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JT 编辑 | 张信宇 日前,一则京东金融的贷款短视频广告被骂上热搜。 这条80秒长的竖屏广告在一个模拟飞机客舱的摄影棚里拍摄,大部分镜头都是摄像头直怼到演员面部的特写,大字体字幕横亘在屏幕中央,配之以短视频流行的说唱BGM,讲述了一个网贷挽救普通人颜面的故事。 一位农民工打扮的男子带着妈妈坐飞机,妈妈晕机,男子询问空姐能否开窗而遭其它乘客嫌弃。空姐随后建议男子可以升舱,但升舱价格不低,男子手头没钱。正当无奈放弃之时,后排一个西装男路见不平说道“升舱的费用我来出”。然而,反转出现了,西装男拿过该男子的手机一顿操作,却开始推销京东金融。 舆论被这条低成本却充满情绪的广告刺痛了。一条微博网友评论此广告称“突出借贷者的困窘,弱化还钱的压力,夸大免息的福利”。新华网也措辞严厉地批评其“为了流量不顾吃相,三观不正,低劣奸诈”。 随后,京东金融及其母公司京东集团先后作出道歉。京东方面称这条广告反映出操作团队的“导向、文化和价值观出来问题”,“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责任,丢掉了初心”,因此将“对下属企业出现的问题严格问责,面向全集团进行反省教育”。 实际上,在短视频营销领域,这类广告流行已久。金融网贷公司本来就是短视频平台的大客户,而京东金融作为客户之一,由于大量投放,不可避免终于有一次走进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另一个舆论场,在此之前,360借条也曾因低俗短视频广告而致歉。 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回答。这些流行在短视频平台的夸张广告到底都是谁在生产、怎么生产出来的? 常规情况下,京东金融、360借条等品牌方的短视频广告是外包给广告代理商,没有内容生产能力的广告代理商还会找专门的视频内容供应商。内容供应商和代理商做出视频,甲方审核通过后,由代理商在广告后台投放到抖音、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里。 36氪采访了一位短视频广告的创业者秦雨,他曾为金融平台提供短视频内容,以20人左右的团队,每个月可以产出五百多条短视频广告。他经历过“一支视频成本几十块、提成十几万”的风口期,也曾目睹过这一行的残酷。他们随着抖音快手的兴起而生,目标是瓜分这个千亿级别的广告市场。 红利期时,一支成本在千元内的爆款广告,最高能带来百万级别的收益,这种回报率足以让无数传媒人,前仆后继地进入这个位于行业鄙视链最低端的领域。跟抖音快手的非广告类视频内容一样,一支广告转化的用户越多,效益越高,代理商就能获得更高提成。 如果说抖音快手里的短视频内容竞争是“速生速死”,短视频广告的竞争则更为血腥。 同处在短视频信息流里,广告要比正常内容更吸引用户才能达到转化的目的。而现在的大多数短视频广告,在小范围流量池里测试后就会被算法立刻放弃,拿不到更多的流量、也带不来任何回报——这支广告废掉了,废掉的广告占了短视频广告的99%。 秦雨认为,京东金融这条广告只是借贷短视频广告里的常规款,是因为搬运出了抖快平台才会被舆论引爆。在事件之后,大家都选择了“躲一躲”,等过了风头再拍。 他并不觉得京东金融广告招致的批评会毁灭这个行业,或者能发生什么实质性改变。很多批评者并不知道,短视频用户确实爱看这些广告,所以无论平台还是品牌,有决定权的人,却没有动力去变革。 以下是这位从业者的自述。 用户喜欢正能量,就批量生产正能量 我之前是影视行业的编导,做网大的,2018 年进入信息流广告行业做了这家公司。 我们公司现在有 20 多个人,一个月要做五六百条视频出来。最开始这个行业很暴利,平台给补贴、加上广告转化用户的分成,三个员工加一两个演员拍一天广告,轻松到账三五万,最高我们一条片子能提成十几万。我朋友的公司挣得更多,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挣四五百万,毛利超过80%。当时在这个行业就是捡钱。 京东金融出事儿的那条广告,在借贷广告里很常规,短视频平台上的借贷广告全都是这个套路。 为什么这类广告火?因为大家就喜欢看这类广告。如果用户不喜欢,这类视频就不会存在。 大众就是喜欢一夜暴富、喜欢古道热肠、喜欢离谱和刺激。 举个例子,拍两个人谈恋爱,看拉手的情节你可能没什么感觉,拍两个人接吻你可能觉得有点害羞,但如果直接拍两个人更刺激的情节,你不想看吗? 在这个平台上,每天有几万、几十万的视频,你想靠广告挣钱,就要变本加厉的去抓住流量,流量在这个行业就等于现金。我们要做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这条视频把这个东西卖出去,那就必须要一秒钟抓住大众眼球。 具体到借贷场景里,大家爱看的就是,比如我推倒了一个老太太,然后老太太让我赔钱,但我拿不出钱来,这时候来了一个特别正义的老板,说这小伙子我帮你下载一个XX贷款,一秒到账。 再比如,一个员工突然被老板扇了一耳光,老板质问,为什么不让我们的用户下载XX贷款?员工解释说因为放出去的额度太大,我们公司会亏损。接着老板义正言辞地说,我们应该对用户的利益负责,宁愿亏损也要保护用户利益,把额度放开! 这种故事我随口就能跟你讲几十个,这些都是短视频广告里的常态,过分的是那些擦边球的情节。 比如一个男生回家,发现自己爸爸和自己媳妇在房间里独处。他冲进去一看,看到爸爸在给媳妇按摩,他就生气地问媳妇,你怎么能让咱爸给你按摩?咱爸把我含辛茹苦的拉扯大,应该你给咱爸按摩。然后媳妇就笑着说,没事,我给咱爸买了XX保险。 这种广告很硬,第一个独处的情节就是打擦边球,然后很硬地去卖广告。 做这种广告情节就是要离谱,只有离谱才能筛选出那批“智商不高”的用户。这种广告对你来说可能就像“秦始皇给你发短信,说我现在被封印了,给我打2000元帮我解除封印日后还你5000元”。你不是目标人群所以对它嗤之以鼻,但你爸妈那一代就可能会相信。 我们自己分析了一个常规的视频广告套路,跟好莱坞电影的结构有点像:第一步,主人公陷入了一个困境;第二步,靠他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问题;第三步,旁边的人讲了一个方法,帮主人公解决困境,主人公也随之变强;第四步,问你要不要也试试这个解决方案,如果你现在还不试试的话,你就比别人落后了。