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洋河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董事会换届选举的预案》,提名张联东、钟雨等7人为公司第七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 值得注意的是,洋河董事长王耀并不在名单之中,张联东成为唯一一个新入选的非独立董事候选人。 ▲洋河董事长王耀 洋河股份1月24日召开干部会议宣布:根据工作需要,宿迁市委决定张联东任洋河股份党委副书记。 公开资料显示,张联东,男,1968年9月出生,江苏宿迁人。1989年从政以来担任过宿城区委常委、宿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等职务,2016年11月至今任宿迁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宿迁市洋河新区党工委书记。 ▲洋河股份党委副书记张联东 56岁的王耀目前并不到退休年龄,其于2015年担任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并入驻董事会。 王耀为何将退出董事会,张联东是否将接任董事长,洋河对搜狐财经表示以公告为准。 同时,洋河董事会提名赵曙明、聂尧、路国平、毛凌霄为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独立董事候选人。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已扣除出口退税)完成136780亿元,同比下降2.6%,圆满完成财政预算安排的税收收入目标。从全年走势看,税收收入增速自3月份“触底”后连续9个月回升,反映了我国经济复苏向好势头,但受疫情和落实减税降费影响,全年税收收入增速仍为负值。“十三五”时期,全国税收收入完成65.7万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18.5万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2020年税务部门利用增值税发票等税收大数据,持续跟踪反映企业销售和全国经济运行情况。1月20日,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蔡自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企业销售收入增长6%,其中四季度增长15.7%,比三季度提高3.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经济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快速释放。 减税降费超2.5万亿元 企业税费负担减轻 据蔡自力介绍,2020年前11个月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23673亿元,全年新增减税降费预计超过2.5万亿元。“十三五”以来,全国新增减税降费预计超过7.6万亿元,企业税费负担持续下降。2016年至2019年,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7.47%、17.35%、17.01%和16.02%,2020年预计进一步降至15.2%左右,比2015年下降近3个百分点。根据税务总局监测的全国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2020年企业销售收入税费负担率(企业缴纳的税收和社保费等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预计同比下降8%,“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18.1%。 在减税降费受益主体中,民营经济受益最为明显。其中,制造业及相关环节新增减税降费预计占比35%左右,是受益最大的行业;民营经济新增减税降费预计占比70%左右,受益最为明显。2020年,重点税源制造业和民营企业销售收入税费负担率分别下降8.8%和9.5%。 相应的,市场主体发展信心和创业活力显著增强。重点税源企业景气调查问卷显示,90.6%的重点税源企业预计2021年一季度生产经营形势为“好转”或“平稳”,景气度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回升态势。2020年末,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全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达1119.3万户,较2019年末增长10.2%,比“十二五”期末同等规模纳税人增长86.2%,市场主体加快成长。 经济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快速释放 经济稳步向好的态势也反映在企业销售收入中。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生产经营逐期向好、逐季回升,销售收入由一季度下降17.6%升至四季度增长15.7%。31个省份中有29个省份企业销售收入实现正增长。 具体来看,工业企业销售稳步回升,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增强。2020年,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7%,在10月份累计增速转正后继续稳步回升,四季度增长11.1%。制造业全年销售收入增长3.2%,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增长7.1%。商品消费恢复较快,线上消费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批发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互联网零售、外卖送餐服务收入分别增长29.2%和31.6%。此外,2020年与基建投资相关的土木工程建筑销售收入增长19.7%。特别是5G基站、特高压、城市轨道交通、环保等新基建领域投资增长较快,带动通讯和电力输送设施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节能工程建筑销售收入分别增长10%、13.4%和20.8%。 