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这次新冠疫情的影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当然要用技术,用什么技术并不是问题的所在,怎样用数字技术才是真正的问题。 这实际上是一个本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普惠金融,不是为了发展数字技术。 所以,数字普惠金融的未来,不能只是在数字技术名词上打转,要研究普惠金融本身的金融问题,进而研究解决这些金融问题的金融方案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来实现。 一、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首先必须明确普惠金融的目标人群。 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提倡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 我们不应该泛化普惠金融的对象,个人并不一定就是普惠金融的对象,小企业也不一定就是普惠金融的对象。总体上,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是相对的弱势群体。 比如学生群体,是无收入群体,但不能简单地归入弱势群体,因为其中有相当部分家庭条件并不差。 数字技术要着力研究通过什么方式,收集什么数据去精准发现这些客户,并且把金融服务触达这些客户。 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需要提供的是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但也说明金融服务是丰富的,不能仅仅理解为贷款。 每一个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或许需要不止一项金融服务产品,但并不是每一个服务对象都需要所有的金融服务产品。对于不同的服务对象,其所需要的适当的服务内容是不同的。 一些困难家庭、老弱病残人士,没有收入来源。这样的人群,银行账户、支付结算、社会补助、医疗保险等,才是他们需要的适合的普惠金融服务。给他们发放贷款,只会加重他们的生活负担。 数字普惠金融要研究通过收集什么样的数据,精准地确认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真实和有效的需求。 三、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必须认识需求的合理性和提供服务的合法性及安全性。 提倡以可负担的成本提供适当、有效的普惠金融服务,我认为既是针对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也是针对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的。 金融机构为弱势群体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当然要让服务对象承担得起成本,高利贷、过度服务等,有失普惠金融本义。同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其成本金融机构自身也应该承担得起,确保自身能不断发展壮大,可持续地发展普惠金融事业。 对于客户的需求,要进行合理性分析,这是提供适当、有效服务的前提。 以信贷为例。个人生活消费缺钱,企业经营资金紧张,都是资金需求。有这样的需求是不是必须要贷款满足?我们还是要分析,这样的需求是不是合理的,有效的。所谓合理、有效,就是具有还款能力的贷款需求。 再以学生为例,学生缺钱消费,不一定是家庭困难,往往是家长出于孩子教育的考虑。给这样的学生贷款,显然是不合理的。有些学生确实是家庭有困难,这需要的是救助,不是贷款,因为他的家庭无法承担他的贷款本息。再进一步说,学生贷款的还款来源不是学生自己,而是家长,在没有征得真正还款人同意的情况下给学生贷款,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数字技术应该要有助于精准分析客户需求的合理性。有一种说法,互联网金融服务了许多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服务的对象和覆盖不到的对象。现在来看,这个说法至少有失偏颇。覆盖不到的确实有,不愿意服务则不一定,实际上是一些互联网金融服务了不该服务的对象。 找到了合理的需求,满足这样的需求是不是就是对的、合理的?那也不一定。 首先,满足需求的方式需合法合规。作为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机构,必须是持牌机构。数字技术,只是提供金融服务的工具,给客户提供的是金融服务,不是技术,必须接受相应的金融监管。不能用“白马非马”的方式混淆视听。机构合法的前提下,提供的金融业务也应该是合法合规的。 其次,金融机构提供的业务是在自身安全可控范围内的。 再次,金融机构提供的业务不可危及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总之,普惠金融,要对需求和供给两方进行深入分析,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满足普惠的需求就是合理的,就应该鼓励。也不能因为应用了数字技术所以就认为是合理的。数字普惠金融的真正意义在于,数字技术有助于分别合理与不合理需求,确保提供的服务合法合规和安全有效,而不是为普惠金融冠以“数字”的名头。 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必须充分认识金融服务和金融机构的特殊性。 技术可以改变提供金融服务的方式、效率、成本、体验等,但并不改变金融的本质,所以应用技术必须充分认识金融服务和金融机构区别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特殊性。以提供存贷业务为主的银行为例: 首先,银行是基于客户高度信任的机构。客户把钱存到银行,相当于是把身家性命托付给银行。所以,经营和维护信用是银行的第一要务,没有客户的信任,有再好的技术也无济于事。 其次,银行提供的大多数业务和服务都不是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的一次性买卖,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转移或所有权转移,而是持续的服务过程,也是一个持续的风险管理过程。简单的获客营销不适合于银行业务的经营管理,更不能以流量考核搞所谓的降维营销。 第三,客户办理银行业务有很强的目的性。客户只有需要办理银行业务的时候,才会到银行网点或打开银行APP,而且要办理银行业务一般也只会在自己的开户行办理。所以,一般企业的线上获客方式,对于银行业不具有普遍意义。 第四,除了支付结算,大多数银行业务对于客户来说不具有高频性。 数字普惠金融,银行数字化转型,必须充分认识这些特点,才能实现有效的技术应用,不至于走许多弯路。 