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国内知名大数据分析公司Analysys易观,对外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年度报告》,该报告总结了互联网医疗2019年的特点和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并以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生态平台——平安好医生作为关键的案例来分析。报告指出,,问诊仍是重要的流量入口,平安好医生已占据在线问诊市场80%以上流量,且APP活跃人数远高于同业。 近两个月来,继平安好医生首次突破千亿市值之后,公司股价继续表现稳健,短暂整固之后,最新市值一度升穿1200亿港元,反复创下新高的背后,蕴藏着投资者结构和资金属性的深刻变化,未来又将何去何从?或许可从大行报告上调目标价的事件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近期各国际大行更新报告,给予平安好医生(1833.HK)上调的最高目标价已达149.5港元,距现价约有31%的潜在空间。 易观报告:平安好医生已占据在线问诊市场80%以上流量,其APP活跃人数遥遥领先 Analysys易观在其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年度报告》开头指出,受益利好政策,中国互联网医疗正迅速发展,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根据Analysys易观统计,2019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1336.88亿元,较2018年环比增长35.6%。2020年受疫情影响,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市场增长达46.7%,达2015年以来最高增速。 (图片来源:Analysys易观) 同时,易观报告指出,目前头部厂商锁定了领域内的大部分流量;在头部厂商中,平安好医生活跃人数遥遥领先,已经占据问诊市场80%以上流量。预期未来互联网医疗企业将以平台进行资源及服务整合为基础,从而创造出更多差异化竞争。 (图片来源:Analysys易观) 平安好医生在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之际,占据了市场流量中的最大份额,因而龙头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有机会获取高于市场均值的发展速度,有行业分析师如是说。也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平安好医生市值规模突破千亿之后,市场的龙头效应已进一步显现,正处于估值溢价释放的过程。 除了市值突破千亿或股价破百等具备标志性的市场信号之外,平安好医生自2020年初以来,累计涨幅接近100%,持续引领及带动互联网医疗板块获得市场关注,龙头股的号召力得到展现。 (图片来源:富途证券行情系统) Analysys易观表示,平安好医生通过“科技+运营”助力输出优质在线医疗服务,赋能医疗生态圈,提高C端用户付费率、同时赋能B端企业,扩大变现渠道,加上其创新模式所奠定的强大客户基础,成为公司互联网医疗变现的重要突破口。而我们则认为,拥有市场领先位置和龙头地位的平安好医生,仍将处于持续得到加强的正反馈过程,并同时受惠于整体行业大步向前的高景气周期。 在研判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发展现状和特征的报告章节,Analysys易观还专门归纳了几个值得看好的行业发展方向,包括互联网医院、医药电商、家庭医生及挖掘包括医保和商保未来支付机会与打通服务闭环,最后包括探索边界拓宽,以及和B端合作带来的服务拓展。 而恰恰在这些方面,平安好医生都有着长期的布局和累积,并形成领先优势,具体来说,平安好医生的在线问诊、互联网医院运营、药品供应、健康管理的发展前景都很不错,近年来增速也很快,比如说在2019底,平安好医生的合作三甲医院数量同比增长35.7%,药店增长526.6%,并与惠氏、光大银行及多个保险公司达成了广泛的战略合作,继而凭借自身以及合作的医疗生态圈用户流量优势,在医疗服务与医药服务两端同时发力,最终实现在互联网医疗变现过程中取得快速转化、深度渗透及重要突破。 千亿之后两月内再升20%,投资者结构和资金属性改变下的价值重估 刚好在两个月前,即4月中旬,在港股上市的平安好医生(1833.HK)首次突破历史性的1000亿市值大关,并作为中国数字经济和云抗疫的典型代表荣登《新闻联播》,彼时的《新闻联播》是这样报道的,平安好医生7×24小时接诊平台从疫情发生以来到4月8日期间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新用户增长10倍。 5月底,知名大数据机构Trustdata发布《2020年1季度移动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显示,平安好医生在一季度获取行业70%的新增用户。同时,Trustdata报告显示,平安好医生的用户粘性位居行业第一,超过春雨医生、微医、好大夫在线、丁香园等同类APP。 及至6月,平安好医生的股价,经连番突破及固整下,已稳定在1200亿市值附近蓄势待发。 期间,港股通“南下资金”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平安好医生的港股通持股比例由4%快速提升至目前9%,两月内提升幅度高达125%。据格隆汇APP提供数据显示,平安好医生在489只港股通标的净流入金额的排名于近20日与近60日内分别为第2名和第5名。以上数据直接可反映出内地核心投资者对平安好医生投资价值的深度认可。 一般而言,港股通资金属性与机构及大户投资者的相近,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特征显著,因此可判断,港股通资金的持续流入和资金的偏长期的沉淀,或许对当前平安好医生约1200亿市值有着更加长远的考虑和期待,这部分的资金也会对公司价值挖掘和价值发现起到主导性的关键作用。 (图片及数据来源:格隆汇官网、格隆汇APP) 总结而言,近期平安好医生投资者结构的变动和持续优化,或许就是公司市值提升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而另外的重要原因或许正与公司的基本面变化,与市场和用户的感知提升有关,接下来咱继续归纳和提炼出卖方研究机构的最新看法。 获卖方分析师一致性看多,多份最新大行报告纷纷提升目标价 近期,有不少的大行持续更新报告纷纷提升平安好医生的目标价,其中,各大研报给予公司最高目标价为149.5港元,现距离目标价约有31%的潜在空间。这些上调目标价的大行研报,均看好公司所在行业政策利好频出,平安好医生流量和用户优势,超预期的增长速度及处于行业领先的业务生态和发展布局等等。 