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迎来重要里程碑。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数据,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金融界网1月18日消息 中国经济迎来重要里程碑。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数据,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5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77亿元,增长2.1%。 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生猪生产持续较快恢复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949万吨,比上年增长0.9%,增产565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4286万吨,增长0.9%;早稻产量2729万吨,增长3.9%;秋粮产量49934万吨,增长0.7%。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1186万吨,增长1.1%;小麦产量13425万吨,增长0.5%;玉米产量26067万吨,持平略减;大豆产量1960万吨,增长8.3%。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639万吨,比上年下降0.1%。其中,牛肉产量672万吨,增长0.8%;羊肉产量492万吨,增长1.0%;禽肉产量2361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3468万吨,增长4.8%;牛奶产量3440万吨,增长7.5%;猪肉产量4113万吨,下降3.3%。2020年末,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31.0%、35.1%。 二、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2%;股份制企业增长3.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4%;私营企业增长3.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0.5%,制造业增长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0%。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1%、6.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3、3.8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工业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同比分别增长19.1%、17.3%、16.2%、12.7%。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比三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10%。2020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5%。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0%,比三季度上升1.3个百分点。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445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1-10月份加快1.7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5%,连续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三、服务业逐步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 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与上年持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9%、7.0%,增速分别快于第三产业14.8、4.9个百分点。四季度,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比三季度加快3.4个百分点。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5%、9.9%,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11.9、8.3个百分点。 1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8%,位于较高景气区间。其中,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1%,连续6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 四、市场销售较快恢复,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3323亿元,下降1.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9119亿元,下降4.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862亿元,下降3.2%。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39527亿元,下降16.6%;商品零售352453亿元,下降2.3%。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四季度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6.0%、21.2%、17.3%,分别比三季度加快16.0、7.1、5.0个百分点。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比三季度加快3.7个百分点。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环比增长1.24%。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590亿元,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9%,制造业投资下降2.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6086万平方米,增长2.6%;商品房销售额173613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全部转正,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民间投资289264亿元,增长1.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快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5%和9.1%。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4%、22.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0.2%、15.2%。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1.9%,快于全部投资9.0个百分点,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9.9%和12.3%。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2.32%。 六、对外贸易实现正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326亿元,增长4.0%;进口142231亿元,下降0.7%。进出口相抵,顺差为37096亿元。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占出口总额的59.