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巴菲特发布一季度业绩的场景犹在眼前,当时美国疫情爆发,股市重创,2020年一季度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亏损497亿,其中股票仓位亏损545亿。由于疫情隔离,巴老不得不准备一份长长的ppt,对着镜头solo了5个小时。 先来段视频,回顾下当时的场面。 三个月后的今天,伯克希尔哈撒韦二季度业绩出炉,大赚263亿美元,每股盈利16314美元;该盈利水平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6%。由于一季度亏损比较明显,上半年的总盈利仍然没有超过去年同期。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巴菲特账面上的现金储备继续创历史新高,高达1466亿美元,几乎可以买下Costco或麦当劳的全部股份(后两者的市值均在1500亿美元左右)。 与此同时,公司二季度斥资51亿美元回购公司的股票,这是巴菲特有史以来最高的单季回购规模,超过了去年(2019)全年的回购总金额。加上一季度回购总额17亿美元,巴菲特今年上半年已经累计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近68亿美元。 然而投资者对巴菲特的股票却并不买账。二季度美股大盘标普500指数反弹幅度高达20%,但伯克希尔哈撒韦却逆市下跌1.73%。直到进入7月,公司股价才出现明显反弹,现回到年初水平。 此次巴菲特的财报反映出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值得我们关注。 1 重仓科技股2 抄底银行股3 巨量现金储备 1、44%仓位集中在苹果公司根据业绩报告,截至今年6月30日,巴菲特股票投资的公允价值为2074.54亿美元,较上年末(2019年12月31日)减少405.73亿美元(16.4%)。但持有的苹果公司的市值从去年底的737亿美元逆市增长至915亿美元。苹果公司在总仓位中的占比从29.7%增加值44.1%。此外,可口可乐公司的持仓金额也由去年底的179亿美元增加至221亿美元。而American Express和美国银行的持仓总金额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科技股已经毫无争议成为巴菲特最大的重仓股以及最主要的收益来源。而苹果公司也不孚众望,在8月6日晚间一跃突破450美元股价大关,市值逼近2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这些年来,巴菲特重仓股曾经是银行、消费食品饮料,现在变成科技股。有人说巴菲特开始调整投资策略。但在我看来,与其说这是巴菲特投资策略的变迁,不如说是全球资本市场自身的演进逻辑。美股市场市值最高的公司,现在已经不是银行、交通、铁路、能源这些,而演变成Apple、Facebook、Google、Amazon等,合称GAFA,在某些场景下加入Netflix或Microsoft,也称作FAANG或FAAMG。港股市场发生的事情是一样的。推出恒生科技指数之前,人们认为市值最大是腾讯、后面应该是平安、港交所、友邦、建行之类金融股。然而近年来京东、阿里、美团纷纷上市或回归之后,市值最高的公司也便成了这一众科技公司,事实上,阿里、腾讯、美团(ATM)三家市值总和比工行、农行、中银、建行、招行、中国移动、中国人寿、平安、友邦、中石油、汇丰等这11家公司的市值加在一起还要高。如果比较巴菲特四大重仓股——苹果、美国银行、美国运通、可口可乐——从2016年初巴菲特开始买进苹果公司的时间点算起,到现在,苹果公司的股价到涨了5倍。而同期美国银行的涨幅只有2.5倍,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涨幅只有2倍多一点,而可口可乐的涨幅连1.5倍都不到。换句话说,如果这期间美银、美国运通、甚至可乐的股价翻了5倍,那么今天巴菲特最大的重仓股可能就是他们三,而不是苹果了。所以说,这是科技企业的集体胜利,而非巴菲特下注科技股的结果。从持仓来看,巴菲特仍然没有下注某一个具体门类,而是分散投资(diversification)。有个长期以来的疑问,既然投科技股,那为什么不投Facebook,或者甚至处于更早期阶段的创业企业?这其实很好回答。伯克希尔哈撒韦是一家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不是风投,不是PE、VC,它需要足够的现金流来匹配未来的理赔负债,所以他必须投现金奶牛,而不能押注一轮轮融资带来的估值膨胀。2、抄底银行股为哪般?巴菲特近期频繁出手抄底银行股。例如在7月底至8月初期间连续三周购进美国银行的股票,累计买入金额超过20亿美元,目前伯克希尔哈撒韦保持美银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巴菲特抄底银行股的操作,并不陌生。