除了这些共性的总结外,各大行亦以其不用的角度和独特的观点,来阐述对平安好医生投资价值的判断。 招银国际在上周出炉的首次覆盖平安好医生大行报告中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定在149.5港元。该大行报告指出,平安好医生与其他主要的在线医疗平台相比,前者拥有更大的线上流量、更高的用户粘性和更大的新用户获取能力,平安好医生之所以在市场中能维持着领导地位,在于其在线医疗咨询服务中的强大竞争力。 里昂证券给予公司“买入”评级,其大行报告更将平安好医生称之为“下一个改变规则的公司”,并相信平安好医生能够挑战传统医药销售生态系统,在处方药市场上赢得市场份额。 华兴资本在6月初发布的研报重申给予平安好医生“买入”评级,并将目标价从100港元上调至128.72港元,其理由为须反映出公司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更好的产品组合和消费者转向在线渠道的趋势。 而汇丰则以“政策及公司的发展步入正轨”为由,上调目标价。 目前,卖方分析师及大行研究机构给出平安好医生的评价呈现出一致性预期,“清一色”看多平安好医生。据彭博终端提供的资料及数据显示,在列的16位分析师中,有16位给予平安好医生“买入”评级,暂无“持有”或“卖出”评级。 总体来看,近期更新目标价的大行报告,大多数聚焦在行业及政策趋势、正在发生的市场变革,以及平安好医生的比较竞争优势,稳固的领先市场地位等多个关键的基本面判断问题上。这意味着,大行报告的目标价提升或调整,实际上反映的正是,平安好医生的基本面发生质变的事实过程,投资者可以此为依据作进一步考察。
《今日美国》6月14日刊发题为《医疗偏见:从止痛药到新冠肺炎,种族歧视在医疗系统中日益严重》的报道称,不论是在临床医疗,还是在医疗领域的科学研究方面,美国医疗界一直存在或显性或隐性的种族歧视现象,且正在日益恶化。而这种种族歧视导致新冠肺炎“杀死了”更多的有色人种。以下为原文选编:《今日美国》网站报道截图黑人在医院被当垃圾工和瘾君子艾莉西亚·科尔(Alicia Cole)是一名女演员。2006年,她做了一场小手术,却在术后患上了三种危及生命的抗生素耐药性感染。但是跟身体上经历的痛苦一样,科尔依然清楚地记得她在医院里遭受到的种族歧视。当时,她刚刚切除了两个小肌瘤。由于术后感染,她整整住院了两个月。而她的父母每一天都守护在其病床旁。于是有一位护士便开始问,她父母是做什么谋生的?他们整天陪在医院里不去干活,如何负担得起这样的生活?科尔说,白人患者是不会被问这样的问题的。科尔说,每次当她父亲拿着她的伤口敷料走进医院大厅时,几乎毫无例外,总会有人把这位已退休的前福特汽车工人和海军陆战队士兵误认为是医院里的低等工作人员。他们总是会试图将脏衣服或垃圾交给他。2016年,科尔患上了鼻窦炎,随后又发展成为坏死性筋膜炎和脓毒症,她又住院了。她弟弟去药房帮她拿强效镇痛剂吗啡。但是药房显然是将她弟弟当成瘾君子了,因为他是黑人。于是药房拒绝让她弟弟领取吗啡注射液,并称处方不合法。直到医院打电话去解释。。2006年,艾莉西亚·科尔在父母陪同下坐轮椅出院。医疗保健领域的专家也同意称,无论这种种族歧视是否是有意的,是否是明显的,是制度性的还是研究方面的,当新冠肺炎来临时,这种巨大的医疗偏见导致更多的有色人种被感染或死亡。是否缴纳了保险,是否有人照料,是否有房产,是否能够获取健康的食物和便捷的交通等,都会对疾病如何影响每一个族裔起作用。科尔认为,当受到歧视时,人们会选择离开医院,而试图在家里接受治疗。黑人妇女的子宫更容易被切除在子宫肌瘤的治疗领域,种族歧视尤为明显。而黑人妇女深受其害。黑人妇女却远比白人女性更容易得子宫肌瘤,同时被鼓励做有风险的手术,将子宫肌瘤切掉。而通常被推荐的就是子宫切除术,哪怕对适龄产妇有时也如此。乔伊·库珀(Joy Cooper)博士是一名妇产科医生,接待过很多非裔子宫肌瘤患者。而库珀自己也曾是一名子宫肌瘤患者。当时,库珀顶着像怀有6个月身孕一样的肚子过完了她的住院医生实习期,直到她能切除子宫肌瘤,而手术是唯一的选择。“如果我是白人女性,应该会有很多方法来预防或者治愈子宫肌瘤,”库珀说,“但是因为是黑人女性,大家做类似研究的兴趣不大。”有些医生认为,种族歧视是黑人妇女在看医生前就让子宫肌瘤如此严重的部分原因。而当这些妇女来到索伊妮·霍金斯(Soyini Hawkins)的诊所时,她们已经没有什么选择了。她们在此前医生办公室里的经历听来让人如此沮丧。“病人告诉我,她们觉得自己被排斥了,所以对医生产生了一种不信任感。就再也没有去看医生。” 霍金斯说。非裔为主要患者的疾病被长期忽略泰德·洛夫(Ted Love)博士最了解当黑人是某种疾病的主要受害者时,这些疾病是如何被忽略的。镰状细胞病在100多年前就被发现了,其病因被了解也已有约50年历史,但对该疾病的相关投资和创新却远远落后于其他所谓的罕见病。洛夫是一家医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该公司研发了一种针对镰状细胞病的新疗法。而全球在近20年里针对该疾病仅开发了两种新疗法。赫兹·纳泽尔在自己的画室。今年46岁的赫兹·纳泽尔(Hertz Nazaire)在六个月大时就被诊断出患有镰状细胞病。今年12月,纳泽尔开始使用洛夫公司开发的这种新药。在这之前,纳泽尔和其他镰状细胞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就是吃一些缓解症状的药物、输血或干细胞移植。而干细胞移植不仅有风险,还需要能够找到与患者配对且健康的捐献者。于是,纳泽尔不得不频繁地与医护人员见面,但是医护人员认为他表现出“寻求毒品的行为”,而不是真正的痛苦。“人们自带偏见,并且在他们认识你之前就对你品头论足。跟我一样肤色的人,是他们最后考虑的人。而我就是其中一个。他们不会像对待一个独立的个体那样对待我。” 纳泽尔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医疗管理系统 如果你问黑人医生或者病人,他们是否认为在医疗系统中存在种族歧视,很多人都会一笑置之,认为这些只是个案报告。但问题是这种报告总是时不时地出现。对于有色人种最易患的一些疾病,目前市面上也缺乏相关的研究和创新,从这些证据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端倪。也有一些科学研究证明,医疗系统中本身就存在不公正待遇。去年10月,《科学》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多家医院使用的一种算法错误地计算了病重的黑人患者所需要的医疗护理。《卫生事务》杂志2018年的一项研究也发现,非裔美国人更有可能参与那些不要求填写“知情同意书”的研究,于是没人向他们描述参与该研究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玛格丽塔·阿里西亚(Margarita Alegria)是一名哈佛医学院的教授和心理学家,并在麻省总医院领导对医疗偏见的研究。她说,医疗系统的管理方式本身就植入了偏见,因为这种管理方式鼓励医生通过看更多病人而推动利润最大化。