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财报季披露进入中场,36家A股上市银行,已经有超过一半披露年报,受人关注的银行薪酬情况也浮出水面。作为与资金打交道的银行业,“多金”的银行员工能拿多少薪资?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已披露的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在内19家银行发现,整体而言绝大多数银行的员工费用(含工资和五险一金等福利费用)支出都是上涨的,但是在受到金融科技应用迭代加速之下,优化减员也在不少银行发生,尤其是国有大行,2019年19家银行合计减员4000人。人均薪酬方面,按照银行披露的银行集团员工总人数,如果刨去五险一金等福利费用,单纯以员工工资口径计算,平安银行以人均48万元的年薪位居第一位,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分别以44万和42.9万元紧随其后,2019新上A股的股份行浙商银行位居第四,人均年薪42万元,光大银行人均工资28万元最低,比平安银行员工人均少20万元。从银行类型来说,如上所述,依然是机制灵活的股份行占据优势,员工薪酬颇具竞争力,而国有大行由于限薪以及人员众多,人均工资在银行中垫底,甚至比一些地方的城商行和农商行都低,这也使得不少国有大行的人才流入股份行和地方银行。银行员工费用整体上涨截至记者统计,已经有包括国有六大行和6家股份行以及几家城商行和农商行披露了年报。某股份行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银行的员工薪酬主要体现在利润表中的“业务及管理费”栏中的“员工费用”,员工费用再细化为工资奖金和社保、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培训费等项目,其中细化项目中的“工资奖金”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员工工资。整体而言,员工费用都是银行需要给员工承担的成本,员工费用的上涨也包含了员工工资上涨在内。从增速上看,数据显示,19家银行中有17家银行的员工费用上涨,上涨最快的是郑州银行、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其中,招商银行的员工费用514.39亿元,同比增长11.76%,招商银行表示,业务及管理费增长主要为大力支持金融科技创新,夯实科技基础,加大了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及研发人员投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招商银行集团口径整体员工数84683人,同比增加了2442人,增加的人员主要为研发人员和公司金融部人员。与招商银行类似,2018年回归A股的郑州银行也因为增加分支机构和679名员工,使得该行2019年员工费用同比增加了4.67亿元,员工费用总体达到21.98%,同比增长26.97%。在物价上涨之下,渝农商行和紫金银行的员工费用竟然逆市出现小幅下降,2019年2家银行员工费用分别为49.33亿元和7.26亿元,分别下滑6.37%和3.1%。渝农商行解释,2019年员工成本49.33亿元,较上年下降3.36亿元,主要是按照政策规定,取消退休人员大额医保缴费,数据还显示,渝农商行的员工工资32.19亿元,也出现了10.64%的同比下滑。从绝对数来看,国有大行由于员工人数众多,员工费用支出也是最高的,动辄千亿规模也不罕见。员工费用支出上千亿元的银行主要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2019年员工费用分别为1269.5亿元、1242.67亿元和1057.8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85%、0.5%和3.65%,员工人数分别为44.51万人、46.4万人和34.71万人。紧随工行、农行和建行的是中国银行,2019年员工费用907.62亿元,同比增长6.28%,员工人数30.93万人。招商银行和邮储银行员工费用支出旗鼓相当,分别为514亿元和500亿元,但是在招商银行员工费用稍多14亿元基础上,该行员工人数不及邮储银行的一半,招行和邮储银行员工人数分别为8.46万人和17.44万人。交通银行是6家国有大行中员工费用支出最少的,员工费用为329.27亿元,同比增长9.77%,员工人数8.78万人,这意味着,交行员工人数比招行要多3200人,但是员工费用支出却少了约185亿元。平安招行民生人均工资位列前三从银行类别看,股份行是银行中薪酬最具竞争力的银行,股份行人均年薪高达40.68万元。