最后再加码个优惠之类的,比如现在下载再送你个电饭锅。 这套情节和理发店卖会员充值有什么差别吗?剧本也很容易,我们的编剧什么背景的都有,零门槛。 做短视频的,每过一段时间平台就会流行一类主题,不只是擦边球的会受欢迎,卖惨的、下沉的、土味的、炫富的,每个阶段用户就是爱看那个主题。比如之前有个很火的扶贫主题,一个人扶贫一个老大爷,给他饭吃给他买新衣服,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感动,觉得好人一生平安。 扶贫情节完了之后这个人就去帮老大爷卖货,因为老大爷家里有个桃园,桃子滞销大甩卖,本来6块钱一斤,现在就老铁们5块钱一斤就行了。卖完桃子卖衣服、卖完衣服卖羊肉,比如羊肉25块一斤,其实拼多多上10块一斤,剩下15块钱就是广告费了。 用户以为是正能量扶贫,其实全都是策划出来的脚本。大家既然喜欢正能量,“正能量”的内容就会被批量生产出来。 有决定权的人,没有人想推动这个行业 我不会把这个广告完全定义成“骗”,因为这些产品确实提供了借贷机会,是有价值的。假如我有急事但从朋友那儿借不到钱,借贷平台就能应急,而且它毕竟不是那种违法搞裸贷的。 但它确实隐瞒了一些东西,比如利息。你借钱的时候没问题,借1000元然后一年要600元的服务费,利滚利。在这件事上其实银行、贷款公司的做法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这是放贷这个行业本身的问题。 你去查一查这个行业,会发现全是大公司做的,什么360、百度、京东、平安全都在做。然后用各种方式去忽悠别人去转化,分好多梯度结算,第一层是下载或者注册、第二层是授信,一直能考核到是谁的用户把钱借出来这一层;越往后面回报越大。 京东金融那个飞机客舱上的广告本质上不算欺诈。我妈晕机想升舱但没有钱,一个老哥说我帮你弄点钱出来,“我出钱”后面那部分说清楚了是借贷行为。如果这个场景不是农民工第一次坐飞机晕机,而是生命垂危、借钱救人的话骂声可能就会小一点。 短视频平台上全是这类型的广告,之所以会爆就是因为被搬运到了微博上,传播的过程中离谱的部分被放大了,他们觉得你就是无条件诱导高利贷,所以就批评。但微博和抖音快手完全不是同一个受众群,微博没抖音快手那么下沉,他们觉得这不是我的价值观,但其实这就是抖音快手用户爱看的情节,要不然这广告就不会出现。 价值观这个事情你怎么去判断对错? 这个事情出来之后,金融、贷款广告基本都停拍了,要避一避风头。从经验来看,最近涉及飞机客舱、农民工这类要素的都会是敏感话题,有钱人推荐产品这个情节应该也不能拍了;接下来几个月贷款广告的份额会变少,因为品牌方也不敢投放了。最近金融广告应该会强调价值观积极阳光。 但过一段时间、风头过了,这类故事又会回来的,直到下一次又有哪个广告被转发到其他平台曝光。 从机制来讲,这个市场的进化是很慢的。它是几方的博弈,上面的监管、平台方,下面是用户、广告代理和我们这种制作内容的公司,这几方相互作用才能慢慢推动这个市场的变化。 平台和品牌对这种广告的审核之前都是放过去的,因为每个部门都有业绩考核。金融公司想今年借贷业务要做到大盘的30%,那就要靠短视频平台里的广告拉新,抖音快手也要挣这个广告费冲一冲收入。大家都是要吃饭的。 有决定权的人,没有动力推动它进步,大家就想着一起躲一躲就好了。之前就有一个广告因为色情擦边球被点名了,里面的演员被平台算法封杀了一段时间,甚至长相身高相似的其它演员都被封了,但过了一阵子就又回来拍了。 互联网的记忆跟鱼一样。 但如果不考虑回报的话,我立马就不干了 这个行业里,我给自己公司的定义就是内容批发商,就把成本压到最低给人批发内容。 从内容的质量上来看,除了特定的甲方,大多数人都觉得没必要提高质量,提高质量意味着提高成本。因为一个广告只投放一次,绝大多数广告又都是炮灰,大家要考虑成本的问题。既然是批量做内容,成本就要压的越低越好,几百块一个片子就够用了。 我感觉这个行业挺割裂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行业是有意思的,它比别的行业更自由,你每天研究爆款是好玩的,想拍什么拍什么,别触碰太过的红线就行了。但你心里也清楚,很多时候你做的东西是很“弱智”的。 而且这个行业比一般做内容的更残酷。钱在哪里,竞争就在哪里。你投一个几百万的网剧可能回报最多几千万,但你在短视频广告这个行业里是有机会拿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回报的。 所以我们很累,要不断去想用户今天心情好还是不好,他们最近想看什么东西,他们会为什么样的内容买单,还要揣摩平台会给哪一类视频流量。 所以我们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去翻拍爆款视频,一天拍几十条。这个行业就是这样抄来抄去的,一个视频火了,所有做短视频广告的就都赶着去抄爆款,去分析爆款用什么音乐、写什么脚本、节奏怎么样,然后再“升级”一个爆款出来。只要把爆款的要素分析全了之后去升级一个,坚持下来一定能有爆款。 我们自己也有一些原创爆款,爆了我们一边翻拍一边赶快告诉这行的朋友去翻拍,拍得快就有机率能爆。反正你这视频迟早要被抄,为啥不让朋友抄?有钱一起赚不好吗。 有时候就算你想创新,代理商也不会理你,他会扔给你一个片子说这个爆了跑了100万流量,赶快抄几条出来让我拿去投放,抄的快就有可能小爆。关系好的代理才会这样给你递消息,给你一个爆款确定性高的方案,不然你原创做 100 条也不一定能爆一条。 平台的机制也不封杀雷同视频,我们有一次拍广告,一模一样的剧情拍了十几套,就给演员换了身衣服也能过审核,而且也有几条跑出量。 这事情很好理解。因为一个广告没法直接覆盖所有用户的,抄得快就有机会爆,而一条广告爆了之后就是真金白银的收入。就像你写文章在公众号下面挂一个茶叶的链接,文章爆了之后茶叶就能稳定卖几万,这事情你干不干?你又不是傻子。 但红利期过了之后,大家的收入就降下来了。现在我们这种制作公司很多都是片子不算钱,或者客户给片子的出价根本覆盖不了成本的,大家就靠提成过日子,那就更依赖爆款带来的收入了。我身边朋友的公司有连续亏了几个月的,现在我们一条片子的提成封顶就是两三万,挣一点微薄的收入。 所以这个行业流动率超级高,2个月挣不到钱大家就会想换一份确定性更高的工作。 我们已经忙到麻木了,一直拍一直拍也会掏空你,你没时间去想这个事情的意义啊价值啊什么的。朋友、前同事们从来不评价我在做的事,大家都很忙也比较麻木,没有那么敏感的,身边哪有那么多艺术家。 但就算这个行业再不好,但它至少能让我生存下来,能带着一帮人一起做个事情,我觉得这就挺好的。疫情期间,影视行业全停工的时候,我们至少还能有个事情干、能吃口饭。这个行业本身的门槛没有那么高,能容纳一批人活下来。 不考虑回报的话你还会选择这个行业吗?那我立马就不干了。 —————— 应采访对象要求,秦雨为化名;文娱、教育行业交流、爆料加微信 jtaihuoguo
