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文化和旅游产业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难能可贵的是,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之后,行业上下共同推进复工复产复业,于困难与挑战中不断发现新机、开创新局,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顾这一年文旅产业的发展,或许,这些关键词可以唤起我们共同的记忆。 无预约 不旅游 2020年,旅游行业最显而易见的变化是预约旅游的普及。“无预约,不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景区经营的基本要求,也让游客养成了出行的新习惯。 “五一”小长假期间,80%以上的5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通过官网、公众号、第三方平台等预约门票。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有82.8%的游客不同程度体验了预约出游。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中,就曾明确“推广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合理确定并严格执行最高日接待游客人数规模。到2022年,5A级国有景区全面实行门票预约制度”的要求。疫情的出现,加速了预约旅游的普及。 对游客来说,预约旅游可以避开排队购票,减少等候时间,同时避免“扎堆”出行,提升旅行体验;对景区来说,预约旅游有利于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特别是对一些历史人文景区而言,预约旅游可以有效控制人流,减少人数过多对景区带来的过度损耗,可谓一举多得。 数字文化产业逆势上扬 受疫情影响,我国的文化消费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比如:越来越多的演出、展览、会展等文化产品和资源走上“云端”,消费者不必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的享受文化大餐……这得益于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 一方面,数字文化产业日益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它在疫情期间实现逆势上扬,成为拉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与互联网数字化相关的文化新业态产业实现了2.12万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9%。同时,数字文化产业正创造着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 今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份国家层面关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性、指导性政策文件,向社会和行业发出支持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明确信号,它对夯实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型业态、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等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将进一步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助力扶贫增收 6月,在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的支持下,几大电商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相关企业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各平台开展销售活动,进一步打开产品销路,把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 非遗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掌握一门手艺往往意味着脱贫增收有了希望。2018年以来,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支持下,许多地方开展“非遗+扶贫”工作,截至今年6月,各地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超2000所,带动非遗项目超2200个,培训了近18万人,带动近50万人就业、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乡村旅游是带动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受疫情影响,游客越来越倾向于慢节奏、短周期、近距离的出游方式,相比城市、旅游景区等人流密集的传统目的地,亲近自然、出行便捷、绿色时尚的乡村旅游日益受到青睐。