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硅谷的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面试爱彼迎(Airbnb)创始人,“他们的点子糟糕透了”,保罗·格雷厄姆认为那些想要把自己的家租给陌生人的人都有病。 在尝了他们送的麦片后,他还是决定给他们2万美元创业基金。 12月10日,爱彼迎在美国挂牌上市,从招股价68美元翻倍上涨到144.71美元,市值达到865亿美元。疯狂的想法变成了巨大财富。 鼻祖 爱彼迎是共享经济鼻祖,这家公司的起源,是2007年,两个穷得付不起房租的大学毕业生,在房间里放上3个充气床,出租给了两位男士和一位女士,只是想赚点外快。四天时间,每人支付了他们80美元房租。 这个事情的妙处是,两个创始人,并没有付出多少额外成本,但是通过临时短租,补贴了家用。 中国人熟知的滴滴打车,一开始的模式也是如此,符合一定条件,都可以在平台上接单,通过顺风车等形式,分摊成本,当然能赚点儿钱更好。 此后,形形色色的共享经济,就从这里开始了。 创业初期非常困难,起起伏伏,他们曾在奥巴马的演讲地点丹佛市做推广,当地酒店较少,而去看奥巴马的人又很多,这让他们火了一阵子,不过很快又停滞下来。 他们试图以150万美元的估值融资15万美元,联系了15位天使投资人,其中8个回复了拒绝的理由,另外7个则没有回复。 爱彼迎看似维持不下去了,他们要靠透支信用卡支撑。接着靠卖麦片度过一阵日子,然后在保罗·格雷厄姆那里募了一点儿钱。 2009年,创始人发现成交一直没有起色,就体验了24家房源,发现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房主们不擅长拍照,而且文案也不漂亮,他们决定为房东们拍照上传。这些房源经过“美颜”之后,在纽约的订房量涨了两三倍,当月,公司在当地收入整整增长了一倍。这一做法很快被复制推广。 今天旅行者们再打开爱彼迎网站,会发现有无数个漂亮房源,拍摄角度和光线都很讲究,偶尔还会有房东高颜值照片,人们已很习惯用光影来吸引客人,包括出售房源的网站,以及商品,也都会在陈列展示上想尽办法。 在孵化器的13个星期里,爱彼迎的每周收入从200美元上涨到4500美元。2009年4月在孵化结束时,爱彼迎获得红杉资本60万美元的投资。2010年1月,爱彼迎总预订天数还只有10万,但在一年内增长了700%。创始人开始觉得自己做了一个大生意。 2011年7月,爱彼迎完成B轮融资,金额达1.12亿美元,公司估值达13亿美元。2013年,爱彼迎营业额已经达到2.5亿美元。2014年年中,爱彼迎融资总共超过8亿美元,估值130亿美元。 2017年3月10日,爱彼迎最新的一轮融资有40余家机构参与,该公司估值也由此达到310亿美元。 但是此后两年,估值就一直停留在310亿美元这个水准,而且随着共享经济的另外一个标志性公司Uber不断出现波折,共享经济也被质疑。 今年新冠疫情后,爱彼迎的租房业务遭受巨大打击,今年二季度收入仅为3.38亿美元,同比下降72%,亏损5.75亿美元。 2000名员工遭裁撤,占员工数量的1/4,为了渡过难关,他们还在资本市场筹集20亿美元,其中银湖资本和SixthStreet获得的认股权证将可以以180亿美元的估值行权,相当于每股30美元。 经过一系列自救,他们再次盈利,第三季度利润达到2.19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短途旅游订单数量大幅回弹。 口碑 在疫情和上市过程中,爱彼迎的做法为其赢得赞赏。比如允许订房者退房,为裁撤员工保留股票,并补偿四个月薪水。 在上市中,允许短租房东以发行价购买发行股份,允许员工在股票上市一周内就抛售部分股权。 爱彼迎拥有很多粉丝,这些粉丝在体验过爱彼迎后,很容易成为爱彼迎的房东。 旅行时住在酒店,和住在别人房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酒店很容易给人彬彬有礼的生疏感,而旅行者作为陌生人深入当地,希望对当地人文环境多一点了解,希望和当地人多一点接触,共享给了这样一个机会。 而且和酒店装修不同,共享房间装修风格会更加个性化,种类更多,适合享有多种体验的旅客。共享房间还有一个好处,是整租一大间房,适合一个大家庭出行旅游,而且这些房间还提供洗衣机、厨房,可以洗衣做饭,这远非普通酒店所能提供。 不过爱彼迎在中国也遭遇到一些水土不服,在中国一直投入不大,而且在策略上偏重房东,其创始人发现,一个区域内维持一定数量的房源,让访客有挑选余地,会促成成交,所以在争取房源上比较下功夫,比如要求订户预定后,若想取消要提前5天,否则取消预订要求订户负全责。 另外一个问题是,爱彼迎一开始的设置,是想通过共享闲置的房屋资源解决房源问题,缩减中介环节,让潜在房客和房东于线上平台直接交易,从而大大降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成本。这些新增加的房源解决住宿问题,同时成本很低,这是社会增量财富,有助于解决酒店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会议召开或者旅游旺季时承接过多游客。 但是这种方式走到最后,会慢慢专业化,现在有很多房源都是一定组织进行管理,或者有比较厉害的房东开始扩大规模,向酒店方向演进。
本文 核心观点: 平台型组织建设的重点不在业务中台,而在组织中台,前者是一般套路,后者才是组织创新。 组织中台相当于代表老板的投资小组,既可以缓解老板充分授权下的焦虑,又可以为业务部门实现激励和赋能。 组织中台建设的困境:一是企业看不见,二是BP不愿做,三是企业鞭打快牛。 两个好的趋势是:一方面BP对于业务越来越有话语权;二是财务人力BP之间开始充分协作。 当企业把财务和人力BP放到一起,结果太香了。 当前,中台建设似乎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公司的标配。在若干的喧嚣中,既有阿里等企业的成功,也有不少冒进者的折戟。 一、呼唤组织中台 我一直认为,当前所谓“中台建设”,无论是研发中台、算法中台、技术中台、子业务中台等,都更应该被归类为业务(类)中台建设。 这种思路和传统的组织设计原理没有不同,无非就是提取业务的共性,沉淀为可以被重复调用的“中间件”,并非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或互联网企业的创造。 当然,我也承认,互联网公司的创新在于用数据中台连通了这些业务中台,让调用效率变得更高。 我更要强调的是,业务中台的建设并没有改变组织模式,企业依然会是金字塔组织,有可能更高效,但不改变金字塔组织的本质。 除此之外,在建设业务中台的过程中,还可能变成另一种官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穆胜事务所发布的研报《中台:理想国还是送葬场》。 事实上,如果要走向平台型组织,必须要建设另外一种中台——组织中台,即由后台抛出的“机构化业务伙伴”,由人力BP、财务BP、战略BP组成的“类投资团队”角色。 这是我很早就坚持的观点,我一直认为,这才是平台型组织真正的中台。 注意,业务中台的成功与否、组织转型的成功与否,都依赖组织中台的建设,这是平台型组织的灵魂。 阿里的业务中台建得好,但人家的组织中台——HRBP一点都没落下,马云还为他们取名“政委”,赋予了他们和业务一把手相当的地位。 华为的HRBP和财务BP同样强大,不仅仅是执行业务模块的专业工作,更多还基于专业视角参与到了业务决策中。 海尔更是派出了财务、人力、战略等角色的BP组成团队,深度参与到业务中。 事实上,这个环节太重要了,只要开始启动平台型组织转型的企业,都会无一例外地走入组织中台建设。 说直白一点,平台型组织要求放权前台,这必然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失控,只有建设组织中台才能够缓解老板们对于失控的焦虑感。 二、理想的组织中台 大量的企业都会有HRBP和财务BP两类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组织中台。传统的BP更多是偏执行的角色,负责将后台专家中心(Center of Expert,COE)制定的政策落地下去,大多被当做了政策警察或特务。 