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2020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列为2021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记者从金晶科技了解到,公司早在2018年便提前布局,依托超白玻璃的优势,深耕太阳能玻璃细分市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同时也推动公司实现转型升级并迎来发展机遇。根据公司1月15日晚披露的2020年业绩预告,这一提前布局因2020年度光伏产业的高景气,助力公司在2020年下半年实现业绩强势反弹。 业绩预告显示,金晶科技预计2020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的9843万元相比增加2.92亿元左右,同比增加296.66%左右。记者注意到,公司2020年上半年实现的归属净利润仅有7597.36万元,到了三季报时,公司归属净利润攀升至1.83亿元,而根据此次业绩预告,公司2020年全年预计实现归属净利润3.9亿元,这也意味着公司的业绩在2020年下半年实现了迅猛增长。 对于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公司方面表示是受到光伏玻璃价格持续上升影响,公司玻璃类产品毛利率上升。 据了解,从2020年开始,光伏玻璃走出了波澜壮阔的行情。根据2020年末举行的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的测算数据,预计2020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40GW,同比增长32.8%,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可达到240GW。 光伏行业的火热带动光伏产业链快速发展,其中作为核心环节的光伏玻璃,受益尤其明显,数据显示,光伏玻璃价格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暴涨近100%。另外,双玻组件的普及进一步提振了光伏玻璃需求。 而作为国内超白玻璃的领导者,金晶科技近年来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特别是从2018年开始,公司就积极布局光伏玻璃行业,随着光伏玻璃行情的大涨,公司业绩在2020下半年开始实现强势反弹。 从公司光伏玻璃产能布局来看,2018年8月,公司在马来西亚投资设立子公司拟建太阳能玻璃生产线,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1条500吨/日前板玻璃生产线和1条500吨/日背板玻璃配套联线钢化深加工生产线,目前处于在建状态,产品定位于薄膜太阳能光伏组件的主要辅件。 2020年11月,公司发布子公司宁夏金晶科技投建光伏轻质面板一期项目公告,该项目由公司自筹3.85亿元投资建设,建成后正常年产2.5mm光伏面板2849.5万平方米,并预期于2021年6月正式投产,是金晶科技在光伏产业链上的又一布局。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均销售收入6.69亿元,年均利润总额3.16亿元,年均净利润2.68亿元。 2020年12月3日,公司淄博本部550T/DLOW-E镀膜玻璃生产线成功点火。其主要产品为优质浮法玻璃和LOW-E镀膜玻璃,主要应用于建筑节能、光伏、汽车、机车、冷链、智能显示等。 华西证券研报分析称,公司除了上述在马来西亚和国内宁夏厂区的光伏玻璃的产能布局外,还拥有大量高端超白浮法线,并预计公司2021年超白浮法及压延光伏玻璃产能有望达到3300吨/日,在目前所有传统浮法玻璃企业中拥有最大的光伏玻璃弹性。同时,公司生产线多为500-600吨/日中小型生产线,转产光伏背板玻璃有先天优势,进一步增强公司确定性。此外,由于双玻组件对超白背板的需求量激增,价格和景气度也将持续提升,公司历史性机遇期已经到来。 业内人士分析称,在全球合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金晶科技提前布局,依托超白玻璃的优势,深耕太阳能玻璃细分市场,已经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可以提供从光伏到光热、从背板到面板全系列产品的公司,有望在未来两年实现跨越式增长。
激光雷达制造商禾赛科技科创板IPO申请近日获得受理。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产品已应用于多个无人驾驶项目,百度、博世是公司重要客户,且为持股5%以上的股东。禾赛科技此次拟募资20亿元,用于智能制造中心、激光雷达专属芯片、激光雷达算法研发三个项目。机器人的“眼睛”激光雷达是一种通过发射激光来测量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精确距离的装置,广泛用于无人驾驶汽车和机器人领域,被誉为机器人的“眼睛”。广义机器人包括具有无人驾驶功能的汽车以及实现无人清扫、无人运送等功能的新型服务机器人等。激光雷达通过激光器和探测器组成的收发阵列,结合光束扫描,可以对环境进行实时感知,获取周围物体的精确距离及轮廓信息,实现避障功能。结合预先采集的高精地图,机器人通过激光雷达的定位,可以实现自主导航。禾赛科技的产品为高分辨率3D激光雷达以及激光气体传感器产品。2017年至2019年以及2020年1-9月(报告期),公司激光雷达主要市场集中于无人驾驶领域,并逐渐向服务机器人领域拓展。公司客户遍布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禾赛科技介绍,公司产品服务的客户包括全球最大三家移动出行服务公司中的两家、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集团、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卡车公司之一和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配送公司之一等知名企业。