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头版评论称,今日,注册制下首批新股将启动发行申购。创业板2.0时代的第一批上市公司将于本月中旬正式挂牌交易。创业板从1.0版到2.0版是一次重大的制度“迭代”和制度跃升,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的问题和因素非常多,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但在“四明”保障下,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正在平稳顺利推进,改革效应初步显现,各方反应积极,初步有了获得感,乘风而起的创业板改革最终达到各项预期目标,值得期待。
资管新规再延一年 机构存量资产处置仍存考验“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这让银行、信托机构稍微有些‘喘息’的机会。”多位银行、信托机构相关人士3日对记者表示,“部分业务转型不会因资管新规延期而有所放缓。目前我们正在着手对存量业务进行量化,对中小机构来说,压力可能更大一些。”分析人士称,考虑到实际的整改进度,未来一年半完成存量业务整改,整改速度甚至可能较过去两年多有所加快。增量资金买买买 A股后市仍乐观数据显示,7月两市融资余额增长超过2400亿元,来自融资客的增量资金持续买买买。分析人士认为,8月初A股市场投资者心态积极,未来股指有望继续上行。券商圈点8月金股 大消费扎堆“出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3日,已有20家券商陆续公布了8月投资组合,覆盖的月度金股主要集中在大消费、科技、医药、军工、材料、机械制造等行业。把握动态平衡 货币调控精准出招央行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明确,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切实抓好已出台稳企业保就业各项政策落实见效。可以看到,监管部门愈发注重货币政策调控的度和质效,在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把握好稳增长、防风险等多种目标的动态平衡。上海证券报下一代北斗建设提上日程 “北斗+5G”有望催生新产业随着北斗三号建设全面收官,下一代北斗的建设发展也提上日程。8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卫星(600118)(600118)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透露,2035年前我国将建成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而5G与北斗的融合也有望催生出新兴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 机构布局精装修产业链在过去一年多来的结构性行情中,精装修产业链相关公司表现抢眼,坚朗五金(002791)(002791)、三棵树(603737)(603737)、江山欧派(603208)(603208)等涨幅惊人。从机构观点看,在行业竞争格局持续向好、行业集中度提升、业绩持续兑现的情况下,精装修产业链的行情还在路上,近期机构依然在加码布局。7月信用债发行低迷 8月净融资或难回暖国泰君安固收团队最新数据显示,7月信用债发行低迷,净融资规模为908.9亿元,环比大降65%,同比下降30%。此外,7月取消或推迟发行的债券占比仍处于高位。市场人士预计,8月份信用债净融资规模大幅改善的可能性较低。南向资金源源流入 沪港深基金有望发力今年以来权益市场活跃,资金南北流动频繁。如果说北向资金是高调的“聪明钱”,那么南向资金是低调的“大赢家”。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净流入3537亿元,与北向资金同期净流入1285亿元形成鲜明对比。估值低、拥有稀缺性标的、代表新经济方向,这些利好因素驱使公募基金纷纷将投资视野投向港股,并加大配置比例。随着港股越来越受到资金追捧,有一定港股仓位的沪港深基金有望成为下半年的潜力品种。证券时报“内循环”和房地产到底是什么关系近期,国家反复对构建“国内大循环”重申、强调,并将其视为是未来重要的战略举措。国内大循环,最重要的抓手,就是扩大内需。由此,一个简单的逻辑就是,要夯实“房住不炒”,防止房地产虹吸居民收入、阻滞居民消费、拉大收入差距,让扩大内需的发力点惠及众多中小微和双创企业,带动居民就业,稳定收入预期,自发修复内需动力,以涓涓细流汇成内循环的大河。“四明”导航引路 创业板改革风鹏正举自6月12月公布改革框架文件以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在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进行。7月13日,创业板迎来了注册制下的第一批上会企业;今日,注册制下首批新股将启动发行申购。创业板2.0时代的第一批上市公司将于本月中旬正式挂牌交易。看好后市表现 公私募基金近期频频加仓 7月下旬市场震荡之际,公募、私募基金在逆市加仓,为后市布局,不少投资人士也看好后市表现。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7月27至31日的一周,偏股型基金整体小幅加仓0.33个百分点,当前仓位为69.25%。其中,股票型基金仓位上升0.45个百分点,标准混合型基金仓位上升0.31个百分点,当前仓位分别为88.16%和66.73%。