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翠华 《证券日报》记者获悉,银保监会财险部近日向各财险公司下发《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到2022年,车险、农险、意外险、短期健康险、家财险等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达到80%以上,其他领域线上化水平显著提高。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基础完备,与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进程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财产保险需求相契合的线上化体系。并且鼓励具备条件的公司探索保险服务全流程线上化。 对此,大家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施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线上化程度高的公司各方面工作受到的影响较小,反之影响较大。因此,从科技发展的外部环境到保险公司经营发展内在需求看,线上化是大势所趋。上述《指导意见》将极大推动和提升行业线上化能力。 施辉表示,判断险企目前的线上化水平需要明确如何定义线上化。“如果只要投保信息录入、核保通过、缴费结算、发票打印(或电子发票生成)、接报案、理赔信息录入、赔案生成、赔款支付全闭环可以在线上完成就叫线上化,从这个角度看,目前车险、意外险、家财险业务多数险企已基本实现了线上化,农险还有一定距离。”施辉表示。同时,从销售前端看,主要涉及个人、团体、中介、平台四种类型业务来源,线上化就得在投保信息录入输入时可以通过移动端或PC端完成。 他表示,线上化相对较弱的环节是,部分险企在接报案、查勘理赔、投诉咨询等环节有些短点应该加强。此外,线上化的运行速度和效率不同公司间差异较大。 施辉表示,保险公司的数字化探索或说线上化探索,是随着互联网等基础技术的成熟发展而不断探索发展的,最近3-5年发展最快。“此前不少公司走了不少弯路,交了不少学费,成本代价加大,金额在几亿元到几十亿元,但科技成熟迭代的一大特征就是成本大幅下降,技术不断成熟。因此,现在险企推动线上化的成本远低于前些年,效果也会很理想。”施辉表示。 对上述《指导意见》,金融壹账通保险一账通CEO毕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的常态化促使线上化成为必然趋势。他表示:“疫情常态化导致线下营销受阻、代理人招聘培训等活动难以开展。而现场理赔勘查难,具有高接触风险。复工难影响客户服务,线下运营难以开展。此外,管理灵活性受考验,远程办公需求激增。” 在此影响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科技赋能带动财产保险行业持续转型升级,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成为加快财产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保险业内人士指出,未来保险科技的发展重点将在集成推进线上化任务、拓宽线上化服务领域、夯实线上化工作基础,以及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四个方面。以集成推进线上化服务为例,具体可以理解为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区,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线上服务,探索无接触核保方式。 在保险业线上化方面,部分金融科技企业早已经提前布局。例如,金融壹账通在今年的一季报中披露,疫情期间,多款保险科技产品如AI救援、AI客服等销售增长迅速,运营类产品收入同比上升148%,收入占比从15%上升至28%。 以车险的在线理赔为例。平安产险上线“一键理赔”功能,大幅简化查勘、定损、赔付等理赔流程,1月20日至3月31日车险线上化结案70.1万笔,合计赔付15.06亿元,最快一笔报结时长2分钟。(编辑 田冬)
