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年前重组上市“埋雷”,二三四五因商誉减值预亏最高近10亿元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郭净净 又一例商誉减值“雷”爆了。 1月24日,二三四五(002195.SZ)披露业绩预告称,预计公司2020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是亏损8.06亿元至9.98亿元,而2019年同期其盈利7.59亿元,同比跌幅206.23%至231.5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该公司预计实现亏损8.44亿元至10.36亿元,同比跌幅220.78%-248.25%;公司预计营业收入从2019年24.41亿元下滑至11.5亿元至14亿元。 这是二三四五自2014年曲线登陆深交所上市后,收到的第一个亏损,甚至或巨亏10亿元。 图片来源:二三四五2020年度业绩预告 二三四五称,经公司初步测算,公司2014年重大资产重组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收购的上海二三四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形成的24亿元商誉存在减值迹象,拟对该部分商誉计提减值准备11.96亿元-13.48亿元,占公司2019年度经审计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绝对值的比例超过30%。 本次计提后,二三四五互联网业务商誉余额为10.52亿元-12.04亿元。二三四五称,剔除商誉减值因素影响,2020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3.5亿元-3.9亿元,同比跌幅收窄至48.62%-53.89%。 此外,二三四五称,公司受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公司于2019年度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进行了调整;同时,客户的互联网推广支出有所减少,互联网推广活动也因疫情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公司2020年营收下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降。 根据2014年7月的重组公告,当时交易方对二三四五34.51%股权评估值为9.19亿元, 估值增值率是23.54倍;瑞信投资100%股权(主要资产为二三四五38.00%股权)评估值为10.12亿元,估值增值率是23.54倍;瑞美信息100%股权(主要资产为二三四五27.49%股权)评估值为7.39亿元,估值增值率是18.68倍。 图片来源:海隆软件2014年7月《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 交易标的估值较账面净资产增值率较高。彼时,交易方认为,互联网行业未来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二三四五近年来业务发展快速,盈利水平快速提升,整体业务布局清晰,未来前景可期;与此同时, 二三四五旗下2345网址导航系国内排名前三的网址导航,竞争优势较为明显。 彼时,交易方承诺二三四五2014年至2016年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 1.5 亿元、 2 亿元、 2.5 亿元。这三年,二三四五实际的净利润分别是2.16亿元、3.78亿元、3.66亿元,分别超额完成了业绩承诺。 图片来源:二三四五《关于2016年度上海二三四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业绩承诺实现情况的说明》 但二三四五的此次重组产生的24亿元商誉持有到如今。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月7日,曾有投资者担忧二三四五的商誉减值风险。彼时公司只是称:“截至2019年末,公司商誉账面价值为24.08亿元,占公司2019年末总资产比例为21.15%,主要系公司2014年重大资产重组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收购上海二三四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带来的商誉”。 图片来源:深交所互动易截图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9月二三四五与海隆软件并购重组完成,登陆A股市场。近年来,该公司持续向各种热门行业转型,从互联网金融转向区块链,后来又开始大力发展人工智能。 2015年2月,该公司募资48亿投入互联网金融业务。2018年半年报显示,二三四五主要战略为“互联网+金融创新”,主要业务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两部分,其中现金贷业务被叫停。随后,二三四五又开始追求新热点区块链等金融创新领域。2020年5月,该公司又启动 “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战略。 然而,在多年追求“热点”的同时,二三四五的股价始终未能回到2015年高峰,在2015年3月份触及14.08元/股的历史高点后,便一路呈下跌之势。截至2021年1月22日,该公司股价只有2.17元/股,最新总市值为124亿元。 截至2020年9月30日,二三四五的股东户数26.38万户。
