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一句话,把6亿中国人置入舆论关注之下。6亿中国人,并非精确的表述,只是对特定群体的标签化概括,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应不同的关键词。 与高收入群体相对,他们是低收入群体;与一二线城市用户相对,他们是下沉市场、五环外群众;与白领群体相对,他们是蓝领用户;与已经上岸的前浪相比,他们是仍在拼搏奋斗的后浪;…… 大多数时候,6亿中国人,既代表看不见的中国,又代表最真实的中国。在本文中,我们谈谈贷款机构眼中的“6亿中国人”。 不再下金蛋的母鸡 2017年以来,很多贷款机构制定了“蓝领攻略”,意图在无数个理发小哥中(这里系泛指蓝领群体,下同)找到现金贷增长的金钥匙。 贷款机构是如此着急,以至于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个群体。 当年为搞清楚90后关心什么,不少大企业邀请90后先锋代表去企业讲课,把诸如“90后不买房”等言论奉为商业圭臬。可你若问金融机构“蓝领客群”有什么特点?大概率只能得到这样的答案: 他们是抖音快手的沉默观众,是没能在B站后浪视频中露脸的“后浪”,也是运营部门PPT素材里的“月光族”、“低收入”、“低学历”、“年轻”群体,被贴上“资金饥渴”标签。 除了这些大而化之的印象,我们并不了解他们。我们主动向90后学习,认为他们才是未来;我们对蓝领群体知之甚少,视他们为商业变现的流量。理发小哥们很少表达,久而久之成了背景墙,成为沉默的分母。 既然这个群体“资质低”、“资金饥渴”,金融机构降低门槛、开闸放贷就好了,简单粗暴但是有效。 2017年成为现金贷的黄金期,激进获客的机构,市场营销费用大增,换来了用户数大增和贷款规模大增,现金贷平台作为新生代创业机构,盈利能力秒杀老牌P2P,而不少P2P也终于靠现金贷逆袭盈利。 繁荣的景象被2017年末的一纸通知——现金贷新规——打破,盛极而衰,现金贷开始走下坡路,一年不如一年。 前几日,趣店公布2020年一季报,营收同比减半,季度亏损4.86亿元,引来很多人唏嘘:现金贷这只母鸡,已经不下金蛋了吗? 现金贷这只母鸡,被玩坏了,还在下蛋,只是从“金蛋”变成了“坏蛋”。 生态反噬 放贷机构与借款人组成一个生态,涸泽而渔只能带来毁灭,相互创造价值才有可持续性。 我曾经向理发小哥询问其贷款体验,他一脸自豪(没错,是自豪)地说,“哥,一年下来,1万块钱还900多,很便宜吧?” 他一脸自豪,真心觉得便宜。我知道实际利率是18%左右,但却无从开口解释。他们没有学过现金流折现模型,不知道什么是IRR、APR,无法理解为何年化利率是18%而不是9%。 更根本的原因是,他们不习惯用利率来界定贷款是否便宜。 价格高低,是在对比中产生的,也就是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作为从业者,我们选择的锚定点是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4.35%;作为理财用户,锚定点可能是理财收益率;而对于理发小哥们,大概率是用午餐费用来计算的——全年900元,一个月75元,两顿饭钱,很便宜,不是吗? 按照他们设定的锚定标准,年化18%的利率是可以承担的,只要用途正当,这个利率的贷款于他们而言,是助力,不是负担;是在创造价值,而不是毁灭价值。 基于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要为借款人创造价值,至少应满足两点:适当的定价、正当的用途。 (1)适当的定价是创造价值的前提。事实上,针对短期、小额现金贷,各国都规定了最高利率。不少从业者曾经辩解,借钱的确能改善借款人生活,市场经济下,为何要限制借款人的自由选择呢? 因为适当的定价是创造价值的基础,定价过高,于借款人必然是沉重的负担,其他附着之上的一切美好都不复存在。 过去几年,以高利率为特点的高利贷从各方诟病到监管严打,空间越来越窄,但就如秋后野草一般,遇到机会总能“春风吹又生”。疫情期间,高利贷有死灰复燃之势,不少反催收联盟也趁势崛起,虽然扰乱了正常催收秩序,但对高利贷有威慑作用,仅这一点就有其存在的价值。 (2)正当的用途是创造价值的基础。利率定价再低,但如果用途不正当,用于诸如网赌、非理性高消费、以贷还贷、炒房炒股等,一样会酿出恶果,对生态本身形成反噬。这两年,监管机构严查银行贷款违规流入楼市,原因就在于此。 蒙眼高增长的放贷机构,恰恰顾不得借款人的用途,甚至明知用途有问题,只要能确保贷款收回仍会不遗余力放贷。生态中100家放贷机构,20家机构蒙眼狂奔,就足以扰乱整个生态,在竞争效应下引发竞相模仿,加速整个生态的恶化。 问题来了,网赌、以贷还贷、炒房炒股都还好说,该如何界定非理性消费呢?月入3000,贷款买苹果手机,算不算非理性消费,该不该支持呢? 非理性消费? 应该支持。 非理性消费不值得鼓励,但蓝领群体买苹果手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理性行为。 对类似苹果这类高价产品的追逐,是大多数年轻人背井离乡融入社会时必经的阶段。人人都有炫耀心理。在家乡时,盖座大房子就足以宣示财富地位,不必进行炫耀性消费(和比尔盖茨不需要穿名牌是一个道理);出门在外,彼此不认识,随身携带的手机就成了最好的炫耀品。《有闲阶级论》一书曾做过经典总结: “在农村,消费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被储蓄和舒适的家庭环境所替代,通过邻里闲话的传播,后者足以实现类似于金钱声望的一般目的。……随着通讯方式的发展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个人如今置身于许多人的观察之下,展示物品(或许还有展示教养)是他唯一能在众目睽睽之下让人们了解其声望的方式。” 炫耀心理,背后对应的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社交和尊重需求,为满足这两种需求进行的消费,不能简单归之为“非理性消费”。 我曾经注意观察过身边的理发小哥们,很多人用苹果手机。他们并不在意新款旧款,关心的是苹果的品牌,用来装点门面。 对他们而言,在外面打工,没有户口、没有房子、没有让人艳羡的工作、不能与家人时时团聚,方方面面产生的落差感,需要进行某种对冲,特定的消费品某种程度上可以发挥这种功能,如安迪?沃霍尔口中的可口可乐: “最富的人与最穷的人享受着基本相同的东西。你可以边看电视边喝可口可乐,你知道总统喝可乐,伊丽莎白?泰勒也喝可乐,你也可以喝可乐。可乐就是可乐,没有更好更贵的可乐,你喝的与街角的叫花子喝的一样,所有的可口可乐都一样好。” 基于相似的需求,他们也会追最新的电影、去KTV过生日、买李佳琦推荐的口红、带朋友下馆子,相比之下,很多挣钱能力更强的白领反而显得更节俭。 我们应理解这种现象,不能简单给他们扣上被“消费主义”洗脑的大帽子。某种程度上,他们不过在通过消费对冲落差感罢了。 温情与敬意 为用户创造价值,前提就是要了解用户。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强调,“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有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对于用户,我们也要心存温情与敬意:对国民同胞,不能没有温情;对衣食父母,理应存有敬意。 社交媒体越来越发达,蓝领群体触网率越来越高,但大多数时候,他们是沉默的。因为沉默,便容易被忽视,被简单标签化。 在《看不见的美国》一书中,作者用“看不见的美国”指代被主流社会忽视的群体,并如此提醒主流社会: “‘看不见的美国’无心争论,‘看不见的美国’精疲力尽,‘看不见的美国’没有时间去静坐示威,也抽不出空闲观看电视上激烈的辩论。‘看不见的美国’只想喝杯啤酒,早点睡觉。正是这些人维持着美国的正常运转。如果这些人明天辞职不干,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就会戛然而止。” 疫情期间,Tony老师不上班,顶着两个月没剪的长发,理发小哥们才短暂回归社会舆论的聚光灯下。同样,疫情期间,我们对环卫工人、快递小哥、便利店雇员有了更多的关注,意识到他们是保障我们日常生活的幕后英雄。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到一段话,讲的是一位打工爸爸眼中孩子对自己的看法: “你工作那么长时间,回到家,你的孩子就会说他们爱你。他们说这个,不是因为他们了解你,知道你是‘爸爸’。他们说爱你,是因为妈妈常常跟他们说,你爸爸是个好人啊,要爱他。我的孩子不了解我,甚至不认识我。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我没能陪他们。所以,我的孩子为什么还把爸爸挂在心上呢?因为妈妈常常跟他们说起爸爸。所以,我在孩子们心里的印象,全部来自妈妈的话。” 