但在平台型组织里,BP应该进入前台项目里,充当类似CHO或CFO的角色。可以说,金字塔组织中是COE推动BP;而在平台型组织里是BP在拉动COE。 要以CHO或CFO之类的身份融入业务,组织中台需要有更高的视野,也要有更大的影响。他们要负责投资评估和投后管理,这绝对是高难度的动作。 通过在若干企业的实践,我们总结了组织中台的运作模式。在投资前后的两个阶段,BP团队本质上都是在负责三类工作,即激励、风控和赋能。 其中,激励是正向,就像踩油门;而风控是负向的,好比踩刹车。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两者都看做是广义上的“激励”。 整体来看,组织中台做的事情依然是赋能和激励。BP团队就是用户和前台团队之间的连接者。他们代表企业家(或公司的股东),一次次地把前台团队从不切实际的梦想中拉回现实,让他们直面用户需求,合理地分配资源,沿着最佳的路径前进,一路升级打怪,直至抵达最终的目标(如上市退出)。 组织中台拥有的是“激励的指挥棒”和“赋能的方法论”:运用前者让前台团队动起来,并看到自己前进中所缺少的能力;运用后者则是补齐这些能力,让他们走得更顺利。总结起来,就是“激励开路,赋能加持”。 不妨想想,这和投资机构做的事情有没有区别? 三、为何千呼万唤不出来? 如果对于组织中台角色的设定没有问题,那么,为何现实中这一角色成长缓慢呢? 一是组织模式转型的不彻底,企业总是回避组织中台建设的必要性。组织中台是一把钥匙,如果你装作看不见,就打不开转型的那扇门。这也是一块试金石,如果企业没有建设组织中台的决心,那么只能证明他们没有组织转型的决心。如果是这样,企业就还是金字塔组织,即使设置了BP的角色,依然会保持过去的运作方式。 所谓的决心,不是喊几句口号,而是体现在企业给出多大的信任和试错空间,以及跟进多大的培养力度。 在我辅导的某些企业,老板痛陈对于BP们的不满,认为他们无法充当组织中台的角色。但问题是,平台型组织本来就是最新的组织转型趋势,哪有BP天然就适合做组织中台? 二是BP们的路径依赖和专业执着。来自后台的财务、人力等部门,习惯了原来的运作方式,很难走出舒适区,主动拥抱变化。明面上是笃信自己的专业,实际上则是回避挑战。 举例来说,要制定一个贴合业务实际的财务预算,财务一定需要BP深入业务,了解业务的各类需求,再在各类需求与企业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但是,如果简单点来做,出一些“一刀切”的政策不是更方便吗?业务实在有特殊需求再谈嘛,总比前一种做法要轻快吧?再往深了说,做一个组织中台,需要了解业务知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但做一个传统BP,只需要了解专业知识。所以,你品,你细品。 三是企业缺乏沉淀,却让BP自己探索出路。有的企业想要依靠外引强人来建设组织中台。比如,有的老板在参观完海尔后,对于海尔的BP团队三自大加赞赏,提出“穆老师,帮我挖一个海尔的BP吧”。但实话说,这也是不靠谱的。海尔的BP强,很大程度不是因为BP的能力强,而是因为他们有来自平台的支撑。 一方面是知识的沉淀。所谓知识的沉淀,就是若干“系列的打法”。简单来说,看到一些经营数据、业务数据、人力数据,BP能够知道自己如何应对。事实上,如果看到一组经营数据后,BP没有自己的思路,只能证明企业没有知识沉淀。 另一方面是IT系统的沉淀。这些企业在IT建设上早就千锤百炼,很大程度上打通了人流、财流、业务流,实现了若干信息系统的集成。没有数据系统的中台,就是没有牙齿的老虎。当下,我们辅导的转型平台型组织的企业,基本都进入了建设“财务+人力双BP协同作战模式”的阶段。 四、组织中台的几道曙光 尽管在建设组织中台的道路上千难万险,但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几道曙光。 一个趋势是BP在业务中越来越有话语权,越来越能够影响到经营。 在金字塔组织中设置BP岗位时,会要求他们懂业务。但是,在平台型组织中,则要求他们在懂业务基础上,从专业角度对于业务产生更大影响,甚至是能够给业务“踩油门”和“踩刹车”的。如果要达到这种效果,每个BP岗位上就都应该配置CXO级别的人物。这可能吗? 华为是通过IT系统支持组织中台,找到了一条解决之道。组织中台依赖基于IBM的流程体系(IPD、ISC、IFS等)的IT系统,以IPD(集成产品研发流程)为例,每个节点(被称为DCP,Decision Checking Point)都会有相应的评估,数据和测算模型都来自IT系统,自然大大降低了对于BP个人素质的依赖。 另一个趋势是双BP、多BP的一体化协作。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财务和人力资源两大职能简直是“天作之合”。财务人员的“现状”是什么?他们可以通过报表把一门生意分析得非常清楚,但对于如何改进却难以下手。 就激励来说,谁来做,怎么做?如何把激励落到部门?如何把激励落到个人?现实是,切分业务单元不是他们特长,玩激励不是他们特长,他们更多擅长整体生意逻辑。但数字的背后都是人,如果人动不起来的话,一切都是空谈。他们有的,正是HR们缺的,他们缺的,正是HR们有的。 海尔走出了一个极好的标杆案例。他们用财务、人力、法务、战略、IT五个部门分别派出BP(业务伙伴),组成了一个叫作“三自”的中台部门,一起协同实现对于前台的影响。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投资评估”和“投后管理”。 五、实战中的化学反应 近年来,在若干亲历的项目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这种协同作战的威力。下面举一个“投资评估”领域的例子。 某制造企业找出了几个试点项目来进行组织变革的尝试,即在下放经营权的同时,让项目成员的收益与其经营结果高度关联。说直接点,项目成员们的固定薪酬被降到最低,浮动薪酬被拉到最大,而且随市场上战果波动。 为了有效监控项目的经营,我们对标海尔的做法,将职能部门中的人力、财务、战略三大职能组成了一个类似投资管理部的联合体,直接为项目拟定指标。按理说,这个指标应该是老板的对于这门生意的要求。但是,老板又怎么可能是这种多面手。 于是,有意思的情况发生了。老板说:“对于这门生意(项目所从事的),我要求毛利达到3000万,其他我都不看。” 财务马上提出异议:“老板,如果项目拼命做大库存来形成高毛利,这种毛利您是否还需要?如果项目提前释放下一个经营年度的需求来做高毛利,这种毛利您是否还需要?如果……” 一连串的问题让老板思索,也让老板抛出了一个问题:“可能我考虑得不太周到,但你们有没有好的建议呢?” 财务人员马上想到要把一组完美的指标定出来。但老板接着发问:“这个指标组没问题,但你们如何让项目主认可,又如何把这些指标下沉到每个项目成员身上?” 当他们尝试用这个指标组与项目沟通,项目成员不干了,直呼“鞭打快牛”,不仅不认可老板拍脑袋拍出来的毛利数据,也不认可财务拍脑袋拍出来的指标组。 他们也提出了一个看似积极的建议,要认可这些指标可以,但必须加大投入,要给人员编制、给人工成本、给预算。轮到财务人员卡壳了,他们能做出生意的大数,但就是不能把经营责任落到“人”身上。 还得依靠HR。他们给出了一套方案:一方面,在历史的五年数据中取到前20分位(即P80)的效能数据作为基础,根据项目认领的业绩承诺,反推出人数编制和人工成本的配置作为红线;另一方面,又根据职责分工,将整体业绩下沉分解到每个成员身上,锁死了每位成员的“交付”。 当然,项目成员承担风险的能力和偏好是不一样的,他们又使用一个分配的政策杠杆,诱引项目成员们承接更高的目标以获取更高的收益。这里的政策杠杆是不会吃掉预算的,溢出预算的部分都是来自项目形成的超利,相当于“自挣自花”。 想想,战略BP还没加入呢,这种强强联合,帮助老板助推生意,不香吗?