公募偏股基金仓位总体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卡倍亿:汽车线缆第一股登陆创业板 加码新能源汽车线缆近日,卡倍亿(300863)(300863)披露招股意向书,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公司以汽车线缆为主营,将成为A股市场汽车线缆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从2017年至2019年,卡倍亿实现营业收入9.92亿元、10.68亿元、9.13亿元;同期实现净利润4933.27万元、6213.58万元、6034.96万元。在今年疫情冲击汽车行业的背景下,卡倍亿业绩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6.35%;实现净利润2185.4万元,同比增长4.23%。证券日报信用风险事件或侵蚀险企利润 多公司计提减值损失从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债资信”)7月份发布的29份险企跟踪评级报告中,《证券日报》记者发现,多家保险公司投资的债券和信托等项目出现了信用风险事件。与此同时,近日部分险企在对偿付能力报告进行解释时,也提及部分投资项目的信用风险问题。这些事件或将对险企利润产生侵蚀,大多数公司已经计提了减值损失。分级基金整改倒计时:年内已有14只转型或清算近日,央行明确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年底。同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实际规范进度及风险状况,公募理财债券基金、公募分级基金的规范整改不作延期。创业板注册制下首批打新“读秒” 投资者跃跃欲试“希望运气‘爆表’能中一签。”创业板注册制下首批新股进入申购期,正摩拳擦掌的多位中小投资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已经开通创业板交易权限并重签新版《创业板投资风险揭示书》,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颇受市场关注的注册制背景下的创业板打新已“读秒”。锋尚文化(300860)(300860)、美畅股份(300861)(300861)将于8月4日率先亮相;蓝盾光电(300862)(300862)紧随其后将于8月5日与投资者见面,卡倍亿(300863)、大宏立(300865)(300865)、安克创新(300866)(300866)将于8月7日申购。连锁餐饮品牌快扛不住了: 吉野家步星巴克麦当劳后尘 将关闭150家门店疫情的影响还在持续。继星巴克、麦当劳被曝关闭门店后,全球连锁餐饮品牌吉野家母集团吉野家控股(HD)也宣布将关闭150家门店,其中,日本本土关闭100家,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海外市场,将关闭50家门店。人民日报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经济新方位下半年工作怎么干)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指出“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一方面,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专家们认为,此次会议进一步强调政策实效性,就是要求将已出台的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实施到位、充分发挥功效。
先前通过了创业板注册制首批受理的锋尚文化,将在明天(8月4日)正式开启申购。 在各项措施的逐步实施推进中,创业板注册制终于要跟我们见面了。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新的巨变。 随着创业板注册制的到来,23倍的首发市盈率已经成为历史。对于新的变化,市场又兴奋又不安,想要一探究竟:第一个上市的锋尚文化,到底能有怎样的表现? 单说“锋尚文化”这个名字你可能会陌生,但如果告诉你,它是2019北京世园会文艺演出、2019中国北京亚洲文化嘉年华、2018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文艺演出的创意设计制作,你就会对它在业内的实力有所了解。 而它最出名最深入人心的代表作,无非是08年奥运的“画轴”了。 锋尚文化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大型国家级演出项目,早已是文创行业内的明星。业内的高知名度也带来了高关注度。 市场翘首以盼,实施了注册制的创业板,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是否值得进一步关注? 是否意味着打新彻底告别了“闭眼盲打”的时代? 而锋尚文化,这位打头阵的“先锋”,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表现? 且听特约分析员Jason来为你一一道来! 来不及细说了,快扫码上车! 有人说,打新就是买免费的彩票,全凭运气吃饭,但其中有很多小技巧值得我们去琢磨。 比如—— 资金和运气都是有限的, 如何选择那些最优质的新股? 如何提高中签率? 如何选择卖出时机? 这些问题都没想过,恕我直言,那你只怕要一直给市场交学费了! 想想看,连创业板都要推出注册制了,你还指望“盲打”能赚零花钱? ——end—— 打新直播间会在新股研究群内进行通知,点击“阅读原文”即可预约会议,想要每一期都不错过,赶快扫描二维码,获取课程通知吧!
