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银行业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的冲击,整体业绩实现超预期增长。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小银行的营收增速已现负增长,未来还将面临“大考”。 2020年一季报尘埃落定,面对疫情,银行业展现出相对较高的“抗压能力”。数据显示,36家上市银行营业收入(下称“营收”)、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下称“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9%、5.7%,其中,22家银行营收实现双位数增长,18家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10%。 从长三角区域看,15家注册地在长三角的上市银行整体风险亦可控,但业绩分化较为明显,更有银行营收同比负增长。 长三角银行业绩分化 目前来看,疫情对银行业的影响似乎并不大。长三角上市银行中,宁波银行(行情002142,诊股)和无锡银行(行情600908,诊股)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速均超过30%,分别达33.68%和31.01%;杭州银行(行情600926,诊股)以25.36%的增速排名第三。此外,张家港行(行情002839,诊股)、江苏银行(行情600919,诊股)等7家银行营收增速超过10%。 归母净利润方面,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常熟银行(行情601128,诊股)分别实现19.26%、18.12%和14.05%的同比增长。此外,还有南京银行(行情601009,诊股)、江苏银行等7家银行归母净利润录得双位数增长。 “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港股03988)体系风险应对能力已有大幅提升,拨备充足,承受风险能力较强,虽然疫情对业务和业绩的冲击不可避免,但整体风险可控。”德勤中国审计及鉴证合伙人曾浩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今年一季度以来,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精准释放流动性,支持普惠金融和三农小微。各商业银行充分利用灵活的信贷政策及低成本普惠资金,精准实施信贷投放,促进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总之,经济稳则金融稳,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韧性,中国银行业有能力继续穿越周期,与实体经济和普惠金融服务相互促进,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虽然银行属于周期性行业,但其一定程度上具有盈利前置及风险滞后的特质。换言之,疫情对银行的影响在一季度尚未完全显现,银行后续仍面临较大挑战。 事实上,今年一季度,江阴银行(行情002807,诊股)营收同比增速已现负增长,为-3.35%;上海银行(行情601229,诊股)也仅录得0.54%的营收同比增长。归母净利润方面,上海地区银行的增速相对较低,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港股03328)、上海银行、浦发银行(行情600000,诊股)均为个位数增长。 同时,尽管归母净利润增速位列长三角上市银行前三甲,但常熟银行今年一季度的个贷业务下滑明显。数据显示,截至季末,该行个贷619.31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4.71%,与2019年末24.92%的同比增速相比,可谓大幅下滑。 “当前,受经济周期和病毒疫情造成的叠加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信用风险集中承压。同时,国际供应链体系受挫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将影响银行体系未来的信贷投放布局。”曾浩称。 数字化转型或成关键 业内人士认为,对中小银行而言,2020年将是市场化重组的关键之年,资本金注入、公司治理、完善内控等将会全面有序推进及加强。同时,新冠疫情来袭,也让“无接触服务”等成为热点。可以说,未来银行提升线上化服务能力,推进网点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小银行过去依赖于网点的线下沟通、交流,但现在被迫转为线上直接与大行竞争,将极大暴露自身短板,且短期内难以弥补,恐将进一步导致客户流失。 德勤中国银行及资本市场行业主管合伙人郭新华认为,随着“2025规划”正式开启,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机构体系功能定位逐步清晰,高风险的中小银行面临并购重组,问题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处置事件或更加频繁,行业整合相应加快。 在近期发布的《砥砺前行,智启新章:2019-2020中国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中,德勤指出,银行在以客户为中心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将面临五大挑战,包括需要强化转型认知,精准定位转型战略;亟待统筹应用场景,落实数据分析结果;亟待提升数据质量,强化数据安全管理;改造传统技术平台,推动金融科技赋能;优化组织人员体系,推动数字化转型。 “疫情带来的冲击更加凸显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能力的重要性,银行业资产质量整体承压,但数字化转型较好的机构会迎来更广泛的业务机遇。”郭新华表示,未来,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的结合将成为未来银行业布局的重点。 “银行管理层需要更多地专注于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即如何最有效的利用技术、人员和流程来实现数字化转型。只有那些拥有协作和创新文化(行情300336,诊股)机制来推动变革的金融机构,才能在未来十年实现技术投资的真正回报。”郭新华强调。
财联社5月18日讯,央行发布2020年4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4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为2415.11亿元,环比下降29.31%,深市日均交易量为3862.89亿元,环比下降26.64%。 以下为原文: 一、债券市场发行情况 4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4.8万亿元。其中,国债发行4366.4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2867.6亿元,金融债券发行9776.2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1.6万亿元,资产支持证券发行601.5亿元,同业存单发行1.3万亿元。 截至4月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104.6万亿元。其中,国债托管余额为16.4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托管余额为22.8万亿元,金融债券托管余额为24.3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托管余额为24.4万亿元,资产支持证券托管余额为3.9万亿元,同业存单托管余额为10.8万亿元。 二、货币市场运行情况 4月份,银行间货币市场成交共计122.7万亿元,同比增长42.23%,环比增长14.30%。其中,质押式回购成交102.8万亿元,同比增长45.99%,环比增长12.60%;买断式回购成交0.8万亿元,同比增长13.20%,环比增长21.69%;同业拆借成交19.1万亿元,同比增长26.11%,环比增长24.10%。 4月份,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11%,较上月下行29个基点;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11%,较上月下行33个基点。 三、债券市场运行情况 4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成交25.5万亿元,日均成交1.16万亿元,同比增长44.83%,环比增长4.20%。交易所债券市场现券成交2.0万亿元,日均成交952.2亿元,同比增长166.29%,环比增长8.3%。4月末,银行间债券总指数为205.74点,较上月末上升2.80点。 四、股票市场运行情况 4月末,上证综指收于2860.08点,较上月末上涨109.79点,涨幅为3.99%;深证成指收于10721.78点,较上月末上涨759.47点,涨幅为7.62%。4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为2415.11亿元,环比下降29.31%,深市日均交易量为3862.89亿元,环比下降26.64%。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各行各业工资水平怎么样?