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给创新者提了54条人生建议,都是其历经多年沉淀下来的真知灼见: 1. 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所以要选择一个值得追求的宏伟目标,让回报与你的努力相匹配。 2. 给你敬佩的人写信或打电话,请他们提供建议或与其会面的机会。你永远不知道谁愿意跟你见面。最后你会从这些人身上学到很多重要的东西,建立你在余生都可以享用的人际关系。在生命早期结交的人,会与你缔结非同寻常的感情纽带。 3. 人们总觉得最有意思的话题就是与自己相关的话题。所以,要善于分析他人的问题所在,并尝试提出办法来帮助他人。几乎所有的人,无论他声名多么显赫、地位多么高贵,都愿意接受新的想法,当然,前提是这些想法必须经过深思熟虑。 4. 在年轻的时候,请接受能为自己提供陡峭的学习曲线和艰苦的磨炼机会的工作。最初的工作是为人生打基础的,不要为了暂时的声望而轻易地接受一份工作。 5. 在展示自己时,请记住,印象非常重要。整体形象必须毫无瑕疵。其他人会通过各种线索和端倪,判断你的真实面貌。所以,要重诺守时,要真实诚信,要准备充分。 6. 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 7. 一个人的信念必须超越自我和个人需求,它可以是自己的公司、祖国或服役义务。任何因信念和核心价值观的激励而选择的挑战都是值得的,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 8. 永远要黑白分明、百折不回。你的诚信必须要毋庸置疑。当一个人不需要付出代价或承担后果的时候,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并非难事。但当必须得放弃一些东西时,你就很难保持信用记录。要始终言而有信,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误导任何人。 9. 永远不要骄傲自满。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如果不经常寻求自我重塑和自我改进的方法,就会被竞争对手打败。尤其是组织,因为组织比想象中更脆弱。 10. 极少有人能在首次推介中完成销售。仅仅因为你对一些事物有信念,并不意味着其他人也愿意接受。你需要能够一次又一次坚定地推销你的愿景。大多数人不喜欢改变,所以你需要说服他们为什么要接受改变。不要因为畏惧而不去争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11. 如果你看到一个巨大的变革性机会,不要疑虑其他人为什么没有采取行动。你可能看到了他人没有看到的东西。问题越严峻,竞争就越有限,对问题解决者的回报就越大。 12. 归根到底,成功就是抓住了寥寥可数的机遇。要始终保持开放的思维,冷静观察,高度警觉,随时准备抓住机会。要统筹合适的人力和其他资源,然后全力以赴。如果你没有准备好拼尽全力,要么是因为这个机会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有吸引力,要么是因为你不是把握这一机遇的合适人选。 13. 时间会对所有交易造成负面影响,有时甚至产生致命影响。一般情况下,等待的时间越久,意料之外的事情就越多。特别是在艰难的谈判中,要让所有人都在谈判桌上协商足够长的时间,以此达成协议。 14. 要在准备好时做出决定,而不是在压力之下。或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或因为内部政治斗争,或因为一些外部需求,其他人总会催促你做出决策。但几乎每次你都可以这么说:“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我想清楚了再回复你。” 即使是在最艰难、最令人不快的情况下,这种策略也非常有效。 15. 失败是一个组织最好的老师。开诚布公地客观谈论失败,分析问题所在,你就会从失败中学到关于决策和组织行为的新规则。如果评估得当,失败就有可能改变一个组织的进程,使其在未来更加成功。 16.充分使用手中的一切工具是投资的关键。 17.在金融界,突如其来的运气逆转,一笔糟糕交易,一笔不良投资,都可能将你击垮。 18.打造多样化的业务类型以应对市场的竞争和变故。 19.在寻找投资人的过程中,投资人的决策难度越低,各方获得的利益越大。 20.在充满变化和高压的投资环境中,启动和管理变化是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 21.为了排除投资流程中的个人因素和风险因素,要鼓励群策群力、增强集体责任感。 22.洞察模式、研究新型解决方案、打造新模型,加上锲而不舍的意志力,一切想法都能变为现实。 23.如何面对压力?(1)客观、理性地认识眼前形势。(2)屏蔽其他所有内容,只关注交易要点。(3)花点时间让自己舒缓下来,倾听者不介意多花一点时间。 24.企业需要摒弃“单人决策”的做法,审查并收紧企业流程,制定规则来剔除投资流程中的个人化因素。 25.额外的付出一定会换来意外的收获,并将逐渐变成一种志在必得的信念,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些会在投资过程中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资产。 26.杠杆收购中投资者采取的运营改进措施包括:提高制造、能源利用和采购效率,投产新的产品线,拓展新的市场,技术升级以及提升公司管理团队的领导水平。 27.杠杆收购有三件事情令人印象深刻:(1)无论经济环境如何,杠杆收购都可以从经常性费用和投资利润中收集资产、赚取收入。(2)你可以通过杠杆收购真正改善你所收购的公司。(3)可以赚大钱。 28.投资的首要原则是:不——要——赔——钱!为了反映这一基本原则,需要创建一个投资流程,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完善这一流程。需要打造一个极为可靠的风险评估框架。需要为公司内部的专业人士提供培训,教他们如何把每个投资机会提炼为两个或三个主要变量,这些变量将决定投资能否成功、能否创造价值。投资决策的核心在于程序严格、冷静稳健的风险评估。这不仅是一个流程,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29.任何投资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经济周期的节点。周期会对企业的成长轨迹、估值及潜在回报率造成重大影响。周期最终是由各种各样的供需因素决定的。理解这些供需因素,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就可以很好地确定你与市场离顶部或底部的距离。 30.坚持成长就要不断提出问题,预测事件、审时度势,主动寻求进步和变革。 31.优秀的企业文化兼具规模优势和小公司的灵魂,员工可以自由表达想法。 32.不断创新,才能永远不被淘汰。 33.为了取得成功,你必须有勇气打破边界,进军自己无权进入的行业和领域。 34.谨慎做出决策:每一个微小的行为都有可能对其他人造成深远的影响,无论好坏。 35.对企业进行精英管理,追求卓越、保持开放、坚守诚信,并竭力聘用拥有同样信念的人。 36.创业的三项基本测试:你的设想必须足够宏大,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时机必须是正确的。 37.企业的一切要素都相互关联。企业如果要取得成功,那么每一个部门既需要独立运转,又需要与其他部门顺利协作。系统中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亏损或破产。 38.创业的重要结论:创立和运营小企业的难度和大企业相差无几。一个企业的创立,无论规模大小,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你会承受相同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筹集资金并找到合适人才的难度也同样大。在同样的困难和压力面前,要确保创业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全身心的投入。 39.企业“八九十”人才观:得8分的人是任务执行者,得9分的人非常擅长执行和制订一流策略。