“投资是集金融、创新、科技、管理、市场于一体的新型资本运作模式,其运作主体——投资人的工作至关重要。修炼内功是所有投资人的必修课。”90后风险投资人,国雄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尚坤,在表达他对投资和投资人的理解时如是说。 姚尚坤表示,越是资本寒冬,越是要求投资人有明确的规避与锁定风险的意识。他认为,当前热门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新兴的、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产业,在这些行业里,巨大收益与巨大风险并存,投资人没有“绝世武功”,是很难发现市场的契机和拐点的。从选定目标到变现退出的整个风险投资循环过程,投资人必须强化规避与锁定风险的意识,越是寒冬,越是要看到怎么样把这块意识给提升上来。 “对投资人而言,造血能力比盈利更重要”,姚尚坤认为,投资节奏放缓、募资停摆、如何看到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所有投资者共同面对的难题。修炼内功是所有投资者的必修课,未来,他比较看好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和新能源开发领域,因为双创时代给科技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所有投资人难得的机遇,即使市场短期低潮,但是决不会妨碍这些优质企业脱颖而出。(编辑 张明富)
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出现,让传统的商业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商业世界的后浪逐步把前浪都拍在了沙滩上。 作为全球知名的消费品(服装、玩具等)设计、开发、采购及物流跨国企业利丰(00494,HK;收盘价1.240港元)退市的时间也被确定,将定在5月27日收盘后。 让人唏嘘的是,就在几年前利丰还是恒生指数成分股,港股中响当当的蓝筹股。利丰管理层表示,疫情影响让公司业绩受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利丰近年来的业绩一直在萎缩,最近5年的营业额都在下降。而让投资者尴尬的是,利丰的股价过去10年来更是经历了雪崩式下滑。 股价最高22.779港元 从2011年的22.779港元,一路下滑至今年最低的0.435港元(股价已前复权处理),利丰最近10年的股价一路向下。 虽然利丰股价出现了大跌,收入利润也出现较大下滑,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它此前的辉煌。 利丰是世界知名的消费品设计、开发、采购及物流跨国集团。利丰的分支遍布全球,在超过40个国家拥有230个办事处及配送中心,提供紧密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以迎合客户不同的需要。 在利丰股价到达顶点的2011年,公司的营业额达到200亿美元,经营溢利更是达到8.8亿美元。而利丰此前作为一只市值较大且股价不断上涨的绩优股,也被恒生指数吸纳为其成分股,成为了蓝筹股。不过随着利丰股价下滑和市值萎缩,后来也被恒生指数剔除出成分股。 然而,事情总有变化。2020年3月23日,利丰股价却大涨88%。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原来是在3月20日(周五),利丰发布公告称,要约人拟将公司私有化并退市。此次私有化的回收价为每股1.25港元,较此前0.5港元的股价溢价了150%。利丰指出,对股东而言,高溢价的回收价是具有吸引力的。 随着私有化的消息披露后,利丰的股价也在3月23日爆升之后稳步上涨,逼近1.25港元的回收价,截至5月14日收盘,最新股价为1.240港元。 对于此次私有化退市的考虑,利丰指出,鉴于电子化对零售行业的影响,公司着力展开重组,将其业务重新定位并加强其竞争优势。尽管利丰已实施一系列策略转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动态,公司的财务表现仍然受压。此外,预期将持续的经济阻力正对公司的业务活动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疫情影响只是导火索 面对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威胁,其实利丰的下滑早已有了端倪。 在利丰最新的年报中,公司主席就表示,此次疫情已经扩散至全球多个国家,为全球带来社会、经济和金融动荡。为了控制疫情,各国推出前所未见的大规模检疫措施和刺激措施。各国政府似乎准备好推出更多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但是市场信心依然脆弱。另外再加上石油价格战、贸易战等事件,为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前景带来了阴霾,而上述地区也是利丰采购贸易和在岸批发业务的主要市场。面对不明朗的前景,这些市场中的消费者可能会缩减可支配开支,从而为众多企业,尤其是销售非必要消费品和服务的企业带来更大压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虽然上述原因的确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影响,但是利丰的业务其实早就在走下坡路。 