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截至1月27日晚,德赛电池、东山精密、蓝思科技等21家苹果产业链公司发布了2020年度业绩预告,其中18家公司预喜。机构指出,苹果手机产业链仍维持高景气度,看好苹果供应链长期趋势。 业绩持续增长 在上述已发布2020年度业绩预告的苹果产业链公司中,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蓝思科技、长盈科技、长电科技等14家公司业绩预增;2家公司业绩略增,1家公司业绩续盈,1家公司业绩扭亏。 蓝思科技预计2020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88亿元-50.61亿元,同比增长98%-105%。蓝思科技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的客户与产品结构健康并进一步优化,各类主要产品订单充足,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新产品生产及交付顺利。 中金公司指出,苹果iPhone12持续热销,2020年四季度销量创下单季历史新高,预计2021年一季度将延续高成长,ASP(平均售价)方面,2020年下半年蓝思配合的超瓷晶面板ASP有明显提升,预计2021年下半年有望进一步提升;AppleWatch表现超出此前市场预期,预计未来iPad有望复制iPhone的双玻璃趋势,蓝思科技将受益。 德赛电池是苹果iPhone和AirPods等产品电池供应商。德赛电池预计2020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30亿元-6.90亿元,同比增长25.45%-37.40%。 招商证券认为,德赛电池业绩超出预期,主要因为iPhone12ProMax需求佳及新品盈利能力提升,使得综合盈利能力同比、环比提升。此外,公司应收应付外汇对冲以及套保等措施使得汇率变化对公司影响较小。 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是苹果AirPods耳机代工厂商。在2020年三季报中,立讯精密预计2020年度净利润为70.71亿元-73.06亿元,同比增长50%-55%。歌尔股份预计2020年净利润为27.53亿元-28.81亿元,同比增长115%-125%。 歌尔股份表示,业绩增长主要是因为公司智能无线耳机、精密零组件及虚拟现实等相关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盈利能力改善。 长期趋势向好 1月初,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在研报中指出,在2年连续高速成长后,AirPods出货增长将在2021年放缓。正向看待iPhone、iPad、AppleWatch与MacBook在2021年的增长。对A股苹果供应链最重要的iPhone与AppleWatch预计2021年出货量将同比增长15%-20%,分别约为2.3亿部与4100万部。 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了解到,苹果iPhone代工厂富士康的iDPBG部门深圳厂区正在新增招聘员工生产iPhone。 1月13日,财信证券发布研报称,苹果延续的价格策略有利于苹果手机销量增长。不过,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用户的换机需求是否延后还有待观察。苹果在无线充电领域和光学领域的创新,将进一步推动公司无线化战略以及在虚拟现实领域的布局,利好国内无线充电以及光学领域相关厂商。同时,苹果取消标配充电器和耳机,有利于推动第三方配件厂商的业绩增长。相关上市公司将陆续披露的2020年12月营收数据值得期待,苹果手机产业链仍然维持高景气度。 郭明錤认为,中国厂商从海外竞争者取得订单的长期优势仍在,正向看待A股苹果供应链长期发展。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的供货商仍是市场关注焦点:一是具备新业务、新产品导入能力;二是能满足苹果海外生产需求能力;三是2021年新产品、新技术的显著受益者。
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12月20日电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三季度末,中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347.32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315.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5%;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9.7万亿元,同比增长23.9%;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22.44万亿元,同比增长12.4%。金融业机构负债为316.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银行业机构负债为289.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证券业机构负债为7.15万亿元,同比增长28.4%;保险业机构负债为19.87万亿元,同比增长13%。(记者 徐佩玉)《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2月21日 第03版)
对于业绩增长,慧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存军表示:“在中国经济持续复苏、消费者信心改善的背景下,我们与保险公司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定制重疾产品的市场需求好于预期。创纪录的业绩反映了我们依托数据分析能力定制具有吸引力的长期健康险产品的优势,以及通过技术驱动在线平台进行分销等核心竞争力。”(见习记者/林娉莹)