哪些领域工资高?哪些行业增长快?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201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城镇私营单位和规模以上企业分岗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情况。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稳步增长,公共服务和消费升级相关行业,科教、信息和交通等新兴行业工资均呈现较快增长势头。 6行业年均工资超10万元 首先,工资整体走势怎么样? 3组平均数据来勾勒——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522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050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8%;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3604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2%。 “2019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稳步增长。”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副司长孟灿文说。 哪些行业工资高? 分行业门类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工资最高,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位居前三。 在城镇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5301元,金融业76107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67642元。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则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61352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33459元,金融业131405元。 在非私营单位中,共有6个行业年平均收入超过10万元。除了上述三个行业,还包括卫生和社会工作,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行业红火带动工资上涨 哪些行业工资增长快?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成果进一步巩固,带动相关行业平均工资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孟灿文说。 这在采矿和制造领域表现明显。2019年,采矿业就业人员在城镇非私营单位和城镇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11.8%和12.7%。制造业就业人员在城镇非私营单位和城镇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8.4%和7.3%。 高技术相关制造业和一些短板领域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也实现较快增长。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医药制造业及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13.0%和10.3%,土地管理业和水利管理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23.4%和13.3%。 另一方面,与公共服务和消费升级相关的行业平均工资较快增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201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新闻和出版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13.7%和13.4%。 居民生活消费相关服务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持续增长。201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中,与民生和消费密切相关的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居民服务业、邮政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16.6%、10.8%和10.4%。 新兴行业工资上涨有潜力 从此次发布的数据来看,科教、信息和交通等新兴行业工资水平呈现可观潜力。 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0.5%,城镇非私营单位中,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高等教育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15.9%、10.2%和13.2%,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工资增速6.1、0.4和3.4个百分点。 孟灿文指出,“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研发投入不断加大,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实行更加灵活的薪酬制度,科研和高等教育领域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快速增长。” 信息技术广泛渗透,也为一批就业人员带来不错的收入。 一方面,网上零售快速发展。2019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9.5%,相应地,城镇非私营单位中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长10.5%,高于全国平均工资增速0.7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互联网应用不断拓展。城镇非私营单位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长13.6%;城镇私营单位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长11.8%,增速均比上年加快。 同时,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人流物流增加,交通领域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稳步提升。201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中,航空运输业和铁路运输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11.5%和10.0%。
(2020年5月15日) 国家统计局 4月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内疫情防控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复工复产复市扎实推进,生产需求逐步好转,基础产业支撑有力,市场预期总体稳定,新动能逆势增长,经济活跃度提升,主要指标延续了3月份以来恢复改善势头。 一、工业生产由减转增,制造业增速回升明显 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3月份为下降1.1%;环比增长2.27%。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9%,降幅比1-3月份收窄3.5个百分点。4月份,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0.5%;股份制企业增长4.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9%;私营企业增长7.0%。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0.3%;制造业增长5.0%,3月份为下降1.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2%。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4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5%和9.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6和5.4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光缆,挖掘、铲土运输机械,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8%、40.8%、29.2%、26.6%、26.2%。 