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鲁恒升湖北荆州基地项目再进一程。 1月15日,华鲁恒升公告称,公司董事会通过议案,将由控股子公司华鲁恒升(荆州)公司斥资115.28亿元建设园区气体动力平台项目和合成气综合利用项目。根据程序,上述项目尚需公司股东大会通过,并在荆州地方政府满足项目落地前置条件后实施。 华鲁恒升董事会秘书高文军对记者表示,荆州水路、铁路交通便利,同时贴近产品市场,是公司“走出去”进行区域布局的一个较理想基地。目前,公司正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所需的程序,并密切与当地政府沟通,待煤炭指标项目落地前置条件实现后,可尽快实施项目建设。 布局荆州 有望再造一个华鲁恒升 2002年上市的华鲁恒升是国内煤化工行业龙头企业。“华鲁恒升核心竞争优势来自生产和管理成本的极致优化。”天风证券分析师李辉认为,华鲁恒升通过技改、配套降低原材料成本,通过丰富产品链、提升附加值降低产品生产成本,通过精益求精的管理优化管理成本,公司成本优势领先行业。 上市以来,华鲁恒升业绩快速增长。2002年至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从4.51亿元增长到141.9亿元,增长超过31倍;净利润从0.46亿元增长到24.53亿元,增长超过53倍。 不过,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公司发展受到煤炭、能耗指标的制约,土地、水、电、汽等资源要素配置不足,园区环境承载和运输瓶颈问题愈加突出。 高文军告诉记者,公司一方面积极调整原料、产品、市场和运输结构,一方面尝试“走出去”,贴近市场,加快区域布局。2020年10月31日,公司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政府签署协议,建设荆州现代煤化工基地。 高文军介绍说,荆州地处长江沿岸,水上交通便利,当地的水资源丰富,可满足煤化工生产用水需求;浩吉铁路开通打通了内蒙古、陕西等地煤炭向湘鄂赣运输通道,解决了煤化工原料来源。同时,公司的产品大量销往华东地区,在荆州建设基地贴近市场,可减少运输时间和成本。 此外,目前公司本部德州位于“2+26”通道城市范围内,需要执行更严格的环保排放要求。公司在荆州布局第二基地后,将可进行产能调剂,降低环保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与当地政府签署的协议中,约定了由地方政府负责煤炭、能耗、尿素产能、环境容量等指标落实,为项目落地奠定基础。 董事会通过议案 拟115亿元投建两大项目 2020年10月31日签署协议后,各方就紧锣密鼓推进项目落地。2020年11月19日,荆门基地项目投资主体华鲁恒升(荆州)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30亿元,华鲁恒升持股70%,关联方华鲁集团有限公司和华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分别持股20%和10%。 2021年1月13日,公司董事会全票通过了在荆州江陵经济开发区建设园区气体动力平台项目和合成气综合利用项目的两个议案。作为荆州基地规划的一期项目,两大项目总投资115.28亿元,规划2023年投产。 其中,园区气体动力平台项目拟投资59.24亿元,采用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的多喷嘴水煤浆气化技术,建设4台煤气化炉,配套建设2套空分装置、3台高温高压煤粉锅炉和公用工程设施,项目将延续德州基地的低成本优势,达产后有望创造客观的利润。 拟投资56.04亿元建设的合成气项目,将建设100万吨/年尿素生产装置、100万吨/年醋酸生产装置以及15万吨/年混甲胺和15万吨/年DMF生产装置。该项目将充分利用公司煤气化及多产品工艺生产经验,夯实一头多线的产业链优势。 公告显示,上述项目为华鲁恒升荆州现代煤化工基地首批项目。投资该项目可进一步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和长期规划,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荆州基地项目建设将复制公司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产业经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将进一步增强公司盈利能力。”高文军表示。
2021年伊始,河北省石家庄新冠疫情形势严峻,石家庄市集中隔离点于1月13日正式开建。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接到水泥需求计划后,作为石家庄市最大的水泥供应商,冀东水泥积极践行国企责任担当,面对当前疫情闭环管控、道路封锁、人员出行困难等不利影响,区域党委、生产企业、营销公司和商砼客户密切沟通,分工协作,认真研判分析每个环节,及时规划进出厂疫情防控路线和防控措施,全方位、无死角地做好人员、车辆等各环节的疫情防控工作,协调处理道路运输阻碍问题,确保水泥优质输出、快速供应,坚决保证黄庄基地水泥的有序供应。 1月14日凌晨12时50分,水泥散装车到达冀东水泥所属的灵寿公司,在严格快速的完成对入厂人员登记、扫码测温、司机与车辆消毒消杀后,及时迅速完成车辆进厂检斤、装车,凌晨1时58分,保供水泥顺利出厂。 据悉,近日冀东水泥所属的鼎鑫水泥也将开始发运,为石家庄市集中隔离点建设提供优质水泥。
