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8年首次在业内提出“颐养、乐养、康养”三位一体的养老产品线布局策略之后,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中国太保在养老模式上又推出了“一城双园”的创新举措——即在同一城市的近郊布局面向活力自理老人颐养业态,在市区内则布局面向失能失智老人康养业态,从而为“55岁至99岁+”的老人提供全龄覆盖的养老照护服务。 8月中旬,中国太保在上海的首个大型颐养社区项目——太保家园·上海东滩国际颐养中心项目正式动工开建。紧接着,中国太保寿险与上海市普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签署完成土地出让合同,同时为推进项目建设而专门成立的太保康养(上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设立,标志着太保家园·上海普陀国际康养社区项目正式落地。 根据2019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2019年底上海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8.12万人,其中60-69岁的低龄老人近300万,70-79岁的中龄老人约140万,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逾80万人。 中国太保设计的“一城双园”解决方案,正是为了同时满足上述三类长者的差异化养老服务需求,即低龄长者可在太保家园东滩颐养中心短期居住,在领略生态岛自然人文风情、享受星级酒店式服务的同时,充分调理身心,为“优雅老去”做好准备;中龄自理长者可在东滩颐养中心长期居住,接受中西合璧、国际标准的养老照护服务,在“长寿之乡”颐养天年;高龄失能长者可经太保家园内部通道转介到普陀康养社区,接受医养结合的专业照护服务,并方便亲属就近探视。 作为扎根上海的国有企业,中国太保敏感把握市场脉搏,为“大城养老”贡献“一城双园”解决方案,以“责任、智慧、温度”的太保服务为背书,让长者在熟悉的环境中优雅老去。 近年来,中国太保深入推进战略转型2.0,持续发力打造保险+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的第二增长曲线,“保险产品+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在国内首创“颐养、乐养、康养”三大产品线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太保家园入住资格函累计发放已超过1万份,后续还将快速增长。 下一步,中国太保寿险及旗下养老投资公司将在其他条件合适的城市探索完善“一城双园”的全新模式,通过年金险、长护险和重疾险对接养老社区部分费用,将有效提高客户入住高端养老社区的支付能力,发挥“1+1>2”的协同作用。
据了解,2020年上半年,中国太保旗下长江养老的管理资产规模已达到万亿元水平,投资管理资产规模稳居养老保险公司第一位。长江养老已逐渐从区域性的企业年金业务,发展为全国性的养老保障三支柱业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打响养老金管理领域的“太保服务”品牌。 在刚刚公布的广东省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受托人评选结果中,长江养老成功中选。从新疆算起,全国33个职业年金项目已完成31个项目的招标工作,截至目前,长江养老100%中选,实现全国化布局。 项目连战连捷,得益于近年来长江养老加速融入中国太保一体化、携手产寿险公司构建服务地方政府协同生态圈的战略,以“一个太保”的整体姿态,为各地政府量身定制了包含综合风险保障、养老金管理、保险资金投融资、脱贫攻坚等在内的合作计划,并用含金量极高的一站式方案,回应各地政府诉求,最终得到充分肯定。 通过对机制的完善和手段的创新,“太平洋-长江养老业务合作中心”已成为中国太保集团在分公司层面“产寿养”战略协同最有效的平台之一。 与此同时,长江养老一方面依托“一个太保”整体资源开展业务拓展,成功中选多家大型企业的企业年金受托管理人或投资管理人;另一方面协助系统内其他子公司共同推进员工福利计划、税优健康险、税延养老险、车险、企财险、高端医疗保障等业务取得较好效果。 近年来,长江养老持续深化“一个太保,共同家园”的协同理念,以集团“百家大客户生态圈”和“太平洋-长江养老业务合作中心”为核心阵地,根植协同文化,构建协同生态,创造协同价值。 作为中国太保旗下养老金管理平台,长江养老聚焦受托、投资两大核心能力,始终以受益人利益为核心,持续完善内外部协同机制,有效提升风控能力,全面服务养老保障三支柱,实现了健康稳定发展。 当前,长江养老正紧跟集团“转型2.0”战略引领步伐,从高速发展进入到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固守本源,以进固稳,不断深化融合共生的协同发展模式,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技型养老金管理公司”迈进。
