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个人以为,科创板率先T+0试点最为合适,而并非是蓝筹股。科创板试点T+0有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科创板本身实行是差异化交易制度,与目前的其他板块不同。而且,科创板挂牌公司数量不多,所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二是科创板由于有50万元的门槛,能够参与的投资者不多,涉及面较小,影响面也较小,一旦科创板试点T+0失败,重回T+1交易也不会产生多大的负面效应。 日前,原证监会主席肖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资本市场改革要努力实现七大转变,同时,蓝筹股盘子大,估值稳定,波动较小,抗操纵性强,率先试点“T+0”交易风险可控。由于曾经担任过证监会主席,肖钢的蓝筹率先试点T+0的观点也受到市场高度关注。 对于A股市场而言,T+0回转交易并非什么新生事物。在资本市场诞生的最初几年,A股曾经实行过T+0交易制度。但是,由于在该交易制度下,市场投机行为猖獗,股价波动较大,也放大了整个市场的投资风险。因此,出于防范市场风险的需要,自1995年1月1日开始,T+0被取消,T+1则沿用至今。 对于重启T+0交易,近年来并不乏呼吁的声音出现。上至专家学者,下至股民基民,均通过不同方式要求重启T + 0交易制度。事实上,市场呼吁重启T+0交易制度也并非没有理由。一方面,多年来A股市场一直在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与成熟市场接轨则成了主要目标。在境外有42个资本市场都实行T+0回转交易,像我国香港、美国等股市即是如此。与成熟市场接轨,T+0是一道必须迈过的坎。另一方面,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后,由于股指期货实行T+0,而A股实行T+1交易制度,客观上,对于A股投资者不公平;而且,由于股指期货有50万元的资金门槛,导致能够参与股指期货对冲风险的只有少数投资者。如此情形下,A股实行T+1交易制度,更引起投资者的质疑与诟病。此外,T+1交易模式下,无法发挥T + 0交易制度下的及时纠错功能。A股市场是以中小散户为主的市场,散户投资者由于受分析能力、投资决策能力、判断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日常投资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投资错误的现象。但T+1交易模式下,即使交易当天发现投资出错,也无法及时弥补,只能眼睁睁看着股价下跌,损失放大。 到底是实行T+0还是T+1,监管部门的态度决定一切。其实,针对市场的呼声,证监会曾多次回应称将研究T+0交易制度,但一直没有具体的结果。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上交所在回应2020年代表委员关于资本市场的建议时,曾表示将“研究引入单次T+0交易,保证市场的流动性,从而保证价格发现功能的正常实现”,也引发市场热议。结果如何,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其实,A股市场最有可能实行T+0交易的非科创板莫属。科创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包括试点注册制、更加包容的上市制度以及差异化的交易制度等。其中,科创板差异化的交易制度,同样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科创板开市前,也曾出现过在科创板实行T+ 0的建议,但终未成行。此次市场上再次传出T+0的声音,其实并不奇怪。不过,如果只是蓝筹股率先试点,个人以为值得商榷。首先,市场上所有的股票中,哪些属于蓝筹股,哪些不属于蓝筹股,目前并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一只股票目前属于蓝筹股,一段时间或几年后不再属于蓝筹股,或者目前并非蓝筹股的上市公司,若干年后晋身为蓝筹股,其交易模式是否应发生改变?而且,不同板块的股票,有的实行T+0交易,有的实行T+1交易,不仅不利于监管,也容易在市场上产生混乱。同一板块的股票,却实行不同的交易制度,也会产生不公平现象。 个人以为,科创板率先T+0试点最为合适,而并非是蓝筹股。科创板试点T+0有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科创板本身实行是差异化交易制度,与目前的其他板块不同。而且,科创板挂牌公司数量不多,所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二是科创板由于有50万元的门槛,能够参与的投资者不多,涉及面较小,影响面也较小,一旦科创板试点T+0失败,重回T+1交易也不会产生多大的负面效应。