2017年9月,禾赛科技B轮融资获得无人驾驶领军企业百度集团领投;2019年5月,C轮融资获得全球第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集团领投。截至招股书披露,百度中国直接持有公司7.88%股份,博世中国直接持有7.65%股份。毛利率超70%截至2020年9月30日,禾赛科技拥有专利权177项。其中,国内专利167项,境外专利10项。报告期内,禾赛科技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940.99万元、6183.93万元、16839.23万元及16312.93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51.02%、46.54%、48.32%及64.43%。禾赛科技三位创始人均为85后名校毕业。公司董事、首席科学家孙恺,1985年6月出生,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及博士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兼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李一帆,1986年3月出生,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硕士及博士毕业于美国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公司董事、首席技术官向少卿,1985年3月出生,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并取得美国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系和电子工程系两个硕士学位。上述三人为禾赛科技共同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本次发行前,三人合计控制禾赛科技37.16%股份。通过特殊表决权设置,共同合计控制公司表决权比例为71.45%。禾赛科技表示,公司是极少数在全球无人驾驶产业链批量供应核心零部件并具有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公司。报告期内,禾赛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1947.4万元、13287.01万元、34847.41万元及25320.52万元,净利润分别为-2427.23万元、1611.23万元、-14973.35万元及-9379.75万元,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74.87%、75.62%、76.24%及71.19%。构建“护城河”激光雷达领域玩家众多。禾赛科技坦承,公司面临来自同行业激光雷达公司、视觉传感器公司、汽车行业一级供应商及其他高科技公司的竞争。2020年下半年以来,境外迎来激光雷达公司上市热潮。2020年9月,Velodyne在纳斯达克上市;2020年12月,Luminar在纳斯达克上市。此外,Aeva、Innoviz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上市,Ouster预计2021年上半年上市。禾赛科技称,Velodyne当前是营收总额最高的激光雷达公司,2019年Luminar的销售台数在百台量级。Aeva和Innoviz的2020年预期营业收入均为500万美元,市场占有率较低。禾赛科技进入激光雷达领域后,国外厂商的市场占有率不断降低。公司凭借优秀的产品性能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销售数量及营业收入均实现较快增长。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Velodyne与禾赛科技展开专利诉讼攻防战。2020年6月24日,禾赛科技与Velodyne签署《诉讼和解和专利交叉许可协议》。根据协议,禾赛科技与Velodyne在全球范围内交叉许可双方现有和未来的专利。禾赛科技同意向Velodyne支付和解费用,包括一次性的专利许可补偿及后续按年支付的专利许可使用费。该协议有效期限至2030年2月26日,在协议有效期内,双方承诺不在旋转式激光雷达领域对对方提出任何专利诉讼。禾赛科技认为,核心模块芯片化的开发及应用不仅能够满足市场对激光雷达高性能、低成本、高集成度的发展预期,而且能够形成强有力的技术“护城河”,与竞争对手拉开技术代差,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公司于2017年末成立了芯片部门,开展激光雷达专用芯片的研发工作。其中,芯片化V1.0成果多通道激光驱动芯片及多通道模拟前端芯片已完成量产,并应用于多个激光雷达研发项目和PandarXT的量产项目。高精度数字化技术已应用于公司产品,模拟数字转换芯片已进入开发后期,在SoC芯片领域也进行了技术储备。禾赛科技表示,在实现激光雷达硬件系统领先的基础上,公司投入研发基于激光雷达的感知算法、即时定位与高精地图构建、感知数据管理平台等技术作为储备,为市场提供更深入的解决方案。未来公司会进一步加大在芯片和算法领域的研发投入,强化规模化生产能力,为激光雷达的市场需求爆发打好基础。
