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开年不满一月,搜狐财经搜索北京、上海、重庆等各地产权交易平台发现,已有中德安联人寿、安诚财险、爱心人寿等多家中小险企股权被挂牌出售。 据不完全统计,近期挂牌的险企股权拍卖包括,中信信托拟23.44亿元转让所持中德安联人寿49%股权、人保金融服务2772.8万元转让中元保险经纪77.5%股份、云南冶金集团旗下珺安保险经纪控股股东中铜投资拟以1037万出清其持有的51%股份。 安诚财险和安心人寿则同时面对两位股东的股权转让。泰豪集团、重庆建工投资共计转让安诚财险2亿股股份,占总股份的4.91%,底价合计3.5亿元;安心人寿2.5亿股股份被两大国有股东,北京保险产业园和吉林省能源投资转让。 国内第二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或将诞生 根据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告,中信信托拟以不低于23.43亿元的价格将其所持有的中德安联人寿49%股权尽数出清。 公开资料显示,中德安联人寿成立于1998年底,由德国安联保险和中信信托合资组建。2019年11月,银保监会批准安联(中国)控股开业,成为中国首家获准开业的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同时,本属于安联保险的中德安联人寿51%股权划归至安联(中国)旗下。目前,安联(中国)持有中德安联人寿51%的股份,中信信托持股49%。 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告内容显示,中信信托对于此次股权受让方的资格条件提出了较高要求,包括意向受让方应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及支付能力,注册资本不低于20亿元;意向受让方或其控股股东须具有10年以上直接经营保险业务的经验;转让价款需一次性支付,并需缴纳1.17亿元的保证金等。 根据股权转让相关规则,原股东享有出让股权的优先认购权。而除中信信托,中德安联人寿仅余安联(中国)一家股东。即安联方若有认购意向,则有望实现对中德安联人寿的全资控股。 据其他媒体报道,安联(中国)控股表示,正在积极评估本次中德安联股权交易的机会,从而获得中德安联的更多股权。 值得关注的是,若安联(中国)最终成功接手这49%的股份,中德安联人寿便将成为继友邦人寿之后的、中国第二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中德安联人寿自2014年起实现盈利,2019年度主营业务收入64.22亿元,净利润6.9亿元。截至2020年11月30日,中德安联主营业务收入62.56亿元,净利润4.87亿元。 两大股东同时转让股权 上海产权交易所、重庆产权交易所公示信息显示,泰豪集团所持1.5亿安诚财险股份(占总股本的3.68%)和重庆建工投资所持的5000股股份(占总股本1.23%)分别拟以2.7亿元和8060万元的底价转让,两项目的信息披露结束日期均为本月底。 年报数据显示,安诚财险近来经营状况不佳,2019年度营业收入达45.56亿元,但净亏损4.35亿元。至2020年11月末,安诚财险有所扭亏,年内净亏损为547万元。 上述股权转让人泰豪集团,为当前安诚财险的第八大股东。据公示信息,泰豪集团曾通过货币购买方式持有安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5000万股股份,持股比例3.68%。而后泰豪集团以此股权为中泰华安建设集团作质押担保,向九江银行阳明支行申请综合授信1.2亿元,担保期限3年。 此次泰豪集团股权出清或也与此有关。 值得关注的是,公开资料显示,安诚财险目前拥有股东19家,其中包括大股东在内的8家股东均存在股权被质押和冻结的情况。 截至2020年3季度末,安诚财险总股份为40.76亿股,被股东质押的股份达14.24亿股,占公司总股份的比重为34.93%,其中被冻结股份为2.45亿股,占比6.01%。 爱心人寿同样同时被两家股东转让股权,北京保险产业园和吉林省能源投资,均为国资股东。 北京产权交易所、长春产权交易所披露,北京保险产业园拟将所持爱心人寿1亿股股份(持股比例5.88%)以2.5亿元低价全部挂牌转;吉林能源投资将拟转让持有的爱心人寿1.5亿股股份(占注册资本的8.8235%),该项目正处在预披露阶段,尚未公开底价。 其中,北京保险产业园是爱心人寿发起股东之一,2017年爱心人寿设立时,北京保险产业园曾认缴金额为1亿元。 对于此次股权转让原因,北京保险产业园不久前对媒体公开称,“一是目前爱心人寿的网点铺设与布局已经逐步完善,从长久来看,前景可观,现在退出能够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爱心人寿拟启动增资扩股,北京保险产业园闲置资金有限,若不参与增资股权将被稀释。” 国有股股东纷纷转让股权背后,是爱心人寿连年亏损的业绩。 据爱心人寿年报数据,2017-2019年度,爱心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4433万元、3.03亿元、7.7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82亿元、-1.87亿元、-3.14亿元,亏损趋势连年扩大。截至2020年11月末,爱心人寿年内已亏损1.05亿元,即成立三年半,已实现亏损近8亿元。 此外,截至2020年三季度,爱心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已由2017年末的4363.86%降至167.75%,远低于人身险公司平均水平。
