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柯 日前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20年峰会上表示,今年秋天上市的Mate40手机将搭载更为强大的麒麟9000芯片,但“遗憾的是今年可能是我们最后一代华为麒麟高端芯片”。 华为的痛在什么地方?在于此前过于重视芯片设计,而忽视了芯片制造产业链,而这个产业链也是国内科研的短板,长期依赖于进口,“拿来主义”盛行,在国际化分工中乐于充当最后的消费环节,缺少对上游产业科研的投入。华为并未参与重资产投入、密集型的半导体制造产业,只参与芯片的设计,这也使得现在华为处境尴尬。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只有台积电能生产麒麟9000,但现在这个产业链已经断掉了。 华为下一步要做什么?在操作系统、芯片、数据库、云服务、IoT等标准生态逐渐构筑新能力。尤其在半导体制造方面,要突破包括EDA设计,材料、生产制造、工艺、设计能力、制造、封装封测等。但说实话,这很难,因为这相当于要华为一家企业去做整个芯片全产业链的事,谈何容易?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和电子产品消费市场,也有很多互联网世界级企业,但除了华为,在真正的高科技领域中国企业却凤毛麟角。华为为什么能在电信设备市场快速做大做强,还是在于超预期的研发投入,2019年华为销售收入8588亿元,研发就达到1317亿元,研发营收占比达到15.3%。2019年,中国全部上市公司中研发投入超过50亿元的有23家,但研发投入金额最大的却是中国建筑,研发营收占比只有区区1.5%,总金额也只有218亿元。2019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排名前十的公司总的研发投入金额也仅有1600亿元左右,也就是和华为旗鼓相当。 科技类上市公司应该是科研投入的主力军,但在研发投入前十中只有中兴通讯。在研发投入前50名的上市公司中,也只有中兴通讯、京东方、比亚迪(002594)、海康威视(002415)、立讯精密(002475)、恒瑞医药(600276)、紫光股份(000938)、均胜电子(600699)、宁德时代(300750)、欧菲光(002456)、烽火通信(600498)等寥寥几家科技企业,其中研发营收占比超过15%的只有中兴通讯、恒瑞医药、复星医药(600196)和烽火通信。为什么会这样?这里面就有一个成本的问题,衡量一家科技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更多看科研成果储备,更多看研发营收占比,但这个占比高了,就会吞噬利润,这让上市公司处于两难境地。 中芯国际2019年的研发费用47.44亿元,净利润才16亿元左右,于是被市场戴上了“赔本赚吆喝”的帽子。华为年研发投入1317亿元,净利润只有区区627亿元,如果它上市的话,说不定也不遭待见。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高清在线视频领域科研实力雄厚的苏州科达(603660),2019年研发投入7亿元,研发营收占比高达28%,但净利润却不足1亿元,虽然科研成果累累,但市场就是不买账。 当然,这种情况会随着科创板的不断火爆而有所改变,因为科创板很多企业的研发营收占比都比较高,平均超过13%。因此,科创板可以享受比较高的估值,即便研发短期吞噬利润,但研发的最终结果是让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更强。只不过,这种宽容还应扩散到整个A股市场。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8月10日报道,美国芯片企业高通公司试图游说特朗普政府,取消向中国通信设备巨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出售芯片的限制,否则就可能会把价值高达80亿美元的市场拱手让给高通的海外竞争对手。 很多人对高通出手“救”华为感觉奇怪。相反,我对高通的行为一点都不奇怪,反而对这种感觉“奇怪”的人特别奇怪! 高通不是在“救”华为,是在“救”自己。华为遭受美国政府病态打压至今,我最奇怪的是,一些国际高科技公司的沉默和幸灾乐祸。我一直认为,商业社会一直是很真诚的,即使是互相之间的竞争、欺诈乃至残杀,都是很真诚的。因为,商业社会相对于政治市场,权衡利弊的关系比较简单,那就是利益二字,世界上没有比利益两个字更真诚的文字了,除了真诚本身。 然而,在华为被打压的过程中,居然有那么多的国际巨头保持沉默,这是很令我吃惊的。因为很简单,打死了华为,搞掉中国市场,我不知道这些跨国公司以后把芯片卖给谁?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到了今天就没有人一眼看出来,都要装傻白甜萌萌的呢? 