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被捕,这次是内幕交易罪 2019年不到8个月时间里,已有10位以上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被刑拘。暴风集团(SZ:300431)冯鑫、博信股份(SH:600083)罗静、新城控股(SH:601155)王振华、派生科技(SZ:300176) 唐军、*ST康得(SZ:002450)钟玉、大智慧(SH:601519)张长虹、恺英网络(SZ:002517)王悦、*ST鹏起(SH:600614)张朋起、*ST中科(SZ:002290)张伟、ST天宝(SZ:002220)黄作庆...... 刚刚,被捕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又多了一位。8月11日,浔兴股份(002098)突发公告,公司于2019年8月10日接到公司实际控制人、原董事长王立军先生家属通知,因涉嫌内幕交易罪,王立军先生已被重庆市公安局实施逮捕。 相关法规:《刑法》 第一百八十条 【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或者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期货交易,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上述交易活动,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参考阅读:上市公司董监高常见的刑事责任——典型案例及相关罪名的法律规定(四) 王立军涉嫌内幕交易罪,可能与其此前收购上市公司、收购价之链及2018年业绩爆雷有关。 25亿杠杠收购上市公司 王立军早年曾在中国建设银行唐山分行任职,资本市场老玩家。2016年11月,动用25亿现金收购浔兴股份控股权,当时自有资金10个亿,配资15亿,具体情况大致如下: 2016年11月11日,天津汇泽丰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汇泽丰”)与浔兴集团签署了关于《股权转让协议》,汇泽丰收购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9,500,000股股份,收购价格27.93元/股,总金额为25亿元人民币,占浔兴股份25%股权。 其中,汇泽丰的股权结构如下: 25亿并购资金来源于委托贷款。2016年11月14日,汇泽丰与嘉兴祺佑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开平支行签订《一般委托贷款合同》,合同主要条款如下,委托人:嘉兴祺佑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贷款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开平支行;借款人:天津汇泽丰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借款金额:不超过25亿元;利息:年利率4.5%;借款期限:4年。 嘉兴祺佑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25亿资金中,仅10亿来源于汇泽丰。 现今,王立军已经被捕,当年10亿自有资金来源估计也会浮出水面。 2018年商誉爆雷 汇泽丰2016年11月收购浔兴股份以来,公司并未迎来较大起色,反而在2018年报中爆雷!据披露,公司财务状况如下: 2018年度,公司依靠品牌优势和技术创新,拉链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4.97万元,同比增长5.11%;营业利润1.26亿元,同比增长23.09%。但受控股子公司深圳价之链跨境电商有限公司业绩远低于业绩承诺,计提商誉等资产减值影响,公司业绩首次出现亏损。 2017年9月,浔兴股份以现金 101,399.00 万元的对价收购甘情操等 21 名股东持有的深圳价之链跨境电商股份有限公司 65.00%股权。当时公司业绩承诺如下: 结果,价之链2018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净利润为-7493.08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净利润为-7589.42万元,2018年度未完成原承诺业绩16000万元,未完成当年度承诺的业绩。 2017年,浔兴股份收购价之链65%股权形成商誉的账面价值为74,846.46万元。2018年末浔兴股份对该商誉全额计提减值。 价之链刚刚收购就爆雷,不知当年是否有猫腻?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巨亏,公司股价不振,早于2019年5月22日即提示风险:公司控股股东天津汇泽丰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汇泽丰”)所质押的公司股份全部触及平仓线,存在平仓风险。 尴尬的是,浔兴股份股价比5月份又低了很多。