如果新冠疫苗的热度不再,康希诺还能拿什么吸引投资人? 8月13日,康希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康希诺”)在科创板挂牌交易,这是第一家“A+H”的疫苗公司。此次上市,康希诺以每股209.71元的价格发行2480万股,募集的资金总额超过52亿元。 上市首日,康希诺开盘大涨124.12%,报470元/股,收盘于393.11元/股,市值一度破千亿。 康希诺被市场称作“新冠疫苗第一股”,209.71元的发行价格,让康希诺成为科创板上“卖”得第二贵的公司。排在它前面的是石头科技(688169.SH),比康希诺早了半年上科创板,当时的发行价是每股271.12元。 石头很疯狂,康希诺的定价则被形容为“像做梦一样”。这家公司2009年在天津成立,尽管手里有16款疫苗产品,其中也包括一款新冠疫苗,可到现在为止,康希诺几乎没有收入,最近三年亏损的口子还越来越大。 康希诺2009年在天津成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像这样的公司,该值多少钱?生物制药领域的创业、创新公司该怎么定价?对这样的全球性难题,传统方法失灵了,新的估值逻辑、方法又还没建立起来。 更令人迷惑的是,很多人似乎并不在意贵不贵。7月31日,康希诺开放网上申购,投资人蜂拥而入,申请竞争一签的购买权。尽管供应的股票数量临时增加了一半多,但中签仍像“中大奖”:据康希诺而后公布,中签率为0.03356555%。 幸运儿们指望着靠康希诺发财,即使它不能复制在港股的走势,“至少也是一只千元股吧。”有投资人这么说。2019年3月,康希诺在港股上市,一年半以来,股价已经上涨近10倍。 不过,如果没有新冠疫苗“光环”加持,康希诺还会是那块“金疙瘩”吗? 209.71元贵不贵? 科创板定价中,港股价格是一把标尺。而在港股上市、又在科创板二次上市的公司,更是普遍溢价发行,科创板定价往往比港股高出六到七个百分点。 比如君实生物(688180.SH),其确定的科创板发行价格,就比同一天的港股股价高出了8.8%。 这么一对比,康希诺的“高价”甚至还定低了。7月30日,确定发行价的前一天,康希诺港股收盘价是每股246港元(约合人民币221.154元),科创板打了约5%的折扣。 “我们一向不贪婪。”康希诺内部人士说。不过,机构分析师们更愿意相信,康希诺是因为考虑到了境内投资者看不懂其模式,所以在价格上做了点让步。 不过如果纵向来看,5%的打折基数也早已是“今非昔比”。2019年3月在港股上市时,康希诺的发行价格仅为每股22港元,如今科创板的定价已经暴涨10.6倍。 剧烈的变化发生在短短数月中。去年10月14日,康希诺在港股发布公告,宣布计划在科创板上市,当时他们期望的发行价格在人民币40元上下。公告前一天,康希诺在港收盘于每股35港元。 此时距离其港股上市已半年,期间康希诺的股价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没有人能想到,两个月后它的股价会快速起飞、像坐上了火箭一样。今年1月21日,公司股价就站上62.50港元;3月中旬以后,更是一路狂奔。 康希诺港股走势图。图片来源/香港联交所网站 这是市场情绪影响上市公司股价的经典案例。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把疫苗产业推到了全世界注意力的“C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近期举行的“高瓴Hcare全球健康产业峰会”上说:大家日等夜等,都在等疫苗出来。 资本市场也早已随着这种情绪起舞。与新冠疫苗相关的任何进展,都可能引发市场的强烈波动。 3月中旬,康希诺股价走强,是因为它的新冠疫苗最先进入临床Ⅰ期;5月21日这天又一度暴跌超过20%,市场一度认为是牛津疫苗的错误报道引发了担忧,不过港交所给出的解释,是JPMorgan大幅减持康希诺引发了市场踩踏。 市场敏感、非常态波动,这也是疫苗研发领跑者们数月以来的共同经历。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数据显示,全球共有165个在研的新冠疫苗,其中26种已进入临床阶段。但进度最快、可以做临床Ⅲ期试验的只有6个,康希诺的新冠疫苗就位列其中。 因为离疫苗研制成功又近了一步,市场和投资人的预期又高了起来。近期,康希诺在港股一度触顶每股274港元。 投资人都不傻? 可A股能给康希诺什么价?科创板从一开始,就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市场。 7月28日这一天,康希诺向各类专业机构投资人询价。在中国证券业协会注册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还有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这7类机构投资人,都可以参与报价。 科创板发行上市,机构投资者是主要买家。