看看数据:2019年,全球芯片市场产值4183亿美元,中国就进口了3055亿美元的芯片,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超过了70%。再看看高通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数据,其在中国的营收占其营收的比重近年来都维持在60%以上。傻子都知道,如果中国市场没了意味着什么。 中国需要大量的芯片,而美国高通等设计大量的高端芯片,这本来是一个市场形成的合理的国际供应链体系,也是一个“恐怖均衡”,这和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是一样的,属于一种战略均衡态势,谁也不敢动手。现在,居然有一方动手了,而且动手的一方居然没有意识到动手的结果是自杀式的,这的确是一个比较烧脑的现象。 但一个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是,在利益面前,同盟的缺口总会打破。美国对华为发布禁令,但这意味着全球都会跟着美国的禁令走。华为的海思没有人生产了,没有关系,在华为可以制造自己的芯片之前,华为依然可以在全球买芯片。美国的企业不卖,有其他国家的企业巴不得抢占这个市场。 特别是,在美国近乎毁灭式的禁令下,华为在今年上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05亿台,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超过了40%,这是人类有手机以来,单一一个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达到的最大的份额,这还是在受到极端打压,出货量少了6000万台的情况下。对这么一个市场,国际产业巨头都垂涎欲滴,怎么可能轻易抛弃。 这不,华为向联发科的订货量超过以往300%,联发科由此在智能手机芯片上的市场份额超过高通成为第一。据说华为将向联发科订购1.2亿颗芯片,这意味着其市场份额还会提升。与此同时,高通今年上半年业绩惨淡,销售下滑接近50%,利润下滑接近60%,能不急吗? 我不懂芯片,但我懂得利益面前,没有牢不可破的联盟。 美国对华为的禁令可能产生三个结果:打死华为、让华为更强、华为的市场被其他公司乘机抢走。这个市场恐怕不是80亿美元这么简单,如果只有80亿美元,那真的值得干,值得冒险。事实是,中国庞大的市场是任何一个行业巨头都赖以生存的基础。即使产业链、供应链要转移,也不是这种自杀式的袭击。 中国的芯片制造的确还比较落后,和三星、台积电这些顶尖企业的确有很大的距离,但我相信这次美国的极端高压对于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是机遇。中国企业在真正面对外来的压力的时候,还真没有怂过。当然,教训也很深刻,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如果不在自己手中,就会很被动。遇到疯子虽然是小概率,但是一旦遇到了,被“卡脖子”,就是致命的。 好在,芯片这个行业存在着国际竞争和巨头之间的暗斗,这也意味着,一切最终都会回到商业的逻辑解决。但不管如何,中国都要痛定思痛,反思过去40年的发展模式,反思在核心创新方面的残缺。不管身体如何壮实,一旦“缺芯少魂”,别人随时都可以把你逼上绝路。 过去40年,为了尽快发展,中国选择了一条成本比较优势的道路,在全球产业链上选择具有成本优势的切入,而不是通过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显然,这种模式是有致命的残缺的。这种模式在做大规模和追赶阶段是可以的,但到了一定阶段,其缺乏核心技术的弱点就会被无限放大。而日本和韩国和中国发展模式的最大不同,就是及早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核心技术和创新上抓紧突破,避免了日后受制于人。 8月10日,一年一度的《财富》杂志全球500强的榜单也出炉了。过去我们对这个榜单上入围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感觉自豪,将这个榜单视为中国经济实力的体现。今年,中国入围的企业数(含港澳台)133家,再次超过美国的121家在全球排第一,日本入围的企业数只有53家,不到中国的一半。 然而,论高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仍然远远落后于美、日、德等国。到了该告别对“规模”和“大”这些字眼图腾和崇拜的时候了。躯干再大,缺乏“智慧”,在国际市场上就难有生存之地。我不敢说我们别无选择,但的确已经没有时间犹豫和幻想。
鼎信通讯10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的芯片主要有载波通信芯片、总线通信芯片、智能电表芯片组等。
