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交通委召开会议表示,北京未来的车牌号要向无牌家庭倾斜,并且鼓励个人第二辆车有序退出,也即一人名下拥有多辆在本市登记的小客车的,车辆更新时可以选择其中1辆申请更新指标,其余车辆不予办理更新指标。如果你名下有两辆车,可以过户一辆给自己的配偶子女等直系亲属,对方不用具备购车资格。此外,对于拥堵费和郊区牌照等其他政策建议,市有关部门将结合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研究论证。 其中拥堵费,很引人关注,这事其实跟房产税一样,提了很多年了,但是一直没落下去,到底怎么收费,也讨论了好久。所有人都觉得,这一刀是铁定要挨,不知道到底该怎么挨,或者什么时候挨,因为现在大城市的交通状况,早已经成了一锅粥,收拥堵费的目的就是要用价格手段,来控制车流量。这在经济学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实际效果专家们还都在论证。目前有几个难点仍然没办法解决。 首先,现在不光是交通拥堵的问题,公共交通同样拥挤,所以并不是限制私家车就能解决问题的,私家车限制了,公共交通的运力还是不够。所以必须重新规划路网建设,让资源更加合理使用。 其次,拥堵费是否能起作用,这个谁也不知道,之前的限购,限行,让私家车数量反而快速膨胀,为了应对限行,很多家庭被迫又买了一辆车,这反而让停车资源更加拥挤。而交通流量依旧越来越拥挤,几大城市基本全都饱和。现在要不堵车,就不算是大城市了。 第三,收费技术难度也不小,通过什么手段实现,肯定得走电子化设备,直接牌照扣费,不可能再设个收费站,那么这些设备改造,也是个相当大的工程。需要汽车走在路上就被计费。 第四,在什么范围内,进行计费,现在一般一个城市都是全线拥堵,那么你这个圈要画多大是个问题。如果画圈还会引发挤出效应,也就是说圈内可能稍微好点,但是圈外可能会更加拥堵了。 第五,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必然起到抑制的作用,而且对汽车产业也将是巨大利空,现在国人刚刚买的起车,但是逐渐这使用费用越来越高,一旦征收拥堵费,一天下来让你花个百八十块钱,这绝大部分人可能也就彻底断了买车的念想。所以来自于产业的阻力也不小。 第六,民怨极大,这个跟房产税不一样,房产税是支持的多,因为有一套房子的还是占绝大多数,大家也都痛恨炒房。但是拥堵费这个是每天都要产生的成本,所以对于居民生活影响极大。只是对一些特别有钱的人有利,所以也有失公平。 第七,从国际经验来看,新加坡是第一个实行拥堵费的国家,他们用电子设备收费,在早晚高峰设备打开,开始计费,一辆车是3新加坡元,差不多是15块钱人民币,后来英国也采纳了这种拥堵费,每天画个圈,只要进来就要交5英镑,算是进城费,后来这个费用还逐年调,在2014年就涨过了10英镑,如果每天你在伦敦都开车上班的话,光拥堵费一项,一年就差不多3000多英镑,3万人民币左右。这显然不是我们能够承受的起的,而且新加坡和英国一共才多少人,无论从人口和面积都跟我们没有可比性。所以我们的拥堵费难度要比他们高的多。 综合来看,拥堵费难度非常大,虽然他不是税,不用立法,但是技术含量可不低,所以也依旧是迟迟不决,不光是北京,全国20几个大城市的拥堵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全球最拥堵的30个城市中,中国内地占了10个,包括北京、天津、广州、成都、上海、石家庄、福州、沈阳、杭州。大家都在等着成型可靠的方案,等着别人率先尝试,然后看看有什么利弊,自己再进行相应的调整,谁也不敢率先去尝试。 从老齐自身来讲,虽然我也深受堵车烦恼,但我也并不支持拥堵费,也觉得他可能根本落不了地。因为这个东西恐怕很难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制造更大的麻烦。而且留下了很多寻租空间。要彻底解决城市拥堵的问题,一个是要多区域协同发展,不能总是将商业都集中在一个区域,潮汐式车流必然形成拥堵,这在城市规划上就要下手解决,第二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现在公交地铁显然还远远不够,与其被挤成相片,那还不如在路上堵着,起码堵着还有点尊严,这是很多人的想法。第三靠技术,等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落地了,将彻底改变拥堵的局面,其实拥堵有一半都是规划和违章的问题。一条路只要出一个不守规矩的,或者事故,立马就堵上了。机器驾驶,就能尽可能的避免这个情况。别觉得这个很遥远,估计也就再有10-20年,就会实现。从拥堵费提出来到现在,光讨论也有5-6年了,汽车限购和限行都已经10年了。所以与其再去讨论拥堵费怎么收,不如全力去研究智慧城市,做新技术改造。这才是大势所趋。
12月8-10日,36氪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WISE2020新经济之王大会——崛起与回归」。本次大会是WISE大会的第八届,2020年也是36氪成立的第十年。在新经济之王主会场,我们邀请十年里乘风破浪的创变者们,连接初创公司、互联网巨头、投资机构、地方政府、传统企业等市场参与主体,一起回望中国新经济快速崛起的十年,共同展望新经济下一个十年的无限可能。 在会场上,尔湾科技的CEO李远鹏分享了他对新兴教育赛道「财商教育」的理解。 大家好!我是尔湾科技的CEO李远鹏。我们也是在线教育赛道的一家公司,按照刚才老师的分类,我们应该叫素质教育。 可能有的朋友比较熟悉,我们做的是财商教育,过去一年这个行业非常的红火,至少有一百多家公司进入到这个赛道,大家可能也经常会刷到我们的广告。实际上我们的创业者特别擅长挖掘蓝海,但是可能比挖掘蓝海更擅长的是什么呢?就是把这个蓝海变成红海。现在在线教育每一个细分赛道里面,实际上都在发生着非常激烈的竞争,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这个领域的一些心得。 创始人李远鹏 首先,因为我们做的是财商,我们先要讲一讲财富管理,过去听到财富管理这四个字,大家觉得很高大上,很遥远,好像这些银行、金融机构都在服务那些超高净值的用户,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真正需要服务的不是那些人,因为他们有认知,他们有渠道,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实现自己财富的保值增值。可能更需要服务的是大众,但是以往由于效率的原因,这些人群是被忽视的。所以可能我们接下来要做的这个事情,就是真正意义上面向大众财富管理的相关工作,我们要让一个本来是小众高成本的事情,变成一个大众的普惠性质的事情。 简单看几个数字,到2020年三季度末,我们看到大众用于资产管理的总规模已经达到56万亿,而且这个数字在快速的上涨。当然大家也不需要太计较数字,只要知道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就可以了。 第二个,我们互联网理财用户的规模是6亿多,这个数字大家应该更有感受,就是很多人现在用支付宝或者微信,或者一些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的APP来进行自己的理财。所以这个数字现在已经占到人口的一半了,我觉得可能还保守一点。 第三个,中国证券类公司APP的用户规模也到了1.29亿。 我们再从结构上来看一下,在我们资产配置的多元化上,其实原来大家可能比较热衷于买房子,但是你应该有概念,在过去的三年里面,实际上市场已经发生了一个深刻的而且可能是不可逆的变化,就是这项资产在我们资产配置里面的占比,可能再也不会回到之前那样一个比例了。 李远鹏 那么什么样的资产在变多呢?房子在变少,存款类的也会变少,因为我们觉得它对抗不了通胀,实现不了保值增值,什么在变多呢?就是风险类型资产,股票、债券,但是这些资产需要你有知识,你不能盲目投一些品类,过去我们看到P2P、虚拟币有很多坑等着你去跳,如果你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你很可能就在坑里,我相信今天到会的有一部分人可能就在坑里呆过。 我们再看对未来的展望,在未来的五年里面,风险类资产的总资产规模大概会是翻倍这么一个趋势。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这样一个趋势的影响。 我们总结一下,对于财商教育这件事来说,可能来的是晚了一点,但它是一个大众的底层的刚需,一方面是我们大家需要财富增值的自发性需求,另一方面行业也需要这样的教育,否则的话,我们这些用户在没有基本常识的情况下,去配置自己的资产,去投入这些理财,风险类的资产配置,会带来非常大的系统性的风险,所以一定要有人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未来我们会看到智商、情商、财商真的是你必备的三大素质之一,以前的话可能我们还不会有这方面感受,但是这个会越来越成为普及。 然后我们看一下在国外发生的事情,一些发达国家在这个方面比我们走的更靠前一些。在美国,3岁的小孩就已经开始他的所谓“幸福人生计划”,其实就是一个广义上的财商教育。