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和罗振宇,这两位跨年演讲的两大先锋,知识付费行业的两个扛把子,在2020岁末给我们浓情奉献出两场丰盛的年终演讲:吴晓波的“预见2021”和罗振宇的“长大以后”。 我问一个非常熟悉中国国情的外国朋友,为什么国外没有这样知识型年终演讲,他委婉回答说:可能是因为一般中国人既忙碌又焦虑,忙到没时间看书和深度思考,却又焦虑知识落伍。 他说的好像也对,又好像没点到根上。但是存在就是道理, 我也成了外国朋友口中的“一般中国人”的一员,详细读了两位大V的年终演讲文稿。 其实在这之前,我每年都会看,但是今年却不一样。今年“躬身入局”,创立后浪财经,追随两位前辈的脚步,成为一位知识付费创造者,从一个阅读者,变成一个同行。特别是今年吴晓波老师邀请我作为50个经济学者对2021年经济做预期, 把我名字打在演讲现场大屏上,从同行又间接变成参与者,因此看跨年演讲的角度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体会就非常不同,因此分享给大家。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感触肯定不会一致。但是,不管你认不认可这两位大V,就单凭他们和背后强大团队辛苦一年浓缩而成精华,免费呈现在你面前,你不去尝试一下未免太可惜。 他们的跨年演讲就像免费送出的一袋稻谷。有一部分人忙的连去领取的时间都没有;一部分人领回来了去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做成饭,晾在厨房最后发霉发臭扔掉;一部分人掌握脱壳技巧,并在家里准备好炊具,煮出一锅香喷喷的大米。而我凭着局内人的专业度,把这袋米分3部分,一部分不适合我的,拿去喂鸡,一部分拿来做饭,一部分当做种子,洒在农田里等着来年再丰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些启发。 吴晓波开头用“我们看到在2020年,巨石崩裂之时,有人看见了恐惧,有人看见了光。”引出主题年终秀主题《勇敢者的心》,然后开始回顾去年对2020年的预测。说实在预测本来就是极难的事,吴晓波老师和团队精心挑选的这8大预测都是比较中规中矩,因此预测也八九不离十,当然也间接显示吴晓波老师的预见能力。 接着引出50位经济学者对2021年的预判。我对比下其他经济学者的结果后发现,我不是最悲观,而是相对比较悲观,并非我故意标新立异,而是我看的角度更加从外向内,待时间来评判孰是孰非。 接下来,引出2021中国经济“三班车”:工业革命的末班车,互联网革命的头班车,产业智能革命的未来列车。头两个我同意,未来这个稍微就虚了些,这可以从2018年就开始作为预测连续说10年应该都不过时,属于安全系数非常高的预言之一。 剩下就是吴晓波老师对2021的8大预测: 1、 进口替代科创热潮, 这个中规中矩,也属于安全系数高的预言之一。 2、“云上中国”初露峥嵘,这个倒是很不错, 跟我个人预测今年投资大势不谋而合,请关注公众号,即将发布的,后浪财经和36kr在2020最后一天联合推出的云服务投资分析。但是区别在于, 吴晓波老师说的其实是“产业互联网”呼应前面的“产业智能化”,用“云上中国”可能就是一种隐喻,其指范围比我写的“云服务”更广。对投资来说,聚焦反而好操作。当然,期间无缝植入微众银行和一家钢铁公司的软广,值得我们学习!当然微众银行最近也很需要这个,你懂得。还有一点,其实产业互联网也好,产业智能化也好,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数据收集分析,是走不远的,而演讲中由于受众和时间的关系, 吴晓波老师也无法深入,所以举的例子都是比较浅的数据收集分析例子。这种案例,其实并不能太能说清楚产业互联网和产业智能化。就跟大数据一样,什么都能往里装,但有什么都说不清楚。 3、生态赋能,范式既成。这个用词过于华丽了, 说白了即使组织变革,成为平台经济并进行数字化转型,其实和第2点很多重叠。当然,这不妨碍这里植入海尔和苏宁软广。 4、百万直播闹翻中国。“从商业角度来讲,直播电商是全球商业史上第一个以人为终极节点的零售模型。”我同意。“2021年一个非常大概率的事件是,每一家公司都可能需要一个直播间。”这个就保留意见无法苟同。泛类直播开始走下坡路了,垂类还在蓝海。每个公司都无法有一个公众号,那就无法都有一个直播间。 5、品类流行替代品牌,我对这个话题没啥感觉,听得觉得有道理,但是回想起来好像也没啥收获,只觉得插的小广告有点多, 最后《新中产白皮书》的植入有点生硬。 6、购物中心即将消亡, 这个倒是和我不谋而合,不过也不算多独到的预测,这大多数人都能预测到,不过吴晓波老师提供的一手调查数据挺有价值。 7、房产投资低空飞行, 这个预测很难评价。低空到底多低?房地产肯定不可能跟过去一样大幅度暴涨,但是低到哪里,0.5%, 2%?细节体现魔鬼。中间委托恒天财富提出的中国理财市场三大趋势预测是个败笔, 竟说大家都懂的废话 。 8、超级城市大赛鸣枪。这个城市分析有点硬凹进去,听听好玩就好。毕竟在当地城市,不看僧面看佛面。 总体来说,行文优美又不失启发,符合吴晓波老师的特性,打个80分。 再看罗振宇,罗老师毕竟属于泛知识领域,相比吴晓波的财经领域,取材更加广泛,也更需要接近更多的受众,从情感上打动更多的人 ,所以听罗振宇的演讲更像在讲故事。 第一、开场:调动情绪引起共鸣做的非常到位,特别是对爱国热情的撩拨,尺度也把握非常好。引出主题:“长大之后”,强调时间的朋友效应。 第二、本土时代,这个和吴晓波老师的第一预测“进口替代科创热潮”大同小异,当然,罗胖并非经济学家,所以更多用情绪和贴近生活案例来铺陈, 但是这个听听就可以,如果投资依据按照这来,岂不是太感情用事了。总之,中国人听起来肯定都很爽, 这就够了。 第三、个人财富,这点倒是我很欣赏, 从系统和人的角度谈数字化下辩证关系, 金句不断“对事负责还是对人负责”“机器的胜利,一如既往是人类的胜利”,“背靠系统,面对人”最后引出小高潮“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 最近经常在思考系统和算法对人类的影响,罗胖的话对我很有启发。 第四、科技创新,这段太煽情,拿破仑以大陆封锁英国,跟俄罗斯的关系,我觉得并不严谨,甚至有些野史的味道, 但是配合如日中天的爱国热情,加上国人对科技创新的渴望,罗胖稍微撩拨,肯定大家看起来很爽,目的达到了。 第五,线下的价值。这点罗胖真的是深入思考,非常有启发。推荐大家可以认真再多看几遍,线上和线下,终究是谁也离不开谁,谁也颠覆不了谁,如何平衡和相互利用取长补短,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罗胖也给很好的答案,还创造了个“存钱罐”的热词。“凡是选择,必有理由。