二、服务业降幅收窄,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 4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4.5%,降幅比3月份收窄4.6个百分点。1-4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9.9%,降幅比1-3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4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同比分别增长5.2%、4.4%、1.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同比分别下降5.0%、6.6%、33.7%,降幅比3月份分别收窄9.7、8.1、15.4个百分点。1-3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5%,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4.0%。4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1%,比3月份上升0.3个百分点。多数行业业务活动稳步恢复,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4个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50.0%。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51.9%,比3月份上升2.6个百分点;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9.2%,上升2.4个百分点。 三、市场销售有所回暖,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占比持续提高 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178亿元,同比下降7.5%,降幅比3月份收窄8.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2%。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758亿元,同比下降16.2%,降幅比1-3月份收窄2.8个百分点。4月份,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4558亿元,同比下降7.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620亿元,下降7.7%。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2307亿元,下降31.1%;商品零售25871亿元,下降4.6%。基本生活类商品较快增长,4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和饮料类同比分别增长18.2%和12.9%。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改善,4月份,通讯器材类和文化办公用品类分别增长12.2%和6.5%,比3月份分别加快5.7和0.4个百分点。网上零售较为活跃,1-4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30698亿元,同比增长1.7%,1-3月份为下降0.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8.6%,比1-3月份加快2.7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1%,比1-3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好转,高技术产业投资降幅明显收窄 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36824亿元,同比下降10.3%,降幅比1-3月份收窄5.8个百分点;4月份环比增长6.1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1.8%,制造业投资下降18.8%,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3%,降幅分别比1-3月份收窄7.9、6.4、4.4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3973万平方米,下降19.3%;商品房销售额31863亿元,下降18.6%,降幅分别比1-3月份收窄7.0和6.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4%,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6.0%,第三产业投资下降7.8%,降幅分别比1-3月份收窄8.4、5.9、5.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3.0%,降幅小于全部投资7.3个百分点,比1-3月份收窄9.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下降3.6%和1.7%。高技术制造业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投资增长15.4%。高技术服务业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投资分别增长28.0%、25.6%、12.5%。社会领域投资下降3.1%,比1-3月份收窄5.7个百分点;其中,卫生、教育领域投资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分别增长4.7%、2.9%。 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回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扩大 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涨幅比3月份回落1.0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9%。1-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5%。分类别看,4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11.3%,衣着下降0.4%,居住下降0.3%,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1%,交通和通信下降4.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0%,医疗保健上涨2.2%,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4.8%。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上涨1.2%,鲜菜下降3.7%,猪肉上涨96.9%,鲜果下降10.5%。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1.1%,涨幅比3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 4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1%,降幅比3月份扩大1.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8%,环比下降2.3%。1-4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2%和1.5%。 六、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略有上升,主要群体就业总体稳定 1-4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54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少增105万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比3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16-24岁人口、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3.8%、5.5%,分别比3月份高0.5、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比3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4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4.3小时,比3月份减少0.5小时。 七、货物出口同比增长,贸易结构继续优化 4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24966亿元,同比下降0.7%,降幅比3月份收窄0.