作用,推动解决养老服务机构发展遇到的问题。 会议采取线上线下同步举办方式,参会人员集体在线上云上虚拟3D展厅观摩了“第三届天鹅颐养经济走廊城市合作机制云端博览会”,3D展厅设置5个特色展馆进行参观,展厅涵盖超过500个品牌,集中展示30座城市人文、旅游、美食、旅居基地等信息,全方位展示天鹅颐养经济走廊城市合作机制成果及大美龙江独特魅力。
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较2018年增加945万,占比为12.6%、较2018年上升0.7个百分点。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养老问题成了当务之急,近年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居家养老新模式——虚拟养老院受到欢迎。 实际上,虚拟养老院的出现根本上是由于民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与传统养老模式之间存在着矛盾。 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近年来呈现出快速上涨的态势,2001-2010年中国老龄化程度年均增加0.2个百分点,2011-2018年年均增加约0.4个百分点。我国用十八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左右的老龄化进程。而且未来速度可能更快。与此对应的是家庭养老压力的增大,由于过去实行的人口政策以及今天医疗技术进步导致的人均寿命延长等影响,我国养老需求日已增加,而随着老年人口占比的不断提高,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妥善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便自然成了事关国家发展的大事。 另一方面,我国存在未富先老,无人养老的问题,这导致我国养老保障的有效供给问题愈发凸显。随着随着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421”家庭越来越多,成年子女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被进一步放大,想靠传统的家庭养老变得不那么现实。但同时,社会养老机构供给有限,并且,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在传统家庭养老的家庭观念与市场养老机构有效供给不足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养老问题变得多样且复杂。 而虚拟养老院的探索正是解决了这样的矛盾,与实体养老院不同,虚拟养老院是依托信息技术所搭建起来的养老服务平台。不过,它的整个运营还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实现了企业与养老服务机构的链接,利用一个信息手机反馈平台,整合养老机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家政服务等养老资源,让老年人居家就可以享受养老院的各项服务。当然,虚拟养老院不是对机构养老院的替代,而是补充,他是一种对现阶段问题的创新和探索。 不过,正是因为虚拟养老院在国际上都属于新兴事务,因此我们缺乏成熟的经验参考,更多是靠我们自身的探索。从时间维度上来看,苏州从2007年便提出了虚拟养老院,虽然我们能够看到其发展的前景,但就目前而言,我们仅仅是上实现了零到一的突破,而一到多,甚至是多到优的转变还距离很远。 当前,虚拟养老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过度倚重政府购买、市场不够活跃,人才紧缺。这不仅仅是虚拟养老院的问题,就传统养老机构而言,也还未能解决上述问题。笔者看来,不管是虚拟养老院也好,传统养老院也好,其问题的根源在于盈利艰难,2018年5月北京市民政局曾发布《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摸底普查》。全市460家机构在回答有关盈亏的问卷时,4.1%称“有盈余”,“基本持平”占33%,“稍有亏损”占32.5%,“严重亏损”占30.4%。即使从今天来看,养老机构还是很难盈利,这也是为什么养老机构总是离不开政府补贴。 因此,于其纠结一些大的问题,不如脚踏实地先想想盈利问题。从这个方面来看,虚拟养老院是有着一定优势的,养老院最大的开支是土地、建设费用,其次是人力成本,虚拟养老院将土地、建设费用省去,用信息基础设施作为代替,而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具有很强正外部性的设施,政府可以积极布局建设,因此,政府问题不在于如何用补贴提高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而在于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帮助相关养老、医疗企业降低成本;其次是人力成本,这一点是如何都省不下来的,笔者认为,不仅省不下来,也不能省下来,市场机制其实就是价格机制,为什么很多报道提到护理专业学生不在养老机构上班,原因就在于有更好的选择,选择去养老机构其机会成本太大,因此,用钱来吸引人才比靠情怀、道德来的更有效。 解决了盈利问题后,我们要思考的便是行业规范的问题,其实,在信息技术的加成下,养老监管也会变得相对容易,通过政府监管、数据互通,相关企业会相对自觉地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按照标准去服务。除此之外,也要健全相关地法律法规,需要提醒的是,要基于相关企业更多地包容度,避免企业因为担心意外纠纷而不敢进入,不敢服务。
