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0.7%,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约0.24个百分点。食品中,蛋类价格下降17.1%,影响CPI下降约0.11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7.3%,影响CPI下降约0.5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2.5%,影响CPI下降约0.60个百分点。 2020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编者注:CPI创11年来新低,为2009年10月该数据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城市下降0.4%,农村下降0.8%;食品价格下降2.0%,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下降1.0%,服务价格上涨0.3%。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5%。1—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7%。 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6%。其中,城市下降0.6%,农村下降0.6%;食品价格下降2.4%,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下降0.8%,服务价格下降0.4%。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11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0.7%,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约0.24个百分点。食品中,蛋类价格下降17.1%,影响CPI下降约0.11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7.3%,影响CPI下降约0.5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2.5%,影响CPI下降约0.60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8.6%,影响CPI上涨约0.20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3.6%,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1.0%,影响CPI上涨约0.02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三涨一平三降。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分别上涨2.5%、1.5%和1.0%;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交通和通信、居住、衣着价格分别下降3.9%、0.6%和0.3%。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11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下降1.6%,影响CPI下降约0.52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下降5.7%,影响CPI下降约0.15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4.7%,影响CPI下降约0.3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6.5%,影响CPI下降约0.29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下降1.9%,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1.4%,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一涨三平三降。其中,衣着价格上涨0.3%;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价格均持平;教育文化和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下降0.8%、0.6%和0.3%。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解读2020年11月份CPI和PPI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20年11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 一、CPI环比和同比均下降 11月份,随着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进“六稳”“六保”工作,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继续回落。从环比看,CPI下降0.6%。其中,食品价格下降2.4%,影响CPI下降约0.53个百分点。食品中,随着生猪生产不断恢复,猪肉价格继续下降6.5%,降幅收窄0.5个百分点;鲜菜和鸡蛋供应充足,价格分别下降5.7%和1.6%。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1%,影响CPI下降约0.09个百分点。非食品中,旅游淡季出行减少,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下降15.6%、4.4%和3.4%;冬装新品上市,服装价格上涨0.4%。 从同比看,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CPI下降0.5%。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2.2%转为下降2.0%,影响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是带动CPI由涨转降的主要原因。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12.5%,降幅比上月扩大9.7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60个百分点;鸡蛋、鸡肉和鸭肉价格分别下降19.1%、17.8%和10.8%,降幅均有扩大;鲜菜价格上涨8.6%,涨幅回落8.1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3.6%,涨幅扩大3.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1%,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非食品中,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3.9%,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降17.9%和19.6%;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5%;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1.0%。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继续保持稳定,同比上涨0.5%,涨幅已连续5个月相同。据测算,在11月份0.5%的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新涨价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 二、PPI环比由平转涨,同比降幅有所收窄 11月份,工业生产稳定恢复,市场需求持续回暖,工业品价格继续回升。从环比看,PPI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5%。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1%。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的有24个,比上月增加12个,上涨面达六成。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2.2%,化学纤维制造业价格上涨1.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1.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0.9%。供暖需求季节性增加,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分别上涨2.8%和2.2%。金属相关行业价格由降转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1%。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纺织业价格分别上涨0.7%、0.5%和0.5%,涨幅均有所扩大。 从同比看,PPI下降1.5%,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8%,降幅收窄0.9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8%,降幅扩大0.3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价格涨幅扩大的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4.1%,扩大1.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2.0%,扩大1.7个百分点。价格降幅收窄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29.8%,收窄0.6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16.3%,收窄2.2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3.0%,收窄3.0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9%,收窄2.6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11月份1.5%的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新涨价影响约为-1.5个百分点。