一个常年在外打工的爸爸在想什么呢?他在想,他在孩子心中的印象,全部来自妈妈的话。对于我们身边的这些人,我们了解的还远远不够。 比如理发小哥,就不仅仅是理发小哥,他们有多变的职业身份和丰富的职业履历。 一般来说,他们高中辍学,16岁外出打工,很多人的第一份工作是富士康的工人,觉得苦又回乡读个技校,之后可能做过按摩师、开过挖掘机、在厨房做过学徒、送过快递外卖,到了25岁左右,结婚生子,在最后一份工作中稳定下来。 同样的年龄段,你经历着高考、四六级、写论文、找实习,眼中全是理想和抱负,未脱学生稚气;他们已经体验过四五份工作,也曾无忧无虑,最终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我们如此不同,每个人都如此不同,不深入,又怎能了解?克劳德?霍普金斯曾在《科学的广告》一书中告诫我们: “在广告界可不能拘囿于自己的圈子,自绝于平民大众。成功的道路是从普通人当中穿过的。普通人是绝大多数人。了解普通人并且自己也是其中一员的人,成功的概率要比别人高出很多。” 面对C端大众做生意,务必要沉下去。 向6亿中国人推销贷款,唯一的出路就是心怀温情与敬意,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深入社会这个大世界! 参考资料: 1、何帆,《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中信出版(行情300788,诊股)社,2019. 2、[美]珍妮·拉斯卡斯,《看不见的美国(译文纪实)》,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
一 就业的来源! 人间的烟火! 中国的生机! 今天,总理在山东烟台考察时,在和商户和摊主交谈时,用形象的语言,再次强调地摊经济的重要性! 看吧,总理的原话是这样的: 国家是人民组成的,人民好了,国家才能好。靠每个人的奋斗,大家都好了,国家就更好! 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市场、企业、个体工商户活起来,生存下去,再发展起来,国家才能更好!我们会给你们支持的。 看到这一幕,不禁感叹,这真是一位亲民、接地气、有担当的好总理啊,他说这些话,意思很清楚,其实就是向各地松绑地摊经济、小店经济,发布了动员令! 要知道,现在正值困难时期,我国有数以千万计的打零工为主的低存款抑或根本没有存款的人还等待着工作,等待着养活自己和家人的钱。他们需要经济收入。 而赚钱,只能靠就业啊,没有工作岗位,一家人吃什么,喝什么,怎么还房贷,孩子们怎么上学?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是天大的事情! 正因如此,总理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要求各地政府:赶紧转变思路,积极行动起来,服务好、引导好摊贩经济发展,让困难群众生有点钱赚,有口饭吃,度过难关。 前段时间,中央文明办也明确提出: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不再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一场城市新政,已经开始了! 二 有人或许要问:小摊小贩,引车卖浆,把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城市,搞得脏乱差,为什么还要放开让他们发展? 这个原因,其实今天总理已经回答了。 1、就业的重要来源:地摊可以让一些失业群众、大妈大叔赚点辛苦钱,也可以给进城务工的底层人民,提供一个就业岗位,疫情之后更是如此! 很多人可能以为,就业,就是去公司或单位上班,早九晚五,有时还要九九六! 其实不然,在中国,有近亿人,是灵活就业群体,或者叫非正规就业群体。 这些人有的卖早点,有的摆地摊,有的纳鞋底,其中还不乏一些残疾人,一个“大碗茶”就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 对他们来说,一个卖鸡蛋灌饼的小推车,一个卖包子小米粥的早点铺,就是他们收入的全部,养活了一家人。 如果让这些人都去租店面,租金、押金、转让费、装修、水电物业等等,这些都不是底层劳动人民能承受的。 如果对这些非正规的经营一刀切地禁绝,表面上看,城市似乎干净了、清爽了,但在清爽的背后,往往是多少家庭的生计无着,是多少人的饭碗打破,是多少弱势群体“无米下炊”! 更何况,一场疫情,让全球的经济被迫按下了暂停键,也几乎让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商户失血性休克。 别看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开始复工复产复学,但有的人再也没有办法回到工作岗位上去了,那个工作岗位甚至可能已经直接没了。 在这样一个结构性、暂时性的失业窗口期,他们如果有摊贩经济这种非正规就业,就可以过渡一下,生存下去。 等疫情过后,经济恢复过来,他们回到原来从事的行业,仍将是一条好汉。 2、人间的烟火:地摊的价值,可以丰富居民的饮食选择,烧饼油条拌面饭团煎饺煎饼都有,也可以普通人,在夜色阑珊处,相互温暖。 想想,曾经在学校周边的小区门口,烤串的,麻辣烫的,煎饼果子的,铁板烧的,烤冷面的,天桥卖袜子的,真是一片繁荣。 摊主的锅中冒着烟气,油脂在五花肉上面蹦哒、辣椒香料在高温下散发着香味、各色各样的人在不同的摊位寻找自己所爱。聊天、叫卖、锅碗碰撞的声音,让人乐在其中。 对于白领、司机、学生等人来说,可以顺路买点吃的喝的用的,几块钱满足口舌之快。高楼大厦、kpi、成绩、冰冷的数据,不及现在的手中一碗冰粉来得舒坦和温暖。 尤其在疫情时期,让很多人相互之间,自觉不自觉地拉开了距离,因此也压抑了消费,更需要这种烟火气的对治。 消费是要靠传染的,人间烟火、市井百态,最能抚慰人心。一大堆人聚在一起,听一个伙计声嘶力竭大吼打折、甩卖,不买也买了;痛痛快快活着,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其实,哪怕巴黎哪怕伦敦,烟火气仍是一个城市的底色,高楼大厦绝不是现代。 毕竟,无“人”不成“市”,无“市”不成“城”。最抚慰人心的,正是一座城市随处可见的烟火气。 3、中国的生机:摊贩经济,是搞活中国经济的一个“润滑剂”,是一种低成本的创业方法。 看吧,街边摆摊设点,老百姓愿意在这消费。人心活泛了,消费增多了,小微企业就能赚到钱。 小微企业赚到钱,就能多开几个店,多雇几个打工仔、多雇几个打工妹。 打工仔、打工妹赚到钱,就敢去花钱哈皮,哈皮来、哈皮去,经济就有了活力,就从疫情当中恢复过来了。 看吧,成都城市管理的新政,就证明了这一点: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成都允许在确保不影响居民、交通和不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情况下,可以摆摊设点,助力商户恢复经营和经济复苏。 目前,成都市已经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2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7891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小小一个变化,就增加就业10万个,背后是10万个家庭的生计。 这样的变化,不仅仅发生在成都,还发生在许昌、杭州等很多中国的城市。 4、的确,以摊贩经济为代表的非正规经济,承担着某种“社会润滑剂”的功能,它符合低收入群体和普通百姓的就业需求,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一个社会对于底层群体的关怀和包容。 毕竟,虽然谁都希望市容市貌清爽干净,但现在很多底层民众需要的是钱,是能够生存下去的钱,只有等他们度过难关后,才谈得上更高维度的事情! 留得青山,才能赢得未来! 三 小摊点、大民生。 疫情之下生存不易,在这个非常时刻,放开街边摊确属善政,是对普通民众的真正关怀! 要知道,此次疫情冲击,影响的,更多的是人的流动性,它不是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实体经济。 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是资产暴跌,因此是富人的危机,是有资产的、有股票的、华尔街人的危机。 而这次疫情,导致的更多穷人的危机,穷人没工作、没市场,无法出门,没有收入,很多人度日艰难,不少家庭陷入生活的泥潭! 你没穷过,你不知道穷人的生活会有多辛苦,在非常时期,如果你站在安全地带时,即使做不到拉别人一把,也千万不要嘲笑那些处于危险的人,奋力挣扎的模样。 看吧,这个雨天里的女子。雨下得这么大,她追在后面跌跌撞撞地赶公交。一个公交的人都看着她在泥水里挣扎,通红着脸,摇摇摆摆,满脸都是眼泪。 