其中,其中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人均工资(工资奖金等,除去五险一金等福利)位列前三甲,分别是48.04万、44.01万、42.91万,新近回A股的股份行浙商银行紧随其后,人均工资为42.04万。从数据看,平安银行可谓员工涨薪最猛的银行。如果说招商银行由于2019年新增研发等人员2442人,导致员工费用上涨,而平安银行则是纯粹的因为员工工资上涨导致。截至2019年末,平安银行的员工为34253人,比去年还减少了373人,但员工费用达到201亿元,其中单纯的员工工资是164.56亿元,同比增加了22.07亿元,若摊到每个员工身上,每个员工平均一年涨薪6.44万元,每个月多增加5369元。人均工资44万元的招商银行,涨薪幅度略逊色于平安银行,单纯的员工工资方面为373亿元,同比增加了41.9亿元,摊到每个员工身上年薪上涨了4.95万元,每月多增加4123元。股份行中待遇垫底的是光大银行,员工费用和工资虽然高于规模较小的浙商银行,但是每年的人均员工费用和人均工资均排在股份行末尾,分别为40.34万元和27.97万元,这意味着,员工每年人均工资方面,光大银行员工比平安银行员工一年少拿20万元。此外,记者注意到,股份行的薪酬体系更为市场化,从薪酬体系上来看,光大银行的薪酬由基本薪酬、绩效薪酬和福利三部分组成,薪酬分配向经营一线和利润中心倾斜,以吸引和激励关键岗位、核心岗位人员。浙商银行也表示,以市场化原则,以个人能力与绩效为主要驱动因素,建立一个具有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招行则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的薪酬支付理念。国有大行垫底,农行人均薪酬最低谈完了整体员工费用支出,一起来看看各类银行的人均费用和人均工资水平。需要说明的是,记者统计的均是银行的集团员工费用和员工工资以及员工人数,员工人数部分包含了正式员工和劳务派遣员工。从银行类型而言,国有大行由于是国企,要严格参照国企管理,不管是高管还是员工,不可能想发多少工资就发多少。国有大行在外界看来,基本上是“躺着赚钱”相对比较容易,加之,员工人数众多(分母巨大),因此,国有大行在人均员工费用和人均工资丝毫不占优势。从银行年报表述看,员工费用更多体现的是包含各种福利(五险一金等)在内的收入水平,而人均工资则更直接体现为现金工资,国有大行中人均员工费用和人均工资最高的为交通银行,分别为37.5万元和24.98万元,其次为建设银行,人均员工费用和人均工资分别为30.47万元和20.27万元。待遇最低的为农业银行,农业银行由于员工人数是银行中最高的达到46.4万人比“宇宙行”工商银行还多出近2万人,人均员工费用和人均工资分别为26.78万元和17.2万元。相比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机制更为灵活,也更为市场化,竞争较为激烈,为吸引人才,待遇也较为诱人,股份行成为银行中普遍待遇最好的银行,这也足以解释,近年来不少国有银行的人才流向股份行。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地方城商行,给出的薪酬待遇逐渐秒杀国有大行,也成为吸引银行人才的地方。例如,郑州银行、苏州银行和长沙银行,人均员工费用分别达到42.8万元、41万元和38.33万元,其中,郑州银行披露人均员工工资达到31.27万元,这已经超越股份行光大银行给出的人均员工费用(40.34万元)和人均工资(27.97万元)。19家银行减员近4000人 ,科技人才需求大券商中国记者结合A股已经披露业绩的银行同比数据来看, 19家银行共计减员3987人。其中7家银行的员工人数同比减少,另13家银行的员工人数同比增加。减员最猛的前三家均是国有大行,其中农业银行的员工共计46.4万人(另有劳务派遣用工 7240 人),较2018年减少近1万人,减员位列第一;工商银行则比上年末减少员工4190人,约占农行减员的四成;交行报告期末总员工共计87828人,比上一年减少1714人;紫金银行员工减幅最小,截至2019年末共计减少19人。业内人士分析,银行从结构上看,人员减少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可替代性比较强的支持性岗位(包括劳务派遣员工),如柜员、保安、现金清收、电话客服、信用卡销售等,这在今年疫情期间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二是出于提质增效、缩短管理半径的考虑,银行选择减少部分管理岗位、运营人员的数量;三是学历不占优势的员工。其中,电子渠道替代、柜员转岗营销等是造成大行减员规模较大的最主要原因。员工数量增加最多的银行分别是邮储银行、招商银行以及浙商银行。