今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等适时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把优秀传统文化、乡土风貌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此带动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小而精”迎新机 7月,《关于推进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有关事项的通知》印发,明确恢复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跨省(区、市)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为旅游市场注入新希望。 团队旅游时至今日依然有广阔市场,不过,今年因为疫情,消费者对出行的安全性和私密性越发看重,并且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有了个性化、差异化的新需求,二者叠加让“小而精”的新型团队旅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私家团、定制游等小范围、中高端团队旅游兴起。携程旅行网跟团订单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期报名私家团的游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00%,平均一个团只有3到5个人,以家庭为主。定制游以旅游者为主导,根据他们的喜好和需求定制个性化行程方案,在跨省团队旅游恢复后,定制游成为市场中的黑马。 与传统团队旅游的“大而全”相比,“小而精”的团队旅游对旅游的深度和主题性要求更高,商家需要花更多心思丰富消费者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文旅增色夜经济 2020年,各地的夜晚热闹起来了,文旅融合项目及产品在夜色中充分绽放,既增色了夜间经济,也点亮了人们的生活。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城市夜生活体验成为游客目的地夜游首选;演出、文化场馆、文化集市被认为是最有吸引力的夜间文化场景;文化艺术场馆、电影院/剧场、夜市/集市被认为是最有吸引力的夜间消费场景。夜游项目品类增多、夜间休闲消费场所增多和数字科技运用广泛是2020年游客感知的主要关键词。潮流夜市、文创集市、微演艺正在成为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要活力因子。 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试点示范的重点任务包括发展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开展夜间游览服务,鼓励博物馆、美术馆延时开放或优化开放时间,丰富夜间演出市场,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服务,完善夜间交通等配套服务。 让风景跃上云端 今年底一夜爆红的丁真和他的家乡,让人们见识了互联网营销的无限可能。恰好,今年1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支持“互联网+旅游”发展的措施中,就鼓励景区加大线上营销力度,支持建设智慧旅游景区。 这几年,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科技日益融入旅游产业发展,衍生了很多新业态、新模式,因为疫情的出现,它们加速走进人们的寻常生活。比如,直播催生的“云旅游”让旅游目的地从线下走上云端;再如,数字化驱动的智慧旅游极大提升了游客的出行体验和景区的管理水平。 “互联网+旅游”虽已取得不少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对此,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完善旅游信息基础设施等8项重点任务提出要求,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支付圈”年末真热闹,这边是支付公司打算退市,另一边却有支付机构积极筹备上市。 12月23日,港股“支付第一股”汇付天下宣布私有化退市。与此同时,两家支付公司——银联商务、连连数字正在备战A股上市;截至目前,前者已完成科创板上市辅导工作,后者正在辅导备案阶段。 汇付天下计划退市引发行业不少猜测。行业人士分析,其私有化原因之一,可能与公司股价一直未达到股东预期有关。截至昨日收盘,该公司股价为每股3.35港元,市值为44亿港元。而在科创板上市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拉卡拉的境遇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虽然这两家公司的盈利差距并不太大,但拉卡拉显然更受资本市场欢迎,其昨日收盘价为30.98元,总市值达248亿元。 上市两年后,港股“支付第一股”汇付天下23日宣布将私有化。该公司发布公告称,要约人及公司联合宣布,于2020年12月22日,要约人要求董事会就根据公司法第86条通过计划安排将本公司摘牌,向计划股东提呈一项建议。建议完成后,公司将成为要约人的全资附属公司,并将在港交所撤回上市地位。 消息一出,汇付天下股价迎来异动。截至当日收盘,汇付天下股价大涨21.38%,报3.35港元,市值为44亿港元。 据上海证监局12月15日披露,由中国银联控股的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已完成科创板上市辅导工作。如果银联商务顺利IPO,将成为继拉卡拉之后,成功登陆A股的第二家支付机构。 