2021年总体上讲经济形势可能看起来不错,8%甚至于8%以上的增长速度,因为2020年的增长速度比较低,所以2021年按照6%的强度去增长,表现出来的增长速度可能是8%。 在这个形势下,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一定要非常非常明确,双循环这个新格局的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一定要打造中国经济内在的增长动力。 中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千万不能够有任何的闪失,必须要清晰地认识,中国经济内在的增长动力来自于我们最终需求的上升,坦率地讲不是来自于我们供给侧质量的提高,供给离不开需求的提高,离不开潜在需求的释放,再高质量的供给也不能够带来增长。 中国现在是14亿人口,还有10亿人口没有进入到中等发展水平,解决这10亿人口的问题是我们提升内需的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来源。 怎么办?怎么样释放这10亿人口最终的需求?关键之关键就是一条——城镇化。重要的事说三遍“城镇化,城镇化,城镇化”,城镇化是最重要的抓手。 城镇化这个问题我希望大家能够统一认识,学术界、政策界保持密切的沟通,我个人的观点非常明确,一定要按照经济发展、经济地理的格局演变的客观规律去从事我们的工作,去释放内需。 具体一点说,当前正在出现的北方弱、南方强这个新的态势,这恐怕是一个客观的规律,任何像中国这么一个大的地理环境的国家都是这么一个态势。 我讲一个基本的道理,我们过去40多年的增长,我们的经济至少翻了三番,历史上平均200年才翻一番。过去我们是翻了三番,相当于2000年我们经济的变化。 你想想看,回顾历史,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前,从秦朝统一,到改革开放初年,这2000年我们的经济地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开始的经济中心在西安,在陕西,在甘肃,秦朝是从甘肃起源的,后来又延续到了河南,后来又延续到了河北、北京这一带,后来又延续到了南方,南方指的是江南,还不是广东。这是2000年的变化。 设想一下,过去我们40多年的发展,相当于过去2000年的经济发展的力度,它对我们人口布局的影响当然应该是2000年的尺度的。 如果按这个尺度算,2000年的尺度有什么基本的规律?基本的规律是我们人类技术进步,卫生条件改进了以后,我们人类是从过去习惯于在寒带和温带生活,会转向习惯于在热带生活。 为什么呢?因为在过去历史上医学不够发达,我们那个时候最担心的是传染病,传染病夏天最容易通过蚊子、通过脏的水传播,所以南方、热带地区,德国一位历史学家讲过热带没有现代文明,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中国成功的朝代的首都都是在北方,这是有基本的经济、社会、技术的原因的。但是时代变迁了,我们医疗的技术飞速的发展,我们有了抗生素,我们有各种各样应对大规模的传染病的医疗卫生技术,包括疟疾,包括脑膜炎都能够应对。 所以,自然而然到了这个时刻,人类的生活要重新择居,重新变迁,总体来讲是从天气冷的地方往天气暖和的地方走,这种时候我们的经济发展应该顺应它的发展。只要北方以及西部保持一定的经济规模,不要出现国防、军事等等的隐患。 在这种前提下,我们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保证留在北方的和西部的百姓生活水平能够提高,他的人均生活水平能够跟南方的人同样提高就行了,就不一定非要追求全国各个地区一二三齐步走,总体经济规模保持一致。 要从追求总体规模大致保持一致转向追求各个地区人均的发展规模、人均生活水平、人均的发展指数要保持一致,这是以人为本,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发展道路。 我在此呼吁,在城镇化问题上要研究新的社会发展的规律,因为我们的尺度,要用上千年的尺度来看未来的城镇化的发展。 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也呼吁,在很多资源上,比如节能减排,比如说耕地使用、建设用地使用、产能等等,要允许跨地区进行交易、进行调配,而不要说在每一个地区解决自己的问题。 如果把每一个地区都圈定好,你这个地方一定要按某个速度发展,那很可能是什么局面呢?发达地区建设用地不够,节能减排的指标没有,他必须减量发展。经济不发达地区,北方地区有指标,但是找不到投资,这就是造成了我们内部的浪费。
