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上交所基本上承认了A股“面值退市”名称表述的错误与矛盾,但遗憾的是,它尚未全面改正“面值退市”名称的错误表述,也未明确将A股“面值退市”统一改称为“一元退市”,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遗憾,沪深交易所最终仍会采纳我的建议将“面值退市”统一改称为“一元退市”。 2012年4月20日晚,深交所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12年修订),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A股退市制度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它首次设计了多通道、市场化退市标准,并首次增设了“面值退市标准”。后来这一退市制度改革很快在整个A股市场得以全面推行,尤其在近两年“面值退市”规则开始发挥出巨大的制度实效,并极大地提高了退市制度的效率和威慑力。不过,“面值退市”的名称表述却存在明显缺陷,亟待解决,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在沪深交易所现行退市制度中,关于“面值退市”的原文表述是:“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的,其股票应终止上市”。这一表述与国际惯例不符,并与A股市场发展存在现实冲突。 (一)“面值退市”应改称为“一元退市” 事实上,早在2011年12月5日,在应邀去深交所参加创业板退市制度(征求意见稿)咨询会议时,在会议上我对“面值退市”的表述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根据国际惯例,“面值退市”应改称“一元退市”,在美国,“一美元退市”也称“股价退市”,没有“面值退市”的说法;第二,与一元退市标准相匹配,A股应引入“拆股”与“缩股”机制。只可惜,我的建议并未被采纳,进而导致“面值退市”规则目前正在面临着表述上的尴尬与矛盾。 但在深交所后来发布的新退市制度中,仍采用了“面值退市”的表述,于是,在2012年8月6日,我发表了一篇题为《面值退市表述有两处错误》的文章。文章主要观点如下: 根据国外成熟股市的通行做法,“面值退市”应改称“一元退市”,其正确内容表述应该更正为:“连续20个交易日平均收盘价低于1元的,其股票应终止上市”。 沪深交易所“面值退市标准”表述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应分别纠正如下: 第一,“每日股票收盘价”应更改为“平均收盘价”。因为某个交易日收盘价是可以人为操纵的,但多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是不容易操纵的。 第二,“股票面值”应更正为货币基本单位“一元”。因为在国外采用“股价退市标准”时,都是采用本币基本单位(比方,美国为1美元,中国为1元人民币等),作为可持续挂牌的最低股价限制,它与“股票面值”无关。也就是说,当一只股票的股价低于本币单位时,表明该股已经丧失“持续挂牌最低标准”。 虽然A股曾一度将股票面值统一为1元,但后来这一“潜规则”被紫金矿业率先打破。2008年4月25日,紫金矿业(601899)正式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其股票面值为0.10元,它是A股市场至今为止唯一股票面值不是一元的股票。 如果按照现行“面值退市”规则,那么,紫金矿业将来无论如何垃圾,要想达到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0.10元,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这就是“面值退市”的现实悖论。这就是反证法,一个例外就可以否定“面值退市”表述名称的正确性。 更尴尬的是,随着中概股回归,A股“面值退市”将遭遇更大现实矛盾。比方,腾讯控股的股票面值为0.00002港元,阿里巴巴的股票面值为0.00000313美元,小米集团的股票面值为0.0000025美元,美团点评的股票面值为0.00001美元,网易的股票面值为0.0001美元,京东的股票面值为0.00002美元,百度的股票面值为0.00005美元。 试问:如果将来这些中概股回归,那么,A股“面值退市”规则还有效吗?岂不是再次面临更大的制度尴尬? 正因如此,2020年6月5日晚,上交所发布《关于红筹企业申报科创板发行上市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作了“补救性”规定:红筹企业发行股票的,适用《上市规则》第12.3.1条第一款第二项(也就是所谓的“面值退市”)时,调整为“连续20个交易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人民币”。 由此可见,上交所基本上承认了A股“面值退市”名称表述的错误与矛盾,但遗憾的是,它尚未全面改正“面值退市”名称的错误表述,也未明确将A股“面值退市”统一改称为“一元退市”,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遗憾,沪深交易所最终仍会采纳我的建议将“面值退市”统一改称为“一元退市”。 (二)A股应配套引入拆股与缩股机制 实际上,在我国香港股市或美国股市,股票面值是不统一的,而且我们经常看到其上市公司拆股或缩股的现象,比方,每1股分拆为10股,或是反过来进行缩股,比方,每10股缩为1股。事实上,缩股或拆股只是影响“每股”财务指标及股价形象,但它并不改变公司股票总市值,也不改变其作为投资判断标准的市盈率和市净率。 在美国股市,缩股机制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股价太低,与公司地位身份不符。尤其是在推行股价退市标准的股票市场,低价股就是垃圾股的代名词。因此,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改变低价股的“不光彩”形象,可以采用缩股的方式提高股价。 比方,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知名品牌花旗银行(Citigroup)的股价从此前50美元以上跌至2009年3月的最低0.97美元,后来经过政府注资,股价回归并稳定在4美元左右,为了改变“世界大银行”的低价股形象,2011年5月,花旗银行决定缩股:每10股缩为1股,通过缩股处理,花旗银行的股价一夜之间从4元变成了40元,其总股本当然也会缩小10倍,每股财务指标也进行相应调整,缩股后其股价很快又站上了50美元,截止2020年6月10日收盘,花旗银行股价为55.86美元。 第二种情形:垃圾股为了规避一美元退市标准,也可以采用缩股方式。以美国股市为例,上市公司为了规避一美元退市规则风险,当股价接近1美元时,缩股可以暂时性地规避1美元退市标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同时也能逃避其他退市标准的风险,因为美国的退市标准是一个多元化、市场化的体系。也就是说,即便它暂时规避了一美元退市标准,但它可能跑不掉其他退市标准的约束。 2012年7月18日,我还发表了题为《一元退市标准需要缩股机制》的文章,建议作为一元退市标准的配套制度,A股应同时引入拆股与缩股机制。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允许缩股,垃圾股岂不是很容易就规避了“一元退市”规则的约束?其实不然。因为缩股并不能改变其连续亏损的现状,也不会改变净资产为负数的事实,更不会影响市值退市标准、交易量退市标准、营收退市标准的有效实施。 当然,拆股与缩股不仅只是与一元退市标准配套,而且也是股价与市值管理的工具。比方,有些高价股“高处不胜寒”,公司可以通过拆股方式降低股价,吸引投资者更广泛地参与投资。 比方,微软(MSFT)在NASDAQ挂牌期间,曾9次拆股以摊薄股价。19879月21日每股拆分为2股;1990年4月16日再次每股拆分为2股;1991年6月27日每2股拆分为3股;1992年6月15日再次每2股拆分为3股;1994年5月23日每股拆分为2股;1996年12月9日每股拆分为2股;1998年2月23日每股拆分为2股;1999年3月29日每股拆分为2股;微软最后一次拆股是2003年2月18日,每股拆分为2股。从此以后,微软开始有规律的现金分红。尽管如此,微软最新股价仍逼近200美元。 实际上,A股贵州茅台也可以按1:10分拆股份,这样,就可以将贵州茅台1400元的超高股价摊薄为140元的中高股价,更能接地气,平易见人,而不是大机构、大庄家的专利和独宠。 因此,最后建议,A股应尽早取消统一的股票面值规定,像港股和美股一样,应允许A股上市公司有不同的股票面值,这是大势所趋。
作者丨范迪 年初一场疫情令冰洗空大家电市场销量跌至谷底,小家电市场却因单价低、体积小、免安装等特点,受冲击较小。加之疫情期间宅家下厨和网购的需求提升,小家电品类基本实现了线上销售对线下重创的回补。 然而,不同于小熊电器、九阳股份等其他小家电企业年初至今股价一路上扬的走势,苏泊尔的股价不升反降。截至发稿,苏泊尔报收66.70元/股,较年初77.89元/股的股价跌去14.36%。 股价走低的背后是持续走低的营收与净利数据。2020年一季度,苏泊尔销售收入下降34.57%,扣非净利润下滑41.21%,超过小家电市场的整体下滑水平。对大股东存巨额的应收账款,也拉低了苏泊尔的资金回收率。 某机构数据显示,2020年4月,苏泊尔小家电类目的销售额已被九阳赶超,增速也在美的、九阳和小熊之后,市场份额正遭竞品企业蚕食。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表示,“苏泊尔近年来在中国市场新产品创新及推出力度都显不足,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而小熊、新宝等都是小家电的新军,由于市场份额还比较小,目前正处于市场上升期,看起来成长性比较好”。 市场份额遭竞品企业蚕食 2020年一季度,苏泊尔销售收入下降34.57%,扣非净利润下滑41.21%。苏泊尔在财报中表示,本次新冠疫情对公司第一季度销售和利润产生了短暂而显著的影响。 然而纵观国内及全球各行各业,苏泊尔所在的厨房炊具及小家电行业属于受冲击较小的行业,一季度受疫情冲击的整体影响较小。 