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1.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2005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18587亿元,增长10.9%;进口13419亿元,下降0.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168亿元。 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低于上年2.9%的涨幅,也低于3.5%左右的全年预期目标。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3.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8.3%,衣着下降0.2%,居住下降0.4%,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3.5%,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3%,医疗保健上涨1.8%,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4.3%。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2%,鲜菜价格上涨7.1%,猪肉价格上涨49.7%。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8%。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环比上涨0.7%。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8%,12月份同比下降0.4%,环比上涨1.1%。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3%,12月份同比持平,环比上涨1.5%。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至上年水平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与上年同期持平。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12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202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4%,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年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下降1.8%。其中,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下降0.4%;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下降2.7%。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072元,比上年增长2.8%。 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继续缩小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比上年缩小0.0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754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8%。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869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6443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6249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1172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0294元。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义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007元,名义下降3.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名义增长2.9%。 总的来看,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就业保民生成效显著,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同时应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
金融界网1月18日消息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66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5695亿元,增长4.4%。 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52566亿元,下降4.1%。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2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4706亿元,同比增长4.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860亿元,增长5.9%。2020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9119亿元,比上年下降4.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862亿元,下降3.2%。 按消费类型分,12月份,商品零售35616亿元,同比增长5.2%;餐饮收入4950亿元,增长0.4%,11月份为下降0.6%。2020年,商品零售352453亿元,比上年下降2.3%;餐饮收入39527亿元,下降16.6%。 按零售业态分,2020年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1%,百货店、专业店和专卖店分别下降9.8%、5.4%和1.4%。 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增速比1—11月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590亿元,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30.6%、5.8%和16.2%。
金融界网1月18日消息据统计局数据,2020年1—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89264亿元,增长1.0%,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3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3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增速比1—11月份提高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49154亿元,增长0.1%,1—11月份为下降0.7%;第三产业投资356451亿元,增长3.6%,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0.1%,1—11月份为下降0.8%。其中,采矿业投资下降14.1%,降幅扩大4.9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下降2.2%,降幅收窄1.