对我来说,有过一个比较印象深刻的场景,有一次坐飞机,在我旁边的一个母亲,当然她是个中国人,她教育他的小孩在读财报,那个小孩大概8、9岁。这个场景当时对我来说很震撼,因为在我们的常识中,这个场景出现是非常怪异的,我们很少从小就接受这么一种教育,当这个场景出现的时候,一方面它确实挺违和的,但是另一方面,你也要去思考,是不是我们真的从小就缺失了这样的一块,以至于可能我们到了这么大,才想起需要去补这一课。 我们继续往后看,在英国2011年开始,财商相关的教育已经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了,正式纳入教育体系,这个对我们来说,可能今天我们还会觉得有点不太能接受,但是在一些发达国家这就是现实。 在日本是2012年通过了一个《消费者教育促进法》,是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推动财商教育的普及。这是我们看到一些发达国家的举措。 我们再来看一下我们自己的大众财商水平怎么样。 来看一组来自腾讯的数据,第一个数字是60.1,根据这份测试,我们的财商水平刚刚及格。我更想说的是第二个数字,1.65%,这是首经贸大学做的一个测试,只有1.65%的人是通过了财商测试。 大家看这个数字可能觉得没概念,我再说另外一个数字,大家或许可能听说过,我们中国的本科率,全民的本科率只在3.8%左右,连4%都没有。今天可能到场的人,大部分是在这3.8%之内的。但即使说我们已经有了相对比较好的受教育水平,我随便说几个概念,大家可以自测一下,看看你大概能得到多少分。比如对金融来说,如果你要做投资理财,不管你投基金还是投证券,归根结底,你要熟悉你的资产,很多时候这个资产其实就是一家公司,比如你在财报上经常会看到的数据,比如PE、PS、PV等等,我刚刚说的这几个其实是非常常识性的概念,你知道几个?可以给自己打一个分。进而你可以判断你在不在这1.65%之内,我猜可能一多半,今天在3.8%本科率之内的这些人,其实大部分也是不过关了。所以这就是我们了解到的一个现实。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年轻人,越年轻的这一代人,90后甚至00后,他们对于财商的理解,首先从意识上就是超前的,因为可能他们生活的环境更优沃,也有基础,而且观念上也确实比我们以前的70后、80后更为开放,所以我们看到越是年轻人,他会主动自发的去寻求学习的途径,他也更能够接受这样的知识。 这个大家看一下,我不展开讲了,这是国家层面对于财商教育推出的一些政策措施,来推进财商教育行业发展。 我要提一下的是,比如在基础设施层面,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数以百计的创业者涌入到这个赛道,这么快发展了这么多的用户,基础设施的这个层面,我们看到比如说像刚才老师讲的AI课,实际现在AI课已经越来越多应用在K12这个领域了,在我们财商教育这个领域,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它以后更多的是个性化的,基于大数据,基于挖掘的这种一对一匹配式的教学,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诸如大班课,它会越来越细化,所以AI跟大数据的应用,会对我们这个行业起到一个非常快的促进作用。 李远鹏 直播技术,直播课的出现无疑给我们很胶着的在线教育提供了一个好的模型,它是促进了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我们也把这样一个技术应用到我们这个领域,确实在效率上是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 将来5G技术如果落地的话,大家可以设想一下,以后虽然你是进行在线教育,但是很可能它的体验跟你在线下在教室里面是一样的,甚至是更好的体验,沉浸式教学,这个在5G普及以后都会成为现实,而这个时间不会特别久,我们回望过去的十年,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几乎就是一瞬间的事。 所以总结一下,政策的推动、基础设施层面的赋能以及国人的需求,在这三大方面,我们相当于面临着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这个行业在未来一定是一个非常快速的发展状态。 那么资本方面也是非常看好财商教育这个赛道,以我们自己为例,最近我们也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公司实力进一步壮大,让我们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用户。 概括来说,我们现在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 第一,轻教育的模式,你不需要到现场,你完全可以在线化的进行学习,拿出你的手机进到社群听听直播,碎片化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对于大部分的大众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第二,人都是有惰性的,不管是学什么,这个时候一定要有人去陪伴,所以我们会有班主任老师,甚至有一对一的陪教老师帮你完成课程,这个有点像健身房里的教练,或者像班级里班主任老师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 第三,借助AI的技术,借助大数据,我们可能越来越多的为你提供的是符合你自己需要的服务,跟其他人的服务可能都不一样。 这个是我们目前用户的大致情况,基本上概括一下,它是一个城镇居民的画像,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身边的大众,它不是一小撮人。 我们的标题,刚刚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讲全民补课的时代可能已经到了,因为这是我们长期落下的一门功课,所以现在这个时间点我们做这门功课的普及,那我们离财商教育普及还有多远?我认为很近,也很远,我稍微解释一下。 说很近,是因为现在大家已经意识到我们这种需求是存在的,是可以被唤醒的,然后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他们也意识到他需要被教育过的这些投资人,而不是说一个小白,纯凭胆大就敢去做投资,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 但是之所以很远,是因为它毕竟是一个教育的事情,教育的事情它要从产学研各个角度去发力,以及一个完善产品打磨出来,一定是有周期的,这是有它的自然规律。所以说这也是我们做这个业务,日积月累下来的可以称之为壁垒的东西。 另外一个,在政策层面,我们也需要一个好的政策环境来支持,并且我们自己也在主动跟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做我们国民财商教育的白皮书,可能过一段时间就会发布出来。所以从各个层面,来完成我们对整个市场的教育。 李远鹏 最后,我们自己的愿景,就是赋能每一个普通人,让他具备更卓越的财富管理能力,并且我们会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覆盖人生各个阶段的财商教育,所以也希望大家能够关注我们。 好,就到这里,谢谢!
星雯 11月16日至18日,以“谋变焕新 创造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商业地产行业(第十七届)2020年会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聚焦“双循环下商业地产的机遇与挑战”,探寻行业“新战略、新消费、新运营、新机遇”,共谋后疫时期商业地产的新方向。恒太商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胡芳园接受专访。 2020年恒太商业走过了30年,谈到30年取得的成就,胡芳园表示公司从1990年开始做供销社交易,后来进入百货领域,然后做超市、做家电,后来做百购,再做购物中心。到现在产品线更多元,有街区产品,也有城市客厅产品,也有酒店产品,还有标准的区域化的购物中心产品,设计中心产品。产品线拉得更长。恒太商业在发展过程中几乎踩中了中国商业发展的每一个节点,就是该做百货的时候做了百货,该做购物中心的时候做了购物中心。随着中国商业发展的脉络在发展,而且一直与时俱进,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商业发展的节奏。踩中了每一个节点,做出了一些产品,这是恒太商业最骄傲的。 恒太商业在2020这个特殊的节点取得的主要成就,胡芳园觉得,疫情其实带来的改变,是把商业发展的很多节奏在加快。疫情后强者愈强,如果对商业理解有深度的,打法是系统的,创作的产品是对消费者有黏性的,就会发现消费者来实体商业消费的频次和消费的程度、逛的深度,都是在加强的,包括销售额和客流,从指标上来看。但是疫情后会有一大波企业,原来它的产品不符合时代、不符合当下消费者的需求,靠原来老的商业基础,就是它的VIP、品牌的信任度而活着,但是因为本身在走下坡路,那么疫情就加快了这个下坡路的速度。