阿里西亚说,如果你不将病人按族群分类,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但是这样会导致“归因错误”,因为医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信息,以便他们能够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你只能根据病人所属的族群来对病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进行归类。”医疗偏见是慢性瘟疫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前副部长、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京柱(Howard Koh)说,新冠肺炎是一种迅速传播的瘟疫,而美国的医疗偏见则是一种慢性瘟疫,后者使得前者火上浇油。高京柱说,研究显示,即使是最善良的医生,或者医护人员,都会在照顾他人时显示出一种无意识的偏见来。即使是那些已经得到公众关注的疾病,治疗结果也有可能因种族而异。比如,乳腺癌是妇女最易患的一种癌症。但是研究人员发现,黑人女性被诊断出患有晚期乳腺癌的可能性更大,使得治疗更困难。2017年,一份针对密苏里州26331名患有乳腺癌的妇女的研究发现,黑人女性被诊断出已经是晚期的概率比白人女性高出30%。玛丽娅·姆沙里(Marya Mtshali)是哈佛大学的一名讲师,从事妇女和性别研究。她说,非裔美国人遭受的医疗差异其实在他们踏入医院或者诊所之前就开始了。非裔和拉丁裔不缴纳社会保险的概率更高,所以面对高昂的医疗账单,患者自己可能就会退缩,或者治疗时被区别对待。很多时候,黑人社区配备的医疗诊所或者医院较缺乏,或者缺少一些关键的医疗服务,比如产房。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黑人妇女死于怀孕相关疾病的概率是白人的2到3倍。姆沙里说,在一些医疗偏见案例中,因为同时存在性别歧视,所以导致的结果更加糟糕。她引用一些个案称,一些患有诸如流感或者剧烈腹痛的黑人女性,还会花费额外时间在穿着上,以便在治疗时得到尊重。而这些行为背后潜在的担忧,就是担心自己去医院或者诊所时不能得到同等的治疗。“当一个人已经疼得直不起腰来,却还在担心自己的仪容仪表,这里面就已经有恐惧、怀疑和不信任,担心自己走进医疗机构时,不会得到同等的治疗。” 姆沙里说。“医院对有色人种并不友好,无论医院自己是否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已经详细地记录了这个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高京柱说。
今年以来,外部宏观环境拨云诡谲,医药这个传统的防御性板块也因此完成了“矛”与“盾”的转换。这也为港股医药股打新带来了新一轮高潮。数据显示,仅今年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首日平均涨幅就已经达到33.62%,公开发售超额认购倍数也是屡创新高。 另有数据显示,仅6月上半月,港交所已经通过聆讯的生物医药企业就有4家,分别是康基医疗、永泰生物-B、海吉亚医疗、海普瑞,所处的细分子行业分别是医疗器械类、未盈利生物科技类、民营医院、原料药。 其中,康基医疗正在处于招股期,招股价12.36-13.88港元,招股首日已经获得705亿港元的孖展额,香港IPO面向散户的公开发售股份获得224倍认购。 众所周知,高额认购倍数并不不能与打新收益划等号,更有高额认购倍数“翻车”的前车之鉴。那么,获得超过200倍的康基医疗值得投资者给予更高期待吗? 一 高瓴资本重仓下注,保荐人高盛往绩可圈可点 一家公司热度高不高,可以体现在很多指标当中。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指标要看是否有知名基石投资者的站台支持。 从康基医疗招股书中来看,公司已经拥有多家基石投资者,包括富达投资、贝莱德基金、清池资本、高瓴资本、Cormorant Global Healthcare、奥博资本、橡树资本,投资金额达到1.65亿美元,按照招股区间发行上限13.88港元计算,假设超额配售权未行使,将占发售股份数的40.9%。 图表二:公司基石投资者 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格隆汇整理 在医药领域下注颇多的高瓴资本也加入基石投资者之列。按照公开资料统计,目前高瓴资本在一级市场以及二级市场布局的医药生物赛道包括:CXO、眼科、骨科、牙科、心脏瓣膜、医学实验室、辅助生殖、创新药以及中药。 而通过下图整理的截至2020年5月18日披露的高瓴资本重仓布局的赛道,我们可以一探其收益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即将登陆A股的甘李药业以及港股上市的康基医疗,也将成为高瓴资本的6月重仓新股。 图表三:高瓴资本二级市场已经重仓布局的医药生物赛道 数据来源:WIND,海榕财富,格隆汇整理 数据截止:2020年5月18日 而从保荐机构来看,康基医疗此次IPO的保荐机构包括高盛、中信证券以及美林远东。 其中高盛的保荐往绩可圈可点,其保荐的生物医药类公司歌礼制药-B(1672.HK)、百济神州(6160.HK)、华领医药-B(2552.HK)、信达生物-B(1801.HK)、基石药业-B(2616.HK)、启明医疗-B(2500.HK)、诺诚健华-B(9969.HK),上市首日未破发新股占比高达85.71%,平均上市首日涨幅9.27%。 二 收入年复合增速43%,毛利率超过80% 基石投资者与保荐机构加持的底气,主要来自对康基医疗所处的赛道偏爱有加。 除了因疫情导致医疗器械受到了几何式增长的关注度,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本身就处于黄金发展时代。根据CIC基于医院采购价统计,2019年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人民币6642亿元,相较于2015年的人民币312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7%。 在国内,微创手术是指微小或无创伤完成的医疗手术,主要包含三个独立的细分领域:微创外科手术(MIS)、微创操作(MIP)以及其他微创手术。 从市场规模上来看,微创外科手术器械及配套耗材(MISIA)是微创外科手术(MIS)中使用的主要医疗器械(不包括内窥镜),它的销售收入从2015年的人民币96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人民币18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7.8%,未来,根据CIC预测自2019年起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为17.2%,到2024年将达到人民币408亿元。 图表四:我国MISIA市场规模及预测 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格隆汇整理 作为国内最大的微创外科手术器械及配套耗材(MISIA)平台,翻看康基医疗的财务数据,盈利情况还是颇为乐观。 