其中邮储银行共有员工 174406 人,较去年增加3597人,增量位列第一。苏州银行、郑州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员工增量均在500~800人之间。可以看到的一个共性是——各大银行对于科技研发人才的需求仍在不断加码。截至报告期末,招行金融部门和研发人员增加人数较多,尤其是研发人员增加了约1200人;浙商银行员正式员工13673人,其中研究生及以上有3013人(其中博士学历62人),比例约占20%,大学本科9800人;民生银行专业技术人员(产品研发、风险管理、信息科技、运营支持等人员)达 22176 人,约占该行总员工的40%。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国有大行的员工数量骤减,但是多家银行已于近期启动了科技人才的招聘工作,其中,交行启动的春季校招,招聘部门就涉及软件开发中心、数据中心、数据管理应用中心共计招聘260人,位于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建行于4月2日公布分支机构春季校园招聘公告,28个分支机构除江苏省分行仅需营销服务岗外,其他分支机构招聘岗位中均有“科技类专项人才”。在中国银行河南分行社招公告中,信息技术部三个岗位共招5人,其中信息科技高级产品经理需要5年以上金融业或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工作经验。
旱涝保收,这个词在过去是指种地的农民不需要担心天气因素,不管土地是旱还是涝,都能喜获丰收。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大学一毕业就能进一家能旱涝保收的企业,最好工作不太累,工资也不低,单位给交了五险一金。 在这样的企业里面就能轻轻松松的过一辈子,完成人生的结婚、生子、养娃、退休的整个全过程,这就是所谓的幸福圆满。现在问题是,进入哪些单位就能保证自己旱涝保收,一直干到退休呢? 第一类,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公务员、教师、警察、医生,其次就是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工资由财政拨付,只要国家的税收和土地出让金不出现大幅减少,他们的工资待遇是不会受影响的。只要不违反纪律,没有犯重大错误,几乎没有失业的可能性。 第二类,国有企业也是旱涝保收,不过国企分为垄断型和非垄断型,非垄断国企因为要进行充分的行业竞争,可能收入待遇要少一些。而垄断国企,像金融业、电信业、烟草业、石油业等,这行业的职工收入待遇都还不错的,而且这些企业往往是几代人都是这个企业的职工。在这样的企业里面,干多干少一个样,工资福利不会少。我们还发现一些大型国企,把企业办得社会化,还有幼儿园、小学校、大超市、电影院等。 第三类,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这类人基本上也能旱涝保收。比如,自来水公司、电力部门、供暖、燃气。不管收入高低,经济状态好坏,每个人都离不开,自然工作稳定,收入较高。我有一亲戚在造币厂工作,虽然收入不算高,但也是属于旱涝保收的,像这样的行业没什么挑战性,每天朝九晚五,几十年如一日,干到退休还有几千元工资等着你,生活过得非常稳定。 第四类,老中医、老专家,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的,这些医生从医几十年,技术精湛,深得患者信赖,每天门庭若市。开一副药60-100元,一次针灸50-80元,需要扎上十来次。基本每天的收入都能有数千元。一位50多岁的中医骨科专家,这位专家一周就诊三天,挂号预约都要好几天才行,通常排队也要等上三四个小时。所以,老中医、老专家收入是比较稳定的。 事实上,民营企业都不会有旱涝保收,即便是华为、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也做不到旱涝保收,每年都要清理中年员工反而是常有的做法,甚至标榜是向社会输送人才。这样的企业尚且如此,其他民营中小企业可想而知。归根结底,不能旱涝保收,是因为做不到稳定的盈利,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生存周期短暂。 旱涝保收,通常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国企在岗职工、重要民生领域职工,还有就是老中医、老专家,所以这类群体人数是不多的。 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是国家财政拨付,基本上不用太担心工资,而垄断国企获益是比较丰厚,也是能让职工混到退休的。 而那些民营企业,就算是效益还算不错的互联网业,也要反复清理员工,不断在员工队伍中灌输新鲜血液。所以,通常民营经济是很难出现旱涝保收的事情的。