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巴菲特曾经出手相救危机中的高盛,使之免于遭受雷曼兄弟行的命运,当然后来高盛股价回升,巴菲特也赚了不少。这属于典型的逆周期操作。现在的情形与2008年类似,但流动性环境不同;2008年出现了一定的流动性危机,因为当时的美联储还并没有创造出许多释放流动性的工具。这一次,自从疫情危机爆发,美联储立刻宣布提供无限制的流动性,所以总体上的受灾程度比2008年轻得多。这次是一次经济危机,但不是金融危机。站在更广义的角度来讲,低息环境维持了10年,许多人认为银行不行了。但银行真的就那么容易不行了吗?最近中国关于银行让利的讨论比较多,美国当然不会这样,美国政府没有权利要求他们国家的银行让利;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银行真的不行了吗?如果真的不行了,那不应该是银行让利给别的行业,而是银行接受别的行业的救济吧?此外,这一轮技术创新(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支付手段的革新,看似是科技革了银行的命;其实从本质上,这是两者监管逻辑不同决定的。金融是牌照监管的逻辑,发无允许即不为,因此改革得比较慢;科技是沙盒监管的逻辑,法无禁止即可为,所以发展得非常迅速。今天,科技已经以领跑的姿态吊打金融业十年了,而金融业早就看清了科技的玩法;君不见,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已经在路上,这东西一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又要瑟瑟发抖了。下一个十年,要么是金融回过头来抄科技的老家,要么是两者握手言和。所以,未来银行的前景究竟如何,真的很难通过直觉和已知信息判断。对于分散投资的高手巴菲特而言,这个时候趁着价格低,抄点银行股,做法没毛病。3、现金储备创历史新高最后值得讨论一下的是巴菲特的现金储备。截至今年2季度末,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现金储备为1466亿美元,逼近美国大名鼎鼎的连锁超市Costco与快餐巨头麦当劳的市值(后两者市值都在1500亿美元)。这么多的现金足够买下高通、德州仪器、花旗集团、贝莱德、星巴克……等等公司中的任何一个还绰绰有余。事实上,巴菲特的现金储备超多,已经维持了许多年,几乎是投资界的一个谜。从图中可以看到,自2016年以来,巴菲特的现金储备就呈现出斜率上涨的态势,几乎和标普500指数的走势一致。此前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巴菲特是手持现金、等待机会抄底。但2016年就开始等待,到现在已经4年,这几乎是美国总统的一届任期。且这期间许多股票都在连续疯狂滴创新高,即便出现过一些调整,也是立马就被“深V”拉起来,继续创新高。如果将当前的美股与上一轮美股大周期(1965~1980)作比较的话,现在其实结构性失衡已经非常严重,许多票是不涨的,只有镁光灯下的那些明星公司在天天新高、乐此不疲。媒体给了他们过多的关注,而正是这些使得人们以为行情很好,而那些灯下黑的公司、行业在一个个地阴跌、破产、难以为继。从上一轮国际地缘政治风险抬头(1965年)开始算起,到所有风险出清,全球化周期再度开启(1982年),花了整整17年。美国标普500指数在1966年1月见顶,之后陷入了长期大幅度震荡,震荡时长以年为单位,直到1982年8月才再度开启上涨周期。这期间的现象与今天是类似的;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因素高发,货币政策以邻为壑,经济贸易关系混乱,某些时刻还爆发大规模的贸易禁运、甚至武装冲突——四次中东战争、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法国学运、中国十年、美元黄金脱钩、中苏边境冲突、以及中美建交——都是在这期间完成的。国际关系大幅度调整,翻云覆雨,剧烈程度不亚于20世纪上半页的两次世界大战;1982年之后的世界可以说与1965年之前,完全是两个世代。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人类将要面对的,也许也是如此规模的调整。毕竟巴老生于经济大萧条,童年与青年都伴随着战火连绵度过;他们这代美国人经历过的历史、能够看到的未来,我们这代中国人,也许只有经历了才能明白。只有站在这样的逻辑上,巴菲特所持有的巨额现金,才足够make sense。最后还是给大家奉上这幅图,这是5月份巴菲特一季度业绩的演讲中提到的一个梗,巴菲特自嘲地说,“我出生的时候道琼斯指数240点,到我21岁的时候,这个玩意还是240点!”这个段子的隐喻是:在那个动乱不断时代,你做什么投资都是无效的,你只能持有现金。现在,可能同样处在一个动乱不断的时代的前夜。