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后,IPO有望加速。堪称IPO蓄水池的新三板再次发挥了担纲作用。资料显示,创业板注册制下的IPO受理企业中,有1/3的“生源”来自新三板。 目前很多新三板公司在冲刺精选层和IPO,选择优质公司埋伏,可以获得不菲的收益。 停牌前涌现投资机会 东利机械最近披露,公司向深交所递交了创业板上市申报材料,股票自23日起停牌。 无独有偶。仅7月,至少有6家新三板因为递交创业板上市申请材料而停牌,他们是:天亿马、东利机械、捷通铁路、宁新新材、欧玛软件和新特电气。 新三板企业批量上创业板“赶考”,与近期正在进行中的创业板改革有关。 4月2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下称《注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则,搭建起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整体制度框架。《注册管理办法》取消了目前创业板现行发行条件中关于盈利、不存在未弥补亏损、无形资产占比等方面要求,IPO通过率有望提升。 《注册管理办法》颁布后,挂牌企业积极申报创业板。Choice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共有334家企业申报创业板IPO,其中新三板114家,占比34%。申报创业板的新三板公司中,4家注册生效,4家提交注册,2家为通过审核,36家已问询,67家已受理,1家中止。 创业板注册制给新三板“集邮党”带来了投资机会。 一般挂牌企业递交IPO申报材料才开始停牌,在这之前自披露IPO计划开始,都有买入交易机会。由于注册制后,辅导期大幅缩短,投资者等待的时间成本也减少很多。这为“集邮党”带来两个赚钱机会:停牌前股价上涨;IPO成功,成为上市公司后的上市溢价。 数据显示,4月27日至停牌前,申报创业板IPO的艾录股份、新特电气、天力锂能和鸥玛软件分别上涨121.54%、88.45%、71.09%和46.13%。 哪些公司还有交易机会? 目前拟创业板上市及拟报IPO但未明确上市且正常交易的新三板企业超过200家,其中净资产收益率超过30%的有24家。 IPO企业中,联洋新材7月22日披露上市辅导备案的消息。但2019年7月以来,公司股价从2.65元,上涨到30日午间的19.5元/股(除权后),即一年涨了接近14倍。 联洋新材日K 资料显示,联洋新材拥有增强材料和结构芯材二大产品线,产品规格齐全,突出特殊差异化产品,很多产品已获得德国劳氏船级社、 英国劳氏船级社、中国船级社等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公司在浙江桐乡和意大利设有技术中心,已基本形成覆盖全球的销售网络。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4.04亿元,同比增长91.93%;净利润6493.30万元,同比增长35倍。 对于业绩增长,公司解释主要原因是:迁建项目自2019年10月搬迁完成,公司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结构芯材的产能大幅提升;是风电市场景气度上升,结构芯材供应紧张,出现了量价齐升的局面;公司订单充足,产品供不应求。 中科仪也是一家有特色的公司。4月28日,中科仪向辽宁证监局提交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辅导备案申请材料。其后停牌,7月15日复牌当天涨幅超过70%。 中科仪实际控制人是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资料显示,公司在科研高端真空装备方面占据国内领先地位,为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研制了大量高端真空仪器装备。公司注重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先后参加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合肥国家同步辐射装置”、“上海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921”等重大科研项目的建设工作。 此外,公司干式真空泵已经在中芯国际(行情688981,诊股)、上海华力、长江存储、北方华创(行情002371,诊股)等国内芯片制造、集成电路装备制造企业实现批量应用。目前,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能够满足集成电路领域需求的干式真空泵制造企业,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同类产品的长期垄断的局面。 鸿辉光通今年1月宣布进入精选层挂牌辅导阶段,但6月底,公司改变主意,将资本市场的赛道改至IPO。 公司2019年营业收入5.82亿元,净利润3792万元。鸿辉光通是国内光纤光缆油膏龙头企业,也是光纤被覆PBT材料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产品销售中标情况一直较为稳定。其客户涵盖国内绝大部分光纤光缆企业,包括行业龙头长飞系、华为、烽火系等。