她发着烧,刚刚拔针,可是请个病假就要扣300全勤,这300块钱,对有些人来说,就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还有这个台风天里冲出去的中年男人。 2017年8月,超强台风“天鸽”袭击广东, 他在家里看到自家的小货车被大风吹得摇摇欲坠,于是他冲过去,想用自己顶住小货车。 结果被车压倒当场身亡! 你说,那台风中顶住小货车的人,难道真的不知道危险吗?那个雨天里的女子,难道就愿意发烧生病,也要赶公交车去上班吗? 他们什么都懂,他们也想体面精致地生活,但他们做不到。对他们来说,生活的目的,不是享受,而是生存。光是为了活着,他们就已经花光了所有的力气。 别忘了,今年,中国农业大学一位院长叶敬忠,发表的那篇题为——《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的致辞: “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穷苦生活体验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明白穷苦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借钱难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体会到向别人开口借钱的感受; 一个从来没有抚养过残疾孩子的父母,永远不可能真正感受养育残疾孩子所需要的各种付出和各种滋味。 正是因为,人们其实根本不可能,真正体悟到弱者的生活现实和心理世界。 因此,我们更加需要保持一种态度,也就是要尝试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 正因如此,我支持放开摊贩经济,即使它可能让我居住的城市脏一点、乱一点,但是,它能够帮助一部分迫于生计的小摊贩,给他们一个“饭碗”,让他们在灯火阑珊处互相温暖,挺过这个难捱的经济寒冬。 毕竟,一个城市的温度,一个国家的格局,一个人的宽厚,往往就体现在它对弱势群体的包容上! 最后,我想把莎士比亚的一句话送给所有在生活里挣扎的人:"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 天亮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来源:财经要参(mofzpy) 水木然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魏欣 在疫情对美国的冲击下,政府补贴政策必须在执行速度和准确性的平衡中更加偏向于速度。期间出现的各种疏漏和争议加强了社会对于政府资源分配效率的不信任。 虽然“新冠”疫情在美国各地已经开始出现缓和的迹象,但是这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对美国经济产生破坏作用正在全国各地不断扩散。5月12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4月失业率为历史性的14.7%,为二战以来的最高点。5月14日,劳工部公布当周有接近3百万美国人申请失业保险。即使每周新增人数正在缓慢下降,疫情以来申请过失业保险的总人数超过3600万人。同时,“居家令”对零售业的冲击尤其严重。5月4日,拥有500家门店的服装销售公司J.Crew由债权人接手,申请破产重组;5月7日,总部位于达拉斯的奢侈品销售公司Neiman Marcus在休斯敦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5月16日,创始于1913年,拥有约850家门店的大型百货商店JC Penny在经历了多年的市场份额的流失之后,终于也在这场危机中申请破产保护。在各种经济指标急剧下滑的情况下,两党却在后续救助方案上产生了争议。5月15日,即便在白宫和参议院的威胁下,民主党人还是以微弱优势强行在众议院通过了他们认为必要的第四阶段救助方案——《健康与经济复苏综合紧急解决方案法》。 根据媒体公布的信息,为了防止短期的社会停滞发展成为长期的经济危机,这份民主党起草的救助方案将对社会各个阶层注入高达3万亿美元财政刺激措施。其中每个成年美国公民和孩子将可以再一次获得1200美元;每个家庭最多可以获得6000美元的补助。它还计划动用联邦资金补贴那些因为疫情而产生财政资金枯竭的地方政府。但是如此大范围的补贴方案在美国社会还是引起了一些选民的反感。从208对199的投票结果来看,不但只有一位即将退休的纽约州共和党议员跨党派投票赞成,而且民主党内部就有14位议员投票反对。这让人不禁产生疑问,美国是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的?应对效果又怎么样呢? “新冠”疫情发生后,在货币政策上,美联储迅速启动了力度空前的市场干预措施。3月3日,在爆发初期,他们就突然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50个基点。如此大幅度的降息是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以来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在随后的记者招待会中,鲍威尔主席认为,疫情已经对经济造成了实质性影响。3月12日,他们又宣布会对金融系统注入1.5万亿美元资金。3月15日,美联储干脆一次性降息至0到0.25%,并且重新启动了量化宽松计划。根据当时的计划,美联储将从公开市场上购买2000亿美元房地产支持债券和5000亿美元国债。3月23日,他们前所未有的取消了国债购买上限。只要经济有陷入长期萧条的风险,他们便可以随时进入国债市场干预。这样就压低了收益率曲线,稳定住了房地产和国债市场。 在基准利率被降低至0之后,美联储并没有像一些欧洲国家那样向负利率区间推进,而是采取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操作。3月17日,他们宣布重新启动了一项名为“主要交易商信贷额度(Primary Dealer Credit Facility)”的计划。根据这项计划,美联储可以向摩根大通、花旗银行、高盛等这样的大型金融机构提供授信,让他们为中小企业提供短期贷款。3天后,他们扩大了资产购买范围,把市政债券纳入其中。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为那些陷入困境的地方政府降低了融资成本。3月23日,他们在一项名为“二级市场企业信贷融资(Secondary Market Corporate Credit Facility)”的计划中增加了购买投资级别的企业债券。这样他们为那些大型企业也拉低了借贷利率,对处于困境中的航空公司尤其关键。对于那些商业银行不愿意接纳的中小型企业,美联储甚至在4月6日宣布他们甚至可以绕过银行,对他们进行直接贷款。这一系列非常规措施使受到冲击严重的地方政府和各种类型的企业仍然可以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不至于引发连锁倒闭潮和系统性危机。 在财政政策上,白宫和国会虽然在应对方案的内容上争执不断,但是总体行动还算及时。刺激措施到目前为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3月6日国会通过了83亿美元的紧急资金主要给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用于疫苗和测试盒研发工作。地方政府也获得了约3.5亿美元用于防疫工作。第二阶段中,3月14日国会通过了主要关注于防疫和隔离的《家庭优先和冠状病毒应对法》。为了让所有疑似感染者都不会因为费用问题而隐瞒病情,这个法案让大多数病人能够获得免费检测。对于那些由于各种原因需要自我隔离两周的雇员,这个法案也特别提供了两周的带薪假补贴。第三阶段中,3月27日国会通过了《冠状病毒援助、救济和经济安全法》。这个法案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所有美国家庭不会因为疫情引发的经济危机而陷入困境。对于年收入在7万5千美元以下的成年人,政府直接发放1200美元补贴。不超过2个儿童的家庭,每个儿童发放500美元。中小企业管理局还给企业主发放贷款,让他们可以继续为员工发放工资。只要8周后,他们仍然留住员工,老板的这部分贷款就会被政府免除。 这一场由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经济危机与上一场全球金融危机有很大不同。在很多经济学家看来,次贷危机是由于银行不负责任的过度借贷造成的。当时美国房地产泡沫非常严重,银行业过于庞大,资源错配非常严重。而本次危机更像一场天灾,经济结构中过热的成分非常有限,只是疫情造成了经济活动的突然停滞。但是和上次相比,本次的货币政策可以操作的降息空间非常狭窄。在2008年危机前,当时的基准利率还有5.25%。