康希诺这次总共发行的2480万股中,最终卖给机构的超过1705万股,占总数的近七成。而按照科创板的要求,询价结果又为发行价的确定提供了直接依据。 两天后,康希诺公布了询价结果。总共有357家机构旗下的5296只投资基金参与了报价,最终289家机构管理的4574只产品获得了购买权。康希诺最终的发行价,就是询价产生的四个关键价格中最低的那个。 “投资人都不傻。”一位接近康希诺的匿名人士认为,机构并没有给康希诺不着边际的价格。如果与已经上市的同类公司相比,它的估值水平反而是其中最低的一家。 按确定的发行价,对应的康希诺总市值是518.93亿元,是其2019年研发费用的341.97倍。几家可比上市公司的这一数字是康希诺的好几倍。上述匿名人士说,康希诺迄今还几乎没有收入,市场已经把这一点考虑进去了。 图片来源/康希诺招股书 既然是由市场里的主要投资者投票产生的价格,“应该就是公允的。”上述康希诺内部人士解释说,对于像康希诺这样的新经济公司,传统的估值方式并不适用。这也确实是事实。 但机构们是否已经有了更合适的方法?现实是他们的报价整齐得让人生疑。尽管康希诺的报价区间设定在每股10.76~362元之间,绝大多数机构给出的价格却都在209.71元之上、210.91元之下——一个上下浮动只有1.2元的狭窄区间。 即使是被剔除掉的“高价”,绝大多数也都在这个区间附近,只有零星几个偏离较远,离谱的就更少了。很难想象,他们共同面对的是一家创新疫苗公司,是一个出了名的“很难估值”的行业。不同机构有迥异的判断,才更符合常理。 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果去年7月就提出,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人的关注重点并不是“这家公司该值多少钱”,而是怎样能打新成功。为此,他们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策略,即选择报价区间中间略高的位置出价,并根据市场预期进行微调。而作为“参考答案”的报价区间,则是公司们请的券商给的。 一年多过去了,同样的故事还在上演。 中签率0.03356555% 价格是否合理?这似乎已经不是要紧问题了,因为康希诺的股票依然供不应求。 一开始,康希诺是这么打算的:科创板发行的股票中,8%用于战略配售;剩余部分的81.01%给机构投资人;而网上发行则预留了456.3万股,这部分就是面向个人投资人的。 他们很快发现低估了个人市场的热情。8月4日,康希诺在公告里说,网上申购的投资人们希望买入的股票数量是计划的4547.87倍,是机构申购量的450多倍。 为此,他们启动了调拨机制,对网上发行进行扩容。最终确定的发行结构里,战略配售下降到占总数的3.13%,而分配给机构投资人的部分也减少了240多万股。 即便最终有696.55万股分配给个人投资人,可10000个申请里面能中签的还不到4个。按照康希诺的公告,启动回拨机制后,网上发行的最终中签率是0.03356555%。 决定谁能买的过程,也像是一场抽奖。8月3日,康希诺在上海一家酒店进行了摇号抽签,最终抽出了13931个幸运号码,每个号码有权购买500股康希诺A股股票。 更别提还有数量众多、拿着号码牌、紧张又期待的个人投资人。有人在账户里提前准备了大笔现金,为的就是增加中签的几率。一签康希诺,就要准备超过10万元。也有人赌咒发誓,如果中签,愿意从此离开股市。 他们笃信这次买入康希诺必定能赚钱,尤其确信其上市后短期内股价一定会上涨。 “中1签至少能有10万块钱的收益吧。”对众多投资人来说,这只是一个保守估计,因为已上市的科创板公司,首日平均涨幅就超过160%。 他们更希望康希诺能打破此前康华生物所创下的纪录。挂牌创业板的康华生物,在上市后的33个交易日里,股价暴涨12.52倍,从每股70.31元一路狂奔到951.5元。康华生物也是一家疫苗公司,王牌产品是狂犬病疫苗。对标康华生物,有人期望康希诺能打破每股1000元的天花板。 但不管预设的目标能否达成,其中很多人都会很快从康希诺撤离。直到现在,科创板新股的首日换手率仍然超过60%,科创板的整体换手率也要明显高于A股的其他板块。第一批在科创板上市的沃尔德,一年中的累计换手率是3565.7%,也就是说每天平均有16%的股票被买卖。 “我们无法主动选择投资人。”上述康希诺内部人士说,因为股票发行是完全市场化的事情。他也相信市场机制会发挥作用,“认可公司发展理念、愿意长期共同发展的投资人会留下来。” 什么时候能赚钱? 市场最初的热情慢慢退潮时,康希诺要怎样持续保持魅力? 这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也许还不会是个大问题。因为疫情很难在短期内结束已成共识,全球、全民对疫苗的关注也不会结束。 康希诺的招股书中说,正在加紧新冠疫苗的研发、生产进展。在近期参加高瓴Hcare全球健康产业峰会时,康希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宇学峰介绍了相关进展,包括正在计划开展国际多中心的临床Ⅲ期试验;生产厂房也在加紧建设,预计建成后的年产量将达到2亿剂,等等。 