2020年11月份CPI同比下降 PPI同比降幅收窄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解读2020年11月份CPI和PPI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20年11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 一、CPI环比和同比均下降 11月份,随着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进“六稳”“六保”工作,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继续回落。从环比看,CPI下降0.6%。其中,食品价格下降2.4%,影响CPI下降约0.53个百分点。食品中,随着生猪生产不断恢复,猪肉价格继续下降6.5%,降幅收窄0.5个百分点;鲜菜和鸡蛋供应充足,价格分别下降5.7%和1.6%。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1%,影响CPI下降约0.09个百分点。非食品中,旅游淡季出行减少,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下降15.6%、4.4%和3.4%;冬装新品上市,服装价格上涨0.4%。 从同比看,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CPI下降0.5%。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2.2%转为下降2.0%,影响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是带动CPI由涨转降的主要原因。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12.5%,降幅比上月扩大9.7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60个百分点;鸡蛋、鸡肉和鸭肉价格分别下降19.1%、17.8%和10.8%,降幅均有扩大;鲜菜价格上涨8.6%,涨幅回落8.1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3.6%,涨幅扩大3.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1%,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非食品中,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3.9%,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降17.9%和19.6%;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5%;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1.0%。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继续保持稳定,同比上涨0.5%,涨幅已连续5个月相同。据测算,在11月份0.5%的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新涨价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 二、PPI环比由平转涨,同比降幅有所收窄 11月份,工业生产稳定恢复,市场需求持续回暖,工业品价格继续回升。从环比看,PPI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5%。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1%。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的有24个,比上月增加12个,上涨面达六成。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2.2%,化学纤维制造业价格上涨1.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1.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0.9%。供暖需求季节性增加,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分别上涨2.8%和2.2%。金属相关行业价格由降转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1%。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纺织业价格分别上涨0.7%、0.5%和0.5%,涨幅均有所扩大。 从同比看,PPI下降1.5%,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8%,降幅收窄0.9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8%,降幅扩大0.3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价格涨幅扩大的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4.1%,扩大1.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2.0%,扩大1.7个百分点。价格降幅收窄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29.8%,收窄0.6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16.3%,收窄2.2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3.0%,收窄3.0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9%,收窄2.6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11月份1.5%的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新涨价影响约为-1.5个百分点。
事件 中国11月CPI同比降0.5%,前值涨0.5%;环比降0.6%,前值降0.3%。 中国11月核心CPI同比涨0.5%,前值涨0.5%;环比降0.1%,前值涨0.1%。 中国11月PPI同比降1.5%,前值降2.1%;环比涨0.5%,前值0%。 解读 1、猪周期下行+经济周期上行 当前经济持续复苏,上半年货币宽松,M2高增,但物CPI、PPI均为负增长,CPI甚至环比下降,表明总需求是弱回升,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 概括而言,当前是猪周期下行叠加经济周期上行。2019年猪周期上行期我们提出“拿掉猪以后都是通缩”,现在猪周期下行,展现了更为真实的经济运行状况。 2020年货币政策宽松并未引起通胀大幅上行,核心CPI持续低迷。11月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分别为10.7%和13.6%;11月核心CPI同比0.5%。相较于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吸收了大量的流动性,叠加小微企业和就业形势严峻,居民收入下行,消费恢复缓慢,抑制核心CPI上行。 物价走势,PPI恢复好于核心CPI,印证疫后中国经济恢复工业生产好于终端需求。PPI环比连续6个月正增长、同比连续6个月降幅收窄;核心CPI仍低迷,同比连续5个月处于0.5%历史低位。 11月CPI同比-0.5%,由涨转跌;环比-0.6%。CPI回落主因生猪供给增加导致猪肉价格下跌。PPI同比-1.5%,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0.5%。PPI略有回升主因出口和投资恢复带动金属相关行业价格上涨,以及国际油价环比上涨带动化工产品价格上涨。 2021年温和通胀,但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不宜对经济形势盲目乐观。 经济基本面不足以支撑通胀大幅上涨。5月以来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政策顶出现,预计2021年1季度前后是经济顶,回归经济潜在增长率。消费恢复缓慢,出口、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未来面临放缓压力。5月以来房地产调控收紧,基建投资面临地方财政收入压力,“疫情受益型”出口难以持续高增长,消费受就业和居民收入抑制。 建议:货币政策谈收紧为时尚早,宜保持观察。精准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不要人为制造经济的大起大落。结构层面,流动性精准投向基建和实体经济,尤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中小微、民企、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财政政策的结构性效果比货币政策好,应继续发力基建尤其是新基建,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双循环”的核心是对内扩大内需、对外提升产业链安全,关键是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和放开生育。这是这些年我们在公共政策领域的三大建言和呼吁,但进展不同,新基建已经从学术讨论走向国家战略,城市群逐渐走向社会共识但尚未完全落实到公共政策,而全面放开生育则面临巨大的学术分歧和社会争议。 