经济增长目标在我国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宏观调控本身,而是已经深刻内嵌到了国家治理体系之中。例如,在国家远景战略和五年规划制定、财政预算和货币金融管理、宏观债务管理与金融风险防范、区域竞争与官员选拔等诸多领域,经济增长速度都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指标。 对于后发国家而言,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是一种虽简单、但易行的宏观调控工具。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史充分证明了其行之有效。笔者在与发达国家学者的交流中常常发现,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并非不想把GDP增长作为目标,而是对于这些已经处于或接近“经济增长前沿”的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增速已经很低、波动也相对不敏感,因而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参考意义变得有限。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我国当前的人均GDP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距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是典型的“追赶型经济体”。因此,一方面,经济增长仍然是国家各方面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前提;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目标管理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仍然能够做到基本有效。 (1)未来宏观经济管理指标将更多反映“质量”与“效益” 诚然,GDP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存在缺陷和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经济跟踪监测与宏观经济管理中需要纳入更多反映“经济发展质量”与“经济发展效益”的指标,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碳排放与生态环境质量、人民生活便利度幸福度、社会保障覆盖广度与深度等。 目前,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在内的若干研究团队正在朝着这一方向展开课题研究,尝试提出适合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指标目标体系。但不论在哪种方案中,GDP指标都仍然是一个关键性指标。 (2)调查失业率等指标尚无法替代GDP增速的作用 调查失业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等指标虽然被认为更市场化、与市场运行景气度联系更紧密,在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实践中被广泛采用;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的特殊性,这些指标尚难以替代GDP增速的作用。 例如,因为超过2亿农民工群体未被有效纳入“调查失业率”统计口径,因而调查失业率指标反映劳动力市场景气度的能力难言完整,有时甚至可能出现系统性偏差。再如,由于住房等资产价格与CPI长期大幅偏离、猪肉价格周期“绑架”CPI、通胀高度结构化、通胀预期分化等因素,因而单独CPI等价格指标也不足以精准把握宏观经济景气度变化。 (3)GDP增速未来仍将是宏观调控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参考 总而言之,在更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之前,不宜放弃GDP增速目标。否则,一是可能让涉及诸多部门的宏观经济管理“失锚”,增加协调困难,容易引发部门间冲突;二是可能滋生部分地方官员的懈怠情绪,出现越往基层越淡化经济增长的错误倾向。事实上,这两个弊端近年来已经出现了苗头,值得引起重视。 在具体操作中,国家层面可根据经济周期节点差异和宏观调控需要,对外选择公布或者不公布GDP预期目标。2020年,在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国内外经济形势面临极大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在五月份召开的两会上选择不对外公布GDP增速目标。 2021年和2022年,受疫情和基期因素的影响,一些经济指标仍将面临非常规波动,其所表征的真实经济含义可能复杂而隐晦。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也建议今明两年全国层面不对外正式公开GDP增速目标。 但必须明确的是:不对外公布GDP增速目标并不代表没有GDP增速目标,更不代表GDP增长不重要。实际上,预算赤字率等指标的背后,仍将隐含一定的GDP增速目标。专业人士对此都心知肚明。而且,“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实现也都内涵着一定的经济增长要求,与GDP增速相关的一系列数量指标至少在未来15年内,仍将是宏观调控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参考。各级地方政府切不可因国家层面不公开GDP增速目标而在促进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有所懈怠。
25日晚间,海尔生物(688139)发布2020年年度业绩预告。公告显示,预计2020年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为37,917.97万元到 42,469.51万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预计将增加19,711.81万元到24,263.35万元,同比增加108.27%到133.27%。扣非净利润润为31,248.48万元到35,432.00万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预计将增加14,514.42万元到18,697.94万元,同比增加86.74%到111.74%。根据海尔生物业绩预告披露,此次业绩增长,一方面受经营性因素影响,公司聚焦物联网转型战略,持续进行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及产品方案的迭代,加速推进渠道及网络的拓展及布局,在实现物联网产品及方案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原有优势产品亦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因公司处置子公司取得投资收益,同时积极使用暂时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理取得理财收益,导致非经常性损益较上年同期增加。根据业绩预告,海尔生物下半年业绩持续发力,保持高增长态势,拉动全年业绩快速增长。有专业人士指出,海尔生物下半年保持高增长势头,主要是因为随着国内疫情逐步稳定复工复产工作有序展开,同时国家在生物安全领域行业利好不断推出,并且因全球疫情导致疫苗冷链需求大量释放,以及海尔生物在物联网转型及场景化创新方面的持续布局,推动海尔生物在2020年下半年业绩涨势明显。