本次危机前,基准利率只有1.75%。这导致美联储破例采用了很多数十年前才实施过的非常规操作,也让一些市场人士质疑他们是否遵守了1913年通过的《美联储法案》。 政府对社会的财政补贴政策虽然非常迅速,但是在美国引起了诸多争议。媒体发现,原本应该给每个人发放的现金补贴,要么没有及时发放到需要的人手中,要么发放到已经去世人的账号中。还有一些已经离开美国的留学生拿到补贴。对于一部分收入较低的职业,由于失业补助过于丰厚,导致员工不再愿意回去上班。救助方案反而加剧了失业状况。哈佛大学通过中小企业管理局获得了860万美元的疫情救助款,但是他们因为是否应该被归属为中小企业引起了与特朗普总统的争议。 从美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很多地区的疫情已经渡过峰值,很多州也开始讨论复工计划。政府的应对措施是否得当可能还需要更长时期才能做出准确评估。但是从目前社会整体运行情况来看,经济复苏方案成功阻止了像2008年那种连锁倒闭潮的发生。社会安全网对于弱势群体的救助基本到位。但是在疫情对美国的冲击下,政府补贴政策必须在执行速度和准确性的平衡中更加偏向速度。期间出现的各种疏漏和争议加强了社会对于政府资源分配效率的不信任,也成为了第四阶段救助方案难产的重要原因。 (本文作者介绍:专栏作家,曾在美国供职于大型共同基金管理公司。)
作者:水木然 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人类真正的敌人,不是生态环境,不是经济危机,不是核武器,而是“算法”。 算法的本质是“大数据”。之前,我们说大数据是未来的石油。而现在我们发现大数据正在试图掌控人类。 这个世界正在被算法一点点吞噬,人们和“算法”的斗争,才是一场是决定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战斗。 1 什么是算法呢? 它不停的收集你的数据,站在高维解读你、透视你,审视你,知道你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想干什么,然后帮你设定好行为路线,冥冥之中将你彻底掌控。 比如当我们打开手机,平台马上就会通过你按手机的动作获取你的身体数据,包括体温、血压和心率变化,平台马上就会锁定你的喜好和标签,而且模拟出你的心理变化曲线,你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就疯狂给你推送什么,包括商品/作品/思想等。这时一套非常高明的推荐机制,它无限附和你内心深处的癖好,让你无限沉溺。 再比如,上瘾”也是可以被“算法”设计出来的。人的大脑里有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传导物质,当人被外界刺激的愉悦时,多巴胺会大量爆发出来,这种“爽”的感觉,是可以算法设计出来的,算法让我们持续上瘾。 现在各种娱乐APP越来越多,每个APP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运营团队,他们用强大的运算和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的方式,再在各种心理学、消费行为学、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不断的给你刺激,让你持续的“爽”,越来越离不开它们。 世界上竟然还有一个叫“多巴胺实验室”的公司,对外宣称“能运用神经科学理论,结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用多巴胺让你的 App 令人上瘾”。原来他们会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和时间点设计“奖赏”,比如不断的惊喜和奖励,或物质或精神,从而提高用户的留存度、打开率和停留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增加APP的打开率,提高打开时间,这会让APP更值钱,市值更高。 看看我们的周围吧,几乎每个人都沉溺在各种短视频/娱乐节目/游戏等等,这些浅层的刺激让我们“上瘾”。各色商家都在制造丰富缭绕的信息,让大众身陷它们创造的世界里,按照它们设定的逻辑去判断问题,从而产生购买和消费的决策,然后谋利。 我们总以为,这个时代信息传播高度发达,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而实际上,越是在这样一个似乎什么都能看见的时代,我们越什么都看不见。 信息自由传播的时代,并不意味着价值可以自由传播。相反,那些粗鄙的内容却无孔不入,我们早已深陷信息的洪流中,人的杂念和欲望都被勾起,看到的都是各种荒唐和妄想。 “算法”是人类发明的,却又让人类作茧自缚,因为人类已经陷入到这样一个枷锁中:科技越发达,人的智商就会越蜕化;营养越丰富,人的生理功能就会越衰弱。知识越唾手可得,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越差。 2 算法和人类的关系分为为三个阶段: 第一步,算法是我们的工具,我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它,但决策权在我们手里。 第二步,算法是我们的指示灯,它会告诉我们大方向和原则,然后我们去执行。 第三步,算法成了我们的上帝,我们索性放弃思考,享受岁月静好,什么都听它的。 随着算法的强大,人会变得慢慢放弃决策权。 未来的人只分成两种: 第一种人是99%的人,他们就是芸芸众生,属于“被算法”型的,完全被算法牵着走,彻底放弃了独立思考能力,每天刷刷短视频,看看直播,玩玩游戏,充当社会的吃瓜群众,这种人也只是社会资源的消耗者,属于无用的人群,也是无明的人。他们对社会的唯一的贡献就是顺应了算法机制,成了大数据的一份子,如同一具具行尸走肉,等待被收割。 第二种人是1%的人,他们少之又少,算法不能理解他们,推送的东西他们也毫无兴趣,相反他们却可以控制算法,普通人听算法的,算法听他们的。他们利用算法给世界制定新的游戏规则,同时监督每一个人的行踪,让他们不要互相越位,安分守己。 这种人将越来越少,恰恰是这极少数人,能成为人类食物链的最顶层,引领和统治一切。 这些人才是未来世界的主宰者,是人类进化而成的新物种。也因此未来人和人最大的差别,不再是阶层的差别,而是不同物种的差别,小一部分人将进化成为另外一部分人的上帝。 这就是人类的“新奴役时代”:“第一种人”在“第二种人”眼里都是透明的,全裸的,你以为你有自己的隐私,看似自由有思想,其实早已被平台操控的,就像上帝操控人类一样,平台对待你,就像你对待一只蚂蚁一样。 人和人之间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能形成“奴役关系”,要么是科技非常落后的原始社会,要么是科技非常发达的今天。我们绕了一圈又绕回来了,这就是物极必反。 五十年前,苏联机构克格勃依靠人类特工还无法每天24小时追踪2.4亿苏联公民,但是现在平台可以依靠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和强大的算法,轻松操控每一个人。 这就是为什么娱乐/游戏产业如此发达的原因,因为必须让这部分的精力消耗掉,让他们沉醉于娱乐八卦、各种段子中。 当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已经有足够的资源养活这些”无用阶层“,哪怕他们不能创造任何价值,但是也可以把他们圈养起来,或者说随意折叠起来,像垃圾一样堆放。 3 未来的世界看似是一个世界,却由很多个平行世界组成:顶级的资源操控者,从一个场合到另一个场合,交换共享资源;中层精英在奋力工作之余,必须把时间用来自我提升,努力接近顶层;底层无用人群,只能用廉价的食品喂饱自己,只能沉浸在短视频/小说/娱乐节目中。 这三种不同物种,将生活在不同的维度里,即便大家身处一个世界下,也会熟视无睹的擦肩而过,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因此,如果一个人出身平凡、文化一般、能力一般、又没有自制力、不善于学习,都将被一层层的折叠起来,他们没有信用、没有思想、不能借债、不能纳税,只能过着一种糜烂颓废、暗无天日的生活,如同一具具行尸走肉,只能被统统“折叠”起来,他们无法参与社会经济的运作,甚至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 马云曾说过:“蠢要比癌症还可怕,至少癌症还有救”。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一个普通人,要想挣脱这个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和“大数据”抗衡,做一个“反算法型”的的人,算法是顺应人性,反算法就是反人性,反人性就是“克己”, 为什么我们要提倡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就是“反算法”的。