每一次给出理由,都是在为自己创造意义。同时,也是把你自己的意义放进了那个更大的意义存钱罐中去。”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不得不同时完成两件事。第一件事,学会利用那些已有的意义容器,收获自己的价值;第二件事,我们必须考虑,为这个世界创造一些新的、可以留传后世的意义容器。长大以后,我们得为世界创造新的意义容器。”罗胖在这段妙语如珠,都很精辟。 第六 社会创新, 这个太多软广痕迹,对得到宣传显得有点生硬, 其实罗胖洋洋洒洒几千字,总结起来就是学会八个字:时局所困,就地取材。 第七、新变量,其实就是用长远和宽容的眼光看现在的新事物,有很多华丽辞藻和感人小故事,但是好像没啥新意。 第八、尾声,罗胖把几个启示和感悟总结给大家,也是很有帮助 1、看待一个现象的时候,对因果关系的追寻,要保持谦卑。 2、这段话对我影响很大,它时刻提醒我,每当我对事情有一个负面看法,可能只是因为我缺乏一个建设性的视角。 3。每当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过来人的时候,就得想想人家让我过来了吗? 第一件事说的是,不要给别人轻易下结论。 第二件事说的是,尤其不要随便给别人下负面结论。 第三件事说的是,就算带着纯然的善意,也不要轻易对他人下结论。 最后结尾给自己出题,也给读者听众出题。 相比之下,罗胖的演讲对语言,文字和故事把握更加娴熟,但是过于煽情,当然其中“个人财富”和“线下价值”值得好好学习思考,其他反正听听算了,打分75分。
导读:中国人可能是最重视教育的民族,因为全世界找不到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从2015年开始,连续6年,一大群人在元旦这么宝贵的假期里,花费几千甚至上万门票,听一个人做知识类演讲。而且演讲稿件很快在全网传播,被众人津津乐道。这是为什么?蔡老师以参与者的角度,点评两位大V的终年演讲。 吴晓波和罗振宇,这两位跨年演讲的两大先锋,知识付费行业的两个扛把子,在2020岁末给我们浓情奉献出两场丰盛的年终演讲:吴晓波的“预见2021”和罗振宇的“长大以后”。 我问一个非常熟悉中国国情的外国朋友,为什么国外没有这样知识型年终演讲,他委婉回答说:可能是因为一般中国人既忙碌又焦虑,忙到没时间看书和深度思考,却又焦虑知识落伍。 他说的好像也对,又好像没点到根上。但是存在就是道理, 我也成了外国朋友口中的“一般中国人”的一员,详细读了两位大V的年终演讲文稿。 其实在这之前,我每年都会看,但是今年却不一样。今年“躬身入局”,创立后浪财经,追随两位前辈的脚步,成为一位知识付费创造者,从一个阅读者,变成一个同行。特别是今年吴晓波老师邀请我作为50个经济学者对2021年经济做预期, 把我名字打在演讲现场大屏上,从同行又间接变成参与者,因此看跨年演讲的角度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体会就非常不同,因此分享给大家。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感触肯定不会一致。但是,不管你认不认可这两位大V,就单凭他们和背后强大团队辛苦一年浓缩而成精华,免费呈现在你面前,你不去尝试一下未免太可惜。 他们的跨年演讲就像免费送出的一袋稻谷。有一部分人忙的连去领取的时间都没有;一部分人领回来了去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做成饭,晾在厨房最后发霉发臭扔掉;一部分人掌握脱壳技巧,并在家里准备好炊具,煮出一锅香喷喷的大米。而我凭着局内人的专业度,把这袋米分3部分,一部分不适合我的,拿去喂鸡,一部分拿来做饭,一部分当做种子,洒在农田里等着来年再丰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些启发。 吴晓波开头用“我们看到在2020年,巨石崩裂之时,有人看见了恐惧,有人看见了光。”引出主题年终秀主题《勇敢者的心》,然后开始回顾去年对2020年的预测。说实在预测本来就是极难的事,吴晓波老师和团队精心挑选的这8大预测都是比较中规中矩,因此预测也八九不离十,当然也间接显示吴晓波老师的预见能力。 接着引出50位经济学者对2021年的预判。我对比下其他经济学者的结果后发现,我不是最悲观,而是相对比较悲观,并非我故意标新立异,而是我看的角度更加从外向内,待时间来评判孰是孰非。 接下来,引出2021中国经济“三班车”:工业革命的末班车,互联网革命的头班车,产业智能革命的未来列车。头两个我同意,未来这个稍微就虚了些,这可以从2018年就开始作为预测连续说10年应该都不过时,属于安全系数非常高的预言之一。 剩下就是吴晓波老师对2021的8大预测: 1、 进口替代科创热潮, 这个中规中矩,也属于安全系数高的预言之一。 2、“云上中国”初露峥嵘,这个倒是很不错, 跟我个人预测今年投资大势不谋而合,请关注公众号,即将发布的,后浪财经和36kr在2020最后一天联合推出的云服务投资分析。但是区别在于, 吴晓波老师说的其实是“产业互联网”呼应前面的“产业智能化”,用“云上中国”可能就是一种隐喻,其指范围比我写的“云服务”更广。对投资来说,聚焦反而好操作。当然,期间无缝植入微众银行和一家钢铁公司的软广,值得我们学习!当然微众银行最近也很需要这个,你懂得。还有一点,其实产业互联网也好,产业智能化也好,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数据收集分析,是走不远的,而演讲中由于受众和时间的关系, 吴晓波老师也无法深入,所以举的例子都是比较浅的数据收集分析例子。这种案例,其实并不能太能说清楚产业互联网和产业智能化。就跟大数据一样,什么都能往里装,但有什么都说不清楚。 3、生态赋能,范式既成。这个用词过于华丽了, 说白了即使组织变革,成为平台经济并进行数字化转型,其实和第2点很多重叠。当然,这不妨碍这里植入海尔和苏宁软广。 4、百万直播闹翻中国。“从商业角度来讲,直播电商是全球商业史上第一个以人为终极节点的零售模型。”我同意。“2021年一个非常大概率的事件是,每一家公司都可能需要一个直播间。”这个就保留意见无法苟同。泛类直播开始走下坡路了,垂类还在蓝海。每个公司都无法有一个公众号,那就无法都有一个直播间。 5、品类流行替代品牌,我对这个话题没啥感觉,听得觉得有道理,但是回想起来好像也没啥收获,只觉得插的小广告有点多, 最后《新中产白皮书》的植入有点生硬。 6、购物中心即将消亡, 这个倒是和我不谋而合,不过也不算多独到的预测,这大多数人都能预测到,不过吴晓波老师提供的一手调查数据挺有价值。 7、房产投资低空飞行, 这个预测很难评价。低空到底多低?房地产肯定不可能跟过去一样大幅度暴涨,但是低到哪里,0.5%, 2%?细节体现魔鬼。