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7.6%,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比上年增长0.9%,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下降2.2%,1—11月份为增长2.0%;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8%,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4.5%,增速提高1.4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1.4%,降幅收窄0.4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3.8%,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增长0.7%,1—11月份为下降0.7%;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投资分别增长4.4%和4.3%,增速均提高0.2个百分点。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8%,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港澳台商企业投资增长4.2%,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外商企业投资增长10.6%,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
原标题:2020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即将揭晓 GDP总量或突破100万亿 中国网财经1月18日讯(记者谭梦桐)按照日程安排,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2020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是多少?第四季度和全年的各项经济数据如何?2021年各项经济数据如何走? 2020年GDP总量或破百万亿元 人均连续两年超1万美元 “持续恢复、稳定回升。” 如何评价当前我国经济?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GDP总量为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 “从10月和11月的主要数据来看,四季度经济增长有望比三季度继续加快,因为生产和需求都在稳步回升。”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2020年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曾表示。 宁吉喆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能保持在8%以上。张立群表示:“2020年中国经济,第一个表现是韧性强大,在疫情压力之下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第二个表现是中国经济仍然具有高成长性。” 多家研究机构也对2020年GDP增速作了预测,均值为6.0%。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在研报中表示,预计四季度GDP增速达到6.6%,显著超出经济潜在增速。10月份、11月份经济持续强劲复苏,供需两端数据表现良好。供给端,工业增加值连续攀升新高,11月达到7%,较上月提升0.1个百分点,而11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较上月大幅提升0.6个百分点,二者增速均明显超出去年同期水平,预计12月份将会持续。 东吴证券分析师陶川在宏观研究报告中表示,10-11月,GDP 中二产和三产主要行业增速相对去年同期的缺口,不难发现除了个别在三产中占比较低的行业外,四季度主要行业的产出缺口均已经转正。预测2020年四季度 GDP 增速 6.1%,2020年全年 GDP 增速为 2.2%。 中国经济展现韧性与活力 “宅经济”消费继续强势 “2020年,我国取得了抗疫和发展的显著成就,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防险能力、抗压韧性和发展活力。” 宁吉喆在接受媒体对经济评价运用韧性、活力二词。而韧性、活力的具体体现是在我国的“三驾马车”上,投资、消费、出口数据的向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前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415亿元,同比下降4.8%,降幅比前10月份收窄1.1个百分点。2020年前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105374亿元,同比增长11.5%,比前10月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5.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在研报中提到,从三驾马车的需求侧来看,随着居民收入渐进修复,四季度消费持续向上改善,并呈现加速修复,但由于秋冬疫情又出现反复,高社交属性消费增速下滑,“宅经济”消费继续强势,消费分化修复的特征再次出现。 提振消费是商务部今年工作重要内容。日前,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提振餐饮消费。 投资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前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99560亿元,同比增长2.6%。李超认为,投资数据中,地产投资依旧更具韧性,制造业投资大幅修复值得关注,主要是高技术制造业支撑、信贷着重支持及企业盈利转正的共同带动,基建投资维持低迷或主因财政资金淤积及项目不足。 对于房地产投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光华思想力”宏观经济预测课题组认为,在去年信贷较为宽松的情况下,部分资金再次流入房地产,地价出现高峰,部分重点城市房价有所上升。7月份后,随着热点城市房地产政策的收紧,且在地产政策三道红线的压力下,土地购置面积增速趋缓,房企融资或将受到约束,房企拿地能力与意愿也将下降。 出口方面,在1月14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介绍,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外贸进出口明显好于预期,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据海关统计,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增长4%;进口14.23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3.7万亿元,增加27.4%。 此外,就业数据一直以来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2020年前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 浙商证券预计2020年1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2%,维持在和11月相同水平。失业率有望连续四个月稳定在5.5%以下,就业压力总体不大。一方面,我国疫情控制较好,经济快速修复,工业企业累计利润增速继10月份实现由负转正后在11月继续稳步回升,1—11月累计利润同比增长2.4%,用工需求随之增加,部门企业甚至出现“招工难”现象,就业压力得到缓解。另一方面,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会议同时指出,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 近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对外公布我国中小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0年四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7.0,比三季度回升0.2点,实现连续3个季度回升,已升至2020年一季度以来最高点。 2021年GDP预计增长约8.5% 世行报告称中国经济将强劲复苏 1月8日,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对外发布2020年中国经济预测数据,预计2021年全年GDP增速为8.5%左右,我国经济将快速回升。 