如果公司都是9分人才,就可以获得成功。但10分人才,无须得到指令,就能主动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将业务推向新的方向。10分人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 40.最优秀的高管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磨砺的结果。他们好学不倦,永无止境。要善于研究你生活中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和组织,他们能够提供关于如何在现实世界获得成功的免费教程,可以帮助你进行自我提升。 41.每个企业都是一个封闭的集成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性能独特却又相互关联。优秀的管理者既洞悉每个部分如何独立运行,也熟知各部分之间如何相互协作。 42.信息是最重要的商业资产。掌握得越多,拥有的视角就越多,在竞争对手面前就越有可能发现常规模式和异常现象。所以要始终对进入企业的新鲜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无论是新的人、新的经验,还是新的知识。 43.再聪明的人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聪明人组成的开诚布公的团队却可以无往而不利。 44.要勇往直前。成功的企业家、经理和个人都是具有志在必得的气魄和一往无前的精神的人。他们会在恰当的时刻当仁不让。当其他人谨小慎微时,他们会接受风险;当其他人瞻前顾后时,他们会采取行动,但他们会选择明智的做法。这种特质是领导者的标志。 45.卓越成就 = 原则 + 经验 + 教训 + 做法。 46.有意义的人生 = 创造出人意料、影响深远的新事物。成功的秘密: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永不言弃。 47.面对问题时,要勇于挑战权威、挑战等级制度。 48.忧虑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可以开阔人的思路。如果能正确引导这一情绪,你就可以洞察任何形势下的负面风险,并采取行动规避这些风险。 49.了解问题的角度越多,越接近问题的答案。问题越困难,解决方案越少,你的建议就越有价值。 50.追求卓越的人往往对学习充满热情,孜孜以求,他们善于提问、勤于思考,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想法之间的联系,从不失手。 51.成功就是充分利用那些你无法预测的罕见的机会,但抓住这些机会的前提是你必须时刻保持开放的思维、高度的警觉和严阵以待的姿态,并愿意接受重大变革。 52.有时现实与自己想象的生活和事业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一差距会压得人喘不过气,几乎令人绝望。人们往往只能看到成功的光环或是失败的黯淡,却忽视那些可能彻底改变人生轨迹的转折点,可正是在这些转折点上,我们学到了事业和人生中最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53.如果你认为一个人的本质是好的,就要随时为这个人提供帮助,即使其他人都离他而去。任何人都可能陷入困境。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善意行为就会改变他的生命轨迹,造就意想不到的友谊或忠诚。 54.人生有无限可能,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做成你想做的任何事。每个人都有梦想。尽你所能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目标。
跌跌撞撞又是一天,大盘在尾盘居然还一度跳水翻绿,但可惜没种,涨也不敢大涨,跌也不敢大跌,没有出息…… 有人把今天的走势怪罪为招商证券又开策略会了,虽然他们自己觉得冤枉,不过也确实挺灵的,他们开策略会时十有八九股市是下跌的。 这不,今天深市三大指数全都是跌的,创业板又跌了1.4%,再创本月新低。 估计招商证券也是怕再背黑锅了,今年特意跑到海口去开,但即便是跑到天涯海角,也还是没躲掉…… 让我们听听他们今年的策略会都说了什么吧! 大市方面,他们认为A股自2020年四季度到2021年上半年仍处在典型的复苏期,但2021年A股预期回报率将会明显低于2020年。 什么?明年还不如今年? 要知道,截止今天沪指累计涨幅仅为9.74%,远低于去年22.3%年度涨幅,如果明年还不如今年,那让广大股民还炒什么? 前天太平洋证券给出的预测更有意思,预计明年的走势将是M型,那岂不是白忙一场? 每年各大券商的策略会,说啥的都有,甚至还煞有其事地给出十大金股,但等来年验证时,又往往是一地鸡毛,所以大家也就是参考参考,最终还得自己拿主意。 从今天各大指数的分时图走势看,其实并不算很差,黄线都在白线上面,哪怕是领跌的创业板,黄线也是上涨的,说明今天的分化很大,主要是权重股拖累了指数。 拖累创业板的主要是医药医疗及锂电池板块,有一批数百亿甚至上千亿市值的个股跌幅居前,比如欧普康视、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爱尔眼科,个个都是大块头,指数自然就受不了了。 连2000多亿市值的药明康德都险些跌停,毛利赶超茅台的医美股爱美客一度跌近14%,高位股杀跌的情况不得不防。 最近闪崩的白马有点多,大家注意一下,对于处于高位、人气不足、交易匮乏,又不在热点范围之内,缺乏资金关注的品种,还是少参与一些。 这种行情就是螺丝壳里做道场,在有限的空间内制造一些板块个股机会,主力的风险偏好降低,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流向业绩相对确定的品种。 这也是最近白酒、有色、银行、地产等传统行业轮番上涨,而科技板块比较疲弱的原因。 不过我们看到,这两天芯片、消费电子为代表的主流板块的主流龙头均有所异动,希望能够把异动延续下去,就算不能扛大梁,激活一下市场人气也是可以的。 所以还是得跟着主力资金跑,特别是目前存量资金博弈的情况下。如果后面能恢复到万亿以上的成交,市场里的钱多了,普涨的机会才会到来。 震荡行情怎么办?期权期指是应对利器!可以涨时做多,跌时做空,双向操作,再加上T+0交易机制,盘中可以多次波段操作,及时落袋为安,避免股票T+1的尴尬。 想学习期权期指知识以及实战技巧,可以点击收看新浪理财大学的《老艾聊期权期指》视频课程,有全套方法讲解。(点击试看,99元特惠仍在进行中!)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老艾股学堂(laoaigxt),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微博:老艾观察)