“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我们在参与国家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养老金管理以及养老产业投资中做了很多事情,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探索性进展。”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近日在一场养老论坛上指出,保险机构目前已经成为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重要受托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在产业投资界有了很多进展。 曹德云介绍称,从第一支柱看,已经有六家保险机构成为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保险机构管理的基本养老基金规模达900亿元,较2018年增长200亿元,增长幅度可观。凭借在非标产品上的专业优势,保险机构也成为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产品中非标类型养老产品的主要管理人。从近几年投资情况看,保险机构管理的基本养老金组合,投资收益大部分超过了投资基准。 从第二支柱情况看,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在23家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当中,养老保险机构占了八家,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组合数2627个,占比65%;管理组合资产达8830亿元,占比54%。截至去年底,在全国30各省市自治区职业年金受托人评选中,保险机构中标数量也占绝对优势。 从第三支柱的投资管理情况来看,保险机构也在积极开展企业年金、团体保险、养老保障等方面的业务。未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社会公众的养老保障需求将不断增强,进入到快速增长期。 曹德云表示,保险业要进一步发挥专长,巩固优势,加快创新,提升能力,改善质量,提高效率,在未来的养老金市场和养老财富管理市场发挥更加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对此,他提出了四个建议: 第一,研究推动进一步扩大养老金的投资范围。保险资金跟养老金在规模大、期限长、追求稳定长期收益等方面具有相同特性,从国际经验看,养老金的多元化配置是实现保值增值的一个重要基础,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养老金资产配置要逐步扩大到权益投资、另类投资、产业投资、境外投资等领域。在现有保险资金配置范围基础上,考虑以养老金投资为试点,放开黄金、大宗商品等战略资产方面的投资,给保险业管理好养老保险资金创造一个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加快打造与其他行业平等竞争的产品体系。养老金产品需要更加关注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风险偏好的长期储蓄行为特征,设计出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产品。保险机构对于生命周期特点的把握优于其他行业,能够在产品设计和市场调研的过程当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可以考虑根据养老金积累期和领取期的不同功能来设计不同的产品。 此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也要发挥保险资产配置的专业特长,利用创设债券计划、股权计划、资产支持计划、保险私募基金等中长期产品的业务特性,开发出适合服务于养老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更好地满足社会公共的需要。 第三,建立养老金行业标准及数据共享机制。保险业在服务养老保障体系三支柱的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养老金方面的数据信息。保险业应先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再通过这些标准化的信息,更好地了解社会公众在养老方面的需求、偏好,针对他们的特性,开发出多层次的产品。 第四,借助金融科技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在养老金领域,金融科技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应在信用管控、风险管控、交易撮合等方面,更多地引入新型金融科技成果,以提高运行效率,维护资金安全。
“要应对由于长寿造成的养老储备金不足的风险,应对经济周期下行和资本市场波动的风险,为养老生活构建附加保障,比如有效获取健康与养老服务资源。”谈及老百姓在养老保障方面的主要诉求,大家保险集团徐敬惠这样说。 他认为,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保险业可以发挥多方面的特殊作用。首先,在产品端,保险业提供的产品是兼具风险保障和财富管理的功能。比如商业养老保险,能够让老百姓在退休之后定期领取养老金至身故,具有“活多久领多久”的特征,收益非常稳健;养老保障产品则主要以中长期资金管理为主,满足个人多层次养老财富管理的需求,是一种非保本的公募资产管理产品,秉承了保险资金长期稳定配置的特点和公募产品公开透明的特点;最后是保险资管产品,可以发挥保险资管在大类资产配置中非标资产获取上的优势。 其次是服务端,这是近几年保险业比较活跃的一个业务转型方向。在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方面,保险业出台了很多政策,引导保险业加快布局康养产业,满足老百姓不断增长的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在与保险产品相嫁接的康养服务方面,理赔给付从过去仅给付现金逐渐转向现金与服务相结合的给付。 具体到大家保险,徐敬惠透露,公司的养老布局有多重亮点:一是聚焦“城心”养老服务建设。与其他机构不同,大家保险旗下养老社区首选城市核心区,通过“高品质CCRC养老社区+社区嵌入式护理小站”的协同互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状态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提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的全方位养老服务解决方案。 