2、核心CPI持续低迷 11月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连续5个月处于0.5%的历史低位。核心CPI同比自2018年以来持续下行;受疫情冲击,2020年核心CPI同比进一步下滑。随着经济持续恢复,核心CPI有望低位回升。 3、猪周期下行拖累CPI由涨转跌 11月CPI同比-0.5%,较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环比-0.6%,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 食品价格同比-2.0%,较上月下滑4.2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主因食品供给端改善。其中,受猪肉生产恢复、供给改善影响,猪肉价格下降12.5%,降幅比上月扩大9.7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60个百分点,是拖累CPI下行的主要因素;牛、羊肉价格分别上涨4.2%和2.2%,涨幅回落2.8和1.4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17.1%,降幅扩大0.8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8.6%,涨幅回落8.1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3.6%,涨幅扩大3.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1%,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其中,衣着、居住和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下降0.3%、0.6%和3.9%,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分别上涨1.5%和1.0%。 4、出口和投资拉动PPI缓慢上行 11月PPI同比-1.5%,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环比0.5%,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持续向好,出口和投资恢复带动,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终端消费低迷,生活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1%;同比低位徘徊,下降0.8%,降幅扩大0.3个百分点。 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环比上涨的有24个,上涨面达六成。金属相关行业价格由降转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1%。受国际原油价格环比上涨影响,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2.2%,化学纤维制造业价格上涨1.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1.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0.9%。供暖需求季节性增加,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分别上涨2.8%和2.2%。
【数据】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1月CPI同比下降0.5%,预期上涨0.1%,前值上涨0.5%;PPI同比下降1.5%,预期下降1.5%,前值下降2.1%。 【点评】 ——CPI:同比下降0.5%,比上月回落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6%,降幅较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本月CPI同比增速超预期回落,继2009年10月以来首次滑落至负增长区间。CPI的负增长,一方面与基数效应有关。去年下半年以来,CPI在食品价格上涨的带动下持续走高,直到今年1月份春节后才开始回落,高基数效应预示了今年下半年以来CPI增速将呈现持续回落趋势。另一方面,食品价格同比增速由升转降是带动CPI超预期回落的主要原因。本月食品价格同比下降2%,继2018年2月以来首次负增长,仅此一项便影响了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 对于食品价格而言,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2.5%,降幅比上月扩大9.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扩大122.7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6个百分点。除食品价格外,其他七大类价格三降一平三涨。受旅游淡季出行减少和汽油、柴油价格下降影响,交通和通信价格同比下降3.9%。居住和衣着价格延续了同比回落,分别下降0.6%和0.3%。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同比零增长。医疗、教育等需求仍然比较旺盛,相关价格保持了正增长,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5%、1.0%和2.5%。 ——PPI:同比下降1.5%,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5%,涨幅扩大0.5个百分点。 本月CPI改善趋势符合市场预期,主要由生产资料价格降幅收窄带动。本月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1.8%,降幅较上月收窄0.9个百分点,为连续第六个月改善。下游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下降0.8%,降幅较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为连续第四个月走弱。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复苏,工业生产持续向好,企业利润改善信心增强,需求改善对PPI形成支撑。另一方面,国际油价于10月末见底回升,11月布伦特原油现货每桶价格同比上涨28.4%。相关大宗商品价格上涨,11月末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达到151.38,比10月末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0.35和3.87点,带动工业生产价格整体恢复。 ——我国经济持续复苏向好,不存在通货紧缩基础。 虽然本月CPI同比增速滑落至负增长区间,但据此判断经济陷入通缩缺乏依据。一方面,CPI仍然受食品价格变动主导,而食品价格又主要受猪肉价格主导,去年通胀中枢走高和今年通胀中枢回落,基本都是由猪肉价格变动引起的食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更能够反映经济真实需求,本月核心CPI同比增长0.5%,已经连续5个月持平于这一增速,说明疫情冲击后的有效需求仍然较为平稳。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向好,供需逐渐改善,PPI修复趋势日渐明朗,有助于改善企业利润,提振市场信心,从而进一步提升有效需求。因此,我国不存在通货紧缩基础,CPI负增长主要是基数效应叠加食品价格回落所致,不宜过度解读。 临近年末,跨年资金需求旺盛,预计央行将继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通过“逆回购+MLF”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与经济基本面相适应。
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83292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比1—9月份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69183亿元,下降0.7%,降幅收窄0.8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3.2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861亿元,同比增长17.3%,增速比1—9月份提高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38736亿元,下降2.1%,降幅收窄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332695亿元,增长3.0%,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下降2.2%,降幅比1—9月份收窄1.1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投资下降8.4%,降幅收窄1.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下降5.3%,降幅收窄1.2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8.2%,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0.7%,增速比1—9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2%,增速回落1.3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7%,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2.7%,增速提高1.8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2.5%,降幅收窄0.8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3.0%,增速比1—9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下降2.4%,降幅收窄1.