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和客户行为的逐渐变迁,ATM机的功能和服务正面临巨大冲击。记者调查发现,受移动支付快速发展影响,以及出于运营成本的考量,多家银行正在减少ATM机数量并调整其布局,着力将其布放至金融服务薄弱区域,如重点县、空白县;同时,加大自助机具的智慧化转型力度。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中,不少消费者可能面临这样的窘境——扫码支付时突遇网络信号弱,转而想用现金支付,可钱包里往往没有多少现金,想要寻找ATM机取现,却发现不仅没带实体银行卡,ATM机也难以寻觅…… “消失”的ATM机去哪里了?记者调查发现,受移动支付快速发展影响,以及出于运营成本的考量,多家银行正在减少ATM机数量并调整其布局,着力将其布放至金融服务薄弱区域,如重点县、空白县;同时,加大自助机具的智慧化转型力度,大额现金智能柜员机、远程协同智能柜员机、实时制卡智能柜员机、智能领取机等一系列新型机具正不断涌现。 二季度减少3万余台 作为线下服务渠道,ATM机长期扮演着银行网点的有效补充角色,它可以突破银行网点柜面服务的时间、空间限制,让存款、取款、汇款等基础金融服务触手可及、“7×24小时”随时可得。 1987年,我国引进了第一台ATM机,此后我国逐渐发展成全球最大的ATM机市场。近年来,ATM机功能不断拓展,已经从过去以现金存取为主,逐步发展成多功能服务载体。 但是,在移动支付飞速发展的当下,ATM机渐渐失去了光彩,其数量也出现了缩减趋势。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全国ATM机数量为105.21万台,较上季度末减少3.09万台,全国每万人对应ATM机数量7.52台,环比下降2.85%。 记者从中国工商银行获悉,截至6月末工行全行营业网点达15787个,自助银行25602个,自动柜员机79544台,较上年末减少2647台。此外,截至2020年6月末,中国建设银行正在运行的自助柜员机为83379台,较去年末减少3388台。 相比之下,网络交易金额再创新高。中国银联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长假前7天,银联网络交易金额达2.1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3%,仅10月1日当天,其交易金额就超过3300亿元,同比增长15.5%。 除了数量减少,ATM机的布放区域也正在发生改变。记者了解到,多家银行正在统筹推进网点优化,启动县域网点结构调整工程,加大对部分重点县、空白县网点布放力度,以提高贫困县网点覆盖率,增强县域金融服务能力。 银行服务渠道生变 那么,让ATM机数量减少和调整布放区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记者调查发现,其变化背后的核心逻辑是银行服务渠道、获客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移动互联网崛起前,银行与用户建立联结的方式主要是线下网点、自助机具。为了增加获客渠道,大规模铺设网点、增设ATM机的做法曾盛行一时。然而,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用户取现需求减少,线上操作大幅增加。 “过去,银行从业者信奉‘终端制胜,渠道为王’,这句话现在仍然没有过时,只不过,终端从网点、ATM机演变为电脑,再后来被手机取代,服务渠道越来越依赖于线上。”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在形式上,银行已经从“砖头银行”演变成“鼠标银行”,进而发展到目前的“指尖银行”。 董希淼认为,随着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和客户行为深刻变迁,ATM机的功能和服务正面临巨大冲击。 一方面,互联网和信息科技为手机银行、智能客服等提供了强大支撑,一部手机就相当于一个支行。当前,95%以上的个人金融业务可以通过手机办理,即便需要实时对话沟通,也可以借助机器人来完成。 另一方面,客户行为正在发生变迁,越来越多客户偏爱数字化、移动式的服务体验,银行网点、ATM机较难满足客户随时随地获取服务的需求。 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银行业平均离柜率已高达89.77%,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排斥聚集”逐渐成为常态,非接触银行服务兴起,将进一步加剧银行ATM机的式微。 此外,居高不下的购置、运营、维护成本也成为银行减少ATM机具数量的一大因素。“在行业已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即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帮助银行提升效率、规模和用户体验,降低成本和风险。”