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074亿元,增长8.2%,3月份为下降3.5%;进口10892亿元,下降10.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3181亿元。1-4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90713亿元,同比下降4.9%。其中,出口47435亿元,下降6.4%;进口43278亿元,下降3.2%。贸易方式结构继续优化。1-4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8%,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3.2%,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有所改善,我国经济运行正逐步向常态化复苏。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境外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经济稳定复苏仍面临诸多挑战。面对复杂局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有效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助企纾困,稳住经济基本盘,力促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附注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均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3)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的影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修订,2020年月度增速按照可比口径计算。 (5)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对上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修订,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6)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 (7)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 (8)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表 2020年1-4月份主要指标数据 指 标 4月 1-4月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3.9 … -4.9 (一)分经济类型 国有控股企业 … 0.5 … -4.2 股份制企业 … 4.0 … -4.9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3.9 … -8.9 私营企业 … 7.0 … -5.6 (二)分三大门类 采矿业 … 0.3 … -0.8 制造业 … 5.0 … -5.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0.2 … -3.9 (三)主要行业增加值 纺织业 … 2.0 … -10.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3.2 … -3.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4.2 … -7.6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4.6 … 1.7 通用设备制造业 … 7.5 … -9.0 汽车制造业 … 5.8 … -15.0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5.7 … -7.3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9.0 … -5.8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1.8 … 1.8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0.2 … -3.9 (四)主要产品产量 发电量(亿千瓦时) 5543 0.3 21388 -5.0 生铁 (万吨) 7202 -1.2 27799 1.3 原煤(万吨) 32212 6.0 115244 1.3 粗钢 (万吨) 8503 0.2 31946 1.3 钢材 (万吨) 10701 3.6 37439 -0.2 水泥 (万吨) 22347 3.8 52095 -14.4 原油加工量(万吨) 5385 0.8 20348 -3.4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 493 3.8 1912 2.6 焦炭(万吨) 3855 -1.3 14835 -2.9 硫酸(折100%) (万吨) 719 8.6 2586 -6.3 烧碱(折100%) (万吨) 286 -3.4 1109 -5.6 乙烯 (万吨) 168 -1.4 683 0.7 化学纤维 (万吨) 519 2.7 1753 -5.0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7480 -6.8 30441 -0.3 微型计算机设备 (万台) 3105 26.2 8710 -6.5 集成电路 (亿块) 220 29.2 722 20.6 汽车 (万辆) 210.0 5.1 557.3 -32.3 其中:轿车 (万辆) 78.2 -2.0 207.6 -36.8 (五)产品销售率(%) 98.0 0.8 (百分点) 96.8 -1.3 (百分点) (六)出口交货值(亿元) 9790 1.1 33892 -7.5 二、服务业生产指数 … -4.5 … -9.9 三、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亿元) … … 136824 -10.3 其中:民间投资 … … 77365 -13.3 分产业 第一产业 … … 3102 -5.4 第二产业 … … 40937 -16.0 第三产业 … … 92785 -7.8 四、房地产开发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 … 33103 -3.3 其中:住宅 … … 24238 -2.8 办公楼 … … 1530 -4.8 商业营业用房 … … 3145 -10.4 (二)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 … 740568 2.5 其中:住宅 … … 521043 3.8 办公楼 … … 31348 -2.2 商业营业用房 … … 78232 -9.7 (三)房屋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 … … 47768 -18.4 其中:住宅 … … 35248 -18.7 办公楼 … … 1370 -28.7 商业营业用房 … … 3873 -20.4 (四)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 … 19286 -14.5 其中:住宅 … … 13709 -14.5 办公楼 … … 703 -7.5 商业营业用房 … … 2151 -22.8 (五)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 … 33973 -19.3 其中:住宅 … … 29916 -18.7 办公楼 … … 643 -32.0 商业营业用房 … … 1828 -29.1 (六)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 … 31863 -18.6 其中:住宅 … … 28291 -16.5 办公楼 … … 883 -37.5 商业营业用房 … … 1920 -34.5 (七)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 (亿元) … … 47004 -10.4 其中:国内贷款 … … 8730 -2.5 利用外资 … … 23 -31.6 自筹资金 … … 14875 -5.2 定金及预收款 … … 13990 -18.9 个人按揭贷款 … … 7601 -5.4 土地购置面积(万平方米) … … 3151 -12.0 商品房待售面积(万平方米) … … 52255 1.7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8178 -7.5 106758 -16.2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 10588 -3.2 37608 -16.3 (一)按经营地分 城镇 24558 -7.5 92413 -16.3 乡村 3620 -7.7 14345 -15.4 (二)按消费类型分 餐饮收入 2307 -31.1 8333 -41.2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 505 -27.9 1786 -38.6 商品零售 