劳动生产率通胀:正常经济增长为何总会伴随温和通胀? 经济差不多年年有通胀,但货币不可能年年超发,经济有通胀是因为经济有增长,当经济不增长的时候,就没通胀了,这类通胀都属于“劳动生产率通胀”。劳动生产率通胀是指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引发的工资提高引起的通胀。 通货膨胀很大一个原因是由劳动者工资上涨造成的,当然劳动者工资上涨也是因为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意味着劳动者创造价值的提高,劳动者创造的价值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就提高,劳动者的收入越高,劳动力的价格就会越来越贵。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必然推动商品价格的上涨,通货膨胀就是这么来的。所以说,一个国家只要经济不停滞,必然会有通货膨胀,只有是正常的年份,都是通胀的,这种通胀称为劳动生产率通胀,是经济增长的自然通胀率,是内源性通胀的主要来源。 通货膨胀形成的逻辑链条如下: 经济增长→工资升高→用工成本升高→产品成本升高→物价升高。 在经济发展中,会不会出现工资和物价同比例增长呢,一般不会。一般都是工资的增长会高于物价的增长。那工资上涨与物价上涨的缺口去了哪里呢?那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中节省的劳动。 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很多产品所需的劳动在减少,所以这些产品成本会降低,价格会降低,比如如汽车、电子产品价格就上升得很少,甚至一直在降价。这部分产品并没有随着劳动力价格同步提升,引出统计物价时,物价指数就会没有劳动力价格增长的会。 这两类产品加权平均之后的物价增长就是通货膨胀率。因为后一种产品的存在,所以通货膨胀率永远低于工资增长率,所以社会不断进步,民众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这种经济平稳增长时期的通胀与供给需求没有关系,纯粹是成本推动型通胀。确切地说是工资推动型的通胀,而工资增长又是经济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动的,因此这种经济平稳时期的通货膨胀也是经济增长造成的,与货币因素无关。根据经验数据,劳动生产率通胀的增长程度一般是正常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半,其实这是可以用数学证明的。
连续数月的降薪传言,让银行人心慌了。向来顶着“高薪”光环的金融业,以及被称为捧着“金饭碗”的银行人,可能又一次迎来降薪潮。 过去几年,银行业的变化很难不让从业者感到担忧。王辉2017年进入银行工作,这一年春节,他们的网点开了三个柜台,大年初一,每个柜台的工作人员一上午就收到100多万元。 隔了一年,情况便不一样了,柜台从三个缩减成两个,每个人一天收到的存款也不足100万。 银行人深有感触的是,黄金时代已经去而不复返,迎接他们的是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外部国际环境,而疫情也可能让银行的危机一触即发。 这一次的降薪风波,起源于一张截图和两份文件。 8月5日,一张关于金融业降薪的聊天记录截图流传于社交媒体,截图显示,应政策要求影响,国内金融业要全体降薪。其中,中信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降薪20%和30%。 同时,财政部《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实施细则》的一份通知流出,其中提到国有金融企业员工工资核算方式发生变化,这被外界解读为银行要压缩人力成本。 中信银行的文件也进一步佐证,一份《关于开展中信集团2020年度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专项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全集团要在2020年度开源增效50亿元,节流降本100亿元。 中信集团相关文件,图源网络 随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银行回应降薪传闻,均表示没有降薪的计划和安排。 据连线Insight了解,确实有部分银行出现降薪现象,网点也在缩减中。