微众银行行长李南青说。 智慧化转型成重点 多位业内人士预计,未来ATM机的数量仍将进一步减少,但对于已投入使用的机具,其智慧化变革将愈发突出,线下网点、ATM机将被定位为线上渠道的补充。 当前,已有多家银行打造了5G智能网点、智慧银行旗舰店等新型网点,以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推动线上与线下、远程与现场相结合,让金融与泛金融服务无处不在。 记者走进位于北京金融街的工行“智慧银行旗舰店”,发现该网点的自助机具已突破传统ATM机功能,引入了5G、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科技。 在智能服务区,布放着大额现金智能柜员机、远程协同智能柜员机、实时制卡智能柜员机、智能领取机,它们分别可以提供不同票面大额现金处理、远程坐席协同、客户新申请信用卡立等可取、现金实物订单化预约自取等服务。此外,为了更好将金融服务嵌入生活场景中,该网点还配置了工商执照制证机、个人征信报告查询机、24小时自助办税终端等政务服务设备。 “下一步,银行应该对网点、ATM机进行准确定位、合理规划,并加快推进线上线下融合、联动,推动服务渠道协同和资源整合,激发网点、ATM机发挥线上渠道难以具备的功能,提高辐射能力和服务张力,与线上渠道一起为客户提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服务。”董希淼说。
9月29日,国内首个以住房金融服务为主题的“5G+智能银行”在广州亮相。 据了解,该“5G+智慧银行”由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与广电运通共建,后者提供了软件、硬件、设计、数字展示等智慧网点建设全套解决方案。 “5G+智能银行”一方面依托“5G+”“AIoT”新引擎,开拓了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新模式,为客户提供极致的全旅程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在原来银行综合服务外,该分行将一站式提供建房、买卖房、存房、租房、装修、以房养老、智慧社区等涉房全链条业务。 作为国内银行智能设备的绝对龙头,广电运通市场占有率连续12年稳居第一。近年来公司积极参与银行网点的数字化转型,产品及解决方案已在国内外各大商业银行落地。在设备智能化、业务数字化基础上,智慧银行网点的核心能力开始聚焦多渠道整合协同,核心视角从过往的“以业务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 “5G+智能银行”在这方面作了一次尝试,也为未来多触点的全渠道融合打下基础。“未来数字化银行网点必然要体现‘四新’,即新引擎、新理念、新体验、新生态。”广电运通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引擎,是借助5G技术,通过与VR、AR、AI、物联网等技术结合,加速赋能银行网点转型;新理念,是要发挥好物理网点与网上银行的差异化优势,打造统一的数字化运营与服务体系;新体验,是应用新技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多模态、沉浸式的智能服务体验;新生态,是银行围绕金融科技及生态合作场景构建,基于开放API技术,融合传统银行业务与政务、住房、汽车等行业,形成“金融服务无处不在”的新生态。 “未来银行的构建是一个全渠道融合联动,形成客户价值螺旋提升过程,”上述负责人表示,在网点打造客户价值经营中枢的同时,持续深化线上渠道,形成O2O全渠道客户价值经营模式,基于客户数据挖掘和平台化生态圈杂志服务构建,成为客户“金融+生活”的智慧管家。广电运通将与各商业银行携手达成这个目标,以创新科技便捷人们的生活。
8月27日晚,申通快递发布2020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期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58亿元,完成业务量约35.17亿件,同比增长16.48%。申通快递方面表示,将持续聚焦快递网络建设,稳步提升服务能力,加码数智化转型升级,全面打造智慧运营。 2020年上半年,申通快递继续落实中转布局“一盘棋”战略的重要举措,推进重点城市转运中心直营化的重要进程,收购了济南、重庆转运中心中转业务资产组,进一步加强了转运中心的标准化建设、标准化运营及精细化管理,加大转运中心的科技投入,全面提升转运中心的分拣时效,不断构筑公司强大而高效的中转运输网络体系。6月末,申通快递全网共有转运中心68个,自营转运中心63个,自营率约为92.65%。 同时,申通快递着力打造智慧物流运营处理中心。公司设备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变,截至6月末,公司累计拥有自动化分拣设备194套,其中自动化交叉带分拣设备122套,较2019年新增32套;摆臂设备现有72套,较2019年新增17套。