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范文仲9月6日在2020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指出,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阵痛与蝶变交织的关键时刻。 他表示,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到1万美元,北京人均GDP则超过两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2万元人民币,从历史和国际经验来看,财富保值与传承等财富管理服务即将迎来爆发期。 他认为,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同样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一是居民家庭对财富流动性重视程度上升;二是家庭资产风险偏好下降,家庭资产负债表开始修正,居民保险意识上升、风险偏好趋于理性;三是家庭金融理财行为进一步线上化;四是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房产及其他不动产配置比例日趋见顶;五是财富管理正在走出“刚性兑付”,迈向科学的资产配置,在“资管新规”打破刚兑的影响下,中国家庭科学资产配置需求持续上升。 在范文仲看来,未来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将是降低财富管理市场的“雾霾度”,提高透明度,打造人民大众的理财师。 他认为,重点发展领域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构建“千人千面”的精准家庭财富画像,要求从业者加深对家庭财富需求的了解,充分运用全维度的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处理,帮助投资者深挖并诊断自身的财富管理需求。 二是完善金融产品画像和金融机构画像体系,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利用金融科技提供全面的信息,基于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两个维度,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信息展示和风险评估,有效提高信息透明度,帮助投资者强化对金融产品、金融机构的风险理解,降低人民大众理财的信息雾霾。 三是更加重视投资者教育工作,践行财富管理的人文关怀,从“人民大众理财师”的角度出发,填补普惠财商教育空白,帮助投资者形成理性、健康的投资观念,走出只关注收益而忽略风险的误区,在整个市场中形成良好的投资文化。 “我们认为,科技是‘桨’,价值观是‘舵’,风险管理制度是‘压舱石’。这将成为新时代中国财富管理行业乘风破浪的三项基本原则。”范文仲称,对于财富管理行业而言,在金融科技赋能财富管理服务的基础上,在几个重要方面要深化改革创新:一是要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和风险评估能力,筑牢风险底线;二是要重视基础设施制度的建设;三是要牢记金融价值观。
9月3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鹿心社在南宁会见万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会主席郁亮一行。 鹿心社表示,近年来,广西与万科集团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未来合作前景广阔。当前,广西正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进“三企入桂”,着力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广西把万科集团作为“湾企入桂”的重要合作对象,希望双方进一步落细落实好已签署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产城融合、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等合作项目建设,争取早落地、早见效。同时,进一步深化拓展现代物流、轨道交通物业、城市管理以及配套服务等合作领域,推动双方务实合作迈上新台阶并达到更高水平。 郁亮表示,广西区位非常独特,营商环境很好。万科集团非常看好在广西的合作发展前景,愿担当好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继续扎根广西、深耕广西,加快落实合作项目,全方位深化与广西在现代物流、城市发展与管理等领域的投资合作,继续助力广西脱贫攻坚,为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 秦如培、王小东、黄伟京参加会见。
8月底,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江苏省行政体制改革与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苏州市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中心、苏州高新区狮山商务创新区四方签约,共同设立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狮山创新研究工作站,这也是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成立16年来首次探索在地方建立研究工作联络点。 该工作站成立后,将围绕狮山商务创新区机构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及机构编制管理等方面开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深入谋划狮山商务创新区管理机构设置最优模式,为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助推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思路与建议。 狮山商务创新区是苏州高新区为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而打造的重要功能承载区,也是苏州高新区“融入长三角、对接大上海”的战略“桥头堡”。目前,狮山商务创新区集聚了苏州高新区一半的金融保险机构、三分之一的外资外贸企业,建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3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拥有2家独角兽培育企业、15家瞪羚企业、149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近2万人的各类高层次人才。