查看最新行情 深夜重磅!又有网贷平台爆雷被立案:股价暴跌96%!当年叱咤华尔街,如今神秘失联 来源:中国基金报 莫飞 泰勒 当投资人还在四处打听神秘失联的公司身在何处时,这家P2P平台却再次爆出大雷。 8月10日晚间,有投资人爆出美股上市平台点牛金融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已被上海浦东公安分局立案。此前,点牛金融就已经深陷兑付逾期、公司跑路等舆论风口浪尖之中,几次承诺的兑付计划频频爽约,引发投资人争议不断。 两年前,带着“车贷第一股”光环的点牛金融赴美上市,彼时,公司喊出“带出借人叱咤华尔街”的口号。如今看来,点融金融却面临重重危机,立案调查一事至今也未获得公司正面回应和公告。 最后,谁能来为投资人买单? 今日盘中大跌13% 3月高点以来暴跌96% 受立案消息影响,点牛金融在美股开盘后立即闪崩,截至发稿,盘中最低价至0.548美元/股。 今年以来,点牛金融经历多轮暴跌,股价从3月份高价13.56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价格,股价暴跌近96%。市值仅剩下900万美元,不足一千万。 “立案调查”消息疯传 美股上市P2P平台爆雷 一则美股上市公司点牛金融的爆料消息,这两天迅速发酵,引发市场的热度关注。 据网贷天眼报道称,8月10日晚间,有投资人爆出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关于点牛金融的立案告知书。根据立案告知书显示,点牛金融投资人向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报案,点牛金融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经浦东分局审查,符合刑事立案条件,依据刑法决定立案。 据悉,早在7月底,已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公安经侦方面表示,“已经接到过点牛金融投资人的报案,并受理部分案件”,经侦建议投资人带好合同、交易凭证(银行流水)、身份证去报案,后续案件有进展会告知投资人。 而引燃点牛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正是三个月前来自公司官方层面的一则自承逾期的声明。 5月13日,点牛金融发布一则声讨恶意逃废债客户的声明。该声明表示,近期,因网络出现针对平台的失实报道,个别借款渠道及借款客户存在侥幸心理,恶意逾期,造成出借人资金不能及时到账。 在上述声明中,点牛金融声称,目前平台正与互联网征信中心对接数据,届时将如实上报数据,同时平台已整理相关资料递交法院诉讼。 但对于点牛金融具体逾期多少,债务雪球有多大,至今仍是谜团。点牛金融官网披露的逾期依然为0。截至2019年7月25日,点牛金融逾期金额为0,代偿金额为0,90天到181天以上项目逾期率均是0。 公司神秘失联? 兑付解决方案被指“套路” 实际上,在此次“立案调查”消息传出前,点牛金融的经营现状已经令投资人“深感不安”。 7月下旬,有投资人在社交平台中留言爆料称,点牛金融突然搬离原办公地点,已经“人去楼空”。在这消息爆出后,《国际金融报》记者实地调查发现,点牛金融办公室的确已经空置且上锁,玻璃门上的点牛金融标识已被去除。 在原办公地点门上贴出“点牛金融办公室变更公告”,上述公告称,由于部分不理性投资人用极端手段干扰平台正常运营,以及相关部门给予的压力,要求搬离现办公场所,现将运营办公地址搬离。 奇怪的是,对于新办公地点到底搬向何处,点牛金融在公告中却并未提及。在上述变更公告中,提出“具体的办公场所会在新场所运营稳定后告知大家,公司会马上上线24小时实时视频监控,同时公司的客服热线、官方QQ等联系渠道将保持实时的在线,沟通渠道畅通。” 而让投资人心塞的是,除了公司神秘失联之外,点牛金融自曝逾期之后,提出的兑付解决方案却迟迟未见进一步的动作,更有投资人深感被公司“多次爽约和套路”。 在5月确认发生逾期后,点融金融方面声称,董事长的重点工作是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纳斯达克交易所提交审核发行2000万美元可转债,资金将用于投资人兑付。预计最早6月10日到达国内账户,最晚于6月30日前进行兑付。 6月19日,点牛金融还曾发布公告宣布其可能会以一项或多项发行的方式,单独出售总额高达5000万美元的普通股、优先股、购买普通股或优先股的债务证券或上述任何组合的股权认证。此外,点牛金融还表示通过股票定增的方式向美国SEC递交F3申请,将再向美国投资机构定向增发流通股,总金额预计3000万美元。 然而到了6月底,点牛金融并未如期兑付。随后7月21日的公告中,点牛金融称,由于是首次在境外(美国)进行再融资操作,需经过SEC审核,从目前进度看,7月底的时间不一定能完成,导致对部分逾期标的和投资人兑付将会延期。 连番多次的兑付“爽约”无疑引发了市场对点牛金融“跑路”质疑。有投资人在行业社区爆料称,“美股上市平台点牛金融,5月份爆出逾期后,各种套路,先是说6月10日钱到帐,6月30日兑付,然后是7月15日兑付,然后是7月中下旬兑付,再后面编不下去了,直接跑路。” 