同时,公司继续优化进港、出港路由标准体系,其中干线运输全部采用集约化模式,最大化的降低运输成本,让利给末端网点。 在打造智慧运营方面,为商家量身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申通快递推出了“申无忧”,该服务平台通过为商家提供订单物流全链路生命周期管理、账务管理、打单管理、售后管理等功能模块实现商家物流订单数据迈向数字化。 据悉,目前“申无忧”已实现日订单打印量突破百万级,代收货款订单突破十万级。工单系统已覆盖数千家网点,24小时工单完结率达90%以上,线上问题处理能力提升20%以上。在为商家赋能的同时,也提升了服务质量和品牌粘性。 与此同时,公司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网点管家”,针对解决网点账务管理时效性、网点服务质量、网点经营能力、生存能力等难题。“网点管家”上线以来,新老系统替换率已超80%,实现网点作业效率提升超50%、人力资源节约10%的显著成果。
李亮正为自己此前的决定感到庆幸。两年前,他从南方一家生产、销售ATM机的公司离职,成为一名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行业已经要变天了,不再是朝阳产业。我必须早做打算,找一份更安稳、长久的工作。”但变化比他想象的来得更为迅速。就在李亮离职的这年(2018年),相关上市公司的财报显示,多家ATM(自动取款机)厂商从净利润下滑开始转向大幅度亏损,2019年亏损进一步加剧,好日子一去不复返——过去多年,这些企业曾赚得盆满钵满。伴随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现金使用加速萎缩,如今,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也渐行渐近。8月12日,商务部下发通知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先由深圳、成都、苏州、雄安新区等地及未来冬奥场景相关部门协助推进,后续视情扩大到其他地区。据21世纪经济报道,工农中建等四大国有银行正在大规模内测“数字人民币”电子钱包,输入手机号就能完成转账,无网络也行,还可扫码消费。数字人民币定位是现金(M0)替代。一旦数字人民币正式推出,是否会给已有半个世纪历史的ATM机致命一击?ATM厂商靠炒股求生“公司当时营业收入、利润增长还不错,但我心里没底。移动支付发展太快了,我自己一年到头都没有去过银行网点、用过ATM了。”李亮如此解释自己两年前的担忧。如今看来,他的担忧早已成为现实。以国内ATM机生产厂商之一的御银股份(002177.SZ)为例,其财报显示,其净利润从2017年的1377万元骤降788%至2018年亏损9482万元,2019年净利润录得6728万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亏损2465万元。净利润转正的主要贡献,来自证券投资获利9583万元。由于扣非后净利润已连续三年亏损,御银股份甚至收到深交所问询函,要求说明业绩连续下滑的合理性。御银股份解释,由于移动支付持续蓬勃发展,银行网点和 ATM 网络受到了较大冲击。银行网点新增逐步陷入停滞;网点内新增金融机具需求大幅减少。同时行业内各种竞争也日趋激烈。公司ATM产品销量从2017年的4397台,到2018年降至2098台,2019年仅销售出230台,且单台ATM收入下降。今年4月,御银股份公告称,拟使用不超过8亿元自有闲置资金用于证券投资。对御银股份来说,卖ATM已不及“炒股”。另一家ATM厂商恒银科技(原恒银金融,股票代码:603106.SH)财报也显示,其2018年净利润8007万元,同比骤降46%,2019年亏损3894万元,扣非后净利润更是亏损1.09亿元。其中,3500万元政府补助和4800万元投资收益显著缩小了亏损幅度。今年3月,公司公告拟使用不超过2亿元的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在新三板挂牌的ATM厂商新达通也已三年连续巨亏。在优化岗位和人员之外,新达通甚至开始布局光伏发电和教育培训。而李亮的前公司日子也不好过。“听说公司今年调整合并了许多岗位。”李亮说。取款机曾是“印钞机”ATM厂商是有过好日子的。现金时代,一台台自动取款机就是ATM厂商的“印钞机”,且供不应求。1967年6月27日,世界第一台ATM在英国巴克莱银行恩菲尔德支行投入使用。在此后的53年间,ATM随着人类生活的足迹遍布全球各个角落,甚至在南极最大的科研中心麦克默多站,也装有两台ATM供居民使用,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ATM”。国内第一台ATM在1987年由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引进。当时,一台ATM有一吨多重,安装的时候需要用吊车。最初的ATM主要作为展示用途。