先说一下周末仓位调查的数据吧。 仓位的数据,变成了86.9%,录得了我做这个仓位调查以来的新高。 我把上证走势和仓位数据都给大家看吧。 11月那会,我在文章里分析这些数据,说出现了不一样的变化,明明仓位很高了,但是市场不跌了,市场进入了情绪钝化的状态。 事后来看,前两个月这个时点,就是市场慢慢脱离了盘整,进入了新的上涨趋势的时刻。 这个仓位调查数据很有用,关键是得对里面的数据有足够的敏感度。 我发现我对很多数据,需要亲手去录入,思考,复盘,它慢慢才会对我说话。 我写是写出来,但如果看的人没这个干活的过程,肯定对它的理解是没我理解那么深刻的。 所谓的认知,就是在这里。 今天周六,聊一个很有价值的话题:小投资者如何战胜机构。 机构抱团、市场进入去散户化的过程,从整体而言确实是对小投资者不利的。 但是,有句话说得很在理:上帝关上一扇门,却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在一个大趋势变化的时候,却也给一些小投资带来了很好的时代。 我那天统计了吓一跳,50亿以下市值公司,已经有75%的公司没有券商机构跟着了。 这就是“为你打开了一扇窗”。 而小投资者面对着大机构,有什么样的特殊优势呢?我简单地列举一下。 1、无可比拟的流动性优势 按A股目前的流动性,对于小投资者,能自如地出入这种股票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我前两天做的统计,现在市场中位数的日成交量在8000万元,对于很多小投资者来说,建仓一点问题都没有。 而如果发现自己做错了,当下斩仓逃出,也不会有多少滑点。 但是对于机构投资者,就不是这样了。 对于这种日成交几千万的股票,机构投资者建仓就是个问题。 资金稍微大点的,怎么也得买几亿吧?分批买,自己就能把价格拉上去好几个点。 而要是卖错了,认赔,止损出来时,也还是能把股票砸下几个点,甚至超过10个点。 一来一去,这个股票如果不是大幅度上涨,单是进出就已经有很大损失了。 2、专注的优势 为什么50亿以下机构很难去关注呢? 假如你是个掌管着500亿的基金经理,现在市场上头部基金经理管的钱就是这么多哈。 一般你都不会买到一个股票的总股本的5%,50亿的5%,就是2.5亿。 那这2.5亿,占这500亿的资金规模,就是千分之五。 即使这公司翻了一倍,也就是给整个资产规模带来千分之五的盈利,根本就影响不了多少什么。 研究一个50亿的股票,花的精力并不比研究一个5000亿的股票花的精力少,对于头部基金经理来说,这种票还不如不研究。 3、集中投资的优势 机构投资者买股票,少说也10个,其实一般情况下会更多。 我随便拿个百亿规模的基金来说好了。 这个持仓里,总共有84只股票。 而做个人投资者,其实完全不需要买这么多只股票。 如果水平足够高,买1-3只足够,因为你不需要参与什么业绩排名,也不需要管净值的波动。 当你实力够高的时候,把资金集中在最大的机会上,回报率就会陡然上升,达到惊人的回报率,是完全可能的。 这个惊人的回报率是多少?在一定资金规模下,至少是50%的年化回报率。 我说的这个数字,可不是瞎扯淡的,这可是巴菲特被问到“如果你只有100万美元,你会做得如何”。 巴菲特的回答是,至少年化50%,而且他很确定他可以完全做到。 年化50%是什么概念呢? 那就是,10年接近60倍。假如你25岁就达到这个水平,有100万美元,那到了35岁,这100万美元就变成了6000万美元。 4、一个小总结 我只是简单列举一下小投资者对机构投资者的优势,其实还有其他方面,比如互联网很发达的今天,如果你对某家公司下足功夫去研究,因为网络碎片信息很多,甚至还有信息优势。 但实现这些优势,都离不开两个先决条件:水平足够高,足够勤奋。 其实股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水平足够高的时候,回报率到某个程度,那本金再低都没关系,因为复利增长真的是很可怕。
导读:中国人可能是最重视教育的民族,因为全世界找不到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从2015年开始,连续6年,一大群人在元旦这么宝贵的假期里,花费几千甚至上万门票,听一个人做知识类演讲。而且演讲稿件很快在全网传播,被众人津津乐道。这是为什么?蔡老师以参与者的角度,点评两位大V的终年演讲。 吴晓波和罗振宇,这两位跨年演讲的两大先锋,知识付费行业的两个扛把子,在2020岁末给我们浓情奉献出两场丰盛的年终演讲:吴晓波的“预见2021”和罗振宇的“长大以后”。 我问一个非常熟悉中国国情的外国朋友,为什么国外没有这样知识型年终演讲,他委婉回答说:可能是因为一般中国人既忙碌又焦虑,忙到没时间看书和深度思考,却又焦虑知识落伍。 他说的好像也对,又好像没点到根上。但是存在就是道理, 我也成了外国朋友口中的“一般中国人”的一员,详细读了两位大V的年终演讲文稿。 其实在这之前,我每年都会看,但是今年却不一样。今年“躬身入局”,创立后浪财经,追随两位前辈的脚步,成为一位知识付费创造者,从一个阅读者,变成一个同行。特别是今年吴晓波老师邀请我作为50个经济学者对2021年经济做预期, 把我名字打在演讲现场大屏上,从同行又间接变成参与者,因此看跨年演讲的角度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体会就非常不同,因此分享给大家。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感触肯定不会一致。但是,不管你认不认可这两位大V,就单凭他们和背后强大团队辛苦一年浓缩而成精华,免费呈现在你面前,你不去尝试一下未免太可惜。 他们的跨年演讲就像免费送出的一袋稻谷。有一部分人忙的连去领取的时间都没有;一部分人领回来了去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做成饭,晾在厨房最后发霉发臭扔掉;一部分人掌握脱壳技巧,并在家里准备好炊具,煮出一锅香喷喷的大米。而我凭着局内人的专业度,把这袋米分3部分,一部分不适合我的,拿去喂鸡,一部分拿来做饭,一部分当做种子,洒在农田里等着来年再丰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些启发。 吴晓波开头用“我们看到在2020年,巨石崩裂之时,有人看见了恐惧,有人看见了光。”引出主题年终秀主题《勇敢者的心》,然后开始回顾去年对2020年的预测。说实在预测本来就是极难的事,吴晓波老师和团队精心挑选的这8大预测都是比较中规中矩,因此预测也八九不离十,当然也间接显示吴晓波老师的预见能力。 接着引出50位经济学者对2021年的预判。我对比下其他经济学者的结果后发现,我不是最悲观,而是相对比较悲观,并非我故意标新立异,而是我看的角度更加从外向内,待时间来评判孰是孰非。 接下来,引出2021中国经济“三班车”:工业革命的末班车,互联网革命的头班车,产业智能革命的未来列车。