一、创业板基本面分析:注册制改革后包容性和成长性更突出 截至2020年7月29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新受理IPO企业已达334家(以下统称改革后创业板),其中证监会已注册生效7家。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相关工作正加速推进,锋尚文化(行情300860,诊股)和美畅股份(行情300861,诊股)更是已开启网下询价。本章选取开市以来(2019年7月22日至2020年7月24日)的科创板已上市公司(以下统称科创板)以及同期创业板新上市公司(以下统称改革前创业板)作为参照,从公司体量、盈利能力、成长性、科创属性等角度对注册制改革后的创业板整体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公司整体体量保持稳定、由于上市门槛放宽导致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更为重要的是包容性和成长性更突出。 改革后创业板公司体量保持稳定,从区间分布看包容性更强。改革后的创业板公司2019年营收均值/中值为14.5/5.5亿元,改革前的创业板这一数据为8.1/5.5亿元,科创板为15.5/4.9亿元。若剔除部分大体量公司的影响,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上市公司营收规模相比改革前保持稳定。净利润方面,注册制改革后的创业板2019年利润均值/中值为1.2/0.7亿元,改革前的创业板为1.2/0.9亿元,科创板则为1.4/0.9亿元。可见改革后创业板利润规模也保持稳定。不过,从区间分布看,改革前创业板营收规模集中在10亿元以下,而改革后创业板公司营收规模分布更离散,更接近实行注册制的科创板。这表明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对公司体量要求更宽松,显示出更强的包容性。 改革后创业板公司成长性显著提高,所属行业科创属性强。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公司2017至2019年营收CAGR均值(整体法)/中值为22.5%/18.1%,改革前创业板为17.7%/17.1%,科创板为34.2%/24.5%。另外,改革后创业板公司2017至2019年利润CAGR均值(整体法)/中值为41.4%/29.8%,改革前创业板为26.2%/24.5%,科创板为51.5%/36.9%。虽然改革后创业板成长性与科创板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较改革前有显著提升。从行业属性看,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公司所属行业集中在科技、汽车、先进制造等领域,科创属性较高,与改革前创业板以及科创板相比,分布行业更广、集中度有所下降,同样体现了创业板注册制下更好的包容性。 上市标准淡化盈利要求,创业板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仍然以316家已受理企业作为整体,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整体(2019年)毛利率均值/中值为23.0%/34.9%,明显低于改革前创业板的34.7%/36.6%,以及科创板的33.7%/49.0%。净利率方面,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整体净利率均值/中值为8.3%/14.7%,同样低于改革前创业板的15.2%/15.5%和科创板的9.4%/18.5%。不过,三者的差距在ROE指标上有所缩小,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公司整体的ROE均值/中值为18.3%/21.2%,改革前创业板为20.7%/19.2%,科创板的这一指标为10.6%/16.4%。