据预测数据,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前高后低趋势,第一季度为16.3%左右,第二、第三季度分别为7.3%和6.3%左右,第四季度为5.9%左右。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为3.2%,第二产业增速为9.5%,第三产业增速为8.4%。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GDP增速的拉动分别为4.9、3.3和0.3个百分点。预计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加快,全年增速为7%左右。预计2021年我国最终消费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同比名义增速在10.7%至11.7%之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此前,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4%,中国经济将实现比预期更为强劲的复苏,经济增长有望达到7.9%。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将强劲复苏,反映出需求释放及生产和出口恢复速度快于预期。在中国经济回升的带动下以及区域内国家能开展有效疫苗接种的前提下,预计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将在2021年加速至7.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复苏增速有望达到8.2%。
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63万亿元,同比多增2.82万亿元。其中,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6万亿元,同比多增117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从信贷结构来看,12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5500亿元,同比多增1522亿元,占当月新增贷款的44%,较11月份提升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提升9个百分点。 在业内专家看来,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整体上显示,金融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特别是企业中长期贷款保持强劲,表明企业看好后续需求复苏前景,信贷内生增长动力持续加强。 “总体来看,202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9.63万亿元,基本符合预期。”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需要注意的是,2021年年初以来,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呈现“供需两旺”态势,项目储备较为充足,部分国有银行信贷增长较为迅猛,信贷“开门红”效应明显。 企业中长期贷款延续强势增长 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7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 招商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认为,年底信贷投放平稳收官,更多的是为来年储备项目。去年上半年,个人贷款受疫情影响较大,不过,全年已较2019年同比多增。 分部门来看,12月份,企业部门贷款新增5953元,比上月少增1859亿元,但比去年同期多增170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097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多减3831亿元和3132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5500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522亿元。 “中长期贷款保持强势增长说明金融机构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中长期贷款持续发力,贷款结构有所优化。”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称。 与温彬观点类似,采访中多位专家均表示,对公中长期贷款持续高增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基建配套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稳定向好。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2020年以来,银行业通过加大资源配置、创新金融服务,使制造业贷款总量实现了较快增长。以工行为例,截至2020年末,工行境内投向制造业的各项贷款余额超1.8万亿元,增幅超过全行贷款平均增幅;中长期制造业贷款较2020年年初增长超2000亿元,增幅近50%。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信贷结构较前期持续优化,表现为短贷增长有所放缓,中长期贷款始终保持较高景气度,7至12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合计新增3.94万亿元,同比多增1.54万亿元,下半年宏观经济呈现持续修复格局,加强了信贷内生增长动力。”王一峰认为。 涉房类贷款趋谨慎 在制造业贷款稳步增长的同时,房地产贷款增长却面临趋缓态势。 数据显示,从12月份新增贷款结构上看,居民部门贷款新增5635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增1899亿元和82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1142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增1344亿元和493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4392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增657亿元和432亿元。 在温彬看来,12月份居民新增贷款的减少,或与房地产调控政策逐渐发挥效果有关,同时,近期部分地区疫情有所反复,或对消费形成一定制约,引起短期消费贷回落。 2020年12月3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明确,从2021年1月1日起,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及机构类型,分档对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进行管理。 据一位国有大行信贷部门负责人透露,最近行内对涉房类贷款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但具体还没有量化。 不仅是房地产开发贷款,去年四季度以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长也有放缓迹象。“个人按揭贷款由于有抵押,加上计提拨备比例低,更受银行欢迎,去年上半年,各家银行对个人按揭贷款发放量较大,到了四季度,额度已基本用完。”一位城商行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各行部署信贷投放重点 新年首月的信贷投放“风向标”意义总是备受市场关注。业内人士预计,整体信贷投放在2021年1月将保持较好水平,有望实现“开门红”,也为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形成支撑。 “一般而言,每年的1月份都是信贷投放的旺期,去年底的项目储备较为充分,目前来看,新年首月信贷投放增速较快。”某国有大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透露。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2021年信贷投放重点,各行也在近期进行了部署。