据奥维云数据,2020年一季度,冰洗空调等大家电的整体零售额降幅约45%,而小家电因单价低、体积小、免安装、轻服务、易配送等特点,实现了线上销售回补线下重创,有些品类甚至出现全渠道销量的增长,整体零售额降幅在23.7%左右。 苏泊尔近乎35%的销售额下滑,显然已经超过了小家电市场的整体下滑水平。相较竞品企业而言,苏泊尔的表现也难言乐观。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去年美的、苏泊尔、九阳三家合计占到小家电领域91.2%的线下市场份额。今年一季度,九阳股份一季度销售收入只下降5.37%,扣非净利润只下降6.60%。美的集团未披露小家电业务的数据,整体营收下滑23%,扣非净利润下滑21%。 除营收增增速下滑外,苏泊尔的市场份额也在被竞品企业蚕食。某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20年4月,美的、九阳、苏泊尔、小熊的厨房小家电类目的销售额分别为 6.74亿元、4.36亿元、3.77亿元、2.1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9%、54%、36%、89%,其中苏泊尔的增速最慢,销售额也被九阳赶超。 苏泊尔的行业竞争表现,难以让投资者放心。反映在股价上,不同于其他小家电企业自年初以来一路上扬,苏泊尔股价不升反降,年初至今已跌近15%。 截至发稿,小熊电器报收131.63元/股,较年初股价涨幅超85.87%。九阳股份报收31.90元/股,较年初上涨29.94%。新宝股份报收34.65元/股,较年初股价涨幅达94.77%。 而小家电次龙头苏泊尔的股价从年初的77.89元/股,跌至发稿前的收盘价66.89元/股,跌幅14.12%。 针对这一股价走势的原因,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向搜狐财经表示,“苏泊尔近年来在中国市场新产品创新及推出力度都显不足,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而小熊、新宝等都是小家电的新军,由于市场份额还比较小,目前正处于市场上升期,看起来成长性比较好”。 随着消费群体发生变化,消费需求也逐渐细化和升级,摩飞、小熊、九阳等企业纷纷推出各自的网红产品,围绕破壁机、绞肉机、面条机、面包机、多功能锅等多种细分产品发力。 此外,苏泊尔近年来频繁爆出产品质量问题,对用户信心也是一个打击。在某投诉平台上,苏泊尔产品屡屡因突然爆炸、开裂等问题遭消费者投诉。 去年关联交易额超48亿 苏泊尔的营收净利的增长疲态在去年已有所显现。2019年,苏泊尔营收增长11.22%,增速三年来最低;扣非净利润增长14.65%,为五年来最低。 与此同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在2019年出现下滑,从上一年的20.14亿元减至17.33亿元,同比减少13.94%。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为8.67亿元,导致当期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流出1.67亿元,同比减少130.45%。 除了具备绝对体量优势的美的集团,苏泊尔的营收在小家电企业中处于次龙头地位。然而,其居高不下的应收账款却被业内疑为“营收掺杂水分”。 截至2020年一季末,苏泊尔的营收账款高达12.9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6.27%。截至2019年末,苏泊尔的应收账款高达17.97亿元,占当年总营收的9.05%。 而2019年苏泊尔17.97亿元的应收账款中,对大股东SEB的应收账款期末余额达10.46亿元,占应收账款期末合计数的55.23%。此外,对SEB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达5231万元。 反观九阳股份,截至2020年一季末的应收账款为3.60亿元,占营收的21.15%,2019年末该比例仅为2.20%;小熊电器一季末应收账款0.86亿元,占营收的11.62%,2019年末该比例为3.90%。 SEB集团及其关联方系苏泊尔最大的海外OEM采购客户。自2013年起,两者间的关联交易比重居高不下,业内甚至产生了苏泊尔或成SEB集团廉价代工厂的说法。 4月28日,苏泊尔公告,2020年公司将继续依托SEB集团在全球的营销网络进行产品销售,促进公司销售收入的增加。预计2020年的关联交易总额为47.18亿元,2019年度实际日常关联交易总金额为48.35亿元。 家电行业分析师梁振鹏对搜狐财经表示,自从被法国SEB集团收购之后,苏泊尔的品牌美誉度、知名度和口碑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据最新公布的一季报,SEB集团对苏泊尔的持股比例高达81.19%,为苏泊尔的实际控制人。苏泊尔生产的炊具和电器产品,通过法国SEB集团销往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某业内人士表示,苏泊尔此前主要依靠线下渠道的优势,来实现销量增长。随着小家电品类线上渠道的市场份额反超线下,苏泊尔逐渐受到来自小熊、九阳、摩飞等网红产品的冲击。 