原标题:数字科技,不是“避风港”和“收割机” 文/孟永辉 纵然是在互联网金融业已深度洗牌的大背景下,我们依然看到诸多玩家对于以金融为噱头来收割流量的做法保持兴趣,他们不断变换着花样来寻找着金融的新概念,以达成他们收割流量的目的。数字科技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单纯从字面意义上,我们丝毫看不出数字科技与金融有任何的联系,然而,如果我们抛开数字科技的概念,深究其背后的“内核”,就会发现,所谓的数字科技或许仅仅只是一个代名词,有关它的所有都与金融深度相连。 数字科技的这一特征,最终决定了很多的玩家仅仅只是把它当成了一个逃避监管的避风港,而并不是真正找到了摆脱金融的绝佳方式。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市场上有那么多 的数字科技玩家,能够真正理顺数字科技与金融之间关系的却少之又少。或许,这就是数字科技的分水岭:那些真正明白数字科技为何物的玩家,早已摆脱了对于金融的迷恋与依附,而那些依然对金融抱有幻想的人却依然还深陷金融的泥潭之中。 那么,数字科技究竟是什么呢?它真的是玩家们逃避监管的避风港吗?它真的是收割韭菜的新机器吗?很显然不是。如果数字科技真的是避风港和新机器的话,那么,我们几乎可以断定的是,它的发展路径必然是和互联网金融一样的,即起点很高,却摔得最重。既然数字科技是一种完全区别于互联网金融的存在,我们就要真正明白它的内核与意义,只有这样,数字科技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首先,数字科技是金融的新表现形式,它源于金融,却不是金融。如果我们简单粗暴地割裂数字科技与金融之间的关系,肯定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益处的。因为无论是从数字科技的母体,还是从数字科技的应用场景上来看,我们都可以看出它与金融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对于武断地将数字科技与金融彻底割裂,笔者更加愿意将数字科技划分为一种金融的全新表现形式,它源于金融,却又不是金融。 源于金融,更多的是指数字科技的基础数据基本上都是与金融相关的,无论是大数据、云计算,还是AI,几乎都与金融相连。可以说,金融是数字科技的母体和源泉,正是有了金融的数据输出,才有了数字科技诞生的基础。所以,我们才不应该一味地为了数字科技而数字科技,忽略了它与金融之间存在的这种天然的联系。 虽然数字科技与金融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且深度,但是,数字科技却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而是金融在数字经济时代有了新的表达和新的进化。按照传统逻辑,所谓的金融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所见到的投资、理财和消费等功能和属性。对于数字科技来讲,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已经告诉我们,仅仅只是局限在传统功能和属性上的发展,必然会走入到收割流量的死胡同,最终把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到风险居高不下的怪圈当中。所以,数字科技如果还局限在传统的功能和属性上,那么,所谓的数字科技必然会陷入到新的死胡同里。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数字科技已经有了新的内涵和意义,早已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传统的功能和属性。按照笔者的理解,在很多时候,数字科技是一种新型基础设施的角色存在的。这种新角色的能量释放的方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而是一种新方式,即通过将数字科技与生产和生活的内在环节深度联系来实现的。这个时候,金融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不再是互联网金融时代那样的脱离,而是开始变得深度和全面。 其次,数字科技是实体经济与新技术深度结合的产物。当下,人们对于数字科技的看法和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即简单地把数字科技看成是改造实体经济的方式和方法上。这种做法其实再一次把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割裂了,长此以往,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结合的愿景必然会化为泡影。 所以,我们不能将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割裂开来,而是要把数字科技看成是实体经济与新技术结合的产物。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将的实体经济并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经济,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同样被划归到了实体经济的范畴。换句话说,这里我们所说的实体经济,其实是“虚”“实”结合的。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结束,以资本和流量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取而代之的是以新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新发展模式。同互联网模式通过去中间化的方式来提升行业的效率不同,新技术对于行业的改造是通过对内在的流程和环节的深度改造来实现的。我们看到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无一不是如此。 当新技术对新型的实体经济进行深度改造的时候,衍生而来的是数字经济,而数字经济最为直接的呈现形式其实就是数字科技。因此,所谓的数字科技并不是改造实体经济的存在,不是一种新技术的聚合体,而是实体经济与新技术深度结合之后所产生的新存在。认清了数字科技的这一特征,我们才能避免让数字科技的发展再度陷入到互联网金融的怪圈,真正让数字科技的发展跳出现有的发展怪圈,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再次,数字科技的功能和作用不是撮合和中介,而是联结与融合。