原标题:二三四五遭受互金业务重创:2020年净亏损至少超8亿元 金融虎讯 1月25日综合消息,A股上市公司二三四五(002195)遭遇了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收紧之后的重创。2020年,二三四五公司的净利润在过去七年里首次转亏,预计净亏损在8.06亿元至9.98亿元之间,较上年同期下降206.23%至231.53%。受该消息影响,二三四五股价今日跌停,收报1.95元,市值111.6亿元。 昨日晚间,上海二三四五网络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0年度业绩预告显示,2020年,营业收入在11.5亿元至14亿元之间,上年同期则为24.4亿元。 针对业绩变动原因,二三四五表示,一是受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公司于2019年度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进行了调整,导致公司2020年度营业收入下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二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客户的互联网推广支出有所减少,公司的互联网推广活动也因疫情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公司2020年度营业收入下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三是经公司初步测算,公司2014年重大资产重组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收购的上海二三四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形成的24亿元商誉存在减值迹象,拟对该部分商誉计提减值准备11.96亿元至13.48亿元。本次计提后,二三四五互联网业务商誉余额为10.5亿元至12亿元。 另值得一提的是,1月20日,二三四五公告称,董事会于2021年1月19日收到公司董事房振武的辞职报告,因个人原因请求辞去其担任的公司第七届董事会董事职务。辞去上述职务后,房振武将不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 据了解,此前,二三四五有“消费金融+汽车金融+商业金融”三大业务方向。2019年下半年,据WEMONEY报道披露,二三四五的互联网金融事业群已经解散,相关人士透露,二三四五只剩下互联网事业群,做互联网传统业务,网址导航桌面软件是核心业务。接近二三四五人士当时透露,二三四五的金融类业务已经全部停止,未来对于金融的发展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招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拟于1月26日发行40亿元三年期金融债。 募资说明书中指出,本次债券募集资金将按规定补充公司中长期资金,主要用于租赁项目投放,服务实体经济,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等。 目前,国内租赁行业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银保监会批准的金融租赁公司,另一类是由商务部批准的租赁公司。其中,银保监会批准的金融租赁公司按出资人,又可分为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和非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 招银租赁是招商银行出资20亿元筹建的全资子公司,于2008年3月获批准开业,成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五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之一。 图片截取自募资说明书 2014年,招银租赁增资至60亿元,资本实力在当前银保监会批准成立的70家金融租赁公司中排名第8位,排在第1位的是工行旗下的工银租赁。 2017年至2019年,招银租赁总资产从1556.63亿元增长到1887.18亿元。截至2020年6月末,招银租赁总资产已达1960.52亿元。 