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投资分别增长4.0%和3.7%,增速分别提高0.7和0.8个百分点。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同比增长1.5%,增速比1—9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港澳台商企业投资增长4.2%,增速回落0.7个百分点;外商企业投资增长11.2%,增速提高5.9个百分点。 2020年1—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指 标 同比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1.8 其中:国有控股 4.9 其中:民间投资 -0.7 按构成分 建筑安装工程 2.2 设备工器具购置 -9.5 其他费用 8.3 分产业 第一产业 17.3 第二产业 -2.1 第三产业 3.0 分行业 农林牧渔业 17.5 采矿业 -8.4 制造业 -5.3 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 -3.9 食品制造业 -3.2 纺织业 -10.5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7.3 医药制造业 22.8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4.4 金属制品业 -11.8 通用设备制造业 -10.9 专用设备制造业 -7.7 汽车制造业 -15.4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2.5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11.6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2.0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8.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1 其中:铁路运输业 3.2 道路运输业 2.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2 其中:水利管理业 2.7 公共设施管理业 -2.5 教育 13.1 卫生和社会工作 22.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6 分注册类型 其中:内资企业 1.5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4.2 外商投资企业 11.2 注:此表中速度均为未扣除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速。 附注 1.指标解释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国有控股: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国有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企业全部实收资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国有绝对控股。 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国有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所占比例的国有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国有协议控股。 投资双方各占50%,且未明确由谁绝对控股的企业,若其中一方为国有经济成分的,一律按国有控股处理。 行政和事业单位的投资项目都属于国有控股。 登记注册类型: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依据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类型,按照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调整的通知》(国统字〔2011〕86号)执行。划分个体经营登记注册类型是依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规定,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个体经营”登记注册类型分类及代码的通知》(国统办字〔1999〕2号)执行。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基层统计单位均要填报登记注册类型。登记注册类型由从事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企业或个体经营单位填报。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按登记注册类型填报,未登记的,按投资者的登记注册类型或有关文件的规定填报。 其中内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包括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外商投资企业。 2.统计范围 计划总投资 5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及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 3.调查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5.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7)。 6.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程序,对2019年10月份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0年10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年 度 月 份 环比增速(%) 2019年 10月 0.40 11月 0.38 12月 0.39 2020年 1月 -5.50 2月 -22.77 3月 5.31 4月 5.07 5月 4.58 6月 4.20 7月 3.83 8月 3.61 9月 3.35 10月 3.22 7.同比增速说明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对上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修订,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2020年11月16日) 国家统计局 10月份,各地区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成效持续显现,生产稳中有升,需求企稳回暖,就业继续改善,物价总体平稳,市场预期向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稳定恢复态势。 一、工业平稳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增速较高 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增速与9月份持平;环比增长0.78%。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较1-9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10月份,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0%;私营企业增长8.2%。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制造业增长7.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0%。10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9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挖掘、铲土运输机械,微型计算机设备,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4.1%、38.5%、30.2%、28.0%、20.4%。 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3665亿元,同比下降2.4%,降幅比1-8月份收窄2.0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1%。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4%,连续8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 二、服务业加快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 10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4%,比9月份上升2.0个百分点。1-10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6%,降幅比1-9月份收窄1.0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10月份,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他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9.9%、9.2%、8.4%,比9月份分别加快3.4、3.1、1.9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住宿和餐饮业生产指数降幅继续收窄。10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5%,比9月份上升0.3个百分点。