基于S2B模式来看待和理解数字科技的做法,本身就错误的。这种做法的最终结果就是把数字科技的发展带入到互联网式的平台模式的怪圈当中,最终让数字科技的发展依然逃不出流量思维的魔咒。因此,数字科技的功能和作用并不是撮合和中介,而是联结与融合。 严格来讲,数字科技的功能是以联结为开端,以融合为结束的。仅仅只是做联结还不够,当数字科技的玩家建构了联结之后,还要将已经建立起来的联结融合起来,才算是完成了全部任务。纵观当下的数字科技市场,很多的玩家依然是以平台的落地和思维来看待数字科技的,而那些对数字科技理解深刻一些的玩家则开始做联结的角色。笔者认为,从数字科技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只能说数字科技仅仅只是开始,只有真正完成了融合之后,数字科技的整个流程才算是完成。 数字科技的联结角色很好理解,即建立起新技术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建立起行业内部不同流程和环节之间的链接,数字科技的玩家扮演起一个联结者的角色。但是,数字科技的融合的角色却并不好理解。很多人认为,只要是建立了联结,数字科技玩家的使命就算是完成了,因为它实现了让金融回归实体的目标,其实不然,建立了联结仅仅只是开始,只有实现了融合,数字科技的任务才算是真正完成。 按照笔者的理解,所谓的融合,应当有新事物的产生。这个新事物,才是数字科技的“果实”,这个“果实”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数字经济与数字产业。在数字经济与数字产业的视野里,数字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甚至成为人们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对于数字科技来讲,这种以融合为终极追求的发展模式才是正确的。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将目标停留在联结的层面,而忽略了融合,那么,数字科技玩家所做的依然是一个半拉子工程,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尽管数字科技的风头正盛,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在这场新的狂欢之下依然暗流涌动。根本原因在于玩家们并没有真正搞明白数字科技的真实内涵,而仅仅只是把数字科技当成是避风港和挡箭牌。可以肯定的是,以此为导向的数字科技发展模式将会再度走入死胡同。 我始终认为,真正明白数字科技的新内涵和新意义,才是确保它的发展可以长久持续的关键。这需要理顺数字科技与金融之间的关系,需要理顺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加需要找到数字科技的新功能和意义。只有这样,数字科技才不再是互联网金融的避风港,更不是流量的收割机,而是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新路径。 —完—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战略咨询顾问。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原标题:商誉爆雷!二三四五最高预亏9.98亿元 封面新闻记者 马梦飞 1月25日开盘,二三四五一字跌停。 消息面上,1月24日,公司披露2020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全年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8.06亿元至-9.98亿元,同比由盈转亏,这也将成为二三四五上市后首亏。 “流氓股”“亏了只剩裤衩”“哭吧哭吧不是罪”“踩雷了”......二三四五的股吧,早已一片哀嚎,截至2020年9月30日,二三四五仍有26.38万户股东。 商誉爆雷 拟计提约13亿元的商誉减值 从二三四五2020年度业绩预告来看,2020年度公司营业收入为11.5亿元—1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8.06亿元—9.9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6.23%—231.53%;扣非后净利润为亏损8.44亿元—10.3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0.78%—248.25%。 对于公司业绩预计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二三四五给出了三个原因。 首先是受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公司于2019年度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进行了调整,导致公司2020年度营业收入下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 其次,受新冠疫情影响,客户的互联网推广支出有所减少,公司的互联网推广活动也因疫情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公司2020年度营业收入下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 另外,经公司初步测算,公司2014年重大资产重组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收购的上海二三四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形成的24亿元商誉存在减值迹象,拟对该部分商誉计提减值准备11.96亿元—13.48亿元。 