二是引进国际成熟运营经验。大家保险在加拿大拥有23个养老社区,已经稳健运营了32年,入住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有良好的社会口碑。 三是打造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能否及时获取优质的医疗服务,是老年人非常关注的问题。“城心养老”将围绕养老社区搭建一套分级诊疗“微体系”,包括社区内设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专家远程问诊及药品远程配送、三甲医院就近服务、高端体检和海外诊疗等四层服务设置,老年人无需离开社区,即可满足大部分医疗服务需求。
近日,泰康保险集团联合尼尔森发布《2020年中国中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称,中高净值人群尚未充分意识到长寿时代的到来,在健康准备、财富准备方面存在较大欠缺。 白皮书显示,按照中高净值人群当前生活水准推算,平均需要1060万元养老资金,从目前中高净值人群的储备来看,养老资金缺口均值达600万元,59%的中高净值人群养老资金准备严重不足。这导致中高净值人群将出现“60岁现象”,即在退休到来时,不得不降低生活品质以应对尚未准备充足的老年生活。 白皮书称,身为子女的中高净值人群对父母想要的养老方式存在明显误解,82%的子女认为父母想要的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但实际,仅有66%的父母想要居家养老,其余34%的父母都更愿意拥抱更多元的养老生活方式。这与家庭内部难以有效沟通养老有关,白皮书调查结果显示,24%的中高净值家庭内子女与父母完全没有谈论过养老话题,40%只是点到为止。 白皮书显示,中高净值人群在健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关注各生命阶段的健康状况。从50岁起,一半中高净值人群便患有长期病症;70岁以后,近八成中高净值人群都将患病,步入“人人带病、长期生存”阶段。 整体上,中高净值人群在退休后已形成银发智力期、退休蜜月期、家庭价值期、安稳养老期“四段式退休生活”,多会在70-74岁左右开始规划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 白皮书表示,更高的财富水平确实有助于提高老年时期医疗资源的获取能力,但即便家庭年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仍有62%的中高净值人群需面临无床位住院等问题。从医疗人脉资源上看,仅9%的中高净值人群表示自己在医疗行业有很多熟人,21%的中高净值人群表示完全没有能在医疗资源上帮忙的人脉,仅5%会通过商业付费方式获取医疗资源协助。
8月18日,中关村发布2020年半年报,受新冠疫情和国家集采的双重影响,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数据较上年同期有所降低,实现营业收入7.65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12.17万元。 尽管疫情给公司研发、生产及销售带来巨大冲击,但中关村积极应对并适时调整经营思路,结合实际业务情况不断完善销售政策和模式;同时,持续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力保供货,保障销售;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圆满完成半年度任务目标。报告期内,公司核心业务医药和健康品业务整体实现合并营业收入5.73亿元。 医药健康品业务稳定发展 疫情期间,原料紧张、人员不足、物流不畅、门诊量不足及服务业封闭管理等诸多不利因素极大地冲击着公司正常经营。与此同时,公司主要药品富马酸比索洛尔片(商品名:“博苏”)中标国家集采后于4月份起陆续执标,销售价格的降低和销售区域的减少都造成了业务规模和收益的下降。 中关村方面告诉记者,面对冲击,公司通过调整优化销售策略和措施,最大限度克服了降价、市场容量被切割以及新冠疫情带来的多重不利影响。同时,创新销售模式和渠道,大力发展线上业务,带来了较好的成效。此外,战略产品盐酸贝尼地平片(注册商标:“元治”)在核心市场利用高端客户带动产品深层次销售,扩大空白市场业务规模;在重点开发的地区,做到上下联动,利用学术推广,营造品牌,抢占市场份额。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元治”本期销售较上年同期依然保持着30%以上的增速。 与此同时,公司继续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这一战略工作。财报显示,继“博苏”双规格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之后,公司后续推进的盐酸曲马多片一致性评价工作,已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受理通知书》,正式进入审查阶段,公司将积极跟进后续相关工作。 同时,公司还全力推进盐酸贝尼地平片一致性评价工作。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已经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关于盐酸贝尼地平变更登记事项的《受理通知书》,此次变更在原有工艺基础上进行了工艺优化和质量标准提高,为后期一致性评价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在销售方面,中关村也积极探索落实新模式。