2014~2019年,利丰的营业额每年都在下滑,从2014年的192.88亿美元跌至2019年的114.13亿美元,其经营溢利更是从2014年的7.24亿美元跌至2019年的1.48亿美元。 对于利丰业绩的下滑,第一上海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叶尚志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是历史的进程吧,利丰最辉煌的时候是全球贸易一体化、互联网电商仍未兴起之前。现在全球贸易壁垒增加,互联网电商的急促发展带来去中介化,都令贸易相关行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末,天津天海足球俱乐部(以下简称天海)投资方——权健集团的保健品帝国轰然倒塌。 2020年5月12日,伴随一纸公告,天海挣扎了一年多后,宣布解散。 天海这个名字陪伴了俱乐部一年多时间,此前,天津权健足球俱乐部的名号更有名。 如果说天海的困境源于权健集团带来的“次生灾害”,那么,俱乐部解散的导火索则指向卖身万通控股的谈判破裂。 天海俱乐部副总经理兼教练组组长李玮锋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从权健集团出事到俱乐部被天津市体育局暂时托管期间,俱乐部的商业化能力就开始大大下降。 突如其来的解散:明星球队0元卖身未成功 “天海,告别了,足球,还会继续。”在微博长文中,李玮锋这样说道。2020年中超联赛的安排就快出炉了,但球迷们再也看不到天海的身影。 由于天海背后的股东权健集团无力再为俱乐部支付费用,2019年以来,俱乐部不得不为自己的归属和去处奔走。3月5日,天海官方微博发声称,为了能够保留来之不易的中超资格,俱乐部在深思熟虑后,拟对外0元转让俱乐部全部股权,具体的债权、债务等细节面议。 作为昔日国内优质的足球俱乐部,天海这一卖身计划随即引发资本方和球迷的热议。不过,看热闹的多,愿意拿出真金白银鼎力相助的寥寥无几。 有知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愿意接盘天海的主要有两家公司,著名的房地产投资企业万通控股,以及一家来自上海的公司。天海方面对万通控股表达了较大的兴趣和合作意向。 3月13日,天海官方微博宣布,俱乐部的全部股权将转让给万通控股。但让球队没想到的是,这最终成了一场空欢喜。 “说实话,我们也是突然被告知球队就要解散了。”李玮锋说。 据《北京日报》等媒体报道,由于万通控股并未达到“连续两年盈利”,不符合中国足协的职业俱乐部转让规定,股权转让事项被叫停。而后,双方调整了合作形式,万通控股拟以资金赞助代替股权收购,为天海提供支持。 不过,天海迟迟没有等来万通方面的“救命资金”。外界的传言和猜疑日渐增多,双方的合作也不了了之。 无奈之下,天海的教练和球员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救运动。5月9日,李玮锋在个人微博发布了一封向中国足协和天津市体育局的公开信,表示自愿部分放弃或全部放弃酬金:“今年联赛所需资金我们自筹,保证顺利完成今年联赛全部比赛任务。”在公开信的落款中,数十个球员、教练的签名和手印十分显眼。 遗憾的是,球队成员的倔强坚守,仍难以对抗俱乐部的资金困境和资本运作的无果。5月12日这天,天海正式和大众告别,这场壮烈的自救拉锯战最终以失败收场。 危机四起的挣扎:依靠卖球员撑过2019赛季 李玮锋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由于其本人没有参与转让谈判,所以不清楚转让失败的原因,但针对球队的收购事项,确实牵扯到很多工作。队伍一定要按照中超的建制和配置,除了中超球员,还会有各个年龄段的共六七支球队,上百名踢球的梯队队员。 “从今年1月份到球队正式宣布解散,我们坚守了100多天,按道理,球队应该是有机会活下来的,球员和教练在欠薪4个月的前提下依然保持训练,我们已经做到最大程度的努力了。假如万通没有想法收购我们,权健不想把球队给送走,那还会有这100多天的过程吗?”李玮锋说道。 对于天海来说,其能在2019年存活下来已实属不易。在权健事件爆发之后,天津市体育局曾和权健方面签署了为期一年的托管协议,希望球队能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完成2019赛季。 靠着俱乐部2018年留下的资金和2019年球员的转会费,天海维持了整个2019年赛季,并且成功完成了保级。 “其实在2018年底,俱乐部还正常收到了公司的资金,但并不足以支撑完成2019年整个赛程。当时托管团队决定,把球员刘亦铭、张修维卖给广州恒大(广州市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获得了一笔钱。