中间委托恒天财富提出的中国理财市场三大趋势预测是个败笔, 竟说大家都懂的废话 。 8、超级城市大赛鸣枪。这个城市分析有点硬凹进去,听听好玩就好。毕竟在当地城市,不看僧面看佛面。 总体来说,行文优美又不失启发,符合吴晓波老师的特性,打个80分。 再看罗振宇,罗老师毕竟属于泛知识领域,相比吴晓波的财经领域,取材更加广泛,也更需要接近更多的受众,从情感上打动更多的人 ,所以听罗振宇的演讲更像在讲故事。 第一、开场:调动情绪引起共鸣做的非常到位,特别是对爱国热情的撩拨,尺度也把握非常好。引出主题:“长大之后”,强调时间的朋友效应。 第二、本土时代,这个和吴晓波老师的第一预测“进口替代科创热潮”大同小异,当然,罗胖并非经济学家,所以更多用情绪和贴近生活案例来铺陈, 但是这个听听就可以,如果投资依据按照这来,岂不是太感情用事了。总之,中国人听起来肯定都很爽, 这就够了。 第三、个人财富,这点倒是我很欣赏, 从系统和人的角度谈数字化下辩证关系, 金句不断“对事负责还是对人负责”“机器的胜利,一如既往是人类的胜利”,“背靠系统,面对人”最后引出小高潮“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 最近经常在思考系统和算法对人类的影响,罗胖的话对我很有启发。 第四、科技创新,这段太煽情,拿破仑以大陆封锁英国,跟俄罗斯的关系,我觉得并不严谨,甚至有些野史的味道, 但是配合如日中天的爱国热情,加上国人对科技创新的渴望,罗胖稍微撩拨,肯定大家看起来很爽,目的达到了。 第五,线下的价值。这点罗胖真的是深入思考,非常有启发。推荐大家可以认真再多看几遍,线上和线下,终究是谁也离不开谁,谁也颠覆不了谁,如何平衡和相互利用取长补短,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罗胖也给很好的答案,还创造了个“存钱罐”的热词。“凡是选择,必有理由。每一次给出理由,都是在为自己创造意义。同时,也是把你自己的意义放进了那个更大的意义存钱罐中去。”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不得不同时完成两件事。第一件事,学会利用那些已有的意义容器,收获自己的价值;第二件事,我们必须考虑,为这个世界创造一些新的、可以留传后世的意义容器。长大以后,我们得为世界创造新的意义容器。”罗胖在这段妙语如珠,都很精辟。 第六 社会创新, 这个太多软广痕迹,对得到宣传显得有点生硬, 其实罗胖洋洋洒洒几千字,总结起来就是学会八个字:时局所困,就地取材。 第七、新变量,其实就是用长远和宽容的眼光看现在的新事物,有很多华丽辞藻和感人小故事,但是好像没啥新意。 第八、尾声,罗胖把几个启示和感悟总结给大家,也是很有帮助 1、看待一个现象的时候,对因果关系的追寻,要保持谦卑。 2、这段话对我影响很大,它时刻提醒我,每当我对事情有一个负面看法,可能只是因为我缺乏一个建设性的视角。 3。每当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过来人的时候,就得想想人家让我过来了吗? 第一件事说的是,不要给别人轻易下结论。 第二件事说的是,尤其不要随便给别人下负面结论。 第三件事说的是,就算带着纯然的善意,也不要轻易对他人下结论。 最后结尾给自己出题,也给读者听众出题。 相比之下,罗胖的演讲对语言,文字和故事把握更加娴熟,但是过于煽情,当然其中“个人财富”和“线下价值”值得好好学习思考,其他反正听听算了,打分75分。
以下,是对话的部分文字内容。 冯碧漪:我们准备了几个问题,主要还是想跟几位聊一聊过去这一年的一些感受。过去一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过得咋样。 杨天真:我就是特别的开心,因为我终于可以不做经纪人了,过得太开心了。过去一年其实在做一些自己从来没做过的事情。因为做经纪人是要为别人的前途负责任的,当我决定不做经纪业务之后,虽然在做一些更难的事情,但是我情绪上非常的愉悦,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就是这个感受。 冯碧漪:是什么让你做了那个决定? 杨天真:我经常说我自己是一个特别善于放弃的人。一般我遇到困难都不克服,绕条路走。我觉得为什么非要在这件事上死磕?总有别的路能让你活下去。我就是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个困难,我觉得我自己的个性成长得太完整了。人越完整的时候越难妥协。过去很多事情都可以妥协,觉得这没关系,我说服一下我自己就好了。然后越长大,就越觉得说服自己越难,这事你就是不想干,或者你不想妥协不想委屈。所以我觉得我就不太适合再干经纪人了。干经纪人这个工作需要承受很多委屈,我觉得我承受不了了,所以我就放弃了。放弃之后就觉得果然是个对的选择,太开心了。 冯碧漪:晃姐呢? 洪晃:我这一年的话,差不多是在网络上混得最多的一年。原来还做杂志、开店,还写点书什么的,这一年没干别的,就在网络上头瞎混来着,所以我这一年是混过来的。 冯碧漪:混得还开心吗? 洪晃:混得还挺开心的。我今年就 60 岁了,所以我就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应该是一个特老的网红,是那种感觉的。经常有人会说你怎么还在网上混,我也觉得这事挺不合适的,早就应该就果断下去的。但是刚才我看见‘北脱’的人,他们也不邀请我,其实我这一辈子特别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当脱口秀演员。 然后前一阵子支持了一下杨笠,又支持了一下姚晨支持杨笠,然后就被差点被‘拍死’了。所以我现在对当女脱口秀演员开始有一些质疑,但是以后也愿意迎接挑战。 冯碧漪:冯叔呢? 冯叔:过去一年,我其实还是挺开心的。我们做企业是个连续的过程,遇到一些困难,其实在我们的预期里,也不是什么意外。比如说,20 多岁刚创业时遇到个坎,特有压力,但是现在来一两个事儿,可以想得更明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为有困难就需要解决,也就是说,面对有限的资源,你就要做减法,这个时候才知道哪些要留下,哪些要聚焦,哪些要做。而在都特好的时候往往做很多事,其实是添了很多负担。所以我觉得,疫情一来,对我们企业来说,我觉得可以更明白,而且更坚持,更聚焦。其实做对了,发展比以前还要好,这是我的一个感觉。 第二个感觉,就是琢磨事特明白。因为以前不遇到一些怪事,异常的事,其实也不会触发你很多的思考。我是个好琢磨的人,我琢磨明白了,我就特别高兴。生得糊涂死得明白也行,或者倒过来,活得明白死得糊涂也行。就怕两头都不明白。我觉得琢磨出了很多可以不正常说的事。但是今天是‘正常说话’,我就不说了。 冯碧漪:三位都讲得都好快乐,我觉得你们有点太乐观了。 