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医疗赛道相比往年更为热闹。多项政策落地,集采和医保谈判沸沸扬扬,新冠疫情也成为医疗机构上市的推手,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30日,年内医疗领域共有15家企业成功A股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医疗企业丁香园12月28日获5亿美元融资的消息,成为医疗领域的年终小彩蛋,继续印证这一赛道的勃勃生机。 跳出“卖药套路” 12月28日,丁香园宣布完成新一轮5亿美元融资,由挚信领投,腾讯、高瓴跟投。据丁香园创始人、董事长李天天介绍,目前丁香园已实现规模化盈利,并处于逐年稳健增长中。本次融资,主要用于深度布局供给侧和产业侧,主打健康生活定位,同时强化专业壁垒,包括服务医生的能力、协同其他专业机构共同服务下游的能力等。 目前,互联网医疗赛道巨头基本明晰,海通证券研报显示,2019年,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和平安好医生这三家医药电商的市占率已大于80%。从12月31日市值位列第一的京东健康和第二的阿里健康来看,卖药依然是企业主要的盈利手段。 公开资料显示,京东健康是互联网医疗上市企业中唯一实现盈利的公司,2017年至2019年实现净利润2.09亿元、2.48亿元和3.44亿元。京东健康招股书介绍,零售药房业务产生的收入已经连续三年在总营收占比超过87%。 无独有偶,11月25日,阿里健康发布上市以来首份盈利财报,其2021财年上半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自2020年4月1日至9月30日的半年间,阿里健康实现收入71.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0%,同期实现利润2.79亿元,经调整后利润净额达到4.36亿元,同比增长286.4%。其中,报告期内阿里健康医药自营业务和医药电商平台业务收入占阿里健康总收入的97.19%。 需要注意的是,丁香园创始人、董事长李天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丁香园目前的现金流,不融资也可以。记者联系丁香园相关负责人并发送采访函,询问公司的营收情况后,对方表示暂不接受采访。不过,从其公开资料来看,在目前互联网医疗企业大规模处在“卖药为生”的情况下,丁香园的盈利模式确实具有显著的区别,依靠健康内容与合作收费。 内容优势助力变现 天眼查App显示,丁香园创建于2000年,旗下拥有丁香通、丁香客、用药助手、丁香医生等产品,为用户提供健康科普、在线问诊、药品查询、就医推荐等医疗服务,同时为医生搭建临床经验交流和病例分享社区,提供相关视频课程。即,丁香园服务人群不止有健康需求的人群,包括医疗领域的专业人员,而这种服务不仅局限在帮助医生在线获取诊金。 其中,丁香园宣称打造国内领先的医疗学术论坛。记者从其官网了解到,丁香园论坛内容可延伸到多个细分医学、药学板块探讨及论文服务、考研、临床执考等。这些服务为丁香园引流了大量专业医生用户。 据了解,丁香园社区现在有210万医生用户,公司从中遴选近5万人入住丁香医生APP。“把丁香园想成垂直媒体,他们手里数百万注册医生,5万的核心内容提供者,相当于有5万个资深编辑。”看懂研究院医疗行业分析师陈乔姗向记者表示,丁香园的盈利会更接近垂直自媒体的盈利方式,“媒体怎么赚钱,他们就怎么赚钱。” 记者从丁香园旗下的丁香医生公众号上发现,广告推广也正成为丁香医生公众号的重要收入,每天至少推送一条广告。从酱油到母婴用品,再到脱毛仪等产品,覆盖品类广泛。 “他们什么都能推广,而且是向上到健康领域,油盐酱醋都能带货。”陈乔姗表示,医生的科普,比短视频平台不知出处的科普更让人信服,内容靠谱就可以变现。“其他企业也复制不来。” 而此次融资腾讯与丁香园的再次合作,高瓴入局,都再次印证资本对丁香园的认可。 HHC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刘兆瑞向记者表示,“腾讯这次投资说明两家公司在流量等方面的合作效果是被双方认可的。腾讯早在2014年就已对丁香园进行战略投资并开展业务合作,腾讯的流量有利于丁香园的快速发展和产品创新,丁香园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资源也有助于腾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次追加投资也将两家公司绑定得更紧密了。 而对于在医疗领域布局宽广的高瓴的加入,刘兆瑞认为,“高瓴当然也看到了腾讯和丁香园之间的协同会产生更高的价值,并且还可运用丁香园的资源与高瓴投资的公司产生新的协同效应,有望形成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目前对医生有深刻理解,又能创造出相关商业模式的公司不多。“ 此外,记者了解到,此番融资之后,丁香园对于继续探索“上游”健康人群的用意,也更为坚定。丁香园创始人、董事长李天天表示,“上游”对如今的丁香园团队,意味着更庞大的人群,更丰富的服务场景及更大的产品开拓空间。因此,丁香园也将不再局限于问诊、检查等服务。