图片截取自募资说明书 资产结构上,招银租赁的资产主要为应收融资租赁款。2017-2019年,招银租赁应收融资租赁款从1225.66亿元增长至1358.5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28%,截至2020年6月末,招银金租应收融资租赁款为1378.19亿元。 三年间,招银租赁的应收融资租赁款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均在70%以上。 从负债端看,招银租赁的总负债由2017年的1400.81亿元增长到了2020年6月末的1742.56亿元,近三年的资产负债率均在89%左右。 募资说明书中指出,负债的增长主要来源于长短期借款、金融债等融资规模增长。 图片截取自募资说明书 经统计,2013年-2020年,招银租赁发行了18笔总额为420亿元的金融债和1笔2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截至2021年1月18日,19只债券中尚有9只处于存续期,总金额为260亿元。此外,招银租赁还在2013年-2015年间发行了12期总额为117.53亿元的ABS。 募资说明书还披露了招银租赁的业绩情况。2020年上半年,招银租赁实现营收61.97亿元,实现净利润14.36亿元。 从说明书披露的业绩情况看,招银租赁营收与净利润均逐年增长。营收由2017年的91.1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27.19亿元,增速略有放缓;净利润由2017年的19.5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5.01亿元,其中,利息收入从2017年的53亿元增至2019年的68.26亿元。 而利息收入绝大部分来自融资租赁业务,融资租赁业务收入占利息收入的比重高达99%。 据悉,招银租赁目前的业务产品主要涵盖设备和供应商租赁业务板块、航空租赁业务板块和航运租赁业务板块。设备和供应商板块租赁资产占比约56%,航空板块租赁资产占比约20%,航运板块租赁资产占比约24%。 说明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前五大客户贷款余额占资本净额的比例均在10%-15%左右,单一客户融资集中度符合监管要求,贷款余额总计为154.56亿元。 资产质量方面,2017年-2019年,招银租赁不良资产余额分别为12.03亿元、11.85亿元、9.65亿元,不良率分别为0.79%、0.71%、0.53%,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但受疫情影响,2020上半年,招银租赁的不良资产余额及不良率均有所上升。 2020年上半年,招银租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转负为-18.5亿元,对此,募资说明书中解释称,是与同业拆借及同业借款相关的现金流出金额较大导致的。此外,受公司减少了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支出影响,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转正为13.36亿元。
1月26日,龙湖官方披露,将新增C5、C6两个新业务航道,分别为房屋租售、房屋装修。两个业务航道拥有一个共同的新品牌“塘鹅”。 上述新业务航道是龙湖在2020年线上年度工作会议中宣布的。在此之前,龙湖的四大航道分别为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租赁住房和智慧服务。 所谓智慧服务,主要包含物业管理业务。龙湖集团副总裁曾益明表示,物业管理服务航道是承接了整个空间即服务战略坚定落地的航道,其最大的使命就是要把土壤做到足够肥沃、深、广,在广袤的土地上成长更多的增值业务出来。 对于房屋租售,龙湖一位人士表示:“开辟房屋租售业务并不意味着龙湖要进军传统中介,也不仅仅是租售龙湖自持的物业项目。” 据了解,龙湖新开辟的房屋租售业务板块,主要依托物业服务板块。目前,中国恒大、万科、碧桂园、绿城服务、保利、旭辉等头部物业企业都对房屋租售业务有所布局。 去年,龙湖租售与阳光100签订战略合作,运营其重庆地区的租售业务,随后在西安接管了御景城及莱安的房屋经纪业务。去年九月,龙湖租售接入重庆金科天宸项目的销售。 “在物业板块里孵化租售,可以理解为在传统物业管理业务中,提供了增值服务。”龙湖人士称,“龙湖租售业务已经做了有十几年,只是现在单独拿出来了。但不排除未来有其他拓展方式。”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龙湖房屋租赁团队人数超过1000人,在30余座城市设立超百家门店。 此外对物业和商业是否分拆上市,吴亚军再次重申,目前并没有单独上市的计划。 此外,关于新设立房屋装修业务航道,龙湖人士表示,房屋装修业务由智慧装饰、整装设计院、智慧新材三方面组成,所服务的对象包括住房租赁、智慧服务、住宅开发、商业运营。 据介绍,随着产品在龙湖体系内打磨成熟,房屋装修业务开始对外部输出。其中,智慧新材的部分产品在2019年、2020年持续实现外销。 不过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仍然是龙湖的主要收入来源。根据2020中报披露的数据,龙湖集团去年上半年物业发展收入452.49亿元,占比为87.9%;物业投资实现收入33.6亿元,占比为6.5%;物业管理及相关服务和其他收入为28.53亿元,占比5.54%。 2020年,龙湖集团录得合约销售额2706.1亿元,同比增长11.59%。商业方面,2020年共开业10座天街,平均出租率99%。