五、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必须充分研究各类数据与金融产品的相关性。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普惠金融,包括数字金融,用什么技术不是问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都是公共技术,关键问题是如何应用技术。如果经过这十几年的正反经验教训,我们还是以这些技术名词和口号来谈数字普惠金融、数字金融,就有欺世盗名之嫌了。 现在是到了充分、深入研究各类数据与金融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了。只有研究透这些关系,各类技术才能得到有效的应用,从而创新有效的普惠金融服务。前段时间关于大数据应用的介绍,往往失之于笼统模糊甚至泛化和简单化,大量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也与此有关。 首先,要分析,哪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精准地识别有效客户。进一步,要将数据分类,哪些数据在识别有效客户中具有普遍性,哪些数据只有在特定的场景中才有效,哪些数据只针对某类客户群体才有应用价值。 其次,要分析,各类数据与信贷额度和信贷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在信贷额度确定和信贷风险评估中,并不是数据越多越好,数据的强相关性和精准性才是关键所在。同样的,不同数据在不同场景下、在不同的客户群体中,其与信贷额度和信贷风险的相关程度是不同的,需要进行精细的分类,形成不同的算法和风控模型。不存在所谓最佳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风控模型。 再次,要寻找对于借款人还贷具有强约束力的数据。借款人有还款能力、过往的信用记录良好,都是金融机构向借款人提供贷款的前提条件,但这些数据并不能保证借款人今后有必然还款的意愿,因此需要有强约束条件。担保、抵押等就是此类强约束条件。在数字技术条件下,同样需要有这样的强约束条件,技术本身并不能提高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道德水准。因此,找到这些数据,还要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安排。 第四,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业务模式。一方面,所谓智能风控模型、算法模型,都需要在找出这样一系列的数据及其相关性后才能建立。同时,不同的客户群体、不同场景,各类数据的相关逻辑不尽相同,风控模型当然也是各不相同的。风控模型没有最优,只有最具针对性。 第二方面,正因为客户群体不同、场景不同,业务模式也是不同的。有些业务从获客到风险评估、贷款、贷后管理到收回贷款,都完全可以在线上的闭环中完成。有些业务模式可能需要在线下获客,线下与线上相结合进行风险评估,然后在线上完成贷款、贷后管理和收回贷款。因此,数字普惠金融、数字金融,不能简单地拘泥于“数字技术”概念。 六、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监管必须跟上数字化创新的节奏。 监管肯定落于市场创新,但监管必须追上市场创新的节奏,不能因为监管肯定落于市场创新,就认为创新干脆不需要监管。 监管落后于市场创新的所谓落后,不是先进与落后的落后,只是时间顺序的先后。更何况,市场创新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因此,提倡市场创新,不等于市场创新相对于监管有处于道德高地的基础。 对创新需要宽容,宽容不是不监管。对监管,同样需要宽容,因为监管本身也是创新的一部分。 数字普惠金融,数字金融,如果方向是确定的,那么,创新就要有接受监管的信心。前述关于收集数据的技术、确认客户的分析模型、风控模型等,都是应该透明可监管的。 对各类技术和模型,要进行分类监管。一些要进行技术运行安全性监管。这方面在IT系统监管方面已经有不少经验和机制;一些要进行数据逻辑的监管。 比如,客户标签参数设置是否合理、风控模型的设计是否符合逻辑等;一些模型要进行人格化监管,即模型也要持证上岗,运行中出现问题随时责令下岗,某些还需要与设计人员连带追究责任,比如智能投顾模型、风控模型等。 其他如数据采集和运用的合规合法等,讨论很多,此处不赘。 七、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各类数字平台应该向各类金融机构充分开放平台场景。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数字社会的建设,会产生更多面向不同领域的公共数字平台。一方面,这些平台的产生与平台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必然现象。 所以,不能以传统产品、行业的垄断来看待平台企业的行业集中度。平台的垄断与否,不是看集中度,而是看平台的服务方式。这就提出了一个作为具有公共品性质的平台如何与社会相处的问题。 就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数字金融而言,各类数字平台应该充分向金融机构开放,让金融机构能够高效地为平台上的各类主体提供数字金融服务。这是各类平台能够扩大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数字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有人或许会说,平台上的主体都是平台企业的客户,它们有需求,应该由平台企业来满足。和对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认识一样,这可能是数字经济发展初期,社会对平台企业性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的缘故。 比如,某人到理发店理发,用银行卡付款,这时,他人在理发店,既是理发店的客户,也是银行的客户,两个角色互相并不冲突。当平台上的客户需要金融服务时,他们就是金融机构的客户。为了让客户更好地享受平台的服务,平台就应该向有资质的金融机构开放。 平台企业可否为平台上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当然可以,但必须申请金融业务牌照,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办不了的,还是需要向其他金融机构开放平台。开放,包括开放客户及相关数据。平台企业到处呼吁要打通信息孤岛,到头来自身却成了信息孤岛,这不得不说是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因此,数字平台的开放,或者说大型科技企业如何与社会相处,是下一阶段数字普惠金融,乃至整个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中国推动与东盟数字旅游合作。