二季度美国GDP暴跌32.9%,创下1940年以来最大下滑记录。 在特朗普有力的防控之下,美国疫情感染人数已经超过500万,高速蔓延趋势不减,经济重启的脚步一慢再慢。 借助政府的正确指导,上半年美国迎来一大波破产潮,幸存的企业也大多艰难度日,当然其中也不乏趁机上位的勇士。 而这轮危机中,昔日备受追捧的共享经济明星公司显然没能扛住生活的毒打。 Uber亏损继续,外卖业务撑起一片天 日前,Uber发布了二季度财报。 整体上,Uber营收22.41亿美元,同比下降29%;归母净亏损17.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4亿元),其中包括1.31亿美元股票薪酬激励费用以及一次性业务重组相关的3.82亿美元费用,相较去年同期的净亏损52.36亿美元,同比收窄66%。 数据来源:Wind 不出预料,还是一如既往地亏损。 虽然市场早有准备,但亏损程度还是超出预期。财报发布当日,Uber股价盘后一度下跌近5%,第二天低开收跌5.21%。 行情来源:Wind 运营方面,Uber二季度预定量为102.2亿美元,同比下滑35%。具体来看,出行业务进一步萎缩,订单额只有30.5亿美元,同比下滑73%;而另一边外卖业务却在疫情期间快速增长,Uber Eats食品配送收入69.6亿美元,同比增加113%,超出此前预期。 原因也不难得出,疫情严重,出行通勤受阻,加上民众经济水平也大幅下降,打车的需求锐减,外卖则从一种“奢侈”变成了“必要”。财报中披露,Uber第二季度月度活跃平台消费者人数为5500万人,同比下滑44%;总出行次数为7.37亿次,同比下滑56%。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如果单从数据上来看,短短不到半年时间,上市之前还是全球估值最大的共享经济独角兽被迫转型成了一家外卖公司。去年二季度,Uber的外卖业务收入仅占总营收的21%,现在这一占比达到了68%,同时出行业务大幅腰斩,从77%的占比掉到30%。 疫情期间,外卖业务帮Uber回了一大口血。从Uber的动作来看,是打算把它做成和共享打车一样的核心业务。 2019年Uber Eats的市场份额从22%下降至19%,在竞争中被DoorDash甩在身后。而借着在线点餐因为疫情的猛增,Uber Eats迅速扩张,占据24%的市场,还在7月初以26.5亿美元全股票交易方式收购了Postmates,份额来到32%。 数据来源:Second Measure 或许,Uber还是很想转型做外卖的吧。 Uber:我们只烧钱,从不盈利 尽管Uber的外卖业务做得风生水起,盈利能力还是没能摆脱共享业务的阴影:收入69.6亿美元,EBITDA(息税前利润)为-2.32亿美元。 一部分是因为Uber Eats承借公司网约车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以“平台+配送”的重资产模式(类似于美团)切入外卖赛道,虽然因此得以一举赶超曾经的行业老大哥Grubhub,但烧的钱也不少。 另一方面,外卖平台严重依赖佣金收入、盈利模式单一,这也是Uber搞外卖的硬伤。以美团为例,一季度其餐饮外卖业务收入为94.9亿元,仅佣金收入一项就高达85.6亿元,占比超过90%。 不过,相比去年同期,Uber的外卖业务盈利情况还是有所好转。另外,在收购Postmates之后,Uber Eats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二,加上前者的技术和雇员很可能会被用于配送食品、杂货、药品、家庭用品、设备以及包裹等各类服务,外卖业务将来挣钱几乎没有多少疑问,就看Uber的心有多大了。 图片来源:Uber平台 问题还是在打车业务上。 2009年成立至今,Uber一共融资247亿美元,而现在它账面上现金余额只有81.01亿美元,也没有什么其他资产,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业务运营的收入和其他影响因素,这11年来Uber烧了160多亿美元。 数据来源:Crunchbase 搞共享的烧钱理所当然,但令人费解的是,2012年成立的滴滴烧了几百亿,终于在8年后宣告盈利,而早它3年时间上线的Uber到今天还在泥潭里挣扎。排除疫情的影响,上市以来Uber都没能实现反转,2019年最高亏损达到90亿美元,唯一一次季度盈利还是因为卖东南亚和俄罗斯的业务得了30亿美元。 数据来源:Wind 故事讲的好,资金随便搞。Uber的共享故事一向能够收获资本的追捧,现金流上没什么问题,光账面上的资金还能亏上整整一年。 数据来源:Wind 有钱作燃料,用户会增加,市场会扩大。2019年Uber的月活跃用户突破1亿,虽然现在只剩下5500万,除了亚太地区,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地区都在下滑,但毫无疑问,这是暂时的,剔除黑天鹅的冲击,长期的增长趋势不会有太大问题。 