综合来看,由于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上市标准更多样化,对公司盈利能力的硬性要求有所弱化,导致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有利于创业板更好地服务于盈利能力尚弱但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 二、创业板打新收益率测算核心假设分析 本文采用的创业板网下打新收益率测算公式为:单个账户网下打新收益率=平均单个公司打新收益/单个账户规模*上市公司数=单个账户申购金额*中签率*上市首日涨跌幅/单个账户规模*上市公司数。其中,单个账户申购金额与单个账户规模和新股网下申购上限相关;中签率与公司融资规模、网下配售比例、网下申购规模以及询价入围率相关;上市首日涨跌幅与公司首发价格、公司质地以及二级市场估值水平相关;上市公司数与新股发行节奏相关。本章结合当前创业板受理情况、科创板实践经验以及创业板与科创板政策的异同,对上述关键参数进行假设分析,并在下文对注册制后创业板网下打新收益率进行测算。 注册制下创业板审核节奏快,首发融资规模可观。截至2020年7月24日,注册制改革启动后创业板共受理企业316家,预计募投项目融资总额2003.5亿元,平均每家6.3亿元。我们预计实际融资将较预计募投项目融资额有所提高,即平均每家公司募资额为7-8亿元。发行审核节奏上,2020年7月13日至7月24日共10个工作日内,创业板上市委共召开8次审议会,累计审核通过企业26家,平均每个工作日过会2.6家,审核速度很快。鉴于创业板丰富的项目储备和高效的审核工作,我们中性假设创业板实行注册制后首批上市公司数为25家(与科创板首批数量一致),对应募资总额接近200亿元,2020年上市公司数70-90家,对应募资总额550-700亿元。 创业板配售向网下投资者倾斜,网下打新中签率有望大幅提高。网下打新中签率=网下有效申购额/网下配售额=网下申购账户数*网下申购入围率*单账户申购额/(扣除战略配售后首发募资额*回拨后网下配售比例)。以A类账户为例对上述各项目进行分析:(1)网下有效申购账户数:科创板开市以来,参与单只新股网下申购的A类账户数平均为2832个,同期创业板的这一数据为2410个,我们预计创业板实行注册制后参与单只新股网下申购的A类账户数将介于两者之间;(2)网下申购入围率:借鉴科创板经验,完全市场化的询价机制下,机构报价需要将新股基本面研究和市场预期相结合,从而提高了有效报价的难度。科创板开市以来,网下申购平均入围率为81.2%,由于创业板采用与科创板相同的询价机制(预计采用直接定价的公司较少),因此假设创业板的网下申购入围率为75%-85%;(3)单账户申购额:单账户申购额等于新股网下申购上限与产品规模上限孰低值,参考科创板,我们假设注册制后创业板平均单个账户网下申购额为1.8-2.0亿;(4)战略配售比例:与科创板强制要求保荐跟投不同,创业板强制保荐跟投仅限于4类特殊企业。科创板所有已上市企业首发战略配售占发行总股数的比例平均为8.4%,其中保荐跟投比例为4.4%。因此假设创业板战略配售占发行总股数的比例在4%附近;(5)网下配售比例:创业板网上初始配售比例规定与科创板相同,但在网上申购倍数大于100倍时,创业板向网上回拨比例比科创板高10个百分点。目前科创板回拨后网下配售比例为63.4%,因此中性假设创业板回拨后网下配售比例为50%。另外,预计A类配售比例占网下发行比例的70%-80%(科创板为75.3%)。可见,注册制后创业板发行上市规则与科创板相近,有资格参与网下询价的账户数将较注册制前显著减少且询价博弈下报价入围难度较大,同时网下配售比例将大幅提高。但是,新股网下申购上限同时也将提高近3倍,且创业板向网上回拨比例高于科创板。综合考虑之下,我们预计改革后创业板A类中签率将较改革前提高近2倍。 综合考虑公司质地和首发估值,注册制后创业板上市首日涨幅可期。前文假设注册制下创业板首发募资额将高于披露的预计募投项目融资额,即接近8亿元,则对应首发PE为35倍左右。相比之下,科创板开市以来新股平均首发PE为70.9倍,首日平均涨幅177%。同期创业板新股平均开板涨幅203%,开板时平均PE为69.7倍。考虑到改革后创业板公司体量保持稳定、虽然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成长性更优、且创业板个人开户门槛显著小于科创板使流动性有较好的保障,预计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新股具有较大的估值提升空间。我们预计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介于80%-120%。 三、注册制下创业板将创造可观的网下打新增强收益 在上述假设前提下,我们对保守/中性/乐观三种情形下创业板网下打新收益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注册制下创业板将创造可观的网下打新增强收益。以1.5亿产品规模为例,创业板首批25家公司有望为A类投资者创造打新收益率0.8%(保守)/1.3%(中性)/2.0%(乐观),为C类投资者创造打新收益率0.6%(保守)/1.1%(中性)/2.0%(乐观)。若假设2020年创业板注册制后发行公司数73家(保守)/85家(中性)/93(乐观)家,则将为A类投资者创造打新收益率2.5%(保守)/4.4%(中性)/7.3%(乐观),为C类投资者创造打新收益率1.7%(保守)/3.8%(中性)/7.3%(乐观)。