5000年的中国文化,说白了就是这两个字:克己。克己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贪图刺激,做长期主义者,延迟满足等等, 比如有句话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为”字念作wéi,是“修为”的“为”,读第二声。而不是“为了”的“为”,不是第四声。所以,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修为,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修为,就是修炼。真正看透这个世界的人,都懂得要不断修炼自己:克己,博学、明辨、慎思、审问、力行,提高人生境界,否则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未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修为的人,才能战胜算法和大数据,他们在各种诱惑和刺激面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种人将不断产出【信用资产】,包括产品/作品/IP等等,从而引领社会的进步。 当然,愿意精进的人的确越来越少,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麻醉自己。这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因为就像我们上面所言,未来99%的人都是被算法控制的,只有1%的人能控制算法。 最后,希望每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努力保持清醒。练就一颗如如不动之心,形成和巩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修身和正己,不贪图享乐和刺激,在自己专注的领域不断深耕和精进!冷眼面对这大千世界的各种诱惑,成为那1%的人。 水木然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魏欣 企业裁员的纵深发展也让一些工作机会的流失成为永久性的,对美国的核心技术实力造成侵蚀。在特效药被研发出来之前,美国社会暂时还不得不在防止疫情扩散和重振经济之间艰难平衡。 虽然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危机在美国一些地区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缓和的信号,但是由此带来的大量失业和对美国经济的冲击正在被更多人意识到。年初,各大媒体还在总结美国第一次度过了没有经济危机的10年,并且取得了近50年以来的低失业率。3月份以来,为了平滑感染数曲线而执行的居家令迅速把失业率推高至官方5月8日公布的14.7%。这是美国“大萧条”之后的最高点,完全抹去了次贷危机后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改善。各行各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急剧萎缩。很多经济学家仍然认为危机前美国经济中过热的成分并不多,灾后的经济反弹力度可能会非常显著。但是随着裁员潮的逐步深入,更多人开始发现其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可能比预期更加深远。 根据美联社的统计,由于数百万家公司关门,累计大约3350万美国人已经申请了失业救助金。这相当于在2月份所有就业美国人总数的五分之一,而当时的失业率只有3.5%。本次失业潮打破了二战以来的历史记录。经济学家估计,仅4月份就损失了2050万个工作机会。但这些数字可能还不无法准确描述问题的全部。一些智库估计,在4月中被解雇的人当中,有约1200万人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去申请失业补助,所以没有被失业数据捕捉到。因为各州都有失业补助热线被大量申请者打爆电话的情况。还有一些失业者因为居家令而放弃找工作,也没有被纳入统计。从4月到6月的美国GDP可能会相对去年收缩40%。 就像很多人事先预期的那样,为了避免人群聚集,本次危机对航空、交运、餐饮、旅游、博彩和演艺等行业的打击尤其严重。5月5日,大型民宿出租网站爱彼迎宣布了大约1900人的裁员计划。由于今年以来的收入降低超过50%,这次裁减占员工总数约25%。虽然公司对遣散员工的补助计划还算合理,但还是在全美引起了很大反响。值得令人注意的是,美国还有很多大公司的裁员或停工计划也非常惊人。根据福布斯网站的信息,网约出租车公司优步确认裁减3700人;连锁鞋店DSW给80%的员工直接放了无薪假;大型汽车租赁公司Hertz从北美业务部门裁员一万人;纽约拉瓜迪亚和肯尼迪两个机场的餐厅裁减了1200名服务员;波士顿大学停止聘请了1200名学生员工;美国西北部最大的连锁酒店McMenamins遣散了3000名员工。 但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公共卫生危机开始逐步侵蚀那些原本被认为是比较“安全”的工作岗位,把更多的人拖入生活的困境。当人们谈论“安全”的工作时,他们通常是指那些稳定性较高的岗位。比如政府部门的工作虽然薪水不高,在大多数国家都比较安稳。但是由于疫情对企业的冲击和失业福利开支的增加,政府财政状况也开始迅速恶化。根据近期全国城市联盟的一项调查发现,96%的地方政府都认为他们的税收不足以满足预算的需求。在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76%都要削减公共服务。超过一半美国城市都会因为公务员裁减影响到警察和公共安全部门。在洛杉矶,市长号召数千名公务员休26天无薪假,相当于减薪10%。底特律则面临3.48亿美元的预算赤字。他们解雇了200名兼职雇员,减少了一些全职员工的工作时间,还对一些公务员降薪5%。 虽然疫情给很多医院、急诊室和ICU造成很大压力,但是医疗行业却是本次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居家令让也让很多非呼吸道科室的医院关闭,让很多非关键部门的医护人员不得不按照规定留在家中。凡是可以推迟就医的病人都已经避免前往医院,以减少接触到“新冠”病毒携带者的可能性。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在所有失业最严重的行业中,医疗服务业排名第五。全美国有17000名牙医、12000名医师、7000名医护人员在3月份就已经失业。从3月以来,加州已经有数千名护士、医生和其他医护职员被辞退、强行休假或者接受降薪。由于大量可选性的手术被取消和非紧要的预约被推迟,医院损失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田纳西州的Cookeville医院在4月初就已经宣布了解雇16%的总雇员,约400人。南加州大学的医疗行业经济学家Glenn Melnick认为:医疗服务行业在过去35年中的前景都是一直非常不错的。但是本次疫情让行业发展放缓了很多。更多医院和诊所要学会在收入永久性下降的环境下生存。 即使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职业,也难免遭受裁员潮的影响。比如,航空公司飞行员的专业化程度都非常高,一般很少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在过去几年中,联邦航空管理局新增加了对飞行员的年龄规定,航空公司不得不强制要求一些年龄较大的飞行员退休。为了填充机队的空缺,他们只能从退伍军人中广泛招募年轻人。但是本次疫情迫使航空公司在过去两个月中取消了接近95%的航班数量,导致了飞行员的过剩。由于政府刺激方案对航空公司的救助,他们不得不接受6个月内不得裁员的条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今年9月底之后也不会裁员,因为航空业的快速反弹看来是不能指望了。美联航在5月初宣布计划在10月份开始考虑裁减三分之一的驾驶员数量。这将导致约4400名富有经验的飞行员失业。 企业裁员的纵深发展也让一些工作机会的流失成为永久性的,对美国的核心技术实力造成侵蚀。全球飞机航线的大幅度缩减也削弱了航空公司对新飞机的需求前景。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不得不调整宽体客机的产量。他们计划把787客机从每月生产14架下降到7架,777客机从每月5架下降到3架。因此也不得不大幅度裁员16000人,占全部员工的10%。由于商业航空业务的收缩,为波音公司生产飞机引擎的通用电气公司也扩大了他们原有的裁员规模。3月23日,他们曾经宣布由于疫情,他们要裁员2600人。但是5月4日,他们再次评估之后宣布全球裁员规模达到13000人,占现有员工总数的25%。可以想象,这些面临裁员的技术人员掌握不少核心技术,且为美国科技发展做出过贡献。由于这类企业缺乏竞争对手,他们失业后的求职方向也会相对狭窄。所以未来生活也会陷入困境。 令人值得欣慰的是,美国各大医药公司都在全力研发能够对抗病毒的药物,部分条件不错的州已经在评估重新开放社会的计划。过长时间的居家令带来的次生性灾害其实也是不可忽视的。联邦政府的2.3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已经为很多失业雇员和中小企业提供紧急救助。美联储也在尽量压低市场利率,让民众和企业仍然可以比较便利的获得贷款。社会保险也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尽可能向低收入家庭多发津贴。很多社团、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也在自发组织起来为陷入困难的家庭提供帮助。在特效药被研发出来之前,美国社会暂时还不得不在防止疫情扩散和重振经济之间艰难平衡。 (本文作者介绍:专栏作家,曾在美国供职于大型共同基金管理公司。)