很多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身边的青年男女明明条件和素质都不错,却成了“剩男”与“剩女”,有些是因为自己不想找另一半,有些是因为眼光太高,有些则是想找找不到。 这并非个例,在当今社会,单身已成为了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早在2013年,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就写过一本名为《单身社会》的书,他将“单身人口在大城市里越来越多,并逐渐赶超核心家庭数量”的社会定义为“单身社会”。在书中,克里南伯格教授对海量的第一手资料与调查统计数据加以详细分析后指出:单身社会,正成为一次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不少发达经济体都已经进入了这一社会形态。 事实也的确如此。有数据显示,瑞典的单身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51%,美国为45%,日本为32.4%,韩国为23.9%。 我国同样不例外。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这一数字甚至比俄罗斯和英国的总人口数之和还要多。 从另一个角度看,2005年开始,我的粗结婚率快速上升,在2013年达到峰值9.92‰,此后便逐年下降,2018年为7.3‰;粗离婚率则持续上升,从2002年的0.9‰升至2018年的3.2‰。与此同时,中国结婚登记数自2013年的1346.9万对见顶后持续回落至2018年的1013.9万对;离婚登记书则从2002年的117.7万对增加到2018年的446.1万对。 另外,我国家庭正呈现单身化趋势,自2015年起,一人户占比逐年增加,2018年为16.69%;分城市来看,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作为年轻人追求梦想、财富和自由的舞台,同样也在成为单身人群的聚集地。参考速途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9.7%和26.4%的单身青年们分别散落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其中又以TMT行业从业人士数量居多,堪称是单身的“重灾区”。 这些数据无不佐证了这样的事实:我国单身社会的形态已初现端倪。市场普遍预计,未来我国单身人口将达到4亿。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我国青少年男女性别比失衡严重。 从2019年中国各年龄段男女人口占比情况来看,29岁以下男性明显要多于女性,各年龄组的男女比例均高于整体男女比例水平(1.04),其中24岁以下各年龄组男女比例均高于1.1。 随着这些年龄段的人口逐渐步入婚育阶段,中国单身潮将愈演愈烈。根据民生证券研究报告,到2025年,中国15~49岁男性人数将比同年龄段女性高出3000万,男性面临的择偶压力更大。 另一方面,在于女性婚恋观念的转变。 职业女性与知识女性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这群现代女性们崇尚在经济上能自立、生活上能自主、社会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尊严,喜欢自我设计和规划以寻求自己理想的人生,而不是一辈子做经济上依附于丈夫、生活上以生育孩子和照料家务为主业的传统家庭主妇,故而在婚恋上越来越多的女性崇尚宁缺毋滥,甚至宁愿一直单身,这也直接引发了单身男士规模的增加。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有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圈子小都是阻碍自己成功脱单的主要原因,占比分别高达35.57%和49.3%;此外,男性的经济条件较差和女性的择偶要求较高也是导致单身人群规模日渐壮大的核心因素。 不过,单身人群阵容的扩大也有好处,那就是催生出“单身经济”的繁荣。 2 “单身经济”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麦卡锡于2001年在《经济学人》杂志中首次提出,只是当时他将单身经济的群体锁定为女性,认为独身且收入不菲的单身女性是广告、娱乐等行业最理想的顾客。 而今,随着单身人口的与日俱增,这一群体早已不再局限于单身女性。现在的单身经济,更多是指代由单身人群非常注重生活质量、崇尚高消费生活而带来的种种商机。 需要指出的是,单身贵族们的消费结构与传统家庭的消费结构是有所不同的:由于没有家庭的负担,单身人群的储蓄倾向要明显低于非单身人群,边际消费倾向却要远高于非单身人群;单身人士主要集中于白领和中产人群中,这部分人除了精神上的消费顾虑较弱外,物质上还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 种种因素的叠加,让单身经济开始兴起,其能量亦是惊人。 意大利曾经做过一项家庭平均消费的调查,一个意大利2~5人的普通家庭,每人每月吃喝的平均消费是187欧元,而单身人士能达到每月320欧元,整整多出了71%。此外,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单身者一年的支出要比已婚者多出5000英镑,单身独居一生的人要比已婚的人多花25万英镑。 在我国,根据《新周刊》杂志发布的《中国单身报告》,综合分析京、沪、穗、深、蓉等16个代表性城市中的1024个有效样本,可以发现,不经考虑就购买奢侈品的单身消费者占28.6%;16%的人至少每周去一次酒吧、KTV等娱乐场所;31.6%的人每月最大开销为自我娱乐或聚会等社交消费;为未来储蓄保险的仅有5.4%。 正因为单身人群惊人的消费能力,我们需要搞清楚,他们究竟是怎样一群人。总结起来,单身人群主要有三大特点: 其一,“月光族”居多。 由于多数单身的年轻人尚未面临买房买车的阶段,也谈不上子女教育花销,因此储蓄意识相对淡薄。 国金证券的数据显示,在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大约40%左右的单身青年们都处于“月光”的生活状态;随着城市等级向下及月收入的降低,“月光”比例大幅提升,四五线城市的单身年轻人中,“月光族”所占比例高达76%。从收入水平看,大部分一线城市的单身青年月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15000元,而从新一线城市往下,大部分单身青年的月度可支配收入仅为2000~5000元。 其二,“悦己”+“休闲”。 无需与伴侣和家庭相伴的单身人士,更乐于将时间和金钱用在升级自身生活品质和享受自我等方面,不仅追求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还注重休闲娱乐和生活体验。 “悦己”方面:单身人士们大都会在化妆品、服装和其他有意思的物品上不吝花销,他们普遍认为这是“对自己好”的体现;在物质生活充裕以及娱乐媒介丰富的时代,单身群体可以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网络终端上,网络可以满足他们休闲、社交、购物等需求;单身人群往往作息时间相对不规律,由此也导致他们进食频率低,时间点更为随性,更偏好于随时随地的食品补充,尤其是钟情于休闲零食。尽管这并非最健康的选择,但在单身群体的排序上,他们可能更看重食品的口味,其次是趣味和价格。 “休闲”方面:旅游是身心均衡的重要消费领域,单身青年们经常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电影院依旧备受单身人士青睐,他们相对更加注重电影内容的质量;单身青年喜欢玩网络游戏,陌陌大数据显示,在较为活跃的网游玩家中,约75%的人是“单身狗”。 其三,花钱买寄托。 单身人群看似拥有潇洒的生活,但单身生活久了,也难免孤单寂寞,坚强外表的背后实则是一颗柔软且需要慰藉的内心。在此背景之下,他们很多方面的消费都是在为自己寻找一个心灵寄托。 一来,他们愿意寄托于萌宠。 宠物具有可爱、治愈、通人性等特点,不同宠物又各有特性,能让人们体会到陪伴和被需要的感觉。正因如此,单身青年才成为了饲养宠物的主力军。数据显示,国内80/90后饲养宠物人群占比超过70%,其中以单身居多。 同时,饲养宠物还具备社交属性,可以让单身独居的人们找到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比如借助网络社交平台,晒出宠物的萌照和短视频,“撸猫”、“撸狗”、“猫奴”、“铲屎官” 等网红词汇也开始出现并广为传播。 二来,他们愿意寄托于网络。 单身群体往往更需要朋友的陪伴和关爱,主观上他们也更有动力去寻求脱单的法门,因此对于社交需求的渴望更为强烈,也愿意为此付费。于是他们常常积极通过各类社交媒体进行网络化、互动化社交,增进沟通频率,扩大交流群体,就连玩游戏都更愿意跟其他人一起“组团”——从这个角度看,游戏除了休闲消遣,也是单身人群的寄托。 