在新冠疫苗的研制上,康希诺确实已经占得先机。一家著名PE基金主管医药投资的合伙人说,康希诺启动研制和进入临床试验的速度,还有目前已经公布的临床试验数据,都能证明这是一家有技术、研发有竞争力的公司。 康希诺在招股书中说,公司目前有四个技术平台,其中的腺病毒载体技术平台就是新冠疫苗的研发平台。“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的投资人都很看重研发能力。”上述康希诺内部人士认为,这是公司长久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根据康希诺计划,科创板上市后,会加大研发投入,3年内计划投入9亿~12亿元。同时,A股市场也为他们准备了充足的子弹。这一次,康希诺总共募集到近52亿元,扣掉各项发行费用后的资金净额是49.8亿元,其中有近40亿元的资金,还没有规划用途。 虽然“弹药”充足且受到广泛关注,但新冠疫苗可能并不会改变康希诺的营收状况。一方面是因为新冠疫苗本身存在的市场竞争问题,康希诺突围难度大;另一方面,新冠疫苗将由国家主管机构负责定价、采购、出口销售,因此能贡献的利润率也会低于其他疫苗。 如果新冠疫苗的热度不再,康希诺还能拿什么吸引投资人? 这家成立11年的公司,目前还没有产品实现真正销售。过去三年,康希诺累计亏损了3.68亿元,这种情况在未来还有可能持续。康希诺未来打算怎么赚钱?这也是此前交易所问询的重点。 康希诺产品管线。图片来源/康希诺官网 据公开披露的信息,康希诺自主研发的两款流脑疫苗已经临近商业化。在新药申请之外,公司的商业化运作也已经启动。 2018年5月,康希诺就挖来了阿斯利康前高级副总裁巢守柏,其在全球疫苗和生物制药领域有30年的从业经历,在北美参与了多个产品的研发和上市。这位资深人士的加盟,曾被行业看作是康希诺启动商业化的信号。 实际上这次康希诺在科创板上市,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支持商业化。在已经明确用途的10亿元资金中,有5.5亿元用于生产基地的建设,另外有5000万元则用于疫苗追溯、冷链物流体系及信息系统的建设。 一旦上述两款流脑疫苗上市,将对其股价产生一定支撑。一个疫苗的研制成本占到总成本的九成,对应的则是上市后的高利润率、深护城河、稳定现金流。 此外,康希诺还有另外5个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品种,比如百白破疫苗。“从市场容量到产品竞争力,我们对未来收益都很有信心。”上述康希诺内部人士说,新冠疫苗集中了太多的关注,反而让人忽视了公司的其他产品。 按照康希诺的预测,公司将在2022~2023年实现盈亏平衡。预计到时候,全年收入将有10亿~12亿元。 一切会否按照其既定轨道发展,还有待观察。
综合媒体报道,今日重要事件如下: 【产业】 第五届天然气管网与智慧燃气发展技术研讨会8月19日-21日举行。 【市场】 绿的谐波(科创板)、铁科轨道(科创板)、苑东生物(科创板)、顺博合金新股申购。 【海外】 在美上市中概股兰亭集势、唯品会公布业绩。
科创板对半导体产业板块的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半导体公司争相“赶考”。8月18日晚间,上交所受理瑞能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瑞能半导”)科创板上市申请,公司拟募资6.73亿元。瑞能半导不仅壮大了科创板半导体“新生”阵营,也将科创板受理企业队伍扩容至418家。 据招股书申报稿显示,瑞能半导主要从事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一家拥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设计的一体化经营功率半导体企业,致力于开发并生产领先的功率半导体器件组合。公司主要产品主要包括晶闸管和功率二极管等,广泛应用于以家电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以通信电源为代表的工业制造、新能源及汽车等领域。 瑞能半导是半导体产业细分赛道的“领跑者”。根据IHSMarkit报告的市场统计,2019年度公司晶闸管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内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二。根据WSTS协会报告的市场统计,2019年度公司晶闸管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1.8%,中国市场占有率达36.2%;2019年度公司功率二极管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6%,中国市场占有率达7.5%。 公司在全球市场锁定了一群重量级的客户。