上海证监局网站12月30日披露了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联影医疗”)辅导备案基本情况表,联影医疗已与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签订科创板上市辅导协议。 联影医疗成立于2011年3月,法定代表人张强,公司主营业务为高端医学影像诊断产品、放射治疗产品及高端生命科学仪器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提供配套智能化、信息化解决方案。公司的高端医学诊断产品覆盖磁共振成像系统(MRI)、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X 射线成像系统(XR)和分子影像系统(PET/CT、PET/MR);放射治疗产品(RT) 覆盖 CT 引导直线加速器系统及直线加速器系统;高端生命科学仪器覆盖动物用MRI 及PET/CT。 联影医疗的控股股东为联影集团,实际控制人薛敏。截至目前,联影集团持股23.14%。此外,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持有公司18.64%的股份,上海影升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8.31%,上海中科道富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6.46%。
港股IPO市场,似乎从来不缺重磅新股,特别是近期而言,尽管新冠等“黑天鹅”事件持续给全球资本市场带来不确定性,港股IPO传统旺季仍然如期而至,整个市场的热度也在不断提升。在近期的多只重磅新股中,笔者留意到一只以创新技术驱动的高成长稀缺标的——新纽科技。 资料显示,新纽科技是一家走自主研发路线的领先SaaS和软件开发企业,也是国内少于10家成功将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商业化的企业之一,按2019年收入计,公司在逾2500名中国金融机构IT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排名前100;公司自主研发的可实时监控的医疗质量控制与安全预警平台亦是国内首创。目前,该公司专注于服务医疗机构和金融机构,提供由软件驱动的传统型或创新型解决方案,业务范围广泛且切中高价值、高潜能细分领域。 据了解,新纽科技已通过港交所聆讯,预计下周开始招股,并将于2021年一月初上市,未来金融为其上市独家保荐人。按照此进度,新纽科技预计将会成为港股企业级RPA第一股,专业人士分析称,其上市后亦有机会成为匹敌UiPath(全球估值最高的RPA企业,目前估值超过70亿美金)的中国企业,亦是中国唯一一个能够提供实时监控的医疗质量控制与安全预警平台的解决方案供应商。 下面,一同来深入地了解下这位“明日之星”。 一、财务指标稳健高增长,后续业绩展望积极 招股书显示,新纽科技近年多项财务指标表现良好,实现稳健高增长。 2017-2019年,新纽科技的收入分别约为2106.6万元、1.21亿元、1.4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65.92%。 同报告期内,新纽科技的毛利率分别为42.1%、47.9%以及49.1%,呈不断上升趋势,对标香港市场目前上市的软件类公司,新纽科技的毛利率均处于较高的水平。2019年而言,公司毛利率的增长主要与金融、医疗领域中创新型解决方案收入快速增长,所带动的边际成本下降有关。 净利润方面,新纽科技实现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53.9万元、3122.3万元、3826.3万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398.62%。 在国内医疗软件项目实施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的情况下的2020年上半年,新纽科技于实现收入约5876万元,同比增长率为4.6%;经调整净利润约1128万元,在黑天鹅频发的时期中依然保持正向、稳健的表现,凸显业绩韧性。此外,截至12月上旬,新纽科技在金融、医疗领域的招标项目总合约价值超1.5亿元,立项项目总预算金额超1.7亿元。 由此可以预期,后续收入增长强劲,有望带动主要财务指标趋势向好,公司今年全年,乃至更长时间维度的整体业绩表现确定性较高,值得一定期待。 二、强劲需求得以催生,可挖掘市场空间巨大 疫情以来,政策、市场等多重因素合力助推数字经济底座迅速构筑,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加快融入包括金融、医疗在内的众多行业。中国企业的发展环境随即发生重大变化,IT咨询及解决方案等领域也因此被催生出强劲的需求。 医疗、金融等行业历来都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起到先行先试的示范性作用,某种程度上,新纽科技率先在这场数字经济大潮中卡位最具价值、潜能的双赛道。且公司一直以自主研发、创新驱动自身发展,同时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已经占据具有优势的竞争位。具体来看: 1、 医疗IT解决方案先发,攻城略地正当时 新纽科技在医疗领域的业务主要为创新型医疗IT解决方案,具体主要包括医疗质量控制与安全预警平台、危急值预警报告系统、临床路径管理系统及远程医疗系统等等。 