洪晃:我觉得不用那么乐观。我们在 2021 年,尤其是对投资房地产要特别小心。因为做房地产的人都说脱口秀了,所以你们可以知道这个产业有多难。 冯叔:晃姐说的这个,也对。传统的房地产,比如说买地、盖房、快速销售,确实是在人均超过 40 平米以后的市场,全世界都在减量,所以这个模式在放缓,或者说这个市场在减少。 但是我为什么开心?因为房地产是干嘛的?房地产是提供空间服务的,我们总是创造一些特别的空间,然后来收费,这叫房地产。我们大量的活动,比如说今天,我们在室内。人一辈子 80% 时间是在人造空间,也就是都在房子里,当然房地产一直都可以做下去。只不过是不做原来的住宅开发,但是我们还有很多房地产,可以说人生病到医院,我们可以做医疗的房地产,你要做物流,电商,我们可以做智能仓储,你要去度假,可以做酒店。总之,我是从房地产从业角度来说,只是翻过一张,但又开启新的一页,所以我还是开心。 冯碧漪:刚刚聊的是比较乐观的事,那能不能再分享一下,去年遇到的比较大的挑战,比较难过去的坎?有没有什么能跟大家分享的? 杨天真:我们整个行业第一季度基本上都是停摆的,所有剧组都停工了。我当时刚看我们公司第一季度的财报,是去年的 1/10,我当时是有一点压力的。因为毕竟有这么多人,要生存,公司还要发展。 当时面对压力的时候,我做了一个事情,在公司内部搞了一个创新大赛,我关注了一下内容行业,我们上下游的一些产业,包括网红电商直播、短视频、动漫,等等,然后让我们公司的同事自主参加创新大赛。每个人去研究一个赛道,我给他们在每个赛道找了一个行业顾问,帮助他们理解赛道,然后再在全公司线上做了一个汇报。我们公司有很多艺人也来旁听了线上的汇报,最后我再从创新赛道里选了一些同事跟我一起去做了创新业务。 其实就是,在面对很难的困境时,我觉得有些问题可能像我前面说的,没有办法正面解决它,因为它是不可抗力。就像可能我内心的变化是不可抗力,外部的环境也是不可抗力。但是你拥有的或者是你要去折腾的是什么?是在每个工作中,沉淀下来的是能力。 比如作为经纪公司,我们沉淀下来的是对人的理解,对社会生态的理解,我们用这个能力继续做事情,去创造新的价值。像冯总刚才说的,房地产行业可能住房已经饱和了,但还有其它的空间。我们也一样,我们可能在某一个内容象限上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制约,那我们是不是能创造出新的内容象限跟人的价值? 我觉得去年是在这件事情上找它的突破点,所以我倒不太会有那种扛住的感觉,我属于遇到事情就马上要变化,就追求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没觉得我要生扛,我就觉得那就来呗,反正不是这个事也是那个事,总归你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事情去给你冲击跟压力,你就去解决就好了。 洪晃:得说一件丧的事,是吧?疫情的时候,我开始玩抖音,然后做了一次直播。在那播了半天,有人说,‘你怎么什么都不卖?’然后我就说,(原来)直播是要卖东西的,I see,那就卖。 我也不知道我能卖什么,所以我就找了一个最容易卖的东西,书。因为书是自带内容的,我觉得你现在让我说口红,咖啡,说 10 分钟为什么好,我觉得我立马就(只能摊手,不知道说什么),但是书它是自带内容的,所以很容易,我就翻一翻就可以了。 还学了一招,还有人说,要想说书,就一定从中间看,然后这样大家都认为你把这本书前头后头都看过了。给你们一个卖书的窍门。 我卖书还 ok,不是像你们刚才说的大号上亿什么的,我跟他们相比,是一个中产,我是一个很正常的中产。所以作为中产,能够在疫情期间赚点小钱的话,我蛮开心的,我的小工作室总共也就 4 个人,我们都挺开心。 然后有一个大胆的同事就说,‘咱们既然有流量,是不是卖点赚钱的东西?’我说,‘那卖什么?’同事说,‘有个叫 mcn 的东西,找到我们来了。’我说,‘mcn 什么意思?’然后说了半天他也没说清楚,我以为是一个公司的名字。然后说他们有牛排,让咱们试试卖。我说,‘行’,我说,‘别太贵,别那种有钱人吃的牛排’。我觉得我就是卖中产的这种东西比较适合。他说,‘一点也不贵,149 块钱’。 我心想还行,然后我就开始卖牛排了。我做了一个视频,这个视频还是我拍得最费力气的一个事情,我自己下厨房去煎牛排,煎完之后我自己尝牛排,尝完了之后我觉得牛排还不错,我推荐给大家。 这个视频发出去之后,挨了一顿‘板砖’,可以说是我开抖音以来挨得最多的‘板砖’。 上面说的都是什么呢?说‘你算了,你们家喂狗的牛排拿来骗我们。’还有说,‘这样的东西你怎么可能自己吃,你肯定不吃的,你缺钱。’当时我心想,我是有点缺钱,但是没那么明显吧。 然后我就跟我的同事说,‘149 块钱的牛排应该还可以,而且我自己真的是尝了,我觉得还行。’ 我那同事就特别不好意思地说,‘晃姐,以后可能你得仔细看一下,是 149 块钱 10 块,还送一个小的煎牛排的锅,还送一个小的煎牛排的铲’。 当时我就‘疯’了,14 块钱一块,这是有点太便宜了。我觉得,‘糟糕,会得罪人了。’ 然后我就发了一条微博,说,‘真是对不起,我觉得真正的鲜肉的牛排如何如何,但是大家也不要把我变成一个贵族,好像我就不能吃这种东西。’ 刚冯总说‘人设’的事情,我就觉得我的‘牌坊’、人设立得有点大,这让我觉得有点丧。 冯叔:我确实很不会说‘丧’,原因就是我一直把丧事当喜事办。我觉得每天有很多事要处理,尤其是企业也有很多挑战,有很多麻烦。对我来说,我总是觉得解决问题的乐趣比成功的乐趣还大一点,就跟登山一样,可能在过程中难,对登山的人来说,过程其实更有意义,到顶上反而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我问过王石几次,到珠峰顶上啥感觉?他说没啥感觉,珠峰顶上就 30 平米,风特大,然后待一会,拍照就走了。他讲的所有的事都是在过程中的事,而不是讲在顶上的事。 所有登山队员讲的都是在过程中的事。但是你去问登山队员,他们上山苦不苦?他们会回答一句话,‘这事就是我的使命,山在那里。’我也算老创业者了,30 年了,我一直都是这样一种状态。过去 30 年里,比去年更麻烦的、困难的烂事多了,但是一直也都是这样,每天都这么样。所以我并不知道怎么样来表达特别丧的一件事。所以很抱歉,这可能也叫‘凡尔赛’,是吧? 冯碧漪:积极的‘凡学’。我觉得三位都不丧,都很积极,能给我们这些有点丧的人一点建议吗? 杨天真:我觉得,不管是丧还是别的情绪,人这一生都是要跟自己的情绪做对抗的。就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干扰你。有横向跟纵向两个思考方案。纵向,这事你往 10 年看,眼前这个事你就会觉得不是个事,就像小时候我会因为考试考不好特别难过,现在你肯定不会觉得是个事儿。你就想想未来别说 10 年,可能 1 年以后,甚至 1 个月以后还会不会困扰你?都不会了。