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平均寿命更长,准备不足的话容易陷入养老困境。然而,近日有调研显示,女性的商业养老保险持有状态并不理想,养老需求缺口明显。 近日,中宏保险与复旦发展研究院联合推出的国内首份《中国女性养老与风险管理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显示,受访女性中购买养老保险的比例未过半数(47.44%)。在保障配置选择方面,受访者普遍担忧的养老问题主要包括:医疗开支庞大、护理服务的可获得性、意外事故的发生,以及老年收入不足等。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预计将在2030~2050年间达到峰值,同时,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女性的占比正逐年攀升。据统计,女性拥有较长的预期寿命,因此对养老金的需求更大。 为了关注中国女性养老保障、准备和风险管理,白皮书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对14个主要中心城市的女性养老情况进行了调研。研究样本随机选取了1406名女性及269名男性以实现性别差异比较。 研究表明,女性面临的健康风险令人担忧,样本中约三成(30.83%)女性认为自己的精神状态一般,且有亚健康的情况存在。女性在老年罹患疾病的风险也高于男性,据统计,中国60岁及以上女性患有不止一种慢性病的比例为77.6%,高于男性的75%,对女性老年健康风险的关注迫在眉睫。 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女性对于养老生活的准备却规划不足。样本数据显示,女性计划养老事宜的平均年龄为43.8岁,仅有8.8%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在30岁或更早开始养老计划。此外,相对于她们有限的收入,受访女性对未来养老生活质量却有着不低的期望。根据调研,受访女性退休后每年的花费预算高达24万~48万元,但当前年收入却主要集中于10万~29万元之间,显然无法在满足个人养老生活水平的同时,兼顾父母和子女等家庭成员,以及应对负担较大的老年健康风险问题。更令人忧虑的是,样本中只有不足三成(28.52%)的女性认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可能会面临入不敷出的境况。 虽然商业保险提供的保障能够较好地规避女性在老年时可能面临的风险,但白皮书结果显示,未过半数(47.44%)的受访女性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持有量既没有达到普遍持有的理想状态,也未达到其自身的心理预期。而在上海的样本中,有17.14%的受访女性为个体户或自由从业者,有5.19%为家庭主妇,意味着超五分之一的受访女性可能没有第二支柱提供养老保障,折射出这一群体面临的养老金缺口形势更为严峻。 不过,女性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投入潜力依然值得期待。经模型测算发现,女性普遍愿意在现有保险持有水平的基础上,加大对养老保险的购买。白皮书数据显示,未来女性在商业养老保险上的投入占年收入的比重将从5.89%上升至8.87%。 “为应对养老所要面临的多重挑战,建议女性尽早筹划,谨慎评估风险保障缺口, 动态调整养老规划,理性选择养老金融工具作为补充,为自身的保障加持,有效弥补退休后的生活保障缺口,进而实现无忧养老生活。”中宏保险首席执行官张凯表示。
近日,中宏保险今日宣布与复旦发展研究院联合推出国内首份《女性养老与风险管理白皮书》(下称白皮书),聚焦中国女性养老保障、准备和风险管理。 白皮书研究表明,女性对养老风险的意识不足,且老年面临的健康风险较高。数据显示,受访女性中购买养老保险的比例未过半数(47.44%)。在保障配置选择方面,受访者普遍担忧的养老问题主要包括:医疗开支庞大、护理服务的可获得性、意外事故的发生、以及老年收入不足等。 据统计,女性拥有较长的预期寿命,故其对养老金的需求更大。然而,白皮书调研结果显示,女性的商业养老保险持有状态并不理想,养老需求缺口显著。 中宏保险首席执行官张凯表示:“中宏保险与复旦发展研究院的战略合作已迈入第二年,我们对女性养老和健康持续关注,今年的白皮书重点聚焦女性的养老风险。调查发现,女性的养老准备仍有较大差距,我们期望借此研究唤醒广大女性对风险管理和保障配置的关注。为应对养老所要面临的多重挑战,我们建议,女性尽早筹划、谨慎评估风险保障缺口,动态调整养老规划,理性选择养老金融工具作为补充,为自身的保障加持,有效弥补退休后的生活保障缺口,进而实现无忧养老生活。” 白皮书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对14个主要中心城市的女性养老情况进行了研究。调查发现,健康风险管理是女性养老的主要诉求。近八成受访女性将“身体健康”放在人生目标首位。在养老方面最担心的事情中,排名前四项也都与健康有关。 受访女性中分别有72%和54%的女性认为“有能力负担医疗费用”和“获取国内医疗资源”是无忧养老的根本。 此外,女性在养老准备方面也存在显著差距。样本数据显示,女性计划养老事宜的平均年龄为43.8岁,仅有8.8%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在30岁或更早开始养老计划。样本中只有不足三成(28.52%)的女性认为自己的老年生活会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可见,女性对养老问题的担忧程度较低且对养老所做准备仍显不足。 白皮书还指出,虽然商业保险提供的保障能够较好地规避女性在老年时将面临的风险,但未过半数(47.44%)受访女性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持有量既没有达到普遍持有的理想状态,也未达到其自身的心理预期。