从营业收入上来看,康基医疗的收入由2017年的人民币2.48亿元增至2018年的人民币3.54亿元,并进一步增至2019年的人民币5.0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2.6%。 图表五:康基医疗收入及年复合增长率(单位:百万元) 数据来源:招股书,格隆汇整理 而从毛利上来看,康基医疗的毛利由2017年的人民币1.2亿元增至2018年的人民币2.89亿元,并进一步增至2019年的人民币4.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5.6%。毛利率由2017年的80.7%增至2018年的81.8%,并进一步增至2019年的84.1%。 图表六:康基医疗毛利及毛利率(单位:百万元) 数据来源:招股书,格隆汇整理 三 大象起舞,前路漫漫 高毛利的微创龙头外加优质机构背书,是否就意味着投资者可以“闭眼打新”?中签之后是当天就跑路,还是做长线的价值投资者?这都是投资者需要考虑的事情。 如果打算一把梭哈,且有幸中签,从此前的医药新股表现以及目前的认购情况来看,康基医疗上市后,投资者给自己晚饭加个鸡腿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但如果打算“捂股丰登”,在医药板块整体估值和股价屡创新高的当下,就需要仔细探讨一下,我们是否还有继续投资医药行业的机会,以及凭借医药股赚钱的逻辑是否仍在。 首先,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医药行业容易出长牛股。但是,并非每个子行业的表现都尽如人意。 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截至6月10日),医药6个子板块均以上涨报收。细分来看,具有科技属性的医疗器械和生物制品子板块表现抢眼,分别上涨了58.51%和 43.28%。两个板块的上涨一方面契合了该阶段的市场风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疫情暴露了国内高端医疗器械的落后状态,催生了创新生物制品的需求,这势必会成为日后重点发展的方向。而且由于限制中药注射剂和辅助性用药,中药板块涨幅最小,仅上涨了5.06%——在政策和创新发展的双重影响下,医药板块的估值体系正在向成熟资本市场靠拢。 那么,我们再看来下康基医疗所处的医疗器械中的医用耗材。 从投资逻辑上来看,如果从将整个国内医用耗材的市场规模与时间进行做图,将国产的产品质量、发展阶段以及医生学习曲线进行叠加,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医用耗材发展实际上是呈现三大阶段挖掘投资的机会: 1. 市场导入期:产品创新速度快,市场规模增速加速,寡头垄断居多; 2. 市场爬升期:市场已经有相对成熟的产品与技术,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升,竞争格局主要由产品的质量与价格所决定,影响因素受制于政府集中采购带来的价格波动; 3. 市场渗透期:产品渗透率进一步提高,竞争激烈,在国产产品质量与医生学习曲线趋于相对平稳期时,市场更加偏向于口碑好并更新迭代更快的产品。 图表七:国内医用耗材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信达证券,格隆汇整理 康基医疗的所处的阶段,正处于爬升阶段,一方面需要面对的是质量上的竞争,另一方面也需要承担政府采购带来的价格下滑。 根据兴业证券数据统计显示,预计2020年下半年医药政策将带来高值耗材带量采购。其中,冠脉支架将由国家医保局发起,预计将在今年第三季度落地,而其他各类产品(例如关节等)将由医改试点省份为主陆续出台方案,在今年下半年进行落地。 高值耗材的带量采购,主要设及产品包括:吻合器、起搏器、支架、骨科、人工晶体、血透、口腔耗材等产品,从过往各地的价格降幅来看,最高降幅达到95%,平均降幅大多低于50%。 图表八:高值耗材带量采购产品降幅 数据来源:各省招采平台,信达证券,格隆汇整理 值得关注的是,一次性套管穿刺器占据康基医疗50%的营收比例,而这占据半壁江山的业务,在2019年已经开启了招采模式。按照2019年的数据,集中采购平均降幅为60%,最大降幅达到78%。如果今年下半年开启全国性质的集中采购,恐怕将会对康基医疗的业绩造成较大冲击。 图表九:公司主营产品结构比例 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格隆汇整理 四 结语:这是一个强者恒强,弱者裸泳的时代 “药不能停”的投资逻辑之下,不仅仅是疫情带来的业绩确定性,更多的是对于人口老龄化趋势之下国产替代的持续看好。医药打新不能只靠投机,更需要甄别是否是优质股票并了解其潜在风险。 对于康基医疗而言,业绩好,毛利高,微创龙头,这些都足以说明其基本面的优质。但不容否认的是,在药品带量采购之后,医用耗材的带量采购也将如期而至。从过往医药板块第一次面对集采集体股价与估值“扑街”来看,未来是否能够持续高速增长还需要考量。 毕竟疫情终将过去,行情也将趋于理性,理性之下才能让强者恒强,弱者裸泳。 加入“格隆汇打新研究群”, 与打新大牛一起, 获取最全面、最深度打新资讯。 入群后即有机会获得 最新资讯/课程/报告/评级/资料等干货分享 加客服微信,即可入群学习
医药板块集体回调 医药板块年内跑出 25只翻倍股 证券时报记者 梁谦刚 昨日,A股医药板块集体回调。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医疗物资出口、抗生素、医疗器械、核酸检测、生物疫苗包揽了昨日题材跌幅榜前五位。医药生物行业昨日A股市值蒸发超1500亿元。 医药板块集体回调 资金面上,医药板块遭遇资金大规模撤退。数据显示,昨日医药生物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出规模达到137.56亿元,位居各大行业之首。达安基因(002030)、以岭药业(002603)、国药股份(600511)、华北制药(600812)、西藏药业(600211)等主力资金净流出规模排在前五位,其中核酸检测龙头之一达安基因净流出额最大,达到7.19亿元。 华北制药、奥翔药业(603229)、迈克生物(300463)、美诺华(603538)、金城医药(300233)等一批牛股昨日集体跌停。奥翔药业自去年底以来累计涨幅达到2倍以上,并且于6月17日创下历史高点,A股市值晋级百亿以上。迈克生物、美诺华也均于6月17日创下历史高点。 除上述跌停股外,英科医疗(300677)、天宇股份(300702)、未名医药(002581)、华大基因(300676)、宝莱特(300246)等大热门股昨日跌幅均超过8%。以英科医疗为例,该股盘中几度跌停,尾盘收跌9.83%。英科医疗一季度实现盈利1.29亿元,同比增长281.72%。之前股价走势一路高涨,6月17日创下历史高点120.5元。 医药行业的龙头股昨日并没有调整多少,个别股甚至股价飘红。