AI巨头“旷视科技”官宣将以CDR方式登陆科创板。北京证监局官网1月12日显示,旷视科技已与中信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计划以公开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的方式在科创板上市。AI独角兽旷视科技国内人工智能巨头旷视科技是一家世界级的人工智能(AI)公司,在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方面拥有核心竞争力。据旷视科技介绍,公司是将人工智能科技和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算法应用于物联网(IoT)领域的引领者。公司于2011年由印奇、唐文斌和杨沐三位创始人成立。他们均毕业于由图灵奖得主兼中国计算机科学家和理论家姚期智院士创立的清华大学“姚班”。旷视科技商业化的第一款人工智能产品是人脸识别解决方案。而公司原创的深度学习框架Brain++则为其训练算法和改进模型提供了量身定制的基础性支持。凭借强大的软硬件整合能力,旷视科技为客户打造出了全栈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从而在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等多个垂直应用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通过创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并连接众多物联网设备,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和各行各业的痛点,包括金融科技、交通和物流等行业。旷视科技致力于帮助客户达成各项目标,无论是在用户认证和减少欺诈方面,还是在优化交通和提高劳动效率方面。2020年8月胡润研究院携手苏州高新区发布《苏州高新区•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列出了全球成立于2000年之后、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在榜单中,人工智能行业有63家独角兽上榜,而旷视科技以300亿人民币的价值位列中国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第二,第一名是价值500亿的商汤科技。香港上市未果旷视科技冲刺A股科创板作为国内AI巨头,旷视科技向来受到资本方的青睐。天眼查数据显示,从2011年创立至2019年,旷视科技至少经历了7轮融资,融资方中不乏阿里巴巴、中银投资、麦格理这样的著名投资机构。旷视科技最近的一轮融资是在2019年5月,公司完成D轮第二阶段股权融资,D轮总融资额达约7.5亿美元。并且在3个月后,旷视科技就像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不过旷视科技的上市之路并没有那么顺利。早在2018年末,就有媒体报告,在中关村示范区向上交所提交的“科创板”名单中,旷视科技赫然在列。随后在2019年8月,旷视科技正式提交招股说明书,计划在港交所上市。2个月后,2019年10月份,旷视科技被美国商务部列为美国出口管制“实体名单”,限制其与美国企业合作。旷视科技随即发布公告表示强烈抗议。不过不久之后就有媒体传出,旷视科技在港交所上市进程受阻。有媒体声称旷视科技没有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旷视科技则回应称“报道不实”。2020年2月,又有媒体报道旷视科技在港股的IPO申请已经失效,旷视科技对此回应“上市进程仍在正常推进中”。几个月后,有消息称旷视科技中止了港股上市计划,并表示旷视已经通过港交所聆讯,是主动放弃上市。旷视科技回应:科创板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是中国科技企业发展的好机遇,旷视正在积极考虑。目前来看,港交所旷视科技上市申请仍是失效状态。2020年9月,媒体报道旷视科技打算在香港和内地两地上市,现在旷视科技宣布将以CDR方式登录科创板,国内AI巨头上市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证券时报e公司讯,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公告显示,旷视科技已于2020年9月与中信证券签署科创板上市辅导协议,旷视科技拟以公开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的方式在科创板上市。2021年或将迎来AI企业上市潮。记者了解到,目前云从科技、依图科技、云天励飞、云知声等AI企业也在冲刺科创板。国海证券也表示,政策支持行业快速发展,预计2021年将是人工智能企业IPO大年。(经济参考报)
1月14日晚间,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委会议审议结果,威腾电气、航宇科技首发获通过。其中,作为航宇科技股东,龙元建设(600491)也于当晚公告了这一事项。公告显示,龙元建设通过旗下产业并购基金杭州璨云英翼投资合伙企业(以下简称“璨云投资”)间接参股航宇科技,为航宇科技第二大股东。璨云投资持有航宇科技2652.90万股,占其发行前总股本的比例为25.27%。龙元建设为璨云投资有限合伙人,出资占比为99%。航宇科技招股书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9月,是一家主要从事航空难变形金属材料环形锻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航空发动机环形锻件,产品应用于航天火箭发动机、导弹、舰载燃机、工业燃气轮机、核电装备等高端装备等领域。据介绍,环形锻件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锻件,采用辗轧技术成形的环件具有组织致密、强度高、韧性好等优点,是铸造或其他制造技术所不能替代的。环形锻件的组织性能往往直接关系到飞机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因此,对于环形锻件生产铸造的企业有着较高的要求。经过多年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航宇科技在新材料应用研究、数字仿真工艺设计制造一体化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多项自主创新,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拥有51项发明专利,承担了多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该公司大型航空发动机机匣等复杂异形环件的研发与制造技术已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招股说明书显示,目前航宇科技产品应用于68个航空发动机型号,涵盖新一代国产军用航空发动机、长江系列国产商用航空发动机、国际主流窄体、宽体客机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等国内外先进航空发动机。