面临芯片断供危机,华为如何应对困境? 华为正在产业链的多个领域层层发力,进行突围。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透露,公司正寻求在操作系统、芯片、数据库、云服务、IoT的标准生态方面,构筑自己的能力,其中在半导体的制造方面,公司要突破包括EDA的设计,材料、生产制造、工艺、设计能力、制造、封装封测等。 麒麟9000芯片或将绝版 华为芯片缺货已成事实。8月7日,在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20年峰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透露,由于美国第二轮制裁,华为芯片无法生产,最近都在缺货阶段,华为手机没有芯片供应,今年手机发货量可能比去年2.4亿台更少。 余承东还表示,华为今年秋天将会上市Mate40旗舰手机,搭载新一代麒麟9000芯片。但由于9月15日之后芯片无法生产,麒麟9000可能是华为最后一代麒麟高端芯片。 如果9月14日后不能继续支持华为海思,对公司14nm产能有怎样的影响?针对投资者提问,中芯国际联合CEO梁孟松表示:关于某特定客户的问题,我们当然不针对某一客户去评论,但我们绝对遵守国际规章,我们会有很多其他的客户也准备进入我们有限的产能里面,所以这个影响应该是可以控制的。 早前,IDC发布手机季度跟踪报告,华为由于国内市场的快速增长所驱动,抵消了其他地区所产生的下滑,首次登顶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的位置。余承东在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20年峰会上表示,如果没有美国限制,华为手机出货量去年就能赶超三星,全球遥遥领先。 华为产业链公司市值超过3.7万亿 近些年来,5G、半导体、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崛起,而华为在这些领域早已布局,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据华为官网介绍,华为连续四年在中国企业网市场中份额排名第一位;华为贡献5G专利占业界总数20%以上;2019年IHS Market报告中,华为智能光伏发货量连续四年全球第一;全球已有700多个城市、228家世界500强企业(含58家世界100强企业)选择华为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伙伴。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由华为独立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公司的参与必不可少。以华为鲲鹏产业链为例,去年9月份,华为在上海召开第四届华为全联接大会,首次发布基于"鲲鹏+昇腾"双引擎的计算战略,根据 IDC 预测,2023年中国计算产业投资空间1043亿美元,结合华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庞大市场基础,未来鲲鹏产业链将达到万亿级别。 A股公司中,诚迈科技(300598)给华为TaiShan硬件平台打造了全线操作系统软件产品,参与鲲鹏计算产业,是鲲鹏生态的优先合作伙伴。东方通(300379)曾参加首届鲲鹏计算产业峰会,成为"华为云鲲鹏凌云计划"生态伙伴,完成中间件与鲲鹏云兼容适配认证,其应用服务器软件 TongWeb 入驻华为云商城"鲲鹏专区"。拓维信息(002261)持股35%的湖南湘江鲲鹏信息科技公司股份,获得了华为鲲鹏主板自主服务器和 PC 机研发制造的正式授权,是华为鲲鹏服务器全国首批应用迁移的服务商。参与鲲鹏产业链的还有东华软件(002065)、神州数码(000034)、常山北明(000158)等。 据不完全统计,A股市场上,处于华为通信、手机、代工制造及鲲鹏生态等产业链的公司有80家以上。截至最新收盘日,这些公司A股市值合计3.78万亿元。11家公司市值超过千亿,均为科技领域的龙头公司,包括立讯精密(002475)、闻泰科技(600745)、韦尔股份(603501)、京东方A、比亚迪(002594)等。 华为产业链公司股价近三年平均涨幅是沪指78.8倍 从过往历史数据来看,华为产业链公司不论在业绩和股价表现都不乏亮点。数据显示,近三年里,华为产业链公司股价平均涨幅178.87%(注:上市首日涨幅不计算在内),是同期沪指的78.8倍,是沪深300指数的6.98倍,是创业板指的3倍。2家芯片公司期间累计涨幅超过10倍,分别是卓胜微(300782)、圣邦股份(300661),卓胜微是国产射频芯片龙头,圣邦股份是模拟芯片龙头。 业绩数据方面,华为产业链公司2019年度共实现盈利500亿元,立讯精密、鹏鼎控股(002938)、TCL科技(000100)、蓝思科技(300433)、汇顶科技(603160)等多家公司盈利超10亿元。尽管今年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华为产业链公司上半年业绩预喜者仍占据多数。