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你拿到绿牌的第一个冬天。 你当时也有很多选择,一度看花了眼,但终究还是选了特斯拉。基建为王,有最多最全的自建超充站,你相信特斯拉是稳的。就算后来发现还是不够,应该也没有更稳的了。你手里是一辆国产的 Model 3 标准版,二十来万、车屁股后面标中文。对,就是最便宜、也卖得最多的那个。 都说它满电续航是 445km,但你做过功课知道这是虚的,在三次元世界没可能跑这么多;店员还跟你讲,电池平常不建议你充满,最多到 90% 就停,这样它寿命长。夏秋这几个月你留意过,90% 的电,它实际能跑 340km。你的小学数学不是体育老师教,340km÷90%=377km,377km/445km=85%,这个兑换比例你还算满意。 但冬天来了。你忧心忡忡把空调打开,温度只到 23°、风速只开一档——你听说过电动车冬天电量尿崩,所以你不敢造次。可续航还是打了对折:原先屏幕上显示的那个 “340km”,瞬间变成了 220km。哦对了,店员还讲过,不能用到彻底没电才去充,最好能多剩一点,原因还是:这样寿命长。 得,你叹口气,没想过这才是开始。 难得歇一天的周末你躺尸到中午,正道的光照在大腚上。你是一名打工人,租的房子没法装家用桩;工作日早出晚归,也只能是周末去充电。你想去最近的超充站,虽说地图上看到了那里几乎满位,但你想碰碰运气。更重要的那是座大商场有吃有喝,你想花一个小时吃饭顺便充电——广告里都是这么说的。 因为近,你没开多久就到了。你这才发现这个超充站不仅仅是停满,甚至进出通道还有三四辆车在等——就是一现实版的抢车位啊!地图只会告诉你某个站点有多少桩、多少被占用,没告诉你外面还有几辆车在等。就像在写字楼等哪个电梯先到,也像挤地铁时等座位:你不知道眼前这一排正在充电的车车中,究竟哪辆车会第一个充完走人,于是你只能随便蒙一个位置停车等着。 有时你看到司机回到车上,但别高兴太早,这里不是公司地下停车场,他上了车不代表他就准备走,他很可能只是在商场没事做了上车暖和着等充完。有时你看到有车开出了充电车位,但你离那边太远,附近早就有另一个你在守着,你抢不到也不该去抢。有时其他的抢车位玩家,哦不对,是司机,会开门下车哆哆嗦嗦,因为他们发现这样视野更好,能更早察觉哪一辆车充好了准备走人——但你不想出去,现在零下5度,刮着西北风。 终于有离你近的车开走了,你中彩票了,激动地抢着把车挪了进去。你冒着寒风下车,却发现明明才被上一辆车用过的充电枪,到你这儿却怎么也拔不出来了。你很尴尬:出去等待下一个空闲车位吧,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多试着拔几次枪吧,北风一直糊自己脸。充电枪的橡胶开关多少都有些老化,你不知道是你姿势不对,还是这一根桩它就是难拔,你猜也许有什么特殊窍门,但寒冷减少了你愿意尝试的次数。 试过第五次之后你离开了,把车挪回通道,停在一边免得挡道。这时另一辆车停在了你刚刚的位置,司机下车、拔枪、插上、离开。你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是有什么巧妙的手法,还是自己几分钟前走背运;你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粗心,没确认充上就走了。你没心思关心别人,反正不论他充没充上电,这个位置都和你无关了。 你等待的是下一次狩猎,像草原上猎豹死盯着瞪羚。 肚子咕噜了两声,你想起自己来这儿充电是想着“顺便”吃饭的,你还饿着,却不能走。你其实可以去不远处的另一个超充站,地图上显示那里空闲桩挺多——可那边没什么吃的。你当然也可以先停在不碍事的一旁,等吃完饭再来挪车充电,那时想必充电的人也少了。但你想到充满要再花45分钟,你没打算花两个小时吃饭+充电,那太不“顺便”了。 何况,万一再等两分钟就有位置了呢,是人都会这么想。 你何尝没想过错峰充电,早起?你起不来。下午?你不想就在这商场里耗掉。晚上?晚上你就要出门了,不能没电。只有中午,能让人、车各自干饭,谁也不耽误谁。 只是很不幸,你的方便,也会是他人的方便。就好像工作日中午餐厅永远爆满,谁又不想错峰吃饭呢,绝大多时候谁也做不到罢了。 你只好等。终于,又有车开出了充电位,还就在你跟前!你三下五除二一屁股倒进车位,不负己望地抢到了。开门下车一刹那你有些忐忑,仿佛头一回来充电的雏儿。你不知道这个桩的充电枪好不好拔、插上会不会车子没反应,虽然平日里这些概率很小,但现在的你实在不太经得起打击。这个超充站你虽然常来,但熟悉这 20 根桩没那么容易,你认得他们中的每一个,他们不见得都认你。 今天第三次倒车入位、第二次拔枪插电,有了上一次你更加不放心,非要跑回车里看到中控屏显示充电功率千瓦数,你长出一口气欣慰的笑了。这个美好但就是莫名冷的冬日周末,来到这里后第 56 分钟的午后 14 点 16 分,尚且水米未进的你终于能大步走进商场,“顺便用一杯咖啡的时间满血复活”——就像广告里演的那样。 点完餐你才在温暖的室内平静下来,你搓了搓手觉得今天这一切太背了,拿出手机发朋友圈吐槽。你假装不关心不 care,其实每隔两分钟就刷新看有没有评论和点赞。你戳开朋友圈的一个红点,是十年前劈腿分手的前任回了你,“也不是每次都会这样吧”。TA 似乎在安慰你,也似乎是真诚发问。 无所谓了,你几分钟前发朋友圈时就想好了这种评论咋回,你自信满满敲下字: “有 些 事,经 历 一 次 就 够 了。” 你放下手机,突然又想起来什么,拿起手机又补了一句,“只要还有得选。”
恍惚记得前几年,每当江南水乡初霜降临之际,乌镇是多么热闹繁荣。 当时的乌镇互联网大会,是中国乃至世界新经济领域的一大盛事。 乌镇互联网大会之所以举世瞩目,一来是参会之人,二来是所谈之事。 就在几年前,中国处在互联网产业发展最迅猛的年代,有着无穷无尽的话题。从网购通信到衣食住行,从点外卖、骑单车,到买药买菜,总之互联网逻辑能够渗透得到的地方,都一个个成为巨头们争夺厮杀的战场。而参会之人,互联网大佬,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这个行业的走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现在,互联网行业的主战场是“社区团购”这个概念。按照过往的延长线,此次乌镇互联网,应当会引发一场“社区团购”的大论战。 然而今年,不一样了。 这些年,互联网巨头在中国经济的话语权越来越重,从最早的网购和通讯,后来发展为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到现在已经涉及到许多G端业务。 然而站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上,从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大爆发,到年底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实现,社区团购这个显得有点“新瓶装旧酒”的概念,遭遇着史上最严重的考验。 去年10月底乌镇大会上的丁磊饭局,只有李彦宏和丁磊两个人。当时“十月小阳春”,两人都穿着短袖。席间,孙丕恕加入进来,李彦宏说了句: “今天有点冷,咱们喝热的吧。” 当时看似摸不着头脑的一句话,放在今天却一句成谶。 前有平台经济反垄断条例征询意见,后有人民日报的一篇重磅评论《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更令人心潮澎湃》,夹在中间,小到社区团购这个细分领域,大到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未来走向,都平添了几分渺茫与不确定性。 秋风起,落叶飞,凛冬将至。 1赢家通吃的幻觉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模式,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什么秘密了。大致分为三步: 1 补贴用户,烧钱抢占市场份额2 持久战,把竞争对手耗死3 补贴退坡,提高抽成,变现盈利 社区团购,目前正处在第一阶段。因为有钱可以烧,所以会引来巨头和资本的“鹰视狼顾”,一时间,在资本的催熟下会诞生大量无序竞争的公司,如雨后春笋。目前社区团购即将向残酷的第二阶段过渡。 