在客户资源方面,航宇科技全面布局海内外市场,境内客户以中国航发、中航工业等大型航空军工集团下属单位为主,境外市场主要终端客户为GE航空、普惠(P&W)、罗罗(RR)、赛峰(SAFRAN)、霍尼韦尔(Honeywell)、MTU等国际知名航空发动机制造商。航宇科技的实际控制人为张华,张华持有百倍投资54.55%的股权,百倍投资持有航宇科技30.96%的股权;同时,张华还直接持有航宇科技0.95%的股权。张华通过直接持有及间接控制的方式,合计控制航宇科技31.91%的股权。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航宇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26亿元、3.33亿元、5.89亿元和2.87亿元,其中2018年和2019年营收增长率分别为47.47%、77.03%。航宇科技表示,未来将积极融入全球航空产业链、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实现境内、境外航空市场“两翼齐飞”。通过参与国内外航空发动机环形锻件的研制生产,把握全球领先的航空难变形金属材料环形锻件塑性成形技术发展方向,提高公司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扩大境内外市场占有率。
天眼查显示,近日,国付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原股东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退出,新增股东为美银宝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目前,国付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由北京智融信达科技有限公司、美银宝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同持股,而北京智融信达科技有限公司则由美银宝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100%持股。公开资料显示,美银宝是海外支付公司PayPal的全资控股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8月,注册资本约14.8亿元人民币,由PayPal全资控股。这意味着,国付宝已被PayPal全资控股。 外资青睐中国市场 事实上,2019年9月,央行就批准了国付宝股权变更申请,允许PayPal通过旗下美银宝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收购国付宝70%的股权,成为国付宝实际控制人并进入中国支付服务市场。 在中国巨大市场潜力的吸引下,外资一直在寻求进入中国支付领域相关市场。比如此前,美国运通、万事达、VISA均已获得银行卡清算牌照。PayPal高管也早在2017年就表达了会更加致力于中国市场发展。 至于国付宝,央行网站信息显示,2011年12月22日,国付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次获得央行颁发许可,业务类型为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此后又在2016年12月22日获得预付卡发行与受理(海南省、陕西省、云南省、湖南省、北京市)的业务许可。 但此后国付宝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央行在2018年8月给国付宝开出罚单,罚没人民币46462102.94元。央行称国付宝公司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对境内网络特约商户的交易情况进行检查,客观上为非法交易提供了网络支付服务。此外,国付宝公司还存在为身份不明的客户提供服务或与其进行交易、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照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照规定报送可疑交易报告、未按规定披露相关事项、未按规定存放和使用客户备付金、未留存商户档案等违法违规行为。 先被开罚单,后又“涉赌”。中国裁判文书网信息显示,2019年12月,江苏省金湖县人民法院一份判决书称,从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间,上海涛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名下的“云盛支付”平台累计通过天下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商银信支付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和国付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为“新葡京棋牌”网站等多家网站提供在线资金支付接口,并结算资金人民币54亿余元。 国内市场竞争已白热化 PayPal在美国等国家的使用非常普遍,说是“国际支付巨头”也不为过。PayPal官网称,其用户超过3亿。 10年前,在我国支付业务并不发达的时候,PayPal对中国机构来说可能是个名副其实的巨头。但在第三方支付业务高度发达的今天,PayPal还能掀起什么样的浪花?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不管是银行支付市场,还是非银行支付清算市场,都取得了飞速发展,从规模上来看已经属于国际前列,完全具备了对外开放的能力。 