单身人群还热衷于泡在视频网站上,不仅能追剧、观影、看综艺,还能实现“追星”,各种真人秀和偶像养成类综艺让单身粉丝们“为爱付费”。 值得一提的是,在庞大的单身人群中有个最硬核的群体,那就是二次元人群。 对不少人来说,单身并非主动做出的选择,而是生活节奏和现实压力带来的被动结果。但对于二次元群体来说,主动单身的意愿以及实际单身率之高令人咂舌。来自36Kr的调查数据显示,二次元人群中已婚人士比例仅11.06%,单身率超过60%。 相较于其他人群,二次元人群有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倾向于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所谓“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们没有存钱买房结婚的考虑,即便绝对收入金额低,但可支配收入占比高,单身生活反而过得滋润; 第二,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较强,沉迷于ACNG二次元虚拟世界,将精神寄托于虚拟物品、人物及手办等衍生物; 第三,“宅”属性决定了二次元人群的娱乐消费行为多发生在线上,而且集中于ACNG。 正因为这些特征,获取内容、社交活动、深度动漫、消费购物,构成了我国二次元用户的主旋律,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单身人群的特质。 3 单身经济的壮大虽然能丰富消费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但单身人群的增多却并非全是好事。 人口学家普遍认为,单身潮犹如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将引发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是结婚率降低,另一方面则是有些人为了摆脱单身,选择降低择偶标准,进而不利于婚姻的稳定性,导致离婚率上升。 在结婚率下降和离婚率上升的双重作用下,生育率将不可避免地降低,适龄劳动力将进一步短缺,并且会加剧老龄化社会的演进步伐,使得“少子老龄化”问题愈演愈烈,进而引发一系列不利于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首先是适龄劳动力供给的趋减。 适龄劳动力,指代那些年龄处在15-64岁的劳动力群体。通常情况下,适龄劳动力的供给规模是由总人口中处在劳动年龄人口的多少来决定的。受到少子化与老龄化的双重影响,适龄劳动力人口将不可避免地有所削减,继而给国民经济生产活动带来压力。 其次是财政负担的与日俱增。 受少子化与老龄化的影响,缴纳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少,领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结果就是养老金不够用,加重政府对养老金支出的负担;同时,老龄人口增多,对各种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这便意味着除养老金外,政府部门在医疗护理方面的支付金额也会随之提升,由此进一步加重了财政负担。 最后是延缓产业升级的步伐。 通常而言,中老年人已经养成了较为特定的专业技能,他们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和对职业变动的适应能力较差,对于技术开发和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往往不及年轻人,这便使得新兴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受限,并拖累国民经济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不仅如此,过度的单身还不利于个人成长与社会稳定。 被贴上“剩男”和“剩女”标签的未婚青年普遍会经受到来自社会、家庭以及自身的压力,进而给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珍爱网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单身男女常常伴有焦虑感,在被调查者中,仅有15.2%的男性和18.6%的女性表示完全没有危机感。针对北京地区的调查显示,有85%的男性表示有危机感,其中20.3%的男性表示感觉自己要孤独终老,内心极度不安;有近80%女性受访者存在“有自己的坚持,不愿意将就”的矛盾心态。 随着婚姻引发的焦虑和压力的持续发酵,长此以往恐将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4 不过话说回来,单身经济背后的各种新消费机遇,依然是值得所有人关注的。 其一,要继续完善婚恋市场。 必须承认,并非所有单身人士都渴望一辈子单身,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拥有强烈的婚恋需求。然而受限于工作生活圈子等现实因素,很多单身男女缺乏交友途径,存在类似摩擦性失业的“摩擦性单身”,而不少年轻的单身男女都不愿意参加各种形式的相亲活动,认为相亲对象并不如自己找的人靠谱。 基于这一考虑,发掘相关产品或服务,减少婚恋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或许能极大地帮助单身人士“脱单”。 具体来说: (1)农村市场方面:农村地区的“保媒拉纤”,很多仍依靠媒婆等传统媒介,婚恋企业尚未下沉至此。故而商家可以参考淘宝、苏宁等巨头的下沉模式,依托网络终端等渠道,将婚恋中介服务拓展到广大农村县城。 (2)城市市场方面:可针对城市单身男女,可以提供同城兴趣小组、校友圈、同乡群等增进了解的产品或服务。 (3)产品方面:婚恋相关APP市场前景较为可期,特别是针对工作繁忙、圈子较小的都市单身男女青年来说,能较好地满足他们的婚恋需求。不过,针对其中的诚信问题与茶托、婚托等乱象,需要强化监管,规范行业发展。 其二,要迎合单身人士的兴趣爱好。 都市的单身男女乐意为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品质、增加乐趣的产品或服务买单。英敏特报告显示,电影/电视剧、旅行、运动健身是单身消费者最感兴趣的领域;分性别看,单身男性对健身、科技和音乐的兴趣明显浓厚,而单身女性则青睐于护肤、时尚潮流和运动健身等方面。 基于此,叠加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相关消费市场存在进一步细分的空间,可以考虑布局。 其三,满足单身人士的陪伴诉求。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重考虑: (1)宠物经济:“吸猫撸狗”不但可以满足陪伴需求,还带有社交属性,非常适合单身人士,如此便利好整个宠物经济产业链,包括饲养、食品、用品、医疗、美容、培训、保险等等。 (2)线下聚会场景:朋友也可以满足陪伴需求,而面对面的交流要比线上对话更加亲近,与之相应的是桌游、餐饮等线下消费品面临机遇。 (3)线上产品:网络是单身人士寄托情感的重要渠道,愿意付费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小说、影视、音乐、动漫等领域均有机会,内容服务商将大有可为;同时,各种短视频平台、直播网站、兼具社交属性的付费游戏等相关产业的商业价值都得以凸显。 其四,细分领域机会多多。 单身人群规模庞大,从细分领域和不同年龄、性别出发,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1)社会安全:性别失衡可能会引发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女性作为相对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侵害。防身用品消费需求面临契机,如防身喷雾、蜂鸣器、快速报警装置等。 (2)养老产业:少子老龄化的深入,将对单身老年人的养老产生不良影响。故而可以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个性化养老产品与服务,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配套设施,开发面向老年人的智能家居产品,等等。 (3)心理咨询: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长期单身的男女心理负担加重,或将诱发心理健康问题。婚恋心理咨询服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包括恋爱咨询、压力疏导、个人发展等等。