值得关注的是,民营经济领跑优势明显,私营企业收入增长较快。2020年,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增长8%,高于全国企业总体水平2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增长18%,比三季度提高3.2个百分点。特别是私营企业销售收入增长9.6%,高于民营经济总体水平1.6个百分点。 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税收大数据显示,2020年,高技术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增长14.7%,高于全国企业总体水平8.7个百分点,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蔡自力表示,2020年,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加大,全国重点税源企业研发支出预计增长13.1%,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发支出增长25.3%。同年,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发票销售收入增长45.1%,其中技术推广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5.4%、33.2%和27.4%。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年末,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27.5万户,是2015年的3.5倍。另外,与高端装备制造相关的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设备制造发票销售收入分别增长20.1%、17.2%,与消费升级相关的智能消费设备制造同比增长24%。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数字经济相关行业增长较快,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其中,计算机设备制造、互联网等相关7大类行业发票销售收入增长12.1%,高于全国总体水平6.1个百分点;线上平台交易发展迅速,电子商务信用服务、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收入分别增长45.7%、29.4%和24.5%。
关于就地过年,你关心的这些问题有回应!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阿里拍卖网显示,中原银行8333.83万股内资股将于2月18日拍卖,起拍价为6844.37万元人民币,折合元0.82元/股。 图片截取自阿里拍卖网 从股权评估报告可以看出,以2020年12月21日为基准日计算,该笔股权的市场价值为7204.6万元人民币,每股股权价值量为0.86元。 股权持有者林州市金丰矿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为1010万元。裁判文书显示,此次股权拍卖源于金丰矿业与平顶山银行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2019年12月,平顶山银行向郑州中院申请对金丰矿业持有的8333.83万股中原银行股权进行拍卖。 永煤控股为第二大内资股股东,内资股质押冻结占比超30% 近年来,中原银行股权拍卖十分频繁。截至1月28日,仅阿里拍卖网上关于中原银行的股权拍卖/变卖记录就共有656条。其中,自港股上市以来的记录共有502条,在这502条拍卖记录中,有近五分之四最终流拍。 2020年中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中原银行总股本为200.75亿股,包括37.95亿股H股和162.8亿股内资股。由于中原银行总股本数较多,股权较为分散,该行不存在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图片截取自中原银行2020年中报 在内资股前十大股东中,国家股及国有法人股合计占比为15.71%。其中,河南财政厅下属河南投资集团、河南国资委下属永煤控股集团分别为中原银行第一、二大内资股股东。 2020年11月10日,永煤控股一只10亿元高评级债券违约,造成永煤控股及其控股股东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存续期债券交叉违约。 中原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作为主承销商,在为永煤控股提供中介服务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均被责令整改,其中,兴业银行被予以通报批评,光大银行和中原银行被予以诫勉谈话。 截至2020年6月末,中原银行共有53.43亿股内资股存在质押情况,占已发行的普通股总数的26.62%,其中主要股东质押的内资股股份占已发行普通股股份的4.93%。此外,中原银行有10.07亿股内资股被司法冻结,占普通股总数的5.02%。 上市三年半股价已“腰斩”,房贷占比连踩两条“红线” 中原银行成立于2014年,是由13家河南省城商行合并成立省级股份制银行。2017年7月19日,成立仅三年的中原银行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刷新了当时国内金融机构从成立到H股上市的最快记录。 图片截取自同花顺 中原银行发行价为2.45港元/股,但此后股价一直较为低迷。进入到2020年,中原银行的股价甚至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28日,中原银行收盘价为1.04港元,约合人民币0.87元,股价较上市首日已“腰斩”,最新市净率仅为0.4。 但据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2020年12月30日,昊华骏化集团有限公司和骏化生态工程有限公司有两笔合计7271.85万股中原银行股股权转让,转让底价共1.7亿元,约合2.35元/股,是中原银行当前股价的2.7倍。 