数据显示,医药市值龙头恒瑞医药(600276)昨日跌幅仅0.39%,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300760)昨日下跌1.68%,CRO行业龙头药明康德(603259)、中药行业龙头云南白药(000538)、疫苗龙头康泰生物(300601)等跌幅均不足1%。爱尔眼科(300015)、长春高新(000661)等小幅上涨。 业内人士表示,医药板块下跌,主要是由于短期连续上行后,目前有获利派发的需求,同时医药股估值过高也引发部分资金的担忧。对于医药股来说,趋势性行情或并未结束,对于诸如疫苗、原料药等的需求和关注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医药板块年内跑出 25只翻倍股 今年医药板块表现强势,数据宝统计显示,医药生物指数年内累计涨幅已达到32.66%,遥遥领先其他各大行业指数。 从单只股票来看,不含今年上市的新股,25只医药股年内累计涨幅翻倍,其中英科医疗、硕世生物、未名医药、奥翔药业、西藏药业位居涨幅榜前五位。涨幅最高的是英科医疗,年内累计上涨531.64%,同时暂夺A股涨幅榜冠军(不含今年上市的新股)。 从当前估值水平来看,医药生物行业市盈率约为50.27倍,处于历史中游偏上区间。部分医药股市盈率在20倍以下,如同济堂(600090)、鹭燕医药(002788)、浙江震元(000705)、重药控股(000950)、柳药股份(603368)等。 根据半年报预测情况,有10只医药股上半年业绩预增,7只医药股业绩预亏或预减。净利润预计增幅最高的是九安医疗(002432),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1.5亿元~2亿元,同比扭亏为盈。达安基因、誉衡药业(002437)、沃华医药(002107)、香雪制药(300147)等净利润也预计翻倍增长。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日渐突出,通过打造智慧健康社区,缓解医疗资源压力、补齐医疗健康“最后一公里”,考验着房地产开发商的社区运营能力。实地集团智慧社区通过“家有健康”(joyhealth)配套提供社区医疗健康服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搭建高素质专业医疗团队,为社区医疗健康提供了一个智慧化的样板。 老龄化社会呼唤社区医疗智慧化 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近日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显示,从2035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根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3.8亿,占总人口比例近30%;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占总人口比例超三分之一。 人口老龄化将给医院、医疗等与老龄健康领域密切相关的产业、服务和基础设施,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智慧社区医疗的建设与完善,有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赖明勇建议,建立以社区服务为中心的智慧养老新模式。全国政协常委、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建议,以旧城改造(城市更新)为契机,出台政策支持我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他认为,这不仅能补齐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短板,一旦出现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机构和人员便可迅速转化为应急力量,还能提高社会化养老的水平和比重,可以释放养老家庭中的青壮年的生产力,从而增加有效劳动供给,提高经济增长水平。 目前,由各地政府组织的智慧社区医疗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6月4日,深圳福田区启动了“智慧健康社区”服务项目,希望通过智慧云平台的构建,为辖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线上服务。各地相继组织开展远程会诊、网上义务咨询、居家医学观察指导、心理疏导、慢病复诊以及药品配送等服务,符合要求的互联网诊疗也被纳入医保基金的支付范围。 作为整个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社区卫生医疗的智慧化,意义不仅在于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更在于建立用户健康数据中心通过数据赋能上级医院和商保等,从而延伸服务链,提升整体医疗卫生水平,以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建议,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基于“数字家庭医生”产生的居家医疗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建立社区医疗智慧网格平台,统筹推进社区医疗在分级诊疗和应急医疗管理的智能化部署。 在此背景之下,构建具有急诊服务和健康管理能力的智慧社区医疗意义深远,对社区建造者房地产开发商而言,更是一大考验。 智慧社区医疗解决方案 据了解,近年来不少地产开发商均引进了社区医疗配套,实地集团更是在智慧健康社区率先发力,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智慧解决方案。实地集团智慧社区医疗配套“家有健康”(joyhealth),通过线上问诊、线下开诊的形式,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式的医疗健康服务。 实地集团智慧社区医疗配套“家有健康”医生通过智能设备为患者在线问诊 实地集团智慧社区医疗配套“家有健康”(joyhealth)提供极致的医疗服务,定位于地产式社区新诊所。目前已在实地集团位于广州、中山、遵义、无锡的多个项目落地,并在北京、重庆、青岛等地拥有12家体验中心。 实地集团智慧社区里的“家有健康”社区诊所 依托于互联网,实地集团智慧社区医疗配套“家有健康”(joyhealth)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门诊的服务体验、营运流程进行再造,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患者可通过带有家庭医生服务的健康AI视频终端“智能家庭医生”,和集常规医疗检测、远程视频问诊、自助购药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医疗设备“智能微诊室”,进行远程问诊、在线咨询。 