中金公司披露的上市辅导工作总结报告显示,银联商务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已具备上海证券交易所规定的有关股票发行上市辅导验收及发行上市的基本条件,不存在影响发行上市的实质问题。 12月18日,浙江证监局在官网披露连连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辅导备案公示文件,由中金公司担任连连数字在科创板上市的辅导机构,辅导期大致为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 公开信息显示,连连数字于2009年成立,在行业中以跨境支付知名。最让市场关注的是,连连数字与美国运通合资成立的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首家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今年8月,该合资公司已经揭牌运营。 据天眼查显示,连连数字此前已经历经5次融资。其中最近一次是在今年9月,中金公司旗下的中金资本、中金浦成、浙创投及泰康人寿作为投资方,参与其股权融资。
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缺乏厂房、土地等可抵押的固定资产是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记者了解到,有地方和机构正下功夫挖掘企业“沉睡”资产的价值。 记者获悉,南京数字金融产业研究院(下称“数研院”)专门打造了数字金融交易平台,借助科技手段实现资产的数字化,进一步提高动产抵质押的效率和便捷性,从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数字化唤醒“沉睡”资产 所谓“沉睡”资产,主要是指企业的闲置资产,比如包含存货、原材料、半成品及设备等在内的动产等,这些资产不像厂房、土地等,往往无法直接转换成“活资金”。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通过数字金融交易平台,主要是解决了融资过程中,企业和资金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南京朗坤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企业只要在平台上将资产进行数字编码,就可对各类资产进行实时监控,进而打通从设计、生产,到安装、运维、报废等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同时也可在平台上申请融资,而资金方能够通过平台实时查看企业动态,提高风险把控能力。 “事实上,企业获得质押融资贷款的关键就在于,银行对质押的资产有清楚的认识。”数研院相关负责人陈莹对记者说道,银行线下实时了解企业的动产情况比较难,通常要耗费较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资产的数字化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利用区块链作为核心底层技术,数字金融交易平台可直接对企业资产进行线上的确权、登记和结算,之后,资产在平台上就能流通、交易;同时,区块链技术也保证了资产的真实性。对于企业而言,一些非标准化的动产被数字编码后,即可解决贷款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资产标准化难等痛点,贷款可得度也将提高。 据介绍,南京朗坤集团就通过将传统的机器设备装上传感器,同时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管理克隆出了“数字工厂”。“我们又在平台上进行了数字资产登记,这样就可实现线上融资租赁、设备产能预售融资等服务,既降低了资金供给方的信用风险,又节约了传统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比过去单纯从银行借贷要优惠不少。”上述负责人说道。 而除了动产的质押融资外,这种“数字化”的方式还能缓解传统知识产权金融模式的堵点,进一步释放知识产权数字化的信息价值。高新技术企业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就在平台上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了来自江苏银行1000万元的贷款。 不过,还需注意的是,在资产“数字化”的过程中,难点在于如何对不同的资产进行标准化转化。陈莹说:“这需要一套标准化的资产数字转化体系。比如,如何编码、如何实时追踪资产的状态等,这些都需要探索。” 记者获悉,目前,数研院已逐步形成对多类资产进行数字化转化的标准,比如不动产类、动产物权类、知识产权类、金融资产类、收益权类,并以此为基础,摸索出一套资产数字化的标准体系,这在全国系首创。“这种数字化的转化模式,未来有望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陈莹表示。 构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创新高地 在大力发展数字资产的同时,记者还了解到,南京数研院也在推进区块链技术在区域股权市场的试点工作,打造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创新高地。 