在上海的样本中,有17.14%为个体户或自由从业者,有5.19%为家庭主妇,意味着超五分之一的受访女性可能没有第二支柱提供养老保障,折射出这一群体面临的养老缺口更为严峻。 经模型测算发现,女性普遍愿意在现有保险持有水平的基础上,加大对养老保险的购买。数据显示,未来女性在商业养老保险上的投入占年收入的比重将从5.89%上升至8.87%。 复旦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张怡教授表示:“作为业内首份聚焦女性养老风险的白皮书,我们希望借此研究帮助女性厘清养老诉求,增加对养老准备的认知与重视,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养老规划。女性面临的风险不容忽视,对女性风险保障的关注已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通过对这一群体细分需求的研究,填补学术空白的同时也为保险行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助力改善女性的养老困境。此外,就个人而言,对商业保险等金融工具的合理配置,也可为养老生活提供额外的经济来源、放大保障杠杆并有效转移老年健康风险。”
老有所养是事关民生福祉、社会问题的国之大事。8月18日,全国首个党政机关培训疗养机构转型普惠养老服务设施——中国康养·盛泉·海署幸福家园在山东威海落成开业。该项目是由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资产接收及转型发展健康养老的统一运作平台——中国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康养”)接收的原海关总署威海教育培训基地改造而来的。 这只是一个开始。据透露,按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改革的安排,中国康养将全面启动改革资产的批量接收工作,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批量复制”的策略,接收培训疗养机构数百家,覆盖全国29个省份,主要分布与人口老龄化分布区域大致吻合。中国康养将根据培训疗养机构资产特点,改造后推出社区养老、医养结合、旅居养老三种主要类型的普惠养老产品,提供十万张以上的床位,为几十万老人提供全周期、多层次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明确发展普惠养老定位 创建多种合作模式 据了解,中国康养成立于2017年1月,是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大型中央企业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诚通”)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改革任务,培育健康养老现代服务业而组建的跨区域跨领域的健康养老产业集团,是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接收及转型发展健康养老的统一运作平台,注册资本金100亿元。 作为资产集中管理平台,中国康养将对接收的资产进行集中管理、快速盘活、统筹规划,有效利用。同时,还将作为优化资源配置平台,配置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运营,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培训疗养机构改革资产和其他资产转型发展养老。 “我们和国内外近百家养老服务运营商进行了接洽,经过一定的遴选程序,建立了合作运营资源库。”中国康养有关负责人解释说,中国康养创建了“九宫格”的合作模式,根据培训疗养机构改革资产特点,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进行培训疗养机构的建设和运营。采取自建共营的机构,中国康养将投资改造,运营方面采取混合所有制。采取共建共营的机构,中国康养将与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本合资改造,运营方面采取混合所有制。采取他建他营的项目,中国康养将机构整体委托给具有资金和运营实力的养老企业进行投资和运营。 如何持续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解决我国养老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中国康养在总结了国内外养老企业和机构运营管理经验,对标我国三阶段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有保证、价格可负担、企业可持续”的普惠养老发展模式,并在北京、武汉、鄂州、沈阳等地进行了成功实践。 自2019年年初作为首家央企参与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以来,中国康养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合作,大力发展城企联动普惠养老,同年新增拓展鄂州、沈阳2座城市。仅用1年时间,按照中国康养标准体系建设的项目已在七省八市落地,改造完成了58个由老旧物业转型的养老机构,新增养老床位2000余张,正在建设项目30个,年底前运营的床位将达到4000张,自营项目入住率达到90%,服务社区居家老人近万人次。中国康养通过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老旧物业改造能力以及高效科学的工程管理能力,建立了养老全产业供应链资源库,并形成了中国康养的养老项目设计和改造标准化体系,为旧有物业改造为养老项目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为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养老改革做好了物质、体系、人才和管理上的储备。