因为更多的销售往线上走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了,消费心理也发生改变了。这个2020年很大的变化。对恒太商业来说,因为这两年对产品的思考,一定是围绕着目标消费群去做非常清晰的定位,围绕着定位去整合空间、整合品类和品牌,整合营运和企划,这样去做综合整合以后,产品对消费者是有黏性的,是一个完整的产品,提供综合的商业感受。恒太商业打造“怦然心动的商业感受”,包括围绕着定位去做的空间,空间包括建筑、包括内饰空间、装修空间,包括品类和品牌,也包括了营运和企划。因为恒太商业一直坚持了这样的路线去打造产品和思考产品,2020年公司更快程度的按照这个逻辑去做落地。 谈到好的执行团队重要还是好的创意重要时,胡芳园认为,两者是双驱动,缺一不可。过去这几年中国的商业领域,特别是互联网领域,有很多创意,但没有好的团队和执行的时候,那就是泡沫,是理想,因为没有支撑。好想法多、好团队少,聪明的人一个晚上睡床上,想法千千万。但是能不能支撑每一个想法去做落地,而且团队的打造就像炖红烧肉一样,是慢慢炖出来的,尽管是有公式的,茴香多少、糖多少、酱油多少,但它是需要时间的,团队的互信感的建立,大家各种文化的磨合,人员的筛选、培养、成长。所以恒太商业的打法离开了恒太商业的团队是空的,如果有人把打法拿去,也没有用,是靠团队来支撑,但如果把团队全挖去,也没有用,那是靠企业文化来支撑这个团队,这帮人在恒太商业是这样子的,再换一个企业,他们就变了。所以恒太商业一套打法,底下是一个团队支撑,一个团队支撑是靠恒太商业的企业文化来做支撑的,这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目前一些商管公司也开始走轻资产,希望做软实力输出的状况,胡芳园认为,这个市场恒太商业还不是很成熟,轻资产管理行业标准,比如说酒管市场,相当成熟,酒店管理,就是业主方和管理公司的权限、合同,这个行业是成熟度非常高的。但是商业运营管理整个行业目前是非常不成熟的,希望更多的企业关注到这个领域,大家能一起促成这个行业的规范化。 谈到恒太商业目前代管项目,胡芳园说,现在有47个,恒太商业做中小城市市场比较多,也是想有一部分资金的支持给到项目。但是要退,中小城市的商业目前比较难,因为没有合适的资本方愿意去接中小城市的商业,目前房地产基金集中在一线城市到一点五线城市,很难下到一点五线城市。所以在中小城市的商业资产,它的退出现是一个问题,恒太商业也在跟基金的合作方比较积极的思考这个问题。原来还有个路径是卖铺,但是现在卖铺也不是一个特别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了,因为太多的地方出现了不良的卖铺的事情,商管公司的能力和背书很重要,如果商管公司能力很足,所有都是良性的,那么消费者也安心。
一、创新的四种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可预测。不可预测就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过去没有的。那创新的不确定性,我理解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技术可行不可行是不知道的。 第二个,它的商业价值如何是不知道的。 第三个,任何一种创新的价值依赖于其他事先不知道的互补性创新是否出现。 第四个就是体制、文化和政策的不确定性。 时间关系我希望以一些简单的例子给大家介绍一下。 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 我们先看技术上的不确定性。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200多年前在英国的钢铁,其实主要是铁还不是钢,当时英国的钢铁产量大大增加,当时英国有一个著名的企业家叫约翰威尔金森,他说我们可以用铁来造桥,人们觉得没有问题,可以造桥,后来又说用铁来造船,所有人都说他疯了,因为在1750年那个时代,比水重的东西能不能飘在水上是不知道的,所以他提出用铁来造船的时候,99%的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英国的保险公司,直到过了100年,也就是十九世纪中期,才愿意给铁船提供保险,因为在之前不知道如何收保费,因为过去的船都是木船,铁船是独一无二的,没有统计的规律。 再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就是IPHONE手机,乔布斯在生产IPHONE手机的时候,其实智能手机已经在了,但乔布斯希望用一个手指头可以操作手机,这样他就创新了新的屏幕,就是多点触控技术代替过去的键盘或者手写笔。 当他向他的工程师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所有的工程师都说这是不可能的,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但是乔布斯坚持,最后他们成功了,而且成功得非常得伟大,这样的例子可以说非常多。也就是说,每一项新的技术出现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它究竟能不能成功。 商业上的不确定性 第二个我们讲在商业上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技术上是可行的,可能完成的,但是消费者、市场会不会接受这种技术,是不知道的。回过头来我们看,1985年,乔布斯被苹果公司的董事会赶去了,为什么?因为乔布斯生产一台电脑叫麦金塔,那么这个电脑的销量大大低于预期,所以董事会认为这是个失败,乔布斯丢掉了工作。 我们再看有名的空客A380,它的技术也都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已经停止了生产,因为在商业上来看它不是很成功。那么这种商业上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由于任何一种新的技术出现之后,它价值依赖于其他技术的实现,因为它的功能比较简单,它的成本还比较高,而其他技术是不是真的会出现呢?还真的不知道。 相关创新的不确定性 再回过头来看,瓦特蒸汽机在1769年就申请了专利,但是瓦特已经生产不了合格的蒸汽机,为什么呢?因为蒸汽机的气缸要求的高密封度传统工艺达不到,这时候约翰威尔金森发明了一种镗床,后来因为这个镗床能生产合格的气缸,才有了蒸汽机。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1960年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已经发明了激光的技术,但是他的律师并不主张申请专利,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律师认为,这个激光技术对通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申请专利也是没有价值的。 激光技术什么时候变得有价值呢,过了十年之后,也就是1970年的时候,美国有一个玻璃公司,生产了一种高纯度的玻璃,那个玻璃累得像汽车玻璃那么厚,从这边到那边看仍然像一个窗户玻璃一样,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用这种玻璃测试激光效果很好,这样就有了光纤,有了光纤我们才有了互联网,所以今天激光技术又变成了一个叫通用技术,几乎任何地方都离不开激光。 我们去医院检查身体也离不开激光,我们进这个大门的时候,有经过验证,也离不开激光。但是这种技术,在它一出来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它的价值有多大。 制度、文化和政策的不确定 第四个不确定性就是制度、政策和文化等造成不确定性。熊彼特讲每一种创新都是创造性破坏,就意味着首先我们要改变观念,第二它会动这个奶酪。 所以有一个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每一种创新都会出生在一个非常不友好的社会,它朋友很少,敌人很多。朋友很少,意味着很少有人支持它,敌人很多,意味着别人都在反对它。 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咖啡,东方人喝茶叶,西方人喝咖啡。其实咖啡运到西方的时间比茶叶运到西方还晚一点。咖啡是从非洲、埃塞俄比亚来的,最初引到中东、伊斯兰,然后经过土耳其,到英国再到欧洲,英国的第一个咖啡馆是1650年出现的,一个黎巴嫩人办的。 啤酒馆,茶叶经销商,其他饮料商都反对,他们就采取各种措施,包括要求政府规定,咖啡馆营业的规定,不能外卖,向剑桥大学规定,如果学生喝咖啡没有导师带领的话是违反规定的,要受到处分。 英国人还写一个小册子,说英国人喝咖啡,英国人就会变成土耳其人。在1675年12月,英国国王查理二世颁布了一个法令,出于“国家安全的原因”,所有的咖啡馆必须在第二年的1月10日之前关闭。那么我想这个例子说明这样一个简单的创新,它对传统的挑战会非常得大。 我们再讲一个例子就是蒸汽汽车出现的时候,使得英国各种集团的利益受到损害,包括传统的客运、马车都受到威胁,有饲养马的人、道路相通的农场还有火车、铁路公司都会反对他,他们就不断地对英国议会上书禁止蒸汽车。 