人才引进,日常管理是基础,激发干劲是关键。济钢制定专门政策,对引进人才加强工作量化,实施动态管理,将合同用工和柔性用工有机结合,将工作绩效和收入分配紧密挂钩,深挖引进人才专业潜力,增强他们创新的动力。 8月31日讯今年2月,在青岛技术开发区工作多年的硕士研究生于海博,被市场化选聘为济钢规划总监。作为高端引进人才,于海博运用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卓有成效。 “在济钢‘十三五’规划设计阶段,于海博从专业视角对方案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改进意见;在几个新产业(300832)转型项目的实施落地上,他也多次对接,跑市场,找客户,促进了项目迅速进展。”在评价于海博半年多的整体工作效果时,济钢党委组织部干部人才室副主任王志钢表示满意。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济钢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价值观,加强人才工程系统建设,健全外部人才的招才引智机制和内部后备人才的选拔任用机制,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增强了济钢转型的创新驱动力,提高了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为加快转型发展,实现“二次创业、重塑济钢”目标,济钢建立招才引智团队,以高端引领、服务支撑、以用为本为原则,综合运用项目引才、柔性引才、站点引才模式,分批引进包括博士后在内的5名高端人才、32名高校毕业生,还将引进2名职业经理人,以缓解专业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 “济钢要转型,‘有钢’变‘无钢’,就要发展新产业,实施新项目,急需高质量、多层次、专业化的高端人才。全国各地都在抢人才,招聘工作确实难做。我们通过组合化手段,实施按需求、定制化、多维度招才引智,来破解人才引进渠道稀少、形式单一的问题,从而确保了重点项目和紧缺专业的需求。”在谈到济钢人才引进工作时,济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张金秋表示。 人才引进,日常管理是基础,激发干劲是关键。济钢制定专门政策,对引进人才加强工作量化,实施动态管理,将合同用工和柔性用工有机结合,将工作绩效和收入分配紧密挂钩,深挖引进人才专业潜力,增强他们创新的动力。 “不能只管引进,不求结果。按照有关制度,我们与引进人才定期交流,征求意见。同时阶段考核,按期聘用,真正为他们搭舞台,下指标,帮助他们解难题,促发展。”济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苗刚说,“必须进一步完善我们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探索形成具有济钢集团特色的政策融通、流程畅通、部门融通的招才引智体系。” 专业引进人才是“塔尖”,后备管理人才是“塔基”。在发挥好专业人才“头雁”效应的同时,后备管理人才培养更是济钢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济钢主业中层干部管理层呈现年龄老化、知识退化、干部断层的突出问题,已成为制约“二次创业、重塑济钢”的核心问题。 “2017年济钢集团主业停产时,我们中层干部平均年龄52岁,45岁以下年轻干部只占到5.8%,远远不能适应由生产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的现代企业发展需求。”济钢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部长王文涛介绍。 为激励年轻干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竞相出彩,从2018年开始,济钢集团制定和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按照“集中选拔,分层备用”的选拔原则,分四个管理层级,共计选拔出不同层级的后备管理干部187名。 济钢利用周末时间,历时5个月,集中开展了以职业经理人培训为主要形式的专业培训,重点培养后备管理干部的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经营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思变能力、创新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等。 为了进一步让年轻人才脱颖而出,济钢集团切实抓好济钢集团后备干部的培养和孵化,采取了明确专职导师、组织系统培训、强化轮岗锻炼等选拔培养方式,从党性修养到能力素质、从理论水平到实践锻炼,全方位培养和锻炼各层级后备管理干部。同时引入竞争管理机制,建立优胜劣汰的考核晋升办法,结合年终考核、民主评议、综合研判、干部考察等结果,每年对干部队伍进行调整补充。 截至目前,在187人的后备管理干部队伍中,有20多名40岁以下管理7级人员经过组织程序,得到提拔重用,走上了中层领导管理岗位。 今年38岁的工程硕士、济钢资产管理副经理鲁宏洲,就是去年新提拔的年轻后备干部。不到1年时间,通过混所有制改革、资产证券化、股权投资等工作,他就为济钢集团创效200多万元。“真是赶上了好时候,济钢的转型发展为我们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作为我个人来讲,一定不负组织期望,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济钢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人才活力迸发,产业初具规模,企业持续发展。今年上半年,济钢实现营业收入118.06亿元,同比增加20.3%,利润同比增加18.28%,转型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 “双管齐下,多措并举,打通济钢转型发展人才工程的‘任督二脉’,培养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和智慧担当、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以人才优势打造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推动济钢加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对于未来,山钢集团副总经理,济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薄涛信心满满。(通讯员:李栋)
8月31日,全球最大指数公司MSCI(明晟)公布了复星国际ESG(环境、社会及管治)的2020年度评级结果。凭借在ESG策略及管治、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责任投资、反腐败等方面的表现,复星国际2020年MSCI 的ESG评级结果从去年的BBB级跃升至A级。 MSCI指数作为全球投资组合经理采用最多的基准指数,其ESG评级结果已成为全球各大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MSCI ESG评级主要参考企业的ESG报告、官方网站、新闻报道等公开信息,从ESG的角度评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估企业面对的ESG风险、核心业务的潜在机遇以及行业普遍关注的ESG议题。 据悉,复星国际在过去一年中,完善ESG管理政策及制度,推动落实ESG各项管理措施。过去一年,复星国际成立了董事会辖下ESG委员会,并在完善公司自身反腐败的各项政策及制度、网络安全与用户隐私保护监督管理、人才团队、供应商、各产业的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外,还发挥自身产业优势,通过支持健康扶贫、教育文化、创业扶持等公益活动回馈社会,对创业者及其团队进行生态赋能与孵化,通过全球化的资源优势及调配能力积极抗疫。 复星国际认为,对上市公司而言,更高的ESG评级是上市公司稳健经营、规范治理的价值体现,说明公司针对环境、社会及管治的风险领域,制定了更加完善的管理政策,采取了更加到位的管理措施。MSCI此次对复星国际ESG评级的上调,是对复星国际ESG风险管理措施及水平的认可,更是对其长期投资价值的肯定。 集团表示,将继续将“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的ESG战略和愿景与“让全球每个家庭生活更幸福”的使命相结合,在“健康、快乐、富足”的业务运营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致力于为社会创造价值。