2020年,疫情给各个行业带来挑战,但疫情也是一块试金石。 1月15日晚间,国产乳业龙头贝因美发布2020年业绩预告的同时,也发布了一则高管变动公告。公司在报告期内成功扭亏,而在贝因美三年之久的包秀飞因个人原因辞去总经理职务,该职改由公司董事长谢宏兼任。 业绩扭亏为盈 贝因美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20年公司预计实现净利润为5400万元-8000万元,而2019年为亏损10308.32万元。 对于公司业绩变动的原因,贝因美表示,报告期内,随着婴儿出生数的持续下降,婴幼儿奶粉行业的市场增长趋缓,品牌竞争加剧,叠加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公司仍克服困难,化危为机,不断改善内部运营,抓精准营销保持了收入的持续增长。公司合理控制各项成本支出,加强账款催收,取得了明显效果。同时,公司通过分析资产效能,进行优化处置,并取得了相应的转让收益。 对于贝因美2020年的表现,乳业专家宋亮对记者表示,受疫情影响,今年下半年行业价格战开启,贝因美积极做好控货控价,加强供应链管理,有效降低流通成本,提升了渠道动销积极性。同时贝因美聚焦核心产品加大铺货力度,加强消费者教育,为四季度业绩进一步提升打下基础。 总经理包秀飞辞职 伴随着业绩预告发布的,则是在贝因美任职三年的包秀飞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总经理一职,由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谢宏兼任总经理。在异常艰难的2020年,贝因美盈利能力持续改善,企业造血能力增强,在研发、销售、体系重建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何在此时对总经理进行调整? 贝因美董秘金志强与记者沟通时表示:“总经理因个人原因变动,其阶段性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为了贝因美下阶段的良性发展,持续转型变革到位,深化之前的战略布局,目前的人员安排是最契合企业战略发展的。谢宏履新总经理后将更多地参与到日常经营工作中,相信贝因美在决策与执行层面的效率会更高。” 宋亮表示,包秀飞在任期间,解决贝因美历史遗留问题,完成阶段性公司目标及使命。 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贝因美新一届经营管理团队吹响创始人提出的变革六重奏:重造团队、重塑品牌、重树商誉、重建渠道、重构体系、重溯文化。历经两年多的努力,为贝因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活力。如何进一步实施从活着到做强的战略目标,完成变革六重奏的下半场任务,创始人靠前指挥无疑是重要一步。 “谢宏担任公司总经理,可以使得内部的向心力更强,决策与执行效率会更高,有利贝因美整体战略布局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更好地落实。”贝因美相关人士表示,谢宏之前也曾担任公司总经理,期间贝因美树立了婴儿奶粉质量标杆与优异口碑,他不仅是首席科学家和育婴专家,更是一位优秀的营销大家。此次谢宏回归总经理其实也符合市场的呼吁和期许。 另外,在2020年年末,贝因美还有两个动作引发了市场关注。 具有国资背景的信达华建入股,在资金链、体系建设等方面助力贝因美,推动贝因美母婴生态圈的建设,有利于公司长远健康发展。另外,贝因美获得前三元食品集团奶粉事业部总经理吴松航的加盟,吴松航目前负责的天津新工厂是贝因美拟定增12亿元中的配方奶粉建设项目,也是增强高端奶粉及奶基营养品产业能力的战略项目。 经历生死存亡考验、新冠疫情冲击,谢宏带领下的贝因美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留给市场期待。
1月15日,徐工机械发布公告称,拟将其控股子公司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徐工信息”)分拆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本次分拆完成后,徐工信息将利用新的上市平台加大工业互联网产业核心技术的进一步投入,其业绩的增长将同步反映到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中。 记者了解到,徐工信息主要通过自主研发的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以网络通讯、信息集成、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基础的生产控制中心解决方案。