最后他们成功了,英国议会通过一个所谓的法律,就是你开着蒸汽车到一个地方,必须有人举着红旗去禀报行人,那么这个汽车的速度不可能超过人行的速度,所以英国的蒸汽车的公司都倒闭了,当然到了几十年出现了德国的内燃机汽车,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汽车。 当然了我们今天面临的这方面的不确定性,并不比那个时候少,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到,我们的微信、抖音要走向世界,但是今天面临的问题很大,当然我们也知道我们非常优秀的公司华为走向世界,而且是非常成功,但是他没有想到在短短的时间内,它已经面临着非常非常大的一个艰难,甚至是一个生死的问题。 那么这些与技术没有关系,这些与制度,特别是不同的制度的对抗的时候,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影响。 还有文化的,还有价值观念等等的。那么我想我讲的这四个方面的不确定性,并不是每一种创新都会同时遇到,但是或许任何一个创新都会遇到至少其中一个方面的不确定性。 二、企业家决策不是科学决策 但发挥着关键作用 那么创新究竟能不能成功就变得更为艰难,所以我们就特别需要一种精神,这种经精神就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你可以有好多的定义,最简单就是不循规蹈矩,就是破坏规则,这个我们需要一种非常大的勇气,但是这个不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谈的。 我重点谈的是这四个不确定性,我们要谈的是企业家决策的时候和我们一般的决策有什么不一样?我总结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企业家决策不是科学决策,企业家决策不是给你数据搞计算,如果说那样的话,那就太简单了,企业家的决策是基于想象力、基于判断,基于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而且大部分人都看不到的。 所以我说有一句话这样讲,大部分人认为对的事情,那肯定不是企业家做的事,企业家做的事是大部分人认为不可能,不对的,这才是需要你来做,这个是需要你来判断。我喜欢一个例子,我有一位学生,后来他下海了,他问我,老师我要干什么干什么去,你说我要怎么怎么样,我说我真是没有能力告诉你行还是不行。 我说你爸你妈同意不同意?他说他们坚决不同意,我说那就可以去做了,我说你爸你妈同意的事不需要你做了,你爸妈不同意的事,才是企业家的精神,所以这也意味着企业家不是一个随大流的人。 再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一定要把管理决策和企业家决策分开,我们企业当中95%都是管理决策,不到5%的是企业家决策,但企业家决策是最关键的。管理决策,你开了个餐馆,每天要进多少蔬菜多少肉,这是管理决策。 我这儿举一个例子,就是说英特尔的第五任CEO他在没任期满的时候,年龄没到他就辞职了,为什么辞职了?很简单,就是他犯了英特尔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就是乔布斯要生产Iphone手机的时候找到他,说我希望英特尔给我生产芯片,每个芯片10美元,欧德林就让他的销售人员、财务人员、技术人员准备一个小组来研究可行性如何,写了厚厚的报告,说No,这是肯定亏本,因为我们要研发这个芯片投入很大,这个芯片的销量不会特别大,然后他就否拒了这个单,告诉乔布斯这个单我们不做。乔布斯最后只好找到三星来做了这个事,所以三星后来就起来了。 为什么说这是历史性的错误呢,因为事实证明苹果手机的销量是英特尔技术专家预测的100多倍,也就是说Iphone手机的决策是企业家的决策,同时手机芯片的决策也是企业家的决策。但是欧德林当做了一个管理决策,用数据来去计算他,他犯了一个错误。 第二个我想谈一下,企业家决策不是给定约束条件下的求解,而改变约束条件的本身。用一句老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是饭的条件,但是你要有锅、火等等。但是对于企业家来讲米不是饭的条件,如果你认为,这个饭能够赚钱,你就能够找到做米的人,你找不到做米的人,你还能找到种稻子的人,你还能找到人去种稻子。 所以说企业家不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求解决,但是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因为你的条件,你认为你可以创造条件,但是你可能没有成功地创造出来,这样你就失败了,所以企业家大致是这样一个命运,叫成王败寇,成功了你是个英雄,失败了,你就是骗子。所有的伟大的企业家都经历这样的一个,包括马斯克好几次差点失败,差点变成一个骗子,但目前为止,他仍然不是一个骗子,但是你不能说他未来不会成为一个骗子,因为他现在还在做哪些不具备条件的事。 第三点,我强调一下企业家的目标不仅仅是赚钱,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好多企业家,还有另外一个梦想,当然有的人梦大,也有的人梦小,我们仅仅赚钱的话,没有办法解决这么多的企业家。用老百姓的话说,他赚的钱几辈子都花不完,为什么要忙活呢?因为那个时候赚钱对他来说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证明自己行,就是说我行你不行,我觉得像马云这样的人,是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那么过去,我们知道你要争出领土建立实实在在的人的帝国,现在好多企业家他们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商业帝国,这个商业帝国可以为他们带来很多的满足。当然,我必须要说一点,赚钱是证明你是不是成功的一个标准,但不是你的目标。因为你不能赚钱,意味着你花的资源成本不能够用你创造的价值来弥补它,你就是浪费了社会资源,你就应该被淘汰。 最后检验我们的都是市场 所以我们看这个人,马斯克,我们没有办法仅仅用赚钱来解释他,我们也可以看他的决策过程,没有办法按照我们传统的科学决策来证明他是对的。我刚才也谈到,他多次被称之为骗子,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人,非常值得我们敬重,非常值得我们尊重。 我想我们在座的企业家也许没有像马斯克这样一种宏大的目标,但是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对我们的社会,对我们的国家,对消费者做出有价值的东西,最后证明你是不是成功,不在于你的雄心有多大,而在于消费者是不是买账,所以最重要的每一个企业家让消费者,还是对模具、模架,最后检验我们的都是市场,所以永远记住这一点,谢谢大家。 来源:中制智库
保险科技的技术含量和应用规模,或许已经与你的想象大不同。从获客和咨询开始,到核保,理赔,复购,甚至到用户退保这最后一步,每一环各有其解决之道。近日,在上海举行的外滩大会上,蚂蚁集团就披露了自己在保险科技领域部署的多项「秘密武器」。其中,蚂蚁集团保险智能产品部总经理方勇以《AI将成为保险降本增效的第一生产力》为主题带来演讲,展示了蚂蚁「理赔大脑」的技术应用细节,详细分享如何在底层数据、算法、知识图谱三大基础上针对咨询、理赔、调查等环节进行优化和效率提升。在方勇看来,知识图谱将在保险问答等多个场景发挥更大的承载能力,机器人更多地采用选择性半开放式的交互。他透露,通过运用视频面访小程序,案件时效比较以往提升了35%;在OCR+NLP的加持下,理赔的智能审核使人效比提升了70%以上。随后,蚂蚁集团保险事业群CTO陈当阳也上台演讲,带来《智能化用户增长在蚂蚁保险的实践》的分享,讲述在拉活促新、退保挽留等多个细分获客场景下的技术方法论。陈当阳表示,拉新促活包括了潜客挖掘、新客获取、二次复购,涵盖用户整个成长进阶的路径,以及整体用户活跃度的提升。退保挽留则要识别用户心智,去发现退保原因,给予相应权益,以及尝试召回已流失用户。为此,蚂蚁保险在前端构建了非常完整的一套智能化的投放系统,这个投放系统可以从渠道联动、权益优选、择时投放等一系列环节解放一线运营的生产力。以下为方勇和陈当阳的全场演讲,AI金融评论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如下:方勇:AI将成为保险降本增效的第一生产力我分享的基本分两个阶段:降本增效有哪几个方面,降低成本可以从哪几方面做,再分享一下我们蚂蚁的做法。获客成本:从成本角度来说,第一方面,各大保险公司来跟蚂蚁交流的时候,都表达获客很难。大家知道从抖音或其他渠道获得一个成交用户,都已经要一两百块的成本。怎么降低获客成本,这部分将由蚂蚁集团保险事业群的首席技术总监当阳同学稍后来跟大家分享。用户咨询:有些内容是代理人可以直接解释的,但有些比较专业。比如核保,相关内容很细节。像是甲状腺结节、肝功能指标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保?肺部阴影的情况又怎么处理,这样的内容普通代理人并不一定能够直接解释,需要打电话给各个保险公司的核保人确认。