9月1日,北京银保监局印发专项文件,要求在京银行保险机构全面加强内部管理特别是从业人员管理,有效保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建设清廉的金融企业文化,树立风清气正的行业之风。 北京银保监局要求,辖内各银行保险机构全面压实从业人员管理主体责任,以近期负面舆情事件为鉴,杜绝“看客心态”,深入开展自查自纠。重点关注是否存在“酒桌文化”“圈子文化”“奢靡之风”,以及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是否亲清纯粹。要进一步完善从业人员管理责任体系,明确并细化各层级、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构建覆盖全面、权责清晰、协同配合的从业人员管理架构。对于自查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整改、严肃问责,除对直接违规人员问责外,还要对相关管理失职人员进行处理,严禁出现问责偏轻偏虚、忽视管理责任的情况。 文件要求,在京各银行保险机构应加强从业人员正向引导,树立风清气正行风,有效保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要大力培育遵纪守法、清廉自律、爱岗敬业的金融企业文化,加强从业人员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廉洁教育,不断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家国情怀和人生境界。要构建风清气正、和谐文明的从业环境,鼓励从业人员积极抵制各种不良风气。要加强员工关爱,重视从业人员心理建设,通过畅通从业人员诉求表达渠道、及时提供心理援助或法律援助等方式,妥善化解矛盾问题,促进从业人员身心健康发展。 文件强调,在京各银行保险机构要完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加强“八小时”以外管理。包括制定员工行为守则、明确工作场合行为标准、对“八小时”以外的行为提出禁止性规定等,尽早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采取谈心谈话、教育提醒、强制休假、轮岗交流等措施妥善纠正、防微杜渐。 北京银保监局还要求各机构高度重视自身声誉管理,对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应及时开展独立、专业的调查,在快速查清事件的基础上,积极发声回应社会关切,更好发挥社会公众对金融行业的监督作用,促进行业稳健运行。
据悉,此次共有33家民营企业,包括14家新晋获奖企业和19家连续两年获奖企业成功获选为“2020中国卓越管理公司”。新上榜的14家企业中,占据前三名的行业分别是代表新兴服务业的消费、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其中信息技术行业的占比从2019年的7%增长到2020年的21%,体现出中国民营企业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新加坡银行香港分行首席执行官兼大中华暨北亚环球市场总监陈学彬表示:“不断地寻找创新和差异化的新方法,以实现长期增长,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品质,特别是在我们当今世界面临经济和社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但除此之外,可持续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显然正在重新定义企业生态系统,许多公司和企业家开始研究如何才能在长期内保持相关性和经济可行性。” 德勤中国卓越管理项目主管合伙人赵健表示:“德勤希望通过BMC项目,帮助更多的民营企业不断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走向国际,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同日,德勤中国发布的《2020中国卓越管理公司项目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疫情的全球蔓延和中美贸易摩擦深化,加剧了全球经济动荡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海外需求的疲软和供应链阻断等影响令中国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遇到诸多挑战。尽管政府在疫情期间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并在两会中强调了鼓励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整体方向,民营企业家们依然面临疫后业务复苏的压力,需要思考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坚持创新投入,提升企业韧实力,走向高质量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谭嘉因教授表示:“对于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民营企业,我们认为打造核心竞争力仍是构建全面系统管理能力的关键。从今年的BMC评选中,我们观察到中国的一批卓越管理民营企业已经引领众多行业发展,BMC项目对民企而言,是一次展示和提升自己的机会。” 《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中文版总主编何刚认为:“疫情加速了企业运营和商业模式在线化的进程,对民企的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基建’的加快推进为创新科技型民企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传统制造业为主的民企带来了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契机。” 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影响下,更凸显了民营企业构建“第二曲线”的迫切性,需要他们突破传统商业模式,强化创新机制,寻求新的市场和突破点。BMC企业强调全面管理能力的持续提升,通过多轮调研与访谈,德勤发现以下四个维度是卓越企业在疫后背景下“向远而生”的主要投入焦点,通过提升企业“韧实力”实现跨越经济周期的发展: 一是战略上发展善经济。企业应将“社会企业”作为其战略发展的核心,将企业收入和盈利增长与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社会整体福利相结合。二是能力上加强数字化生态建设。“新基建”的推行将增强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技术支撑,促进更多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的产生。三是承诺上发展敏捷领导力,关注人才传承与培养。突破困境实现卓越运营,敏捷领导力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素质之一。四是财务实力上加强现金储备和成本控制。在财务实力方面,企业的韧性表现在财务策略稳健、有良好的现金储备和成本管控能力。 德勤中国副主席、中国民营企业与私人客户服务主管合伙人周锦昌表示:“站在备战未来的门槛,一流民营企业除了强调自身财务实力提升,更应注重‘系统化’软实力构建,从独特的核心价值和战略目标、出色的‘以客户为中心’整合价值的经营能力、精益化管理与卓越运营能力等多维度凸显自身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