关于区块链技术在区域股权市场的应用,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曾提及,之所以选择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展开这样一个实验,本意是为了夯实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石,提升区域股权市场的品质,为中小微企业的股权融资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姚前表示:“我们首先做了一个市场专门调研,今年的7月启动试点工作,8月份完成跨链的建设,十一之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深圳5个试点的地方业务链全部完成与中央监管链的技术联通。” 具体来看,这种地方与中央监管链的技术联通主要是依靠一个双重架构的区块链,所谓双重架构,上一层是证监会的中央监管链,下一层是地方的业务链,监管链由证监会来负责建设,主要承担监管责任;而地方的业务链由区域性股权市场自行建设,承担具体的业务商业工作,监管链则实现穿透式使用。 在试点的城市中,江苏股交区块链业务平台基本架构在8月底已搭建完成,并实现了企业挂牌申请→南京联交所辅导服务→江苏股交审核→报送中央监管链的区块链全流程业务贯通,在五个试点省份中属于首家。目前,这一项目正沿着区域数字金融可信生态打造和区块链上的监管创新等方向纵深推进。 作为这一试点工作的主要推进者,陈莹对记者称,未来数研院还将协助证监会科技局制定5个试点区域创新评价体系。
24日,记者获悉,全国第一张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的保单近日在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众安保险”)成功出单。 据了解,今年11月,众安保险与中国建设银行启动数字人民币在保险线上场景应用的合作。据众安保险介绍,部分试点用户可以通过众安保险APP使用数字人民币购买其“百万医疗险”产品——尊享e生2020版。 而随着第一张数字人民币保单的成功出单,预示着数字人民币的落地应用成功延展到了保险领域,并通过众安保险线上化保险的场景优势,助力数字人民币试点钱包生态建设。众安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众安保险还将陆续为旗下主要产品提供数字人民币保费支付服务,也将与建行持续在数字人民币在保险领域的场景化应用展开研究和合作。 目前,数字人民币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以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进行“四地一场景”试点。近期,深圳、苏州已先后开展了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活动,行业普遍认为试点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另外,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与包括滴滴、京东数科、银联商务、国网雄安金融科技集团、国美、拉卡拉等多家企业及支付机构达成合作,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底,数字人民币在全国共落地试点场景6700多个,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
为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响应国家“就地过年”的号召,掌阅科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出掌阅精选数字图书馆春节“免费使用30天”活动。拟为各单位开放使用为期一个月的机构数字图书馆,丰富春节期间各地“就地过年”建设者们的生活。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国民阅读的重要方式。而在疫情当下,数字阅读平台也成为快速普及防疫知识,助力防疫工作的重要的渠道,承担了传播正确专业防护信息的社会责任。作为全球领先的数字阅读平台,掌阅科技在践行全民阅读理念,提升阅读品质的同时,也以“阅读”的方式,在国家及全球防疫工作中贡献力量。 自2018年始,掌阅先后推出了严肃阅读品牌“掌阅精选”和“掌阅精选机构服务”,旨在为政企单位提供完整数字阅读解决方案,建立机构专属职工数字图书馆。截至目前,“掌阅精选”书库拥有海量优质电子书籍和有声书籍,范围涵盖时政、社科、经管、文学、科技、艺术等21个品类;“掌阅精选机构服务”已累计为百余家机构、超100万名职工提供了数字阅读服务。依托精选独创的“协同阅读”方式,结合机构阅读服务,帮助职工养成阅读习惯,提升知识能力和文化素养,助力机构打造学习型组织。 在此次推出的数字图书馆春节“免费使用30天”活动中,掌阅精选机构图书馆将提供海量的出版图书、听书等资源,涵盖大奖书、畅销书、文学小说、历史百科、影视原著、儿童读物等诸多品类。此外,为了纪念这个不一样的牛年春节,掌阅精选机构服务还将为阅读时长、输出笔记、共读书籍最多的参与者,提供特制的“读书抗疫纪念徽章”。
2020年即将过去,面对2020年几乎全线上化的模式,各个行业以及平台的年终大事记将会呈现怎么样的数字总结。华讯投资认为,教育多次陷入退款风波,28000元的生命感悟,12亿元的添加罚单都是2020年值得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柯洁的阐述中,有过这样的一个论述,在输给ALPHGO之后,柯洁对于自己人生的看法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入道的过程,所谓的入道就是越来越难理解万物的运作法测。这就像是苏格拉低所说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活”。这句话用来描述2020年再合适不过。 华讯投资注意到,无论是教育还是餐饮都是在不断的冒险与尝试,尽管面临天价罚单和退款,还是要想尽办法熬过去,毕竟能顺利过河就意味着还能有资格进入下半场。