1月26日,有媒体报道称,据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贾跃亭创办的电动车公司FF(Faraday Future,法拉第未来)正在国内寻求新一轮融资,最快在近两周就会提交SPAC上市材料。 该报道称,吉利集团已表达了明确的投资意向,计划向FF投资3000万到4000万美元,最快下周公布。 针对上述传闻,搜狐财经向吉利控股和FF方面求证,双方均表示不予置评。 此前,彭博社曾报道,FF正寻求通过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的方式在美股上市,目前正准备与Property Solutions Acquisition公司就合并事项进行谈判。 据悉,SPAC是美股中借壳上市的一种方式,先设立SPAC平台募集资金,再并购实体业务公司,使后者实现挂牌交易。 彭博社称,FF的SPAC收购公司正在寻求筹集超过4亿美元的股本以支持该交易。若交易达成,合并后实体的估值将达到30亿美元。目前交易暂未敲定,条款可能出现变动,谈判也有可能破裂。 1月25日,有消息称FF计划在中国开设工厂,生产部分电动汽车,吉利正就向FF中国工厂提供合同制造和汽车技术服务进行谈判。针对此事搜狐财经向双方求证,均获回应称“不予置评”。
原标题:快讯:二三四五跌停 报于1.76元 金融界网1月26日消息,今日二三四五开盘报1.76元,截止09:30分,该股跌9.74%报1.76元,封上跌停板。 昨日(2021-01-25)该股净流出金额-42.88万元,主力净流出0元,中单净流出-15.7万元,散户净流出-27.18万元。 最近一个月内,二三四五共计登上龙虎榜0次,表明二三四五股性不活跃。 公司主要从事 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 截止2020年9月30日,二三四五营业收入9.435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818亿元,较去年同比减少57.8807%,基本每股收益0.0538元。 (更多个股业绩查询请点击) 风险提示:个股诊断结果通过运算模型加工客观数据而成,仅供参考,不构成绝对投资建议。 来源:金融界网
深圳星河荣御,图片来源:星河控股集团官方网站 1月26日,星盛商业(HK:06668)挂牌上市,定价3.86港元/股。 早间开盘,星盛商业报4.4港元,较发行价3.86港元涨14%,总市值约44亿港元。此后股价有所回落,截止收盘报4港元/股,涨3.63%,总市值降至40亿港元。 图片来源:雪球 星盛商业是2021年物业行业第三家上市的物业股,此前1月15日荣万家上市破发8%,18日宋都服务上市破发36%。或受益于“纯商业物业管理”的属性,星盛商业并未破发。 从规模来看,星盛商业营收不足5亿,合约面积甚至不到1亿平米,但却坐拥超50%的高毛利。此外,星盛商业还面临着区域局限、母企依赖、债务风险等问题。 上市前腾转挪移,“二代”黄德林成掌舵者 过去一年间,新三板摘牌、股权重组、赴港IPO、首战折戟、迅速二度递表之后,星盛商业才迎来了今日的敲钟时刻。 2016年12月,星盛商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2019年8月,因新三板融资、流动性相对较差等原因,其从新三板退牌转战港股。 半年后的2020年1月17日,星盛商业首次在港提交招股书,但以失败告终。之后于7月20日迅速再递表,最终在2021年1月11日通过聆讯。 星盛商业实控人是星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河控股)的黄楚龙家族,星河控股成立于1988年,起家深圳,现有地产、金融、置业、产业四大业务集团,为国内大型综合性投资集团。 作为星河控股的创始人、董事长,60岁的黄楚龙在《2020胡润全球房地产富豪榜》,以身家390亿排名第40位。 星盛商业成功登陆港交所,让成立31年的星河控股首次有了主板上市平台。 图片来源:星盛商业聆讯后资料 目前,黄楚龙通过家族信托通过高星持有星盛商业80%股权,另外20%股权由黄楚龙次子黄德林持有。 “地产二代”接任家族企业,以物业为操练场,星河控股也不例外。公开资料显示,黄德林现年37岁是80后海归,2008年8月步入家族企业,并一直在商用物业运营领域深耕。 2019年9月,黄德林获委任为星盛商业的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主要负责整体业务发展、制定及实施业务策略。 此前,黄楚龙曾在聆讯后资料中称,“并无意担任董事或高级管理层以参与集团的日常管理,仅作为投资者及控股股东。” 