据财联社报道,2020年以来,已经有1741家银行网点终止营业,其中六大行中有603家。 某国有银行分行高管陈宏提到,网点的缩减大多出现在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或农业商业银行上,可能是为未来经济增速放缓提前做准备。 多位从业者提到,暂时没有收到降薪的通知,但今年以来,绩效工资的涨幅同比去年有所下降。这是薪资制度变化后出现的起伏现象,员工绩效工资与银行效益挂钩,在今年银行营收和利润增速放慢的情况下,绩效工资增幅也随之下降。 更让银行人担心的是2020年下半年。在经济大环境下,银行业还需让利实体经济,进一步压缩利润。疫情给银行业带来的滞后影响也将进一步显现。考验才刚刚开始。 1黄金饭碗不再 在人们的印象中,银行业已经成为夕阳产业,降薪、裁员、网点关停,年轻人不满足于现状、纷纷离开,这让人不禁回想起曾经的黄金时代。 银行业的辉煌,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2003年至2013年的银行黄金时代,国民储蓄率、存款增速曾一度接近30%。银行网点和员工人数经历了快速的扩张。期间,建行、工行、中行、交行和农行五大国有银行先后上市。 王辉常听前辈讲起银行黄金十年的历史,那时候银行人工资普遍较高,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期,而银行也没有面临移动互联网诞生的支付宝等渠道的冲击。 这样的成长、扩张和增速都不再有了。手机银行、电子汇兑、网银支付快速发展普及,分了银行一杯羹,冲击其存贷业务,“躺赚”的时代已经过去。 这也直接反映在银行的净利润上,根据银监会数据,2003年到2013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润率增速一度高达49%,但到了2015年,商业银行净利润为15926亿元,增速仅为2.43%,逐渐陷入低增长期。 刚进入银行业时,王辉觉得这是一份高大上的工作,但现实的差距不小。 想要进入国企或是事业单位都需要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成千上百人争夺一个岗位。而王辉在面试中感受到,银行对专业学历没有很高的限制,面试环节是10进3的比例,要拿下这个“金饭碗”门槛并不高。 除了银行,王辉也面试过汽车等行业的不少大企业,最终选择了银行,还因为银行的工作不用频繁出差、东奔西跑。但实际情况却是,无论是银行柜员,还是王辉所处的客户经理岗位,都需要一年更换一次网点。 工作了一段时间,王辉发觉,这份体面的工作,就只有体面而已,没有其它了。 外界的想象中,这是一份西装革履、朝九晚五的工作,王辉觉得没那么光鲜,也没那么轻松,他说,“银行一般是5点就关门了,但关门之后还要继续工作,整理钱和各种票务,纸质回单还要送回省里,我们经常是工作到晚上七八点。”而最开始入职时,他每个月拿到的工资只有两千五。 工资与工作内容、强度的不匹配,是很多银行人想要逃离的原因。 金融业向来贴着“高薪”的标签,但内部分化十分明显,银行业薪资明显低于券商,而从银行业内部看,其高管薪资则呈现了股份制银行高于城商行、农商行,两者又高于国有银行的情况。 据《财经》报道,根据部分A股上市银行披露的2019年年报计算,浙商银行、平安银行以月薪5万居首;招商银行的月薪为4.47万元(含派遣人员),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月薪接近4万元;城商行中的郑州银行、青岛银行分别为3.56万元、3.43万元;国有大行基本垫底,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以2.23万元、2.38万元居后两位。 整体来说,银行并不是外界想象中的“金饭碗”,而活在基层的普通员工们,薪资往往低于人均工资。每当有人均薪资统计结果发布,他们都感觉“被代表”。 随着银行业人员的饱和,网点的缩减,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甚至变得更难了。今年以来,王辉所在的银行分行没有新人加入,他认为新增员工是在逐年下滑。 围墙里的人也同样存在困扰,王辉发现,银行业整个就是僧多粥少的情况,上升机会没有那么多,重要的岗位竞争压力更大。 在微博上有一个名为“今天你从银行辞职了吗”的话题,不少从业者想要离开这个行业。 银行业不再是“金饭碗”,也算不上“铁饭碗”,更多的从业者萌生了退意。 2降薪风波 比辞职更早到来的是降薪。 在疫情笼罩下的2020年上半年,各个行业、原本火热的市场逐渐冰冻,银行业是其中少有的保持增速的行业,但现在,一场降薪风波正在展开。 几天前,一张关于金融业降薪的聊天记录截图流传于社交媒体,引来了一波对银行降薪的讨论。 截图显示,应政策要求影响,国内金融业要全体降薪。