中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中原银行实现营收105.92亿元,同比增长9.7%;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净利润19.72亿元,同比下滑4.9%。 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受投资性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及表外信贷资产减值损失影响,资产减值损失总额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8.4%。 截至2020年6月底,中原银行的资产规模为7230.08亿元,中原银行的贷款余额为3376.1亿元,同比增长12.9%。 2020年12月31日,央行联合银保监会发布了银行业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对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上限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上限设置了两条监管“红线”。 该规定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央行对占比超标的银行按不同情况设置了两年或四年的调整过渡期。 图片截取自银保监会官网 中原银行作为河南省属城商行应按照第三档标准执行,即房地产贷款占比不得高于22.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不得高于17.5%。 而2020年中报显示,中原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为901.08亿元,占比为26.7%;公司贷款中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为199.86亿元,占总额的5.9%,房地产总体贷款占比为32.6%,两项指标均高于“监管红线”。 资产质量方面,自2019年以来,中原银行不良贷款率均在2%以上。截至2020年6月底,该行不良贷款率为2.27%,较上年末增长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51.39%,较上年末较少0.3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为76.5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73亿元。 截至2020年6月末,中原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10.3%、8.53%。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味道。”用电影《阿甘正传》里的这句经典台词来形容当下热衷于拆盲盒的年轻人的感受,似乎恰到好处。 盲盒,顾名思义,是将玩具、手办等玩偶用不透明盒子密封,盒子上不标注具体款式。消费者在购买后、拆开盒子前,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选中的是什么款式,“谜底”只有在拆开盒子的那一刻才会被揭晓。如果运气好,还能抽中特别的“隐藏款”。盲盒里的玩具往往是有IP(知识产权)授权的动漫、影视作品等的衍生产品。一个盲盒的零售价通常在29元至79元不等,也有的售价上百元。 这一小小的盲盒,如今正掀起一波潮流玩具消费风潮,并引发资本市场投资者对“盲盒消费”模式的热议。2020年12月,主打盲盒潮流玩具的泡泡玛特在港交所上市,截至2021年1月19日收盘,其股价已达每股76.45港元,总市值超过1000亿港元。而泡泡玛特曾经是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2019年4月从新三板摘牌之际总市值仅约20亿元。那么,泡泡玛特的千亿元市值能否稳固? 头部盲盒企业均有融资入账 2020年12月11日,泡泡玛特在港交所上市,这是其2019年从新三板退市后,再次登陆资本市场。上市当天,泡泡玛特开盘价77.1港元,较发行价上涨100.26%,市值达1065亿港元。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11月泡泡玛特成立,第一家门店在北京欧美汇购物中心开业。自2015年开始,泡泡玛特开始转战IP运营,并引入盲盒。出乎意料的是,盲盒成为其转型的关键点。据泡泡玛特的招股书披露,2017年至2019年,泡泡玛特营业收入分别为1.58亿元、5.15亿元和16.83亿元。2017年至2019年,泡泡玛特盲盒产品销售产生的收益分别为9140万元、3.586亿元和13.592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57.8%、69.9%和80.7%。 随着盲盒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PE/VC投资机构也开始对其“另眼相看”。反映到泡泡玛特的融资能力和平台估值上,根据天眼查信息,泡泡玛特在1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多轮融资,涉及到的单次融资金额,从最初的数百万元一路上涨至千亿元级别。2020年4月,泡泡玛特完成了Pre-IPO轮融资,由华兴新经济基金和正心谷资本领投,金额超过1亿美元。在这笔融资之后不久,泡泡玛特即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申请书。 事实上,除了泡泡玛特受到资本关注外,近年来,各大头部盲盒企业均有融资入账。Mob研究院发布的《2020盲盒经济洞察报告》显示,目前,国内盲盒市场的主要企业有泡泡玛特、52TOYS、IP小站等。近三年来,52TOYS、IP小站等多家盲盒企业先后成功获得融资,融资轮次大多处于天使轮或A轮。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盲盒市场发展历史并不长,而且也是近几年才开始走红,但是盲盒已经不是玩具商家开发的小众产品,而是成为各行业争取年轻消费群体的重要营销模式,并逐渐走向大众化。 粉丝为猎奇与惊喜感买单 随着泡泡玛特上市,资本市场对于其“盲盒消费”模式的争议愈加激烈。