整个行业来看,中国医疗IT解决方案行业目前处于发展中阶段,未来市场的增速快、规模大,但竞争格局高度分散,当下不失为攻城略地的良机。据灼识咨询,受益于中国改善医疗质量及解决医疗资源分配的社会需求,以及《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政策要求,预计创新型医疗IT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于2026年增长至7781亿元人民币(占同年医疗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的61.7%),2019年至2026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1.1%。 (来源:招股书) 细分业务来看,新纽科技主打的医疗质量控制与安全预警平台的规模增速还要远高于行业。当下,医疗质量开始成为医院评估等级及获得广泛认可的一项重要参数,叠加《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等政策推动,全国目前仍有超过三万家医院的医疗质控大数据系统落地项目有待实施。 资料显示,新纽科技所开发的中国唯一一个能提供实时监控的医疗质控及安全预警系统,首创患者数据实时监控及分层级反馈技术,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升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并有效降低医疗事故率,缓解医患关系。新纽科技于2018年11月首次实施该系统,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已将该系统的实施拓展至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具有行业示范性作用的44家医院,其中29家为三甲医院,并手握240个已确定的医疗质控及安全预警平台的订单,在可预见的未来业绩增长具有保障。基于市场需求及竞争壁垒,公司或有望继续打开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此外,新纽科技亦于2019年11月推出临床路径系统,并已于301医院等多家医院实施安装;公司与复旦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学术机构合作研发的远程医疗系统亦发挥先行示范作用,率先在现有的医疗客户以及其他地方公立医院进行推广、普及,奠定公司在临床路径管理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等医疗领域的先发及示范优势,成长前景广阔。 2、金融IT解决方案领先,强者恒强有可期 新纽科技在金融领域的业务则分为传统型和创新型IT解决方案,公司为银行、信托公司及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具体如BEAI平台、统一支付平台系统、记账式柜台债系统、分布式交易平台及RPA解决方案等等。 其中,记账式柜台债系统、RPA解决方案业务尤为值得关注,新纽科技在这两大业务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受益于《关于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地方政府债券柜台业务的通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开展柜台债业务,而中国人民银行及财政部明确要求申请开展柜台债发行业务的银行需要安装记账式柜台债系统。根据灼识咨询,预计到2026年,将有超过4000家银行合资格开展柜台债业务,第三方供应商提供记账式柜台债系统的市场规模超过23.33亿元。 (来源:招股书) 而截至2020年3月末,中国共有48家合资格开展柜台债业务的银行,其中28家已部署记账式柜台债系统的银行中,11家拥有其内部IT团队,另外17家银行聘用第三方提供商安装记账式柜台债系统。新纽科技为这17家聘用第三方提供商中的9家银行实施安装记账式柜台债系统,约占市场份额的52.9%,其余8家银行由另外四家记账式柜台系统的提供商提供。这在侧面反应出,记账式柜台债系统市场当前并不成熟、高度分散,且当下未有能与公司实力相当的玩家出现,新纽科技占据绝对优势。 此外,据灼识咨询,截至2020年6月末,新纽科技亦是国内少于10家成功将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商业化并产生收入的企业之一,是中国RPA解决方案市场的领导者。 进一步来讲,RPA解决方案通过机器人自动化执行帮助优化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是AI技术的一项重要应用。因此RPA解决方案的发展持续受益于促进AI行业发展的各种利好因素,包括《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科技部关于印发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通知政策等。 据灼识咨询,中国RPA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于2019至2026将以约36.0%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7.12亿元。 (来源:招股书) 三、结尾 资本市场的角度,新纽科技在港股市场颇具稀缺性,公司的IT解决方案同时布局金融及医疗两个蓝海领域,是一家具备实时监控功能、能够将从医院现有医疗数据库获得的各类医疗数据进行智能分析能力的医疗质量控制与安全预警平台提供商,亦是第一家已实现商业化的RPA解决方案提供商。 招股书显示,新纽科技将投入80%的募集资金以继续开发创新型解决方案及升级现有解决方案。新纽科技所面向的主要赛道皆是高成长性赛道,市场增速快、规模大,但要么竞争格局分散,要么已被公司占据绝对领先地位,随着公司业务布局的进一步深化,极大可能成为新一轮时代红利中的受益者之一,向领域龙头进击。 而无论哪个维度来看,新纽科技的高成长性都不容小觑,前景可期。
近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确诊病例数不断上升。作为一线医护人员预防感染的关键屏障,一次性防护手套特别是高端的丁腈手套需求持续旺盛,手套厂商的订单也迎来爆发式增长。同时,近期国内多个省份零星出现感染病例,而进口冷链食品核酸阳性检出率也明显增高。对此,国家卫健委出台规定要求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工作期间除佩戴口罩外,也需佩戴一次性手套进行防护,且必须经常更换。同时,专家也建议居民在购买、处理冷冻食品时可佩戴一次性手套,以避免新冠病毒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手套供需一直处于严重失衡状态,但因手套生产的技术难度极高,所以鲜有手套行业以外企业进入这一领域,行业内也仅有部分龙头厂商有能力大规模扩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据了解,手套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一次性手套加工设备不是标准设备,而是每家生产企业根据自己的技术实力,自行研发设计,将硬件、软件、基建等进行非常复杂的集成。以英科医疗的丁腈手套生产线为例,其主链条长度超过1.5公里,控制点约3000个,设计建造难度极大,无经验的厂商难以完成手套生产线的建设工作。 除了生产线建设难度大使得其他行业厂商难以进入外,一次性手套生产的技术难度更体现在生产效率优化及成本控制方面。先进的手套生产线能帮助公司在保证良品率的前提下提升线速,降低单只手套克重,在提升单线手套产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手套生产成本。据了解,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及产线集成能力,英科医疗的生产线效率及手套克重均已达到全球顶尖水平,产品综合竞争力业内领先。 先进的手套生产线更能帮助厂商有效保证手套产品的医疗级品质,这意味着公司产品能稳定供应全球大型医疗耗材厂商,且医疗级手套售价高于非医疗级,保证了英科医疗等手套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强于中小厂商。据介绍,医用手套出口需获得FDA等认证,而FDA会进行海关抽检,抽检合格才能维持认证有效性。为稳定获得质量达标的医用标准手套,厂商需要在生产线运行过程中不断检测、调整,控制保持生产中各要素的稳定,因此中小厂商及年限较长的落后生产线难以满足要求而将逐步被淘汰。 此外,与马来西亚相比,中国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及智能制造能力远远领先,国内一次性手套厂商更容易与技术先进的设备制造商及自动化厂商进行合作研发,提升产线的生产效率及自动化水平。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国内手套厂商不断向智能化制造迈进,新建的手套生产线技术水平将逐步超越马来西亚厂商,引领全球手套产业发展。 国内厂商方面,英科医疗自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设备的升级换代,与国内外多家知名的设备供应商合作研发,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公司目前在多个生产环节实现了自动化控制,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及质量稳定性、成本控制在行业内保持领先,随着在山东、安徽、湖南、江西、越南等地的扩产项目逐步投产,公司产品竞争力有望持续提升。