因此,内部需要不少高等级的用户咨询人员。理赔材料:传统方式,如果比较复杂的重大疾病保险,是需要用户到保险公司的柜台,把相关的材料交给柜员。因为材料比较复杂,有些疾病像恶性肿瘤,可能需要提交术中的病理报告才能确诊是不是恶性肿瘤。但是有些症状类的疾病,比如说双耳失聪,是损害等级类的,需要事后几个月的损害鉴定报告才能确定理赔程度。这样不同的内容,普通用户不一定搞得清楚。我们系统中识别的凭证数量是107类,这么多凭证数量对于单一没有受过培训的用户来讲,非常难分清楚,这就有可能出现用户需要反复几次往返医院和自己家,再到保险公司,然后才能搞明白,我为了这次理赔,到底需要提交多少材料。这是材料收集的环节,不同保险公司对于不同的种类,比如车险、寿险、重疾险也要设立不同的前台部门承接用户的咨询和反馈。现场调查:占成本很大一部分的,还有重大疾病保险的现场调查。如果各位有做过现场调查就会知道,线下调一个案子成本有多少,基本上两三千是平均价格。如果是边远一点的省份,很可能是四五千、五六千起,因为在那边没有驻点。厘算核赔:这个工作很贵的原因是因为它既需要懂医学常识的人,又需要懂保险领域专业的人,这样的人其实在我们整个社会当中,是没有这么多的,刚毕业的小朋友还没有这么多经验去承担这样的角色。何为「理赔大脑」?接下来分享一下我们蚂蚁在后面这四个阶段有些什么样的做法。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公开的场合去传播理赔大脑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为什么我们现在才讲呢?因为大家知道,如果从理赔的用户体验来讲,原有的退换货运费险体验已经很好,因为所有链路数据都在线上,链路后端通过智能理赔审核系统,就能够决定赔和不赔,只有极少量需要提交一下线下拍照的凭证,这是我们最早做理赔的情况。再后来我们做了赠险的对于C端用户的多付多保,然后做了B端商家的多收多保,门诊险这方面的应用也已经做了一些积累。但对于传统保险来说,如果最最复杂的重疾险的整个流程没有走通,我们其实不敢说我们整个理赔的流程都懂。在今天这个时候,我们第一次给大家展示一个全链路的理赔大脑,主要包含了三大系统:第一方面是智能材料收集系统;第二是智能调查系统,主要管的就是对外部的公估公司对应的管理,以及对于作业回来材料要求的管理;第三是智能审核系统,支撑这三大系统的是底层数据、算法、知识图谱。讲到知识图谱,中间再插一个用户咨询。我本人10年前就开始做自动机器人的相关产品,我是我们阿里系内第一个智能产品的产品经理,这个产品现在叫阿里小蜜,现在已经越来越发展成在淘宝上对C端进行服务的机器人。对于保险,它更偏专业性。有三大技术趋势可以分享:趋势一:保险知识问答,会从传统的Q&A转向通过知识图谱来承载最开始第一代就是用的Q&A,不同的知识点可以用同义词、语义矢量算法,去计算两个问题之间的相似度,寻找答案。但是因为同一个知识点可能确实对应于多种不同的用途,问法都不一样,所以会扩充好多种问法。做完以后发现它的维护量和维护成本非常大,因为你要不断地搜集客户想问的不同问题。还有很大的问题在于,上下文场景关联比较强的时候,考验机器人的语义理解能力强不强,多轮对话是个很重要的指标。而恰恰在保险业,你在一个健康告知或病程咨询的过程中,多轮对话是必不可少的。多轮对话这种能力的语义扩展性在原有的Q&A上是很难实现的。所以蚂蚁保险在两年前开始,整个知识体系已经全部迁移到知识图谱上了,它的好处是所有在知识图谱里存储的内容,都是结构化的数据。第二个好处是,这个图谱是人可以检查的,然后机器又容易处理的,(即AI的可解释性)。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在这个领域,很多创业公司,会跟大家讲AI的神经算法。但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其实你根本都不知道它最后得出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就和人脑做判断的时候一样,其实叫意识快于你的逻辑,是凭第一感觉出来的印象。AI神经做法在这种情况下,是黑盒的算法,这对于保险理赔中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赔付,人不可验证规则的方式,是极其危险的。但是知识图谱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是机器能理解,但是人又能非常容易看懂个中逻辑。第三个好处是,整个语义的扩展非常容易。就像刚才问的甲状腺能不能保,一年内有没有做过B超?有没有对应的检测报告?是良性还是不良?如果没有,它怎么描述这个病症?这个病症有什么其他描述?……是根据这样多轮的扩展,就可以得到很明确的答复。中间的逻辑,普通的业务人员就能检查。趋势二:选择性半开放式的机器人交互这在四五年以前,所有机器人的交互形式都是很开放式的。几年来做得好一点的公司,其实做的对话机器人都是半开放式的,为什么?对于一个非专业领域的人,阐述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给予一定的引导,其实是说不清楚的。而在这种情况下,你会观察到国外今年年初推出的产品,跟两年前推出的完全不一样,仔细看它的理念也有很多应用半交互模式,一开始是全开放的,先定位到一个险种,然后是用选择性半开放式的方式,这种方式非常高效。趋势三:人工客服的兜底一定要有对应的人工来做客服,恰如其分地介入,整个客户流程才相对完整。讲到这里,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我们线上智能相机到底能做些什么。我刚才讲了,我们没有前端的受理人员,全部是APP。我们是第一个把很多模型算法前置到了APP端,让APP在用户手中就能够实时做一些提示和拦截,提高用户应用性的解决方案。我在市面上好像没有看过,国际上也没有对应的解决方案,我们是第一个大规模使用的。系统已经识别到这张是住院单的首页;第二张是一个模糊材料的鉴别,我们发现互联网的报案应用性,会大大激发用户来使用这个服务。会使得我们整个报案材料里面,原有报案材料的模糊、翻拍、缺失关键性凭证,这里面的占比非常大。也给后端的整个理赔审核服务带来极大的压力。第三段检测的是翻拍电脑屏幕的画面,就看到系统提示了是翻拍画面,请使用真实文档来做拍摄。第四个因为我们的前端相机能够实时识别107类凭证,所以我刚才讲到的,你去报案报的是什么样的疾病,就需要对应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如果没有提供,前端报案的时候就会提示你缺少什么东西,包括有些像出院小结,缺少医生的签字,缺少医院的盖章,都要提示他补充上来。这样一来,留到后端审核链路上的文档质量就会比较好。智能调查我们主要讲两个东西,一个是作业小程序,所有的外部调查员都必须要使用调查小程序来作业。最主要的工作是,把原来脱离保司管控的线下调查的黑盒,变成一个白盒。首先需要身份认证,意思是他要作业,要取这个案子调查,要刷脸核实他是本人,取到这个案子。然后我们还会对他的培训级别做一定的认证,假如我们更新了一些产品的案例,他没有去通过对应的培训和考试,就没有办法从业接这个案子。还有位置信息,我们可以知道他本人有没有去医院真正的取对应凭证。为了安全取证,所有端内拍下来的图片都是被加密过的。在调查员的手机端,用他的图库是看不到所有拍照的照片的,可以保证这些图片在上传到我们服务器端以后,在他的图库也不存在,离线的情况下也没有办法调出来再次查看。还有结构化回复,关键是把理赔作业的线下作业每一个环节都数据化,这样理赔人员就知道在不同的任务里,要取回来什么材料,填写什么内容。后端的任何人员也会看到结构化的回复,比较容易做回复筛选和判断。第二块是视频面访。原来跟调查员在线下跟用户的面访过程当中,怎么确保他们之间没有讲其他的话,或者他的整个过程,有没有说了不该说的话,有没有尽到他的调查职责?另外有个很大的问题,被访人到底是不是被保人。视频面访,首先是身份的核实,通过刷脸核实被保险人,然后再来进行远程面访,整个过程会被保留在服务器后台,在这中间双方说的话都会被系统自动提取成文字,形成一些智能的风险识别。如果有讲到一些疾病,或者是有讲到一些以往的病史,就会被系统提示出来。提示出来以后,会提示面访员,进行进一步的风险挖掘问题。通过这样的视频面访小程序,我们已经把线下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在掌控之中,整个案件的时效比以前提升了35%,是个很大的比例。智能审核在我们的展示区,有理赔大脑整个链路的展示,但是我到了以后突然发现这个好像有点像买家秀和卖家秀,什么意思呢?理赔区展示的视频形式,其实可能只有我们线上真正能力的一半,所以大家如果去那里看,在走廊上看过,就当作是一个示意就行了,我们实际上的能力比那边展示的要强得多。我们通过用户上传的案件材料,包括调查回来的材料,再加上用户买的保险,或者是参与签的健康告知的版本,从原始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大家想想看,传统的理赔人员,怎么做这个核赔?无非是先鉴定用户提交的材料,是不是得了这个病,确定真实性以后,然后再去看他得的这个病,以前有没有既往史,然后再加上他得病确诊的时间,是不是在保障的范围内。我们通过内置的知识图谱里面的疾病库、健告库、诊疗库,还有医院库,再加上原始材料,包括用户提交的,公估公司这边采回来的。