25871 -4.6 98425 -13.1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 10083 -1.5 35822 -14.7 粮油、食品类 1154 18.2 4996 13.8 饮料类 166 12.9 635 6.3 烟酒类 261 7.1 1109 -9.8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799 -18.5 3057 -29.0 化妆品类 224 3.5 876 -9.4 金银珠宝类 155 -12.1 583 -32.5 日用品类 471 8.3 1787 -1.2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607 -8.5 2002 -24.5 中西药品类 433 8.6 1644 4.3 文化办公用品类 261 6.5 923 -0.8 家具类 115 -5.4 359 -23.1 通讯器材类 386 12.2 1451 0.1 石油及制品类 1386 -14.1 4998 -21.1 汽车类 3083 0.0 9400 -22.6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129 -5.8 405 -18.9 六、进出口(亿元) 进出口总额 24966 -0.7 90713 -4.9 出口额 14074 8.2 47435 -6.4 进口额 10892 -10.2 43278 -3.2 七、居民消费价格 … 3.3 … 4.5 食品烟酒 … 11.3 … 14.0 衣着 … -0.4 … 0.1 居住 … -0.3 … 0.1 生活用品及服务 … 0.1 … 0.2 交通和通信 … -4.9 … -2.4 教育文化和娱乐 … 2.0 … 1.9 医疗保健 … 2.2 … 2.2 其他用品和服务 … 4.8 … 4.8 八、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 -3.1 … -1.2 生产资料 … -4.5 … -2.1 采掘 … -11.6 … -2.5 原材料 … -8.8 … -4.3 加工 … -2.2 … -1.2 生活资料 … 0.9 … 1.2 食品 … 3.7 … 4.6 衣着 … -0.6 … -0.4 一般日用品 … -0.1 … 0.0 耐用消费品 … -1.7 … -2.0 九、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 … -3.8 … -1.5 注: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2.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 3.此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图
(2020年5月15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发言人您好,从您刚才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继续改善,经济运行恢复态势是否达到了预期?此外,对4月份经济表现您如何评价?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从我刚才介绍的主要数据和情况可以看到,4月份总体经济延续了3月份以来恢复改善的势头,主要指标呈现积极变化。4月份经济运行主要的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总结: 第一,复工复产扎实推进。国家统计局4月下旬的快速调查显示,截至4月25日左右,规上工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一半以上的企业接近85%,规上服务业企业超过70%,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超过60%。从市场预期看,也呈现环比改善的势头。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0.8%,处于景气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3.2%,其中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59.7%,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52.1%,均比3月份有一定幅度的回升,说明企业的预期在环比来看都出现了一定程度改善。 第二,生产需求逐步好转。从工业来看,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从上月下降1.1%转为增长。从行业看,41个大类行业中28个行业增加值实现了同比增长,增长面扩大;从产品看,统计的612种商品中60%实现了同比增长,产品的增长面比上个月扩大超过20个点;从相关指标看,4月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6%,上月为下降2.8%。从服务业看,服务业的降幅也在缩小,当月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4.5%,比上月收窄4.6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收窄幅度大于整体幅度。从投资看,投资活动呈现回暖态势,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0.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收窄的幅度都在4到8个百分点左右。从市场销售来看,市场销售也呈现改善势头,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7.5%,比上月收窄8.3个百分点,其中升级类商品增速较快,特别是通讯器材类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增长12.2%。从出口看,当月出口超出预期,出口同比增长8.2%。 第三,转型升级态势持续。1-4月份,和互联网相关的新业态、新模式继续保持逆势增长。1-4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6%,比上月加快2.7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24.1%,比去年同期提高5.5个百分点。从工业来看,4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比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一些高技术产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比如光缆、挖掘铲土运输机械增长都在40%以上,工业机器人增长26.6%,保持了高速增长。 第四,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当月城镇调查失业率6.0%,比上月小幅上升0.1个百分点,月度之间波动比较小。从就业主体人群的失业率情况看,25-59岁的人群调查失业率5.5%,比平均失业率低0.5个百分点。从物价来看,物价保持了平稳回落的态势,居民消费价格当月上涨3.3%,比上月回落1个百分点,主要是食品价格回落比较多。当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8%,比上月回落3.5个百分点,其中包括猪肉、鲜果鲜菜等主要农副产品价格都出现了涨幅回落,或者降幅扩大的态势。 从这四个方面来看,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了3月份恢复改善的势头。当然,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这些指标的改善有一定补偿性恢复的性质。为什么这么说呢?从1-4月份主要指标的运行情况看,主要指标仍处在下降区间。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4.9%,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9.9%,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6.2%,进出口下降4.9%。从这些累计的速度看,整体还处在下降的区间,说明整体经济还没有回到往年正常水平。当前境外疫情正在蔓延扩散,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还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国内经济的稳定复苏也面临很多新挑战。面对这种复杂局面,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持续深化逆周期调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释放内需潜力,更大力度助企纾困,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循环,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回归常态。