数据显示,按照半年报、快报、预告净利润下限计算,超过七成公司净利润有望同比增长。12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将翻倍增长,包括欧菲光(002456)、蓝思科技、劲拓股份(300400)、闻泰科技、博创科技(300548)等。 不只是机构投资者,华为产业链由于聚集了不少科技龙头公司,成为各路资金的重点关注对象。据统计,华为产业链公司共获北上资金持仓1172亿元,占北上资金持仓A股总金额的10.5%,由此可见其对华为产业链的偏好。数据显示,北上资金持仓市值最高的前五位依次是立讯精密、京东方A、韦尔股份、大族激光(002008)、歌尔股份(002241),北上资金持有立讯精密市值达到238.49亿元居首。近一个月,北上资金增持超千万股的公司分别为立讯精密、大族激光、信维通信(300136)、领益智造(002600)、蓝思科技、三环集团(300408)等。 台积电代工受阻 华为怎么办? 在美国第二轮的芯片制裁之下,华为的麒麟芯片无法再交由台积电代工,而大陆的中芯国际芯片制程技术还有很远的距离。据国外爆料人发布的消息显示,华为最快从Mate 40开始使用两套处理器方案,其中国行仍然将搭载全新的麒麟芯片,而海外版则会从高通、联发科甚至三星中优选。据相关消息人士透露,这主要是因为华为Mate 40系列预计的出货量在上千万部的级别,而台积电由于大家所熟知的原因只能提供800万套,未来可能更少,只能通过多条腿走路的方式来尽可能减少影响。 为应对美国对华为的技术打压,华为内部正在快速反应。据证券时报报道,有记者近日在华为心声社区看到,华为“南泥湾项目”、“鸿蒙”正内部紧急招人中,其“急招开发和测试,预计招聘人数充足、审批快”的“挖人”信息广泛发布于华为心声社区各帖内。 自去年以来,华为多次遭到美国的打压,在二级市场上,华为产业链公司股价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且在短暂冲击后,又重新步入了上涨趋势,尤其是具备核心技术的龙头公司,甚至在风波过后重新发力,并创下历史新高,这种例子并不少见。数据显示,中航光电(002179)、信维通信、欣旺达(300207)、风华高科(000636)、歌尔股份等多家公司股价就在8月以来创下历史高点。
成立仅2年的山西中科潞安紫外科技公司(简称“中科潞安”)发展迅速。2019年5月,全球首条年产3000万颗大功率紫外LED芯片量产生产线在中科潞安投产,实现了大规模LED芯片技术产业化与核心器件国产化。2020年下半年,二期3亿颗紫外LED芯片项目力争开工建设。此外,公司计划2023年在科创板上市。 加快产业化 2018年4月,山西长治市政府、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约20亿元建设中科潞安项目。项目共分为两期,一期工程为年产3000万颗紫外LED芯片项目,投资5.4亿元。二期工程为年产3亿颗紫外LED芯片项目,投资15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中科潞安以氮化物深紫外LED为主要目标和产品,聚焦高温MOCV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设备、深紫外外延材料、LED芯片的研发和生产。“疫情让人们对公共卫生安全给予了很大关注,深紫外LED迎来良好发展机遇。”中科潞安研发部部长王兵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深紫外LED在水净化、空气净化、生物探测等民用领域应用广泛。王兵表示:“深紫外LED芯片小巧便携、环保安全,适用于各类便携式消毒电子产品。比如,便携式多功能灭菌器、便携杀菌仪、深紫外杀菌水壶、紫外线多功能烘干箱等。” 尽管深紫外LED用途广泛,但整个产业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光功率、光效、寿命等成为制约UVC—LED类产品发展的因素。为构建匹配UVC—LED市场标准化体系,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编写了《紫外LED标准化体系报告》《紫外LED技术与应用术语和定义》以及《紫外LED杀菌消毒技术报告》,为紫外LED产业发展提供了指引。 王兵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2019年5月全球首条年产3000万颗大功率紫外LED芯片量产生产线在中科潞安投产,实现了大规模的LED芯片技术产业化与核心器件国产化。中科潞安在紫外LED领域拥有从设备、芯片到外延工艺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17项、软件著作权7项。目前拥有集装备与工艺为一身的深紫外全套技术储备,与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相关研究机构同处国际一流梯队。