1993年,我国启动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金卡工程”,银行系统经过电算化改造,对ATM设备的需求开始快速增长。上世纪90年代进入辽宁某大行工作的何聪回忆,工作初期银行还是手工记账模式,存取款都只能在固定的储蓄所。1995年,何聪在储蓄所第一次见到ATM。“很新奇,刚开始都不敢用,一台机器50万,我那时候工资每个月也就一千,怕给碰坏了。”到2005年末,我国ATM保有量为9.5万台。出于安全和技术考虑,银行最初采购时以日立、迪堡、NCR等美国、日本品牌为主,国产ATM厂商一般以代理进口设备和自行研发并进。据此后进入ATM厂商工作的何聪回忆,2004年开始,银行对ATM的需求爆发,自己一年中有3/4的时间都在外地谈业务,跑遍了大江南北。公司团队随业务急剧扩张,每次出差归来,团队中就有许多新面孔,聚餐后,何聪又匆匆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出差。扩张盛宴中,国产ATM开始崭露头角。2007年登陆A股的广电运通(002152.SH)成为国内首家ATM上市公司,2006年、2007年、2008年其净利润分别达到9014万元、2.32亿元、3.32亿元,增速分别高达143%、153%、40.55%。持续高速增长的市场吸引了大量企业分食蛋糕。新达通是ATM市场最后一批入局者,2013年其净利润达到5170万元,增速高达763.63%,2014年、2015年度净利润也都超过3000万元。国产厂商的进入,带动ATM价格大幅下降,从最初的40万元/台降至不到5万元/台。ATM也得到进一步普及,开始走出省级分行、星级酒店、大型商场等场所,遍布街头巷尾。央行发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ATM保有量达到86.67万台,新增25.18万台,远超此前每年10万台左右的增量。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ATM销售市场。全球ATM行业协会CEO麦克·李在2015年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只是一个开始。但事后回看,这已是盛宴的尾声。“时代抛弃你时,连声招呼都不打”变化在2015年春节就已经埋下伏笔。这年春节,微信牵手春晚开启全民抢微信红包。2016年,支付宝接棒春晚红包集五福。此后,移动支付相继拓展线下消费场景,购物、出行、外卖等线上服务爆发,不带现金也不会影响生活。ATM厂商们并非没有看到这些变化,但过往多年的高增长让它们认为,这只是小波折。御银科技在2017年表示,全球大部分成熟市场,ATM设备及现金取款交易量仍在增长。2017年登陆A股的恒银科技也安慰投资者们,现金的重要性不会改变,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我国消费者对现金结算有一定偏好度,ATM仍有市场需求。理由是,世界上成熟市场在2012年每10万人拥有ATM就超过120台,而中国2016年每10万人拥有ATM仍只有63台。但此时,ATM的买单方——银行,对网点的布局态度也已转变。2015年, 被称为“宇宙行”的工商银行开始优化物理网点,但增加了自助银行及ATM布放。这一年,工行还推出e-ICBC互联网金融战略,宣布要在线上再建一个工行。2016年,工行首次明确提出控制物理网点总量,将轻型网点作为进驻和覆盖新兴、空白区域的有效方式。工行的自助银行、自动柜员机数量开始下降。财报显示,从2016年末至2019年末,工行自助银行减少3490个,ATM减少17892台。用户使用ATM的频次也大幅下滑,ATM交易额减少5万亿元。与此同时,2019年工行网络金融业务占比提升至98.1%。某银行柜员肖铭介绍,当前用户使用ATM主要为了存钱。受困于运营成本,ATM跨行转账仍然收取每笔2-4元的手续费。目前他所在支行的ATM已从6台减至4台。据行业早前测算,国内单台 ATM 每年至少发生 0.98 万笔跨行取款交易才能盈亏平衡。由于入不敷出,2016年后ATM跨行转账还提高了收费标准,而移动支付、手机银行已普遍免费。同期,银行业和第三方支付的移动支付业务高速发展。央行数据显示,自2015年末至2019年末,银行业移动支付笔数增长6.3倍,从138.37亿笔增至1014.31亿笔,金额从108.22万亿元增至347.11万亿元。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笔数增长7.76倍,从821.45亿笔增至7199.98亿笔,金额从49.48万亿元增至249.88万亿元。ATM跨行转账曾是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央行一度要求银行ATM转账延迟24小时到账。2019年3月,央行取消这一限制,因为通过ATM诱骗诈骗数量已经很少。“直到2017年之前,同业都认为只有低价、技术、产品性能才是竞争关键,现金循环、记录冠字号、刷脸取款,ATM技术也不断进步。移动支付根本没有被视为威胁。”