在上个赛季中旬,又把王永珀卖给了上海绿地申花足球俱乐部。”李玮锋表示。 在2019年赛季结束后不久,天津市体育局对天海的托管也正式结束。此后,天海难以顺利找到投资方,或许也与其自身的债务和纠纷相关。 一位接近天海的人士表示,由于俱乐部存在很多欠债,其与外援、外教也有不少纠纷,叠加俱乐部股东权健集团的复杂背景,很多投资方望而却步。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4月20日,天津天海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因未按时履行法律义务,被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去年7月,因劳动争议纠纷,前天津天海预备队门将教练李健还将天海俱乐部告上法庭。 无可奈何的梦想:市场化能力衰退或是主因 尽管在名义和股权归属上,天海至今仍是权健集团旗下的俱乐部,但在天海奋力挣扎的一年多时间里,权健也是自顾不暇。 回顾天海的发展历程,权健集团2015年将其购入麾下之后,俱乐部迎来了最辉煌的一段时光。2015年,俱乐部逆转战局夺得中甲冠军,2017年赢得中超季军,2018年打入亚冠正赛,并进入8强。 作为天海曾经最大的资金后盾,权健如今却成为拖垮俱乐部的重要原因。 “我们根本没有想到权健集团会发生这样的变故,因为俱乐部跟集团的其他业务板块是分开的。”李玮锋称。 上述接近天海的人士则表示,无论是股权转让还是赞助,投资方虽然还是在和俱乐部的管理者交谈,但很明确的是,权健不可能再投钱了。俱乐部一直希望万通控股的资金可以尽快到位,但万通方面的意思是,要从权健手中先拿到天海的管理权,再注资。“上周日(5月10日)是最后一个时间节点,实在谈不下去了,足协也不可能再等,双方就把这个事放弃了。” 一位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去年的联赛是在11月底结束的,其实,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半年多时间里,俱乐部去招商是完全来得及的。或者说,2019年整年,俱乐部都可以操作这个事。 球队在权健事件的影响下,市场化能力的衰退或许也是球队解散的主因。李玮锋说,俱乐部的投资方出了问题,市场肯定会差很多。等托管方进来之后,很多事想做已经有些晚了,所以在市场招商这块,肯定就完全落后了。 实际上,在权健百亿保健品帝国的坍塌残局中,天海的解散或许只是一个缩影。据《足球报》消息,2019年末,大连权健女足队员收到相关通知,球队即将解散。而在2016~2018年,该俱乐部曾夺得女超联赛“三连冠”。 李玮锋表示:“球员也好,教练也好,我们想的东西都非常简单,先别管是谁来做,最主要的是让球队能够生存下去。只要能满足中国足协的要求,把整个球队完完全全‘拿走’,让球员们还能继续留在中超联赛战场上。” 相较于资本的复杂交接,球队成员的单纯愿望却也难以实现。“从结果来看,现在受伤害的肯定是这支球队,是我们这帮球员,他们的梦想没了。”李玮锋这样说道。
5月10日,清华校友三创大赛西北赛区兰州赛点决赛在兰州举行。本次比赛线上线下同步举办,21个创业项目参加了决赛路演。 比赛主办方清华校友会表示,强调三创大赛就是把清华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创业、创新、创意的理念紧密结合起来,为创业者们、为校友们提供一个较好的平台,让有志于创业的校友与母校和总会丰富的资源对接,进而推动校友创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据悉,此次三创大赛兰州赛点是初次设立,主要承担甘肃、青海、宁夏清华校友及校友企业推荐项目的评价筛选工作。赛事活动自今年4月11日启动,前期已经过一轮预路演和筛选。 “数字甘肃文化产业大数据平台项目”等21个入围项目核心团队成员逐一做了项目路演,评委对项目进行点评并给出评分,排序结果将上报西北赛区。组委会邀请投资界的专业人士对项目BP逐个指导,旨在进一步营造比赛氛围,为各位选手提供比赛交流的平台,实现项目与投资机构的亲密对接。 西部地区创业项目的发育较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此项赛事活动的举行,将对促进西北地区特别是甘青宁三创活动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催化作用。