从行业看,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9.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批发零售、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上。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2%,连续4个月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1-9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降幅比1-8月份收窄1.5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1%。 三、市场销售持续回暖,餐饮收入月度同比增速由负转正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76亿元,同比增长4.3%,比9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68%。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901亿元,同比下降5.9%,降幅比1-9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10月份,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498亿元,同比增长4.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078亿元,增长5.1%。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4372亿元,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商品零售34204亿元,增长4.8%,连续4个月正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10月份,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汽车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18.3%、16.7%、12.0%。网上零售持续增加。1-10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91275亿元,同比增长10.9%,比1-9月份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6.0%,比1-9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2%。 四、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投资结构继续改善 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8%,比1-9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10月份环比增长3.22%。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7%,比1-9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下降5.3%,降幅比1-9月份收窄1.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3%,比1-9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3294万平方米,同比持平,1-9月份为下降1.8%;商品房销售额131665亿元,增长5.8%,比1-9月份加快2.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7.3%,比1-9月份加快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1%,降幅比1-9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比1-9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7%,比1-9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0%、9.4%。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2.8%、14.8%;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6.5%、17.2%。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0.6%,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4.1%、13.1%。 五、货物进出口保持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10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28370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出口16194亿元,增长7.6%;进口12176亿元,增长0.9%。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4018亿元。1-10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259521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出口143296亿元,增长2.4%;进口116224亿元,下降0.5%。贸易结构持续优化。1-10月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8%,占出口额的59%。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0.1%,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2%,比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 六、城镇调查失业率继续下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1-10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9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9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8%,与9月份持平。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9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10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7小时。 七、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与上月持平 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5%,涨幅比9月份回落1.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1-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0%,涨幅比1-9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分类别看,10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2.4%,衣着下降0.3%,居住下降0.7%,生活用品及服务下降0.1%,交通和通信下降3.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1%,医疗保健上涨1.5%,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4%。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下降2.8%,鲜菜上涨16.7%,粮食上涨1.5%,鲜果上涨0.4%。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5%,涨幅与9月份持平。 10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1%,降幅与9月份持平;环比持平。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4%,降幅比9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2%。1-10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0%、2.6%。 总的来看,10月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增长,“六稳”“六保”任务落实成效进一步显现。但也要看到,全球疫情蔓延在欧美等国家造成二次冲击,进一步迟缓世界经贸复苏进程;国内经济仍处在恢复进程中,经济全面恢复仍面临诸多挑战。下阶段,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守住“六保”底线、夯实“六稳”基础,以改革创新激发新动能,以扩大开放培育新优势,不断巩固扩大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成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为“十四五”开局奠定良好基础。 