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当前国外疫情仍然在蔓延,在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条件下,二季度的经济运行能否企稳?4月份消费和投资的回暖幅度不是特别大,怎么样看待下阶段的经济走势?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在目前国内外疫情形势比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大家对经济运行的走势十分关注。从连续两个月的数据情况来看,我对未来的走势判断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句话,我们有底气。这个底气来自于我们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完备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超大的市场规模。这些优势在严重疫情冲击下没有受到严重的伤害,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甚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过去几个月抗击疫情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始终保持连续生产,医疗物资快速增长,生活必需品实现了稳定供应,14亿人的基本民生得到了有效保障。底气还来自于现在转型升级的趋势已经基本确立,从4月份主要指标的运行情况大家也可以看到,和新动能相关的领域在疫情冲击下依然保持了增长态势,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可以说是在疫情下实现了逆势增长,所以我们的底气也来自于转型升级的态势确立、新动能的不断发展壮大。 第二句话,我们有信心。信心来自于疫情发生以来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3、4月份连续两个月经济处于恢复改善的势头,本身也体现了经济增长的韧性,也为进一步加大宏观对冲政策、进一步推动复工复产增添了更多信心。目前从一些先行指标来看,比如1-4月份投资中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已经由负转正,从上个月的下降22%转为增长1.1%,说明在投资的项目储备、资金保障上都有好转。从用电量来看,工业用电量在4月份已经转正,从5月上旬最新的监测结果来看,用电量的增幅在持续小幅回升。从这些先行指标来判断,保持经济持续复苏改善的势头是有条件、有基础的。 第三句话,我们有挑战。当前境外疫情扩散蔓延的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冲击仍在复杂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从国内来看,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成果,但是从经济层面来看,经济运行还没有回到正常水平,就业压力还比较大,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还比较多,面临的风险挑战仍然比较多。所以还要保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一方面要抓紧落实落细前面已经出台的宏观对冲政策,另一方面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企业的诉求,及时调整应对政策,推动经济全面回归常态。谢谢。 纽约时报记者: 服务业的数据在4月份还是不错的,但是我们看到,零售业如果刨除零售总额的话,其他的数据并不是太好,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消费者对于可选择性的消费更加谨慎了?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你对数据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在目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观察经济形势必须要放在大背景中来看,疫情防控对生产端和消费端都会有冲击。当前来说,生产端的恢复略快于消费端,这和疫情冲击的特点是有关系的。虽然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已经从应急状态转变为常态化,但是很多聚集性的消费、接触性的消费,还有以此为特点的服务,确实还需要一个恢复过程。数据的变化也可以看出,零售和服务业的复苏仍然是有一定差距的。4月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5%,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了4.5%。这两个之间有什么差异?因为服务业是点多面广的行业,不光有接触性、聚集性的服务消费,很多服务还体现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比如在应对疫情冲击过程中出现的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其实不但没有受到疫情影响,反而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发展。我觉得这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服务业生产指数的好转程度好于零售的好转程度。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我们注意到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5%,降幅比3月份收窄8.3个百分点,这表明市场销售在回暖,请问这种回暖是否是可持续的?在海外疫情不断蔓延的情况下,下一步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潜力应该如何看待?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本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了7.5%,降幅比3月份收窄了8.3个点。从结构上来看:第一,基本的生活类商品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粮油食品类的销售、饮料类的销售都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第二,消费升级类的商品保持了加快增长的势头,包括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其中通讯器材类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速也有所加快。第三,有一些重要的商品销售在回暖,比如汽车这个月销售就是持平的。这些占比比较高的商品销售的恢复对于整体零售降幅的收窄起到增强促进作用。 从下个阶段的走势来看,目前消费升级的势头还在继续。从今年以来各月之间零售变化的趋势来看,大势没有改变,基本生活用品基本保持了平稳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继续较快增长,一些受疫情冲击的行业或者产品销售在目前疫情防控形势变化下也呈现了恢复的势头。因此,虽然消费回升的势头仍然面临一定挑战,在消费端仍然会感受到这种压力,但是,短期来看,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推进,生产生活秩序的逐步回归,消费的环境在逐步改善;长期来看,消费复苏的势头也是有条件得到持续的。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PPI连续下降,反映出现在企业复工复产虽然在持续推进,但是也存在着达产难,包括订单比较少的情况,这是否说明我们的产业链在疫情的冲击下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另外,下一步怎么巩固和增强产业链的优势?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下降3.1%,比上个月的降幅是扩大的。这种下降从结构上来看,主要还是输入性的影响。本月从国际上看,国际原油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行,4月份OPEC一揽子原油的价格比年初的高点下降70%以上。从别的指标来看,比如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的期货价格来看,4月份比3月份下降40%以上。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大幅下降,对和石油相关行业的价格是有影响的,对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是有下拉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在疫情冲击下目前工业市场的需求确实存在下行的风险,刚才我也讲到企业的达产率,达到正常水平50%的规模以上工业接近85%,确实还没有回归到正常的水平,和正常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他的建筑业、服务业都有类似的特点,达产率更低一些。