据介绍,公司OTC销售业务实现了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模式变革和人员的优化提效,同时,深耕互联网线上销售模式,与多家连锁药店联手进行了线上直播销售推广活动。报告期内公司成立了电商事业部,全面负责并独立运营公司产品线上平台的销售工作。 “公司健康品业务一直在探索新媒体的传播,自2019年起开始互联网视频、抖音及快手主播直播。2月29日起跟快手知名主播联合进行了华素口腔护理品的专场直播;此外,公司通过与专业医师合作,通过视频进行药品知识的传播和品牌的推广,效果良好。”中关村方面表示。 养老业务持续壮大 作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关村的养老业务也在持续壮大。 疫情期间,人员流动限制和项目封闭管理,使公司养老服务、中医诊所、活力老人康养、旅居等业务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严重的形势下,中关村依照疫情防控的整体要求,依规对各养老项目进行封闭式管理,做好安全保障工作,疫情期间,公司所属的所有养老机构均未发生感染病例,“纳兰园”项目被北京市民政局指定成为疫情期间24家临时托养机构之一。 疫情期间,中关村养老业务旗下“有哎社区”充分利用自身互联网文化平台的优势,成功组织了多场“全民战疫”系列线上文化活动,在“有哎网”和“歌华年华”平台播出,获得了多个部门和文化组织的积极响应,社会反应良好,极大的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关注度。 中关村方面介绍,截至目前,中关村在海淀、朝阳等区在建和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已达13家,总床位数近700张。随着业务探索的深入,线下养老业务也从单纯的养老服务逐渐升级提高,2018年,北京泰和养老院有限公司收购济和堂中医门诊部,试水医养结合业务。2019年设立泰和中医医院,启动“纳兰园”健康养生业务。 历经三年卓有成效的运营布局,公司线下养老业务已初步形成了以“久久泰和”、“济和堂”为品牌,以“基础养老为核心,医养结合和康养保健为两翼”,“医、康、养、护、娱”五位一体全生命周期的养老服务体系。2019年营业收入较2018年增长超过一倍。 中关村方面表示,经过三年的摸索,公司养老业务模式已清晰完整,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的起点,急需通过规模的扩张,壮大业务规模和影响力。未来,养老业务将继续坚持“以基础养老为核心,医养结合和康养保健为两翼,异地康养为拓展”的指导思想,沿着“轻重模式结合、快速输出复制”的发展道路,在继续深耕北京的同时,在国内合适的地区,通过品牌输出、委托管理及合作共建等方式,进行扩张,以实现快速发展目标。
保险公司在布局养老社区方面持续发力。记者获悉,8月18日,中国太保在沪首个大型颐养社区项目——太保家园•上海东滩国际颐养中心项目正式动工开建,总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此举标志着中国太保在满足上海“主场”客户的养老需求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该项目亦是中国太保继杭州之后第二个动工开建的长三角养老项目。据了解,未来三年内,随着沪、宁、杭三地太保家园的陆续落成,将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老人提供更多样化的一站式高品质老年生活解决方案,着力赋能中国太保寿险“第二增长曲线”。 太保家园•上海东滩国际颐养中心项目选址崇明生态岛。崇明是中国老年学学会正式授予的“中国长寿之乡”,当地2019年拥有100岁及以上老年人131人。目前,上海正在稳步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岛内自然湿地保有率超过40%,森林覆盖率超过25%,“土洁、水清、气净”的生态环境,特别适合打造高端养老养生项目。 据悉,中国太保与上实集团联合开发此项目,打造集度假、休闲、养老养生为一体,体现海派文化特色的高品质国际颐养社区。项目建成后,可为社会提供自理型、旅居型、专业护理型养老公寓超过800套,并与位于上海市中心、定位于面向高龄刚需人群提供高品质介助、介护及失智照护服务的普陀国际康养社区项目实现“同城连锁”,为“55岁至99岁+”的老人提供全龄覆盖的养老照护服务。 为同时满足不同年龄段长者的差异化养老服务需求,中国太保设计了“同城连锁 1+1”的解决方案。即低龄长者可在太保家园东滩颐养中心短期居住,充分调理身心;中龄自理长者可在东滩颐养中心长期居住,接受国际标准的养老照护服务;高龄失能长者可经太保家园内部通道转介到普陀康养社区,接受医养结合的专业照护服务,并方便亲属就近探视。 2020年以来,中国太保在探索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方面持续发力,近两个月以来已持续在上海、南京落地养老社区项目,并计划在今年底陆续开工。此前首个落地的服务长三角地区CCRC项目——杭州国际颐养社区已于2019年动工建设,计划2021年1月结构封顶,2022年开业。本次开工的东滩国际颐养中心一期计划于2021年结构封顶。沪、宁、杭三地太保家园将发挥长三角交通和医保一体化快速推进的优势,打通养老服务,实现资源共享,打造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的“太保样本”。 目前,中国太保家园入住资格函累计发放已超过1万份。中国太保寿险方面表示,下一步,还将探索通过年金险、长护险和重疾险对接养老社区部分费用,有效提高客户入住高端养老社区的支付能力。通过加大在养老、健康、医疗领域的产业投资力度,积极建设保险客户生态圈,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有力促进了寿险主业发展,助力打造转型升级2.0的“第二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