附注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均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3)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的影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修订,2020年月度增速按照可比口径计算。 (5)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对上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修订,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6)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7)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 (8)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表 2020年1-10月份主要指标数据 指 标 10月 1-10月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6.9 … 1.8 (一)分经济类型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 5.4 … 1.4 其中:股份制企业 … 6.9 … 2.1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7.0 … 1.0 其中:私营企业 … 8.2 … 2.8 (二)分三大门类 采矿业 … 3.5 … -0.2 制造业 … 7.5 … 2.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4.0 … 1.1 (三)主要行业增加值 纺织业 … 9.5 … -0.5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8.8 … 2.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9.3 … 1.7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1.2 … 5.9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3.1 … 3.7 汽车制造业 … 14.7 … 5.6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0.7 … -1.9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17.6 … 7.0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5.0 … 6.9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3.6 … 1.2 (四)主要产品产量 发电量(亿千瓦时) 6094 4.6 60288 1.4 生铁 (万吨) 7617 9.4 74170 4.3 原煤(万吨) 33663 1.4 312743 0.1 粗钢 (万吨) 9220 12.7 87393 5.5 钢材 (万吨) 11848 14.2 108328 6.5 水泥 (万吨) 24100 9.6 191988 0.4 原油加工量(万吨) 5982 2.6 55518 2.9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 545 9.0 5069 4.3 焦炭(万吨) 4000 2.2 39099 -0.7 硫酸(折100%) (万吨) 722 2.1 6796 -3.0 烧碱(折100%) (万吨) 316 11.2 2948 3.1 乙烯 (万吨) 202 16.5 1749 2.8 化学纤维 (万吨) 561 3.7 4985 0.3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8096 1.7 77798 0.5 微型计算机设备 (万台) 3946 28.0 29539 8.3 集成电路 (亿块) 273 20.4 2114 15.5 汽车 (万辆) 248.1 11.1 1897.9 -4.1 其中:轿车 (万辆) 96.4 7.5 718.1 -12.4 (五)产品销售率(%) 98.4 0.8 (百分点) 97.7 -0.4 (百分点) (六)出口交货值(亿元) 11268 4.3 97872 -2.2 二、服务业生产指数 … 7.4 … -1.6 三、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亿元) … … 483292 1.8 其中:民间投资 … … 269183 -0.7 分产业 第一产业 … … 11861 17.3 第二产业 … … 138736 -2.1 第三产业 … … 332695 3.0 四、房地产开发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 … 116556 6.3 其中:住宅 … … 86298 7.0 办公楼 … … 5160 3.5 商业营业用房 … … 10683 -2.8 (二)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 … 880117 3.0 其中:住宅 … … 621836 3.8 办公楼 … … 35693 -1.3 商业营业用房 … … 89626 -8.4 (三)房屋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 … … 180718 -2.6 其中:住宅 … … 132481 -3.3 办公楼 … … 5396 -7.2 商业营业用房 … … 14567 -6.1 (四)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 … 49240 -9.2 其中:住宅 … … 35443 -7.9 办公楼 … … 1632 -19.8 商业营业用房 … … 4901 -22.7 (五)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 … 133294 0.0 其中:住宅 … … 118092 0.8 办公楼 … … 2449 -14.5 商业营业用房 … … 6689 -14.0 (六)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 … 131665 5.8 其中:住宅 … … 117923 8.2 办公楼 … … 3582 -12.8 商业营业用房 … … 7208 -15.8 (七)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 (亿元) … … 153070 5.5 其中:国内贷款 … … 22378 5.1 利用外资 … … 111 -15.2 自筹资金 … … 50045 6.5 定金及预收款 … … 51287 4.3 个人按揭贷款 … … 24312 9.8 土地购置面积(万平方米) … … 17775 -3.3 商品房待售面积(万平方米) … … 49492 0.3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8576 4.3 311901 -5.9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 13095 7.1 111888 -4.2 (一)按经营地分 城镇 33498 4.2 270341 -6.0 乡村 5078 5.1 41559 -5.4 (二)按消费类型分 餐饮收入 4372 0.8 29598 -21.0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 912 6.1 6389 -17.8 商品零售 34204 4.8 282303 -4.0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 12183 7.2 105499 -3.2 粮油、食品类 1291 8.8 12422 10.4 饮料类 202 16.9 1844 12.8 烟酒类 344 15.1 3075 2.6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1274 12.2 9339 -9.7 化妆品类 281 18.3 2569 5.9 金银珠宝类 222 16.7 1834 -9.8 日用品类 566 11.7 5146 7.4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684 2.7 6519 -7.0 中西药品类 458 10.8 4285 6.7 文化办公用品类 286 11.7 2678 4.5 家具类 157 1.3 1244 -8.7 通讯器材类 462 8.1 4181 7.3 石油及制品类 1541 -11.0 13781 -16.1 汽车类 3708 12.0 30473 -4.5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172 4.2 1329 -6.2 六、进出口(亿元) 进出口总额 28370 4.6 259521 1.1 出口额 16194 7.6 143296 2.4 进口额 12176 0.9 116224 -0.5 七、居民消费价格 … 0.5 … 3.0 食品烟酒 … 2.4 … 10.0 衣着 … -0.3 … -0.2 居住 … -0.7 … -0.4 生活用品及服务 … -0.1 … 0.0 交通和通信 … -3.9 … -3.5 教育文化和娱乐 … 1.1 … 1.4 医疗保健 … 1.5 … 1.9 其他用品和服务 … 2.4 … 4.8 八、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 -2.1 … -2.0 生产资料 … -2.7 … -3.0 采掘 … -5.1 … -5.9 原材料 … -6.0 … -6.1 加工 … -1.2 … -1.5 生活资料 … -0.5 … 0.7 食品 … 0.8 … 3.4 衣着 … -1.7 … -0.9 一般日用品 … -0.7 … -0.3 耐用消费品 … -1.8 … -1.8 九、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 … -2.4 … -2.6 注: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2.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 3.此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