跑路前大搞理财活动,加息4.8% 最令投资人不能接受的是,点牛金融在宣布逾期前大搞理财活动,加息4.8%,点牛金融“6·18狂欢节”仍在继续,用户可根据出借金额换取相应礼品,根据出借金额不同可获得50元现金红包、苹果电脑、手机等奖品。此外,在刚刚过去的“点牛狂欢”理财节,多个标的加息4.8%。 尽管使用各种促销手段,但点牛金融用户增长幅度有限。运营报告显示,点牛金融2018年全年增加出借人8836个,同比增加19.6%,累计投资人为5.4万人。此外,截至2018年12月31日,平台累计交易总额为20.54亿元,以此计算,点牛金融人均累计交易金额仅为3.8万元。 “国资”光环暗淡 股价暴跌超九成 除了兑付逾期事件持续发酵之外,点牛金融还遭遇了股东背景注水、融资信息造假等质疑,即便是后续公司赴美上市,依然无法消除来自市场的重重质疑。 据官网信息披露,点牛金融成立于2015年11月17日,由上海点牛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运营,2016年1月正式上线,注册资本3288.46万元,实缴资本3056.898万。2018年3月20日,点牛金融(NASDAQ:DNJR)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正式挂牌交易,号称“中国车贷第一股”。 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8月11日,该平台累计成交额25.12亿,借贷余额2.38亿,当前出借人数2248人。 天眼查信息显示,上海点牛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刘晓辉,持股53.35%;第二大股东为曾而新,持股21.12%;有国资背景的辉时基金仅持股6.77%。 而查询的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5月,点牛金融完成B轮融资,投资方为两大国企——辉时股权投资基金(上海)有限公司和陕西西凤投资有限公司。其中西凤投资是点牛被冠以“国资系”头衔的主要缘由,但从现有的工商资料看,却并未出现西凤投资的字眼。同时,点牛金融B伦融资的金额也并未获得披露。 据悉,股东方西凤投资的消失主要源自其上市前股权转让。上市前夕,西凤投资因战略投资转移,决定将其持有的点牛金融价值300万的股权予以转让,并由点牛金融原始大股东予以收购。对此,有部分业内人士质疑西凤投资的股权转让费可能是行业内流行的国资背景挂靠费。 上市初期,点牛金融就深陷市场质疑之中,但并没有阻碍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进行IPO融资。2018年3月20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正式挂牌,发行价为4美元/股。 在点牛金融危机爆发前,公司股价一直平稳运行,期间虽然受中概股整体板块带动有所调整,但股价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今年年初,点牛金融股价甚至走出一波上涨行情,最高涨至13.56美元/股。 而随后,点牛金融股价开始出现持续下跌的走势,尤其在5月初兑付危机出现后,点融金融股价跌跌不休,股价一路从最高价下跌至1美元以下。截至8月5日美国市场收盘时,点牛金融报收0.79美元,当日日内跌去28.18%,这也是点牛金融股票收盘价首次跌破1美元。 截至上一个美股交易日(美东时间8月9日)收盘,点牛金融股价跌剩0.5美元左右,几乎只有历史最高点13.56美元的零头,公司市值也已缩水至900万美元。从2月27日至今,点牛金融股价已经跌去超95%以上,市值蒸发超2亿美元。 平台经营持续亏损 行业寒冬能否解释一切? 在业内人士看来,P2P平台运营危机,一方面是风控治理出了问题,造成风险较高的项目集中,引发资金链断链,另一方面则是平台运营成本过高,经历前期扩张烧钱后,后期变现的能力变糟糕,引发平台危机。 从点融金融近年来的财务表现看,其仅在上市当年表现可以,但随后的2017、2018年两年,经营业绩已经出现明显下滑态势。 数据显示,2017年,点牛金融实现营收695.376万美元,同比增长87.65%。同时发生营业费用829.61万美元,同比增长138.01%。期内净亏损99.68万美元,利润同比减少116.16万美元。2018年,公司全年营收788.92万美元,净利润亏损为353.71万美元,其中营业费用大幅上涨45.24%,2018年此项支出高达1204.95万美元。 对于2018年亏损扩大的原因,点牛金融表示,由于实施公司营销策略,即促进品牌认知度和吸引更多放款人,增加了36.4万美元的促销费;为吸引放款人投资其平台,向放款人提供的激励措施相关的促销激励费增加69.4万美元,同时增加了高达204万美元的业务咨询费用。 蹊跷搬家 仅剩15人办公 对于造成此番兑付困境的局面,点牛金融将原因归咎于汽车行业的“寒冬”。 在点牛金融给到投资人的一份《携手同行,共渡时艰》的文件中表示,互金行业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雷潮,行业从鼎盛期的已晚多家到目前剩下的几百家,一些大而不倒的平台也相继神话破灭,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行业如此不堪,点牛也深受影响,遇到了大面积的逾期。 