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实践,中国康养的养老服务产业目前已形成涵盖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旅居养老、医养结合多业态的养老服务品牌系列,既包括独立品牌,也在尝试混合品牌的发展。 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养老 打造示范效应 海关总署威海教育培训基地是首个撤销脱钩并转型健康养老的党政机关培训疗养机构,也是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项目,具有推动改革机构转型发展、扩大普惠养老有效服务供给规模的示范效应。 据介绍,中国康养经多方遴选,引入山东省建设规模最大、养老人数最多,具备较强养老机构建设、运营、代管实力的民营养老机构山东盛泉集团作为合作伙伴,为项目提供特色化的运营服务。 资料显示,海署幸福家园为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项目面积5718平方米,配置100张普惠养老床位,将为周边一公里内3个中型普通居民社区、近千名老年人提供专业便利的养老服务,可满足老年人多样性、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既提供价格实惠的日间照料、社区助餐、助浴、助医、咨询代购等社区养老服务;也提供专业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等上门居家养老服务。此外,该项目从居家、社区到机构养老深度融合,让老年人可获得方便可及的多维度养老服务。 海署幸福家园一大特色是在满足项目周边区域老年人常规社区居家及长照等养老服务需求的同时,也关注老年人文化养老需求,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补充区域老年学习养老服务。海署幸福家园是威海市老年大学分校,将推出系列热门课程及招牌课程,配置专业教学设备,并聘请专业离退休教师进行系统授课,课程结业颁发威海市老年大学结业证书。此外,还联动全国其他老年大学分校,组织学员开展系列游学活动。 发力普惠养老产业 多层次领跑转型发展 据透露,中国康养计划在今年下半年还将有5家左右党政机关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养老机构陆续开工;未来两年,根据资产接收情况,一大批培训疗养机构将转型养老机构并开业。另外,针对培训疗养机构集中的地区,中国康养还将打造北戴河乐龄康养示范区和青岛市南区康养产业园区。 与此同时,未来三年,中国康养将从品牌标准、设施设计、客户管理、人才培训、组织管控、信息平台六个维度推动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落地实施,统筹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标准化运营服务监管体系的建立也至关重要。中国康养将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数据查核工作,每月统计服务运营过程性指标,进行质量评价并进行反馈。每年组织机构参与线上、线下质量管理培训,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赋能。对在住长者及潜在客户本人或家属每季度发送满意度调研问卷,通过信息系统收集、分析,质量管理委员会对调研结果进行评价、反馈。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持续追踪跟进,形成PDCA闭环管理,帮助一线机构有效解决问题,改善养老服务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三年,中国康养社区养老、医养结合、旅居养老等主要业务条线将广泛吸纳就业数万人。据介绍,中国康养将打造康养人才专业特色培训体系、从业人员水平的等级评价及认证体系,以中国康养职业化高素质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培训、中国康养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和认证、中国康养健康养老服务质量评价等引领项目为重要抓手,以标准化职位为目标,开展多层次的中国康养特色专业人才培训,到2022年将培训储备约7000-8000名健康养老专业人员。“总之,中国康养将利用未来三年时间,努力实现品牌标准领先、养老机构布局领先、运营能力领先、市场占有率领先和客户感知领先,打造中国健康养老产业的领跑者,在构建中国特色普惠养老产业发展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上述有关负责人称。