实地集团智慧社区医疗配套“家有健康内的”智能微诊室 实地集团智慧社区医疗配套“家有健康”(joyhealth)旗下拥有的108人全职医护团队,和包括三甲医院在职医生在内的300人远程专家团队,通过诊前咨询、专业诊治和诊后随访, 为实地集团业主提供涵盖身体检测、健康管理、7x24小时远程问诊等全方位医疗健康服务。 在实地集团遵义蔷薇国际项目的“家有健康” (joyhealth)门诊部,可以看到,急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科、康复科、中医科、医疗美容科等科室齐全。 实地集团智慧社区医疗配套“家有健康”社区门诊儿科内医护人员在为婴儿检查身体 通过智能微诊室,业主在家中连线坐诊医生,坐诊医生则在门诊部为业主进行问诊、开药、体检等基础医疗服务。实地集团智慧社区医疗配套“家有健康” (joyhealth)将智慧化设备“智能家庭医生”、“智能微诊室”,与线下医疗深度融合,通过专业化、高水准医疗团队的服务,缓解了居民看病就医的“燃眉之急”,获得了居民的信任。 实地集团遵义蔷薇国际的业主徐女士表示,在长达3个月的居家隔离期间,他们一家四口的小病小痛都是通过“家有健康”(joyhealth)解决的:“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连门都不敢出,更不要说去医院了。有一次孩子感冒多日,幸好有唐医生带伤坐诊,不然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实地集团智慧社区“医疗配套家有健康”遵义门诊,手臂受伤的唐医生仍坚守门诊一线工作 不仅如此,实地集团智慧社区“医疗配套家有健康”(joyhealth)还提出了家庭医生服务体系,从日常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运动方式等多维度对居民进行健康管理。为每一位业主建立专属健康档案,并长期跟踪居民身体状况,并定制健康管理计划,通过智慧人居生态系统实现数据打通,包括健身房锻炼进程的提醒、服药提醒等智能化服务,为居民提供整体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实地集团智慧社区配套“家有健康”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地产行业正从产品竞争转向服务竞争,房企也开始脱离“开发商”的标签,转为社区运营商。医疗健康成为完善社区运营的关键一环,有望助力房地产产业升级,构建新的生态圈。以实地集团智慧社区医疗配套“家有健康”(joyhealth)为代表的社区医疗健康服务,正是未来社区医疗健康的发展方向所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今年以来,健康险行业看似风平浪静,其实已经发生了好多事情。先是中央对“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表述;紧接着是健康险公司披露年报,超半数已实现盈利,终结了健康险保费越高亏损越多的境况;再次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从原先的15个扩展至29个;新近又是《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发生了修订,新增了部分病种,放宽了部分定义条目赔付条件。悄然之中,从宏观到微观,健康险的发展趋势有了比较大的变化,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现有的细分险种结构出现了新方向:未来不再是重疾险独领风骚,长护险和医疗险也会齐头并进。特别是医疗险,因为其最接近于医疗保障的属性,将成为未来增长潜力最大的一个险种。不过,行业目前所面临的痛点和瓶颈也是非常明显的,现有的运营能力难以匹配上行业接近30%的增速,医疗行业和健康险行业两大领域之间存在着似乎不可逾越又难以言说的瓶颈和隔阂,健康险一直无法打通医疗和医保的核心数据。这种隔阂和断裂何时会被政策或科技打通还难有定数。动脉网通过对行业多位行业人士的采访,力图去记录下行业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背后的因缘和逻辑。我们相信,愿意去跟随这些变化的人,才能够抓住时代的机遇,才能把握个人的命运。细分险种门类及结构
人工智能(AI)技术正在许多行业中产生变革,但只有在医疗领域,AI的影响才有望真正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而这样的改变也许正在发生……一疫情肆虐,AI助力防控截至目前,全球确诊人数已超过800万。这次疫情给全球带来了巨大挑战。近年来,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先进的计算和数据分析工具使信息共享和诊断实践成为可能,并加深了医疗行业对疾病和感染的理解。在遏制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迫切需求推动下,世界各地的政府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以提供对病毒传播的分析,并寻求治疗药物和方法。我国在疫情刚开始传播的时候,就采用AI技术进行疫情防控,在春运期间,火车站、机场、地铁等公共场所的测温压力巨大,各大图像识别技术巨头们很快部署了AI测温解决方案,采用图像识别与红外等结合的方式,有效避免接触式测温带来的病毒传播风险;疫情开始有所缓解、准备复工之时,不少AI公司提供了大数据AI技术,对迁徙人员进行动态跟踪,结合疫情地图,有效及时地跟踪传染源、接触源,为复工保驾护航。国外疫情爆发的要晚一些,各个国家也采用了AI技术在多个环节助力疫情防控:(1)AI疫情辅助控制迪拜采用了图像识别技术来自动判断人们是否遵守了疫情防控规定,比如保持距离,从图像可以看出该AI程序可以自动识别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样的应用在公共场所可以对人群密集提出预警提示。(2)新冠治疗药物研发总部位于伦敦的药物研发公司Benevolent AI在1月底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冠状病毒问题。该公司用知识图谱技术来快速分析科学文献和生物医学研究资料,挖掘疾病的遗传和生物特性与药物的组成和作用之间的联系。该公司之前一直专注于慢性疾病,而不是传染病,但通过向其输入关于病毒的最新研究,能够重新调整系统,使其专注于新冠药物的研发。目前该公司已经进行潜在新冠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3)新冠病毒结构分析DeepMind正在利用基因组的数据来预测生物体的蛋白质结构,揭示哪些药物有可能对COVID-19起作用。