李亮感叹,“时代在抛弃你时,连一声招呼都不会打。”数字人民币成最后一击?今年7月,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滴滴出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据《财新》报道称,美团点评、哔哩哔哩(B站)也将与参与数字货币项目的银行展开合作。在何聪看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牵手滴滴、美团等主要为布局消费场景,分羹移动支付市场,与ATM等现金交易关系不大。但疫情加速消费线上化,随着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现金交易规模可能进一步下降。“国内自助现金设备的确新增不多,不过海外市场的需求不错。国内市场综合柜台机等个性化需求更多。”何聪介绍。当前,商业银行正在大规模进行网点智能化改造。广电运通认为,按照全国22.8万个网点,每个网点改造费100-200万元预算进行计算,这是一个千亿级的新兴市场。农业银行8月11日宣布,该行2.2万个网点全部实现智能化,将持续推进运营人员转岗、增加营销人员数量及占比。但网点们还面临另一个窘境,许多客户已经不去网点了。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2019年末银行电子渠道分流率已达89.77%。上市ATM厂商中,广电运通成为为数不多仍维持利润增长的公司。ATM行业观察者杨洋向作者介绍,广电运通基于现金设备制造的技术延伸至交通、智能零售机具制造领域,还根据银行业需求,股权投资银行信息中台系统,在人工智能方面投入研究。与此同时,包括广电运通、御银股份在内的ATM厂商,表示正在进行数字货币相关的研究,希望成为“数字货币”概念股。广电运通介绍,公司主要研究自助设备上数字货币与银行账户货币之间的兑换,银行自助设备包括但不限于ATM等。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无相关业务收入。“IBM早年也是卖硬件,但现在以咨询、软件服务为主。主要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业务基础,尽早布局新方向。”杨洋表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认为,“数字人民币”如果推出,对ATM应有影响,但冲击有限。一是ATM主要受整个移动支付发展的影响,以及现金存取场景的需求减少;二是预计“数字人民币”的使用群体和ATM用户差异较大,前者以数字化偏好者、中青年和专业人士为主,后者以习惯线下人群、中老年等为主。(文中李亮、何聪、杨洋、肖铭均为化名)
长期以来,在中国一直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金饭碗这就是商业银行,相信在大多数中老年人的心目中,商业银行就是西装革履的真正白领,曾几何时由于银行收入高、工作稳定成为大多数地方年轻人争相加入的地方,甚至有考银行比考公务员还吃香的说法,然而时过境迁,最近的商业银行虽然依旧每年给我们贡献着财报上亮眼的数据,却已经不是当年成功的模样了。 银行到底怎么了?六大行一年关闭上千门店,银行网点被大量淘汰,银行业的路到底在何方? 01 一、六大行一年关闭近千网点 根据科技日报的报道,近年来,银行网点缩减已成趋势。2019年,六家国有大行网点合计减少836个,同时,六大行员工数量合计减少了1.15万人。特别是疫情暴发后,不聚集成为常态,“非接触银行”服务兴起进一步加速了网点的关停。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如今身边的银行网点越来越少了,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科技日报记者查阅银保监会金融许可证信息平台发现,截止到7月27日,今年全国共有1730家商业银行网点终止了营业。 网点是传统银行最小的经营单元,是进行客户细分、需求对接、产品投送的阵地,也是业务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银行网点缩减已成趋势。2019年,六家国有大行网点合计减少836个,同时,六大行员工数量合计减少了1.15万人。特别是疫情暴发后,不聚集成为常态,“非接触银行”服务兴起进一步加速了网点的关停。 在办理金融业务时,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选择去银行网点办理,而是或打开电脑或使用手机,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来办理。银行网点数量不断减少的背后,离柜业务率走高是重要原因。离柜业务率是指客户离开柜台处理的业务量占银行总业务量的比例,离柜率越高说明通过网络、移动支付和电子自助渠道办理业务的客户越多,客户对线下网点的依赖程度越低。 