需求的变化会对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从PPI变动的趋势来看,一方面要继续扎实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尽快释放内需潜力;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观察PPI的走势。总的来看,随着国内生产生活秩序的逐步恢复,PPI也有一定向上的支撑。谢谢。 路透社记者: 从现在的趋势来看,预计哪个季度经济能够走出负增长的区间?下一步我们要扩大内需,您觉得着力点在哪些方面?投资还是消费?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你的问题还是关注下阶段的走势。目前从月度的情况看,工业生产当月出现了转正,增长3.9%,但与往年正常的水平和长期趋势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其他指标,如投资、零售、出口和服务业等都处于下降的状态。虽然月度之间有降幅收窄或者个别指标转正的恢复改善势头,但要消除前期严重的疫情冲击带来的影响仍然是有挑战的,不但取决于国内复工复产推进的进度,一定程度上也要受到外部疫情的影响,以及外部经济变化的影响。目前来看,经济发展的走势还需要观察,但从推进复工复产政策取得的成效来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基础把恢复改善的势头持续下去。 另外,刚才您也说到扩大内需方面。在外需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情况下,我们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一方面要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从消费来讲,有两点:一是持续推进线上消费保持增长,二是积极推进线下消费尽快回补。从投资主要指标来看,目前呈现了好转迹象,很多投资活动出现改善,下一步还要围绕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弱项,加大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着力提升产业链水平,提升产业发展基础,在这些上面多下力气,加大力度,更好地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谢谢。 CNBC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就业,按照目前的调查,就业的质量如何?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消费,一线城市的消费情况是什么样的? 刘爱华: 先回答第一个就业质量的问题。从城镇调查失业率的变化来看,月度之间调查失业率的变化是比较小的,2月份6.2%,3月份5.9%,4月份6.0%,月度之间的波动比较小,整体是平稳的。但是从更多的指标来看,目前就业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第一,就业规模低于上年同期,人社部门统计的1-4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54万人,比上年同期少增105万人。 第二,城镇调查失业率高于上年同期,4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6.0%,比上年同期的调查失业率高出1个百分点,说明就业压力确实比较大。 第三,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比较大,比如农民工,在4月末的时候我们组织了一次快速调查,对农民工返乡情况进行了摸底。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在经过一系列有序对接、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等措施的作用下,农民工就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4月末外出农民工规模已经恢复到往年的九成左右,但离正常水平仍然有距离。从高校毕业生来看,今年有874万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所以就业压力确实比较大。 今年我们把就业作为“六稳”和“六保”的首位,可以说是高度重视就业问题,而且采取了一系列很有针对性的措施。在这些措施的作用下,目前虽然就业压力依然比较大,但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我们进行的快速调查显示,城镇在职未就业人群比例,从3月份的18.3%下降至3.5%。这反映出就业质量、就业水平是在提升的。 第二个问题,关于一线城市的消费。我目前只有全国的数据,如果要做城市消费零售的具体观察,我们把这个问题带回去,请你和统计局新闻处联系,会后再给你一个具体解答。谢谢。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记者: 二季度会出现宏观方面的拐点信号,被称为“二季度现象”,但今年的情况可能略为特殊,从今年势头来看,今年的“二季度现象”是否会出现?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大家还是非常关注二季度的走势。刚才我跟大家从指标变化的层面,从国内外形势,从下阶段发展的大环境等方面都做了一些解释,介绍了我们的一些看法。应该说,一方面在各种政策的作用下,在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确实有条件、有基础、有信心,也有底气实现经济的持续复苏和改善。但另一方面确实存在着比较大的不稳定、不确定性,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底线思维,抓住经济运行中的有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释放内需潜力,帮助企业渡过目前的难关,最终实现经济全面回归常态。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现在已经是5月份了,上半年就剩一个月了,您对下半年的经济走势怎么看?出口在我国GDP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海外疫情持续的情况下,今年GDP增速“保6”还有希望吗?这样的全球经济持续到什么时候才可以“春暖花开”?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就出口来讲,出口前景确实面临比较大的不稳定、不确定性。最近,很多国际机构或国际组织公布对今年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包括IMF预测全年世界经济会下降3%,还有世贸组织、联合国等都对全球的经贸活动做了预测,下降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在这种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确实面临比较大的风险挑战。虽然4月份货物出口实现了8.2%的增长,但我们对前景不能过于乐观。今年以来,在一系列稳出口政策的支撑下,外贸企业加强市场调节能力、发挥自身竞争力、开展多元化布局,取得了来之不易的结果。但是,在全球经济收缩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出口也很难独善其身。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是要对风险挑战有充分的估计。 第二个问题,关于对全年经济增长有什么样的预判。我想还是要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释放出我们自身的潜力,积极应对目前所面临的风险挑战,帮助企业主体一起应对眼下遇到的困难,推动中国经济全面回归正常轨道。谢谢。
2019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出炉—— 工资收入稳步增长 各行各业工资水平怎么样?哪些领域工资高?哪些行业增长快?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201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城镇私营单位和规模以上企业分岗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情况。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稳步增长,公共服务和消费升级相关行业,科教、信息和交通等新兴行业工资均呈现较快增长势头。 6行业年均工资超10万元 首先,工资整体走势怎么样? 3组平均数据来勾勒——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522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050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8%;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3604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2%。 “2019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稳步增长。”