DeepMind是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在2016年推出的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战胜了人类围棋选手之后一举成名,在当年将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直接推向高潮,其最新版本已无对手。DeepMind发布了一个名为AlphaFold的深度学习库,它使用神经网络来预测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如何根据其基因组变换形状,进而计算出哪些药物可以与新冠病毒生物体细胞结合,用来破坏病毒细胞,破坏它与人类细胞的结合方式,减缓病毒的繁殖速度。(4)COVID-Net加拿大初创公司Darwin AI开发了一个神经网络COVID-Net,可以通过X射线筛查COVID-19感染的迹象。DarwinAI已将COVID-Net作为一个开源系统发布,受到了AI研究人员的热烈追捧,该公司现在正致力于将COVID-Net从一个技术实现变成一个可以被医疗工作者使用的系统。它现在还在开发一种神经网络,用于对感染COVID-19的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以此来分离那些可能更适合在家中自我隔离恢复的病毒感染者,和那些最好进医院的病毒感染者。二医疗AI的大机遇这次疫情让各个国家的医疗体系翻了个底朝天,新冠病毒的流行让医疗系统的脆弱暴露在阳光之下。响应不及时、信息流通受阻、医务人员不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诸多问题在多数国家都存在。因此,也让整个人类社会意识到医疗体系变革的紧迫性,是时候重新思考医疗体系的升级了,而人工智能技术在这次疫情中的积极表现,让炒了这么多年的医疗AI概念走入大众视野。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年人口对于医疗的需求也将呈增长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2019年65岁及以上老人已经突破1.7亿人,占人口总数13%。这样的增长趋势对于医疗资源是一个现实而急迫的挑战。将AI应用在医疗中虽不能完全解决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是却可以借助AI快速发展的红利,为医疗领域增添新的动力,刺激医疗事业的发展,拓宽医疗资源的使用范围,使全球各地患者更平等地受益于科学进步。医疗健康领域也切实存在很多需求需要AI来帮助实现,从防范疾病和减轻医护压力角度,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需求:(1)基于大数据的疾病或疫情预警;(2)智能读片,辅助医疗影像诊断输出,可以缓解医院的阅片压力;(3)智能诊疗系统,辅助医生做好疾病初步筛查,甚至辅助手术;(4)智能医护辅助系统,帮助护士做好入院评估以及护理监控等工作。从技术供给侧考虑,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走向成熟,各种应用场景也日趋完善,加上软硬件的持续迭代,让AI技术的广泛落地近在眼前。而且,国家对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从政策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加入国家“新基建”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其战略地位。医疗AI应用领域在这个浪潮之下,正可以踏上快速发展的新车道。三医疗AI有哪些细分场景医疗AI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可以细分为多个应用场景。(1)AI疾病预测主要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搜索引擎数据、航空数据、交通信息等人类活动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发现与传染病相关的蛛丝马迹。举个简单例子,可以通过人们使用搜索引擎搜索疾病相关的某些词项来预测与此相关的传染病在某地区爆发的可能性。当然,要想预测准确,还需结合更多数据进行多维度更广泛的分析,单个方面数据分析往往会高估预测结果。(2)AI医疗影像这是AI助力医疗最热门也是最具有挑战的应用场景之一。将图像识别技术应用在医疗影像的识别中意义重大,一方面医院每天需要应对海量的X光影像、CT影像处理需求,需耗费大量人工长时间读片,容易出现误诊、漏诊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图像识别本身就是AI最热门最具魅力的一个技术方向,并且图像识别已经在多个应用中大规模使用,目前已广泛应用在移动支付和安全监控领域,如果AI能在医疗影像中得到发挥,那将大大减轻医务人员负担。美国IDx公司的IDx-DR就是这样一个AI系统,它是用于视网膜病变检测,不需要临床医生解读就能寻找特定病症的筛查设备。该设备的软件,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眼睛的图像,判断是否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迹象。IDx的检测系统不仅可以为缺少眼科专家的医院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极大帮助,还可以将医生从一系列的测试中解放出来,而这些测试的结果大多是阴性的,可以让医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治疗那些真正患有疾病的人。(3)AI新药研发由于新药研发过程极长,成本极高,而AI算法因为在数据挖掘方面以及计算能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可以用在药物、疾病、基因之间关联关系挖掘以及药物的分子结构预测等方面,因此被寄予厚望,近年来该AI新药研发领域的资金投入突飞猛进。下图展示了美国的AI新药研发风投资金近年来大幅增长的趋势。本文开头提到的BenevolentAI公司便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4)AI医疗辅助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医生来执行一些重复性高或者具有传染性环境的工作。比如医院大堂的导诊机器人可以大大减轻导诊台的工作量,而查房机器人可以让医生不需要接触具有传染病例的患者,减少医务人员的感染。结合5G技术,医生甚至不需要离开办公室,就可以将自己的专业诊疗工作延伸到任何地方,不仅在自己医院内部可以高效地开展诊疗工作,还可以支撑偏远地区医务极度缺乏的地区,进行远程诊断、远程会诊等。