特别是国际首创NPSS纳米图形深紫外技术,有效解决了平面蓝宝石衬底上深紫外LED材料质量和光提取难题。 王兵说,要实现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到技术研发之中。未来公司计划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并定下了2023年在科创板上市的目标。 应用场景多元 王兵介绍:“不同波长的光波作用不同,可以依靠技术手段进行分离利用。比如,紫外波段可以分为UVA、UVB、UVC.UVC波长在280nm以下,是其中波长最短、能量最高的波段,又被称为深紫外光,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在民用和工业领域,深紫外光源消毒杀菌主要使用汞灯。王兵表示:“相比于传统汞灯,紫外LED作为一种新型的紫外光源,具有低功耗、低电压、无汞污染、轻便灵活、波长易调、切换迅速等优点。特别是无汞这一优势,符合环保发展要求。” 2017年8月16日联合国《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生效,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128个签约国家和地区从2020年起停止生产和销售含汞产品。我国将“深紫外LED设备和应用技术研究”列入“十一五”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重大项目“半导体照明工程”课题。 据介绍,中科潞安深紫外LED产品应用场景广泛,合作单位有大连海洋大学、美的电器、中车集团、容声冰箱、深圳瑞丰光电(封装)、广州鸿利秉一等。公司产品可用于空调、洗衣机、加湿器等数十类家庭类产品。 中科潞安董事长李晋闽表示:“采用深紫外LED替代传统汞灯,在消毒杀菌的应用类似于白光LED替代传统光源在照明领域的应用,将形成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深紫外LED是当前国际LED领域争相抢占的高端领域,我们已经抢占了先机,要加快推进二期年产3亿颗紫外LED外延芯片生产线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公司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通过资金、政策、人才等多方面的保障措施确保公司快速发展,抢占紫外LED领域制高点,积极布局,推进关键技术的产业化,构建国际化开放式的国家紫外光电产业集群,共同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8月6日,从青岛信芯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悉,海信第4代画质芯片已于近期回片,并成功点亮叠屏电视。该芯片优化传统画质处理算法,创新引入叠屏显示控制技术,通过AI技术解决超解析度提升和MEMC(运动估计与运动补偿)等技术难点,将所有片内画质处理IP基于4K/8K分辨率进行处理,全方位提升画质显示效果。该画质处理芯片将广泛应用于超高清电视、商业显示等多领域。 画质芯片是决定电视画质水平的关键技术。2005年,海信成功研制出国内首颗高清电视处理芯片“信芯”。此后海信在芯片研发上持续投入,从高清到全高清,再到超高清显示,形成了完整的全系列芯片产品。去年6月份,海信进一步整合芯片研发团队,与青岛微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亿元成立青岛信芯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芯片研发和迭代不断提速,目前芯片产品年收入已突破2亿元。 据悉,海信2015年推出国内首款4K120Hz的高端画质处理芯片“Hi-ViewPro”;2018年迭代推出第三代超高清画质处理芯片“信芯”H3,该芯片通过内置AI-HDR引擎技术和顶尖的图像处理技术,大幅提升了电视画面的色彩、清晰度、对比度和流畅度,全面优化了电视的观看体验。 (CIS)
芯片软件行业的大利好来了!带来了两大机会! 昨天晚上,传来重磅消息,叫做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这里面对于芯片和软件行业给予了巨大的利好支持。 首先,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线宽小于28纳米,且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或项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征企业所得税。集成电路小于65纳米的,第一年到第五年免所得税,第六年到第十年只交25%或者一半。130纳米以下的也有相应减免。 