2019年报虽未披露线上线下渠道的市场份额,但谈及未来,苏泊尔也表示,2020年将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高与主要线上零售商的合作效率和资源投入,创新推广模式,持续提升线上的销售规模和市占率。 今年初,苏泊尔部分董事和高管开始减持苏泊尔股份。1月3日,苏泊尔披露高管减持公告,公司董事苏显泽、总经理苏明瑞、财务总监徐波、副总经理和董秘叶继德拟减持所持苏泊尔股份。 2018年以来,苏显泽、徐波、叶继德等人也多次减持苏泊尔股份。其中,苏显泽为苏泊尔创始人苏增福之子,自2016年一季度后退出苏泊尔前十大股东行列。 与此同时,苏泊尔也在展开社会股份的回购。据6月2日披露的回购公司股份进展报告,截止5月底,公司已回购股份数量为359.6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44%,支付的总金额为2.41亿元(不含交易费用)。
作者 | 陈天伦 6月3日,风口上的新股万泰生物开盘再获一字涨停,最新股价破百,达到102.63元,总市值445亿。 自4月29日上市至今,万泰生物已连获23个涨停板,成为今年A股的涨停王。此前,A股历史上最高连续涨停纪录由暴风科技所创,上市后收获29个涨停板。 根据最新股价测算,与8.75元/股的发行价相比,万泰生物股价已翻了11.73倍。这也意味着,认购者每中一签(1000股)可以获益9.39万元。 双重光环下的造富神话,十大股东身家均过亿 23连板的成绩缘于万泰生物身上加持的“核酸检测试剂+HPV疫苗”的双重光环。公开资料显示,万泰生物主要从事体外诊断试剂、仪器与疫苗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疫情以来,万泰生物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成为国内审批通过的5个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之一;其研发的4个新冠检测试剂产品同时获得欧盟CE认证,向韩国、意大利、匈牙利、奥地利、荷兰等国家供应。 与此同时,今年1月,由万泰生物全资子公司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泰沧海”)研发生产的二价宫颈癌疫苗获批上市,系首个国产HPV疫苗,价格仅为进口疫苗一半。 5月18日,全国首针国产二价HPV疫苗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接种,目前已在多地开打。这也成为万泰生物股价的主要引爆点。 值得一提的是,万泰生物控股股东为养生堂,持有公司2.47亿股,约占当前总股本的56.98%;实际控制人兼公司董事长为钟睒睒,直接持有公司7880.05万股,当前持股比例达18.17%。 钟睒睒系养生堂的控股股东,直接持有养生堂98.38%股权,因而其实际持有万泰生物74.23%的股权。此番23连板后,钟睒睒通过万泰生物所获财富已超330亿。 钟睒睒同时也是农夫山泉创始人。今年4月底,农夫山泉正式启动港股IPO,目前估值已经在千亿港元。 此外,万泰生物持股1%以上的股东还有邱子欣、丁京林等。招股书显示,邱子欣为万泰生物董事、总经理,持股4.38%,据当前股价测算,邱子欣所获财富也达到了19.48亿。公司监事丁京林持股2.11%,折合财富为9.41亿。 而前十大股东中,万泰生物副总经理李莎燕、总工程师李益民分别持股0.9%、0.86%,个人所获财富分别达到4亿和3.84亿。前十大股东中持股比例最低的自然人股东洪怡持股市值也达到了1.72亿。 业绩难匹股价飙涨,二价HPV疫苗市场增长存疑 万泰生物的十余倍涨幅是否是在透支未来?事实上,与万泰生物股价大幅上涨相随的是频频的质疑声。针对股价异动,万泰生物连续发布数十个风险提示公告。 公告显示,根据同花顺 iFinD数据,截至2020年6月2日,万泰生物滚动市盈率为169.23,远高于医药制造业的行业滚动市盈率23.08;公司静态市盈率为193.69,远高于医药制造业的行业静态市盈率65.44。 可比上市公司中,智飞生物动态市盈率为55.59,安图生物动态市盈率为84.36。 与疯狂飙涨的股价相比,万泰生物的业绩表现并不出挑。2017-2019年,万泰生物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5亿、9.83亿、11.84亿,复合增速仅为12%;净利润分别为1.5亿、2.93亿、2.1亿。由于2018年获得一项非专利技术转让收益净利润大幅上涨,2019年净利润同比减少28.73%。 尽管二价HPV疫苗是万泰生物股价的强心剂,但从其当前业务构成来看,体外诊断试剂业务2019年占公司总营收的98%,疫苗业务在整体收入比重不足2%。 据万泰生物招股书显示,公司目前的疫苗产品仅有戊肝疫苗和二价宫颈癌疫苗。2019年戊肝疫苗贡献收入1496.64万,占比仅为1.3%。 万泰生物在风险提示公告中也提及,公司的双价宫颈癌疫苗于2020年5月份正式上市,疫苗销售受市场推广、消费者接受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疫苗销售对于公司利润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相比四价和九价HPV疫苗的持续火爆,二价HPV疫苗市场正在逐年被压缩。中检院数据显示,2019年HPV疫苗合计获得批签发1087.54 万支,其中GSK(葛兰素史克)2价苗200.75万支,同比去年减少5%;默沙东4价苗554.37万支,同比增长45.88%;默沙东9价苗332.42万支;较去年增加173.35%。 今年以来,HPV疫苗1-4月批签发总量约为452万支。其中2价苗批签发9.4万支,同比下降71%;4价苗批签发227万支,同比增长24%;9价苗批签发216万支,同比增长381%。 另一方面,二价疫苗领域也面临着更多的分食者。5月1日,沃森生物发布公告称,子公司上海泽润已完成2价HPV疫苗临床研究阶段工作,将提交上市申请。