头两个我同意,未来这个稍微就虚了些,这可以从2018年就开始作为预测连续说10年应该都不过时,属于安全系数非常高的预言之一。 剩下就是吴晓波老师对2021的8大预测: 1、 进口替代科创热潮, 这个中规中矩,也属于安全系数高的预言之一。 2、“云上中国”初露峥嵘,这个倒是很不错, 跟我个人预测今年投资大势不谋而合,请关注公众号,即将发布的,后浪财经和36kr在2020最后一天联合推出的云服务投资分析。但是区别在于, 吴晓波老师说的其实是“产业互联网”呼应前面的“产业智能化”,用“云上中国”可能就是一种隐喻,其指范围比我写的“云服务”更广。对投资来说,聚焦反而好操作。当然,期间无缝植入微众银行和一家钢铁公司的软广,值得我们学习!当然微众银行最近也很需要这个,你懂得。还有一点,其实产业互联网也好,产业智能化也好,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数据收集分析,是走不远的,而演讲中由于受众和时间的关系, 吴晓波老师也无法深入,所以举的例子都是比较浅的数据收集分析例子。这种案例,其实并不能太能说清楚产业互联网和产业智能化。就跟大数据一样,什么都能往里装,但有什么都说不清楚。 3、生态赋能,范式既成。这个用词过于华丽了, 说白了即使组织变革,成为平台经济并进行数字化转型,其实和第2点很多重叠。当然,这不妨碍这里植入海尔和苏宁软广。 4、百万直播闹翻中国。“从商业角度来讲,直播电商是全球商业史上第一个以人为终极节点的零售模型。”我同意。“2021年一个非常大概率的事件是,每一家公司都可能需要一个直播间。”这个就保留意见无法苟同。泛类直播开始走下坡路了,垂类还在蓝海。每个公司都无法有一个公众号,那就无法都有一个直播间。 5、品类流行替代品牌,我对这个话题没啥感觉,听得觉得有道理,但是回想起来好像也没啥收获,只觉得插的小广告有点多, 最后《新中产白皮书》的植入有点生硬。 6、购物中心即将消亡, 这个倒是和我不谋而合,不过也不算多独到的预测,这大多数人都能预测到,不过吴晓波老师提供的一手调查数据挺有价值。 7、房产投资低空飞行, 这个预测很难评价。低空到底多低?房地产肯定不可能跟过去一样大幅度暴涨,但是低到哪里,0.5%, 2%?细节体现魔鬼。中间委托恒天财富提出的中国理财市场三大趋势预测是个败笔, 竟说大家都懂的废话 。 8、超级城市大赛鸣枪。这个城市分析有点硬凹进去,听听好玩就好。毕竟在当地城市,不看僧面看佛面。 总体来说,行文优美又不失启发,符合吴晓波老师的特性,打个80分。 再看罗振宇,罗老师毕竟属于泛知识领域,相比吴晓波的财经领域,取材更加广泛,也更需要接近更多的受众,从情感上打动更多的人 ,所以听罗振宇的演讲更像在讲故事。 第一、开场:调动情绪引起共鸣做的非常到位,特别是对爱国热情的撩拨,尺度也把握非常好。引出主题:“长大之后”,强调时间的朋友效应。 第二、本土时代,这个和吴晓波老师的第一预测“进口替代科创热潮”大同小异,当然,罗胖并非经济学家,所以更多用情绪和贴近生活案例来铺陈, 但是这个听听就可以,如果投资依据按照这来,岂不是太感情用事了。总之,中国人听起来肯定都很爽, 这就够了。 第三、个人财富,这点倒是我很欣赏, 从系统和人的角度谈数字化下辩证关系, 金句不断“对事负责还是对人负责”“机器的胜利,一如既往是人类的胜利”,“背靠系统,面对人”最后引出小高潮“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 最近经常在思考系统和算法对人类的影响,罗胖的话对我很有启发。 第四、科技创新,这段太煽情,拿破仑以大陆封锁英国,跟俄罗斯的关系,我觉得并不严谨,甚至有些野史的味道, 但是配合如日中天的爱国热情,加上国人对科技创新的渴望,罗胖稍微撩拨,肯定大家看起来很爽,目的达到了。 第五,线下的价值。这点罗胖真的是深入思考,非常有启发。推荐大家可以认真再多看几遍,线上和线下,终究是谁也离不开谁,谁也颠覆不了谁,如何平衡和相互利用取长补短,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罗胖也给很好的答案,还创造了个“存钱罐”的热词。“凡是选择,必有理由。每一次给出理由,都是在为自己创造意义。同时,也是把你自己的意义放进了那个更大的意义存钱罐中去。”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不得不同时完成两件事。第一件事,学会利用那些已有的意义容器,收获自己的价值;第二件事,我们必须考虑,为这个世界创造一些新的、可以留传后世的意义容器。长大以后,我们得为世界创造新的意义容器。”罗胖在这段妙语如珠,都很精辟。 第六 社会创新, 这个太多软广痕迹,对得到宣传显得有点生硬, 其实罗胖洋洋洒洒几千字,总结起来就是学会八个字:时局所困,就地取材。 第七、新变量,其实就是用长远和宽容的眼光看现在的新事物,有很多华丽辞藻和感人小故事,但是好像没啥新意。 第八、尾声,罗胖把几个启示和感悟总结给大家,也是很有帮助 1、看待一个现象的时候,对因果关系的追寻,要保持谦卑。 2、这段话对我影响很大,它时刻提醒我,每当我对事情有一个负面看法,可能只是因为我缺乏一个建设性的视角。 3。每当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过来人的时候,就得想想人家让我过来了吗? 第一件事说的是,不要给别人轻易下结论。 第二件事说的是,尤其不要随便给别人下负面结论。 第三件事说的是,就算带着纯然的善意,也不要轻易对他人下结论。 最后结尾给自己出题,也给读者听众出题。 相比之下,罗胖的演讲对语言,文字和故事把握更加娴熟,但是过于煽情,当然其中“个人财富”和“线下价值”值得好好学习思考,其他反正听听算了,打分75分。