一种观点认为,盲盒的使用价值非常低,在购买时根本不知道具体产品为何,有一定的“赌徒心理”。而另一种相反的观点则认为,买盲盒的多为新一代年轻消费者,他们愿意为喜爱的IP付费并享受拆盲盒的惊喜,盲盒代表的潮玩赛道是值得投资的领域。 “好像女生永远都无法拒绝那种设计可爱的小摆件,尤其当你发现抽中喜爱的玩偶时。”在北京工作的张女士是一位年轻白领,她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她初次接触盲盒是在2018年,每次都会期待拆开盒子时的惊喜感。 在盲盒“吸金”的背后,有着众多像张女士这样购买盲盒的年轻人。泡泡玛特在招股书中援引了弗若斯特沙利文基于1200名潮流玩具市场参与者的调查结果。该调查结果显示,超95%的潮流玩具消费者的年龄介于15至40岁,63%持有学士或以上学位,超过45%的潮流玩具消费者每年在潮流玩具上的花费超过500元。 从消费心理学看,拆盲盒带来的不确定性与惊喜感,巧妙地抓住了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心理。盲盒是利用人们对购买商品的不确定性以及寻求未知的快感,进而来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需求。有分析人士认为,区别其他潮玩品类,盲盒的入手价格不高,且抽盒的玩法更具趣味性。同时,盲盒还有一定的社交属性,当用户购买到重复的、不喜欢的盲盒款式时,会产生置换盲盒的需求。 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表示,一个商品得到流通、交易的背后一定是有价值的。盲盒之所以受到年轻人喜欢,主要是热门的IP形象叠加抽奖心理。购买者因为喜欢某个IP形象产品,愿意去为其支付溢价,并且某些稀缺的类型获取的概率很低,因而引发年轻人复购;与此同时,闲鱼等二手物品交易市场也会有这些盲盒的交易,从而形成了商品的流通。 业务重度依赖品牌形象 然而,回到价值判断的理性思维,不难发现,“盲盒消费”热潮中似乎也夹杂着一定的“泡沫”。 近一段时间,“盲盒消费”陷入争议。新华社日前的报道指出,“盲盒热”所带来的上瘾和赌博心理也在滋生畸形消费,不少盲盒爱好者每月花费不菲,并援引专家建议,呼吁家长和老师引导未成年人形成良好消费观,避免误入消费圈套。 同时,泡泡玛特再次出现信任危机。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12月下旬,泡泡玛特济南某店铺被质疑存在盲盒拆封后再次销售的情况。随后泡泡玛特方面承认,经过监控确认,济南某店有5名店员存在违规操作,且这些涉事员工已被辞退。在二次销售盲盒被曝光后,2020年12月28日,泡泡玛特港股开盘后股价大幅下跌,盘中跌幅一度超过15%,以当日收盘价计,其市值一日内蒸发120亿港元。 投资者不禁要问,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盲盒消费”模式能否与庞大的市值相匹配?在伍岱麒看来,盲盒这种营销模式可以短期获得利益,而并非持续长久的生意。如果说经营盲盒生意的企业有“护城河”,那么这个“护城河”需要的是企业可以获得独家IP并且IP被众多用户喜欢。但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中,这样的“护城河”能起到多大作用仍有待观察。 而仅靠盲盒这一张牌,泡泡玛特想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似乎不太容易。泡泡玛特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无法确保Molly(注:Molly是泡泡玛特最主要的IP产品)的受欢迎程度能一直保持在其现有水平。如果Molly受损害或未能保持其目前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则无法保证可以开发或物色类似的IP作为替代品,或新IP玩具的销量足以弥补Molly潮流玩具产品销量的减少。 如果没有创新,消费者大概率会喜新厌旧。市场人士认为,泡泡玛特作为潮流文化公司,不能保证并保持设计出来的产品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企业创收过度依赖于头部IP,业务重度依赖品牌形象,业内对其未来能否撑起如此高的市值存疑。 并且,当企业都了解到潮玩的赚钱套路后,盲盒赛道的红利将进一步被蚕食。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盲盒商业模式存在三个方面的风险。一是泡泡玛特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营销模式,这个模式让很多市场参与者看到了方向,市场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二是泡泡玛特的业务模式使其依赖于IP的拓展与建设,需要推动IP的不断更新与长期化。三是从整个泛文娱产品体系看,IP周边产品线建设依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近日,银保监会修订发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新规中将“偿付能力达标”这一概念由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扩展为了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不得低于B类,只有三者全部满足才能称为“偿付能力达标”。 按此标准,当前已公布最新偿付能力报告的险企中,有6家偿付能力未达标,分别是:长安责任保险、百年人寿、君康人寿、前海人寿、中法人寿及渤海人寿。 其中,渤海人寿、百年人寿、前海人寿、君康人寿和长安责任五家公司均为风险综合评级不达标,为C级,其余两项符合标准。 而值得关注的是,根据最新披露的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法人寿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24408.67%,风险综合评级为最低的D级。 公开资料显示,中法人寿,正式开业于2006年3月,是中国第一家银行系保险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中国邮政与法国人寿作为中外资股东分别持股50%。 成立伊始,中法人寿发展迅速,保费收入增速较快。