在上述文件中对搬离办公地点也作出了回应,但仍未披露全新的办公地点。“搬家是为了避锋芒去冲突,不再有出借人到公司跳楼、自杀、抱着被子睡在办公室。在搬家后无缝对接了24小时视频监控办公室办公,让所有的出借人都能够全国各地实时的看到我们的办公情况。” 点牛金融还提到,“我们将原来1300平方的办公室换成120平方办公室,点牛金融称现在房租费用相当于原来的6%;从原有的71人精简到现在15人。” 如今,点牛金融“涉嫌非法吸收存款而被立案调查”的消息持续发酵,官方却仍未给出正面回应。 此番危局,是否依然和行业寒冬有关?而最终投资人的损失,又该由谁买单?种种疑问,仍然等待解答。
管理存漏洞 “李鬼”公众号变诈骗工具 来源:经济参考报“您小车的免年检期限即将到期,可在微信公众号线上年审。”日前,福建泉州许先生根据这条短信提示,搜索到名叫“福建车辆年检”的公众号,通过链接被诱导到一个网址,输入了银行卡号、发动机号、卡密码及短信验证码,被骗走2000元。 看病、开卡、办事,上微信公众号预约一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微信公众号上处理事务。记者调查发现,骗子们如今开始利用仿冒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诈骗,有的通过取“高仿名”冒充正规机构,有的通过造假、借用他人工商执照、法人信息注册微信公众号实施诈骗。 微信公众号办事成习惯 小心掉进“高仿号”圈套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人都认为公众号可信度较高,操作时很少点开详细资料了解公众号的注册、认证背景等。 浙江的陈女士就曾因为关注了一个虚假的微信公众号,导致新办理的信用卡被骗消费上千元。办理了交通银行的信用卡后,为方便日后查账,陈女士在微信中找到了一个名为“交通银行中心办卡进度询问”的微信公众号。 关注后,陈女士打通页面上提供的客服电话,接电话的男子自称是交通银行的“客服”。该“客服”让陈女士提供信用卡账号和手机号码,并称随后会发验证码到陈女士的手机上。 陈女士按照对方的指示,将收到的四条验证码全数报出。在即将报出第五个验证码时,陈女士突然意识到验证码不能随意告诉陌生人。陈女士立刻挂断了电话,并拨打了交通银行的官方咨询热线,但为时已晚。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陈女士,其信用卡已被消费4笔,合计1414元。 泉州市反诈骗中心民警表示,除了冒充金融部门公众号诈骗,这两年还出现了假冒网络贷款、购物网站、中介机构等公众号的诈骗案。 不少微信公众号是“李鬼” 官方认证号“黑市”680元全套代办 根据注册主体的不同,微信公众号分为个人号和企业号,企业号服务号可以获得链接到外网等更多权限,经认证的公众号甚至可以开通支付通道。申请官方认证需提交企业营业执照、法人信息等资料。 记者搜索发现,微信平台上能查找到一批类似“扫码支付助手”“支付平台助手”“银行卡安全助手”“动感地带10086”等看似“官方”的公众号,点击查询这些公众号的详细资料,才发现竟是无相关营业资格的个人号。 此外,经微信官方认证的公众号也被造假者盯上。在电商平台上,记者发现不少声称可以“公众号定制、名称自取,极速通过公众号、服务号、订阅号、小程序注册和认证”的商家。 其中一位来自安徽的商家告诉记者,缴纳680元可注册经微信官方认证的企业号;微信要求的营业执照、银行对公账户、法人信息等资料可以全由该商家包办,公众号平时运营完全交给记者。 记者提出要将该号用于放贷,可能要从公众号外导至其他付款网页,因为和该公司合法的营业范围是“两张皮”,担心微信方面会审查,卖家表示“微信方面完全不会管,可以放心运营”。 资料显示,微信认证每年要收取300元,是支付给第三方专业审核机构的审核服务费用。记者致电其中一家第三方审核机构——成都知道创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客服告诉记者:“首次认证完了,管理员平时如何操作,做些什么,公司都看不到,也不会管,只是每年年审时再次核实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等相关资料。” 专家建议平台负起责任 避免沦为诈骗工具 业内人士指出,微信公众号在名称和资料审核、日常运营等方面还存在漏洞。根据电子商务法等有关法律的相关规定,互联网平台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应依法加强对平台内各经营者的管理,特别是对金融、政务、支付等相关行业公众号要着重进行人工审核,提升开设门槛,避免其沦为诈骗工具。 微信官方团队回应,在微信公众平台开设公众账号的用户,需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从事违法或违反《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及相关规则的行为。