监管提质举措促上市公司“硬核发展” A股渐渐进入“年报季”,近日,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密集披露。记者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整理,截至1月18日发稿前,目前986家A股上市公司公布了2020年业绩快报或业绩预告,业绩增长或预喜公司数量占比超过五成,主要集中在医药生物、化工、机械设备和电子等行业。 市场人士认为,2020年A股盈利增速呈现“V”型走势,上市公司年报业绩延续了三季度的上行趋势。随着去年监管层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的举措落地,未来上市公司将更加聚焦主业,注重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超五成业绩预喜 高市值公司表现较好 记者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梳理,截至1月18日,36家上市公司发布2020年业绩快报,合计实现净利润2617.01亿元,同比增长4.29%;其中,31家公司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 具体来看,上述31家公司中,净利润同比增长超20%的公司有11家,同比增长超50%的有4家。思源电气和申联生物增幅较高,去年分别实现净利润9.43亿元和1.27亿元,同比增长69.09%、62.88%。 此外,950家发布2020年业绩预告的公司中,536家业绩预喜,占比56.42%。业绩预喜的536家公司中,479家预告了净利润变动情况,232家预计净利润最高翻倍,13家预计最高增长超10倍。 招商证券策略分析师耿睿坦对记者表示,A股业绩于2020年二季度开启新一轮上行周期,三季度呈现加速复苏的态势。多项指标如工业企业盈利、中观高频指标、A股年报预告等均显示四季度业绩进一步好转,2020年A股盈利增速呈现“V”型走势。预计2021年一季度A股将会在低基数的影响下实现盈利增速的较大幅度提升,随后盈利增速缓慢回落,但整体盈利中枢相比2020年将会出现明显上移。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明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数据来看,年报业绩延续了三季度的上行趋势。从市值上看,100亿元以上(含)市值的上市公司业绩预计增长占比超过六成,高市值优质公司业绩表现较好。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月18日收盘,上述36家发布业绩快报的公司中,有20家总市值超过百亿元,其中18家业绩同比增长。上述发布业绩预告的950家公司中,255家总市值超过百亿元,其中172家业绩预喜。综合来看,百亿元市值股中,业绩增长或预喜的占比为69.09%。 业绩预喜股集中于 医药生物等四大行业 综合上述536家业绩预喜和31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的公司来看,业绩预喜和增长的公司集中在医药生物、化工、机械设备和电子等行业,分别有66家、65家、64家和52家。 从公司公告的业绩变动原因来看,大多预喜医药生物公司提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如达安基因表示,预计去年净利润为20亿元至22亿元,同比增长2069.63%至2286.59%,业绩增长原因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场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需求量大幅增加。 耿睿坦表示,由于宏观经济保持改善趋势,2020年下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行业利润开始好转。从目前公布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的公司来看,预喜公司数量较多的行业通常具有较高的景气度,且全球经济上行提振多种工业品和消费品的需求,如医药生物板块受益于防疫用品出口、疫苗推进等,化工板块则是受到需求回暖的正向驱动。 李明昊表示,展望2021年,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复苏,上游化工、石化、有色,中游制造行业如机械设备、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行业将持续向好。同时,随着新冠疫苗开始接种,海外及国内的可选消费行业将持续改善,家电、家具、消费电子、汽车、化妆品、珠宝等细分行业预计业绩将明显改善。 耿睿坦认为,预计2021年A股企业盈利增速将会处于相对高位,行业业绩较好的板块可能集中在出口链(海外供需缺口将促使我国出口继续改善)、通胀链(下游产能扩张、库存低位、海外需求修复及弱美元环境等因素使得资源品利润存在较大的修复空间)、疫情受损板块(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期受损较为严重的行业将会出现修复)。 去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发布,从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机制、提高上市公司及相关主体违法违规成本和形成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合力等方面,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出了系统性、有针对性的部署安排。 李明昊表示,可以看到,随着证监会在促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升和打击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上市公司越来越专注公司自身发展,聚焦主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视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