一、 我在清明小长假和五一小长假,分别签约出手了两套学区房,坐标为上海静安和上海闵行。因此以实战经验而非纸上谈兵地汇报大家,上海学区房,一个月里就涨价了。 一点都没凉。 以至于,第一套出手的房子,价格我都已经悔了,现在挂牌的同房型已经比我的实际成交价高了一大截;第二套,我见苗头不对,赶在四月底往上跳价10万(房价的1.5%),尽管中介们没给我好脸色看,但这个价格依然获得了成交。 买我第二套房子的买家,心态已经崩了。因为他五一节前,曾对我家隔壁小区的一套房子(同一个学区)付过意向金并谈拢了价格。他节日里兴高采烈出去旅行了,本打算回来就签定金协议的,结果回来后就被跳价了。煮熟的鸭子飞掉。 一个细节是:中介替他打电话给我,问的第一句话是“夏姐你的房子价格没变吧?”我说不打算降价。中介补充了一句说“我是问你有没有涨价”。 讲真我也不知道北京西城区多校划片政策的出台,接下来会不会影响其它地区的市场定价。但此时此刻,我的切身感受是:没有。 因为就在刚刚,我还接了一个电话。还有中介问我定金协议签了没,如果没有,他明天还有两组客户要看,其中一组已经是复看,谈成概率很大。 这种卖家的优越感,我从2017年以后就没有感受到过了。 但是,亲,不要看到以上,就觉得房价普涨了。不不不,远没有。“房住不炒”的控制还是威力很大的。 自从一失眠就刷链家APP玩以后,我发现房价出现了“结构性调整”。我卖的第二套学区房,已经几乎涨回了2017年初的高点;但是那些老破小,尤其是无电梯六层楼公房的高楼层,虽然还不至于跌回2015年下半年全国楼市起飞前,但也已经跌到了2016年初的价格。 我在过去一个月里去了两次不同区的房地产交易中心,并问了保安现在交易的人多不多。保安不会骗人,说,真是比去年是热闹多了(尽管4月份还是受着一点疫情的尾巴影响的),但还是比不过两三年前的景象。 数据显示今年五一节,上海楼市继续挺热闹。据上海中原地产数据显示,小长假期间(5.1-5.5)新建商品住宅成交15.7万平方米,比去年假期增加207.8%。且成交格局上,改善型需求释放明显。 二、 知道我写个财经专栏,有些看房的客户乐意和我交换对房地产走势的看法,也跟我说说他们的想法。 我忽悠人的套路分析是: - 第一,房价若涨不过无风险资金收益(保守一点假设3.5%好了),换句话说一套700万的房子如果一年后涨不到725万,便算亏。而房价像过去20年的繁荣盛世是一去不复返的。 - 第二,房住不炒。如果是刚需,那在这个温和的谷底平台上买房总的来说还是OK的。对很多人来说,房子意味着“有了一个家”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或意味着融入这个城市、或意味着能结婚能生子、或意味着某种阶层或社会地位、或意味着享受城市的医疗教育等资源,这些都超过了计算或许还会浮动的“最低点”。 - 第三,一线城市房价整体上其实已经跌了超过10%了,也基本稳了;但4567线的、人口净流出的,我觉得还要跌。 - 第四,如果想看买点与趋势,短期看市场流动性、中期看政策、长期看人口。 因此“愉见财经”不赞成买任何人口呈现净流出的城市的房子。 哦对了顺便嘚瑟一下,Wuli“愉见财经”曾经踩点精确地预判过房价会跌哦,尽管那时候说这话,我还挨了好几顿骂: 看房人们交换给我的他们矛盾的心态是: - 第一,他们觉得偏宽的货币环境,未来还是会影响到房价的升值。 - 第二,对于小老百姓们,对抗通胀他们最惯性信任的,还是买套房子来保值,同时还可以住住;有个买家说,如果疫情再来,还多个地方可以隔离呢,否则有些小区都不让租客进了。 - 第三,深圳前些日子房价涨的新闻,也在某种程度上刺激着他们,提前结束观望。 - 第四,但是另一头,他们也觉得疫情影响经济和购房者的收入,所以房价不会涨。 - 第五,也有人预期抛盘变多,他们指望着这一阶段能捡到更多的笋盘。 - 第六,政策并没有松口,所以房价整体还是不会大涨。 除了学区房比较热,吃到国家政策规划的板块也热,感觉未来还会更热。比如上海的G60科创走廊沿线,以前上海市中心南移,未来西移也说不定。毕竟这代表了政策优势,也是未来的人口优势(假设越来越多的公司搬过来)。 三、 房住不炒。下面专业泼凉水。 第一,以我卖两套房的观察来看,学区房的去化,很明显是从一个学区小区最便宜的那几套开始的(比如面积最小、房型最差、楼层最差),曲线清晰地从便宜买到中等,然后成交量就僵持住了。市场购买力还是受限的,那些大面积豪装,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出手。 第二,我的感觉是3、4月份学区房卖得更快,这个月势头其实是下来的。(五一假期有特殊性,是个例外。) 我静安家对口的小学,3月20日出的招生简章,从那个周末开始我便成了看房团“兼职导游”,恨不得在地上贴一条看房游览线路、各房间直接声控播放亮点介绍,因为忙起来,我一天要带10多个“团”,话术一天要讲10余遍。 但4月底,热度就已经下来了。我问链家的小伙子,我的小区,他们3月底10天里卖掉3套,4月份上半月卖了2套,但下半月一套都没成交。(以上仅指链家数据,其他中介我没有统计。) 第三,无电梯的老破小公房,好像真的不太行了。 二手房的价格,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有点像股票,抛盘大了接盘的少,有一套成交低了,就成为后续买卖的参考值了。 无电梯6或7层楼老公房的问题,就是抛盘大、接盘少。尤其是高楼层。你想啊,当年动拆迁住进去的人,十几年一过,老了,楼梯爬不动了,都会想贴一点钱换一套电梯房;但谁来买这房呢?积蓄不多的外省市青年被限购了,本地青年到适婚年龄了总还是想着买套概念新一点的房子,他们多半会开车,所以也许宁愿市郊一点也要买得稍微像样一点。 我随机找了一个老公房小区的对比图,大家看看价格走势。 同样的抛盘大买盘少还发生在高端别墅,很多别墅也是过去几年没好好涨过的。别墅是很多家庭的第二、第三套房,利用率很低(很多别墅小区入住率50%都没有的),所以一旦家庭收入受到经济环境影响,最早抛的也会是别墅;这些年钱没以前好赚了,加上房地产政策调节下,买盘也并不活跃。 这么说吧,X小姐抛出的静安学区鸽子笼,8年涨成了买入价的三倍;接盘的北郊某二手别墅,谢谢前屋主替下家精装修好且空置保管了近5年,房价连涨30%都还差一口气,顶多算刚刚够上资金成本。 你想啊,当年动拆迁住进去的人,十几年一过,老了,楼梯爬不动了,都会想贴一点钱换一套电梯房;但谁来买这房呢?积蓄不多的外省市青年被限购了;本地青年到适婚年龄了总还是想着买套概念新一点的房子,他们多半会开车,所以也许宁愿市郊一点也要买得稍微像样一点;至于余下的改善型需求,就更不会考虑老破小了。 愉见财经