一将成名万骨枯,没有什么是坚持不能渡过的,无非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华讯投资注意到,年初开始席卷全球的疫情,深刻改变了生活,带来了很多难题和未知。但也以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等为代表的新技术群体涌现、同时爆发,有力推动人与人、人与信息的链接迈向万物互联智能,并呈现出新一轮技术革命蕴含的巨大能量。 12亿元的罚单和28000元的教育退款下,虽然有很多令人伤感的产业危机,但是也暗藏了市场维持持续,行业发展的机遇。按照牛津经济研究院的观点,数字经济不仅是数字产业本身的增长,更多的是数字技术带来的行业数字化增长。1块钱的数字技术投入,至少可以带来3块钱的行业数字化增长。 希望添加的罚单和2800元教育退款的产业危机,能给市场、投资人、职场经理人更多的启发。华讯投资认为,从数字发展产生效果看,数字经济“一业带百业”“助力千行百业”已是事实,借此机会由负转正才是正确的解读方式。
近日,美欧的贸易争端再次升级。 美国宣布从1月12日起对法德的飞机零部件等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美欧这场始于2004年的航空补贴争端尚未看到停战的迹象,双方关于数字税的争端也在重燃战火。 这不禁让人发问,在各国为应对新冠肺炎及经济衰退而自顾不暇时,究竟是什么让美欧两大经济体衣带渐宽终不悔,相互折磨到白头? “数字税”的前世今生 数字税,又称数字服务税,是围绕数字经济产生的一类税收。与航空补贴并列,数字税是美欧贸易摩擦的另一个重要导火索。 数字税最早被提出是为了缓解互联网跨国公司对非注册地国家的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问题(BEPS,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即跨国公司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全球总体税负,利用各国税制差异和监管漏洞,通过企业职能拆分、资产内部转移定价等方式逃避纳税义务,从而造成区域税收分配不均矛盾。 以多数跨国公司曾经经常采用的“双层爱尔兰—荷兰三明治”避税结构为例: 总部位于A国的G公司在爱尔兰分别设置离岸公司E和实际经营公司B,通过签订成本分摊协议,将总部之外区域的业务收入和无形资产使用销售权转移至B公司,再借助位于荷兰的通道公司C将大部分收入由B公司转移至实际注册地位于低税区的E公司。 简单说来,就是高税国企业向其低税国关联企业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时制定低价;低税国企业向其高税国关联企业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时制定高价。 如此一来,跨国公司利润就从高税国转移到低税国,逃避了大部分纳税义务,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减轻其税负的目的,而为该公司提供大部分利润的国家反而不能享受到应有的税收红利。苹果、谷歌、微软、Facebook、雅虎等公司过去都曾采用了这种做法。 然而,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这显然是一种薅羊毛行为。税基被侵蚀的各国纷纷抗议,并开始了反对BEPS的行动。2018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立法提案,拟调整对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增税规则,认为一些在多国从事经营并取得巨额利润的跨国公司并未给当地带来相应的税收贡献。例如谷歌这种跨国巨头,其海外市场营收超过50%,在采用“双层爱尔兰—荷兰三明治”情况下,平均税率仅为2%左右。 作为数字税的坚定拥趸,法国声称互联网跨国企业的此种避税行为不仅使当地政府蒙受损失,还损害了公平竞争原则,并率先于2019年7月通过了数字税法案,宣布对“数字服务”领域相关企业征收3%的数字税。此举引起了美国的强烈不满。2019年12月,美国对法国单方面发起“301调查”,实施关税报复,迫于压力,法国宣布暂缓数字税征收至2020年年底。2020年1月,美欧各方同意在OECD支持下就数字税问题进行更广泛谈判,参与国家达137个。 随着欧盟对数字税征收立场逐步统一,2020年6月,美国单方面宣布退出OECD谈判,并威胁将最早于2021年1月对态度强硬的数字税推动者——法国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 时至今日,这场持续近3年的“数字税”之争仍未落下帷幕。正如我们看到的结果,美欧在此问题上都展现了高度重视且强硬的态度,但双方并未真正放弃谈判,欧盟方面仍希望双方在多边框架内达成一致协议,法国经济与财政部部长布鲁诺·勒梅尔不久前表示了希望与美国重新谈判的意愿,并寄希望于拜登新政府。尽管美国频频退群,几次出手阻挠欧盟数字税实施进程,但显然也不愿放弃在该领域的规则主导权和直接利益。 数字税:一把重新分蛋糕的利刃 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不完全市场下,信息不对称是交易双方利益失衡的主要原因,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也相应付出了一定的“信息租金”,因此,双方对信息成本的投入差异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 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拥有海量数据(行情603138,诊股)和巨大用户流量的互联网科技巨头,将这种信息不对称进行了无限制的扩大。