谈及徐工信息分拆上市后的市场影响力及发展潜能时,阿里云MVP金融科技领域专家马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徐工信息之于徐工机械,类似于阿里云之于阿里巴巴,阿里云是互联网的底座,而徐工信息目标则是物联网的底座。” 天眼查App显示,2018年,徐工信息成为国内第一家新三板挂牌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同年12月,徐工信息升级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徐工信息的汉云平台已经成功为装备制造、新能源、建筑施工、物流、有色金属、核心零部件、能源等多个行业提供跨区域、跨行业赋能。 谈及本次分拆上市的目的时,徐工机械表示,徐工信息的主营业务为提供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相关产品及服务。本次分拆上市后,上市公司和徐工信息将聚焦各自主营业务,可以推动上市公司体系不同业务均衡发展,进一步深化公司在工业互联网的战略布局。同时,徐工信息将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功能和优势,拓宽融资渠道,借助资本市场平台进行产业并购等各项资本运作,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实现跨越式发展。 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徐工信息实现归母净利润817.48万元、2032.51万元、3968.64万元,2020年1-9月实现归母净利润2958.61万元,业绩呈稳健增长趋势。 对于徐工信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竞争实力及未来发展空间,清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徐工信息产业规模和资本实力看,其在创业板上市后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在当前市场,融入工业互联网是大势所趋。本次徐工分拆上市,对徐工机械整体经营效率、盈利方面或具有一定的提振作用。” 马超也告诉记者:“目前看来,徐工信息对于工业制造的理解远超同行,但是技术自主程度与服务输出方面还有空间,徐工信息未来能否脱颖而出,其关键在于技术自主,以及工业物联网云服务能否paas化进行输出。” 从政策角度看,今年1月13日,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称《计划》),《计划》明确了“到2023年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量质并进,新模式、新业态大范围推广,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整体发展目标。 华创证券分析师韩东也表示,《计划》在2018-2020年计划的基础上,针对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凸显出的网络基础、平台中枢、数据要素、安全保障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更深入、更广泛、更高层次的规划,突出产业链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将由起步期转向快速发展期,产业有望步入发展快车道。各行业大数据分中心的建设及服务能力提升将赋能行业数据的高效流通及集成共享,进一步释放对算力与存储需求,加速前期数据中心资源消化,利好数据中心产业长期发展。 谈及当前产业政策对徐工信息未来发展的影响,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徐工机械的产业规模和行业优势来看,徐工信息在创业板上市后应该也会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工业互联网自身属于传统产业的创新业务领域,也是产业政策支持的领域,发展前景不言而喻。本次徐工信息分拆上市融资,有利于提升其独立经营能力。”
1月14日,纳尔股份发布2020年业绩预告,预计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500万元—1.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95%—164.02%;基本每股收益0.65元—0.76元。 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取得了销售与盈利双增长的局面,尤其是汽车功能膜、环保墨水等业务增长较快;同时公司持续在数字化运营、产品研发创新、销售渠道优化、精细化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取得经营效率与综合盈利水平的提升,因此公司经营业绩实现较快增长。