其中,中信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降薪20%和30%。之后财新报道,这一轮降薪安排中,多家金融央企或将调整,每年整体薪资降幅达5%,逐年递减,争取在三到五年整体薪资降幅在20%到30%。 事发后,引发不少银行从业者在社交媒体上讨论。有人表示,工资已经低到不能再低,没有降薪的空间。也有人表示了担忧,认为相关话题会催化更多年轻人离开这个行业,而银行业本来就人心惶惶了。 几乎每隔两年,银行业都会迎来一次降薪潮、裁员潮。 一次是在2015年,银行业刚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期,开始从喧嚣归于平静,员工数量出现零增长的情况,到了2016年上半年,建行、工行、中行、交行和农行五大国有银行出现大幅度裁员。据各大银行的半年报显示,员工合计减少了2.5万人,其中工商银行减员最多,为7635人。 伴随着减员的还有降薪,2016年上半年,民生银行的人均薪酬,同比下滑23.2%至14.6万元。其它15家上市银行,也各有降薪的情况。 第二次便是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下行,各大行业的头部公司都开始裁员、降薪,更多的中小公司资金链断裂,走向破产倒闭。全国金融业也传出全体降薪的传闻。 到了2020年,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更多银行看到了未来经济增速会放缓,”陈宏认为,降薪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表现,在人力成本上加以适当的控制,相当于准备过冬的粮食。 除了降薪,不少银行业缩减了网点数量。 陈宏提到,国有银行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部分银行还略微增加了一些矩阵的网点,向农村进行扩张。 目前国内金融体系中银行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六大国有银行,第二层级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第三层级是数量非常庞大的数以千计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 而后两者的情况便不一样了,压力之下他们关停了部分网点。 陈宏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它们前几年的规模扩张太快,网点的效益又不是很好,不得不选择把它关掉。”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来自移动端崛起的冲击,王辉明显感觉到银行智能化的趋势,人工柜台慢慢被智能柜台取代,客户完成开卡、开通手机银行等服务,需要的柜员明显减少了。 3制度改革后,薪酬随银行效益起起伏伏 在四大国有银行否认后,银行业是否集体降薪的讨论还未停止。 “这不叫降薪,而是薪酬调整。”王辉说。这也是很多银行人的共识,薪酬制度改革在行业里已不是新鲜事,员工工资一直有涨有跌,工资是减少了,但并不一定是因为降薪。 陈宏在银行工作了十几年,他回忆,过去的国有银行更像是事业单位,而银行员工更像是公务员,但随着薪酬制度的改革,他们更像是一个普通公司的员工,工资标准不仅是按照工龄和职务,还需要进行绩效考核。 陈宏所在的某国有银行早在2015年左右、上市前后,就在股份制改革的基础上,开始更改薪酬制度。银行从原本的固定工资,变更为固定加绩效的工作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绩效考核权重在不断增加,从原本的10%左右,慢慢提高到25%,几乎是一年一变。” 银行内部的工资水平开始分化,部分员工成为受益者。陈宏提到,客户经理、市场营销的薪酬可能会超过一般的银行管理人员,“绩效上不封顶,你的业绩做得好,工资翻倍都是可能的。” 身处客户经理岗位的王辉深有体会,“以前大家是吃大锅饭,不管你干什么活,干多少活,大家拿到的工资都差不多,但这次调整之后,你越努力,赚得也越多。” 银行人慢慢适应绩效薪酬制度,他们的工资会和银行利润挂钩,随着银行利润的起伏而变多或变少。 不幸的是,因为大环境的变化,银行利润在不断下降。 “国有银行的工资总额,受到了净利润增幅影响。”陈宏说,国有银行都是由财政部统管,财政部会根据银行效益增长情况,核定一个工资总额。各个银行再根据内部分配制度进行工资的二次分配。 他明显感觉到,“去年的各项指标还增长得比较快,但今年整个经济形势不是非常好,银行经营绩效下降,工资总额也是会下降的”,绩效工资的增幅也就没有去年那么大了。 不过,陈宏提到,国有银行绩效工资的增幅虽然下降,但是总额相比去年同期还是有所上升。 但接下来的情况,更让从业者担心不已。 