其中,以家电为代表的消费电子领域用户包括惠而浦、伊莱克斯、惠普、海尔、美的、格力、海信、三星、LG、索尼、日立、佳能、飞利浦、松下、戴尔等;以通信电源为代表的工业制造领域用户包括台达、ABB、施耐德、霍尼韦尔、通用电气、科士达、英威腾、麦格米特、光宝、伟创力、立维腾等;新能源及汽车领域用户包括海拉电子、特锐德、上能电气、中恒电气、博世、NAPINO、HERO、TVSMotor等。 从股权结构来看,本次发行前,瑞能半导的重要股东南昌建恩、北京广盟、天津瑞芯直接持有公司71.44%的股份,建广资产作为上述三家合伙企业的执行事务合伙人,有权以前三大股东名义在公司股东(大)会层面行使71.44%的股东表决权,为公司间接控股股东。不过,建广资产的任一股东对其董事会及日常经营管理均无单独决策权,因此建广资产无实际控制人,进而导致瑞能半导无实际控制人。 本次冲刺科创板,瑞能半导拟募集资金6.73亿元,投向C-MOS/IGBT-IPM产品平台建设项目、南昌实验室扩容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发展与科技储备资金。
20年前,只用7个月时间产出我国民营企业的第一张覆铜板,“南亚速度”一时间轰动产业圈;今日,南亚新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以“科创速度”步入A股市场。 “历史给了我们很好的机遇,科创板的包容性为公司打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注册制让上市进程变得便捷、高效、可预期,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也让我们在危机中看到更大的机遇,有更强的动力扩大覆铜板国产化。”南亚新材董事长包秀银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用“水到渠成”总结公司过去20年的成长之路。 “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不要让中国在覆铜板领域被‘卡脖子’。”包秀银这样描述公司上市后的目标。 赢得“南亚速度” 覆铜板是制作印制电路板的核心材料,肩负着印制电路板导电、绝缘、支撑三大功能。而印制电路板有“电子系统产品之母”称号,是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载体。覆铜板及印制电路板是现代电子信息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其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电子产业的发展速度与技术水准。 在信息化时代,没有覆铜板支撑赋能,手机、电脑、汽车等终端领域将无法启用,与电子信息产业相关的工业制造领域也将寸步难行。“覆铜板应该是仅次于吃饭的人类的第二需求。”包秀银打趣道。 20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在开关厂工作的包秀银看到,覆铜板的市场应用空间正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发展而逐步扩大。但是,如此庞大的市场,却一直由美国、欧洲、日本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偌大的中国市场却没有一家本土民营企业能够自给自足。 于是,包秀银通过两年的市场调研,摸清了技术路径和产业环境,决定专心做好一件事:生产中国企业的覆铜板。 “2000年7月18日破土动工,2001年3月1日我们生产出第一张覆铜板,这是中国内资企业自主生产的第一张覆铜板。7个月时间投产,当时在全世界都没有这么快的速度,一时间在行业内很轰动,我们因此也获得一个美誉——‘南亚速度’。”包秀银向记者描述着公司第一张覆铜板生产的细节,言语中仍难掩激动和自豪。 阔步覆铜板国产化 20年来,包秀银率领南亚新材不断刷新“南亚速度”,陆续实现材料无铅无卤化、超薄化、高频高速等技术的重大突破,一路领跑国内覆铜板产业赛道。 2008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对行业带来的冲击,包秀银果断选择转型升级,较早实现了产业无铅无卤化的技术突破;2015年,得益于前期技术储备及市场开发,南亚新材在HDI及多层板领域取得突破,相继导入健鼎集团、奥士康、深南电路等知名大客户,由此迎来快速发展期。 此次冲刺科创板IPO,南亚新材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2017年至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39亿元、18.38亿元、17.5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8300.84万元、1.12亿元、1.51亿元。 