1月15日,京东方发布2021年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拟募资200亿元用于收购武汉京东方光电部分股权,投资重庆第6代柔性AMOLED产线及成都京东方医院等项目。 当前,各类显示技术快速发展、共生共存,其中LCD技术仍是未来5年-10年的主流应用技术。随着超高清、大尺寸显示屏需求不断增长,显示屏产品价格逐渐上涨。作为全球半导体显示龙头企业,京东方的产业规模、技术实力均位居全球领先地位。据了解,京东方武汉10.5代TFT-LCD生产线已于2019年12月底实现量产,随着LCD产业逐步回暖并步入快速发展通道,京东方武汉10.5代线未来盈利可期。 京东方方面表示,将所募资金用于收购武汉京东方光电24.06%股权,进一步提高持股比例的同时,一定程度增厚上市公司收益。 据了解,本次非公开发行还将投入柔性显示、数字医院等创新技术及业务的拓展布局。其中,京东方拟将资金投入“京东方重庆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此举在深化OLED领域技术储备的同时,将助力京东方快速提升柔性OLED产能、扩大市场占有率;目前,京东方已在北京、合肥、成都等地布局多家数字医院,本次拟将资金投入成都京东方医院建设,旨在立足成都、辐射四川以及西南地区,扩大线下医疗服务体系网络,助力京东方智慧医工事业的发展。 据悉,这是继京东方2013年之后,时隔8年再次启动非公开发行,本次募资规模不超过200亿元,相较京东方当前市值不足10%,对原股东摊薄有限。本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后,京东方资产总额与净资产额将同时增加,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促使资本结构更趋稳键,资金实力将得到有效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为降低本次公开发行股票对京东方即期回报摊薄的风险,提高未来回报能力,京东方制定了相应填补措施,通过严格执行募集资金管理制度,积极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完善公司治理和利润分配政策,强化投资者回报机制,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新型显示、传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出物联网万亿级的广阔市场。 京东方方面表示,经过多年创新发展,公司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持续研发投入,形成了以半导体显示事业为核心,MiniLED、传感器及解决方案、智慧系统创新、智慧医工事业融合发展的“1+4”航母事业群。本次非公开发行将有效助力京东方快速推进物联网转型战略,为未来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绕地球运转超过5850圈,执行超过11890条指令,完成1460余次测控,开展320余次通信试验,这是银河航天首发星在轨运行一周年交出的成绩单。 2020年1月16日,银河航天首发星发射成功,该星是中国首颗通信总容量达到48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由民营商业航天公司银河航天自主研发,银河航天是中国商业航天以及卫星互联网领域第一只独角兽公司,致力于构建低轨卫星互联网,解决全球网络覆盖的难题。 在过去的一年里,银河航天首发星在国际上第一次验证了低轨Q/V/Ka频段通信,成功实现了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的山区、滨海地区、雪后湖边等场景的实地应用测试,完成了全球首次通过低轨卫星互联网链路完成运营商公网中5G基站的开通和测试。 银河航天通信系统专家王鹏表示,上述试验有效验证了卫星互联网的广覆盖、高带宽、低时延、不受地域性影响等特点,可为传统地面网络很难覆盖的沙漠、海洋以及偏远山区等地区提供高速网络服务。未来,卫星互联网将与地面5G网络实现深度的融合互补,并为6G时代万物互联的泛在网络需求提供支撑。银河航天将以首发星的技术成果为基石,加速技术创新,助力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 此外,银河航天已具备载荷和整星等自主研发能力,构建了包括Ka频段卫星终端、国内首套低轨Q/V频段信关站、地面运控及网络管理系统等全产业链格局,并建立了天地融合5G通信网络实验系统。 当前,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面临重大机遇。2020年4月,卫星互联网作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被纳入新基建。不久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要强化发展空天科技等多项空间科技前沿领域,要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航空航天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