曾经一听注册制就瑟瑟发抖的创业板,如今却在注册制即将落地前夕涨个不停,其中玄机并不在于估值洼地的觉醒,而是注册制条件下市场的“玩法”跟没有推行注册制改革时有了很大的不同。 注册制交易规则的改变并非毫无弊端 不同于以往,注册制改革深刻地改变了沪深市场交易的活跃度,这种改变与2020年3月开始实行的对涉及增加存托凭证作为交易品种、完善交易异常情况和重大异常波动处置规定、明确证券即时行情实时发布等内容交易规则的修改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还是起因于科创板一开始就实行的10项重大创新。最重要的,科创板价格股票的涨跌幅限制放宽至了20%,且新股上市后的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总结现有股票交易涨跌幅制度利弊得失的基础上,适当放宽限制幅度,不仅有利于二级市场定价效率的显著提升,能够保持市场交投的高度活跃,同时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也可使价格博弈更为充分,不易出现暴涨暴跌的情况。 不过,即使在纯属增量范畴的科创板进行的差异化交易规则的改革,也显然不能说毫无弊端。一些新股还是因为估值定位过高,一上市就出现了跌破发行价的情况。而这种曲高和寡的情形不仅发生在了科创板,新三板精选层首批上市的32家优等生,上市首日也同样过半破发,次日又全线飘绿,直到有消息传出,在精选层连续竞价交易的基础上正研究引入做市商提供流动性,增加交易订单供给,方才出现了大面积的反弹。但这种差异化的交易规则一旦移植到既有增量又有存量的创业板,是不是还能保持所谓的利多弊少或利大于弊,恐怕就不一定了。 对差异化规则带来的风险需要高度警惕 虽然一些投资者习惯将注册制和市场扩容画上等号,总担忧新股上市会加快分流二级市场的活跃资金,但从当前创业板市场的实际走势来看,却似乎并非如此。自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进入日程以来,创业板不仅大部分时间一直领涨于A股,全球股市中也同样是涨幅居前,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市场对实行注册制改革后不管增量股份还是存量股份将一视同仁地实行20%的涨跌幅限制交易规则充满了期待。 8月上旬,市场即将迎来创业板注册制条件下第一批发行的新股,虽然预期这些增量新股发行上市初期即跌破发行价会是小概率事件,但对于存量股份来说,过去10年创业板在行政审核条件下发行上市的股票大多和主板、中小板一样鱼龙混杂,那么对于其中相当一些本身质量既不高当前业绩也不理想的公司来说,跟随新上市的创业板股票一起实行涨跌幅限制放宽到20%的交易规则,不仅难免将相形见绌,甚至不排除随时都有可能将会因为其累计跌幅的不断扩大而加速进入被市场所淘汰的危险边缘。 某种意义上,创业板股票在临近注册制前夕的持续拉升,很可能是末日情结在作怪。与其害怕在注册制条件下随着涨跌幅限制的放宽被市场加速淘汰,不如趁现在将利空当利好来炒作。不过,这种炒作最终总会真相大白,过去股票还能在不符合上市条件的情况下多年以ST保命,注册制后则只要在一定时间里连续跌破股票面值就可以退市了。 涨跌幅限制放宽到20%的差异化交易规则从科创板推广到创业板的同时,也由单纯的增量性质的改革带动了存量股份的改革,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市场进步。不过,简单地用利好或利空的概念来定义这种具有重大改革意义的市场进步显然是不够的。差异化交易制度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理性地对待这种差异化交易规则改变,在推动市场进步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市场风险,那么,不仅股价的非理性虚高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股价不受控制的下跌同样也有可能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对此,投资者固然需要高度警惕,监管层也同样需要高度警惕。只有在监管创新跟得上市场创新的步伐,投资者也能够保持适当理性的市场条件下,每一步改革才有可能给市场带来更大的进步。差异化交易制度的实施同样也是如此。