依靠这种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互联网巨头获取信息的边际“信息租金”只会越来越低。不仅如此,互联网科技巨头还凭借着这一信息优势,通过股权投资、并购等形式将业务渗透到各个领域。2019年,全球市值前五大公司中,有四家为美国的互联网科技企业。 如果说过去十年,跨国互联网巨头以社群生态为圈,以爆炸式数据体验为饵,通过各种避税手段,薅着世界各国互联网用户的羊毛,那么如今,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线上经济的优势进一步凸显,越来越多陷入财务困扰的电子羊群主人已回过神来,开始正视其手中的这一宝贵资产,试图重新掌握对羊毛利润分割的话语权与主动权。 2021年1月1日,肯尼亚政府颁布的《2020年数字服务税收条例草案》(Digital Services Tax Regulations, 2020)正式生效,条例规定,对数字服务征收占总交易价值1.5%的税费,不遵守规则者将被限制进入肯尼亚市场。早在此之前,英国、意大利、南非、印度等国家就已设立数字税,并将GAFA(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等大型跨国互联网巨头纳入征税名单。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这一行列,据人民网(行情603000,诊股)报道,2020年以来,全球已经有30多个国家相继宣布对跨国互联网巨头征收数字税,随着更多国家将数字税提上日程,这一队伍将继续扩容。 国际数字税征收方案比较及问题 从征税依据看,2020年《OECD/G20关于实现包容性数字税框架的“双支柱”路径的声明》显示,在以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等为基本形态的数字经济下,用户数据是价值创造的基础,无论该数字平台在用户所在国有无实体,用户所在国均有权利向其征税。 也就是说,在该框架协议下,服务哪国的用户,用了哪国用户的数据,该国家就有“数字税征收权”。由此,在某种意义上,数字税的产生基于人们对于数字资产的再认识以及价值的再评估。从具体实践看,数字税征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目前,对于数字税的纳税主体、应税业务范围、税率,国际上各方经济主体并未达成共识,而是纷纷采取单方面措施,这给本就概念不明晰的数字税又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以下为部分国家数字税的征收方案: 总体来看,各国数字税征收税率从2%-14%不等,征税对象主要为数字服务供应商,征税业务基本涵盖了广告、电子商务、用户数据销售等方面。然而,从各国的税收实践看,各国数字税税基仍然较为笼统模糊,对数字税的理解及征收目的仍有较大不同。 首先,如何就细分业务进行界定和计算,各国并未有明确计量方法。印度、突尼斯、津巴布韦等国将跨国公司数字服务总收入作为税基进行征税;法国、肯尼亚、意大利的数字税征收范围则针对特定数字服务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肯尼亚并未将金融服务提供商纳入数字税征收对象中,这也意味着用户支付交易数据的价值并未被纳入征税范围。 除此之外,各国当前的税基设定似乎也并不能解决数字税成本转嫁问题。有研究报告认为,如果法国实施数字税,那么消费者将承受55%的数字税,平台商户将承受40%,而互联网企业本身仅需承担5%。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撰文称,数字税的税负分配与产品性质、市场格局、各方主体议价能力、市场控制能力等各类宏观、微观因素有关,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字税制度,需要结合市场竞争、税负公平、社会福利等多方面考量。 其次,数字税税种及性质仍然难以确定。目前为止,已有不少国家对数字服务征税,但除了上述所列国家明确提出全新的“数字税”之外,其他国家则将数字产品和服务纳入现有的税种范围进行征税。例如早在2015年,日本就已将电子图书音乐纳入进口服务消费税,韩国则将外国企业向本国用户提供的数字服务纳入增值税税种,新加坡2018年颁布的法案将外国数字服务纳入商品和服务税征收行列。由此可见,数字税目前并不能被称作一种独立的税种。 最后,数字税在全球化中的角色依然模棱两可。数字经济和全球化浪潮下,数据的跨国流动已经成为趋势潮流,基于“用户创造价值”的收税依据,拥有数据,就等于拥有财富,如果将公民数据作为一种公共财富进行征税,那财富主体是否均需要为此履行义务? 从当前各国实践看,大部分国家所施行的数字税似乎需要加上一个“外国限定”的前缀,例如欧盟、英国、印度以及未明确提出数字税概念的亚太地区国家,其征税对象无一例外为非本国跨国科技巨头。以近年来频频强调“数字主权”的欧盟为例,其几年前就已提出要对科技巨头发起反垄断监管,并将数字税作为一种惩罚措施,同时,又积极出台多项法案来促进欧盟成员国内部数据的跨境流动。由此可见,数字税不仅仅是“数字”税,更是数字经济下地区贸易保护和逆全球化的体现。 马克思曾言,税收是喂养政府的奶娘。在人类几千年的征税历史中,随着价值形态的变化,税收种类也在不断调整。数字税研究,是当前数字经济下市场秩序规则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全球数据跨境流动趋势下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的必要举措。如何守好网络这片天地,任重而道远。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实习生文怡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