据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离柜业务率达89.77%,相比2018年的88.67%提高了1.1个百分点。而在7年前,银行业平均离柜业务率还仅为63.23%。同时,电子银行交易额增长迅猛。201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网上银行交易笔数达1637.84亿笔,同比增长7.42%,交易金额达1657.75万亿元;手机银行交易笔数达1214.51亿笔,交易金额达335.63万亿元,同比增长38.88%;电商平台交易笔数达0.83亿笔,交易金额达1.64万亿元。 面对着大量的线下网点关闭,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商业银行的未来究竟路在何方? 02 二、商业银行的未来究竟路在何方? 其实,我们仔细研究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银行业其实并不是一个古已有之的产业,而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生产力发展逐渐产生的产业,根据金融学的观点,最早的银行起源于欧洲的货币兑换业务,由犹太银行家们在重要的商业城市在长椅上负责各国金银币的汇兑与此同时再进行一定的金银保管业务并收取一定的保管费,随着保管的时间逐渐增长,银行家们逐渐发现原来不是所有人都会把自己存在银行家这里的金银取走,所以就开始拿这些钱去放贷从而获取更多的收益,之后为了吸引用户存钱,开始不再收取保管费,反而支付一定的利息给储户,这就有了现代银行网点的雏形。从这个历史的逻辑出发,我们再来看银行的网点其实就能够看到很多的东西,帮助我们进一步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银行网点的大量布局其实是和市场经济发展高度相关的。相信大家只要去问问自己家中的老一辈人就会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前基本上银行网点是非常少的,只有个别特殊的地方有银行,银行的网点分布也非常少,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商业银行网点开始了激增之路,并且高速增长下去,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到22.8万个,其中年内改造营业网点15591个;设立社区网点7228个,小微网点达到3272个。这么多银行网点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高速增长的金融需求所决定的,再加上前些年来各家商业银行快速崛起,为了更好地抢夺用户,开设网点就成为了最常用的手段,不少二三线城市早年只有五大行以及部分地方商业银行,之后大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开设网点的形式快速在各地兴起,引发了一轮商业银行的网点开设潮 其次,网点的消失是成本与收益平衡的最终结果。之所以大量的银行网点消失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一方面,商业银行的网点开始成本与日俱增,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有着海量的人口优势和超越常规的人口红利,再加上曾经一度土地成本非常低廉,各地给银行开设网点都有不少的方便政策支持,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不断衰退,银行网点的运营成本不断增加,高昂的房租价格,较高的用工成本以及对于日常风险防控所需要的高昂成本都给银行网点的维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银行业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最早互联网机构对于银行的冲击还是比较浅层的支付业务,基本上都是汇兑类的银行中间业务,但是从2013年开始余额宝的横空出世对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之后借呗、花呗、白条、月付等等个人金融信贷业务也对银行的贷款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互联网的倒逼之下,商业银行的传统三大业务类型存贷汇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等于是被倒逼改革,不断推动银行业务互联网化,这就有了前面的离柜业务率已经接近了90%,特别是近些年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加持,银行业务正在加速智能化、数据化、互联网化转型,原先需要大量人工才能支撑的业务如今只要一台手机就可以轻松解决,特别是今年疫情之后,银行的互联网化水平被进一步加速。 