5月9日,深圳市税务局与腾讯集团、平安集团、中装建设、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税务-产业”联盟链。深圳市税务局还现场发布了通过联盟链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十项措施,企业在“链”上就可实现开票、验票,降低办税成本。 图为:现场签署仪式 据了解,“税务-产业”联盟链将通过使用跨链技术,打通税务链、金融链、产业链的数据通道,发挥联盟链各方在各自领域的辐射作用,使得企业、金融机构、税务机关共享联盟链上的信息,联盟链各方能够实现实质的、有力的协同,从而降低成本、提升协作效率,同时让链上企业享受到便捷、精准、可信、一站式的综合性服务,激发实体经济的活力。例如,企业在联盟链上申请融资贷款,可自主将税务数据和生产经营数据通过联盟链一键式提交给金融机构进行审核,既降低了多方协作成本,又大大缩短贷款审批时间,还降低了放贷风险,实现了多方共赢。 仪式上,深圳市税务局发布了《关于建设“税务-产业”联盟链支持实体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十项措施》,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便捷、更加精准、更加安全的链上“非接触式”办税服务。内容包括开放“税务链”服务能力,链上企业可以通过联盟链方便地进行批量的发票查验;深化推广区块链电子发票,链上企业可通过联盟链直接开具区块链电子发票;拓展“智慧税务”场景,链上企业可以在链上完成一键申报;定向向链上企业推送税收优惠政策;链上开具税务证明,纳税人可以在链上开具各类税务证明,并在链上长期保存、查询、流转;推出链上税收数字钱包,纳税人可在链上归集、查询、展示和利用纳税数据;探索链上税银互动模式,为链上企业提供一站式的融资服务等。依据这些措施,联盟链将逐步推动税收服务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促进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中小微企业。 作为“税务——产业”联盟链合作单位之一,中装建设董事长庄重在致辞中表示,智链平台目前已经开始提供线上服务,2020年3月首批上链的企业已经通过应收账款开立电子票据,进行融资,获得了资金放款。现在,中装建设与深圳市税务局等共建“税务-产业”联盟链,通过政策支持,发挥区块链技术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共同促进税收数据、产业数据的互联互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中小微企业。 签署仪式现场连线了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他对联盟链的成立表示祝贺:“‘税务-企业’联盟链能够打通税务链、金融链、产业链的联通壁垒,实现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城市间离散信息更大规模的互联互通以及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有序高效流动,最终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各行业供需有效对接提供服务,为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对于税务部门来说,‘税务-企业’联盟链为全国利用科学技术驱动税收管理质量提升贡献了一个方案。” 深圳市税务局局长张国钧表示,深圳税务将继续积极与各方合作,共建税收高质量发展高地、共促税收营商环境示范、共树税务现代文明典范、共立税收治理标杆、共创智慧税务样本,打造一个具有国际范的信息化“云工程”深圳样板,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
5月11日,紫光集团发布2019年度财报。报告显示,紫光集团在2019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大增326.9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6.56亿元,同比增加16.87%,其中,IT及相关设备及服务板块实现营收537.02亿元,同比增加15.4%;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业务板块实现营收163.00亿元,同比大幅度增加32.2%。 “从芯到云”,目前,紫光集团初步完成了芯片产业布局彰显领先优势的同时,基于云网业务已有的成果,开始迎接新基建风口,强化整合优势,升级云赛道。 领先“芯”赛道 根据财报,紫光集团旗下紫光展锐2019年推出自研的5G通信技术平台马卡鲁和5G基带芯片春藤V510,一举进入全球领先的5G芯片厂商行列。今年初,紫光展锐发布新一代5GSoC移动平台—虎贲T7520,进一步增强了在5G领域的技术优势;紫光旗下长江存储去年开始量产的64层三维闪存,一进入市场就拿到多个大单,其中包括不久前国科微的亿元采购定单。今年,长江存储发布了全球首款128层QLC三维闪存芯片,在单位面积存储密度,I/O传输速度和单颗NAND闪存芯片容量等关键指标上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这些都说明紫光集团过去数年间在芯片领域的投资和技术积累正获得丰厚的回报。