12月8日至10日,2020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在广西桂林市举行,为电子商务旅游、科技旅游、5G网络旅游等展示、交流、交易搭建平台,旨在推动新技术赋能旅游产业发展,深化中国—东盟数字旅游合作。 今年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本届旅游展以“共建‘一带一路’ 共享数字旅游”为主题,采用“线下实体展+云上旅游展”双平台办会形式,吸引了5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家参展商参展,参展参会人数达10万人次。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指出,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数字文化旅游方面合作潜力巨大,前景无限。 在旅游展期间举行的中国—东盟数字文化旅游专业合作论坛上,张旭表示,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推动中国数字旅游的发展,继续支持中国和东盟各国在数字旅游方面的合作,鼓励和推动旅游抗疫的数字化合作、旅游业数字化升级、旅游电子商务跨境合作、维护数字旅游安全等,共同打造无国界的数字旅游新格局。 作为本届旅游展主宾国,菲律宾积极参展,并在此间举行专场旅游推介会。菲律宾旅游部部长贝纳德特·罗穆洛·普娅特通过视频表示,希望通过旅游展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制定旅游业复苏计划及合作方案,早日实现国际旅游业的复苏。 中国与东盟互为重要旅游客源国和目的地。2019年双方人员往来突破6500万人次大关。双边加强数字旅游交流与合作,将为沿线国家的旅游业发展持续注入动力和活力。
12月11日20时00分02秒,全国首单电商平台数字人民币(DC/EP)消费诞生,苏州的一位消费者在京东商城成功下单。 这意味着,备受关注的2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苏州试点正式开启。根据此前披露,“双12苏州购物节”面向符合条件的苏州市民,发放2000万元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每个红包金额为200元,红包数量共计10万个。 笔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数字人民币试点与“双12苏州购物节”结合,表明央行加速推动数字人民币扩大应用场景,从而更快地推动数字人民币进入千家万户。 该权威人士表示,数字人民币最先适用的应用场景是零售端,这符合大众消费习惯,也更便于新技术推广。同时,参考银行卡的做法,央行将给数字人民币设计“电子钱包”,根据不同的认证,设置不同的权限。 DC/EP刷屏“双十二” 相较于深圳试点,本次苏州试点发放红包的金额规模更大、使用范围更广,选取苏州大市范围内已完成数字人民币收款设备升级改造的商户和指定线上电商开展,参与活动的商户近万家,涵盖商场超市、日用零售、餐饮消费、生活服务等领域。 “苏周到APP”上相关信息显示,此次参与的商户范围较广。比如相城天虹、相城繁花等热门商户。具体可以按照类型进行查询,也可以按照区域查询,甚至常熟、张家港等地区的部分商户也参与其中。 从参与商户试点来看,苏州相城区商户最多,达到5184家;姑苏区1531家;昆山市也超过了1000家。其中,衣、食、通讯、出行等方面的网点较多,加油站、药店、来伊份(行情603777,诊股)等食品店都是热门选择。中国移动还有充值200元“加送40”的优惠。 在“数字人民币APP”上,国有六大行均设有数字钱包,可供苏州市民选择。此次试点还首次引入线上消费场景,京东商城将支持苏州市民在购买自营产品时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在相城区也可以接受货到付款。 据相关媒体报道,根据预约登记时选择的银行,可选择的商户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农业银行(行情601288,诊股)、邮储银行(行情601658,诊股)、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只能选择是否接入京东APP;建设银行(行情601939,诊股),除京东外,能选择是否接入善融商务(建设银行旗下B2C购物平台);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除京东外,能选择是否接入哔哩哔哩;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的合作方最多,除京东外,还有美团单车和滴滴出行。 发力零售端,京东、拉卡拉(行情300773,诊股)、银联商贸已深耕 凭借“双12”这一自带巨大流量的节日,数字人民币走进公众视野,成为全民“争抢”对象,为未来数字人民币的真正推出奠定了基础,而作为数字金融的关键基础设施,数字人民币的落地也将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多个行业或领域带来发展机遇。 据悉,目前第三方支付公司中仅有拉卡拉与银联商务两家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央行数字人民币的推广过程中,第三方支付机构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战略合作协议来看,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拟和银联商务共同研究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中线上线下支付场景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双方将结合银联商务的现有业务场景,基于数字人民币特性和钱包生态体系,共同研究拓展数字人民币的产品功能和应用范围,促进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建设。 在业内人士看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拉卡拉、银联商务合作,意在以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推动数字人民币。 “与发银行卡是一个逻辑,需要有APP,有商户场景,符合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更容易被接受。”该业内人士说。 据悉,数字人民币目前除了已经公布的雄安、苏州、成都、深圳和冬奥会场景,还将继续新增上海、长沙、海南、青岛、大连、西安六地试点。 目前,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公布的合作伙伴包括滴滴、美团、京东数科、国网金科、拉卡拉,以及尚未公布但获悉合作的B站、一款名为“蓝信”的政企通讯应用。 