之所以互联网经济这种高消耗低效率的游戏能够持续存在,乐此不疲,是因为玩家都坚信一个幻觉: 赢家通吃。 尽管无数明眼人和无数失败的例子告诉这个市场的玩家,赢家通吃只是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但在流动性极度宽松的这些年,资本与巨头仍然按捺不住往互联网经济里面砸钱的冲动。 曾经的淘宝已经天下无敌,却半路杀出了一个PDD,农村包围城市;大树底下不长草,却可以长蘑菇。 2016年底,滴滴以为干掉了Uber就一统天下了,没想到美团悄悄滴推出叫车服务,火烧滴滴老巢。 共享单车的厮杀以ofo扑街、戴威跑路宣告摩拜的胜利,然而两年不到的时间里,街上已经充满了美团和青桔单车,摩拜哪去了? …… 这个市场永远不会赢家通吃。 你可能说,微信不是一直占据SMS领域的龙头?但我要告诉你的是,微信为了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每年要投入多少成本和人力,并且对于可能冒头的竞争者,采取了多么残酷的手段去打击。当年子弹短信、聊天宝啥的命运,还记得吗。 有人说互联网经济是资本密集型企业。事实上它们并不同于传统的资本密集型,因为它们的资本不适用于购置土地厂房设备机械,而是用来“烧”——即补贴用户和商家。 这样的模式天生没有任何护城河,谁获得了融资,谁就能把用户“烧”来,继而扩大市场份额;相反谁失去了烧钱的机会,谁就萎缩倒闭。 所以,从本质上,互联网经济并不是赢家通吃。甚至再露骨一点,这种玩法,根本就没有赢家。资本褪去,一地鸡毛。 2“几捆白菜”与“星辰大海”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他的《腾讯传》中提到一个观点:美国的互联网企业创始人喜欢思考如何改变世界,而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更多的对于赚钱盈利有着一种焦虑。近期,舆论将社区团购模式推上了风口浪尖,认为他们抢了底层老百姓的饭碗。 以上这些,都是互联网经济的“烧钱模式”的必然结果。 烧钱模式,使得互联网公司无法做到真正的“赢家通吃”,而因此,它们必须要持续做两件事: 1 扩大市场份额2 跨界 谁也不能,或者说不敢停下扩张的脚步。 因为你没有护城河,你必须跑起来,甩开竞争对手一个身位,你才有可能过几天云淡风轻的日子。然而你稍一松懈,竞争对手马上又追上来了。 这就是互联网行业的残酷现实。 目前中国而言,扩大市场份额,对于城市而言,已经几乎没有空间了。目前城市尤其是白领人群的衣食住行基本上都已经被互联网经济撸过一遍了,没有什么油水和空间了。恐怕只有买药这种极度细分的领域,才能给互联网公司一点“鹭鸶腿上的精肉”吃吃。 所以,必须下沉,必须争夺三四五六线居民餐桌上这“几捆白菜”。 说出来可能不信,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那段时期,就连腾讯也曾经一度想要把流量最高但不盈利的QQ卖掉,存钱过冬。 还是那个喜欢仰望星空的Pony站长一句话,“把QQ养起来”,才保住了这个后来变现能力超强的产品,乃至衍生出至今使腾讯能够在一众互联网企业中独领风骚的微信。 事实上,中国人并非不关心科技创新,而是模式使然。科技创新的盈利周期偏长,即使顺利的话,一般也要5到7年;但许多新经济公司背后的资本往往等不了这么久。 只有像阿里、华为、百度这些“老牌”互联网企业,他们在盈利模式长期稳定下来之后,公司创始人力排众议,拍板砸钱去做技术研发的,运行的过程中还要顶着巨大的压力,最终才能够在高科技上面,有一点点建树。而近期在社区团购领域厮杀的这些互联网“后浪”,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阶段。 须知科技“憋大招”是非常难的,非常烧钱的。 科技创新那钱烧下去,真的有可能什么都没有;不像烧钱补贴用户,最起码还能获得些MAU、DAU,数字上好看,对投资人有个交代。 3从效率到公平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一个观点,2021年开始,中国经济社会的天平,将从“效率”一端向“公平”的一端回摆。 在这个大趋势下,社区团购对社区底层生态的破坏效应,与社会公平就显得背道而驰了。 一方面,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大量补贴消费者,制造“低价”的假象,实际上就是价格战,破坏了市场机制形成的市场生态。说白了,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兜售货品,就是倾销。 另一方面,透过补贴来抢占日常家庭消费的下沉市场,这个生意模式会让许多的老实巴交的从事小规模零售业的社区人口失去工作,例如社区门口的便利店和杂货铺。 您可能会说,现在这些便利店和杂货铺是受益者啊。但是请想想,这些便利店或杂货铺在社区团购的产业链条上处在什么位置?他们就相当于外面里面的骑手小哥、或者是共享出行里面的快车司机。他们在产业链上没有任何话语权,只是靠着补贴,尝到了甜头。 当初滴滴Uber大打补贴战的时候,北京Uber司机靠各种手段获取补贴,月入两三万的不在少数。美团饿了么烧钱大战的时候,送餐小哥只要勤快点,多接单、多刷补贴,月入1万的也是大把。今天,这些人在哪里,你们活得还好吗? 现在,同样的把戏来到了社区团购领域,充当“送餐小哥”或者“自驾司机”的角色,变成了一个个社区便利店或夫妻杂货铺,他们获得了一个光荣的名字: 团长。 现在,已经有不少“团长”通过自身的勤快(叠加平台补贴)月入上万,实现致富的例子。但我还是那句话,他们的命运也会和“送餐小哥”们一样,随着未来补贴收紧或抽成提高,就扑街了。 这种例子我们见得还少吗? 因此,在这个时间点上,叫停社区团购,或最起码在一定程度上给社区团购降温,是有必要的。殊不知,现在厮杀得越激烈,烧的钱越多,将来补贴退坡甚至提高抽佣比例的力度就会越狠,到那时现在月入1万的“团长们”就欲哭无泪了。 这里还有个潜在的坑。骑手小哥也好,共享出行司机也好,他们都是流动的,一旦产生纠纷,他们自身是安全的;但社区团购而言,这些团长都是固定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一旦用户因为订单或者货品质量问题产生纠纷,那么团长那里就会成为社区不安定因素。 这些问题在当下,都被烧钱带来的短暂繁荣掩盖了,等到资本需要回报率的那一天,所有问题都将爆发出来。这就击穿了社会公平和稳定的底线。 所以,社区团购叫停,最起码是降降温,是非常必要的。 4结语 最近秋去冬来,有时晚上加班到9点多,走出公司大楼,一阵冷风吹来,我搂紧衣扣。 这时,大概率会看到共享单车“调度”的场景。那些集装箱车里装满了从城市各个角落里面运回的美团单车,穿着美团黄袍的员工,把一辆辆小黄车运下来,排在画好白线的区域里…… 这密集紧凑的无声的场景,令人恍惚。之前停在这里的有过ofo的小黄车,有过摩拜的小红车,不知什么时候,一夜之间就成了美团单车。不知道在未来的什么时候,美团这些小黄车又会不见了,换来一群什么颜色的车。 之前那些车,谁知道去了哪里?就仿佛一群犯人,被捆绑上车,一夜之间,都秘密处决了。 我们这些都市闲人,看这一幕幕仿佛走马灯般,它们的背后是互联网巨头之间波谲云诡的厮杀:正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烧钱模式未有少许间歇,然而全球流动性收紧的大趋势已经愈发明显;叠加互联网平台经济反垄断的大背景。此时,这场互联网巨头之间刚刚打响的社区团购遭遇战,注定将演化为一场持久战,而且相当残酷。 从占据市场高光到滑落神坛,对于传统行业可能要半个世纪;然而对于资本催熟的互联网公司来讲,几个月足矣。 北风吹起,彻天冻地。“社区团购”的这个冬天,会很冷。