2018年下半年开始,经济下行,金融行业如履薄冰,2020年的疫情和国际环境更是雪上加霜,不少银行出现了净利润增速减缓的情况。2020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利润罕见地同比下降了9.4%,累计实现净利润1.0万亿元。 而在让利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银行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今年6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要求加快降费政策落地见效,给市场主体减负,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 “这并不是今年以来才有的政策,”陈宏提到,从去年开始,国务院提出做普惠金融,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让利,而今年以来,在“让利1.5万亿元”的背景下,银监会、保监会对每家银行都会有一些具体考核的指标,让利幅度更大了。 银行存在的风险因素比以往更多了,而疫情给部分实体企业、金融体系带来的滞后影响才开始显现,下半年银行将会面临真正的考验期,这次传出降薪只是一个开始。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陈宏、王辉为化名。)
银行降薪传闻起,保险呢?保险公司员工:我们哪有降薪空间? 近日,网传银行业要降薪,中农工建四大行集体回应称,“没有降薪计划”。银行业降薪的传闻也对保险业产生了“心理影响”。对此,保险公司也回应称,“我们目前没有相关的降薪动作”。 “我们哪有降薪空间?” 事实上,保险业薪酬水平在金融领域并不高,往往是一些市场化主体的高管薪酬拉高了行业的平均水平。Wind数据显示,2019年,金融业人均薪酬中,证券业47.10万元;银行业其次,为38.96万元;保险业垫底,25.37万元。 某保险公司员工玩笑称,“我们哪有降薪空间?”为此,业内多次呼吁,通过制定合理的薪酬待遇、激励奖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不过,降成本确实是不少保险公司的选择。某保险公司人士回复称,“我们会进一步加强销售费用管控,并从控制需求、整合资源、人员管理角度开展精细化管理、降低费用等各项降费举措,以节约资本性支出。” 值得一提的是,保险业在稳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月22日,在银行业保险业一季度运行发展情况发布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表示,银保监会将引领和推动保险业进一步发挥作用,包括保险代理人队伍的发展,吸纳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目前,不少保险公司都在进行社会招聘、校园招聘,并且大力储备保险代理人队伍。 非银净利润占比约20% 保险业净利润在金融业占比也相对有限。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金融行业净利润约2.5万亿元,其中商业银行19932亿元;保险业约3000亿元;证券公司1231亿元;信托公司约540亿元;金融租赁公司约350亿元;公募基金约220亿元;消费金融公司约80亿元;期货公司约60亿元。这意味着,银行约占80%,非银约占20%。 今年1月,财政部印发《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实施细则》规定,金融企业集团总部职工、高级管理岗平均工资增幅原则上应低于本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此外,金融企业应当制定工资追索扣回制度,如在高级管理人员、相关员工职责内发生风险损失超长暴露,金融企业有权在履行公司治理程序后将已发放的工资追回,并止付所有未支付部分。 上述细则给出了金融企业薪酬的具体测算公式:金融企业当年工资总额=上年度工资总额基数×(1+W);其中W为工资总额增幅,以Y作为函数计算确定;Y=联动指标增幅×综合考核系数。当-20%≤Y≤20%时,W=Y;当Y>20%时,W=20%+arctan(2.5Y-0.5)×20%/π;当Y<20%时,W=-20%+arctan(2.5Y+0.5)×20%/π。 其中,银行、券商等的联动指标增幅与一般净利润增幅,保险公司可选取净利润增幅和营业收入增幅加权指标,权重分别为60%和40%;对于净利润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经申请可增加营业收入增幅作为加权指标,权重原则上不超过30%。综合考核系数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和考核目标实现程度确定。金融企业未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工资总额不得增长,或者适度下降。其中国有资本减值幅度超过10%的,工资总额降幅原则上不低于5%。