以下,是对话的部分文字内容。 冯碧漪:我们准备了几个问题,主要还是想跟几位聊一聊过去这一年的一些感受。过去一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过得咋样。 杨天真:我就是特别的开心,因为我终于可以不做经纪人了,过得太开心了。过去一年其实在做一些自己从来没做过的事情。因为做经纪人是要为别人的前途负责任的,当我决定不做经纪业务之后,虽然在做一些更难的事情,但是我情绪上非常的愉悦,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就是这个感受。 冯碧漪:是什么让你做了那个决定? 杨天真:我经常说我自己是一个特别善于放弃的人。一般我遇到困难都不克服,绕条路走。我觉得为什么非要在这件事上死磕?总有别的路能让你活下去。我就是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个困难,我觉得我自己的个性成长得太完整了。人越完整的时候越难妥协。过去很多事情都可以妥协,觉得这没关系,我说服一下我自己就好了。然后越长大,就越觉得说服自己越难,这事你就是不想干,或者你不想妥协不想委屈。所以我觉得我就不太适合再干经纪人了。干经纪人这个工作需要承受很多委屈,我觉得我承受不了了,所以我就放弃了。放弃之后就觉得果然是个对的选择,太开心了。 冯碧漪:晃姐呢? 洪晃:我这一年的话,差不多是在网络上混得最多的一年。原来还做杂志、开店,还写点书什么的,这一年没干别的,就在网络上头瞎混来着,所以我这一年是混过来的。 冯碧漪:混得还开心吗? 洪晃:混得还挺开心的。我今年就 60 岁了,所以我就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应该是一个特老的网红,是那种感觉的。经常有人会说你怎么还在网上混,我也觉得这事挺不合适的,早就应该就果断下去的。但是刚才我看见‘北脱’的人,他们也不邀请我,其实我这一辈子特别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当脱口秀演员。 然后前一阵子支持了一下杨笠,又支持了一下姚晨支持杨笠,然后就被差点被‘拍死’了。所以我现在对当女脱口秀演员开始有一些质疑,但是以后也愿意迎接挑战。 冯碧漪:冯叔呢? 冯叔:过去一年,我其实还是挺开心的。我们做企业是个连续的过程,遇到一些困难,其实在我们的预期里,也不是什么意外。比如说,20 多岁刚创业时遇到个坎,特有压力,但是现在来一两个事儿,可以想得更明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为有困难就需要解决,也就是说,面对有限的资源,你就要做减法,这个时候才知道哪些要留下,哪些要聚焦,哪些要做。而在都特好的时候往往做很多事,其实是添了很多负担。所以我觉得,疫情一来,对我们企业来说,我觉得可以更明白,而且更坚持,更聚焦。其实做对了,发展比以前还要好,这是我的一个感觉。 第二个感觉,就是琢磨事特明白。因为以前不遇到一些怪事,异常的事,其实也不会触发你很多的思考。我是个好琢磨的人,我琢磨明白了,我就特别高兴。生得糊涂死得明白也行,或者倒过来,活得明白死得糊涂也行。就怕两头都不明白。我觉得琢磨出了很多可以不正常说的事。但是今天是‘正常说话’,我就不说了。 冯碧漪:三位都讲得都好快乐,我觉得你们有点太乐观了。 洪晃:我觉得不用那么乐观。我们在 2021 年,尤其是对投资房地产要特别小心。因为做房地产的人都说脱口秀了,所以你们可以知道这个产业有多难。 冯叔:晃姐说的这个,也对。传统的房地产,比如说买地、盖房、快速销售,确实是在人均超过 40 平米以后的市场,全世界都在减量,所以这个模式在放缓,或者说这个市场在减少。 但是我为什么开心?因为房地产是干嘛的?房地产是提供空间服务的,我们总是创造一些特别的空间,然后来收费,这叫房地产。我们大量的活动,比如说今天,我们在室内。人一辈子 80% 时间是在人造空间,也就是都在房子里,当然房地产一直都可以做下去。只不过是不做原来的住宅开发,但是我们还有很多房地产,可以说人生病到医院,我们可以做医疗的房地产,你要做物流,电商,我们可以做智能仓储,你要去度假,可以做酒店。总之,我是从房地产从业角度来说,只是翻过一张,但又开启新的一页,所以我还是开心。 冯碧漪:刚刚聊的是比较乐观的事,那能不能再分享一下,去年遇到的比较大的挑战,比较难过去的坎?有没有什么能跟大家分享的? 杨天真:我们整个行业第一季度基本上都是停摆的,所有剧组都停工了。我当时刚看我们公司第一季度的财报,是去年的 1/10,我当时是有一点压力的。因为毕竟有这么多人,要生存,公司还要发展。 当时面对压力的时候,我做了一个事情,在公司内部搞了一个创新大赛,我关注了一下内容行业,我们上下游的一些产业,包括网红电商直播、短视频、动漫,等等,然后让我们公司的同事自主参加创新大赛。每个人去研究一个赛道,我给他们在每个赛道找了一个行业顾问,帮助他们理解赛道,然后再在全公司线上做了一个汇报。我们公司有很多艺人也来旁听了线上的汇报,最后我再从创新赛道里选了一些同事跟我一起去做了创新业务。 其实就是,在面对很难的困境时,我觉得有些问题可能像我前面说的,没有办法正面解决它,因为它是不可抗力。就像可能我内心的变化是不可抗力,外部的环境也是不可抗力。但是你拥有的或者是你要去折腾的是什么?是在每个工作中,沉淀下来的是能力。 比如作为经纪公司,我们沉淀下来的是对人的理解,对社会生态的理解,我们用这个能力继续做事情,去创造新的价值。像冯总刚才说的,房地产行业可能住房已经饱和了,但还有其它的空间。我们也一样,我们可能在某一个内容象限上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制约,那我们是不是能创造出新的内容象限跟人的价值? 我觉得去年是在这件事情上找它的突破点,所以我倒不太会有那种扛住的感觉,我属于遇到事情就马上要变化,就追求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没觉得我要生扛,我就觉得那就来呗,反正不是这个事也是那个事,总归你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事情去给你冲击跟压力,你就去解决就好了。 洪晃:得说一件丧的事,是吧?疫情的时候,我开始玩抖音,然后做了一次直播。在那播了半天,有人说,‘你怎么什么都不卖?’然后我就说,(原来)直播是要卖东西的,I see,那就卖。 我也不知道我能卖什么,所以我就找了一个最容易卖的东西,书。因为书是自带内容的,我觉得你现在让我说口红,咖啡,说 10 分钟为什么好,我觉得我立马就(只能摊手,不知道说什么),但是书它是自带内容的,所以很容易,我就翻一翻就可以了。 还学了一招,还有人说,要想说书,就一定从中间看,然后这样大家都认为你把这本书前头后头都看过了。