在微软四十五年的发展史上,仅发生过两次分拆独立事件。 第一次发生于1999年,由两位微软前高管创办的在线旅游产品预订网站Expedia被分拆,随后在纳斯达克上市。 时隔二十年,第二笔分拆发生在中国市场。今年7月13日,微软宣布将小冰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运营,由原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为董事长,原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李笛为CEO。 “(分拆)这个事情非常难。”谈及分拆事由,李笛告诉36氪,“这是两边凑到一起的结果。既要自上而下有这个意愿,也要自下而上有这个动力,所以非常罕见。” 对于小冰来说,过去六年,微软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但长久的发展需要更灵活的运营手段与完整的团队机制,这就需要团队独立作战;而之于微软,独立的小冰可以谋求更多资本支持,微软作为股东,也能与小冰共享业务做大后的成果。 在谈到小冰分拆后与微软的合作关系,沈向洋对36氪说:“小冰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我们当然有自己的权力选择做什么样的事情,但是我们和微软这种血浓于水的关系,短期之内是不可能有任何的改变。” 独立后,小冰在融资、商业化、团队建设上的速度明显加快。11月下旬,小冰公司董事长沈向洋表示,小冰公司已完成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北极光创投与网易集团。同时,小冰宣布与微软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联合推出“AI+云计算”解决方案,同时确立了三个主要行业:金融、汽车、内容生产。 12月10日,带着独立后的“小冰”,李笛登上36氪2020 WISE新经济之王的舞台:“很遗憾,今天我不想介绍小冰,而是让通过小冰,来介绍我们对人类与AI之间关系的反思。” 小冰 CEO 李笛参加36 氪“WISE2020新经济之王”大会。图片来源:36氪 在小冰的迭代史上,关于小冰的概念有两个,一个是少女小冰,这个形象穿着学生制服,头上戴着粉红色的发卡;另一个则是小冰框架。这个框架可以长出各种各样的角色,不用受限于具体的名字形象,但后端的语言、声音、情感等AI处理能力,皆由小冰框架来提供。 在李笛看来,真正的小冰概念是“小冰框架”,而“少女小冰”只微软小冰时期用来迭代数据的第一个原型产品,“小冰只有她自己,但我们想要整片森林。” 从2014年第一代小冰问世,这个孵化于微软的“AI少女”已经有了八个版本的迭代。其中至关重要的迭代发生在2018年,当时革新的第六代小冰为其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升级,正式推出以小冰框架能力为底层的全新AI战略。 小冰框架的诞生,也让小冰与时下的人工智能公司有诸多差异。 与百度、商汤、旷视等AI公司的主线业务不同,小冰在产品形态上没有与诸如智能音箱、摄像头、汽车等硬件绑定,而是强调其作为底层框架,能为用户提供跨平台的AI能力支持。 由于不受硬件形态的限制,小冰也得以实现跨平台的能力展现,在今日头条、网易云音乐、QQ 群,以及华为、OPPO、vivo、小米等软硬件终端内,小冰都以各种形象出现在其应用生态中与用户互动。 李笛对36氪阐述了他的思考,他认为眼下人工智能产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叫人工智能技术,比如卖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公司,这一类更多是研究机构。 第二类是行业里经常说的人工智能产品,比如智能音箱、智能门禁。 第三类是李笛所谓认为的真正的人工智能产品,是指人工智能是主体的产品。其中,人工智能真的在生产,能负担关键岗位,而不仅是用技术去支持另外一个产品。 “计算机视觉技术加进来的门禁,还是一个门禁产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AI应用到门禁前,还有用指纹、密码的,用AI可能更方便,但没有改变产品定位,还是一个门禁。”李笛对36氪表示。“人工智不能跟硬件变成绑定关系。硬件是载体,它不是人工智能,(两者)不能这么捆。” 那么,小冰是如何让人工智能作为主体发挥生产力的? 拿小冰和万得资讯的合作为例,万得需要覆盖26类企业上市公告,最多的时候,每天早上十点会有100家企业同时发布公告,如果需要人类完成公告摘要的提炼发布,就需要一个巨大的团队,而小冰就可以直接替代这部分工作,通过AI实现上市公司公告自动化生成。 这就是李笛所说的小冰对关键岗位的效率提升。“如果没有小冰这个技术,就不能实现这个效果。”李笛说到。 在接受36氪的专访中,李笛还具体分享了他对小冰独立、商业化竞争、与AI发展路径的思考,以下为专访实录: 谈分拆:“两边凑到一起的结果” 36氪:分拆小冰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决定,还是小冰自下而上的诉求? 李笛:这件事情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都做不了。 第一,分拆对于微软来讲非常罕见,微软历史上40多年就发生过两次,小冰是第二次,上一次是Expedia,分拆之后去上市了。 微软分拆很少是因为,像国内很多公司做资本运作,分拆是为了收回成本,但微软不是,微软现在还是小冰的股东。 小冰分拆不是为了卖掉,如果小冰没有自下而上的创新,没有很强的未来的发展规划,分拆出来也没用,为什么说(分拆)难,这是两边凑到一起的结果。既要自上而下有这个意愿,也要自下而上有这个动力,所以非常罕见。 36氪:您觉得小冰做好拆分独立的准备了吗? 李笛:如果今天反推,从结果来看,如果我们不是在微软这几年,那小冰fundamental(基础)基础框架也不可能打得这么扎实。今天面向To B、To C或者vertical(垂直)平台我都能做,如果前六年不在微软,我不知道今天还能不能这样。 而当框架完备后,就会遇到一个问题,我技术扎实了,又做了一年商业化,发现各方面确实是OK了,这就像孩子已经成年,可平时家长还是管着,晚上晚睡一会都不行,这时候搬出去才是更正确的决定。 36氪:现在小冰商业化的效率有什么变化吗?您自己工作的重心有转移吗? 李笛:我的工作重心倒没有变化,但团队变得比原来更完整。 小冰过去是个特区。微软从第一天起,小冰就有独立的产品发布(GTM)能力,我们可以make the call,就是决定这个产品要不要更新与上线,我们还有市场团队,可以自己发布announcement,微软全球范围除了小冰都没有这个能力。 现在商业化的效率明显快了,小冰以前在微软的时候是没有销售团队的,所以很多项目和订单不可规模化,现在有独立的销售和HR团队了。 如果回头去看小冰,你会发现很多事情是相通的,微软为什么要做小冰,为什么要给这么多例外,就是为了本地创新。 谈AI:人工智能不应该被限制在硬件里 36氪:您怎么看待现在人工智能与音箱的关系? 李笛:人工智能有三类,第一类叫人工智能技术,比如我今天是一个卖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公司,在这个垂直领域做得特别深入,其实也能活得不错,但会活得比较苦,因为你不制定规则,你只是提供技术,这一类更多是研究机构。 第二类是行业里经常说的人工智能产品,智能音箱、智能门禁都算,我个人认为是这样,计算机视觉技术加进来的门禁,还是一个门禁产品,它只是一个有人工智能的门禁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门禁以前,还有用指纹、密码的,用人工智能可能更方便,但是没有改变产品定位,他还是一个门禁。 智能音箱也是,它的确让开灯关灯方便多了,因为我不用走过去,但像刚才说的,智能音箱如果只是一个更方便的摇控器,就没有改变产品定位。 因此,我认为真正的人工智能产品,是指人工智能是主体的产品。就是说,你真的把人工智能当作主体去交互,人工智能真的在生产,能负担关键岗位,而不仅是用技术去支持另外一个产品。很遗憾今天的智能音箱就是这样。 国外的场景已经在改变。像Alexa,它正在找很多科研机构,出一个奖项,谁能让Alexa跟人持续交流30分钟,就给他这笔奖金,他们在追求这件事情。 我们现在尝试让小冰成为一个生态环境的核心,而不是纠结限制在一个产品形态上,比如说音箱,这是我的观念。 36氪:可如果没有产品形态,很难让外界感知到小冰。 李笛:你说得没错,但产品也有换机周期,89块钱买一个音箱,你买得容易,因为它补贴,但是你买得容易,扔得也容易,换机周期就很短。那怎么用出货量来取代市场占有率呢?你只能让人工智能无处不在。 这个生态环境确实建起来不容易,因为是个新东西,但你不能因为不容易,我就用一个具体的物理形态去完成,这是不够的。 