不过,行业集中度提升可能也是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趋势。东兴证券研究报告指出,随着行业渗透率的提高及行业严监管的常态化,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增速逐渐放缓,年增速或将保持在20%左右。不过,在强监管下,行业盈利模式渐变,支付机构失去了备付金利息、部分隐性收入和银行费率优惠,同时通道成本提高,支付机构利润变薄。近3年新牌照发放基本停滞,存量牌照进入清理整合阶段,小型第三方支付机构或被大型互联网或互联网金融企业收购,未来第三方支付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2021年1月11日,前不久入选工信部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的江苏富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科创板上市招股意向书、上市发行安排及初步询价公告等,正式启动招股程序。公司本次公开发行股票3055万股,股票简称“富淼科技”,股票代码“688350”,网下申购日与网上申购日同为1月19日。 记者了解到,富淼科技本次发行新股不超过3055万股,募集资金6亿元,分别用于年产3.3万吨水处理及工业水过程专用化学品及其配套1.6万吨单体扩建项目、950套/年分离膜设备制造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功能性单体产品收入稳定 资料显示,富淼科技成立于2010年,公司主要从事功能性单体、水溶性高分子、水处理膜及膜应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针对集中区内企业提供能源外供。公司一直专注于亲水性功能高分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开发,构建了从关键原料到核心产品,再到应用技术服务的产业链。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内”),富淼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94亿元、11.16亿元、11.30亿元及5.15亿元,主要来源于水溶性高分子和功能性单体的销售收入;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7693.61万元、6661.99万元、8524.60万元及5756.42万元,经营发展稳定。 在化学品领域,公司功能性单体产品种类丰富,是制备亲水性功能高分子的关键原料,产品具有纯度高、聚合活性高等特点。报告期内,功能性单体的销售收入分别为3.02亿元、3.91亿元、3.72亿元和1.69亿元,水溶性高分子的销售收入分别为4.81亿元、4.91亿元、5.20亿元和2.31亿元,整体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因素的驱动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大力推进精细化工及下游行业发展,随着制浆造纸、矿物洗选、纺织印染、油气开采等领域工业绿色化要求的提升,将有效促进公司水溶性高分子产品的需求提升和收入增长,发展前景较好。 富淼科技表示,本次募集资金研发投入既是公司在亲水性功能高分子领域保持内生增长、提升行业地位的必由之路,也是拓宽公司外延增长潜力、对国家在节能环保产业号召的积极响应,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改善丰富产品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加收入来源,提升盈利能力。 以科技创新助推发展 2020年11月13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江苏富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 据了解,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在曾荣获2019年度江苏省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基础上,富淼科技此次又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专精特新”的技术属性和公司实力再次得到了认可。 自成立以来,公司多年来坚持自主创新,注重持续研发投入,在功能性单体制造、水溶性高分子制造与应用、水处理膜制造、水处理膜应用、制氢等领域拥有多项核心技术。截至2020年12月4日,公司共获得29项授权发明专利和60项实用新型专利。 优秀的科研成果背后,也离不开富淼科技在人才方面的布局。近年来,公司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打造研发力量,切实提升核心技术团队实力。目前,富淼科技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员共有97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12.71%,本科及以上学历占65.98%。 富淼科技董事长熊益新表示,在技术创新的持续赋能下,公司多年来一直秉承“以绿色科技、护生命之源”的企业使命,践行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致力于以一流的亲水性功能高分子产品与技术服务水基工业绿色发展与水生态保护。公司的产品与服务不仅满足了客户具体应用需求,更得到了市场高度认可。 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指引下,未来,公司将以现有亲水性功能高分子核心技术体系为基础,重点升级技术中心,更新研发设备、引进研发人才,加大行业前沿技术的研发力度,提升公司现有产品和新产品的研发、制造及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