平台现在对公众号涉及“银行”这一类的命名,均严格要求申请者需提交相关金融资质才可命名;上文提到的“银行卡安全助手”公众号属于注册时间较早的账号,平台已要求其7天内改名或更换有资质的主体,如到期未调整,将直接清空名称。 “对于仿冒公众号等行为一直都在打击,最近还进行了专项处理,处理了一批仿冒诗词书画大赛、假冒家电售后维修、假冒高收益理财、假冒快递理赔等违规账号。”微信相关负责人说。 网信安全与信息化专家李洋表示,从技术角度看,通过假冒微信公众号“钓鱼”,一般需注册第三方钓鱼网站域名并开发实现对应所需的诈骗功能,打击此类“钓鱼链接”,需要平台对接国家级统一的钓鱼网站信息库,监管部门与平台协同发力。 微信官方团队提醒用户,使用前先点击公众号右上角“…”-“更多资料”,查看公众号的具体信息,假冒官号的主体大多是一些个人、个体工商户或非对应的主体。不过,多数消费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让消费者“擦亮眼”是防骗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提供服务的微信平台不能“甩锅”,要真正负起责任来,这是一个负责任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和义务。
严监管促商业银行合规经营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中信银行和邮储银行近日分别收到罚单,其中,中信银行因13项违法违规行为,被合计罚没2223.7万元,金额刷新2019年以来银行业罚单最高处罚金额纪录。违规放贷占据中信银行被罚事由多条,其中两条涉及房地产业务。另据媒体初步统计,今年以来截至8月8日,银保监会开出并披露的行政处罚中,已有至少57人被做出终身禁业的处罚,其中有不少银行高管同时接到终身禁业和取消任职资格终身的双料处罚。 网民“金融野叔”称,对中信银行逾2000万元的重罚,表明监管层在持续整治金融市场乱象,持续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以强化金融监管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网民“终白”表示,从银行领到的处罚案由来看,违法发放贷款、内控管理不到位、信贷资金被挪用、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等仍是“重灾区”,银行“涉房”罚单透露出更强约束信号。 有网民指出,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是规范银行业经营行为、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引导银行业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真正回归本源、专注主业。网民“王剑”认为,目前,我国金融大监管还在强力推进,效果持续显现,风险将得到进一步控制。 网民“董希淼”认为,良性的金融创新,有助于提升金融业竞争力和防风险能力。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出现的一些乱象,源于部分金融机构以创新之名行套利之实,根子在于“伪创新”。金融监管部门在加强监管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防范对金融良性创新活动的误伤,保护好金融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金融业要深刻理解监管部门整治工作的意图和要求,妥善处理好金融创新与合规经营的关系。
康得集团抽逃康得碳谷项目22亿出资真相曝光:银行现金归集成资金转出秘密通道 此前的7月31日,*ST 康得(002450.SZ)曾公告,康得集团、康得新以及山东荣成市国有资本共同投资的康得碳谷项目22亿出资被康得集团抽逃,(相关报道:500亿康得碳谷项目遇人不淑:康得集团抽逃全部出资,荣成国资前期投入20亿“打了水漂”)至于其如何抽逃一直是个谜。 8月12日晚间,康得新回复深交所关注函,康得集团抽逃康得碳谷22亿出资的谜团得以揭开。 康得新公告显示,对康得碳谷的抽逃出资主要系康得碳谷加入了北京银行西单支行与康得集团之间签订的《现金管理业务合作协议》。根据该约定,康得碳谷作为现金归集的成员单位,其资金被实时归集至康得集团在北京银行开设银行账户中,从而致使康得碳谷的资金被划转。 鉴于康得集团抽逃资金行为,7月19日,康得碳谷召开临时股东会,审议了《关于解除康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资格的议案》等议案。 不过,康得新表示,公司并不存在抽逃对康得碳谷出资的行为及事实,因此对康得碳谷说述内容存在质疑。 康得新提出,康得碳谷对于其主张的“钟玉、康得集团、康得新通过康得集团及其关联方将全部出资予以抽逃”,尚未提供相关证明文件。而且,康得集团与康得新属两个独立的法人主体, 在抽逃行为认定上,二者不存在互为前提的关系,因此,不得因康得集团的抽逃行为,而将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作为被解除的对象,上述议案设置不具有合理性。 