电子钱包有望率先推出 “当前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的技术方案首先就是以账户为基础的电子钱包。”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数字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新格局”研讨会上表示。 笔者从权威人士处了解到,电子钱包也有分级概念,对使用者做不同认证,赋予的权限和功能不一样。 除了电子钱包,还有商户使用的二维码、NFC近场接触型交易、手机中的银行卡、预付卡等。 “在DC/EP这个双层系统里,人民银行在第一层,第二层有商业银行、电信营运商,还有互联网支付平台,他们之间可以合作或联合,这取决于他们对支付产品和技术框架的了解。”周小川对央行数字货币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周小川看来,第二层机构的动力还是很强的,知道会有很大发展机会,特别是获得客户、获得业务方面。在中国这样的大国,第二层机构可以做多方案并行的开发和试点。多方案的缺点,最后可能在互通性上会有一些麻烦,可能需要协调、切换装置等。但是真正做起来也不见得有很多种方案,因为机构之间经过磨合以后,认识比较接近,他们的方案最后可能会合并。 总体来讲,这是可以容纳多方案的双层体系结构,而且非常重视零售系统,这是导向,但不是要专门推销某一种项目。重视零售系统是因为它是整个支付体系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打得不好,其他上层应用有可能站不稳。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冉学东 见习记者 王永菲 北京报道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结合本地促消费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近期联合人民银行开展了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10月8日晚,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官方公众号“i深圳”发布一则关于“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的活动信息,活动显示,“2020礼享罗湖”此次活动面向在深个人发放1000万元,每个红包金额为200元,红包数量共计5万个。本次试点是深圳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开展的创新实践,也是数字人民币研发过程中的一次常规性测试。活动规则强调,发放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可于10月12日18时至10月18日24时在罗湖区辖内已完成数字人民币系统改造的3389家商户无门槛消费。深圳DCEP大范围测试据悉,本次试点由深圳市罗湖区出资,通过抽签方式将一定金额的资金以数字人民币红包的方式发放至在深个人数字人民币钱包,社会公众可持发放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在有效期内至罗湖区指定的商户进行消费。本报记者了解到,数字人民币红包采取“摇号抽签”形式发放,非先到先得,抽签报名通道自2020年10月9日0时正式开启,截止至10月11日8时。预约登记限所处地理位置在深圳市行政区域内(含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在深个人,使用中国大陆手机号和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参与预约登记。中签人员将于10月12日18时起收到中签短信。下载安装“数字人民币APP”,注册登录并开立预约时所选银行的"个人数字钱包"后,即可领取“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200元。3389家测试商户名单范围广、数量多,包括深圳华润万家、沃尔玛等商场超市、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中石化、百姓大药房等生活服务、西西弗书店、友宝自动售货机等日用零售以及面点王、嘉旺等餐饮消费。超过有效期未使用的红包将被收回,不可转让。官方表示,没有工、农、中、建四家行的银行卡,也可以参与此次预约活动。此次“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的领取和使用无需绑定银行卡。但若支付超过红包金额的交易,在此次活动期间则需要使用工、农、中、建四家行中任意一家的银行卡对钱包进行充值或绑定钱包。另外,使用“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仍可参见商户其他优惠活动,因为本次活动发放的红包等同于现金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官方表示只有中签人员才能下载“数字人民币APP”,未中签人员注册“数字人民币APP”时,会收到没有权限的提示。DCEP进展迅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出席第9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表示,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在进行内部封闭测试。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Sibos年会上称,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开发的数字货币已进行了11亿元人民币的试点交易,交易笔数已达313万笔,共开通了超过113300个个人数字钱包以及大约8800个企业数字钱包。在过去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央行数字货币一直在深圳、雄安等地区进行测试,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冬奥会上也将进行试点。测试已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8月底,已实施了超过6700个用例。范一飞副行长强调,支付产业要加快转变数字化发展理念,完善新发展格局支撑,优化数字化协同治理,提升数字化发展能力,提高数字化安全水平,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支付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近日,美国克利夫兰联储银行行长梅斯特尔表示,美联储正研究推出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可行性。 