给你们一个卖书的窍门。 我卖书还 ok,不是像你们刚才说的大号上亿什么的,我跟他们相比,是一个中产,我是一个很正常的中产。所以作为中产,能够在疫情期间赚点小钱的话,我蛮开心的,我的小工作室总共也就 4 个人,我们都挺开心。 然后有一个大胆的同事就说,‘咱们既然有流量,是不是卖点赚钱的东西?’我说,‘那卖什么?’同事说,‘有个叫 mcn 的东西,找到我们来了。’我说,‘mcn 什么意思?’然后说了半天他也没说清楚,我以为是一个公司的名字。然后说他们有牛排,让咱们试试卖。我说,‘行’,我说,‘别太贵,别那种有钱人吃的牛排’。我觉得我就是卖中产的这种东西比较适合。他说,‘一点也不贵,149 块钱’。 我心想还行,然后我就开始卖牛排了。我做了一个视频,这个视频还是我拍得最费力气的一个事情,我自己下厨房去煎牛排,煎完之后我自己尝牛排,尝完了之后我觉得牛排还不错,我推荐给大家。 这个视频发出去之后,挨了一顿‘板砖’,可以说是我开抖音以来挨得最多的‘板砖’。 上面说的都是什么呢?说‘你算了,你们家喂狗的牛排拿来骗我们。’还有说,‘这样的东西你怎么可能自己吃,你肯定不吃的,你缺钱。’当时我心想,我是有点缺钱,但是没那么明显吧。 然后我就跟我的同事说,‘149 块钱的牛排应该还可以,而且我自己真的是尝了,我觉得还行。’ 我那同事就特别不好意思地说,‘晃姐,以后可能你得仔细看一下,是 149 块钱 10 块,还送一个小的煎牛排的锅,还送一个小的煎牛排的铲’。 当时我就‘疯’了,14 块钱一块,这是有点太便宜了。我觉得,‘糟糕,会得罪人了。’ 然后我就发了一条微博,说,‘真是对不起,我觉得真正的鲜肉的牛排如何如何,但是大家也不要把我变成一个贵族,好像我就不能吃这种东西。’ 刚冯总说‘人设’的事情,我就觉得我的‘牌坊’、人设立得有点大,这让我觉得有点丧。 冯叔:我确实很不会说‘丧’,原因就是我一直把丧事当喜事办。我觉得每天有很多事要处理,尤其是企业也有很多挑战,有很多麻烦。对我来说,我总是觉得解决问题的乐趣比成功的乐趣还大一点,就跟登山一样,可能在过程中难,对登山的人来说,过程其实更有意义,到顶上反而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我问过王石几次,到珠峰顶上啥感觉?他说没啥感觉,珠峰顶上就 30 平米,风特大,然后待一会,拍照就走了。他讲的所有的事都是在过程中的事,而不是讲在顶上的事。 所有登山队员讲的都是在过程中的事。但是你去问登山队员,他们上山苦不苦?他们会回答一句话,‘这事就是我的使命,山在那里。’我也算老创业者了,30 年了,我一直都是这样一种状态。过去 30 年里,比去年更麻烦的、困难的烂事多了,但是一直也都是这样,每天都这么样。所以我并不知道怎么样来表达特别丧的一件事。所以很抱歉,这可能也叫‘凡尔赛’,是吧? 冯碧漪:积极的‘凡学’。我觉得三位都不丧,都很积极,能给我们这些有点丧的人一点建议吗? 杨天真:我觉得,不管是丧还是别的情绪,人这一生都是要跟自己的情绪做对抗的。就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干扰你。有横向跟纵向两个思考方案。纵向,这事你往 10 年看,眼前这个事你就会觉得不是个事,就像小时候我会因为考试考不好特别难过,现在你肯定不会觉得是个事儿。你就想想未来别说 10 年,可能 1 年以后,甚至 1 个月以后还会不会困扰你?都不会了。所以何必让当下的情绪去困扰你。 横向就是你会遇到的事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这世界上比你惨的人多了去了,所以你这个事儿其实也没啥。 我一般用这两种方式去把我的情绪消解掉。 洪晃:刚‘北脱’创始人说他为什么能扛?就是因为他干的事是他最爱干的事,所以对他来讲一点不感觉到扛。 有一句话叫‘穷则修身’,在困难的时候,你就开始考虑自己是谁,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了解你爱做什么,不爱做什么。当你找到你爱做的事,哪怕你的报酬等方面都不是很高,你也是挺快乐。 不要老去看着大款。想一想你到底是干什么的,你最爱干的事是什么?‘北脱’的创始人扛了那么长时间,你看他还那么乐呵呵,那么时尚,所以我觉得他那是经验之谈,可取。 冯叔:我在遇到麻烦的时候,有一个排解的方法,就是看闲书。 我一中学老师,家里书特多,我就很羡慕。后来我做生意,这么多年,我一直觉得书给我特别大的安全感。有安全感是因为人的思想或者想法总有遗漏的地方,或者说有很多事想不明白,或者有很多无力感的时候,可是我看着满墙的书时,我在书房溜达着、翻书时,往往会突然有一种启发,而且我会觉得有很多人陪伴着我,会开窍,得到安慰,同时有安全感。 所以无论是家里,还是公司里,我都有一个书房。并不是说要表明我有文化,而是觉得有安全感。比如说,我突然想不明白的时候,看到了一本犄角旮旯的书里讲以前一个事,跟这还类似,我一看,觉得这挺好,好比我打了电话问了一个明白人一样。 另外,实在不开心时,看看这种怪书,会转移注意力,就忘了这个事。还有一些书,你会发现还有比你更惨的人,也许你心情又好一点。所以我觉得我如果真的要遇到丧的事,我会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关一阵子,我相信就会有办法。 冯碧漪:接下来有网友的提问。先问天真姐,有一个网友问,接下来 5 年的生意要怎么做,怎么找到突破口? 杨天真:我也经常直播,我直播间很多人也问很多这种大而化之的问题。我每次听到这种问题,我都会想能不能把问题提好,就是,谁,做啥生意,去哪做,跟谁做,把这问题问具体了,我才知道我回不回答得了你。我可能没有办法回答这种大而化之的问题。我连我自己的生意接下来 5 年怎么做,我都还没想明白,就更不知道他的生意接下来 5 年怎么做,只能告诉他诚实守信,依法经营。 冯碧漪:给冯叔的这个问题是每次冯叔参加活动都必被问的:未来 10 年的房价会怎么样? 冯叔:差不多从我做生意,做房地产以来,这 20 多年老有人问这个事。也不知道是我回答不清楚,还是又换了一拨人。如果是换了一拨人,我再简单说一下。如果是我没说清楚,那 20 年都没说清楚,我就不说了,因为再说还是不清楚。 我假定换了一拨人,我大概说一下,我觉得,未来 10 年,稳是最基本的,但是在多数城市可能还会略降一点。