36氪:我听下来,你理想中的小冰类似于个人助手?她能跨平台且无处不在。 李笛:这是个好问题,说起来其实助手这种概念是不存在的。 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今天你在开车,我坐在你的副驾驶上,你说天有点热,我伸手给你把空调打开,这时候我的功能是汽车的智能助理,但你把我当成助理吗?不是。你跟我之间有一个比助理,更底层的一个关系,是“我是你朋友”,这才是合理的。 我是你朋友这件事情不是由我干这件事情决定的,天黑了,你说天有点黑,我把灯打开,我这时候是个智能音箱里面的助理,你这时候是把我当音箱吗?不是,所以人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这个是创造AI beings核心,干什么工作取决于当时在干什么,在什么场合,这些能力本身都是有很多的,所以助理只是这个工作之一。 36氪:你希望小冰更直接的接触用户,还是她作为后端的能力提供者? 李笛:小冰的概念有两个,一个叫18岁少女小冰。这个少女小冰不可能跟所有人成为好朋友。就算她跟所有人成为好朋友,她也只有她自己 我们要的是什么?整片森林。所以真正的小冰概念是小冰框架。这个框架可以长出各种各样的(角色),少女小冰是我们用来迭代数据的第一个原型产品。 36氪:OPPO、vivo、小米小爱后面都有小冰,但手机厂商也都在自己做,怎么看待这种竞合关系?跟苹果有Siri有什么不同? 李笛:目前为止,这些基于小冰框架的第三方应用都是是跨平台的,小冰从来没有一个AIinstance是专属于这个平台的,一定都是跨的。 他是跟人走的,比如用小冰做了一个虚拟男朋友,这个虚拟男朋友今天在华为手机是他,明天到小米手机也是他,有一天你到汽车里也是他,他一定要跨平台。无处不在才是人工智能的特点。 36氪:但这些厂商没有对我们提出什么限制吗?比如告诉你,你不能做手机,或者你不能做硬件。 李笛:也没有。我们在小米生态里面甚至可以硬切换,问用户是想选小爱同学,还是选小冰。你是觉得难以理解? 36氪:我无法理解说,比如天猫音箱上,我还要选是用天猫精灵还是小冰,这个可能就。比如说我们自己真的做了音响业务的话,或者说我们自己真做了一块硬件的话,是不是就会比较难? 李笛:如果我真做一个音响,首先第一我今天认为我不应该去做这个音响。但是今天就算我真做音响了,你要相信我,第一件事儿,我会倾向于,我这个音响,我像小爱同学、OPP、VIVO、Breeno,华为的小艺,QQ其他的,BabyQ什么的,你都可以进来,我认为这才是正确的。人工智能不能跟硬件变成一个绑定关系。硬件是所谓的一个载体,它不是人工智能,不能这么捆。 36氪:你们的确是一个特例了。 李笛:我们就是一个特例。
2020 年,在大众的视野之外,一个和“中国 10 亿人财富密码”相关的教育赛道,正在水下狂奔——财商教育。 狂奔的一面是,已经有上千万人被“钱生钱”、“富人思维”的广告词戳中、进入到“理财小白训练营”的微信群里,接受为期两周的财商启蒙教育。 另一面是,这个赛道已经跑出了估值超过百亿人民币的公司“微淼商学院”,据知情人士透露单月收入已经超过 2 亿人民币;而另一家头部公司“快财商学院”10 天前刚完成了一笔数千万美金的E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 1 亿美元。 但你极少会看到这类企业在市场上大力PR,创始人也很少在公开的商业场合出现——他们大多数人出身于金融圈,曾在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企业任职多年,现在隐匿在一条飞速发展的赛道背后、在大众的视野之外。 低调是因为赚钱。这类财商教育的模式链条短、模式轻、增长极快,而且赛道依然处于红利期。一家今年进入这个赛道的财商企业告诉36氪,两个月就可以“滚到”百万级别的收入——在正向现金流的前提下。 数以千计的企业涌了进来。数据显示,近三年理财教育公司的注册量超过 4000 家;相比于前三年翻了一倍之多。除了上述两家头部机构之外,创业公司“长投”、“胖财”、“泽为”,乃至上市公司“尚德”,都在今年一起抢夺财商教育市场。 创业公司之外,银行等传统金融巨头也瞄准了这块肥肉,在疫情期间纷纷推出理财直播、VIP社群等,作为获客引流和持续运营客户的手段;原有的第三方理财产品经纪平台,做理财教育早已是标配,而在今年的财商教育热潮下,也纷纷加大了投入力度。 财商教育并非起始于疫情,但在疫情的催化下爆发。一位今年开始理财的投资人的理解是:“疫情带来了太多不确定性,在这种环境下,大家对于财富保值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出门戴口罩。” 财商教育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个赛道突然火了,这是个“一次性生意”吗?36氪想通过本文解释清楚这些问题。 故事,从一个教你“变富”的广告开始 即使你不知道什么是财商教育,也可能会对抖音里类似这样的故事有印象:一位白领总是日夜颠倒地加班,却发现隔壁的同事Lisa准时下班还活得精致,偷偷观察后发现,原来是对方理财有道,一个月凭借着“睡后收入”也能逍遥过活。 财商教育,从一则这样的抖音视频或者公众号广告开始。 在广告里报名了这个 12 元以下的课程后,“班主任”会把你拉进几百人的微信群,每天早午晚定期发送理财小故事、音频讲座,内容大多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讲解基本理财原理。读完后,你每天定时给辅导老师打卡,参加随堂小测试和结业测试,财富启蒙便告一段落。 此后的故事与K12教育的流程类似,学有余力的用户继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如财报解读、股票投资实操等“进阶课”。 一句话概括起来,财商教育是为理财小白提供体系化的“财商知识和技能的入门培训”。 它的主流模式是:在各类社交媒体上投放低价或免费的“理财小白营”广告,激发泛人群的理财学习意识,成为兴趣人群。再通过两周内的社群授课,转化“意向用户”为股票、基金、保险等财商“进阶课用户”。进阶课通常客单价集中在百元到七千元之间。 从模式来看,目前主流的财商课程是以大班直播、音视频、文字等形式来交付;而在辅导老师的助学服务上,人均的服务半径在 400 人 到 1000 人之间,大多数公司可以做到毛利在 90% 左右——这是知识付费之外,教育行业最高的毛利水平。 同时,也由于目前财商教育行业的服务模式相对“轻”,准入门槛低,非常容易“复制”。也由此,会搞流量的团队入场后,很快可以“起一波量”。 36氪整理了财商赛道上的部分玩家: 财商赛道上的部分玩家 我的钱要放到哪里,才能跑赢通胀?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不论工作、爱情、家庭、兴趣按照什么顺序排序,“收入”几乎在每个人心里都能排到前三之列。”微淼商学院的联创王善理告诉36氪。 此前大众能触达的理财相关产品主要是社区(雪球等)、交易平台和零散的知识碎片(文章or视频)。 但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无论是保险、基金、还是股票,都是一个对普通人来说相对艰涩琐碎、难入门的领域。以保险为例,单是去了解保险的种类和差别,就需要做三天以上的功课——这已经足够难倒90%的“996打工人”了。 根据一份业内人士提供的资料,财商教育的人群画像是:可支配收入在 50 万以下、超过一半人没有投资经验,职业TOP3的排序为销售、职员、教师三类,可能是刚毕业三年的白领,也可能刚成家,也可能是新晋宝妈。他们很可能完全没有接触过“金融”,有的人甚至常常“月光”或者“欠着花呗”。 财商教育的市场特点是:抓住了一个数亿人的大市场,而他们是之前各种职业教育产品都没能覆盖到的人群。 此前无论是考证类培训、还是产品经理或新媒体培训,本质上用户都是一批小众的人,数量的天花板就是千万级别,而财商教育抓住的人群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众,他们是宝妈、是白领、是销售、是工人、是司机、是公务员。 抓住这群人的钩子是,人人都想财务自由。 虽然每个人对财务自由的定义不同,但我们可以先下一个通用的定义是:“非工资收入>日常支出,就叫财务自由”,也就是说,不上班也不用担心会饿死。 