但这种共享出行模式的盈利能力瓶颈去难以解决。二季度,出行业务收入30.5亿美元,EBITDA(息税前利润)仅为5000万美元。 搞了11年,就这? 共享经济真不抗揍 因为美联储空前大放水,Uber的股价从3月份开始回升,但对这种共享经济模式的怀疑声从来没停止过。 数据来源:Wind 没办法,谁让这些搞共享的独角兽都集体扑街了呢。疫情一爆发,爱彼迎、Lyft、WeWork这些明星公司无一幸免,亏损、裁员、撕X……歌舞升平年代隐藏的问题一股脑地全蹦出来饿了。 归根结底还是共享经济太脆弱、不抗揍。 共享的本质是整合线下闲散的人力、物力,提供给具有短期使用需求的用户。 换句话说,共享经济干的是中间商的活,联通买家和卖家,完成需求和供给的配对。 所以,这种模式走的是轻资产扩张的路,不需要自己买房买车,重要的是覆盖足够多的用户,形成规模效应。也因此,所有玩家的玩法从来都没区别:“融资——烧钱——培养用户习惯——跑马圈地——占领市场——赢者通吃”。 于是,问题来了。 共享经济靠着画饼烧钱来完成巨头的垄断,但这种垄断的基础是非常脆弱的,小黄车可以做共享单车,摩拜也可以,哈啰也行,除了背靠的资本实力外,谁也不比谁更有优势。 因为是共享,客户粘性差,早期都是靠着高额的补贴俘获供需双方,从而累计从业者和消费者,哪家的补贴力度大哪家扩张就快。 所以不但要烧钱,还要不间断地烧钱,不间断地融资(除非你家里有矿),融资就要讲好故事、让投资者看到用户量数字的增长。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断,断了,这家公司就死了。 轻资产的经营模式造血能力不强,共享经济尤其如此,市场格局还没成熟前业务的盈利能力几乎可以不计,而只有烧钱烧到最后,才能赚钱,这其中任何一个不确定因素都可能成为死亡的导火索。小黄车不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吗? 尾声 “Airbnb自己没有一间房,却成了一个跨国酒店集团”。 这个故事被讲地太好了,以至于很多人都忘了它连续烧了10年的钱,并且幸运地没有遇到什么阻碍。 各种共享模式轮番出现,单车、雨伞、充电宝……倒下了一个又一个,依然还是前仆后继,但摆在这些共享玩家面前的问题从来没变过:如何盈利? 靠着原始的资本火拼,共享经济走完了上半场,下半场呢?
欢迎关注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ID:wow36krchuhai ),及时获取前沿资讯、了解全球新趋势。文末扫码关注并加入出海社群,遇见全球商业伙伴。 本周值得关注的中国公司全球化大事件 字节跳动考虑在美国之外的主要市场重新设立 TikTok 总部。记者获悉,字节跳动发表声明称,公司始终致力于成为全球化公司。根据目前情况,字节跳动考虑在美国之外的主要市场重新设立 TikTok 总部。 7月抖音及 TikTok 吸金超1.02亿美元,蝉联全球移动应用收入榜冠军。记者获悉,据 Sensor Tower 商店数据显示,2020年7月抖音及 TikTok 在全球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吸金超过1.02亿美元,是去年7月的8.6倍,再次蝉联全球移动应用(非游戏)收入榜冠军。 阿里巴巴国际站6月份实收交易额同比增长126%。记者获悉,据阿里巴巴方面介绍,今年上半年,阿里巴巴国际站36个行业全部实现正增长,内衣所在的服装行业是增幅最快的十大行业之一。阿里巴巴国际站总经理张阔还透露,6月份国际站实收交易额同比增长126%,7月以来仍保持三位数的增速。 滴滴出行进军俄罗斯市场。据新京报报道,近日,滴滴开始在俄罗斯喀山招募司机,为在该市提供出行服务做准备,喀山将成为滴滴进入俄罗斯市场的第一站。目前,滴滴已经在拉美、澳洲、日本等 8 个国家落地,为当地用户提供出行和外卖服务。 本周必读出海精品文章 追赶中国的脚步,东南亚便利店的数字化“变形记” 近年来,门店数字化、无人化成为了中国各家连锁便利店的必修课。无论是对顾客还是对企业来说,便利店数字化都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好处。那么中国成功的经验在东南亚是否能推而广之?哪种数字化模式更加适合东南亚地区?跟随36氪出海,一起来看看吧! 天堂口还是地狱门?疯狂的“亚洲高考”与跑马圈地的在线教育 “亚洲学生成绩好因身处考试地狱。” 这是一位日本教授的感慨,“决胜高考”则是亚洲考生的共同命题。其中,韩国和日本的考试文化与中国相似,而拥有11个国家的东南亚地区,在考试文化上各有不同。然而“考试地狱”所独有的考试文化和应试教育却成为了孕育教育企业的一方沃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公司开始闯入“线上江湖”。对于拥有数以亿计考生们的亚洲来说,专注于 K12 在线教育的教育科技公司时机已现。36氪出海将一同带你了解亚洲莘莘学子们的备考生涯,以及亚洲市场中“一路狂奔”的在线教育。 