二三四五还表示,剔除商誉减值因素影响,2020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3.5亿元—3.9亿元,同比下降48.62%—53.89%。 资料显示,二三四五自2007年12月登陆A股市场,还未曾出现过亏损,此次业绩预亏也将成为公司上市后首亏。 谋求转型 股价一路下跌难回高位 二三四五官网信息显示,2005年9月份,2345网址导航 ( www.2345.com ) 正式上线,随后不断完善优化。直到2014年7月,二三四五与海隆软件并购重组获得证监会正式批文,同年9月二三四五与海隆软件并购重组完成,登陆A股市场。2015年3月,公司证券简称由“海隆软件”正式变更为“二三四五”。 事实上,作为曾经网址导航的龙头,二三四五在近些年来,也尝试过转型,开发安全软件“2345安全卫士”、募资48亿投入互联网金融业务、涉足区块链等领域、发展人工智能。然而,即便二三四五多次跟随热点谋求转型,但效果却不尽人意。 2015年3月份,二三四五触及14.08元/股的历史高点后,便开始一路走低,再也没能重回峰值,截至2021年1月25日开盘,该公司股价只有1.95元。 据数据显示,2019年度,二三四五营收同比下降35%,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5%,业绩几乎腰斩。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原标题:二三四五一字跌停:拟计提最多13.48亿减值准备,预亏9.98亿 1月24日晚间,二三四五(002195)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0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约8.06亿元至9.98亿元,同比下降206.23%至231.53%;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14元至0.17元。同时,由于二三四五互联网信息业务商誉存在减值迹象,拟计提减值准备11.96亿元至13.48亿元。 企查查APP显示,二三四五成立于1989年,布局“互联网+金融创新”战略,旗下业务涵盖网络科技、金融科技、星球联盟等三大板块,主要产品包括2345网址导航、2345浏览器、2345好压、多特软件站、2345看图王等核心产品。 根据业绩预告,业绩变动主要原因是,受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公司于2019年度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进行了调整,导致公司2020年度营业收入下滑等。 今日二三四五一字跌停,股价为1.95元/股。 编辑 张莹莹 校对 元旦
原标题:巨头暴雷!二三四五去年巨亏或超10亿,股价累跌超98%! 昨晚,曾被网民称作“互联网头号流氓”的二三四五爆了颗大雷。 1月24日晚间,二三四五发布关于2020年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2020年度拟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合计12.41亿元—13.93亿元,预计亏损近10亿元。 此外,二三四五还公布了2020年度的业绩预告,同样大幅亏损。2020年度,该公司营业收入为11.5亿元—14亿元;扣非净利润为亏损8.4亿元—10.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1%—248%。 两份文件发布后,今日股价果然做出了反应。截至收盘,二三四五全天封死涨停,股价现报1.95元,成交额8782万元,最新总市值111.6亿元。 鼎盛时期,二三四五市值曾高达750多亿元。截至目前,与2015年3月创下的112.75元历史高点相比,二三四五股价已累计跌去近100%。昔日的互联网巨头,难道终究要走上退市之路? 二三四五业绩表现如此之差,主要有三个原因。 (1)市场份额下滑 首先是受疫情影响,客户的互联网推广支出有所减少,公司的互联网推广活动也因疫情受到一定的影响。事实上,从2019年开始,该公司无论移动端还是PC端业务收入都出现大幅下滑的趋势,去年的疫情更是大大加速了这一趋势。 数据显示,2016年,二三四五旗下拳头产品2345浏览器市场份额排名还超过了搜狗浏览器,仅次于360浏览器、QQ浏览器,居国内浏览器第三位。然而到现在,无论PC端还是手机端,排名前10位的浏览器都已见不到2345的影子。 其实,早在2016年之前2345称霸浏览器市场的阶段,这家公司的产品在用户群体中就已臭名昭著。不仅恶意木马,软件捆绑,广告弹窗等现象层出不穷,并且还有难以卸载、恶意推广等卑劣行径。种种原因,使2345当年曾被冠以“中国互联网毒瘤”的称号。 因此,其市场份额的下滑在情理之中,而这也或是其互联网推广收入萎缩的根本原因。 (2)互联网金融业务受挫 其次是受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二三四五在2019年度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进行调整。 这部分业务的收入降幅是最大的,2018年,二三四五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收入还高达18亿元,2019年则只有10亿元。2020年前两个季度,该项业务收入只余1.05亿元,同比上年降余83%。 数据来源:IFinD 2015年2月,二三四五募资48亿投入互联网金融业务。所谓互联网金融业务,实则是指其现金分期金融产品“2345贷款王”、“2345车贷王”和面向B端商户的“2345商贷王”等产品。2017年,该项业务甚至占到二三四五毛利构成的65.5%。 然而从2018年开始,国家对互联网金融加强监管,开展相关业务的公司都已经出清,二三四五亦于2019年度开始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进行调整,收入占比较大的现金贷业务被叫停,导致该公司营业收入呈逐年下滑之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互联网金融业务折戟后,二三四五开始寻求新的业务转型。