昨天晚上9点多,地处北京海淀区中关村核心地段的中科院力学研究所院内传出一声巨响,一辆停在院内的威马EX5爆炸起火。力学所的专家和附近的居民们在震感之后,闻到了刺鼻的气味。 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光照亮了大家伙。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紧挨着宇宙中心五道口,方圆3公里内有5,6个消防中队,救火车和警察叔叔很快到达现场扑灭了大火。 力学所是一家光荣的单位,第一任所长是钱学森教授。老爷子给新中国搞出了两弹一星,罗布泊一声巨响,中国人民可就站起来了。 威马竟敢在中国原子弹之父、导弹之父的祖坛搞爆炸,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能答应吗? 事发后第一时间,社交媒体上很多朋友就喷了起来。倒是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反应很有意思。朋友告诉大星,所里第一时间通知大家,不要把现场照片外发,也不要对外讲具体情况。 微博上照片视频满天飞,周边单位已经通知不准威马下地库了,连北大、清华、北航的学生都知道威马电动车不能买了,力学所还想守住这个秘密。 这位朋友说,他们上一任院长秦伟的工作,马上要被现任党委书记、副所长刘桂菊接替,现在是敏感期。另外,搞科研的人买到会爆炸的车: 丢人啊。 读书人还是太要脸面,你看看人家威马汽车,12个小时之后才披露昨晚的情况,绝口不提爆炸的事,只说起火,人家咋就不觉得丢人? 算上力学研究所里这辆,这个月内已经有4辆威马汽车自燃了。王朴石看了威马的logo后说: 没有三长两短,都对不起这车标。 10月5日,福建邵武市一辆停放在路边的威马EX5,起火自燃。8天后,同样在邵武,又一辆威马EX5自燃。 大星看过现场照片,车头整个都烧没了。两辆车是当地一家出租车公司买来当出租车的,刚提车没多久就发生了自燃,还好当时车上没人。当地有关部门披露了事故原因: 电池问题。 事后,邵武市剥夺了这批威马当出租车的权利,还不准它们和其他车一起充电和停放,必须单独停在指定地点。 大星觉得邵武市的做法,已经构成了对威马的种族歧视。是不是买威马,还得专门给它在郊区买套房,每天早上坐地铁去郊区,再开威马去上班。 福建两辆威马尸骨未寒,江苏泰州一辆威马EX5又自燃了。这三次事故,威马可都没发微博,也没提处理措施。 直到中科院力学所这辆爆炸,他们才郑重地发微博回应,并召回上千辆电池有问题的EX5。在召回说明里,电池型号是ZNP3914895A-75A的电池里,混入了杂质,会造成: 析锂。 这个技术原理太深奥,大概是锂会在电池内结晶并有可能刺穿隔膜造成起火。这批电池的生产厂家是中兴通讯的全资子公司中兴高能,这个秘密,威马愣是守了20多天。 其实,在福建两辆自燃车事故后,威马提出过立即更换高质量宁德时代电池的方案,并愿意做出赔偿。要是当时就召回,是不是就没有昨晚的一声巨响了? 当然,中兴也有问题,当年他们要是也能像威马汽车一样,孟女士也不至于戴上脚镣了。 这批电池的买家可不单是威马,奇瑞、汉腾、吉利、众泰也是它们的客户,大星注意到一些车主已经开始了自救活动。他们相互交流着怎么才能让电池结晶慢一点的经验,比如: 别用快充。 还有一些朋友注意到这几次自燃的威马EX5,基本都是车头车尾同时起火。这个大星以前写过,电动车在冬天低温时耗电量会增大。威马当年说他们有一项黑科技,在电动车里装一个柴油机,柴油燃烧可以把电池“烤”热,耗电量就降下来了。 是不是“烤”出的问题,这得等威马自己分析。 月初,威马创始人沈晖在一封主题是“威马死过吗?”的内部信里,开头就引用了刘慈欣《三体》里的一段话,说生存就是一种幸运。 刘慈欣《三体》里好句子有很多,比如这句: 先生,我想掩盖对您的鄙视,但我做不到。
1最近爆火的上海“名媛”,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事情源自一篇名为《我潜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的刷屏文,作者声称,自己花了500块钱“卧底”进入了一个“上海名媛”微信群,在里面真切地体会到了魔都名媛们的魔幻之处:从豪华酒店的双人下午茶到豪华酒店客房,再到名车名包,都是她们“拼单”的范围,甚至连价值600元的二手丝袜都不放过,只为了借用这些物品来拍出体面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搭建起自己的“名媛”人设,仿佛诠释了爱“拼”才会赢的道理——只不过,这里的“拼”成了拼多多的“拼”。正当吃瓜群众们热议纷纷时,网络上又出现了某拼单“名媛”的回应:“我花自己的钱,不偷不抢,拼个酒店包包怎么了?”此言一出,再度引爆舆论。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罕见。前两年有个非常流行的词语,叫“伪精致”,大意是讲现在有一些年轻人,他们过着与自身收入水平不一致的“精致”生活:穿着价值大几千上万的联名球鞋,用着动辄几千元的“深海之谜”护肤品,买着奢侈品牌的包包,喝着几十元一杯的星巴克,俨然一副浓浓的小资风情。而这些,都被他们用美颜相机记录下来并展现在朋友圈的九宫格之中,满屏的点赞与羡慕之情令他们享受不已。有人打了个比喻:鸟类为了求偶,会把艳丽的羽毛展示给对方,也会四处收集亮晶晶的东西放在窝里,吸引异性的注意。在这一点上,“装富”的人们似乎像极了鸟类,然而他们的做法似乎并不一定会像鸟儿那样,总是能收获理想的结局。这让我想起了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项链》:故事讲述了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部长举办的晚会,特意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这条钻石项链让她在舞会上出尽了风头,仿佛自己已跻身于上流社会之中。怎料晚会结束后,项链在玛蒂尔德回家途中不慎丢失。为了赔偿给朋友一条一模一样的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项链,她不得不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葬送了十年的青春。当她终于能够还清欠款后,她的朋友却告诉她,那条项链只是一条价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在教科书上,玛蒂尔德的悲剧被定性为“资产阶级的虚伪性和拜金主义对人的腐蚀”,但仍有很多人并不讨厌马蒂尔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一个颇有姿色的年轻女子,只是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她有什么错呢?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2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曾经提出过一个有意思的“符号消费”理论。