稳中略降,这大概是对未来的一个可以看见的判断。 当然,在一些特别的地区,人口聚集得比较快,人口增加得比较多,经济成长比较好的,比如说一些一线的城市和二线当中特别的一些区域,实际上还会有一些涨的。但不妨碍我们说整个未来基本的住宅销售价格大概是稳中有降。 其实未来 10 年,租赁是特别值得期待的。因为最近中央出了很多政策都是关于租赁的,未来租赁的法律环境会更好,会保护租客,就不能把租客给撵到街上去。在业主和租客当中,会更多地保护租客的权利。 另外,大的地产公司也会推出更多集中式的高质量的出租屋,政府还会提供廉租房,等等。总之,住房的问题大家不用那么操心,相信政府,相信未来,相信你口袋的钱,最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冯碧漪:最后,三位对今年有没有什么展望,有没有立什么 flag?然后希望今年怎样变成更好的自己? 杨天真:本来跨年的时候,12 月 31 号那天我要考托福,我也不知道为啥就给自己找这事。但是我又想去个暖和的地方考托福,我就去了三亚,因为是在线考,考托福要登一个网站,怎么都登录不上去。然后找了好几个人来修也上不去。后来一瞬间我就决定我不考了。当我决定不考之后,我实在太开心了,就觉得我为什么要给自己找这个事?发现在勇攀人生高峰和瞬间的愉悦之间,觉得还是快乐比较重要。所以我觉得我会在新的一年为自己找更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就别那么较劲。 洪晃:我在新的一年里头一定要向杨天真同志学习,找更多开心的事情。 冯叔:我没什么感想,因为一年年过,过了好几十年了,每年在年头其实也没什么变化,就是说,一个叫扛住,一个叫熬,一个叫希望,一个叫前行,一个叫美好,永远是这些词,每年都是在这儿打转。但我今年又加了一个劲,我一看周围的朋友,王石快到 70 岁生日了,还有一个朋友,一个大佬,也是过 70 岁生日。我一看这些 70 岁的还这么玩命,都觉得刚开始似的,我觉得我就劲又上来了。所以今年还得折腾。 冯碧漪:好,继续折腾。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5日讯据浙江广电总台《1818黄金眼》栏目近日报道,张先生住在杭州萧山,家里的中央空调是1拖12的。他说从六月份开始,第一次使用空调就发现,这用电量太大了。 张先生的房子在萧山博奥路上的江南之星小区,今年10月家里装了这套“特灵”中央空调,总价11万4,一台外机配12台室内机,当初打算是保证一楼和地下室所有房间都有舒适的温度。 张先生说,他们家装的是水冷式空调,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水空调”,经销商是杭州暖方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当时介绍这款空调的主要特点就是节能,价格也比氟空调也稍微贵一些”,张先生说,这套空调用了半年多,节能这个优点还真没看出来。 照片显示,12月4号晚上10点多,外机上安装的独立电表显示,用电量刚刚超过258度,到了12月5号上午10点多,电表上的数字已经变成344度。也就是说,12个小时用了80多度电,而这段时间里,张先生说只开过主卧和客厅的空调。 张先生告诉记者,今年6月搬进新家的第一天,就发现中央空调的用电量有点大,“那时候就发现一天的耗电量在200度左右,并没有全开,最多也就开了五六台。当时跟经销商联系了,对方说可能是电表有问题,我第一时间联系电力局,电力公司也觉得很反常,就把电表换了,换掉之后发现,还是这样”。 为了测试中央空调外机的用电量到底有多大,经销商还派人来装了一个独立的电表。“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我就做了检测,依然达到一两百度,而且外机耗电非常大”,张先生说。 但经销商和厂家都认为空调没有问题,外机用电量大只是一两天的表现,如果中央空调长时间开着,用电量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可张先生表示,自己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家里空调不可能一直开着。 “空调没有问题,中央空调所有的管路都是连通的,主机开起来就相当于必须要把所有的管路里的水温,都升到这个温度”,特灵中央空调售后工作人员表示。 “水空调不能拿瞬时的能耗来定,以为每天都这样,因为他的情况是,房子基本就开一两天空调就关了。这个水空调跟氟空调是不一样的,开了之后管道里的水要达到水温,包括缓冲水箱,需要一定时间,热量足够以后,空调就不需要这么多能耗了”,杭州暖方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 “按照他们的说法是,我开一两台的时候,是不节能的,全开的话才能反馈节能,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我日常用的就一两台内机,我认为这个节能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张先生说。 对于厂家售后和经销商的解释,张先生表示无法接受。关于具体的解决方案,经销商方面提出,可以把张先生这台外机,换成两台功率更小的外机,“然后补一下差价就可以了,还有改造费,客户要补3万2千元”。 张先生的疑虑是:“首先这个方案能不能解决这个耗电的问题,我不知道;第二,经销商认为这个3万2的改造费需要我来出,这个我也不能接受”。随后,经销商又提供了两个建议。 “你要么开个一个礼拜或半个月,你拉一下整体用了多少电,如果说每天都是两百多度电,这个时候如果厂家不给你承担,我们公司也会承担。你也可以找第三方权威的检测机构,去检测一下到底有没有问题”,杭州暖方环境工程公司工作人员表示。 张先生认为,“这是他们的问题,应该由他们来解决,我朋友也有用水空调的,同样的户型,他的耗电量明显比我少很多,一个月他说四五百块钱就够了”。 对此,经销商和厂家都表示,他们会跟张先生进一步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