财商教育品类的出现,让很多人意识到“理财原来是一门技能”,疫情的不稳定加剧了人们对学习理财的欲望。与此同时,近几年宏观经济的变化、金融市场的动荡、监管政策的日渐趋严,使得此前炒房、银行理财等大众投资的主流品类失效了,由此埋下了财商赛道的爆发根源: “房住不炒”政策的推行,让房地产市场增速放缓明显,炒房已经不是最好的理财手段。 银行理财产品无法保本了。2020年底是资管新规对新老产品过渡期规定的最后期限,核心规定之一是打破刚性兑付。用大白话讲就是,以后买理财产品,银行等金融机构再也无法承诺保本——现在连余额宝的收益都降至一点几了。 P2P全面清退,信托爆雷,超高收益的理财时代落幕。年化在 10% 以上的收益时代过去了,高峰期最多达5000家的网贷机构到今年 11 月中旬,全部消失了。 “小帮规划”的创始人徐彬总结道:“以前大家理财是比较简单粗暴的,比如买房子等,再不行就放余额宝,几乎就是闭着眼睛赚钱,但这几条路从去年开始全部都走不通了。” 那“我”的钱到底应该放在哪里,才能跑赢通胀? 疫情是冲击人们财富焦虑的最后一根稻草,伴随疫情而来的牛市重回,让大众重燃了对财富的狂热。一位投资人调侃道,“我邻居家六十岁的阿姨都跑去银行开户了”。 财商教育,从此处开始爆发。 要快钱,还是品牌? 财商教育并非是在 2020 年突然冒出来的赛道。 2016 年,在知识付费的爆发期,就诞生过一批财商科普的内容。但专门做财商课程的服务商迎来第一个“节点”,是 2018 年长投学堂以“9元小白训练营”获客近 200 万,完成了 1 亿元的融资。再后来,就是从疫情开始迎来新一轮爆发。 长投虽然是 2018 年的明星项目,但财商教育在投资圈的热度上却远远低于其他教育品类,36氪咨询了三位关注教育/金融的投资人,核心的顾虑是“可持续性”。 “这个赛道现在肯定是能赚钱的,但能不能持续增长到上市那一天,不好说。作为VC,我要考虑自己的退出路径。” “持续性”的问题体现在,财商课程单价低、且是个几乎无复购的品类。7000 元 24 周的课程几乎是这个赛道客单价的最高位。 无复购则意味着,用户会在一个学习周期内流失掉(最多不超过半年),企业需要获取源源不断的新流量。在渠道依旧有流量红利的情况下,流量的问题并不显性。而当数百个玩家同时涌入这个赛道,竞价会让线上渠道价格也开始上涨。 一位财商投放从业者告诉36氪:“六月的时候,财商教育在信息流的 Leads 价格只有几十块,是整个教育行业里获客最低的品类。” 而到了现在,“流量价格翻了一倍”,按照一位知情人透露的消息,“目前市场上Top 3 玩家里一位,主推的是 2580 元课程,按照其入群价格 120 元、10 - 13 % 的转化率来算,平均一个用户的获客成本在千元左右,依然有流量红利”。由于这类服务的交付非常“轻”,所以现阶段依然是个“很挣钱”的生意。 按照渠道成本的上涨速度来看,财商这个品类的“线上流量红利”在明年 6 月前就会结束,所以尽快延长用户的LTV(生命周期总价值)就变得十分必要。 一个被验证的模式是给证券平台“开户返佣”,由于股票课程的正价课用户本身就有落地实践的需求,是证券平台的精准用户,所以后端的对接水到渠成。 据一位知情者告诉36氪,一家财商教育平台近期和华泰证券达成了合作,开户成功后会按照 350 元一个人来收取佣金,“11 月其佣金收入在 4000 万左右。同时这部分业务,几乎不需要额外的服务成本。” 按照这个思路,这类财商教育平台的保险、基金课程等,后续都可以走“分佣”这条路。 另一个思路是延长服务价值。小帮规划创始人兼CEO徐彬坦言,财商教育从扩科的角度来看空间很小,提升服务能力和范围是未来财商教育的竞争本质。当前,小帮目前还推出了线上社区供学员交流,配合课程进度的投资研究工具,如估值表、基金组合助手等。此外,小帮也会进行每周一次的CEO直播等,已累计举办三年超过150场。 在延长“LTV”之外,另一个财商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品牌如何建设”。 品牌建设的三个难点是,其一,目前财商教育的交付形式太容易“复制”,直播课还相对好点,文字还音频几乎没有什么复制成本。即使企业想研发好课,但课程如果持续通过音频文字来交付,课程很容易就会被抄走,企业需要找到更重的方式,加固“课程和服务”的壁垒,通过稀缺的好课建立品牌口碑。 第二个难点是,没有完善的出口机制——你不知道学了是否有用。目前财商教育的处境类似于“情商教育”,是成年人的“兴趣教育”中的一种,它既没有K12里的“考试成绩”来评估学习能力、也没有教育部颁发的“证书”来认定技能,也就是说,“交付效果”难衡量,学习效果很难统一、量化的反馈。 第三个难点是:目前财商品牌在产品层面“不分层”,导致不同人的主观感受差异大。由于财商教育不是面向某个特定群体的教育,其用户年龄、职业、地域、收入范围极广,不同的人金融知识储备和理财认知千差万别。当一线的老师、三线的宝妈、五线的白领为同一款课程付费,评价也会千差万别:有人觉得是“智商税”、有人觉得是“新知识”,品牌更难做。 如果一家企业在这个阶段里的重点是如何起量、快速获利,那在这个阶段里,他依然能做一个挣钱的生意;但如果更长期来考虑这件事的想象空间,会不会有机会从现在主打“课程”的财商教育,成为一个“课程+内容+社区”的综合性财商平台? 毕竟“财富增长”这件事,是大多数成年人漫长人生里,最重要的命题。而这个命题,又恰好是最难的命题。 ———————— 我是36氪金融/企服记者咏仪,微信:twiddly0309; 我是36氪教育/文娱记者静婷,微信:15500016421; 爆料或行业交流欢迎加微信,备注公司职位姓名哦!
编者按:自2010年1月16日上任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以来,李小加推动了港交所及香港资本市场的数次重大改革,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同时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赞誉。2020年12月9日,在李小加卸任前夕,证券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何伟与李小加进行了连线专访,李小加畅谈了这十一年来的思考与体会。 在任十一年 改革取得四大突破 何伟:自2010年执掌港交所至今,你被外界称为港交所的“灵魂人物”。能否谈谈自上任以来你对港交所的功能定位思考,以及港交所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地位变化?今天能否给我们回放一下。 李小加:自上任以来已有11年时间,对港交所的功能定位肯定是愈到后面才愈聚焦和清晰,但是从第一天起大的方向我心里应该还是比较明白的。 回过头来看,我们这11年,有4个战略规划,基本每3年一次,这个过程中的主要思路一直没有变,核心是围绕四个大主题。 第一就是要“连水”。我一直认为国际市场和内地市场、人民币和美元及其他货币这些市场,没有理由老是这么割裂开来。所以,连水一直是从头到尾的一个主题。 第二是“换鱼”。就是说你在水里边的鱼还是要更新换代,不能一直是原有的这样一些老的银行、房地产这些股票,这些东西必须变,否则的话你市场没有任何新的生命力。 第三就是要“跨界”。我们以前就搞这个股票,但光靠股票肯定是走不了天下的,你不走商品、不走货币,那是走不了天下的,所以要跨界。另外,跨界还有就是跨地理界限,光在香港也走不出什么名堂,一定要国际化、要出去。 第四个就是说“改制”,让你的整个的运营系统现代化。 基本上就是这四个大主题。那么回过头来看,这四个大主题应该都有比较好的进展。我以前用三个突破来总结,现在可以说是四个突破,但是突破的力度和对原有的东西的冲击可能不太一样。 首先,水的连接的突破,就是互联互通的突破,这就比较清晰了。先是从沪港通,到后来的深港通,再到债券通。 第二,换鱼的突破,就是整个市场内在内容的更新换代的突破。以前的上市公司主要来自一些老的经济,上市改革让新经济企业能够在香港市场扎根,然后开花,最后还能够有巨大的丰收。今天,这个突破已经基本完成了。 第三,跨界的突破,实现了一部分,就是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收购。那是一个从股票向商品的跨界突破,也是一个从香港向欧洲国际市场的跨界突破。 第三个突破,我自己来看的话,是一个单兵种的突破,还没有一个全方位的突破。