工行表示,将围绕调结构、补短板、强活力等方面优化投融资布局,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制造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资金流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农行提出,将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着力支持一批优质科创企业,为国家科技创新工作注入更多金融资源。 “2021年,银行信贷资金将重点流向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领域,也将是未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重要发力点。”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岁末年初,正逢猪肉消费旺季,猪肉是菜篮子里的主要产品,近期猪肉价格有变化吗? 1 消费拉动 全国猪肉价格连续上涨 上午九点,记者在北京一家生鲜超市看到,猪肉柜台聚集了很多前来选购的消费者。 销售人员介绍,通常元旦和春节期间,都是猪肉消费的旺季,现在每天销售量比上月增加20%,价格也在经历了两个多月下跌后开始上涨。 北京某超市营运部工作人员 曹家乐:猪肉价格连续7周上涨,累计上升20%左右。 据介绍,去年12月份至今,全国猪肉价格呈现震荡上涨走势,2021年第一周全国猪肉价格每公斤52.99元,环比和同比都是上涨。 这主要是南方市场腌腊灌肠全面启动,加上元旦节日提振,消费终端整体需求有较大提升。另外,去年12月份市场对进口冻品监管较严,市场流通少,部分冻品需求转向国内鲜品,进一步促进肉价上涨。记者了解到,猪肉价格上涨的同时,生猪价格也有明显的涨幅。 山东省某农牧公司销售负责人 郑雷:元旦到春节之前,是生猪出栏高峰期,每天出栏头数在1000头左右。生猪价格是一公斤36元,2020年11月底是一公斤30元。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春节临近,需求提升,预计猪价仍有上涨可能,春节后消费减少,猪价可能回落。 农信互联生猪分析师 夏晨丰:2020年11月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3.8%,同比增长31.2%,已连续6个月正增长;生猪存栏环比增长4.3%,同比增长29.8%,已连续5个月正增长。长期来看,2021年生猪供给仍会持续增加,猪价将逐渐接近常态水平。 2 受益于猪肉价格上涨 生猪养殖企业业绩大幅增长 猪肉价格上涨,相关养殖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如何?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期猪肉价格的上涨,虽然在各方的预料之中,但上涨势头之猛还是让一些养殖企业的负责人感到意外,尽管他们加大了复产力度,但受疫情等方面的多重影响,生猪的供应还存在一定缺口。 猪价上涨让相关的生猪养殖企业受益不少。正邦科技近期发布公告称,2020年12月销售生猪134.21万头,环比增长27.18%,同比增长117.06%;销售收入38.83亿元,环比增长1.40%。同比增长109.44%。牧原股份2020年12月份,销售生猪264.1万头,环比增长27.2%。其中向全资子公司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销售生猪13.7万头。公司商品猪销售均价达到了30.15元/公斤,环比上涨了14.55%。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牧原股份销售商品猪1025.33万头,在实现利润大幅增长后,牧原股份确立了2020年更为迅猛的扩张计划。 业内人士表示,年前消费端对猪肉需求相对旺盛,屠宰企业的开工率将提升60%到70%,猪肉市场供需两旺。在节后需求归于平淡,供应也会有所减少,供需两低的情况下,价格将会整体走低。 卓创资讯猪肉行业分析师 马丽媛:2019年以来,我国生猪产能处于缓慢恢复的阶段,到2021年底,生猪存栏量将恢复到80%。2021年需求提升幅度有限,预计2021年生猪和猪肉价格将呈现持续下降的走势,均价将明显低于2020年。 3 生猪期货表现低迷 猪肉股承压下行 上周五,备受市场人士关注的生猪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不过上市以来的两个交易日,生猪期货出现了较大幅度调整。受此影响,A股猪肉板块也表现低迷。 具体来看,当天上市的“生猪2109”“生猪2201”“生猪2111”三个期货合约品种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至收盘时,跌幅分别高达12.61%、15.83%、15.99%。 今天早盘,生猪期货盘中再度重挫跌停。截至今天上午收盘。生猪期货主力合约LH2109仍处跌停状态,现为26030元/吨,跌幅为7.99%。 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行业研究员 吴书: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都在持续上升,也就是说猪肉的供给在持续上涨,因此在猪价趋势往下的时候,价格还是偏高,所以出现这两天的生猪期货大跌,是符合预期的表现。 生猪期货的低迷表现,也让整个猪产业板块承压。截至今天上午收盘,Wind数据显示,最近2个交易日,猪产业指数累计下跌6.3%。具体来看板块内24只成分股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金新农、正邦科技、新五丰,近2个交易日累计下跌均在10%左右。 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行业研究员 吴书:在猪价往下走的时候,猪企盈利可能承压,但是不排除个别公司通过优质经营,实现出栏量大幅扩张,提升了盈利性。但整体上来说,还是谨慎为主。 主播快评:近期猪肉价格反弹 与供需两方面因素有关 最近两个月猪肉价格的反弹,一方面毫无疑问是跟需求的季节性增加有关,但是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士也指出,像猪肉进口量的下滑,以及低温天气增加了生猪防疫的难度,这些都造成生猪供给端的修复以及产能的扩张,可能不如之前大家的预期。 生猪期货上周五刚刚上市,连续两个交易日大跌,今天盘中更是跌停。这说明了市场对于猪肉价格年内大的趋势还是看跌,整个猪周期从大的格局看,还是向下的。 肉价便宜了,对于消费者自然是好消息。但是对于生猪养殖行业,尤其是龙头企业来说,怎样应对猪周期向下,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还是那句话,就是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除了想吃到便宜肉,还想吃到质量好的肉、放心肉。 对于生猪养殖的龙头企业来说,除了要千方百计控制成本、扩大规模、多养猪之外,还要养好猪、生产出放心肉。这是不是意味着要做到产品的差异化甚至品牌的差异化?是不是意味着要向下游屠宰、流通环节延伸,拓展商超、卖场、电商等渠道,进而直接对接C端消费呢?如果这些能够实现,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的盈利稳定性是不是能够得到提升?资本市场的估值是不是也可能面临重估?这些都需要相关的企业和投资者仔细思量。
1月11日,泸州老窖发布公告:预计2020年净利润为55.7亿元-60.3亿元,同比增长20%-30%。 泸州老窖表示,2020年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实现增长主要系公司核心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影响所致。 泸州老窖大单品国窖1573去年曾多次调价。2019年12月21日起,46度国窖1573经典装全国统一市场零售价格调整为1199元/瓶,团购建议价为880元/瓶。 公开资料显示,国窖1573已在2019年突破百亿大关。其在2020年第二次股东大会是表示,国窖1574“十四五”期间销售目标为:2022年实现200亿元,2025年破300亿元。 民生证券1月4日发布的研报指出,短期来看公司中低价位产品受疫情影响动销受阻,但泸州老窖积极作为、反应迅速,预计疫情对公司仅为一次性影响,恢复正在路上;中期来看,公司“十四五”战略明确,国窖剑指新百亿,局部突破加速深度全国化布局;长期来看,泸州老窖未来增长将由渠道驱动转为品牌拉动增长。 根据民生证券预计,泸州老窖2020年营收、净利润分别为166.25亿元、58.08亿元,同比增长5.1%和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