大家可能对公估公司采回来的案件材料没有概念,我这边可以讲一个数字:如果是重大疾病的病患,一般住院周期7天左右的病患,公估公司取回来的材料,再加上走访以前的一些有历史医疗记录的材料,总的页数平均在165页,我这里讲的是调查员线下调回来的。但实际上用户提回来的只有10来页不到一点,存在这样一个级别的差异。165页的材料,让审核人员怎么看?后面查找对应到图片,再上下翻对应的证据,再找到对应的时间,筛选和审核的时间非常长。我们会把材料全部按照时间顺序——因为每份材料都有时间,按照用户的整个就诊事件的维度,就一次一次住院的时间维度整理起来,去提示审核人员看看哪些地方会有风险,这样几步工作后,整个人效比传统提升70%以上。我们做了很多实验,会发现医生们写这些住院病历的时候,有很多的习惯会写病人家族史有什么,有些说疑似什么东西,后面会打个问号,这种不算确诊。还有一些情况,实际过程中,机器看这段大文本的时候,需要向一定专业的理赔人员一样,有一定的语义理解能力,能够看出来。有些体检报告,我们看到上面都是打勾的,会出现很多疾病的名称。如果你把这些东西都圈出来,明显不是审核人员要看的东西。像这样的凭据和内容,都是需要机器有识别能力才能够处理。陈当阳:智能化用户增长在蚂蚁保险的实践今天非常荣幸给大家分享蚂蚁保险在用户增长方面的实践。对保险行业而言,我们是四轮驱动,用户增长、风控、服务和投资。那前面我的同事已经在服务和风控方面给大家做了一些分享,今天我主要想分享的是用户增长。在互联网上,在买保险的时候由于缺少线下代理人这种非常重要的触达用户的渠道,因此在互联网上如何进行可持续的保险用户增长这很重要。在互联网上,目前在用户增长领域碰到几个问题。退保率和转化率问题:退保率之所以高、转化率之所以低,其实核心是两个问题引起的:首先对于保险行业而言,C端用户对产品的理解成本远远高于其他金融行业的产品。其次,在中国的保险市场当中,C端用户的风险保障意识相对于西方市场而言有一定差距。举个问题,在线上保险当中,很大一部分客户没有办法区分报销型的医疗保险和给付型的重型保险。甚至更大比例的人会认为,我只要买了社保其实我就不需要商业保险。低效运营问题:随着整体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随着用户分群越来越细化,随着运营活动的设计越来越精巧,如何解放运营人员的生产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此之上和用户增长紧密相关的两个主题,一个是拉新和促活,还有一个退保挽留。所谓拉新和促活,包括潜客的挖掘、新客的获取,对用户的二次复购,用户的整个成长进阶的路径,以及整体用户活跃度的提升。退保挽留,包括我们要去识别用户的心智,去发现退保的原因,基于退保的原因给予它相应的权益,最终还要对已经流失的用户进行召回。为了达成整个拉新促活和退保挽留这个事情,我们在前端构建了非常完整的一套智能化的投放系统,这个投放系统可以从渠道联动、权益优选、择时投放等一系列环节解放一线运营的生产力。同时,为了更好的和行业融合,蚂蚁作为一个开放平台,我们还有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体系,会把一部分线上的流量往线下导。在整个用户增长过程中,保守用户隐私是我们蚂蚁一条红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守用户的授权,以及在监管合规的框架下去推动相关的工作。用户增长,首先的事情是用户洞察,我们要知道谁是我们的用户,我们的用户有什么样的特征,以及基于特征他是如何进阶的,还要知道他为什么购买我们的产品。因此,我们除了去分析用户的基本属性,还会分析用户相关的行为序列,基于用户属性和行为序列构建完整的机器学习模型,基于机器学习模型更好洞察用户想要什么,我们应该给用户推荐什么。当然在用户洞察过程中,有两个最关键的问题,一个所谓新客的获取,另一个潜客的挖掘。中国的保险市场很广阔,很多用户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商业保险用户,如何让这些潜客也购买相应的保险产品,核心两个问题:1.我们需要降低我们的保险产品对C端用户理解的成本。2.我们需要去提升潜在保险客户的风险保障意识。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如何去赋能业务,去达成我刚才说的这两个目标,这是任重而道远的问题,这个问题由于时间有限不展开讲。新客获取实践:色阶网格这是蚂蚁在用的非常有用的工具,我们叫为色阶网格。在互联网上卖保险的时候有三个动作,首先是曝光,其次点击,第三是转化。那如何去看到这三者是否匹配,这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特别是在中国互联网流量已经逐步见顶的情况下,对流量的精细化运营很重要。我们在每个网格中有三个数字,第一个数字表示曝光的量,第二个数字表示点击的量,第三个数字表示转化的量,在整个网格中分为三种情况。冷色系表示的网格会存在一种现象,所谓的曝光不足,但点击和转化是OK的,对这一类用户的人群,我们需要做提升他的流量供给。暖色系的网格曝光是OK,点击和转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够的,对这样的人群,我们需要辅以相应的拉新促活手段提高他的转化。黑白系网格从某种程度上曝光、点击、转化是比较匹配的,有了这个东西,我们可以按人群精准调整流量投放的情况。拉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整个用户增长领域最核心的命题。它本质上就是通过对用户行为和用户心理的分析,把最合适的产品和服务推广给我们的用户,或者推荐给我们的用户。从技术层面来说,拉新本质上是一个推荐问题,真正在落地的时候,我们最关注用户行为序的建模和行为心理的分析,后续动作包括内容投放、智能客单和复购,内容投放核心围绕让用户更容易理解保险产品,提升用户的风险保障意识来推进。智能客单更多在用户购买保险产品过程当中,我如何让用户去选择更适合他的产品?购买过程中的一些要素,包括像我们的保额、保期、缴费年期,包括是否需要附加额外的险种?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进行千人千面的推荐?还有复购,所谓复购是二次来购买的用户,对二次购买的用户而言,如何预测他想购买的险种,包括他可能在哪个时间点购买,包括哪个渠道购买。行为序列建模重点讲下这个事情,这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大致可以分为这几步:首先是行为向量化,其次是基于行为向量进行文本挖掘和意图识别,并形成行为模式,最后从行为模式最终向泛化为行为推理能力。真正在落地的时候,技术方案上是前向反馈深度神经网络,得出初步结论后,后续还有多层重构的神经网络进行维度降阶。行为序列建模在应用上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基于行为序列的建模如何进行产品推荐。从产品推荐的角度看,核心包括行为特征描述,描述内容除了行为序列,还包括客户基本画像,以及当时所处的一些环境信息,对这些信息会进行统一的embedding降维,然后匹配产品的特征,最终得出用户的产品跃迁路径,整体上是一个复杂的多层卷积神经网络。用户的产品跃迁路径这就是用户的兴趣点迁移,本质上是前面提的从行为模式到行为推理的一个非常好的应用点。所谓的兴趣点迁移,对我们用户而言,他购买保险产品的时候,不同用户在不同时间点购买不同的产品,他的需求肯定不一样。在实际场景中,这种改变往往是从事件出发,用户不会告诉你,你只知道用户的行为,基于用户行为进行推理,反推出有可能发生什么事件,再基于事件推荐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给用户,这就是所谓兴趣点迁移。退保挽留这在整个互联网保险的用户增长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首先要识别谁想退保,第二要识别退保的原因是什么,第三识别出退保的概率多大,第四基于退保的分析采取相应的行动。最关键的步骤,是退保的归因分析和概率预测。归因分析是比较老的学科,从1958年已经有第一本归因分析相关的专著。从整个退保归因分析来看,站在蚂蚁实践角度,我们综合利用首次点击归因,末次点击归因、基于位置的归因、基于时间的归因、线性归因等一系列归因分析的方法,最终寻找用户真正退保的原因。现在很多同业的保险实践当中,退保归因往往在最后的退保页面会出来一些选项,让用户选择退保原因是什么。这会有两个问题:其一,没有办法真正罗列所有的退保原因,由于页面展示限制,只能把最主要的退保原因放上去;其二,用户很可能没有告诉你真实的退保原因——基于用户的行为真正找到他退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很重要,这是退保挽留最核心的一步。概率预测,是说我知道了用户的退保原因之后,需要基于用户的行为数据以及退保归因分析的结果,做一个概率预测。这是一个全连接的深度神经网络,分为三部分:把用户行为序列和退保原因进行降维。在降维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抽取关键特征。把抽取之后关键特征映射到有退保属性的语义空间中,基于这个语义空间,在后面通过几层重构的神经网络进行降维处理,最终可以得到这个用户退保的意愿和时机预测。得到用户的退保概率后,如何去做退保挽留这件事,本质上是一个运筹优化的问题。它的目标函数很简单,就退报挽留的成本最小化,他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条件:第一,单人的退保挽留成本必须低于某个阈值,第二,我的整体退保挽留的人数必须高于某一个阈值。自动化投保系统然后前面这些拉新促活,包括退保挽留,最终需要有一套自动化投保系统来承载。首先是场景挖掘和网格化的洞察,基于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自动化生成相应的投放策略,包括做投放,包括自动化做效果分析。最终能够来实现运营同学解放生产力的目的。其实从智能化用户增长这个角度看,对蚂蚁而言也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第一步,将来随着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可以更准确给我们用户推荐他想要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会把相关技术能力逐步开放出来,给行业去提供相关的赋能。(雷锋网)