全方位的突破曾经在2019年试了一下,就是伦敦交易所集团的收购。这个收购(没能实现)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也是天时地利人和不在。考虑到现在的疫情等等各个方面,那么我觉得当时是及时抽身,今天回过头来看的话也是非常正确的。我的后任一定不会在此止步,我也希望继续突破。我在边上给他们继续做拉拉队。 然后,第四个,对我们交易体系的突破,可能也是一个比较边际上的突破,核心的突破还没有完全完成。在第四个突破里面,大概有三个小的改变。第一交易时间改了,第二交易系统改了,第三清算结算的系统,也就是新股结算周期从T+5向T+1的改革,我非常高兴在我走之前这个改革就推出去了。 所以,总结来说就是四个大方向的改革,前两项全面突破,第三项部分突破,第四项部分突破或者说是像农村包围城市的突破。 第四项是先从边上做起,最后向交易清算结算的核心慢慢前进。核心我还没有碰,交易体系碰了,交易时间碰了,清算的制度碰了。但清算的核心逻辑将来还要进一步的改革,还要继续。 何伟:你围绕着连水、换鱼、跨界、改制展开的变革,让人感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11年说起来是挺长的,但是真要把这些事情做完,我觉得时间还是很紧的,因为这是一个大事情。今天看,有没有什么遗憾? 李小加:没有什么遗憾。所有的事情开始的时候,都觉得可能是不可及的,没有人说可以做、应该做,还有很多人反对。所以,那时候知道做不成的概率是远远大于做成的概率。但是你一定就不认这个理,就一定要试试,事成了就非常高兴,事不成也不遗憾。 何伟:能否分享一下,这几项改革有没有遇到一些曲折? 李小加:每一项改革都跟拔牙一样,没有一件事情是容易的。要么就是要在监管体系上有突破,要么就是要在既得利益上有重新调整,肯定有人喜欢有人恨;要么就是在整个市场的逻辑上,要改变过去一些共同的习惯,重新塑造一种新的方式让大家来接受;要么可能就是把整个市场的经济逻辑有所打破。那么,每一个改革几乎所有的方方面面都会碰到曲折,程度不一样而已。 但是你把方向认清以后,会发现也只有交易所这样的位置,能够以最好的方式来优化、解决这一系列矛盾。因为所有的矛盾都不是线性的矛盾,而是一个多维的综合矛盾,这个矛盾的交汇点刚好就是交易所,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这份工作。 交易所的一个很重要角色就是,它要做冲突管理的工作,而我很喜欢冲突管理。把很多看上去似乎理不顺的一些乱麻和利益纠葛,找到一个办法能够最终解决。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共赢的,但是我觉得整体来说是能够找到,英文叫做path of less resistance,一条受阻力最小的路径。 两地融合 还有更大的空间 何伟:今年是内地资本市场大发展的一年,特别是注册制改革的全面实施。你在任内也推了沪港通、深港通,加强了香港市场跟内地的A股市场之间的互动性,你觉得下一步双方推进融合是不是还有更大的空间? 李小加:对,我觉得推进是必然的。在这个融合中间,涉及到市场的参与者、运营者、监管者三个维度。 从市场参与者和运营者的视角出发,有的人可能希望越多越快越深入的融合,因为这样机会就会更多。而作为市场监管者来说,会不断考虑融合之中可能的风险,中间会不会有市场系统性的问题。因此,他不一定愿意盲目地加快融合,可能还是希望慢慢来、一步一步搞清楚。 从这几个角度来讲,大方向肯定是继续融合,但是由于这三者之间的互动,融合的速度会有一定的节奏,不会是随意加速。 从大方向来说,相当于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水的体系,在整个地球引力下,他们一定会最终融合。江河的淡水流向了大海,最后实际上大海的水蒸气到天上变成雨水,还会再下到陆地上,流回大海,所以它一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是不会变的。 所以,我觉得融合是会继续往前走。现阶段,我们已经把融合的一些大的步骤和框架确立了,之后就是慢慢的一点点往前走。 以互联互通为例,现在基本上都是现货通,接下来的期货通、衍生产品通这个方向一定是要走的。只是说要考虑走多快、先从哪里入手,这些方面如何的管控,等等。 现在债券通也只有北向通,那一定很快也会有南向通,所以说通不会停下来的,只是通的速度、幅度、深度,可能会一点一点的来实现。 另外,目前的现货通,无论是债券通还是股票通,基本都是二级通,二级通一定最终有一天要向一级通慢慢的过渡和转换。这些速度、进度都有可能慢慢的来发展。 何伟:现在港交所和沪深交易所之间的合作关系,在你的推动下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客观上相互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这种竞争的态势也越来越浓了,他们之间如何定位,你是怎么看的? 李小加:如果从表面看的话,几乎永远都会觉得是在竞争,因为大家做的事情看似都是一样的,上市、交易、上新产品、拓展客户,等等。我们很想把内地的生意做大,他们肯定也想把国际的生意做大。 核心的问题是,为什么香港有这么个市场要在外面做一些内地市场已经在做的事情。实际上,现在就是两大金融体系,一个是中国的金融体系,一个是世界的金融体系。 这两大金融体系以前是不搭边的,后来由于经济体系之间已经是互联互通,互相依赖,这就使得两个金融体系不可能长期处在这两个不相交的圆。后来大一点变成中间有资本项下管控,两个圆有交汇的地方了,将来这两个圆一定是会越来越靠拢,但完全重叠也不可能。因为完全重叠的话,那就是要么全部世界市场都说中文了,要么我们中国人全部都去直接说英文了。所以,这两个市场到最后一定会达到相对稳定的既有深度重叠又有深度分别的状态。 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世界这么大的市场,一定要互相有一个很好的翻译,实现连接与转换功能,因此香港必须永远要在这儿。 为什么企业要实现两地上市?因为两边的投资者是不一样的,有的投资者愿意到内地去,有的内地投资者愿意到香港来,但是一定还有很多国际投资者是不愿意来内地,但是愿意来香港的,也一定有很多的内地投资者不愿意来香港或者是来不了香港。那就意味着,两边永远有两个不同的池子。 同样的事情两边都会不断的做,表面上看会有竞争,但这个竞争最后并不是说一个压倒另外一个,一定有各自独立的逻辑和空间。 何伟: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是内地市场的国际化也好,还是将来的一体化也好,港交所的地位或者它的独特功能,是深交所和上交所没法替代的。 李小加:对,就是说也不一定非得要替代,因为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我们永远是自己有各自干事情的逻辑。 何伟:深交所跟港交所其实很近,就隔了一条深圳河,又都在粤港澳大湾区里面,那么下一步深交所跟港交所之间有没有什么更多的合作,一起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李小加:我们和深交所之间可能从感情上、从距离上、从文化上更相近,所以说合作的基础其实是巨大的,从这点来看是非常有信心。 何伟:今年内地资本市场发展很快,但是仍有很多地方不完善、不成熟。你作为旁观者看内地的资本市场,觉得下一步应该在哪些方面改进? 李小加:我觉得我们在外边市场运作的人,非常难给内地市场的建设提所谓的建议,因为两个市场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基础逻辑。 国际市场是一个从下至上发展出来的市场,因此它有一个长期的自发和自动性。那么顶层的监管,是在底层逐渐的发展出来以后,一步一步的自然产生,或者一步一步给逼出来的。 国际市场一开始富人参与,从小山坡慢慢的开始往上走,在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把交易所这些东西建起来,以后又慢慢的朝下往大众走,然后慢慢的出来一个个的券商等机构,再一点一点的把散户像蜂窝式的组织出来的一种金字塔型的市场。 内地市场只有短短30年的历史,从一开始就是顶层设计,但是又是底层全面参与的这样一个市场。