所以何必让当下的情绪去困扰你。 横向就是你会遇到的事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这世界上比你惨的人多了去了,所以你这个事儿其实也没啥。 我一般用这两种方式去把我的情绪消解掉。 洪晃:刚‘北脱’创始人说他为什么能扛?就是因为他干的事是他最爱干的事,所以对他来讲一点不感觉到扛。 有一句话叫‘穷则修身’,在困难的时候,你就开始考虑自己是谁,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了解你爱做什么,不爱做什么。当你找到你爱做的事,哪怕你的报酬等方面都不是很高,你也是挺快乐。 不要老去看着大款。想一想你到底是干什么的,你最爱干的事是什么?‘北脱’的创始人扛了那么长时间,你看他还那么乐呵呵,那么时尚,所以我觉得他那是经验之谈,可取。 冯叔:我在遇到麻烦的时候,有一个排解的方法,就是看闲书。 我一中学老师,家里书特多,我就很羡慕。后来我做生意,这么多年,我一直觉得书给我特别大的安全感。有安全感是因为人的思想或者想法总有遗漏的地方,或者说有很多事想不明白,或者有很多无力感的时候,可是我看着满墙的书时,我在书房溜达着、翻书时,往往会突然有一种启发,而且我会觉得有很多人陪伴着我,会开窍,得到安慰,同时有安全感。 所以无论是家里,还是公司里,我都有一个书房。并不是说要表明我有文化,而是觉得有安全感。比如说,我突然想不明白的时候,看到了一本犄角旮旯的书里讲以前一个事,跟这还类似,我一看,觉得这挺好,好比我打了电话问了一个明白人一样。 另外,实在不开心时,看看这种怪书,会转移注意力,就忘了这个事。还有一些书,你会发现还有比你更惨的人,也许你心情又好一点。所以我觉得我如果真的要遇到丧的事,我会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关一阵子,我相信就会有办法。 冯碧漪:接下来有网友的提问。先问天真姐,有一个网友问,接下来 5 年的生意要怎么做,怎么找到突破口? 杨天真:我也经常直播,我直播间很多人也问很多这种大而化之的问题。我每次听到这种问题,我都会想能不能把问题提好,就是,谁,做啥生意,去哪做,跟谁做,把这问题问具体了,我才知道我回不回答得了你。我可能没有办法回答这种大而化之的问题。我连我自己的生意接下来 5 年怎么做,我都还没想明白,就更不知道他的生意接下来 5 年怎么做,只能告诉他诚实守信,依法经营。 冯碧漪:给冯叔的这个问题是每次冯叔参加活动都必被问的:未来 10 年的房价会怎么样? 冯叔:差不多从我做生意,做房地产以来,这 20 多年老有人问这个事。也不知道是我回答不清楚,还是又换了一拨人。如果是换了一拨人,我再简单说一下。如果是我没说清楚,那 20 年都没说清楚,我就不说了,因为再说还是不清楚。 我假定换了一拨人,我大概说一下,我觉得,未来 10 年,稳是最基本的,但是在多数城市可能还会略降一点。稳中略降,这大概是对未来的一个可以看见的判断。 当然,在一些特别的地区,人口聚集得比较快,人口增加得比较多,经济成长比较好的,比如说一些一线的城市和二线当中特别的一些区域,实际上还会有一些涨的。但不妨碍我们说整个未来基本的住宅销售价格大概是稳中有降。 其实未来 10 年,租赁是特别值得期待的。因为最近中央出了很多政策都是关于租赁的,未来租赁的法律环境会更好,会保护租客,就不能把租客给撵到街上去。在业主和租客当中,会更多地保护租客的权利。 另外,大的地产公司也会推出更多集中式的高质量的出租屋,政府还会提供廉租房,等等。总之,住房的问题大家不用那么操心,相信政府,相信未来,相信你口袋的钱,最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冯碧漪:最后,三位对今年有没有什么展望,有没有立什么 flag?然后希望今年怎样变成更好的自己? 杨天真:本来跨年的时候,12 月 31 号那天我要考托福,我也不知道为啥就给自己找这事。但是我又想去个暖和的地方考托福,我就去了三亚,因为是在线考,考托福要登一个网站,怎么都登录不上去。然后找了好几个人来修也上不去。后来一瞬间我就决定我不考了。当我决定不考之后,我实在太开心了,就觉得我为什么要给自己找这个事?发现在勇攀人生高峰和瞬间的愉悦之间,觉得还是快乐比较重要。所以我觉得我会在新的一年为自己找更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就别那么较劲。 洪晃:我在新的一年里头一定要向杨天真同志学习,找更多开心的事情。 冯叔:我没什么感想,因为一年年过,过了好几十年了,每年在年头其实也没什么变化,就是说,一个叫扛住,一个叫熬,一个叫希望,一个叫前行,一个叫美好,永远是这些词,每年都是在这儿打转。但我今年又加了一个劲,我一看周围的朋友,王石快到 70 岁生日了,还有一个朋友,一个大佬,也是过 70 岁生日。我一看这些 70 岁的还这么玩命,都觉得刚开始似的,我觉得我就劲又上来了。所以今年还得折腾。 冯碧漪:好,继续折腾。
本文据12月29日“2020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上,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进行《不确定环境里的企业竞争》主题发言整理,有删减。以下为周其仁演讲: 这个题目是我自己选的。重点讲讲在企业工作要高度重视竞争。 过去这一年,恍若隔世,我们都很难相信再回到冠状病毒发作之前,很难再回到中美贸易战之前的生活。那么看未来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病毒到底会怎么样,免疫针到底有多大效果,美国新总统是否会比特朗普对全球化走向有不同影响,严格来说这些都不知道。现在有一个词很生僻,科学上很少数人讨论的词叫不确定性原理,现在变成了天下无人不识君,都在谈不确定性。 那么在企业角度谈不确定性,它有特别的含义。因为企业要组织人财物,要面向未来,做筹划。如果未来不确定,这个企业怎么打仗呢?怎么组织人财物去应对市场的竞争呢?所以要把不确定的概念稍作讨论。 我理解的经济上的不确定性,它是站在现在看未来,哪些事件会发生,哪些事件不会发生。大概是三类事件: 一类事件,它一定会发生,它是确定性事件。比如现在是冬季,过了春季一定会来。到七九,结冰的河会开裂,八九燕子会回来。很确定,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 第二类事件呢是这个事件会不会发生,可以根据过去发生的概率做一个推断。它不一定会发生,但在一定概率上会发生。比如说像我这个年龄去买健康保险,它就要给你评估身体基础情况,然后给你一个精准的估值。多大可能会发生问题,多大可能会脑梗,多大可能会心梗,不同的基础条件买保险的价钱是不同的。概率会发生的事件,它是可以通过保险机制来应对的。 