摘要 【黄湘源:创业板放宽涨跌幅 对存量股票是利好还是利空?】创业板即将实施的差异化交易制度改革,对于那些业绩原本就不理想的股票来说,一旦涨跌停幅度限制比原来放宽一倍,非但不利于其稳定或提升股价,弄得不好,还有可能加快其跌落到濒临面值退市边缘的境地。(金融投资报) 创业板即将实施的差异化交易制度改革,对于那些业绩原本就不理想的股票来说,一旦涨跌停幅度限制比原来放宽一倍,非但不利于其稳定或提升股价,弄得不好,还有可能加快其跌落到濒临面值退市边缘的境地。 创业板即将随着注册制改革的落地而实施的差异化交易制度改革,并不是对科创板经验的简单复制,而是真正意义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层次改革。 科创板在交易制度上一开始就实行了10项重大创新。其中最重要的创新,莫过于将股票的涨跌幅限制放宽至20%,且新股上市后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之所以实施这样有别于过去的差异化安排,主要是因为科创企业具有投入大、迭代快等特点,股票价格容易产生较大波动。在总结现有股票交易制度的利弊得失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涨跌幅限制,不仅有利于二级市场定价效率的显著提升,让市场交投保持较高活跃度,同时,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也可使价格博弈较为充分,不容易出现暴涨暴跌。不过,这项差异化交易制度在科创板表现出来的利多弊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与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只有增量新股而没有存量老股的情形分不开的。 这项差异化交易制一旦移植到创业板就不同了。不同就不同在创业板不仅将有跟科创板一样按照注册制要求所发行的增量新股,而且更多的将涉及创业板10年来已经累积达800多只的存量老股。这些在过去行政审核制下所发行上市的股票,少数质地原本较好,成长性也较为理想,并且处在价值洼地。不过,它们目前所处的这种洼地状态与其说是价值遭到压抑的表现,还不如说是价值被反复透支的结果。不少股票在上市之初也曾连续出现过多个甚至几十个涨停板,只是在投资者尤其是散户一遍又一遍地被割了韭菜的情况下,由于业绩增长跟不上价值成长的步伐,再加上当时交易制度涨跌幅不适当的限制,其股价才一步一步地从曾经的高峰跌落到了如今这样的洼地。创业板在实施注册制改革的条件下将科创板上市前五日不设涨跌停限制,以后涨跌停幅度放宽到20%的差异化交易制度移植过来,对于促进增量发行股票交投活跃的好处自不待言,对于存量股票来说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则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业绩成长性较好,而目前尚处于价值洼地的股票来说,无疑可以说是有利于其价值发现的利好,不过,对于那些业绩原本就不理想,未来又谈不上有什么成长性的股票来说,就不尽然了。一旦涨跌停幅度限制比原来放宽一倍,非但不利于其稳定或提升股价,弄得不好,还有可能加快其跌落到濒临面值退市边缘的境地。 说也奇怪,自从选择了注册制并有幸被列入注册制改革行列以来,创业板股票却非但没有像以前那样将注册制改革当成天大的扩容利空,反而还表现出某种异乎寻常的涨升态势。今年以来的创业板在大多数交易日的走势不仅一直领涨A股主要指数,在全球股市中也称得上涨幅居前。究其原因,与其说是创业板对注册制下的新股扩容不再恐惧所致,还不如说是对实行注册制改革后不管增量股份还是存量股份将一视同仁地实行差异化交易规则充满期待所造成的。不过,这里所说的对涨跌幅限制放宽到20%的差异化交易规则的期待,反映在增量股份和存量股份上的表现形式毕竟是不一样的。目前即将成为创业板注册制条件下第一批发行的新股最早也要在8月上旬方才有可能上市,这些增量新股在上市初期即使未必足以排除跌破发行价的可能性,至少也有可能会像科创板一样成为相对较少发生的小概率事件,但是,对于存量股份来说就不一样了。过去十年中创业板在行政审核制下所发行上市的股票既然难免鱼龙混杂,那么,对于其中相当一些本身质量不高当前业绩又不理想的股票来说,则不免有可能相形见绌而跌跌不休。 将未来有可能发生的利空当成利好来提前炒作,说穿了,也是一种末日情结的提前量在作怪。不过,这种人为操作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其最终必然将直面价值回归的真正考验。 差异化交易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理性地对待这种交易规则的改变在推动市场进步的同时所有可能带来的市场风险,那么,不仅股价的非理性虚高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股价在价值回归的过程中所难以避免的下跌岂不同样也有可能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对此,投资者应保持高度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