2018年开始大力发展区块链等金融创新领域,2020年5月又启动并确立了“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但目前来看,频频转型并未能挽救该公司逐年下滑的业绩。 (3)商誉减值 最后,则是二三四五在2020年大约12亿元-13.5亿元的商誉减值。商誉减值暴雷是二三四五2020年度业绩形成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而这笔商誉还要追溯到2014年。 当年,二三四五的前身海隆软件通过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收购上海二三四五网络100%股权,完成了从软件外包厂商向软件、互联网综合平台的转型。但与此同时,公司也形成了24亿元商誉。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正是因为这笔商誉存在减值迹象,二三四五才拟对该部分商誉计提减值准备11.96亿元至13.48亿元。 另外,在业绩亏损、转型不利的情况下,二三四五高管及大股东频频减持的消息,更是给投资者的心头浇了盆凉水。 2020年5月13日至2020年10月30日期间,浙富控股于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和大宗交易的方式合计减持2.47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23%。同时,浙富控股计划自2020年11月2日起的六个月内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3.26亿股。 2020年初,浙富控股还以9.93%的持股比例位居二三四五第一大股东。截至2020年10月30日,浙富控股持股比例仅余5.7%。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另外,自2013年11月海隆软件重大资产重组停牌起,原实控人及法人包叔平及一致行动人曲水信佳就减持2.6亿股,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减持至持股比例仅2.23%,失去实控人地位。也就是说,从2017年11月2日起至今,一直都处于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虽然2020年业绩预亏,是二三四五上市后首度亏损。但这家公司背后的问题,恐怕远远没那么简单。
图片来源:恒大汽车 1月25日早间收盘,恒大汽车(HK:00708)每股报47.9港元,涨60.20%,总市值约4223亿港元(约人民币3529.46亿元),首度突破四千亿港元。 图片来源:雪球 搜狐财经搜索问财数据显示,在24支汽车类股票中,截止1月25日早间收盘,恒大汽车4223亿港元(约人民币3529亿元)的总市值,已超越上汽集团(约2708亿元)、长城汽车(约3269亿元),仅次于蔚来汽车(美股上市,总市值约6271亿元)、比亚迪(约6645亿元)。 图片来源:问财 最新一期财报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实现营收1050.23亿元,同比增长11.94%;净利34.14亿元,同比增长116.83%。其中,公司第三季度净利17.51亿元,同比增长1362.66%。 9月单月,比亚迪乘用车全系实现销量40905辆,同比增长2%,环比增长15.2%;其中,新能源实现销量18603辆,同比增长42.6%,环比增长32.8%。 1-9月,比亚迪累计销量达到268975辆,同比下降19.9%。具体到新能源车,比亚迪前9月累计销售110941辆,同比下降42.4%。其中,纯电动乘用车共销售12212辆,同比增长65.95%,环比增长29.72%。 比亚迪预计,2020年全年净利润为42-46亿元,同比增长160.15%-184.93%。 图片来源:企业公告 前一日(1月24日)晚间,恒大汽车公告称,与六名投资者分别签订认购协议,以每股27.3港元定向增发共约9.5亿股新股,占公司扩大后总股数的9.75%,共筹集260亿港元。 参与认购的六名投资者中有四名投资50亿港元,分别为成宇控股有限公司、上宇有限公司、和益荣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及翠林全球投资有限公司。 另有两名认购了30亿港元,分别为华人置业创始人刘銮雄之妻陈凯韵和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明辉。 其中,成宇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英属维尔京群岛的投资控股公司,由深圳房企京基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陈华全资持有;上宇有限公司同样是一家成立于英属维尔京群岛的投资控股公司,由中洲集团创始人黄光苗全资持有。 同样拥有地产背景的,还有翠林全球投资有限公司,其由深圳翠林集团董事长王忠明全资持有。和益荣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背后则是王开国,主要专注大宗贸易及私募股权和公开市场的投资。 华人置业及刘銮雄夫妇一直是恒大积极的投资者。截至2019年底,陈凯韵个人持有恒大3.16亿股股份,同时通过华人置业持有有8.58亿股,合计持有恒大8.87%的股份;去年8月,恒大物业引入战略投资者,陈凯韵以45亿港元成为领投者。 股价信息显示,2020年9月以来,恒大汽车股价整体呈现上涨态势,从2020年9月25日收盘价16.82港元/股上涨至2021年1月22日收盘价29.9港元/股,市值上涨至2636.16亿港元,已超过母公司中国恒大2075.92亿港元的总市值。 恒大汽车公告称,此次投资者的认购价27.3港元/股较公司股票前五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折让8%,各投资方同意锁定认购股份12个月。认购事项完成后,中国恒大持有恒大汽车股份从74.95%下降至67.64%,仍为第一大股东。 