历史数据显示,2006年底,全年保费收入为1905万元;2008年增长至1.29亿元;2009年其保费收入再次实现翻倍,增至2.7亿元。 好景不长,由于两大股东对战略与经营方面分歧较大,2009年8月,中国邮政另起炉灶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中邮人寿。 失去了一直倚仗的银邮渠道业务,中法人寿业务开始缩水,保费收入从2009年的2.7亿元逐年下滑至2014年的234.8万元,而2015年度,这一数字滑落至2.5万元。 2015年4月,中法人寿股权结构终于迎来第一次重大变动。中国邮政宣布退出,并将其持有的50%股份,各转让25%至鸿商集团和人济九鼎。 同时,法国人寿也转让给鸿商集团25%的股份。自此,鸿商集团以持有50%股份成为中法人寿第一大股东,北京人济九鼎与法国人寿为并列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为25%。 但此次股权变动后,中法人寿曙光未现,其2015年度年报显示,2015年度实现营业收入-306.69万元,由2014年的营收千万转负;净亏损也持续扩大,由2014年度的亏损2493万元扩大至年亏损4500万元。 中法人寿2015年年报表示,当前主要以资源投入为主,效益未能充分显现,导致公司实际资本减少,偿付能力充足率随之下降。数据显示,2015年末中法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为996%,较前一年下降了222个百分点。 2016年,中法人寿危机初显。年报数据显示,其实际资本转负,偿付能力充足率降为-140%,而这一数据在2017年度突破-4000%。 为缓解经营压力,中法人寿开始筹备增资事宜,并于近几年多次提交增资重组计划,然而均未能获批。 此外,中法人寿自2017年起多次协调股东借款,同时采取管理层降薪,削减非必要支出等多项应急措施暂缓风险暴露,日常运营均靠股东借款维持。 据统计,2017年以来,中法人寿已27次向鸿商集团借款,合计2.9亿元。 经过几年的努力,2020年12月18日,中法人寿28亿元增资方案获批,实现成立15年来首次增资。此次增资完成后,中法人寿注册资本从2亿元增至30亿元。 公告表示,宁德时代、青山控股、贵州贵星汽车销售3家新股东将入股中法人寿。 其中,原股东鸿商集团出资7.9亿元,宁德时代出资9亿元,青山控股出资9亿元、贵州贵星出资2.1亿元,增资完成后,鸿商集团持股33%、宁德时代持股30%、青山控股持股30%、贵州贵星持股7%,原股东法国人寿和人济九鼎不再持股。 这也意味着,中法人寿正式由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变为民营保险公司。 从最新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来看,中法人寿偿付能力仍持续走低,如今已跌至-24408.67%。 新股东的加入给泥潭中的中法人寿带来了一丝生机,但距离“达标”尚有很长距离。
昨天,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官网发布《关于有序做好春运期间群众出行核酸检测工作的通知》重点问题答问,全文如下: 一、为什么要印发《关于有序做好春运期间群众出行核酸检测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呈高发态势,我国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明显增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特别是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增多,聚集性活动频繁,将加大疫情传播的风险。为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通知,指导各地有针对性地做好春运期间出行人员核酸检测工作。 二、通知什么时候开始执行? 为做好春运期间群众出行核酸检测工作,通知自下发之日起开始执行。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出行从2021年1月28日春运开始后实施,至2021年3月8日春运结束后截止。 三、春运期间出行人员到达目的地后是否需要隔离? 符合本文件规定出行条件的出行人员持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到达目的地后不需要隔离,到达目的地后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尽量减少聚集,遵守当地疫情防控政策。如果出现发热、干咳、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身体不适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 四、出行人员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如何获得? 出行人员出发前可在当地任意一家有核酸检测资质的医疗机构、疾控机构或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凭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包含核酸检测阴性信息的健康通行码“绿码”出行。 五、混采检测与单管检测有什么区别? 混采检测指将多人的样本(一般不超过10人)混合入同一检测管开展检测,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但可能等待集中采样的时间稍长。按照自愿的原则,春节期间出行人员核酸检测可以采取混采技术开展检测。混采和单管检测的实验室检测时间是一样的,不影响出具检测报告的时间。 六、如何保障春运期间核酸检测需求? 针对春运期间核酸检测需求量增加的情况,指导各地提升核酸检测能力,积极探索降低核酸检测成本、提高核酸检测时效性、增加核酸检测便利性等。截至目前,全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已超过1500万份/天,如进行混样检测,全国总检测能力还能进一步提高,保障春运期间核酸检测需求。 七、接种新冠疫苗者是否也需要遵循春运期间出行核酸检测的要求? 综合考虑疫苗保护效果、预防感染、阻断疾病传播的能力等因素,目前已接种新冠疫苗者仍需要遵循春运期间出行核酸检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