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副司长孟灿文说。 哪些行业工资高? 分行业门类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工资最高,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位居前三。 在城镇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5301元,金融业76107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67642元。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则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61352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33459元,金融业131405元。 在非私营单位中,共有6个行业年平均收入超过10万元。除了上述三个行业,还包括卫生和社会工作,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行业红火带动工资上涨 哪些行业工资增长快?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成果进一步巩固,带动相关行业平均工资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孟灿文说。 这在采矿和制造领域表现明显。2019年,采矿业就业人员在城镇非私营单位和城镇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11.8%和12.7%。制造业就业人员在城镇非私营单位和城镇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8.4%和7.3%。 高技术相关制造业和一些短板领域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也实现较快增长。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医药制造业及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13.0%和10.3%,土地管理业和水利管理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23.4%和13.3%。 另一方面,与公共服务和消费升级相关的行业平均工资较快增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201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新闻和出版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13.7%和13.4%。 居民生活消费相关服务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持续增长。201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中,与民生和消费密切相关的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居民服务业、邮政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16.6%、10.8%和10.4%。 新兴行业工资上涨有潜力 从此次发布的数据来看,科教、信息和交通等新兴行业工资水平呈现可观潜力。 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0.5%,城镇非私营单位中,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高等教育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15.9%、10.2%和13.2%,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工资增速6.1、0.4和3.4个百分点。 孟灿文指出,“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研发投入不断加大,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实行更加灵活的薪酬制度,科研和高等教育领域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快速增长。” 信息技术广泛渗透,也为一批就业人员带来不错的收入。 一方面,网上零售快速发展。2019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9.5%,相应地,城镇非私营单位中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长10.5%,高于全国平均工资增速0.7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互联网应用不断拓展。城镇非私营单位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长13.6%;城镇私营单位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长11.8%,增速均比上年加快。 同时,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人流物流增加,交通领域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稳步提升。201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中,航空运输业和铁路运输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11.5%和10.0%。(记者 李婕)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雷丽娜
4月28日至5月10日,商务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邮政局、中国消费者协会,开展了第二届“双品网购节”促销活动。 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网上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双品网购节”活动期间,参与电商企业达115家,品牌超10万个,网络店铺超百万家,总销售额达1825.1亿元人民币,较首届活动增长超过1.37倍,带动同期全国网络零售额超4300亿元,同比增长20.8%。其中,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超3800亿元,同比增长33.3%,活动参与商品获好评率达98%以上,有力地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具体来看,第二届“双品网购节”呈现出以下几方面亮点: 一是新老国货表现亮眼。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国货认同感明显提升。有的电商平台上,500多家老字号的成交额超10亿元。多家电商众筹平台的上线新品数量增幅超过60%。有的电商平台推出反向定制国货新品,销量同比增长3倍。 二是新热点不断涌现。活动期间,体感游戏机销量同比增长13倍,节能电器增长2倍,按摩椅、划船机销量翻一番,智能产品、绿色食品增长20%以上。例如,我国某电商平台上,智能数码产品销量增长113%,5G手机销量增长90%。 三是积极缓解出口外销压力。电商平台纷纷开设出口转内销产品销售专区、专场,助力外贸企业对冲外需下滑影响。近万家外贸企业入驻电商平台,有的企业一天卖出1.6万单,和活动前相比,日均销量增长300%。 四是扶贫助农促进城乡双向流通。活动期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40%,其中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零售额增长超50%,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另一方面,“双品网购节”有力推动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进城,活动期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超过70%。 五是直播带货持续火热。各商家与电商平台加快营造直播等消费新场景,全网直播场次超过70万场,观看人数超过29亿。活动期间,有的参与企业联合汽车生产企业,直播销售新车4000余辆,销售额超6亿元;有的联合主流媒体推出带货公益直播,3小时销售额超过5亿元。 六是网购带动线下消费恢复。活动促进了生活服务业线上消费,引流线下店铺。全网在线餐饮销售额环比上月同期增长68%;在线旅游销售环比增长超过150%。“五一”期间,有的电商平台上,武汉市餐饮线上日均消费较前一周增长超过113%。(记者 王俊岭)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雷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