恒大汽车表示,此次成功定向增发将极大增强公司资本实力,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早日实现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的战略目标。 2020年上半年,恒大汽车营收45.1亿元,同比增长70%;毛利润12.6亿元,同比增长107%;净利润-24.6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4.2%。 具体来看,汽车板块营收0.5亿元,仅为整体营收的0.1%。整体毛利润为12.6亿元,同比增长107%,汽车板块毛利润亏损1.2亿元。 此外,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生收益5300万元,净利润亏损12.7亿元。结合往期数据计算,从2018年至今两年半的时间里,恒大新能源汽车业务累计亏损已经高达近63亿元。 恒大汽车在中报中表示,力争在3–5年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 另据恒大汽车高层透露,恒驰新车将于今年上半年试生产,下半年实现量产。
1月25日,宿迁市人民政府网站的信息显示,洋河股份(苏酒集团)昨日召开干部会议宣布:根据工作需要,宿迁市委决定张联东任洋河股份党委副书记。 公开资料显示,张联东,男,1968年9月出生,江苏宿迁人。1989年从政以来担任过宿城区委常委、宿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等职务,2016年11月至今任宿迁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宿迁市洋河新区党工委书记。 白酒股今日早盘高开高走持续拉升,截至午间收盘洋河股份股价涨停,报212.11元/股。古井贡酒涨停,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酒鬼酒等涨幅超5%。 洋河贡献宿迁市半数以上税收 宿城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昊出席会议时表示,此次洋河干部调整,是市委立足全市改革发展大局,着眼公司长远发展和领导班子建设需要,经过充分酝酿、通盘考虑、慎重研究作出的决定。 在充分肯定洋河的发展成绩和对宿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后,王昊对企业提出了五点要求,即全力锻造打造世界名企的格局和雄心、主动融入大局的视野和站位、专注百年产品的毅力和情怀、参与酒都建设的自觉和担当、一流企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宿迁市支柱企业之一,洋河股份2009年11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截至目前,宿迁市人民政府间接持股34.16%,为洋河股份最终受益人。 根据洋河发布的2019年度社会责任报告,2019年洋河上缴税收为95.47亿元,同比增10%。 宿迁市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年宿迁市税收收入为178.65亿元,增长3.1%。洋河贡献了宿迁市一半以上的税收。 2020年前三季度,洋河股份实现营收189.14亿元,信达证券、太平洋证券去年12月发表的研报中,预计洋河2020全年营收约220亿和244亿元。 在1月19日宿迁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宿迁市2020年生产总值跨过3000亿元大关、预计达3260亿元。 2021年宿迁市将大力培育千百亿级产业。突出构建“6+3+X”制造业产业体系,加快打造中国酒都、新兴纺都、光伏之都。 其中,六大主导产业为机电装备、绿色食品、高端纺织、光伏新能源等,年内六大主导产业产值目标达2700亿元、增长18%。 张联东表示将成立原酒产区联盟 张联东与洋河董事长王耀同为60后,对比13位洋河董事会成员,今年53岁的张联东属于“年轻派”。 作为当地政府人员,张联东也曾多次参与洋河产区的建设发展规划。 早在2017年9月,时任洋河新区党工委书记的张联东就提到,将用2至3年时间,把洋河打造成以酒文化旅游为龙头,集生态观光、乡村休闲、文化体验、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十三五”以来,洋河新区与中国酒协共同开始制定“中国美酒名镇”标准体系。去年5月,张联东提出,中国美酒名镇标准体系要不限于白酒产业,覆盖多种酒类,标准体系要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充分结合洋河地域产业特色,大力拓展酒类产业链条。同时,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特征,通过美酒名镇标准体系建设,带动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张联东1月12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公开表示,围绕做大做强白酒产业规模,支持洋河股份扩大产能,推动白酒智慧酿造二期投产达效,助推10万吨陶坛库建成投用。 同时,宿迁市将成立洋河原酒产区企业联盟,启动建设乾隆江南酱香原酒基地、汉匠坊浓香型原酒基地,加速推进原酒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和运营。加快培育白酒“小巨人”,力争“十四五”期间培育年销售10亿元酒企5家、30亿元酒企3家、50亿元酒企1家。 除宿迁外,贵州省遵义市1月22日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以茅台酒为引领,加快培育一批百亿产值、千亿市值的白酒企业,打造以茅台集团为航母的世界酱香型白酒企业舰队,壮大白酒产业集群。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披露的川酒“十四五”发展蓝图中,四川省将重点围绕项目建设、产业链发展等“五大行动”,全力提升四川白酒产业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