最近,互联网金融圈曝出一个大瓜,某富旗下的某空理财也出现逾期情况,上周某富公司楼下还聚集了不少投资人,上门找他们协商回款方案,数据显示,现在的借贷余额超过了300亿资金,34万投资人。 之所以这个事算是大瓜,主要是因为公司背景深厚,是一家美国上市公司,在行业里应该能排进前五了,而且还干了一个惊天动地的事,就在P2P理财大势已去的时候,,2019年8月他们却逆势登陆纳斯达克上市,号称给整个行业以信心,股价一度还涨到了14.88美元,之后股价就开启了暴跌之路,到现在只有0.85美元,可以说这真是一把好镰刀,在场内场外,都割了好多韭菜。 他旗下的某空理财,当年也是花了重金推广,又是明星代言,又是影视剧植入,为了跟P2P划清界限,后来还故意的规避借贷这个词,还改了一次名字,叫做某某优选,而且还主动调低了利率,如果出借一个月,年化回报只有4%,出借6个月能达到6.5%,出借一年也才8%,出借4年,年化回报才达到10%,看到这个利率,也具有极大的诱惑性,一般的投资者现在都有一个共识,好像利率越低风险就越低,利率越高风险也就越高,他们已经不敢投10%以上的理财了,但又想有6-8%的收益,而这个某空理财就很好的切入了这个市场,跟大家阐述一种,我很安全,我跟他们不一样的感觉。 这种东西就是这样,一开始大家都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发现他也能够按时还款的时候,也就逐渐开始放松警惕,把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其中,有的投资人爆料,一开始就投了几百元试试,最后投了上百万,然后就回不来了,只回款了10%,8-9月的钱都没回来。其实6-7月份就已经传出逾期的消息了,从他的股价就能看出来,6月就已经开启了暴跌,就是因为公司运营出现了严重的风险。 目前公司方面给的方案是,通过AMC机构,也就是大型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债转,但是投资者一切咨询,结果都是耐心等待,回款方案至今也没有明确的下文。但这个事吧,老齐判断可信度不高,资产管理公司绝不是活雷锋,明显还不上的债权,人家凭什么给钱,他们通常都是在项目里找,还款潜力最大的东西,然后再杀一个狠狠的折扣,也就是说,即便资产管理公司真的接了,那么折扣也是大的惊人,通常都在5折以下,也就是说,投资人能拿回一半钱就算不错了,那么这显然是投资人无法接受的事情。投资人不能接受,公司自然也就不可能采取这个方案。因为不能解决问题。另外,如果传言属实,真有300亿逾期的话,那么这谁也接不起。四大管理公司,华融,东方,信达,长城基本上接的都是银行的项目,要的都是优质债权,像P2P这种,垃圾债中的垃圾债,他们愿不愿意接都不好说,更别说300亿的规模了,他们一年的利润也就一两百亿,这个要接不好,损失是承担不起的。 那么公司自己有没有钱呢?这个也不好说,由于他是上市公司,所以财报显示,2019年某富总收入为44.25亿元,同比下降20.4%,全年调整后净亏损16.44亿元,而2018年净利润还有24.83亿元。可见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已经从盈利变成了巨亏。 那么这个时候该怎么办,答案是真心没办法了,我们一直是提前跟大家讲,P2P坚决不能投了,任何平台,固定收益类借贷类的理财,千万千万不能买,希望大家可以提前防范,但是当时就有不少人跟老齐开杠,说我投的平台没事,照常还款,而且人家还是上市公司,有著名风投投资,也有人跟我炫耀。你2018年就说不能投,我又投了1年多,又赚了很多钱,这种事就是,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完了。由于一次性本息损失巨大,所以数学期望值极低,你一直投下去,必然亏损。说人话就叫做,无论你之前赚了多少钱,最后都会亏的血本无归。这就是我们一直讲的那个典型的例子,左轮手枪装1颗子弹,向自己开枪,空枪给你10万块钱,这游戏你赚多少钱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一定会被子弹打死。 所以老齐总是劝告大家,大概率赚钱的事,一定要多做,做的长久,哪怕短期赔钱也无所谓,因为终究会赚钱。而大概率赔钱的事一定少做,即便占了点小便宜,也别高兴的太早,早晚连本带利都得输回去。P2P借贷理财,已经形成了行业风险,那么无论你是什么公司,只要动用资金池,后面的钱还不上前面的钱,最终一定出问题,怎么判断是资金池呢?但凡前面宣传自己0逾期0坏账的,都是资金池项目,因为一对一的借贷,绝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银行还有坏账呢,你一个网贷平台,做的是垃圾债中的垃圾债,怎么可能没坏账没逾期呢,所以一定是用资金池在遮掩。那么最终必然就是血本无归。而一旦出了问题,你除了相信警察叔叔,真没有其他的好办法,即便把人抓了,钱能回来多少,也不好说。 所以我们一直讲,投资市场就是一场财富的二次分配,有些人不学习,财商低,就一定会被骗, 不被P2P骗也会被别的地方骗走,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只要你想用钱去赚钱,那么努力学习,自己提高是必须的。否则你永远都是财富的搬运工,辛辛苦苦把钱赚来,然后痛痛快快的输给别人。
在“双循环”下的国际关系处理 从背景上来说,我们所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非常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寻求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需要应对的逆全球化的不良因素,以及需要慎重和理性处理的国际关系变化。我们要应对挑战,把握继续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机遇。 在这个背景之下,看我们当前的国际关系,可能要有几个角度: 首先,从已经被称为全球最主要、最举足轻重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来看当前的时代主题。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打响到现在,中美博弈实际上已经升级为更广泛的科技战、外交战、金融战,人文交流的对抗因素也在上升,还有现在有人在议论的可能擦枪走火的局部热战等等。基辛格说,中美关系已经回不到从前,现在是处在冷战之峰的山脚下。显然在这样的中美关系背景之下,我们需要从大的战略思维进行正确把握,与之相关的其他国际关系也必须一起来进行审慎的判断。我觉得最关键的战略思维,要立足于一个判断,就是当年邓小平所说我们改革开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我们所处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那么现在,这个“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是不是变化了?是不是得重新表述了?我认为正如中央所明确表述的,这个主题并没有变。它遭遇到了挑战,但我们如果能够处理好的话,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在原来确定的现代化伟大复兴为导向的和平轨道上发展。 第二,认清全球共享一个产业链的基本格局。如果从我们现在研究的新供给经济学来做论证,从整个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生产关系,以及由人们构成社会群体组成的国家关系来看,全球共享一个产业链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变。美苏冷战结束以后,中美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入了全球化共享一个产业链的基本格局,这个没有变。