记者从蓝帆医疗方面获悉,近期,蓝帆医疗旗下吉威医疗正式启动了优美莫司(Biolimus)释放冠状动脉球囊导管,即DCB-BA9产品的上市前临床试验。公司方面表示,如试验顺利通过产品成功上市,将会成为国内市场上首款莫司类药球,并将带动药球市场的重新洗牌。 据介绍,试验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牵头组织,20家分中心同时进行临床试验研究,试验的目的为对比优美莫司释放冠状动脉球囊导管与紫杉醇释放冠状动脉球囊导管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业内人士介绍,药物涂层球囊(DCB)是将抗内膜增生的药物以基质涂层等方式携带于球囊表面,当球囊扩张时,其携带的药物释放到病变部血管壁上,从而抑制内膜增生。当下球囊首选的涂层药物为紫杉醇,但由于紫杉醇细胞毒性的作用机制,以及在安全性和抗再狭窄上效果不佳,临床上需要一款更加优秀的涂层药物来替代。 蓝帆医疗旗下柏盛国际的专利药物BA9就是更优秀的替代涂层药物之一,据介绍,BA9比其他莫司类药物具有更高的脂溶性,高效大约10倍;此外柏盛国际通过专利工艺,将BA9晶体化,实现了提高药物稳定性,及保留时间延长的效果;其还从载体聚合物入手,增强了药物吸收的能力。最后借助全新的药物涂层技术,保证涂层的均匀性和完整性,让BA9药物的吸收事半功倍。这些特性让BA9在药球领域,成为了莫司类药球的“扛把子”。 据蓝帆医疗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试验有诸多亮点,比如产品独有长度一次性解决弥漫病变;OCT亚组设计,可以更直观了解到支架内再狭窄形成原因,及术前、术后即刻、9个月时新生内膜情况;试验研究还设计了长达3年的长期随访,开创了国内临床试验研究之先河。近日首例患者正式进组,标志着蓝帆医疗旗下DCB-BA9正式进入了国内上市前的临床试验阶段。 自2009年,德国贝朗医疗发布第一款DCB至今,国际已经有十余种DCB产品,而国内DCB市场则由贝朗医疗、乐普医疗、申淇医疗、远大医药等企业占据,但市面上DCB的涂层药物均为紫杉醇,吉威医疗的DCB-BA9如若上市,将会成为国内市场上首款莫司类药球。 据“第二十二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公布数据显示,我国2018年PCI手术数量为91.5万例,2009-2018年复合增长率为16.7%,呈加速增长的势头。据此粗略推算药物涂层球囊市场空间,目前DCB主要适用于IRS,SVD,及CBL(分叉病变)三种适应症,在PCI手术中,IRS占比为5%-10%,SVD占比20%左右,CBL占比15%-20%,按照当前市场DCB均价2.5万元/条测算,2020年国内药球市场空间超过100亿元。公司方面预测,吉威医疗的DCB-BA9在完成了SVD和IRS的双重临床试验并且上市之日,药球市场或将重新洗牌。 此外,近年来心脏介入领域提出了“介入无植入”的创新理念,心脏支架领域也推出了BRS(生物可吸收支架),但是存在诸多问题。雅培在2017年宣布将销售近10年的BRS产品全面退市,与其在临床研究上发现BRS支架血栓等事件发生率增加有关,所以BRS的未来前景如何,还有待考量。然而DCB的治疗特性则正好契合这一理念。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解决了莫司类药物涂层球囊的阿喀琉斯之踵后,DCB-BA9有望成为“介入无植入”创新理念的代表性治疗方案之一。 未来该产品一旦在国内上市,借助蓝帆医疗在国内强大的销售网络,此款药球将会成为数十万相关适应症患者的福音。
12月9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三项措施,以促进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的措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具体来看,一是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支持开发更多针对大病的保险产品,做好与基本医保等的衔接补充,提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障能力。通过有序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提升健康保险发展和服务水平。 二是按照统一规范要求,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强化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功能,支持开发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养老保险,积极发展年金化领取的保险产品。针对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需要,开发合适的补充养老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提供老龄照护、养老社区等服务。鼓励保险业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三是提升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能力,防止保险资金运用投机化,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加强风险防控。对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设置差异化监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总资产的45%,鼓励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建设,更好发挥支持实体经济作用。 