第三,银行网点的未来究竟路在何方?从目前的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觉得银行网点彻底消失的条件尚不成熟,但是银行网点二八分化的趋势已经开始形成,原先在银行的收入当中80%耗费银行大量精力的个人业务实际上对于银行的利润贡献极低,但是却是银行的基础,银行不得不选择必须要好好经营,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一个趋势已经在银行业形成,这就是全面的智能化,表面上看银行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形式让互联网业务实现了渗透,但是实际上是商业银行将原先大量的苦活、累活等高成本低收入的工作进行了成本转嫁,由银行的个人消费者来自行承担这方面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学习成本和网络成本)。而银行则可以腾出手来真正做该做的工作,这就是银行业一直被大家诟病的嫌贫爱富的业务,银行将大量的低质量的网点关停,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私人银行业务服务点,服务的是真正给银行带来更多收入的高净值人群;还有将一般的个人对私业务网点关停,加大在对公业务领域对于大企业的服务等等。其实,对于银行来说,他们看得很明白,银行网点关停并不是坏事而是推动商业银行加速转型的必由之路,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有些银行会有转型的阵痛,有些则有快速拥抱互联网的红利。 银行的变化其实早就是开始了,最可怜的可能并不是银行而是那些在舒适区中尚未转型的网点柜员或业务型工作人员,如何加速自身的转型才是我们每个人最需要做的事情。
近年来,农业银行全面推进运营数字化转型。在全面推动零售业务与网点转型“两转合一”方面,全行2.2万家网点全部实现智能化,持续推进网点基础运营人员有序转岗,增加营销人员数量及占比。 该行打造以“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安防”为主要特征的5G智慧银行网点,持续推进网点智能化、轻型化转型和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网点的营销服务能力、风险管控能力、价值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统筹推进数字化运营体系建设,运营数字化转型项目计划年底前全部投入应用,进一步提升开放式数字化运营服务能力。 同时,农业银行开辟贫困地区网点建设绿色通道,加快贫困地区网点建设进度,2019年在贫困地区乡镇新建开业57个人工网点;今年计划新建不少于60个,其中“三区三州”计划新建12个、未摘帽贫困县计划新建8个。截至7月末,今年计划新建的网点全部完成立项,其中已建成27个。 农业银行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县开展流动金融服务,累计投入43台移动服务车,为234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提供移动金融服务。积极响应贫困地区服务需求,推广电子指纹签名功能,在网点设备增加少数民族文字显示和语音提示功能,持续提升贫困地区服务水平。 此外,农业银行推进全面运营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为业务稳健发展保驾护航。加快构建数字化运营风控体系,上线“数字风控”系统,着力将运营风险监测、评估与处置功能嵌入数字化运营全流程,推进实现准实时智能风控。
8月8日,富邦华一银行上海新天地支行举行乔迁开幕活动。富邦华一银行上海业务管理中心总经理金朝晖在活动上称,在“大零售”的战略背景下,富邦华一银行持续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发展,线上通过科技赋能提高服务效率并拓展服务半径,线下整合优化网点资源,焕新客户体验,稳步提升网点效能。 今年以来,银行网点转型升级进程加速。金朝晖表示:“我们今年已经开通线上营业厅,客户可以在线上进行证件更新、解除暂停非柜面等业务,未来还将陆续上线营销辅助、法人意愿确认及账户相关等业务。富邦华一银行一直在大力发展金融科技,目前已与腾讯云等科技公司达成合作。” 不过,据金朝晖透露,“富邦华一银行目前还没有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想法,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在酝酿探索中”。 作为立足上海的国内首家全牌照台资银行,金朝晖表示,近五年来,富邦华一银行在高速成长,总资产规模已翻番至千亿元,未来将继续带给客户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