脱钩只是少数极端政客的一种威胁性的说法。实际脱钩谈何容易!这个共享一个产业链所升华出的“共享经济”这个概念,在信息革命时代,实际上已经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也在实际的生产力层面支撑着社会关系的演进,而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配套条件。 第三,和平发展的主题背后,还有核威慑所形成的战略平衡,这使第三次世界大战成为极小概率事件。人类社会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为什么有了一战、二战,但到现在为止,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核武器在二战快结束时的使用告诉全世界:一定要特别注意防止这种非常惨烈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再次投入实战,那么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核威慑进而推进到的核战略平衡。 共享经济和核威慑是在互相呼应着来支撑“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这个是被时间所验证的一种正确的战略判断。现在的逆全球化、单边主义、极端主义、霸凌主义、民粹主义等等,只是一些逆流,并没有颠覆人类文明往上提升的这样的全球化与和平发展的主潮流。这样我们处理中美关系就要有底气。我们和美国相比是处守势,确实综合实力不如美国,美国在打压中国方面手上的牌可能还有不少,我们的牌却寥寥可数了。这个时候,我们处守势的时候要更多地讲究有理、有利、有节。我们不跟着他的节奏走,我们绝不脱钩。我们在守住底线的同时,是争取斗而不破,这是现阶段处理国际关系非常重要的压舱石。 其他的关系,对欧、日等这种被划为美国盟友的一些关系处理上,我们不要把他们看做铁板一块,绝不四面出击,要更多地跟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被划做美国大联盟里面的国家求同存异,更积极地发展多边关系。这种多边关系,客观上来说是有空间的。中美两国的经贸往来的份额,由于贸易战而缩减,其他经济体现在是可以乘虚而入的,这个实际的反制关系,是客观上可以形成的。 总的来说,我们处理国际关系时,在中美之间是斗而不破,和其他的国家求同存异。当然还有跟我们客观上形成一些战略协作关系的国家,形成一种在国际战略平衡里重要的砝码,比如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 双循环:追求升级版的发展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决策层明确地提出要形成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呢?我有这样一些初步的领会,就是面对着这样的百年未有之变局,原来的发展轨道、战略策略组合有必要适当调整。 在内循环的概念上,其实和前面已经强调若干年的扩大内需,是一脉相承的。扩大内需,我们继而在市场上给内需以相应的有效供给,推进到一种循环状态,就是经济生活中的供需互动形成一种经济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实际上我们已经在这个内在逻辑上,由扩大内需,落到了供需互动,而现在在表述上说得更清楚了,并注重了基于本土的内循环要成为主体部分。 我们已经在前些年改革开放中,一步步发展起来成为具有全球最大市场潜力的国内统一市场,扩大内需进一步带动本土所有有效供给的回应所形成的内循环,要成为我们进一步维持经济景气和繁荣水平的一种主要支撑因素。 同时,我们决不放弃继续在国际循环这方面争取一切的可能性。这个国际的循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称为“国际大循环”。中国那时候本土的市场发育还很有限,于是首先强调的是两头在外,通过国际循环把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引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一步步发展到经济起飞的状态。那时候的国际大循环,不仅引入资金同时带来技术、管理以及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意识与规则。之后的发展,从标志性的邓小平南巡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到2000年前后入世,中国市场经济一步一步地培育起来,融入了全球的市场经济大舞台,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之后,我们现在审时度势,要考虑更多依靠业已有雄厚实力的国内统一市场来抵御外部巨大的不确定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演变的过程中间,还加上了今年的新冠肺炎带来的严重冲击。种种的不确定性,比如说美国大选关键时刻临近,特朗普手上还会出什么打压中国的牌?这时候首先要更多地以内循环为主体,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可以把握好的确定性。这样的一种战略思维实际上也就是审时度势,利用我们已经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面几十年的发展基础,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这个内循环为主体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轨道上,以自己本身的更深层次的改革,匹配上更高水平更好的对外开放,来形成内循环和外循环的相互促进。这种相互促进也是必然的,是在全球共享一个产业链的这个广阔的全球化舞台上面,会发生的一种积极效应。要在开拓创新中形成新发展格局,我的理解就是要以更为优化的双循环,追求更高质量的、以结构优化和应变能力提升实现的中国升级版的发展。 发展“内循环”的要领 我认为在把握内循环方面,需主要掌握如下几个要领: 第一,要强调必须抓好有效投融资。如果想使所有的经济活动能够有后劲,前置环节是要有投资来形成有效的产能,即形成有效供给能力。本年度的投融资已经被概括为“两新一重”,从新基建到新型城镇化,再到传统基础设施,要合成投融资的通盘安排。 第二,以内循环为主体,要特别注重怎么样优化收入再分配以释放14亿人口巨大经济体的消费潜力;我们老百姓的收入这些年确实是在上升,但我们不必讳言收入分配里面存在着矛盾,存在着不合理之处,要通过优化收入再分配,更好地改进民生,稳定预期,在前面有效投资的支撑之下,保持我们的就业达到一定的水平,老百姓的收入可以稳定和形成较好预期,进而继续提高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潜力。收入的支撑,同时要加上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等,来支持民众预期的稳定和向好,消费潜力就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这也是对于经济景气和以经济内需为主体的一个必然的重要支撑因素。 第三,中国要从短期看到中长期,总体上弥合二元经济的过程中,要在配套改革中间让要素充分地流动,首当其冲是要通过户籍改革等形成的配套改革,让更多的农村人口相对顺利地进入城市成为市民,构造内循环新局面。中央在一系列改革的配套方面都有明确的部署,凡是可以在实际运行中有条件放开户籍的中小城镇,要尽快放开户籍限制,有压力的一线和一些省会、中心城市等等,也要积极地以积分制度来实施过渡,让已经进入城市里的常住人口——被称为从农村迁移过来又没有取得户籍的打工仔、打工妹、农民工,以后有更好的条件尽快地对接到市民身份上。 第四,企业在外部阴晴不定的形势下,积极地进一步发展外贸的同时,需注重在必要的时候“出口转内销”。 第五,“卡脖子”的关键技术,要以举国体制的2.0版,即新型举国体制来攻关,支持内循环。 所有这些,一定是在积极的进一步考虑外循环和内循环相互促进的广阔舞台上,来积极把握和推进的。我们的完整表述,一定是内外循环相互促进,而不是只讲一边。讲内循环为主体,绝不意味着退回到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是死路一条。客观规律也决定着我们是有可能在积极拥抱全球化的过程中,以内外循环的相互促进来开拓发展新格局、打开新局面的。 这里的龙头因素归结到一个概念,就是中央所说的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改革深水区要以有效的制度供给、结构的优化,促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这个供给体系一定是我们立足本土,对接全球化广阔舞台,追求高质量升级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