根据Prismark的数据,目前南亚新材是少数跻身全球前20的内资覆铜板厂商之一。2018年,公司以18.38亿元的营业收入排名全球第14位、内资厂第3位,全球刚性覆铜板市场占有率为2%。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实现自我超越的同时,包秀银亦时刻关注着内资企业在覆铜板国际市场竞技中的不足。数据显示,目前在无卤覆铜板、高速覆铜板领域,内资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不到10%、5%,主要为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所垄断。“实现进口替代,扩大国产化率,一直是我们坚持不懈的目标。”包秀银直言,希望将公司打造成为内资覆铜板领域的标杆,不再受制于人。 事实上,近期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让南亚新材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客户逐渐在“危”中看到“机”。“短期来看,对部分长期依赖进口的产业可能会带来阵痛,但长期来看则具有正面影响。这让我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加快自主创新、发展民族产业的重要性。民营企业既不缺少智慧,也不缺乏勤奋,只要给我们机会,一定会有所突破。”在包秀银看来,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是对公司的考验,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伴随着5G商用化,南亚新材2019年加大力度将前期储备的高频高速基板技术推向市场,取得了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龙头企业的认证,有望在高频高速领域实现进口替代,加速阔步覆铜板国产化。 南亚新材此次IPO计划使用9.2亿元募集资金,投向年产1500万平方米5G通讯等领域用高频高速电子电路基材建设项目,以及研发中心改造升级项目。“公司现有覆铜板和粘结片的产能利用率较为饱和,已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下游需求,需要通过新建项目进一步扩充产能。与此同时,5G通讯、汽车电子和物联网等下游PCB应用领域的拓展,也拉动了下游客户对中高端覆铜板产品的需求。”包秀银表示。 根据规划,项目达产后,南亚新材将新增高频高速覆铜板年产能1500万平方米、粘结片年产能2400万米,公司覆铜板产品总体产能将较2019年增长80%左右,加速公司在高端市场的业务布局、行业优质客户的纵向拓展,以及为现有客户的扩产提供稳定优质的产品保障。 专注铺就科创之路 “过去20年,我坚持做覆铜板;未来20年,我还是会深耕覆铜板行业。登陆科创板后,公司所有的资金及项目都会围绕覆铜板进行布局。”在采访中,包秀银多次强调了专注对技术攻坚、战略选择的重要性。 从技术突破、转型升级,到产能释放、进口替代,南亚新材的每一步都留下了专注、踏实的足迹。正是对覆铜板行业20年的专注,铺就了公司的科创板征程。在包秀银看来,登陆科创板,将是南亚新材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公司将以上市为契机,践行‘抓住覆铜板行业发展机遇,实施稳健扩张战略’的发展规划,通过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努力创造更加优良的业绩,巩固和增强行业地位,促使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提升公司价值。”包秀银对科创板新征程充满信心。 自今年3月进入科创板“考场”,至今日鸣锣上市,5个月的IPO之旅让包秀银充分感受到科创板制度的优越性。 “科创板上市条件更加多元、包容,IPO进程时间可控,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专业化的审核问询过程,也让公司对自身价值有了更深入的剖析,让我们对研发、资金、战略的规划更加清晰。我们非常荣幸能够登陆科创板,也愿意分享我们的科创故事,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在科创板生根。”包秀银深切地感受到科创板对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上市后,我和我的团队会继续专注做好覆铜板。我不是想把产能做多大,而是要做出内资覆铜板企业的技术和品质,做出中国的民族品牌,这已经够我们做很多年了。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不要让中国在覆铜板领域被‘卡脖子’。”包秀银如是说。