腾讯遭遇“美国劫” 一纸行政禁令,把和华人生活关联最密切的微信也推上了风口浪尖。明眼人都懂,这已经超越了经济的范畴,到达了政治的层面。面对极端不稳定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见的变局,腾讯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美国的封禁对腾讯的未来又会有怎样的影响?跟随36氪出海,陪你洞悉这一切。 全球新经济大事件 印度教育科技独角兽 Byju’s 完成4亿美元融资。据 ET Tech 报道,Byju’s 日前获得俄罗斯亿万富翁 Yuri Milner 4亿美元投资。据悉,此轮融资后,Byju’s 的估值预计将达到105亿美元。Yuri Milner 是世界知名投资人,早年曾投资过阿里、Facebook 和 Twitter 等巨头。 Grab 获得2亿美元投资。据彭博社报道,东南亚出行巨头 Grab 日前获得韩国私募股权机构 Stic Investment 注资的2亿美元。据悉,2亿美元的投资中,有1亿美元由 Stic Investment 旗下基金承担,剩余1亿美元则由 Stic Investment 寻找的其他投资者提供。 微软或将为印度社交媒体平台 ShareChat 投资1亿美元。知情人士表示,微软正与印度社交媒体平台 ShareChat 进行洽谈,计划为其投资约1亿美元。据知情人士透露,如果该交易顺利完成,微软的注资将达到 ShareChat 最新一轮融资目标的三分之一左右。(智通财经) Gojek 在越南推出网约摩托车服务。据越南 Vietnamplus 报道,近日 Gojek 正式在越南落地网约摩托车服务。据悉,Gojek 还计划日后在越南推出包括外卖在内的其他服务。 Youtube 印尼业务正式接入 Gopay 支付。据 Tech in Asia 报道,Youtube 印尼业务日前正式接入电子钱包 Gopay,未来印尼用户可使用 Gopay 在 Youtube Premium 上支付会员费用。Gopay 也成为第一个可在 Youtube 印尼上使用的电子钱包服务。 图|图虫 寻求报道、与作者交流、商务合作、投稿转载,请扫码联系36氪出海运营。
8月8日晚间,巴菲特旗下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BRK.A.US)公布二季度财报。季报显示,二季度末伯克希尔手握现金1466亿美元,相当于一万亿人民币。其中旗下保险公司及其他企业共拥有现金及等价物由3月末的1247亿美元升至1428亿美元,包含有1208亿美元投资于美国国债。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由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创建于1956年,是一家主营保险业务,在其他许多领域也有商业活动的公司。其中最重要的业务是以直接的保险金和再保险金额为基础财产及灾害保险。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设有许多分公司,其中包括:GEICO公司,是美国第六大汽车保险公司;General Re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四家再保险公司之一。 近年来,伯克希尔的股东们越来越坚持要求伯克希尔·哈撒韦通过投资更多的公司或将财富返还给投资者,因该公司的现金囤积过高。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在今年5月和6月回购了价值51亿美元的股票。这次股票回购是巴菲特有史以来单季度回购金额最高的一次,几乎是该集团在2019年最后一个季度回购22亿美元的两倍。事实上,这笔钱比巴菲特2019年全年回购伯克希尔公司股票的花费还要多一点。 自3月底更广泛的股市触底以来,该公司已大量投资了几家已反弹的公司。自3月23日以来,伯克希尔最大的普通股苹果公司的股价几乎翻了一番。在那段时间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的股价上涨了27%以上,亚马逊的股价上涨了66%以上。 该公司还表示,由伯克希尔拥有的保险业巨头盖科公司(Geico)很可能会在2020年下半年和明年第一季度之间受到大流行的“负面影响”。 截至6月30日,伯克希尔持有915亿美元的苹果公司股票,3月31日为638亿美元。 作为伯克希尔最大的持股,苹果(AAPL.US)成为伯克希尔二季度业绩暴增的主要原因之一。苹果第二季度涨幅超过43%,今年涨幅超过54%。 此前有媒体报道,伯克希尔二季度的股票投资组合应该获利不菲,会成为公司总体净利润的一大推手,抵消伯克希尔旗下一些工业企业业绩疲软的负面影响。 虽然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正如巴菲特所说的“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这或许就是伯克希尔的投资之道。