第三类事件是不确定事件。所谓不确定事件是未来这个事情是否会发生过去的事情没法推断,不仅不能推断,而且从概率上来说也不能推断。你看很多新技术,什么时候科学原理会变成技术,什么时候技术,什么时候技术会变成产品,什么时候产品会受到市场的追捧,变成经济流量。这个事情过去没法推,你不能说我们多少时间发明了飞机,就能用多少时间发明飞船。你不能说我们有多少时间发明了电报电话,我们就有多少时间发明互联网。不知道!这类事件叫不确定事件。 现在不确定性讲得很普遍,但有个问题没有好好问,人类对付不了不确定吗?不确定性能不能对付?确定性事件容易对付,照经验,照老法子,以老为尊。你看传统农业社会尊敬老人就是这个道理,他经验丰富,知道什么事情会发生,听老人言不会吃亏的。概率性事件呢就要用保险机制了。一类是保险公司的业务,精估各种各样事件发生的概率,然后你付一个钱,第二类概率性事件,是我们的商业银行。它为什么要让你资产抵押才借给你钱,万一在一个概率上还不了,那好我把你资产拍卖掉。 现在要讨论不确定性事件。经验没法推断的事件怎么对付?其实对付不确定事件的人类的经验,已经建立了很长时间了。其中对付市场不确定性最主要的一个工具、一个机制就是我们在座各位非常熟悉的企业。 企业组织就是用来对付市场不确定性的。大家看一个企业有哪些要件呢?第一个要件,要有资本金。为什么要有资本金,搞企业要有钱这个好理解,不然怎么买设备,怎么请人啊,怎么买原料啊?但这个钱为什么是一定是本金呢,为什么不能借钱呢?过去我们曾经走过一个时代叫“拨改贷”,财政的拨款利用效率不高,统统改成贷款。改了一段之后发现不行,一个企业如果全部都有贷款组成,他没法搞的。为什么没法搞?你看拨改贷一段时间后再转股。 任何企业所有叫公司的一定要有自有资本,自有资本就是用来对付不确定性的。这个钱放进去未必有回报,有回报就分回报,没有回报就零。赔了就赔了,这叫资本金。人类发明资本金就是对付市场不确定性的。还有一点重要,不确定性不一定就是坏事情,它是中性的,只是说过去无法推断未来,但未来有可能意外的好。 你看现在新技术带来的企业增长,传统时代难以相信。刚才李稻葵不是讲了吗?未来汽车的估值对不对?特斯拉的估值传统时代难以相信,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未来,这也是不确定性。所以不确定性它两面的,资本金也是两面的。好就增值,好就估值到你不能相信,好就让当初的投资人简直觉得喜笑颜开。坏,血本无归。 有了这块东西你才可以借钱。借钱的时候看你有多大资本金,我才根据风险估计。所以风险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其实人类是找到办法来对付的。有了资本金企业就能对付不确定性了吗?你找块资本去放台子上,你看它能增值吗?他要跟人结合起来。跟什么人结合呢?首先要跟能做决策性判断的人结合,这是我今天听到维迎发言的主题。 要有企业家。什么叫企业家?企业家就是对稀缺性资源的配置,做出决策性判断的人。什么叫决策性判断?有很多种可能,不一定哪个可能会发生。但是你今天现在就要拍,投还是不投?放还是不放?可能放对,可能放错。所以资本金加上企业家,加上其他的元素,就构成了市场里头对付不确定性的整个这一套机制。 中国走市场经济的路,就是要把这套机制在中国的土地上让它扎根,无论叫国企叫民企,你看殊途同归,要有清楚的财产权,要有很好的合约,这个合约要让参与的各方有预期,上哪找这个人?哪怕都是北大清华名校毕业,没法知道他们能不能成为企业家,只有一个办法放到实践当中去打,放到实践当中去练。 所以出来的就跟战争年代军事那些将领是打出来的一样,打剩下的,你不管学历多高,背景多好,资历、方方面面看,放上去练就知道了。交给一队资源,一些人手里资本金就能不断变大。在竞争当中它的主动性越来越强,还有一些人各种原因,主观客观的原因,资源量就越变越小,资不抵债就越变越小,资不抵债出局,不抵债出不一定事件诱导,所以能把很多企业拖垮,是平时功夫不够,是平常功夫不够,才使得突发事件来的时候你稀里哗啦溃不成军。 企业最重要的是日常功夫,是在你手里的时候你把它做足了,发生不确定性冲击的时候,你至少比行业内其他公司做得好,这是已经检验了它的哲理。 就像这家公司(指着PPT展示画面),好多小厂全停了,订单反而向他这种倾斜,要求他加大供应。所以今年的业务同样在2020,同样在疫情搞得人仰马翻的情况下,他的公司的业绩,我们去学习以后真是受教育。 所以对付不确定性,很多时候就在你的手里,就在你平时你抓不抓,抓得紧不紧,我们的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流程再造,企业的数据化,企业的自动化,现成技术已经很多了,但是很多公司就是说说,墙上挂挂,不当真。人家说学日本就认真学好几年,车间炉膛面前扫地就扫了三年才过关,否则就叫不合格。这种功夫现在看来没有白费。这个经验是值得中国很多公司学习。他有自己的总结。 第二家公司我再讲讲,也是一家很小不大的公司已经上市,做什么东西的?特种气体,自然界有很多气体其实是有用的,矿产底下附带的很多气体是有用的。两个难点,第一分离不出来,第二纯度不够。这家是公司阴差阳错,当年创业老总是曾经可以到清华学习,后来各种因素没有去成,人生有点遗憾,但是关注科技。所以他最早就关注到很多气体,有商业应用价值,有工业价值,但是供不应求。当年最刺激他的是美国人拿了一罐气体就做近视眼开刀手术,手术要用那个气体,一小罐气体十几万人民币。很多母亲领着女儿走到医院门口,交不起大几万钱,上大学不行,参军不行,什么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说干这个事情,冲这个事情来,就这么走上特种气体的路,最后走到哪?一直走到做芯片的特种气体。芯片的加工不是靠物理,芯片的加工是靠不同的气体。他对硅的表面做处理,最后他的气体最后攻到什么程度?光道阿斯麦尔认可全球可以用它的气体,你是要买阿斯麦尔光刻机一定配他认可的那些特殊气体,其中一家就包括我们华特特种气体公司,不大,但是很有意义,很有竞争力。 这家公司在清华门口。人的眼底有丰富的血血管状态,医学专家认为眼底是无创可以知道你血管状态的一个最好的窗口,但是全中国能读眼底照片的好医生人数非常之少,千把个。 可是据这个信息对理解人的健康作用是非常大的,成本是非常低的。这伙年轻人一伙是学软件的,一伙学医的组合到一起,把全世界3万个最好的读眼底血管照片的医生的经验,用AR来训练机器做,人工智能做。你现在就要拍一个一分钟,你的体检报告就出来了,血管状态报告就出来了。现在要我们的医药监管局批准了它其中一项已经可以上市,就是测糖尿病,你可以通过这么一张照片可以筛查糖尿病。 在座各位知道筛查对未来多重要,我们要从事后的治疗变成事前的预防,首先要知道人的健康状况,这是一个重大的技术发展方向的转变。 如果可以很便宜地进社区进家庭,可以很快地做测试,人就会提醒自己要注意什么事,防止什么事儿,这也是中国现在冒出来的企业,还在初创,还在第几轮融资。