世界有一个股神巴菲特,实际上A股有更多的股神,他们手眼通天,操作精准,而且往往短期获利巨大,可是他们凭借的都是独具慧眼的分析吗?未必,部分人依靠强大的人脉提前获得一些没有被市场公开披露的信息,提前布局,等待别人抬脚,获得超额收益。 最近6个交易日,汽车板块走势并不好,大盘走势也不好,江淮汽车(行情600418,诊股)走出独立上涨行情,6个交易日五个涨停板,成交也是以倍数增加,5月19日成交只有3405万元,可是5月20日突然放量到1.79亿元涨停,次日放出更大的量股价再度涨停,5月27日就增加到10.4亿元,差不多放大到大约30倍,资金介入迹象十分明显,有大量资金抢筹,六个交易日股价从4.95元涨到7.62元,股价暴涨是公司业绩很好吗? 不是全部,因为受到疫情冲击,整个汽车行业销量下滑,江淮汽车也不例外,公司披露的一季报显示,公司2020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91.20亿元,同比下滑37.68%;净利润为亏损3.56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6463.59万元,即使公司披露的4月份销售非常靓丽,股价也是波澜不惊死水一潭,并没有出现价量异动,四月份江淮汽车产量46335辆,同比增长22.42%;销量42719辆,同比增长22.28%,可见股价上涨与江淮汽车销量和业绩没有太多的关系。股价缘何上涨?公司一则公告透露了玄机。 5月21晚间,江淮汽车就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况公告称,经向公司控股股东江汽控股书面问询,江汽控股正在筹划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相关工作,不涉及公司控制权的变更,目前尚未形成最终方案,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对公司目前的生产经营也不构成影响。 正是因为引进战略投资者这一潜在利好,不排除有资金先知先觉,提前布局抢筹导致股价出现量升价涨,才会有两个涨停,但先知先觉资金有可能是通过自己分析得出来,未必都是公司泄露消息,这需要监管才能厘清。公司公告以后,股价继续涨停,22日可能是最早介入的部分资金见好就收选择离场,或者是庄家洗筹,具体难以判断,股价出现放量宽幅震荡,宽幅震荡以后,江淮汽车再度一个缩量涨停和一个放量涨停,再度有资金强势介入,江淮汽车最终的利好也露出了一些端倪。 据今日头条转引36氪消息,德国大众集团正就并购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股份展开最后谈判,并购额至少为35亿元,或将是中国电动汽车领域最大的并购交易。消息人士还透露,大众还将成为电池生产商国轩高科(行情002074,诊股)的最大股东,两笔交易最早可能在周五宣布。媒体这些消息从何而来,消息人士又是谁?消息是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这很关键。德国大众收购50%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股份,意味着对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有着巨大的话语权,可能会给江淮汽车带来德国大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对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产生显著影响,另外电动汽车是最近市场热门题材,江淮汽车一旦引进大众集团电动汽车项目,会对江淮汽车经营产生巨大影响,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是江淮汽车的控股股东,根据证券法规定,德国大众收购50%股份算得上证券法规定“公司股权结构的重大变化”,属于内幕消息范畴。 证券法规定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在内幕信息公开前,不得买卖该公司的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违法规定从事内幕交易将会责令依法处理非法持有的证券,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三万元的,处以三万元以上六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单位从事内幕交易的,还应当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内幕交易是A股一个毒瘤,屡禁不绝在于隐蔽性很好,难以查处,但是内幕交易对市场伤害之深是无以复加的,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说;“内幕交易等恶性违法违规屡有发生,这不仅破坏市场生态,更重要的是影响投资者信心。