日前,软银发布了2020财年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软银4-6月录得营收2799.5亿日元,同比增长4.1%;净利润1521.4亿日元,同比下降7.7%,不及市场预期。数据来源:软银财报具体来看,该公司此前受疫情影响的手机销售在6月份有所回升,并且消费者业务利润的下降被企业业务的增长所抵消,后者受益于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对远程工作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数据来源:软银财报此外,软银维持全年营收指引,预计净利润将增长2.5%,至4850亿日元(合46亿美元),预计营收持平于4.9万亿日元。上财年因为旗下的愿景基金和其他SBIA管理基金亏损1.9万亿日元,软银股价跌出历史性低点,随着孙正义宣布进行创纪录的2.5万亿日元股票回购计划,公司股价也逐渐回归正常走势。行情来源:雪球软银似乎已经走出了困境,但孙正义还没有。1、滑铁卢的影响阴影2019财年,疫情爆发,Uber和WeWork遭遇重创,投资方软银亏损9615.76亿日元(约合88.36亿美元),创下自1994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记录,孙正义也一度被外界认为是“跌落神坛”。为了弥补在投资上的损失,减轻债务,孙正义频繁减持手中的优质资产。3月底,孙正义抛售阿里股份115亿美元;6月,抛售了其第二大优质资产,减持T-Mobile(德国电信)股份210亿美元;7月,抛售了价值22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股份;将其持有的日本国内通信子公司股份从67.1%减至62.1%;近期,孙正义又将卖出标的瞄上了4年前收购的英国半导体设计厂商ARM。到现在,孙正义手中价值3万亿日元(约284亿美元)的资产已经变现,最终出售规模预计会超过4.5万亿日元(约426亿美元)。另一边,在美联储3万亿美元的放水救急之下,美股迎来一波狂欢,推动整个市场走出惊人涨势,纳斯达克指数4个月涨幅超过50%。软银投资的主要的公司当中,Uber已从低位累计上涨120%,最新市值为566亿美元;Slack也已经上涨了56%,市值达到172亿美元;Wework也宣布将在明年开始盈利。行情来源:富途一切看起来都是在往好的方向走,但这是美国空前放水带来的,本质上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和发展速度并未改变,甚至因为疫情的原因受到削弱。以Uber为例,疫情封锁加上美国国内矛盾,经济受到极大的影响,美国二季度GDP下滑32.9%,创上世纪40年代以来最大降幅,加上经济重启遇到各种阻碍,八成左右人口的城市还未复工复产,这就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方面,Uber从今年3月份到9月份将近半年的营收必然会严重下跌;另一方面,美国民众的经济水平受到极大的削弱,即便疫情结束也会减少大量的消费,打车也可能会是被放弃的“奢侈行为”。这就意味着整整一年Uber都会过得比较艰难。Wework和Slack同样如此,线上办公因为疫情受到热捧,当世界重回正常后,也不可能依旧歌舞升平。总的来说,表面上看,在美国的一通操作下,孙正义的投资重新开始赚钱,但他却不再是“跌落神坛”之前的自己了。2、孙正义彪悍的投资风格孙正义的传奇故事,一向被当成风投界的典型案例。1995年,孙正义开始了他的投资之路。当年日本的互联网刚刚兴起,但徒有其表,因为即便是在美国也还没出现明确的商业盈利模式。那时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刚刚成立,从上到下只有5个穷学生,名不见经传。孙正义不顾公司股东的一致反对给出了他的第一笔风投——200万美元,投资这家叫做“雅虎”的公司。第二年,孙正义再度注资1亿美元获得雅虎33%的股份。包括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他疯了,但当年雅虎就大获成功,85%的日本网友曾造访此站。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2000年,孙正义迎来了他的投资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5分钟决定注资阿里。相比于巴菲特,孙正义则充满了争议:有人说他是天才,也有人说他是疯子。因为他的投资风格。一直以来,孙正义秉承着逆势出奇制胜的投资策略,敢于大手笔投资那些不被市场看好的新经济新技术企业,鼓励这些企业不惜成本地扩大市场份额,迅速蜕变成行业翘楚,为自己赢得巨额回报。