重要的不在大小,重要的是在整个竞争格局当中,他开始往独到性去走了,增加了独到性,就有很远大的前途。 这家公司是美国公司,但是已经在顺义我们北京的医药板块的产业园落地,因为他的发明发现要量产化,要到中国来,跟特斯拉做的决策是一样的。他做了什么判断,这个是科学家,很多人认为眼睛瞎了就眼睛不行了,我们怎么帮盲人呢?给他一个棍、给他一个导盲犬嘛,街上给它修很多带楞的盲道专让他好走路,这个科学家认为错了,他不是眼科专家,他是脑科专家,他认为人看见世界是沉下去的,脑子眼睛是通道,眼睛瞎了,成像区没有坏,另找一个通道,他可以重见光明,这是一套原理。然后企业家干嘛?把这个原理变成技术,把这个技术变成产品。然后一代两代,我们现在看的是在北京顺义看到的是第三代产品。头上戴这么个箍,实际上就是摄像头,然后有一个电子的版放在舌头底下,舌头据说最敏感,可以把这个信息进入到成像区去。 北京的盲人学校做过测试。第一次可以看见拿个篮球筐能扔进筐里了,第一次能看文艺演出了。你想想看,中国是500万盲人,500万盲人啊!它不光是商业价值,它对人道主义贡献,它对人类整个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的贡献,他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门生意。 现在结合也非常有意思,所以不要听美国总统怎么着,在商言商,美国公司有很多还就在这个时候愿意到中国来的,不要就一说贸易战好像就不来往了,就脱钩了,没有这个事情,企业的全球化和国家本位的全球化是两个层面。我是习惯于从企业角度看问题的,特朗普是很厉害,但是它要制裁华为,它现在制裁美国公司,不准他卖东西给华为。怎么能叫不让一个公司卖东西给别人?那不是要他命,哪那么容易善罢甘休的。 从企业层面看,全球化会有波折,但是不会什么逆全球化倒退回去,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企业家怎么行动。你看这是美国董事会都来了,讨论来讨论去,最后放这里。因为只有中国的制造能力量产能力强。特斯拉原来在美国最大的堵点就是供不上,到了上海你看三个月给它搞定,一年给它量产,特斯拉的估值上去,中国是做了贡献的,这个是全球比较优势的一个组合,它不会因为一个特朗普就中断。 我再讲个故事,互联网叫的我们很多企业心都毛了,做吧不懂不做要死。这家公司就是把互联网技术做到了建筑工地上去。 中国一年有100万个建筑工地,那个管理水平啊……这家公司设置的程序是先做财务,财务做完以后做整个工程流程,全部把它这个流程清理完了以后,用软件设计好,搞不了名堂了。过去我们建筑工地跑冒滴漏黑钱,全进入了房价了,全进入了我们的建设成本了。这家公司就用互联网技术做下去,最后在云里提供一个服务,交一点钱给一个密码,你就可以填一个数自动往前走,把很多建筑工地的project管井井有条。我们跟他讨论说全球有多少个基建工程,全球900万个,中国占了1/9,好大的市场。 这家公司也是佛山的一家公司。 两个循环怎么循环法?到底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你看今年考验对不对?国内一出问题,国际市场可以,等到国际市场单子还没发出去,国外的疫情比国内严重,然后再过一段又是国外的订单哗哗哗飞过来,因为国外的产能停了,这么个折腾性的不确定性,作为一个企业怎么对付? 这家公司老总姓罗,做的产业是高分子材料,主要是包装材料。全球市场。全球市场国内市场怎么摆?我们在北京开会讲什么都行,到企业这个层面人怎么对付?他的办法就一套,找出一个在国内卖的最火的产品,消防用的一个材料,拿它做基准物。国际市场如果好,产能要给国际做,把这款产品提价,让国内需求收缩,国际市场一下去这款产品降价,国内是需求长大。 这个真是绝了。这个东西是都江堰,水大了走外江,水小了走内江灌溉,这个哲理、这个调控企业的办法。所以我们现在都说国内市场国外市场现在都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这股力量会让人类社会朝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这些都是企业家创造出来的。 当然我们也不要忘记一些反面的教训,这些企业家我差不多都接触过,都访问过。也不因为他们后来所谓身败名裂,就认为他们历史上什么好事也没做过,都做过了不得的贡献。 仰融没做过贡献吗?造国产汽车。赵新先三九药业是一个中药的成药,做那么大的市场,一个三九胃泰做到这么大的市场,没有贡献吗?解放军后勤的一个教员,借钱起家。铁本的代国方没有贡献?民营炼钢。然后你看健力宝的老总李经纬,1984年洛杉矶的奥林匹克会报道震惊全球东方。魔女喝东方魔水,中国女排就是一休息就喝健力宝,然后打赢了。这个饮料当年是可以跟可口可乐是百事可乐拼一短长的。 各种原因,我先把这几条东西总结下来。企业、企业家是对付市场不确定性的一种重要的发明,重要的人类经验。企业第一个立足点就是要可靠的财产权和可靠的股权的合约,这是所有打仗的基础。这个东西晃了,预期不稳定,所有努力如果将来的后果不知道,我们没有办法把中国潜在的企业家才能发挥到最大。 第二条,我们永远要认识到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超过国家间竞争。这里的学问比国家间竞争的学问要大,要复杂,需要更多人去身体力行去体验、去总结去提炼,才能把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真正的搞上去。企业家的判断性决策至关紧要,其他元素投资、资本、银行、土地、元器件、工人、工匠、工程师都重要,但是没有判断性决策,资源往哪个方向用,生产什么?开发出一个什么样的市场,他就没有灵魂。 所以环境越不确定,最后一条企业竞争到底争什么?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我要打我要我要high。企业竞争是争取用户的欢心,是争取用户的青睐。所以任正非华为的纲领叫客户为中心,永远以客户为中心,因为这个客户不断在变化,你一定要比客户还懂客户,才能够服务好客户。有无数潜在的要求还没有提上日程,还远远没有被满足好。无论数量、质量、品种、功能、体验,这里头有无穷的仗可以打。所以我最后概括一句话,未来不确定,但是不意味着不确定面前我们可以无所作为。企业和企业家就是对付为对付市场不确定性而生的。 中国从已有的经验看,中国人群当中可以产生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产生非常优秀的企业。我们走这条路时间还短,所以现在马上要叫板美国的企业和企业家,叫板欧洲,叫板日本,还有一点距离,但是不是不可为的。在竞争的过程当中,不确定性,它是一个中性的,驾驭得了他就造福于人类,驾驭不了它就会变成灾难和惩罚。谢谢各位。