在他看来,尽管许多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物品的本质是它们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无论是一辆汽车、一款大衣,还是一瓶香水,都暗示了它的拥有者社会地位的区分,这就是商品的符号价值。而一件商品越是能够彰显出其拥有者或使用者的社会地位与声望,它的符号价值就越高。此时,人们消费的目的已不仅仅是出于实际需要的考虑,而是格外突出商品背后所标识的符号价值,以此来满足他们展示自己“不同寻常”的欲望。例如,很多人买车倾向于选择奔驰而不是现代,并非是奔驰更有用途,而是因为这个品牌会让人联想到更高的社会地位;很多人喝咖啡愿意买星巴克而不是瑞幸,不是星巴克味道有多么别具一格,而是他们觉得这样更能显现出自己的消费品位。客观地讲,一定程度的符号消费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它让商品具有了“文化”气息和不一样的内涵,诠释了一种更高级别的消费格调,标志着人们消费层次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也意味着消费的同时还能收获精神享受。而从历史的角度看,符号消费模糊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界限,让消费过程中的“审美”元素不再为精英阶层所垄断,凸显出现代消费日益民主化的趋势。然而,随着消费主义浪潮的席卷而来与不断演化,符号消费却逐渐变了味道。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主义的大环境之中,符号消费愈发泛滥,其代表的“拟象”越来越背离商品的真实使用价值,以至于真实趋于消失,世界成为了“拟象”的世界。在此过程中,现代传媒的大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各种商业广告的图像、文字、声音符号充斥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之中,很多广告都不强调商品的价格和性能,而是通过附加美丽、浪漫、奇异等文化特性来对民众的消费进行“劝说”。比如,为了激起民众的购买意愿,商家常常将饮用可口可乐与繁荣、成功、时尚的意义相关联,为美酒和香水赋予优雅、浪漫的异国风情,给洗衣机等家电产品穿上了科技进步、追求美好生活的外衣……商品在广告宣传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符号化,越来越脱离商品最初的使用价值范畴。而这样的脱离走向某种极端,就会引发各种物极必反的失序和混乱。至此,便出现了消费异化。3异化,是指一个事物过渡到自己的对立面,变成了与自身本质相反的东西。消费的真谛,在于带给人们更加幸福满足的生活,人们本应是有感情有判断力地进行有意义、有人情味、有创造性的消费。然而在极端的符号消费影响下,消费彻底背离了其最初的意义,同时也日益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念,继而引发一系列深远的危害。最核心的,便是“人”的个性逐渐失落,日益沦为金钱和商品的奴隶。不少人甘愿追随和迷恋媒体制造的热潮和焦点,以为消费的自由就等同于全部的自由,认定了通过“平等”的消费能抹平人与人之间的任何沟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豪车、名表、奢侈品牌、首饰背后的符号价值所束缚、控制甚至是奴役。他们在购买商品时,既不考虑手里的钱能否承受其价格,也不考虑这些商品是否真的是自己所需要的,更不考虑这些商品是否对自己的健康和环境有害,买它们只是为了占有它们,并享受其符号意义带来的地位、身份和品位:即使我没有一点点艺术鉴赏力,我也可以购买最珍贵的画;即使我没有欣赏音乐的情趣,也不妨碍我购买最好的留声机。这时,人们因为对金钱和商品的盲目“崇拜”而迷失自我,消费成为了对人们欲望的满足和炫耀的资本,而不是因为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们将最大限度的消费作为衡量自己是否幸福的标准,甚至“理智地认为,这样贪婪欲乃是自己所向往的一种更美好的生活体现。”久而久之,人们势必将丧失作为个体的意义和本真面目。或许会有人觉得,能够随心所欲地消费就是最大的幸福。然而,真正的幸福绝不仅仅停留在物质享乐层面,而是人们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及满足。如果只是单纯地将拥有财富和享乐视为幸福的衡量标准,那么人的实现、本性和全面发展无疑会遭受这种“异化”力量的无情压制,表面的物质充裕更是根本无法填补他们内心的空虚。消费主义下的消费异化,就像个邪恶的幽灵一样,困扰着很多人。美国社会理论家马尔库塞曾经描述过这样的社会现象:“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着同样的电视节目并漫游同样的游乐胜地,打字员打扮得同她雇主的女儿一样漂亮,黑人也拥有盖地勒牌高级轿车。”工人也好,黑人也罢,他们同本文开篇提到的上海“名媛”与《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并无本质区别:他们对于上流社会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崇拜,他们沉迷于上流社会的物质调性与消费繁荣,他们认为上流社会是由金钱的富有和够逼格的消费来定义的,他们认为通往上流社会的道路是可以通过模仿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来完成的。殊不知,这一切的一切,正好坠入了“幽灵”设下的圈套之中,贻害无穷。说句良心话,谁都想出人头地,谁都渴望实现阶层的跃迁,但这是个巨大的挑战,绝不是拼几单奢侈品、发几张朋友圈照片就能达成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总归不是什么好事情。4站在宏观经济的层面上看,扩大消费规模固然很重要,这是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中坚力量。但必须清楚的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消费,而不是消费主义,更不是消费异化。经济的发展与个人的全面进步,从来都不该相互脱节或是背离。正因为如此,当代年轻人树立起正确健康的消费观才显得极其重要。在此,我尝试着给出三点建议,供各位读者参考:第一,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有钱是花钱的前提,每个人的消费支出都应与自己的收入水平相适应,正如老话所说,“有多大本事就吃多少饭”。在此基础上去倡导积极合理的消费才是上策。试想,如果一个人的月收入是3000元,那么为了面子而花5000元请朋友吃大餐,或者秉承“交流至上”的理念而花1000元请朋友吃顿尚可的便饭,哪一个更合适呢?第二,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秉承“消费是为了满足现实需求”的观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购买最合适而非最贵的那款商品。消费过程中,自己要有主见,尽量避免盲目地随大流、追风头,杜绝与他人攀比。第三,知己知彼,谨慎消费。谁都会遇到急用一大笔钱的状况。此时,如果确实需要通过借贷手段来获取资金,那么至少应做到“知己知彼”,即考虑清楚自己是否能够做到按时还款,仔细筛选市场上靠得住的贷款产品。一旦进入还款周期,应做好资金配置与支出规划,从而在确保自己信用记录的同时,不给家里其他人添麻烦。临近尾声,我想说的是,“买买买”绝不是满足精神需求的唯一手段,年轻人们更应该通过读书、运动、旅行等其他方式来充实心灵,开拓视野,而这些,也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毕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