为了千万年薪,他们去卖保险 疯狂拉人头、快速扩张,友邦保险招募精英群体做代理人的模式能否继续?有人自称年薪千万,也有人离开。无论是焦虑的中年人还是野心勃勃的年轻人,都早就被公司察觉到“想赚钱的人更能成功”,他们要的就是这种人。 李勇今年42岁,他穿着衬衣西裤,背着双肩包,游走于肯德基、星巴克这些人群聚集的场所,每天至少要和三个陌生人打交道,见到面善近人的脸孔,就上前搭讪聊天,他将此称之为“随缘”。 这是他的工作。本月是李勇加入友邦中国的第十七个月。期间他创下过辉煌,八个月拿下MDRT(The Million Dollar Round Table, 简称MDRT,百万圆桌会议),这是全球寿险精英的最高盛会,也是多数寿险营销队伍的心之所向。 然而,高光之下是日复一日的拓新,李勇现在每天被“随缘”的陌生人拒绝的概率超过50%。 在这个行业里,大家心知肚明的是,如果无人可见,带来的将是无止境的折磨。“没有见人,意味着没有收入”。李勇低叹,自己到了这个年龄,可选择的行业较少,他从加入之初就想得十分清楚,要拿到自己想要的报酬,同时还要让个人价值得到认可,那就要“忍受自己不喜欢的,才能得到自己喜欢的”。 在加入友邦前,李勇也折腾过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腔热血去创业,还当过职业讲师。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并没有带来他想要的回报。2017年,家人生了一场大病,他的妻子从邻居那里得知友邦保险,李勇开始接触并进入保险行业。 李勇在友邦的职位是助理经理,手下招了两个小伙伴,业内称之为“拉人头”。而他只有再继续拉进两个“人头”,才能升到经理的位置。除了靠熟人转介绍,他只得日日与人会面,寻找那两个助其高升的“有缘人”。 在这条路上,李勇并不孤单。3年前,清丰从一家从事农业基因技术的公司辞职加入了友邦,也曾遭遇过招来两人最后却都流失的状况,其中一个是此前做工程的小老板。“他想暴富,老想卖大单,其中谈过一个600万的单子,连我们总监也帮着去谈,但最后还是没谈成,他就心灰意冷了,其实他要想继续做下去也挺容易,本来就挺有钱,自己买几单就是了。可他眼里只有大单子。” 说这话时,清丰也比较了下自己的收入,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母校做科研助理,月薪3000元。之后两份工作都是在农业基因公司做研究,月收入13000元左右,而她加入友邦第一年拿下了MDRT后拿到税后近30万的收入。 这些曾有着主流体面工作的高学历人士,谈到投身曾经被视为低端的保险销售行业时,都毫不隐瞒地提到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赚到钱。 而他们借以开单的第一桶金,往往就是曾经在学校和职场里积累下的“高端资源”。友邦同样也是看中了他们的“高端资源”以及“学习能力”。这是一场一拍即合的交易,成千上万的前职场精英们投身其中,有的借此获得了掌握上百人的团队、获得千万年薪,更多的人坚持不到半年黯然离去。 金钱的荣光照耀在金字塔顶端,而塔基之下则是焦虑的大多数。 “赚钱多、赚钱快” 2019年7月中旬的一天,雨后的北京并无丝毫凉意,闷热笼罩,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男男女女就像“朝圣者”一般,鱼贯而入东三环某五星级酒店的宴会厅。 大厅很快座无虚席,掌声笑声涌起。这是友邦保险一场不需要任何通行证的事业说明会。开场已过半小时,依然有人先后进场,后面还站着不少人,年龄在30岁到40岁左右,女性居多。《中国企业家》随机问现场的一些人,如何得知说明会?他们说是通过朋友圈或是熟人推荐。 为什么会考虑加入友邦?答案无一例外指向“自由、赚钱多、赚钱快”。 台上演讲者激情澎湃,字字句句不离年纪、职场带来的焦虑感。“如果不早早地为自己的人生规划,那么你的人生所剩的白色格子就不多了。”每一句末尾,演讲者习惯性放缓语调反问,“是不是?” 台下的人昂起头,高仰着脖子,异口同声挤出来一个字,“是”。 当大屏幕上出现关于“面对一份事业,我会考虑——我想要什么?收入、地位、时间、成本……”的话题时,台下的人纷纷举起手机,对准大屏幕拍照、录视频,有人还迫不及待地通过微信群或朋友圈分享出去。演讲者调侃道,“谢谢各位‘媒体记者’……”会场后面,有人席地而坐,一本正经记着笔记。 两小时过去,几乎无人离席,直到演讲者开始分享“夏威夷之旅、拉斯维加斯赌场、迪拜、租飞机”等内容,才有人起身离开。 类似这样的“友邦中国卓越领袖培养计划”说明会,如同纳新、旨在增援,几乎每周都会举办2到3场。“我如果想增援你的话,一定会想方设法拉近咱们的关系,然后咱俩可以一块去听。”在这场“增援”会上,记者见到了加入友邦两年多的松姗。她以前是一家猎头公司的合伙人,加入友邦后,除了每天“三访(拜访三个人)”,因为原有的职场资源优势,担任经理助理的她还负责大规模的人才增援。 毕竟猎头出身,在筛选和引荐人才方面,松姗认为友邦和一般企业招聘有着相似的流程环节:专门的人才测评、三轮面试等。对新人的要求是加入前至少要听三场说明会。“说明会是一个双向了解的过程,我们一定是招聘那种想清楚了的人进来。”李勇在加入前听了6场说明会,期间他还买了很多关于保险的书诸如《解密友邦》来研究。在职业规划这件事上,他从一开始就想得十分清楚。2018年4月,41岁的他在朋友圈高调官宣加入友邦,即使遭遇到困境,他还是不断说服自己要扛下来,“友邦对进来的人卡得很严,我从未想过自己不会干了,我的后半生寄托在此,我希望有小伙伴进来。” 对于年过四十的李勇而言,重返职场已经相当困难。网上到处是“职场上40岁以上的员工去哪了?”“职场为什么不要40岁以上的总监?”之类的帖子。而在他看来,做保险,只要坚持下去,从长远来看收入一定是增长的,“产品有续保佣金,行业做的越久,转介绍越多,团队建设机制越好,伙伴越多,收益就更好,没有退休一说。” 这也是驱动他每天游走在肯德基、星巴克不断游说“有缘人”的动力。人到中年的李勇把后半生寄托于友邦,而刚踏入职场不久的“北漂”年轻人,则将此视为“翻身”的机会。 出生在农村的雷鸣,留学回国后进了一家数据科技公司,该公司的模式是用科技手段让汽车理赔流程更简单,但做过车险理赔员的雷鸣并不认可这种模式,不到四个月就离职。其后他怀着从事金融业的想法,进入一家私募基金接受了一个星期的培训,在培训期间,该公司不断宣传公司文化,然后让员工都去做销售。雷鸣觉得这与其想从事金融业的初衷不符,很快就离开。偶然间雷鸣从朋友圈看到加入了友邦的朋友们分享的照片,觉得他们的精神面貌正是金融行业应该有的“奋斗激情”。 雷鸣没想到的是,从事保险行业还需要面试,并且是三轮。凭借留学经历,他如愿加入。在培训阶段他认识了90个小伙伴,其中近一半有研究生学历背景。“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都非常优秀,当时班里有医学博士,海外留学背景的也很多。” 雷鸣加入友邦的目的相当明确,“我们不可能是为了挣一两万月薪来北京,对吧?至少做保险行业有财富自由的可能性,如果是正常上班的话,绝对没有财富自由的可能。只要坚持下来。两三年以后,会有大飞跃,所以可能我前期干得并不是很好,也不会放弃。” 除了开单获得佣金,雷鸣也希望能在公司获取更多的人脉。“我从国外回北京后,觉得人脉还是不够,希望跟公司同事建立固定关系,然后也拓展一下自己的资源。”如果不是因为家庭原因回老家,雷鸣觉得自己会一直干下去。“北京是最好的一块蛋糕了,大家保险意识很强,又很有钱,市场很大,可以想象到现在有多少友邦的人。” 数位友邦内部人士称,在北京已经从2000人发展到上万的代理人,并且每周都有新人加入。 同时,也有人会离开。 拉人头、人设与关系变现 清丰已经加入友邦三年多。他发现往往每举办一场说明会,台下的人无比羡慕台上人的“风光”与他们朋友圈晒的那些“体面”。 在那场事业说明会上,一位来自扬州的90后前银行客户经理被邀上台,分享自己加入友邦的经历,妆容难掩其青涩,话语间透露出紧张感。她说保险是个“不好做、有难度、高收入”的行业,自己却很热爱。分享结束,前述演讲者上台说,这个女孩过往在银行的年收入在12万以上,现在半年收入就达到50万以上。旋即,台下掌声响起。 银行客户经理正是他们所期待的员工。保险公司们希望,高学历的职场精英们能将保险代理人行业从恶性循环的泥潭里拉出来。 上个世纪90年代,保险从国外进入中国,彼时由于“不看学历、不看背景,只要愿意卖,你就可以来”,从业人员素质层次低,保险培训不系统、不专业,导致保险营销人员为了销售业绩,销售误导现象时有发生,因为理赔条款解释不到位,一度让投保人眼里的保险是只投不保的“骗子”,行业声誉跌至谷底。 后来监管不断加强,行业逐渐规范起来。近年来,“三高(高素质、高品质、高绩效)”团队和精英代理人成为各家保险公司重点发力的方向。据了解,为留下一些精英营销人员,有些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尝试推员工制代理人,为他们设基本工资,交五险一金。“以前国内多数保险营销人员没有五险一金。” 在国内,太平人寿最早提出创建以“三高”为理念的代理人队伍。2018年,友邦中国提出了“新五年计划”,银保渠道启动了精英银保2.0,试图通过招募和培养精英,打造一支高素质高绩效的渠道支持团队。今年5月,友邦保险集团区域首席执行官蔡强曾透露一组数据,友邦北京分公司去年招入100多名博士,其中一个40人团队全部是医生,此外还有不少律师、会计师。2019年5月,中国人寿总裁苏恒轩也表示将打造“三高”团队。 很明显,那些有着优质资源和人脉的高学历职场精英们,除了较强的工作能力,以及自驱动力外,他们的校友、前同事也是一笔可盘活的丰富资源。一个很简单的算术是:人脉总数×他们拥有的购买力=潜在的市场。 但这个潜在市场并不容易盘活。首先是开单。雷鸣透露,新人加入友邦有三个自然季度考核,要求新人完成两单(有相应的产品规定)的同时达到提成2500元。为了完成业绩,他们往往是从此前认识的人着手。 李勇觉得卖保险是一个反人性的事情,“多数人不会主动找你买,需要有人去Push。”他优先考虑了自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不断以自己的方式提醒别人要买一份保障。不出意外的是,一开始他便遭遇家人和朋友的质疑与不理解,在向朋友推介产品时,对方极其抗拒,“他们认为保险都是骗人的”。 和李勇一样,前半年,清丰几乎是在他人的质疑与自我否定、纠结中度过的。