月薪过万,即使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占比也在20%以内,而一些三四线城市更是廖廖无几。 别看日本这个国家人均GDP在3万美元,实际上,他们的普通打工者税前收入在2万人民币左右,扣掉个税的话,也就只有一万多元。 如果中国多数人的工资收入都能超过万元人民币以上,那我们国家不是进入到发达国家居民收入水平了吗? 实际上,中国多数人的工资收入在2000至6000元/月之间,离开月收入万元大关,还是有比较大的距离。 那么,为什么多数人的工资收入都不高,但是总觉得周边月薪过万的人很普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让我们分析一下: 第一,多数人都有虚荣心,有的人月收入只有4000元的,他对外称7000元,否则他怕别人看不起他。如果整个社会都把工资往高了报,那你身边的人月薪过万肯定是不稀奇的。中国这几年劳动力成本是在提升,但绝不可能达到月收入过万很普遍的情况。 第二,很多人喜欢拿自己的应付工资报给大家听,但是应付工资并不是实收工资,差着还一大截呢!应付工资还要扣除你的五险一金,还要扣除你的个税。很多人即使是应付工资一万元,但实际上真正到手可能连8000元也不到。 实际上,月薪过万主要是指实收工资情况,要反映的是民众的购买力,就要报应收工资。这是不少统计机构喜欢玩的数字游戏。 第三,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这么大,工资收入高的群体,月收入几万甚至十几万,而收入低的群体只有二三千元工资,如果这样平均下来,那岂不是所有职工都是月薪过万的人了?所以,平均数会让所有工薪阶层觉得自己拖了社会的后腿。 而实际上,至少八成的人是达不到平均工资数的。而西方国家讲的是中位数,取最中间的那个人的数据,这样的工资收入才更接近于真相。 第四,工资收入真相被掩盖了。照理讲,一些招聘网站或平台,报出来的各地的平均工资水平应该比较靠谱的。但是,这些靠大数据进行分析的各地平均工资是有较大水分的: 一方面,招聘网站只把白领阶层划入统计数据,没把社会低收入群体加入进来,这就导致社会平均工资虚高不下,营造一个百业繁荣的景象。 另一方面,一些招聘网站把该行业的最优秀的员工收入算进去,普通下层员工的收入没有纳入其中。比如房产公司拿业绩最好的职工纳入指标,但收入最好的职工并不代表其他职工的收入也能达到这个水平。 很多人工资只有几千元,却总听说周围的人月薪达到上万元水平。其实,这其中既有部分人爱慕虚荣,故意报高工资水平。也有统计数据粗制滥造,与真实情况不符。还有就是统计数据是采用的实付工资,并没把五险一金、个税扣除。 总之,全社会都把民众的真实工资收入往高了报,导致真实的收入情况比较失真。在我们看来,即使是在国内的一线城市,月收入过万的人占比在15-20%之间,不可能会有很多。
S7月2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关于向社会公布2020年第二批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公告》,公告显示,汉能系6家公司去年拖欠工资超1.5亿元 。 涉及到的汉能系六家公司分别是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汉能太阳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汉能太阳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汉能户用薄膜发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汉能光伏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汉能薄膜太阳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朝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就该公司应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及赔偿金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