梅斯特尔是在23日芝加哥支付研讨会上作上述表示的。她说,疫情大流行期间紧急支付的经验,使得央行越来越关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简称CBDC)。立法者建议,每个美国人在美联储都有一个帐户,可以将数字美元(digital dollars)以联储债务形式存入该帐户,并可用于紧急支付。也有人提议创建一个新的支付工具——数字现金(digital cash),就像采用数字形式的实物货币,但可能没有实物货币的匿名性。 根据设计方式,在央行提供的转账和赎回服务上,无需商业银行介入,中央银行可向最终用户的数字钱包直接发行货币。当局将评估数字货币在紧急、一般情况下能否更快、更普遍地进行付款,让救市措施尽快见效。央行也会评估数字货币潜在风险和政策,并评估成本和收益。 她说,美联储一直在研究CBDC问题。美联储理事会拥有一个技术实验室,已在构建和测试一系列分布式平台,以了解其潜在收益和风险。克利夫兰联储等多家储备银行参与这项工作。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进行多年研究,以试验可用于CBDC的技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与国际清算银行合作建立了一个创新中心,以发现并深入了解与中央银行相关的关键趋势和金融技术。 梅斯特尔表示,美联储试验、评估CBDC收益和成本,并不表示该央行会决定采用。CBDC引发的金融稳定性、市场结构、安全性、隐私和货币政策有关问题都需要更好地研究。 其他各地央行也在研究数字货币。9月11日,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目前,欧元体系尚未决定是否引入数字欧元。但正在探索数字货币的好处、风险和操作挑战。预计欧元体系工作组的研究结果将在未来几周内向公众公布,随后将启动公众咨询。 数字货币大事记 4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央行数字货币仍在内部研发阶段,央行一直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推进研发和场景测试,各大行内部研发一般由总行网络金融部门负责,具体推出没有时间表。有的已经在内部员工中用于缴纳党费等支付场景。 8月3日,央行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指出,上半年“法定数字货币封闭试点顺利启动”,下半年将“积极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 8月6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国有大行正在深圳等地大规模测试数字钱包应用,为数字货币正式落地进行测试准备。数字货币由央行牵头进行,各家银行此前数月已就落地场景等进行测试。从“数字货币”落地场景看,可实现充值、提现、转账、扫码消费等,其中转账仅凭对方手机号就可以进行,并正在测试无网络转账功能。支付逻辑与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类似,用户可互相扫描二维码支付。 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透露,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仍是“4+1”,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并没有变化。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分别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及中西部的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正在上述四地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 8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正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创新、实用”原则,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以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以检验理论可靠性、系统稳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场景适用性和风险可控性。孙国峰表示,数字人民币还在内部封闭试点测试阶段,正式推出尚无时间表。 8月29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建设银行在其官方App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深圳等数字货币试点地区用户可在该行App申请数字人民币钱包。已经实现付款、收款、扫一扫、转款等功能,付款可通过二维码扫码、NFC“碰一碰”付款。目前,“数字人民币钱包”类型分为4类:一类钱包、二类钱包、三类钱包和四类钱包。后三者钱包余额、支付设有上限。 9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撰文称,从M0的费用体系看,数字人民币是央行向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计付利息,央行也不对兑换流通等服务收费。 9月21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公布,提出支持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设立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和数字金融体系,依托人民银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形成贸易金融区块链标准体系,加强监管创新。 同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京东数科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双方以数字人民币项目为基础,共同推动移动基础技术平台、区块链技术平台等研发建设;并结合京东集团现有场景,共同促进数字人民币的移动应用功能创新及线上、线下场景的落地应用,推进数字人民币钱包生态建设。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数字人民币在转账、缴费等场景外,也已开始测试“信用卡还款”这一流量入口级别的场景。 