“那个时候觉得自己挺受挫的,第一是自己根本就拉不下脸再去说;第二是没有找到销售的技巧,差点要放弃。” 清丰说服自己的是:友邦理念好、理赔好,是“将好产品分享给家人和朋友”“我是从专业角度来跟你面谈,了解了你的情况之后,给你推荐最合适的方案,保险代理人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就跟理财顾问是一样的。” 这个专业性强的“顾问”式的角色确实更适合“三高”团队,清丰和李勇都笃定认为,只要自己肯坚持,熬过半年左右的时间,基于已有的圈子、人脉一定能变现。 当然,除了卖保险产品,他们还有另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发展下线,以事业和收入打动和吸引职场精英加入他们。这是更直接有效的办法,同时也能将校友、职场资源利用到最大化。 业内人士透露,“保险公司琢磨需要哪些高净值人群,做过用户画像,比如女性、已婚等,知道哪些行业人士更适合、更容易成功,目前渗透到各个行业。”而拥有丰富人脉资源和交际能力的金融业、传媒业、公关行业则是前列行业。 他们更容易实现“拉人头”模式,“拉人头”以业内的“塔尖塔基”理论为基础——“保险营销业务员的收入构成有两大块,一是自己的业务,二是发展下线吃人头。越往高级别,越靠第二块收入,人头也越多。所以高收入的保险业务员有,但都是在塔尖的少数人。塔基就是广大的炮灰,只要拉到一个人进来做,无论有没有业绩,拉人进来的业务员都是有钱拿。如果拉进来,还有业绩拿,上面拿得更多了,而且是长期饭票。”在一个保险论坛里,一位保险人士如是写道。 在所有受访的保险营销人员看来,“塔尖塔基”已是一种默认的类似直销模式的客观存在。只要新人不断进来,位于塔尖的少数人即使做不出业绩也能“旱涝保收”。但只要下面某一环的新“人头”业绩考核不通过,就会出现“血缘”(直属)关系断代的局面。 为不损失自己的利益,保险代理人只得不断拉人头、保证其不断代。而拉人头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保险占领朋友圈”。在很多加入友邦的人士的朋友圈里,你会看到他们不断发布事业说明会、团建的照片,以及晒团队新成员的学历和履历,借此吸引潜在的加入者。 这是为了打造自己的人设。雷鸣说,“我不是一个很喜欢发朋友圈的人,但是做了保险以后,就一定要像微商一样发,现在做任何买卖,微信都是一个让别人了解你的窗口。我得不断发微信,普及一些保险方面的知识,我发的内容是要让别人通过微信来了解你是谁,而不引起反感。” “这都是销售技巧,我花了几个月去适应和学习。”雷鸣说。相比起他,有创业、传媒业、公关行业从业经历的人则很快适应了身份的转变,朋友圈里早已经都是套路一致的内容:穿着光鲜亮丽、打扮精致、参加各种活动。 从校友、前同事入手,不少人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其中招到2人称为A0助理经理,招四个人会成为A1经理,如果招的人里有一个人自己也招了四个人,他就成为A1,随之原上线变成A2,如果下面有3个A1,那么就会变成A4,A4是经理的最高级别。如果下面有10个A1,就成为M1总监。 总监和经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同,A级经理只有三代与其有关系,再往下就和他没有关系,而总监无论下面有多少层级,都会有奖励,所以成为总监乃至更高是很多人的梦想,这个职位也是所谓的“千万年薪”的机会。 淘汰与突破 “站在金字塔塔尖的那个人。年薪已经过1000万了,他每天就负责管理、演讲之类的,不需要销售任何东西。因为他现在团队有七八百人。”雷鸣介绍说。 在清丰看来,塔尖上只是少数人的荣耀时刻,整个公司和行业更多的是压力和出局。“大家都说很体面,过得很好,其实短期内离开的也有一些,半年内扛不过去的,基本上就走了。” 半年适应期已经成为一个分水岭,坚持下来的人继续享受他们的风光与体面。高收入者还被包装贴上“职场精英单良”“全能辣妈”“职场新女神”“阳光有志青年”等标签,而离开的人则难觅踪迹。 离职的人不乏“精英人士”,清丰团队下的一个有着海外硕士留学背景的人,由于无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培训也跟不上,不到半年便离开。一些并非保险背景出身的精英人士,坦言在加入友邦之后面临的压力不小。 即使顺利度过一年,拿下MDRT,也还是会面临新问题——要不要自己带团队。不像李勇早年有过创业经历,三个月后就开始带团队,下半年,清丰才从自己朋友圈招来两个人,但很快流失掉了,她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一开始没有想着把它当成一个创业的东西来做,所以进步得慢一些。” 在清丰纠结带团队的事情时,李勇则面临着一个更大的挑战,这几乎是所有友邦人都会经历的阶段——“以前认识的人脉都用完之后,怎么办?” 李勇想到的办法是“两条腿走路”——要么通过熟人转介绍,要么随缘。 但随缘搭上话的人也未必能顺利进来。曾在国内多家保险公司工作的李明称,友邦在招聘之前都会先和现有的代理人说先介绍身边的人来,而需要什么样的人都会有明确的指向性。“有些人即使带进来也不一定要,筛选有条框。那些在现有行业收入比较高、做得比较成功的高净值人群是首选,因为圈层很优秀。” 对于那些高净值的人而言,试错成本高,他们一般会经过深思熟虑才加入。而对于友邦而言,以寿险为主,精准招聘高素质人才能帮助其节约不少成本。李明将友邦营销员的模式定义为“身边关系的极速变现”——“我有高端资源,就拿来变现”。 有趣的是,有前员工透露,友邦不要做过保险以及P2P的人士。原因很可能是在公司看来,其之前已经透支完了人脉资源。 在身边的关系极速变现之后,人们很快也遭遇了瓶颈,需要代理人的自我驱动。而无论是“随缘”,还是从朋友圈吸引,圈层总是难以打破,好不容易建立的团队也很容易遭遇流失。 保险市场的规模相当庞大。友邦保险集团区域首席执行官蔡强曾表示,“有人问我中国差不多需要多少全职保险销售(即保险代理人),假设300个家庭(约1000人)能支持一个全职保险销售,中国14亿人大约需要140万全职保险销售。” 在市场需求驱动下,公司扩张步伐越来越快,新人也越来越多。营销人员不专业、培训跟不上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如何管理和培训成为摆在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靠谱保CEO吴军告诉《中国企业家》,目前保险公司主要面临三大变化:互联网发展对保险营销方式的冲击、消费者愈加成熟、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加剧竞争。而市场的变化需要保险营销员去研究和改变,但他们作为个体很难做出系统化、前瞻性的改变,这就需要公司提供管理支持和销售支持。 友邦一直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最近给新人很多激励政策,新人更有动力去达成目标留存下来。”但一位友邦内勤人员同时也坦承,近几年友邦的高端代理人队伍发展太快,培训确实有点跟不上。 有些用户称,针对同一款产品,不同的营销人员讲解水平参差不齐,很难甄别究竟谁是对的。这也暴露出快速扩张后,虽然吸引来了各行业的职场精英,但友邦的保险培训能力一时半会跟不上节奏。“现在的培训,每个班上多少人,哪一期上多少人,都有固定人数。一些新人面试通过后,如果要开始学习,中间可能要有一到两周的等待期。”雷鸣说。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认为,尽管互联网发展很快,但更多的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还是要靠线下交易。他表示,营销人员仍然是保险业务的主力军,近60%以上的业务是靠他们做出来的。“目前无论哪家保险公司,都在抢三高保险营销人员。招人和培训并重是必须的,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只能求得动态平衡。” 在此过程中,会有人因为业绩不达标而被筛掉,也有人主动离开。《中国企业家》向友邦求证离职率,截至发稿前尚未得到回复。上述友邦内勤工作人员称,目前友邦的人员流失率不高,对一些高端代理人筛选的条件必须是工作一段时间的高学历人士,对之前工作的收入要求是年薪10万左右,这被称为“NPA高端人才引荐计划”。这部分优质人才储备仍是公司的战略焦点。 另一位接近友邦的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表示,“公司很大,两极分化很严重,我发现做得好的销售,都有一些特质。那就是特别爱钱,有自驱动坚持做事,表达能力强,会推销,口才OK,教育背景好。因为如果你要接触高端客户,就必须给人感觉你是这个圈子的人。高端人群很难去买形象比较‘Low’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