上个月,冯叔与经济学家管清友作客蜻蜓 FM,就‘投资’这个话题进行了一场对谈。我们整理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 封面图|《大江大河2》剧照 问:今年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银行利率下行,投资标的不断减少,于是一些人‘投资无门’;与此同时,一些速成的投资方式,比如 P2P,暴雷项目越来越多。这让一些想投资但对投资这件事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人面临无处投资的困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两位老师觉得,‘投资小白’最需要做什么? 冯叔:我要是一个‘小白’,我啥都不投,我就投自己。我觉得,经济有些问题的时候,投资自己、投资孩子,是最靠谱的投资。 我有一个朋友,在老家捐了一个双语幼儿园。用的是全球最好的资源,比北京一些幼儿园还好。他为什么这么做?他们家族从好几代之前,清末民国的时候就开始重视教育,办教育。也因此,他们家族做到了‘穿越周期,长盛不衰’。而且,不是他这一支,他们家族好几支,每一代人都有上清华、北大的,一批一批地出人才。他在老家捐建这样一个幼儿园,就是帮助那个落后山村的小孩,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所以,与其因为那些投资的事而焦虑,不如好好投资你自己,另外投资孩子。比如,你在自己身上投资了一万块钱的培训费用,没准跳个槽就挣回来。这个投资还让工资涨了五千,那一年的回报有多少?我觉得这样是最靠谱的。 管清友:冯总讲的,其实就是说,有的时候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是最高的。其实我自己也是这样。我父母原来对我的设想,是能在县城里当一名中学老师,就完成他们的夙愿了。我经过自己不懈努力的投资,算是超额完成了他们的目标。 至于你刚才提的这个问题,我的建议跟冯总说的其实殊途同归。就是要多学习。部分人亏钱都是因为乱投资。这个知道一点,那个也知道一点;觉得这个可以投一点,那个也投。最后踩的坑特别多。自己见识没有什么提高,钱亏了很多。 所以我觉得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投资也好,选择也好,得知道来龙去脉,得认识到本质。 跟很多客户交流,我们总结出一个所谓的比例。也就是,一个人在投资领域,应该花 95% 的时间去学习,花 3% 的时间去制定资产配置策略或者投资策略,花 2% 的时间交易就可以了。不要天天想着今天买个股票,明天买个房子,后天买个什么基金。首先要搞清楚,对这个事情要搞得特别透彻,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羊群效应’。所以,我觉得本质上其实还是投资自己,就是让自己的认知能力不断地提升。 冯叔:有一个朋友跟我说,‘投资是什么?就是把你的认知资本化’。这话就跟你说的一样。人很难挣到认知能力以外的钱。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或者说悖论,大家天天听的那个讲股票的人,他自己都没通过股票发财,他跟那讲,底下还有很多人听。他要是自己在股票上赚钱,还来讲股票吗? 比如说,高瓴投资投得不错,段永平做投资做得很不错,他们来这儿给大家讲股票吗?本来你应该去跟这些人去学习的,可是这些人找不着。结果天天给你讲股票的人,都是还没靠股票发财的。这不成了向一个盲人问路,然后让跛子背着你快跑。所以,还是要把认知能力提高。 另外,实在想不明白的时候也别焦虑,还是要投资自己,这是最简单的。 问:那么,普通人该如何培养、提升判断力,预测出经济趋势?如果能够简单地通过几个指标来判断的话,哪几个指标尤其值得关注? 冯叔:我觉得,普通人根本不用看什么指标,就凭本能和生活经验其实就能跑赢大市。生活经验有时候比那些还靠谱。(同一件事),你看经济学家讲的,有人讲好,有人讲不好,他们都有很多前提,有很多逻辑。比如同样的一个增长,供给学派也好,或者新结构经济学也好,每个讲法都有个套路,而这个套路是固定的。甚至是到了给结论的时候,有的都是偏乐观的,也有一些就是偏悲观的。但是,我们能碰到哪个经济学家,这是偶然的,所以我认为,普通人天天看这些指标,会看懵的。 而且,在市场上,多数经济学家是往坏里讲的,而做政策宣传的人是往好里讲的。企业老板多数也是往好里讲,因为老板本身就乐观,永远在说未来、机会。不乐观的话他早就不做这行了。 我有一个做投资的朋友,说他最不愿意跟董事长聊天,他们太能忽悠,一不留神就被忽悠进去了。他喜欢基层员工聊,基层员工就做具体事,不忽悠。 所以我觉得普通人、‘小白’不要去看那些指标,也看不明白,要相信经验。比如说,有一个人在炒股,吃饭的时候发现海底捞天天排队,就认为这股票可以买。因为大家都排队,利润一定好。利润好了,股票会涨一点。至于涨多少,不知道,但肯定会涨一点。这就是凭经验。 也有公司,你看了它说的很多指标,结果看不见它的产品,又不知道它的老板在干啥,那你敢买它的股票吗?所以我觉得普通人凭经验就可以了,跟你生活特别远的指标没法看。 管清友:这几年我自己也在反思。对于短期的预测,专业的预测,从各种指标去测算,确实有它的意义,特别是二级市场,对短期的交易应该说非常重要。很多人是要通过数据的边际上的变化去赚钱的,这对于专业机构来说非常重要。 而无论是专业机构还是普通人,如果说我们是看一个三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趋势,我最近的感触是,其实经济学的穿透力远不如人文学科,远不如历史学科,因为我们确实经常会陷入到一些具体的数据当中而不能自拔,最后忽略了一些更重要的,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那么,我们说从产业的维度也好,从国家发展的维度来看也好,我更愿意强调一个词,叫‘模糊的正确’。所谓‘大道至简’,有的时候是你的生活经验,有的时候是你的常识,有的时候是人们共同遵循的一些共识,这些东西可能会让我们避开那些细枝末节,从而看到大趋势。 就像中国从九十年代末期开始搞房地产,逐渐地进入到市场化。其实很多人一开始也没有那么多判断,但觉得中国人开始需要房子了,开始大量地盖房子,这个市场就活跃起来了。 所以,我觉得大家需求不同,每个人可能适合的特点也不一样。有的人会对数据特别敏感,但这是少部分人,也有的人感觉很好,直觉非常准,当然,有的人可能两者都没有,那确实还是要认真学,多学一学,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