星盛商业上市后,黄德林获任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成为星盛商业的真正掌舵者。 母公司贡献80%营收,毛利率高达51% 2017-2019年度,星盛商业的营收分别为2.78亿元、3.28亿元、3.8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040万元、8510万元、9560万元,一直处于稳增状态。 截止到2019年9月底,星盛商业营收约2.9亿元,同比增长25.1%;净利润8371.1万元,同比增长超36%。 但对比同年上市的商业物管企业,如卓越商企、华润万象生活,星盛商管的营收规模尚有较大差距。 从收入结构上来看,星盛商业极其依赖母公司及其关联方。上述期间,星河控股分别为星盛商业贡献2.51亿元、2.91亿元、3.47亿元及2.65亿元,占收入总额的90.2%、88.4%、89.5%及86.6%。 在未开业的商业物业方面,星盛商业依然过度依赖母公司,20项物业中仅有6项来自独立第三方物业发展商。 图片来源:星盛商业聆讯后资料 规模方面,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总合约面积达299.9万平方米,共计管理45个项目,建筑面积299.9万㎡。其中,27个位于大湾区。 2017年至2020年9月末,星盛商业于大湾区的总合约面积分别占总合约面积的50.9%、41.8%、44.0%及44.4%,来自该地区的持续经营业务的收入分别占收入总额的90.0%、87.5%、88.9%及80.5%。 中指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按于深圳的运营中购物中心数量、运营面积计算,星盛商业分别排名第一、第二;按于大湾区的运营中购物中心数量、运营面积计算,星盛商业分别排名第四、第七。 而位于大湾区的优质物业,也为星盛商业带来超高毛利率。2017年-2019年,星盛商业整体毛利率分别为49.9%、51.7%、51.8%,远超华润万象生活、宝龙商业同期13%-26%的毛利率。 不过,受制于区域局限加之整体规模较少,星盛商业除大湾区意外,长三角、华中等区域仅有零星分布,西部、东北部则大量空白。 对此,星盛商业管理层在1月13日举行的上市线上记者会上表示,“会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大湾区的地位,并专注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及扩展业务规模。” 资产负债率最高达87%,短期偿债压力较大 财务方面,截止2019年9月底,星盛商业手持现金1.17亿元,较2018年底增长34.5%,账面现金尚为充裕。但事实是,在上市前夜,星盛商业就已被“收割”。 图片来源:星盛商业聆讯后资料 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9月末,星盛商业派发股息2.01亿元。而当期其净利润为8371.1万元,换言之,派息金额相当于净利润的2.4倍。 在此操作下,星盛商业当期融资现金流出现2.05亿元缺口。随后,星盛商业购买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7.53亿元,之后又赎回9.13亿元金融资产,由此套现1.6亿元,使得当期投资现金流净额增加1.6亿元,变相“填平”了78%的融资现金流缺口。 如此一来,星盛商业截止期末,按公允值计量且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总额下降至1.44亿元。所面临的风险便是随着未来投资收入的减少,对未来净利润的贡献或将下滑。 图片来源:星盛商业聆讯后资料 受上述操作影响,2017-2019年,星盛商业资产负债率大幅波动,由59.6%下降至52.2%,后又大幅跃升至87.9%。 截至2020年9月末,星盛商业流动负债总额为1.97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24亿元,尚无法覆盖其流动负债总额,流动比率也由2018年的2.2一路降至了1.6。 图片来源:星盛商业聆讯后资料 星盛商管迈入资本赛道已成定局,上述前夕,因规模小而不为人知,但其在招股认购阶段却行情火爆。 星盛商业香港发售获756倍认购,中签率只有1.29%,国际发售部分超额认购约9倍。发行定价3.86港元,是招股价3.2港元-3.88港元的极近上限。 本次星盛商业募集资金8.81亿港元,募集资金约55%将用作寻求其他中小型商用物业运营服务供应商的战略收购及投资,以壮大公司的业务及扩大公司的项目组合。 在目前已上市的44家物业股中,星盛商业是唯一一家纯做商业运营与管理的物企,含有商业运营管理业务的为华润万象生活、卓越商企服务、宝龙商业三家。 截止1月26日收盘,星盛商业报4港元/股,涨3.63%,总市值约为40亿港元,市盈率(TTM)为32.74倍, 无论是从总市值,还是TTM来看,星盛商业均远不及前述三家物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