康得新表示,已聘请专业律师团队,对上述事宜进行调查取证,未来不排除将采取谈判、诉讼等方式维护公司及其股东的合法权益。 除了上述议案,该公告还透露了康得碳谷临时股东大会审议的其他议案,包括《关于荣成国资减少注册资本的议案》、《关于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议案》、《关于调整公司注册资本的议案》。 最终表决结果显示,同意将荣成国有资本运营持有的康得碳谷20亿元出资减少为10亿元;康得碳谷注册资本由人民币140 亿元调整为人民币25 亿元。 另外一个较为关键的议案是,会议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议案,战略投资者合计投资人民币25 亿元,其中15 亿元认购康得碳谷新增注册资本,10 亿元以借款形式投入。这也意味着,虽然当年目标500亿世界级碳谷的康得碳谷项目大大缩水,但烂尾的工程有望迎来转机。
8月11日晚,央视财经报道了乐伽公寓“爆雷”事件 我们继续追踪事件最新进展! 日前,南京市多部门日前已启动审计调查程序,对乐伽公寓的账目进行审计调查。8月12日,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央视财经记者采访时,介绍了南京市即将开展的住房租赁企业专项整治行动。 南京启动住房租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治理“高进低出” 挪用资金等乱象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据了解,此次检查由南京市房产局、公安局等四部门联合开展,覆盖南京市1100家房地产经纪机构和住房租赁企业,重点检查利用银行贷款等融资渠道获取的资金抢占房源等九类违法行为。 南京市房地产市场交易中心副主任刘东:尤其是针对高收低租这种经营模式,包括通过银行资金融资渠道高价收购房源,以及强制和诱导租客,使用租金贷支付租金的行为,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将联合相关部门进行联合惩戒。 据律师介绍,此次事件中,乐伽与房东之间的法律文书,从协议的标题、主体罗列、房东出具的授权委托书等材料来看,乐伽公司系受房东的委托出租房屋,根据《合同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受托人在委托范围内从事活动的后果由委托人承担。 据此,在房客已经交付房租的情况下,可以视为房东已经收到房租,应当保障承租人的租赁权。当然,对于每个个案来说,需要根据具体的合同条款及证据材料予以判断。 江苏三法律师事务所律师曹登辉:我们这样一个诉讼风险,以及诉讼成本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是希望房东跟房客积极去协调,去妥善地处理后续的问题,不要采取过激的手段。 长租公寓“资金池”问题亟待监管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在南京市开展的专项行动中,检查的重点包括:强制或诱导使用“租金贷“、”租金挪用、“高出低进”经营的模式。无论是租金贷还是租金挪用,都涉及到“资金池”的问题,这正是近两年来,爆雷的长租公寓核心问题所在。 在乐伽公寓事件中,乐伽公寓一次性向租客收取一年甚至更长期的租金,这些资金的用途却难以监管。部分资金用来支付进一步收储房源,部分资金用于投资项目,部分资金甚至有可能被非法侵占。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租客向乐伽公寓支付租金时,收款方为个人账户。 乐伽公寓今年3月也曾发出公告,承认其合肥分公司存在部门员工侵占公司资金的事实。 除此之外,已经爆雷的杭州鼎家公寓和北京昊园恒业公寓则属于“租金贷”模式。 这种模式中,租客与长租公寓签订一年期合同,长租公寓诱导租客向网贷机构申请租赁住房分期贷款,网贷机构将合同期内的全部租金一次性支付给长租公寓,而租客则按月向网贷机构还本付息。专家提醒需加强对长租公寓的资金监管。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董希淼:比如说,对长租公寓收取的租客的租金,建立一个专门的存管制度,将租客的租金,跟长租公寓运营商的自有资金分开来,防止长租公寓运营商挪用租客的租金。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资金运用上存在风险之外,市场中很多所谓的“长租公寓”都处于监管的空白地带。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各地的住建委系统,只能监管我们所说的房地产经纪公司,但是现在很多的这种企业,它打了一个擦边球,它变成了资产管理公司,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没有部门能够监管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