“20年前,当我投资互联网公司时,人们说这是一个泡沫,但现在,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七家是互联网公司。”——孙正义他也不像大多数的投资者那样,看好一个行业,然后把钱分别投给这行业的佼佼者。从投资轨迹来看,孙正义往往只重注一家,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希望找到能主导整个行业、有远见的创业者。换句话说,孙正义的投资看的不是公司业绩、商业模式,而是创始人和未来构想,一如当年的阿里巴巴,并且他还擅长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找到一个有潜力的行业,再找到行业中的雄心勃勃的公司和创始人,重注、砸钱,推动其规模快速增长,尽快占据市场,用成长性弥补溢价。这样的激进风格过去的确为他打下了一片天下。时至今日,软银已经投资过600家公司,在全球主要的300多家IT公司拥有多数股份。收益方面,从1999年到2018年的19年间,孙正义领导的日本软银通过累计投资580亿美元,累计收益超过3000亿美元,内部收益率更是达到惊人的43%。但现在不一样了。3、再难找到第二个马云在中国互联网还是一无所有的时候,拿钱可以砸出一个新生态,即便没遇见马云,也可能砸出一个百度。时至今日,互联网行业格局基本形成,巨头扎堆,两眼冒光地四处寻找“金矿”。机遇窗口的出现越来越转瞬即逝,在移动互联网创业鼎盛时期,创业公司的进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这个月估值50亿的公司,下个月可能100亿,几年后就可能是天文数字了。共享经济模式一问世,资本就争先恐后的找好了目标,在线打车是这样,共享单车还是这样,孙正义还没找到他的千里马的时候,新兴行业的赛道就已经建好了。行业盛行,孙正义热衷的互联网再难帮他找到第二个马云。低端产品或商业模式现在很容易就能复制,高端技术的研发也需要背靠大树,钱也好找,加上巨头盘踞,新兴企业难以形成真正的护城河。拿在线办公来说,孙正义投资的Slack Technologies是一家企业办公沟通协同软件提供商。其产品Slack是一款企业协作应用软件,集合聊天群组、大规模工具集成、文件整合以及统一搜索功能于一体,允许团队和企业通过群组进行沟通,类似国内的钉钉和企业版微信。潜力很大没错,但这类软件的技术门槛并不高,其他企业能够很就复制它的功能,运营上还可能更甚一筹,更不用说还有巨头在虎视眈眈。2014年,Slack正式成立,2015年日活跃用户达到50万人。然后,2017年微软就推出了Teams,基本上复制了前者的功能,虽然产品一开始没Slack好用,但凭借微软的雄厚实力和行业地位,逐渐靠齐。在微软的影响规模和庞大的用户群的威胁之下,Slack极有可能为他人作嫁衣裳。也就是说,这个行业的创业公司几乎绕不开这些巨头,就像游戏公司躲不过腾讯一样。所以孙正义的玩法越来越难进行下去。4、结语“大多数时候,当我作出一个大动作,人们说我疯了,但我考虑的不是如何能锦上添花,我考虑的是20年后的事情。”孙正义曾经这样说道。孙正义曾经凭此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其实他的投资理念从来没错,未来就是收益。只是他的玩法却不再适用,高举高打的投资策略能载舟也能覆舟,一个真正的行业龙头企业,未必靠的是资本烧钱式的拔苗助长,而是扎扎实实的业绩积累。
迪士尼主题公园迎来开业以来最大危机。 8月5日,迪士尼发布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在前三财季,公司实现营收506.81亿美元,同比微跌0.38%;净亏损21.54亿美元,去年同期净利润100.82亿美元。 迪士尼在第三财季收入、利润双双大幅下滑。该财季公司实现营收117.79亿美元,同比下降42%,不及华尔街预期;净亏损47.18亿美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14.30亿美元。 主题公园是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来咖智库创始人王春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受疫情影响,迪士尼主题乐园业务第三季度暴跌八成以上,预计未来该板块复苏缓慢。“目前只有中国上海地区的迪士尼主题公园人流还不错,中国香港地区流量堪忧,海外更是‘重灾区’。影视业务也是同样的道理,而线上业务暂时拼不过奈飞。此外国内的本土潮玩例如泡泡玛特似乎也有推主题公园的计划,这对迪士尼也是一大冲击。” 王春霞认为,迪斯尼仍然面临短期业绩下滑的风险。 