对此,必须出重拳、用重典,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江淮汽车突然之间股价大涨成交攀升,媒体通过消息人士提前获知消息,那么是不是也会有神通广大的投资者也从知情人士处获得相应消息,有关部门不可等闲视之,应该及时介入,进行必要的核查,看看有没有资金先知先觉的得到某些没有公开披露的信息,获得先机,低位抢筹,获得短期不菲收益,如果有先知先觉的资金提前建仓,就要查一查是不是有内幕消息泄露,一旦是内幕交易,就应该给于重罚,但如果是市场的自发行为,不涉及内幕消息泄露,那么只能是人家水平高,对消息判断准确,我们只能自叹不如。
5月25日晚间,*ST美都发布了股票可能将被终止上市的第九次风险提示性公告。5月26日开盘,*ST美都毫无悬念再收一字跌停板,报0.43元/股,这是其股价连续第19个交易日低于1元面值。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相关规定,如果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不含停牌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1元/股),则触及终止上市条件。 *ST美都也曾拥有高光时刻。2014年年报显示,彼时的*ST美都营业收入为42.11亿元,净利润达2.22亿元;而到了2017年,借助一系列的并购动作,公司营业收入达到64.82亿元。不过在2018年与2019年,公司却连续巨亏10.96亿元与8.31亿元,2020年5月6日,公司披星戴帽变为*ST美都。业绩亏损与公司实施转型计划时的误判和收购时埋下的隐患相关,公告显示,公司收购的德朗能、海创锂电、瑞福锂业等公司均未实现业绩承诺。 今年2月28日,*ST美都股价最高触及1.79元/股,也成为了公司近三个月来股价的最高点,自3月起公司股价一路下行,如今*ST美都只剩下不到16亿元的市值。 根据上交所的相关规定,因股价触及终止上市情形,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自情形出现的下一交易日起开始停牌,因此,*ST美都将于2020年5月28日开始停牌,而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停牌起始日后的15个交易日内,做出是否终止公司股票上市的决定。 对于上述情况,*ST美都方面在公告中称:“董事会及经营管理层高度重视并密切关注。截至目前,公司经营正常,公司正在努力稳定并改善公司经营的基本面,为后续经营提供有力保障。公司董事会将密切关注公司当前股票价格走势,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连日来,记者多次致电公司证券部,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2018年以来,因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面值而触及终止上市的股票已有9只,这让不少散户血本无归。对此,京衡律师事务所律师沈力栋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者投资的上市公司面临退市,投资者是否可以索赔要视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虚假陈述行为而定。若上市公司存在法律认定的虚假陈述情形,而投资者因该虚假陈述受损,投资者有权向公司或其他对公司造成损害的对象索赔。相反的,上市公司依法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仍因经营不善面临退市的,投资者不慎投资了这类公司,就需要为自己的投资埋单。” 在新《证券法》实施中,全面推行证券发行注册制成为最大亮点。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钱向劲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面值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体现,尤其是注册制的推广让借壳上市成本优势不再明显、壳资源也不再稀有,曾被资本市场追捧的‘壳’价值进一步降低,价值投资将成为主流。随着注册制的稳步推进,也意味着退市将向常态化方向发展。”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自动播放 play 0520李德林-世间再无药神 向前 向后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德林 “你如果不想被坑,就不要先进坑”。