总理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进完善金融服务,促进人身保险发展,有利于更好服务民生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 的确,在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医疗保险包括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国内社会医保定位“低水平广覆盖”,按地市统筹管理,统筹层次低,保障范围有限,保障水平低,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医疗支出中,社保占比为61.4%,商业保险占比3.6%,个人支出占比高达35%。而WHO研究表明,国家医疗支出中个人支出控制在15-20%,才能避免“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定位基本医疗的社保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作为社保补充的商业医疗险,需求和发展空间理应最大。 因此,国常会指出,要适应群众对健康、养老、安全保障等需求,推动保险业深化改革开放、突出重点优化供给,提供丰富优质的人身保险产品。 作为一家数据驱动的保险科技公司,成立于2014年的保险极客以高频医疗险切入,从聚焦团险到构建“医疗健康+保险支付”闭环,坚持通过技术创新,为企业客户与用户提供智能化保险与医疗健康管理服务。“中国高频医疗与个人医疗支付比例高的现状亟待解决,政府相关政策一直持续鼓励商业健康险积极发挥作用,以补充医疗保险为主的团体健康险未来增长空间巨大”保险极客创始人&CEO任彬说。保险极客目前已为全国6000多家企业、数十万员工提供相关产品与服务, 其中既有众多新经济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也获得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青睐,帮助员工享受更好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作为企业团险领域的独角兽,保险极客已发展为企业团险福利首选。过去6年,保险极客保持每年一项技术创新,加速提升团险行业技术水平及服务线上化、标准化,引领行业技术标准的完善,同时依托底层系统与大数据,持续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体验。 “作为保险科技公司,底层的数据连通非常重要,只有完成数据的闭环,才能识别、评估客户的需求以及判断服务落地的情况,更好的为客户匹配产品和提高效率“,任彬在参与媒体活动时如是说。例如,利用大数据的积累,保险极客的企业健康报告能直观展示出某一时段企业有多少员工去看病、疾病高发特点、就诊医院及不同病种用药偏好等,根据健康数据的监测与分析,给出合理的健康风险预测、警告并提出建议,帮助更好的了解企业员工整体的健康状况。 另外,在满足当代企业对健康管理诉求的同时,保险极客还将与医疗资源的链路打通,实现健康管理福利的全面性。与微医、好大夫、京东健康等医疗健康服务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围绕企业员工健康与疾病风险,将聚焦团险延展至"团险+医疗服务",打造“医疗健康+保险支付”的服务闭环及系统解决方案。 保险极客的快速成长反映了市场持续增长的需求和团险行业的巨大前景。当前,在健康险产品多元化共存的时代,围绕“医疗健康+保险支付”,中国极有可能针对性的借鉴发达国家的医疗支付发展路径,逐渐将个人支付比例降低,团体健康险的优势也会发挥更大作用,预计有20-50倍的成长空间。 未来,伴随着一批批新经济公司的崛起,配置团险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要求下,保险极客将不忘初心,共建保险保障与医疗大健康行业生态。
联合纪念医疗中心一名医护人员正在穿戴防护服。(图片来源:路透社)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3日报道,今年6月,受疫情影响,美国休斯敦的联合纪念医疗中心人满为患,不得不将两处配楼改成新冠肺炎治疗病房。如今,已经有三处配楼被改成病房。 自从疫情数月前暴发以来,休斯敦联合纪念医疗中心的主任医生约瑟夫·瓦龙(Joseph Varon)一天都没有休息过。此外,该医疗中心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塔纳·英格拉哈姆(Tanna Ingraham)曾与新冠病毒作斗争,据她称应该是从病人处感染。不幸的是,她首次治疗康复后又再次感染。谈及2020年,她称“就像重回地狱”。 报道称,联合纪念医疗中心就是疫情在美国不断恶化的缩影,尽管目前疫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情形仍然在不断恶化。瓦龙说:“接下来的六周将是美国现代医学史上最黑暗的时刻。” 如今,得克萨斯州的确诊病例呈爆炸式增长。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得克萨斯州7天内日均新增确诊病例数量破纪录,平均每天新增确诊病例1.6万例,这个数字较上周上升了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