换句话说,内地市场的建设一上来就是从山顶上开始的,在组织市场时又是全体人民直接在平原上以一个个散户的身份共同参与,所以这个市场充满了挑战。 把内地市场做出来的顶层设计者其实是太难了,由于散户已经进场了,这个是对内地资本市场的巨大考验。所有的政策、监管迅速抵达民众,中间没有很大的伸缩性和缓冲地带,这样的话,监管面对的经常是非常的困难和挑战,所以我对他们充满了敬佩。 卸任不离场 拿个棒子接着跑 何伟:你干了11年,马上就要卸任了,是不是到了It's time to say goodbye。回想这11年,会有很多感受,有没有做一个小结? 李小加:我倒没有这种心境,不知道为什么,如果说我彻底退休了,回家抱孙子了,我可能会有你说的这种say goodbye的冲动。我自认为还是个中青年,可能是换个赛道在那边再拿个棒子接着跑,只是说干什么现在还不知道而已,所以觉得自己好像还在运动场上。 何伟:即将离任之时,我想,你是有些话希望跟港交所的员工分享的。 李小加:我和我们港交所的2000位员工,特别是在香港的1000多位员工,这11年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因为疫情的原因,最后走的时候都不能好好的见个面,这个很遗憾。本来我们每年有一个圣诞晚会,我的一个愿望就是卸任那天,在最后晚会时跟所有到场员工要握一个手,这个可能不太容易实现了。很希望有个机会跟大家说,谢谢大家。 何伟:我看你的履历,人生跨度很大,最早在中国日报工作过,后来到了美国读书,之后到了华尔街,又到了港交所。这一圈转下来,特别想听听你有什么感悟? 李小加:感悟是很清晰的,咱们这个年代的人是很幸运的,因为我们看到了很多人可能一辈子在书里都看不到的事。尤其像你们一直做新闻媒体的人,我最羡慕你们,每天都在思考,每天都在观察,把你们的想法拿出来以后来改变这个世界。但我们可能走在这世界,经常是很虚幻的感觉,天天是事务性的繁琐。 何伟:如果让你重新选择职业的话,你选择在媒体干,还是愿意在资本、金融领域干? 李小加:我觉得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老天爷给的,所以说基本不是选择的,那我们的职责就是该你干的事就干好。 (作者系证券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城市经济的微循环系统,发挥着最基础、最充分的物质交换功能,维护着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转。 木木 学过初中生理课的人大约都知道,微循环系统对人体至关重要,它的运行状态在基础层面决定着人体的存在状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身体、关注健康,往往都本能地聚焦于一些大器官的状态,很少有人会关注自身微循环的好坏。 这个重要系统之所以很难引人关注,一是其藏身机体的最底层,人的感觉力很难触及这种深度和细微处;二是这个系统很“抗造”,遇到问题,一般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勉力而为,或迂回曲进,总归是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尽量不惹麻烦,总是这样不痛不痒,当然就仿佛根本不存在。有此一二,也就难怪人们对此无意识,即使因为这个系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终致一些重要器官出现状况,引人注意、惹人担忧的也是这些器官的安危,人们的注意力一般很难顾及这个微系统。 相关的专业研究早就证明,人体的许多健康问题,根源都是这个微循环系统出了问题;如果能把注意力、保障力集中于此,采取的手段、措施集中于此,保障身体健康往往能事半功倍。保证这个系统的健康,其实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难事,首先要在意识上重视,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其次,要保证营养供应的通畅,不能做戕害这个系统健康的事情,比如,抽烟、喝酒之类的不良嗜好,都能对这个微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只要微循环系统足够健康,人体的健康就有最基本的保证。 人体如此,城市经济体系也一样。在这个体系中,其实也有一个这样的微循环系统,深入在城市经济的最底层,发挥着最基础、最充分的物质交换功能,维护着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转。流动摊贩、马路经济,就是这个微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微循环系统在经济整体运行中充分发挥作用,除了有非常重要、能力极强的解决就业的功能外,还具有由此而来的释压功能,当经济及整个体系遭遇极端情况,微循环体系比较充分的就业功能,能在相当大程度上释放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压力,既能发挥救急当下的积极作用,对未来发展也产生作用面广泛、更基础的积极作用。 除了这些重要功能外,这个微循环系统还有一个更不引人注意但又格外重要的作用,即商业人才的训练、培养功能。老徐的朋友老郑,二十多年前准备“下海”经商之前,为了“锻炼胆量”,领了七八岁的儿子,拎个塑料水桶,跑到家附近的永定河引水渠边上,先从水渠里拎捅水上来,就站在路肩,高举了手臂摇着毛巾招呼往来的车辆擦车。父子俩路边儿擦车,整擦了一个暑假;然后,老郑就毅然决然地一猛子扎进了“商海”,扑腾了二十多年之后,除了自己站稳,还几乎把全村儿的人都招呼到北京来。 当年,永定河引水渠边上的擦车大军,大约也算得上京城一景。在这些“流动摊贩”、“马路经营者”的队伍里,既有老郑这种雄心勃勃、“磨刀霍霍”的人,也有许多初来北京还有点儿找不着北的谋生者,还有相当数量的城市下岗者。这种几乎没有成本,只需自备两条毛巾、一个或大或小的水桶——有的连桶都没有——就能干起来的买卖,既解决了这些人或迫切、或不太迫切的现实需求,更为许多人未来的新生活积攒了“第一桶金”。 老郑们用自己的生活,诠释了“摊儿经济”的重要性,其实,在更早一些的时候,摆在前门楼子附近的大碗茶摊儿,已经大大方方、挺胸昂头地宣示过自己存在的意义。对城市经济系统而言,这种深入社会经济基质层的“微经济”、微循环系统,意义巨大,除了上面提到的在经济方面的积极意义之外,在文化、精神层面,也蕴含着巨大的人文价值,毕竟许多外乡人接触一个城市、认识一个城市,往往就是由此开始的。 因此,5月27日,中央文明办发布的消息——“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就极具积极意义,既具经济方面的积极意义,也对社会、文化方面有积极影响。至于“微经济”、微循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更有耐心、且有针对性地一一予以解决,也是对社会管理体系进步历程中一个极大的促进,也很有意义。