未富先老趋势下,养老始终是核心话题。尽管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带来压力,但对行业参与者来说,这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近期的一组数据体现了这一行业的热度。天眼查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9年的十年间,我国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养老”的企业总量由原来的0.95万家,增长至12.5万家,多了12倍。 “一方面说明大家都看好这个市场,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良莠不齐。” 天与养老创始人卜江勇对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养老的核心是“养”,对近年来成为“风口”的养老行业来说,好的运营和服务才是优秀养老企业的标志,然而随着老年人对优质服务需求的提升,养老企业光靠传统的解决方案和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智慧养老将是行业聚焦所在。 养老的核心是“养” 根据预测,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数为2.12亿,到2050年将达4.8亿,我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在老龄化人口的巨大基数上,养老产业早已是“风口”,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对于养老产业的需求进行过一项测算,中国老龄产业产值将在2050年突破100万亿元,届时将占GDP三分之一以上。 “银发经济”所支撑起的巨大“蛋糕”无疑是诱人的,各个市场参与方也纷纷下场,欲从中分得一杯羹。 “大家热情高涨,但其中很多人都在摸索阶段。目前很多寿险公司都在康养地产这块布局,并且将康养地产产品保险化,总体品质做得很好,会吸引一部分高端人群,但这个模式只有大型保险公司才能复制。有些传统的地产公司也转型做康养小镇,但目前成功案例并不多,未来成功与否,还要看每个具体项目的服务水准和医养结合程度。而且以上两种模式都是重资产投入,总体覆盖的人群也少。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居家和社区养老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是补充。目前市场上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商水平也参差不齐,总体还缺少有规模、有品牌的企业。”卜江勇表示。 卜江勇分析称,无论哪种养老方式,运营和服务都是根本。养老的核心是“养”,也就是提供服务,包括各种与老龄化相关的重疾、慢病、康复、护理、陪伴、生活照料、关爱支持等服务以及适老化产品设施。“所有老人的共同点,都是怕孤单和想健康,老人往往都是慢病的载体,因为慢病引起的医疗支出占到整个医疗支出的约70%,因此对于养老行业而言,运营需要精益求精。”卜江勇认为。 以往行业痛点之一是支付能力不足导致服务品质提升空间有限,而商业保险公司布局健康养老行业,或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在强有力的支付方入场情况下,养老产业的发展会迅速迎来规模和品质的双重发展。”卜江勇说。 产业聚焦“智慧养老” 智慧养老也是养老产业现阶段的目光聚焦所在。 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养老服务政策文件都把智慧养老作为重要内容。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等三部门就联合出台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到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 今年初召开的2019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大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近3.2万亿元,近3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预计到2020年产业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 天与养老除了提供刚需的养老服务外,也正在搭建互联网+养老+健康管理平台,欲通过创新科技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模式。卜江勇介绍称,智慧养老从技术应用层面来说,有三大特征:智能设备的精准数据采集;以5G、物联网技术实现迅速无延时的连接;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干预。 而从服务来说,借助智慧养老,更可以让整个养老产业的服务模式和质量产生质的变化。首先,智慧养老可让养老企业的服务类型从简单的居家养老服务向多类型、全立体式养老服务迭代。整合高技术居家养老、上门看护服务、社区、嵌入式社区养老、机构式养老等多种养老服务,可以满足老人不同生活场景中各项所需的服务;同时,借助科技和大数据可让仅提供一些单一服务的“粗放式养老”向根据老年人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的“精准式养老”转变;另外,通过智能看护的应用及健康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干预等技术,可从被动应答转变为主动看护,从脉冲式服务转变为持续照料,将单一养老变为真正的以老人为核心的“医养结合”。 根据前瞻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智能养老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2020年将成为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2020年之后,基于网络的无形市场规模会逐渐接近传统的有形市场规模,预计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在此时期将进入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