其次,国家鼓励的重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软件企业,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接续年度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他的像什么集成电路设计、装备、材料、封装、测试企业也都有所得税减免。 第三,鼓励支持行业整合,不得设置法律法规政策以外的任何障碍,这就是说要全面推动行业整合,开启外延式并购,通过这种方式,迅速做强芯片和软件行业。 第四,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基金的市场化水平。加大对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保险参与股权融资,支持银行理财公司,保险,信托等非银金融设立专项资管产品,还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这就告诉我们,要鼓励风险投资,对这个行业进一步加码,全方位筹措资金,通过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联通,给这条赛道最大限度的赋能。 拿到这个政策,整个创投行业都很高潮,各位投资人看到了国家对于高科技创投项目最大限度的支持,既有降低成本,减免所得税,又鼓励并购,还帮着找资金,搞上市,可谓是一条龙式的服务。目的就是为了尽快做大做强这个产业,让这个产业在供给端也能提供相应的产品,参与到经济内循环当中。 在上市公司中,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展了28纳米以下的芯片研发,比如刚上市的中芯国际(行情688981,诊股)等等,估计政策一发布,还会有更多的企业投身于研究芯片当中,社会资本也纷纷投入其中,比如阿里巴巴和腾讯最近也都发布了芯片战略。如今我们正视差距,未来必将迎头赶上。拥有最前沿的技术,就可以免除所得税,这就相当于一下增加了25%的利润。这对于企业来说,构成了极大的利好,也会让企业产生极大的动力 很多人都说,国家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视资本市场,其实这是不对的,应该说,国家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视科技创新,我们之前一直忙着挖煤盖房子,结果有太久都没有干正事了,所以才会在国际竞争中,处处受制于人。如今还得多亏对手的帮忙,我们才能知耻而后勇,调整产业结构,痛定思痛,通过社会的力量,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目前我们的经济体量已经足够大,也已经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消费市场,我们的企业也有不少进入了世界前十,所以有足够的力量去追赶。只要在这个领域创造出财富效应,给予足够的政策扶持,税收减免,相信很快就能发展起来。 在这里面有两大机会,第一个机会就是资本市场的机会,这个跟绝大多数人有关,重视科技创新,就必然推动中小创的外延式并购,这是中小创结构性牛市的充分必要条件,或者说外延式并购,一定会带来股价暴涨,因为可以通过换股的方式,拿到越来越多的业绩,并购进来越来越好的概念,让更多的优质项目上市融资。举个例子,我月入5000,要靠涨工资,只能每年涨500,但是一结婚,娶个月薪1万的老婆。一下家庭收入就翻了几倍。充满想象空间。所以中小创的行情还远未结束。此轮中期调整之后,中小创依旧有机会。而且随着外延并购的展开,很可能中小创越上涨,反而估值越低。当然这里面有真材实料的,也有不少浑水摸鱼的。高科技行业一般人无法分辨,所以投资个股,其实风险很大,不如通过指数的方式投资。 第二个机会就是产业的机会,未来半导体芯片和软件行业必然迎来大扩张,那么人才缺口极大,大概会有几十万甚至数百万的人才缺口。所以在大学选专业的时候,要优先考虑这些未来国家的战略新兴产业,只有在扩张中,才能够让自己得到快速成长和发展,我们讲乱世出英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在一个成熟的行业里面,你根本别想快速出头,只能慢慢熬年头。所以老齐总是跟大家说,家庭有背景,能解决工作问题的孩子才能学文史专业增加自己的情操素养,家庭没背景的,解决不了就业的,必须学理工,学最前沿的技术和科技。这样你才能找到工作。985以上的学校,是学校优于专业,普通学校则反过来,是城市优于专业,专业优于学校。也就说,你要是考不上重点大学,那就一定去你将来要工作的城市,找一个相对好的专业。这样以后你还有本地资源可以用。另外,就是科技前沿专业,要时刻保持学习。在你30岁以前,任何投资,都不如投资自己受益更高。你的钱不要考虑什么股票和基金,尽量多用在买书,培训,考证还有与行业牛人交流上。这个阶段,有人提点你一两句,就够你受益终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