9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支付清算论坛上表示,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在进行内部封闭测试。数字人民币(DC/EP)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运用新技术对M0的数字化,旨在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通用性的基础货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战疫情稳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各行各业复工复产步伐不断加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疫情大考中,从“云办公”到“云上课”,从智能制造到5G新基建,从助企业化危为机到赋能现代化治理……数字化技术的加速应用成为抗疫“利器”,也在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迎“疫”而上,数字经济新动能加速崛起,彰显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当前,从中央部委到地方,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做大做强,通过打造“新基建”、发展新商业、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让高质量发展步履更坚实、成色更浓。 数字技术赋能 复工复产高效推进 每天清晨,打开生鲜APP买完菜,上个在线健身课程,听个“云演唱会”,休息之余进入直播间拼购……这是疫情期间80后小李宅居在家的常态。 在东亚前海证券金融科技部,每个交易日早上八点到九点,开启多达数十个业务系统并进行初始化和联调已经成为工作日常。疫情期间,东亚前海证券90%的会议和培训场景,都通过腾讯会议来完成。 作为智能移动办公平台,钉钉也在第一时间推出在线办公指南,并免费开放302人同时在线的视频会议,助力钉钉平台上1000万家企业组织、2亿上班族能够正常开工。 与“云办公”一同盛行的还有“云上课”。2月17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开通,截至3月24日,共播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课程1917堂,浏览量累计达到9.94亿次,访问量累计达到7.75亿人次,通过平台在线学习的学生累计超过1.95亿人次。 美团副总裁、美团研究院院长来有为指出,近年来我国已迈入服务经济与数字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疫情期间,更多居民通过线上电商平台满足自己的生活服务需求。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新经济企业充分发挥数据、科技、资本等优势,孵化出无人配送等新模式,有力地推动我国服务业供给侧数字化进程。 在制造业一线,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智能制造,更好地经受住了疫情冲击,复工复产的速度也明显加快。 来回穿梭的智能AGV小车,运输全程自动化、物料全程不落地的生产现场,不停挥舞机械手全自动精准作业的智能化机器人,物料自动识别且自动出库的智能立体仓库……疫情期间,山东浪潮智能工厂开足马力生产高端服务器。“由于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较高,智能工厂的复工进度和效率要远远好于传统工厂。用工人数至少下降一半,生产效率却能提高2.5到3倍。”浪潮集团副总裁孔亮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在抗疫中作用凸显,城市治理体系也因此不断完善。比如,为实现精准抗疫、有序复工,各地政府和企业创造性地推出“健康码”。目前,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府服务平台共享信息,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健康码”已可实现“一码通行”。 这些仅是数字技术赋能复工复产的一个个缩影。以战“疫”为契机,不断挖掘数字经济潜力,“云签约”“云招标”“云面试”“云会商”“云培训”等云上协同实践蔚然成风。 西安91家单位组团“赴”北上广深纳新,云招聘高层次人才2207名;江西省举办省市联合、多屏联动“线上”招商推介会,1200余家企业在线参加,采用5G技术多屏联动、达成签约项目118个,投资总额1933.84亿元;福建莆田市举办“开放招商”全球云推介会暨招商项目线上签约活动,共实现线上签约项目40个,投资总额547.6亿元。 在各项政策措施作用下,企业复工复产不断加快。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介绍,从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来看,除湖北以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复工率已达95%以上。中小企业复工率也在稳步提升,工信部对使用云平台的中小企业的监测显示,截至3月24日,中小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71.7%。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也在疫情期间表现出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秦志辉指出,根据统计,湖南、四川等地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复工率已经达到了98%以上。 “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复工复产工作中,我们之所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采用了科学的方法,成功地应用了新技术,其中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此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谢少锋表示。 加快化危为机 数字经济新动能崛起 疫情大考之下,数字经济新动能加速崛起,不仅为抗疫保驾护航,也在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基于数字经济的抗疫实践,已成为一些企业化危为机、踏上新经济风口的助推器。 苏宁近日启动315全民焕新节,2574场直播同步开启,超3000万人次在线观看,1小时内家电销售同比增长286%。其中,除菌、消毒类健康家电“热卖”。