中南文化的老板陈少忠永远都忘不了这一句话,这是他押中的爆款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经典台词,现在陈少忠恐怕只能抬头望苍天,自言自语:“当每颗星星都在呜咽,都在落泪,每个幻想都已幻灭,是否能相信,你会出现?” 开玩笑,陈少忠没有那么诗意,这是中南文化巅峰时刻押中的另一部爆款《一出好戏》的台词,造化弄人的是,中南文化再也不会出现在陈少忠的世界里,世间没有药神能拯救陈少忠的影视幻想,幻灭的中南再无文化。 中南文化今天盘中走起了心电图,昨天以7分钱拉上涨停板,这让我有一种恍惚的穿越感。2015年以18块多买入的时候,那个时候还叫中南重工,不过公司已经花10亿收购了大唐辉煌影视公司,包揽了孙俪、刘烨等一大批一线艺人,上市公司名字都还没有来得及改,又花4.5亿收购了新华先锋,包揽了严歌苓、天下霸唱等一批热门作家。 我买进去后,股价就不断涨,涨到55块的时候,心里很不踏实就卖掉了,没想到股价最高拉到60块。中南重工改名中南文化后,继续收购游戏研发公司、成立中南影业、影视并购基金。上市后净利润一直没有超过7000万的中南重工,转型并购一年后就将利润拉到1.39亿。随之中南影业参与投资了《我不是药神》、《一出好戏》等爆款电影,只是股价再也没有回到60块的历史高位。 股价回不到历史高点,很多投资者会想到《一出好戏》里面的一句台词: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就算那陨石真掉下来,损失最小的就是咱这种没钱的。真是那样吗?如果遇到了中植系,恐怕陨石同样会砸懵小股东。中南文化真正从传统的重工转型影视文化,幕后的推手就是善于玩儿资本的中植系,大唐辉煌在被中南文化收购之前,中植系进行了两步连环设局。 第一步,中植系旗下的两公司通过定增认购了大唐辉煌的股份,之后中植系旗下另一公司以定向增发的方式进入中南文化。第二步,中植系进入就以股东的名义鼓动陈少忠收购大唐辉煌,为之前潜伏进入大唐辉煌的中植系解套。一番并购操作,中植系持有中南文化15.03%的股份。一直犯愁做不大公司的陈少忠看到中植系进入后魔术般的变化,总资产从2014年的25.14亿,到2018年中增加至78.1亿。 中南文化真的脱胎换骨了吗?跟以前各种材质的管件相比,陈老板现在一出场就是大批衣着光鲜的明星笑脸相迎。可是中南文化急速膨胀的资产中,账面商誉也从转型之前的2876万,到了2018年膨胀到23亿。陈少忠心里一定在想,“以前咱们就算是坨屎,只要冻上了,没人咬破,那就是冰激凌。” 没想到,影视的冰激凌被证监会给捅破了,并购的游戏结束了。2018年,中南文化想收购一家新三板的广告公司,失败了,当年上半年业绩下滑,利润下滑超过65%。为啥?收购大唐辉煌的对赌期结束了,利润没了,陈少忠希望通过继续收购来维持营收和利润,没想到收购失败,游戏玩儿不下去了。 更狗血的是范冰冰卷入税务风波,整个影视圈风声鹤唳,陷入寒冬。影视的冬天有多冷呢?中南文化跟同行们一样,财报一出就让无数的投资者瑟瑟发抖。2019年中南文化一把就亏了17.98亿,营收才5.98亿,股价跌到1块的仙股边缘。融化的冰激凌露出了狗屎的真面目。 天灾?还是人祸?所有的影视上市公司老板们他们不是救世主,只想赚钱。怎么赚钱呢?资产不够商誉凑,能不能实现鬼知道,先通过商誉做大资产规模,把股价炒上去,恐怕陈少忠老板一定看过《一出好戏》里面的一句台词:假的东西都太美了,我们总想把它都变成真的,可是假的,终究变不成真的。大股东中南集团趁着股价高位,把手中超过86%的股权给质押了,没想到股价一泄如注,跌破了平仓线。 平仓就能跑路?开玩笑!就算强行平仓,陈少忠也跑不了,因为中南文化发现陈老板在转型的过程中,没有经过正常程序就对外开具商业承兑汇票1.15亿,对外担保9.81亿,还占用上市公司资金3.16亿没还。更要命的是,为了并购,陈老板通过定向增发向芒果传媒等公司募集了一笔银子,承诺12个月锁定期结束后,如果股价低于增发价,控股股东要以10%的年化收益保本付息。 没想到,股价一路跌成狗,芒果传媒把担保的上市公司跟中南集团给告了。“世界上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陈少忠苦心编织的一个梦幻钱程,最终因为上市公司穷的一把亏掉公司几年的营收,被芒果传媒等债权人逼到破产的地步,要将中南集团持有的3.4亿股权进行拍卖,可是挂出去没有人接盘。 从江阴的校办工厂到登陆A股,再到并购影视文化资产,将市值拉到200亿以上,中南文化曾经是江阴的一颗明星,如今市值仅剩20亿。当地政府岂能眼睁睁看着陈少忠把上市公司给玩儿完?2018年已经通过江阴高新区管委会下属公司获得了中南文化27.59%对应的表决权、提名权和提案权。 陈少忠失去对中南文化控制权两年后,江阴国资澄邦企业管理发展中心通过司法拍卖途径,正式获得了24.5%股权,成为中南文化的控股股东。澄邦进来就昭告天下,在未来12个月要将那些低效、亏损的资产给卖掉。很显然,通过商誉堆砌的影视文化泡沫已经捅破,变成亏损严重的资产,未来中南文化将再无文化。 中南文化只是上市公司转型的一个缩影,只是在转型的路上成了倒下的那一位。还有一大堆上市公司,互联网金融热的时候,立即转型搞P2P,区块链热的时候,立即说自己要做先锋,大数据热的时候,立即花一块钱就要搞大数据。现在芯片大热,怎么没有蹭热点盲目扩张的人站出来要转型做芯片呢? 那些颠覆三观的转型者们总是在三月绽放了誓言,在四月遗落了谎言,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炒股票,高位质押套现走人,最终留下一地鸡毛,让可怜的投资者在五月依然幻想。在陈少忠跟中植系他们眼里,没钱的永远没钱,不差在自己这只股票上希望幻灭。面对中南文化的幻灭,也许,老百姓会说:他们都是阎王爷戏弄白骨精,全是鬼把戏。 (本文作者介绍:著名财经作家、《德林爆语》主持人。三分钟财经脱口秀,每天一个资本真相,微信公众号:delinshe)