摘要 【李大霄:“温柔牛”来了 中国股市的核心资产将受到全球投资人争抢】今天的话题是2021年全球争抢中国的核心资产,向大家报告一下。为什么2021年中国的地位将会迅速提升,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将会迅速提升,中国的产品,中国的消费习惯,将会引领全球,这个趋势已经出来了。那么中国股市里面的核心资产,包括中国的债券市场将会遭到全球投资人的争抢,这个结论告诉大家了。(证券日报) 中国股市的温柔牛到了。 证券日报办的不错,今天的话题是2021年全球争抢中国的核心资产,向大家报告一下。为什么2021年中国的地位将会迅速提升,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将会迅速提升,中国的产品,中国的消费习惯,将会引领全球,这个趋势已经出来了。那么中国股市里面的核心资产,包括中国的债券市场将会遭到全球投资人的争抢,这个结论告诉大家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疫情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呢?疫情现在第二波出现了,第二波出现之后,死亡的人数要比第一波小一些,我们从今年的年关过了之后,后续疫苗时代将会出现,疫苗开始之后,那整个对疫情将会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看看全球的经济情况将会在2021年将会复苏。这个趋势还是比较明显,比较大概率的,不管是从OECD这么一个综合领先指标来看,我们从中国、美国、欧洲、日本,四个主要经济体的领先指标来看,也可以看出来。 还有从IMF的预测来看,明年将会是一个确定性的复苏年,而中国将在整个经济的贡献度会大幅度超越其他几个经济体。 还有我们从这三个中美德国家的主要债券收益率情况,向大家报告一下,从5月份这个地方开始,我有一个结论,债券市场的熊市就到来了,全球现在最大的泡沫是从这个地方开始,全球17万亿负收益率债券的泡沫,在这个地方开始爆破了,不要抱任何的幻想,这将是一个非常长时间的全球性的泡沫,这个地方会使到很多不信泡沫会爆破的债券投资人,会遭受长时间的痛苦。而中国的债券将会受到其他负收益率债券投资人的争抢,中美之间有250个基点的历史巨大的新高,是在上个月出现的。而且现在的情况,从5月份开始,全球的债券市场的收益率在抬升,滕泰先生讲明年还是要降息,但是我告诉大家,实际的利率水平是全球性的升高,这是一个给大家比较确定的方向。 还有我们从股票市场的波动情况来看,现在恐慌指数在下降,美国股市再创历史新高,包括标普、纳斯达克和到道琼斯都在创历史新高,这是全球高额的流动性推动的这么一个牛市,而且这个牛市我们看美联储是放出7万亿美元,全球的央行是放出超过10万亿美元的流动性推动的这么一个市场。 美国的经济情况现在是在恢复当中,特朗普总统给每个家庭发几百美元,每个家庭的几百美元在网上要买东西,只有中国在疫情控制下恢复性增长,美中和美西航线的航运运价是翻了三倍,现在抢集装箱的人拼命去抢箱子,抢不到,现在是这么一个状态。什么意思,是中国在生产的商品源源不绝供应给其他的国家,现在是这么一个状态。 我们看看美国的失业率情况,从一个非常高的接近15%的状态回落了的过程,现在还是在恢复阶段。油价在中行原油宝问题出现的当天,我有一个建议,中国在这个时候要完成我们的石油战略性储备,应该是把握天赐良机,不要在实物上去做,我们要用金融手段锁住这个成本,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千载难逢的时期,完成我们国家的战略性石油储备。 大宗商品在涨,铁矿石在涨,煤炭在涨,这个状态从谁都不起眼的这些商品里面,是明确性的在上涨。 我们再看逻辑是什么,逻辑就是欧洲是零利率,甚至是负利率,美国是零利率,这个状态造成了那些避险资产的高涨。我在前两个月的时候,跟一个做黄金的大多头在辩论,要注意流动性过度宽松的时候,其实顶点已经出现了,也就是说我们对黄金的那种非常狂热的追捧,超过2000美元之上,还在短期狂热的时候,要引起一点点的谨慎,我们对很多的避险资产,我们不能够在一个流动性开始收缩,或者是不再大规模增加的时候,还那么狂热。我们再看看美元指数为什么现在下来了,是采用一个弱美元的方法,来减少它的还债成本,而且这个在2021年还会继续,人民币会在明年,会继续偏强。 在全球央行零利率,负利率的状态下,中国央行还保持一个正常的利率水平,加上人民币升值,这个时候中国的核心资产将会受到全球投资者的争抢。而且国内的经济形势,滕泰先生讲得比较多了,我把这个地方跳过去。 总体来看,我是基本同意滕泰先生的观点,明年是一个恢复阶段,特别是一季度,数据会有飙升,但是全年平均下来,是两年5%的增长,这样一个增长在全球的经济体里面,还是一个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们看看工业企业的利润是在确定性的回升,前十个季度规模以上的已经转正了,我们看到了整个利润将在明年还会继续上升。总体的情况来看,还是一个回升的阶段。 最后我讲一下股市,市场还是有前景的,为什么呢?大家看一看这条线,为什么我在这个地方,或者是这个地方,我说6124是长期估值顶部呢?因为绿线超越了蓝线,为什么我在这个地方谈这个是地球顶,绿线大幅度超越了蓝线,没有钱了。我们现在仍有一点点的距离,这是我对钱的看法。A股市场怎么看,现在是什么阶段,现在处于在低位回升的一个中间阶段,这个阶段把它市场剖析出来看,怎么看,蓝色这一部分,仍然是具备投资价值的,蓝色这个部分就是蓝筹股大盘股这一部分,仍然还是在市场的低位。而高位,市场贵的东西,也是有的,市场便宜和贵是在哪里?现在3333点是上证指数的一个起点,风险在39倍这里,机会在11倍这里,现在这个阶段是风险和机会并存的阶段,里面有机会,同时里面有也存在风险。 风险在哪里?现在40%的股票存在风险,而且风险巨大,加上这里,60%的股票是有一点风险的,还有一些少部分的股是有一点机会的,但是这个家数会比较少。做好人,做好人,得好报的这么一个道理就在这里,我们要买好股票。尚主席说的理性投资和价值投资,才是真正的出路。 我们再看看现在整个市场来看,机会在哪里?第一大机会,恒生国企指数是整个市场的第一大机会,第二大机会看一看上证50,第三大机会是沪深300,它比北京、上海,买房子的机会要多一些的。这是做股息收益和房租收益的比较。再看看现在的市场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呢?部分上市公司在减持,我要减持100亿去改善生活,可能改善生活不需要100亿,但是对那些改善生活需要100亿,千千万万的人拿几万元改善生活,要非常小心。所以要做好人,买好股,方能得好报,要认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买公司就是买董事长,你要判断这个董事长是好人,还是坏人,你就要买他,不要把钱被别人赚走了,还帮别人数钱。很多人并没有兑现他的承诺,很多人在这个市场上完全没有兑现自己刚刚上市的承诺,而且都是一边在减持,一边在画一个美丽的图画,这个是要注意的,非常警惕的。 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在两个季度,三个季度,已经在增长了,利润也是在增长过程中的。利润在哪里?第一大机会是银行,第二大金矿是非银行金融,第三大金矿是房地产,很多人说你为什么跟大家说得不一样,银行有什么好的,金融企业占整个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我觉得里面有金矿。很多人说这个东西不好,但是很多城市摇号是买不到房子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去抢的东西,我不知道它好不好。 还有就是上市公司到底哪个行业有机会,我觉得排在这一边的行业,里面的机会要比别的行业的机会要大一些,排在左边的机会相对要大一些。 总的来说,机会在哪里?从右边数过去,左边出现了明显的风险,这个地方的风险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历史的机遇很难打破高科技,大家看一下估值的顶点在哪里,我告诉大家三个股票,阿里、腾讯、苹果的估值是30,哪个公司要比这三个公司要好,你就能够超越它的估值水平,如果不是,听李大霄的。 最后谈一谈市场明天将会怎么走?整个30年以来,我对市场的看法,325点是底部,第二个底部是998点,第三个底部是1664点,需要勇气。第四个底部就是我被挨骂了三年的钻石底,这个地方我呼吁养老金应该在这个地方进场,我现在还呼吁养老金和社保基金应该在低位,外资大量配置完成之前,完成我们的配置。第四个底部是我说的婴儿底,少鹏兄给我说了一句话,你的婴儿起的名字要比钻石底起的名字要好,因为它有温度的。为什么婴儿底击穿了,我说婴儿尿布,又击穿了,我说是少年底。在今年最危险,最痛苦的时候,我用一个名字叫做战疫底,很多人说底部不是破了吗,好像是错了,核心资产逐级上行,这就是我起的这个名字的意义之所在。 我们看看这一条线,横跨了中国股市13年,13年的时光,3000点我认为是一条地平线,而过去是在3000点上下波动,而后面将是在这个上方勇敢的飞翔。 这就是我今天带给大家的一点点看法,我们明年再来检验一下是否正确。祝证券日报越办越好,祝投资者投资顺利,把我说的九个字,写在床头上,每天默认三遍,有奇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