随着在芯片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产能逐步爬坡,紫光集团在芯片赛道上的领先优势将愈加明显。 从上市公司层面看,紫光集团旗下的芯片上市公司紫光国微(002049.SZ)2019年度业绩亮眼,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34.4亿元,同比增长39.54%。归母净利润为4.06亿元,同比增长16.61%;扣非净利润为3.87亿元,同比增长98.19%。接近紫光集团的高层人士向《证券日报》透露,芯片连接器巨头紫光联盛(即法国LINXENS公司)注入紫光国微的重组项目即将进入收官阶段,一旦完成,紫光国微的市值必将大幅提升。 紫光旗下的紫光展锐也正在筹划科创板上市。紫光集团公告显示,紫光展锐与国家大基金二期、上海集成电路基金、闻名投资签订增资协议,三方向紫光展锐合计增资50亿元,投后估值550亿元。业内人士认为,紫光展锐受到资本和市场的肯定,主要是由于在全球5G芯片市场仅有的5家厂商中,展锐是中国大陆公开市场的唯一一家,是未来5G商用普及的重要芯片企业和产业生态的承载者。 升级“云”赛道 云网业务方面,紫光旗下云网上市公司紫光股份(000938.SZ)2019年业绩稳健增长,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541亿元,同比增长11.92%;其中2019年数字化基础设施及服务收入290亿元,同比增长33.25%。 据了解,紫光旗下新华三集团是领先的全产业链云网设备和服务企业,在企业级IT服务细分领域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并在国产虚拟化、中国政务云等领域均成为了国内第一品牌。IDC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新华三服务器增速高达42.3%,名列全球市场第一名。 此外,紫光旗下紫光股份在政务云市场占有率也是第一,服务国家统计局、河北政务云、重庆政务云,15个国家部委政务云,22个省级政务云,300余个地市区县政务云;在教育云市场,服务2400+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了超50000+数字化校园;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紫光股份提供了300+工业云服务,连接78万+台设备,服务十大行业。 目前,在“芯片”“云网”这两条“黄金赛道”行业中,紫光集团都已布下重兵。4月9日,紫光集团宣布重大组织架构升级,基于紫光云网板块的整体发展战略,整合旗下公司的私有云、公有云、人工智能、视频云、软件服务能力,成立“紫光云与智能事业群”。近日,紫光集团宣布对紫光股份17%的股权公开征集受让方,或将引入运营商或互联网巨头等战略资源。紫光股份还宣布定向增发120亿元,加码5G和云计算,为“新基建”补足弹药粮草。 集团负债大幅度减少 资本结构持续优化 从年报中可以看出,2019年,紫光集团在集团层面带息负债同比减少209亿元,由年初1611亿元减至1402亿元。 紫光集团表示,未来将通过调整融资主体及结构,改善负债匹配度,以长期均衡的模式通过实业经营和资本运作来优化整体偿债能力。 紫光集团提出“1个目标+4项措施”的财务调整策略,即以“降负债,去杠杆,优化资本结构”为目标,并通过“证券化、资产减持、增资、新增投资基金化”四项措施为抓手,着力改善集团的资本结构和债务结构,促进紫光集团与产业公司、产业公司之间的协同,推动产业公司改善经营,提升盈利能力。 5月11日,紫光集团公告,出售紫光展锐73亿元老股,除去税负,增加60亿元的净资产。根据紫光集团在2020年上半年减持紫光股份股票,二级市场直接和公开征集转让17%,合计减持23%左右,增加净资产将达140亿元左右。此外,若紫光股份今年顺利完成增发120亿元,净资产将增加120亿元。以此推算的话,紫光展锐和紫光股份的操作,合计增加紫光集团净资产估计大约300亿元,有望降低资产负债率10%左右,改善财务状况。 据知情人透露,紫光集团的目标在2021年将资产负债率降到50%以内。 除此之外,紫光旗下上市公司紫光学大(000526.SZ)5月7日晚间公告,天津安特公司一致行动人通过二级市场增持,持股比例达到23.94%,超过紫光系持股比例,通过举牌成为紫光学大的新任大股东。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紫光集团将从紫光学大做战略性撤退,紫光集团将更加聚焦“从芯到云”的主业,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降低资产负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