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出现,让传统的商业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商业世界的后浪逐步把前浪都拍在了沙滩上。 作为全球知名的消费品(服装、玩具等)设计、开发、采购及物流跨国企业利丰(00494,HK;收盘价1.240港元)退市的时间也被确定,将定在5月27日收盘后。 让人唏嘘的是,就在几年前利丰还是恒生指数成分股,港股中响当当的蓝筹股。利丰管理层表示,疫情影响让公司业绩受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利丰近年来的业绩一直在萎缩,最近5年的营业额都在下降。而让投资者尴尬的是,利丰的股价过去10年来更是经历了雪崩式下滑。 股价最高22.779港元 从2011年的22.779港元,一路下滑至今年最低的0.435港元(股价已前复权处理),利丰最近10年的股价一路向下。 虽然利丰股价出现了大跌,收入利润也出现较大下滑,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它此前的辉煌。 利丰是世界知名的消费品设计、开发、采购及物流跨国集团。利丰的分支遍布全球,在超过40个国家拥有230个办事处及配送中心,提供紧密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以迎合客户不同的需要。 在利丰股价到达顶点的2011年,公司的营业额达到200亿美元,经营溢利更是达到8.8亿美元。而利丰此前作为一只市值较大且股价不断上涨的绩优股,也被恒生指数吸纳为其成分股,成为了蓝筹股。不过随着利丰股价下滑和市值萎缩,后来也被恒生指数剔除出成分股。 然而,事情总有变化。2020年3月23日,利丰股价却大涨88%。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原来是在3月20日(周五),利丰发布公告称,要约人拟将公司私有化并退市。此次私有化的回收价为每股1.25港元,较此前0.5港元的股价溢价了150%。利丰指出,对股东而言,高溢价的回收价是具有吸引力的。 随着私有化的消息披露后,利丰的股价也在3月23日爆升之后稳步上涨,逼近1.25港元的回收价,截至5月14日收盘,最新股价为1.240港元。 对于此次私有化退市的考虑,利丰指出,鉴于电子化对零售行业的影响,公司着力展开重组,将其业务重新定位并加强其竞争优势。尽管利丰已实施一系列策略转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动态,公司的财务表现仍然受压。此外,预期将持续的经济阻力正对公司的业务活动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疫情影响只是导火索 面对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威胁,其实利丰的下滑早已有了端倪。 在利丰最新的年报中,公司主席就表示,此次疫情已经扩散至全球多个国家,为全球带来社会、经济和金融动荡。为了控制疫情,各国推出前所未见的大规模检疫措施和刺激措施。各国政府似乎准备好推出更多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但是市场信心依然脆弱。另外再加上石油价格战、贸易战等事件,为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前景带来了阴霾,而上述地区也是利丰采购贸易和在岸批发业务的主要市场。面对不明朗的前景,这些市场中的消费者可能会缩减可支配开支,从而为众多企业,尤其是销售非必要消费品和服务的企业带来更大压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虽然上述原因的确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影响,但是利丰的业务其实早就在走下坡路。 2014~2019年,利丰的营业额每年都在下滑,从2014年的192.88亿美元跌至2019年的114.13亿美元,其经营溢利更是从2014年的7.24亿美元跌至2019年的1.48亿美元。 对于利丰业绩的下滑,第一上海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叶尚志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是历史的进程吧,利丰最辉煌的时候是全球贸易一体化、互联网电商仍未兴起之前。现在全球贸易壁垒增加,互联网电商的急促发展带来去中介化,都令贸易相关行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