截至当日20时,干衣机、洗烘一体机销售环比增长超2059%,消毒柜、净水器等健康电器5分钟售出5万台。 直播带货的火爆只是一例。数据显示,疫情期间,生鲜电商每日优鲜日交易额约为平时的四倍;家乐福到家业务订单同比增长597%;贝壳找房首个VR售楼部开启,融创西安项目完成了10分钟内云销售1068套的记录;携程“景区云旅游”活动开放超过3000家景区的近7000条语音导览产品,活动仅开始一周时间使用人数增长超过600%。 受疫情影响一度遭遇“卖难”的农产品,也借助数字技术迅速打开市场通道。 农业农村部日前组织召开的农产品产销对接视频会商会,组织产销主体视频协商、网络签约,促成采购量5.035万吨,金额达3.358亿元。不少电商平台也致力推动更多农产品“触网”。2月10日,拼多多开通“抗疫助农”专区,截至3月27日中午12时,已累积售出滞销农产品4300万单,总计超过16.25万吨,覆盖23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说:“虽然疫情对传统消费和产业造成较大冲击,但压力下也蕴含巨大潜力和机遇,线上消费和智能经济爆发式增长,对冲了部分负面影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事实上,以战“疫”为契机,数字经济力量更加彰显。目前,数字化正加速渗透至设计、生产、经营、服务等各个环节。协同办公、在线研发等软件加速推广,无人巡检、无人配送等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VR展厅、虚拟导览成为在线商务远程展示的重要手段。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司长伍浩表示,这次疫情让我们对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与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巨大效益认识更深。“未来一段时期,数字经济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将大大加快。” 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 高质量发展步稳蹄疾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正经历深刻的数字化变革,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营销管理,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产业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促进经济从主要依靠人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转变。中国正将疫情冲击转化为经济转型动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加快撬动新基建引擎,激发新经济潜能,彰显中国经济发展韧性潜力。 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达35万亿元,同比2018年增加3.7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5.4%。2016至2018年,数字经济连续3年维持20%以上的名义增速,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十余个百分点,为换挡阶段的中国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撑。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优化经济结构。数字经济是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步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 无论是技术的研发迭代,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都离不开创新大环境的“沃土”。当前,从微观端的模式创新、到中观端的产业更迭,再到宏观端的整体推进,正加速形成一个数字化赋能创新驱动的全链条、大生态。 近来,从中央部委到地方,频频出台支持举措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等加大支持,壮大数字经济新业态,依托工业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加快上线上云,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服务业,支持发展共享用工平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杲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数字经济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培育更多的经济和就业新增长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型技术设施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光网城市,4G基站总规模达到548.8万个,行政村光纤通达率、4G通达率超过98%,网络规模全球领先,性能指标也名列前茅。疫情期间,新建的4G和5G基站超过6.3万个,进一步提升了网络能力。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研究课题组组长赵国栋看来,大型互联网平台、网络服务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经受住了考验,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疫情按下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进键。 目前,山东等多地正加快布局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持续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强化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投资拉动作用。 专家指出,我国经济已经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把握机遇,顺势而为,推动数字经济做大做强,让中国经济更显韧性和潜力,让高质量发展成色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