有一些微型机器人可以帮助医师更好地进行手术,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部门开发了Heartlander,这是一个微型移动机器人,旨在方便对心脏进行治疗。在医生的控制下,这个微型机器人通过一个小切口进入胸部,自行导航到心脏的某些位置,附着在心脏表面并进行治疗。(5)AI健康管理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越来越多的健康相关产品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健康管理是一个范围比较广的概念,包括手机健康APP、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等诸多应用。而AI健康管理往往与互联网、医疗大数据相关,细分场景也很多。比如Apple Watch就提供一项“摔倒检测”功能,关键时刻可以救命,这是Apple Support上对该功能的描述:如果手表检测到您摔得很严重,它会轻触您的手腕、发出警报声并显示提醒。您可以选择联系紧急服务,也可以按下数码表冠并轻点左上角的“关闭”,或者轻点“我没事”来关闭提醒。如果 Apple Watch 检测到您在移动,它会等待您对提醒做出响应,而不会自动拨打紧急服务电话。如果手表检测到您在大约一分钟内没有做出任何动作,它会自动拨打紧急服务电话。智能问诊机器人是近年来比较火的一个智能医疗产品方向,它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搜索引擎以及医疗知识库等技术构建的智能对话机器人,可以为用户提供在线实时问诊服务,是互联网在线问诊平台的智能化延伸,可以解决逐日增加的医疗咨询需求,让一些轻症患者免去因小恙而不得不去挂号排队问医生的麻烦,也大大缓解医院的压力。四医疗AI面临的挑战前景是美好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在医疗AI逐渐落地的过程中,有诸多困难需要去面对。(1)临床认证难用于临床医疗的产品,需要得到所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证才能合法临床使用。上文提到的IDx公司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测AI系统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授权认证的第一次AI医疗项目。然而,大部分医疗AI项目都没有这么幸运,医疗临床器械认证流程非常繁琐。在我国要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认证,需要同国家的三甲医院合作进行临床测试,需要与接受临床测试的病人签订合同,还需要在国家专业机构做检测和报备,通过一系列测试和评估才能获得CFDA认证,很多医疗AI初创公司往往扛不住这样的时间成本。(2)数据问题数据是AI算法必不可少的“燃料”,很多做AI的公司头脑风暴出好些AI产品原型,大部分都由于无法获取足够多足够好的数据而不得不放弃。数据问题在医疗AI中尤为突出,一方面是数据来源问题,医院内的数据有相当一部分依赖于不同的系统,医院之间的数据也很难共享;另一方面是数据质量问题,医疗过程中产生各种临床数据,这样的数据缺少标准化和结构化处理,而且获取高质量的标注医疗数据也不那么容易。(3)隐私风险隐私是AI技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随着AI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对隐私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欧盟的最严格隐私保护条例GDPR的出台,各国纷纷推出自己的隐私保护规范。AI技术对隐私的侵犯甚至还会成为某些社会问题背后的帮凶,比如种族歧视。就在不久前,一些AI巨头已经开始对这样的应用技术输出进行限制。6月9日,IBM宣布停止提供通用的人脸识别软件,随后不久亚马逊也宣布暂停向警方提供人脸识别监控软件,微软也紧跟其后表示在政府出台相关规定前不会再向警方出售人脸识别技术。虽然这些巨头们可能是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停止输出人脸识别技术,从侧面也反映出民众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隐私正受到来自AI技术的侵害。在医疗领域,隐私数据尤其敏感,无论是基因测序数据,还是医疗健康数据,大部分人都不会愿意分享自己的敏感信息。如何在治病救人与保护隐私之间保持平衡,这是医疗AI发展之路无法绕开的问题,是技术与伦理的博弈。(4)AI诊断容易问责难医疗AI还存在一个困境,那就是如果让AI诊断代替医生诊断的话,将无法对诊断失误问责,无法定位责任主体,因为AI技术无法作为民事主体来承担民事责任义务,也不太可能让其背后的AI科学家承担责任。在医学伦理中,医生必须完全对患者负责,而如果让AI技术的锅给医生来背,也不太现实。(5)人才缺乏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和医学人才是大学阶段培养周期最长的两拨人,也是最稀缺的人才。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爆炸式发展,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根据某招聘网站做的统计分析,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经超过500万,高校每年培养的AI人才不到一万,杯水车薪。而医药AI需要从业人员不仅精通AI,还要懂医学相关细分领域的知识,能满足条件的凤毛麟角,更遑论建一个医疗AI团队,可想而知其难度之大。五我国医疗AI现状人工智能在我国各项政策的扶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医疗AI也不例外。从下图医疗AI融资轮次的分布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医疗AI技术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大部分融资还集中在公司比较早期的阶段,也体现了发展潜力巨大。六结语一百多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造成了当时世界人口三分之一被感染,导致至少2000万人的死亡,是历史上最致命的一次全球大流行病。一个世纪后的今天,疫情再次席卷全球,不过今天人类已经有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来应对疫情的肆虐。希望人类克服层层困难,让医疗AI早日服务人类健康事业,尽早战胜新冠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