备受瞩目的超级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集团IPO又有重要进展,公司目前已接受上市辅导。有投行人士表示,这种优质上市资源的上市辅导期可以突破3个月时限,若能在10月份左右完成辅导并递交IPO申报稿,公司有望在12月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2月,A股市场将“三十而立”。 浙江证监局官网8月14日公示了蚂蚁集团辅导备案文件。文件显示,蚂蚁正在接受辅导机构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的上市辅导,拟在科创板上市。1个月前,蚂蚁集团宣布启动在A+H股同步发行上市计划,接受上市辅导备案意味着公司IPO进入实操流程。 文件显示,蚂蚁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的母公司,也是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开放平台,致力于以科技推动包括金融服务业在内的全球现代服务业的数字化升级,携手合作伙伴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绿色、可持续的服务,为世界带来微小而美好的改变。公司法定代表人为董事长井贤栋。 备案文件还披露了蚂蚁持股5%以上的股东,分别为杭州君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君瀚”)、杭州君澳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君澳”),以及阿里巴巴集团。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马云。 其中,君瀚和君澳的持股比例分别为29.86%和20.66%。据媒体此前报道,君瀚、君澳为蚂蚁员工持股平台。此外,蚂蚁集团持股5%以上的股东为杭州阿里巴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后者由杭州同欣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持有,是阿里巴巴集团的间接子公司。 井贤栋此前曾表示,上市可以让蚂蚁更透明地面对世界,面对公众,同时也将更好地跟全社会分享蚂蚁的成果和未来。如今,科创板已经敞开了怀抱。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阙波此前接受上证报采访时指出,蚂蚁集团宣布拟申请科创板上市,显示出科创板对这些头部科创企业的全球吸引力。科创板引领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和品牌声誉进一步提高。 蚂蚁集团最快能什么时候上市?有投行人士指出,一般的上市辅导规定要3个月,但大型项目有沟通余地。若能2个月内完成上市辅导,则蚂蚁集团有望在今年12月正式登陆资本市场。据查,之前科创板公司中,上市速度最快的是中芯国际。该公司从6月1日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到7月16日正式上市,仅用了45天。
上海市检察院13日对外发布了《上海市检察机关关于深化服务保障科创板注册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表示,将探索对涉科创板案件实行集中管辖,由上海市检察院第三分院集中管辖上海市涉科创板证券犯罪案件,完善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办案机制。 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涉科创板刑事案件线索移送研判机制,畅通与上海金融法院在办理涉科创板民事、行政案件中犯罪线索的同步移送研判机制,实现早发现、早研判、早治理。 意见表示,探索建立证券公益诉讼制度,探索在资本市场等金融秩序领域开展公益诉讼,特别是在违规披露、欺诈发行等涉众型资本市场违法犯罪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意见指出,依法惩治涉科创板证券犯罪。依法严惩涉科创板职务犯罪,加强穿透式审查,并依法严惩发行人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犯罪行为,提高涉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犯罪成本,净化资本市场环境。 此外,意见还提出,探索证券投资者保护衔接机制,通过探索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基础上的先行赔付制度,有效弥补证券投资者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