主题公园业务营收 同比剧降85% 从财务构成来看,迪士尼收入来自四部分:媒体网络业务(含有线电视和广播),主题公园业务、影视娱乐业务、以及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业务及国际业务(含Disney+、ESPN+、Hulu服务等)。 迪士尼第三财季业务下滑,最主要的因素是主题公园业务、影视娱乐业务收入锐减。 第三财季,媒体网络业务为迪士尼贡献营收65.62亿美元,同比下降2%。主题公园业务营收为9.83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85%。影视娱乐业务营收为17.38亿美元,同比下降55%。而直接面向消费者及国际业务是迪士尼唯一营收实现增长的板块,同比增长2%,至39.69亿美元。 成本和费用方面,由于主题公园的支出减少,因此在第三财季,迪士尼共支出117.28亿美元,去年同期为175.11亿美元。 迪士尼在财报中提到,全球市场受疫情冲击,疫情期间迪士尼主题公园和零售店关闭,主题公园业务当季运营亏损19.6亿美元,去年同期盈利17.19亿美元。 “尽管迪士尼重新开放了亚洲、法国、佛罗里达州的部分主题公园,并与NBA达成恢复本赛季场地的协议,但迪士尼还没有走出困境。”有不愿具名的券商传媒行业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本土疫情发展还未看到拐点,同时美国GDP大幅下滑,这将严重影响到美国本土主题公园的开放时间和收入情况。“主题公园重新开放的余地比最初预期的还要小。” 同时,疫情影响影院停业,迪士尼出品的电影也受到影响。去年,迪士尼出品上映了《复仇者联盟4》《终结者:黑暗命运》《阿拉丁》和《黑暗凤凰》等重磅大片,但是本季度迪士尼没有任何电影在影院上映。 《花木兰》转投流媒体 只是一次性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迪士尼旗下流媒体平台“迪士尼+(Disney+)”成为一个难得的亮点,截至报告期末,“迪士尼+”付费用户数迅速攀升至5750万人,但仍未达到分析师预期。 在财报分析会议上,迪士尼CEO鲍勃·察佩克(BobChapek)透露,截至周一(8月3日),“迪士尼+”的付费订户人数达已经达到了6050万人,此前的计划是要到2024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鲍勃·察佩克表示:“尽管面临着疫情的持续挑战,但在全球范围内,我们直接面向消费者(DTC)的服务组合现已拥有超1亿的付费订阅用户。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我们对DTC战略的重申。我们认为DTC战略是公司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财报分析会上,鲍勃·察佩克还宣布,从9月4日开始,用户可以在“迪士尼+”平台上点播影片《花木兰》。在此之前,《花木兰》的播出渠道首选线下影院。不过他也强调,《花木兰》上线流媒体只是一次性选择,并不代表播放模式的整体转变。 必须强调,与“迪士尼+”平台上其他内容不同,《花木兰》不是免费的,在迪士尼+订阅费6.99美元/月的基础上,用户需要为这部电影将花费29.9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08.5元)。 BloombergIntelligence分析师KevinNear认为,《花木兰》上线“迪士尼+”,标志着迪士尼彻底背离了长期以来影院优先的战略。尽管管理层强调称,此举是一次性的,但它为新影片发行铺平了道路,或将继续推动其付费用户数的增长。 “虽然‘迪士尼+’表现尚可,但从收入的角度来看,流媒体服务仍然只是迪士尼庞大媒体帝国的一个小部分。而《花木兰》线上售价标准过高,可能会适得其反,毕竟在美国线下电影票的售价通常在8美元-13美元之间。”上述券商传媒行业分析师表示。
2017年12月19日,米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这一对竞争者,到底综合经济实力对比如何?全球经济实力最强的三大经济体中、米、欧,经济实力对比如何? 2019年中米欧综合经济实力指标对比 比较项目 中国 米国 欧盟 购买力平价GDP(亿美元) 272538.4 210244.2 207900.0 汇率GDP(万亿美元) 14.36 21.43 18.41 发电量(万亿千瓦时) 7.14 4.12 3.2 出口(亿美元) 24994.57 25282.62 22991.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9672.25 62375.57 35501.38 如果以上五个指标项目等权重(各占20%),以中国为基准1.0000,则可加权计算得出米国为0.9795,欧盟为0.8016。大致结论是,中米经济实力相当,皆强于欧盟经济实力。 五大综合指标,彰显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