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阿里巴巴发布内部信,启动新一轮组织调整,蚂蚁集团也随之发生人事调动。在内部信中,阿里巴巴特别提到原新零售智能引擎事业群总裁「周靖人」,另有任用。内部信中称:特别感谢靖人和团队这些年对平台电商的巨大贡献,以及在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帮助平台各项业务实现快速增长,我们期待他在新的战场再创佳绩。据《晚点 LatePost》消息,周靖人将调任蚂蚁集团,担任蚂蚁智能引擎与数据中台技术部负责人,内部邮件中表示,“新零售智能引擎团队的能力将与各个具体业务场景更加融合,发挥更大作用”。“另有任用” 周靖人周靖人,花名靖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获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在加入阿里之前,周靖人曾为微软研发合伙人,负责必应搜索基础设施团队和大数据部门,任首席科学家。就职于微软期间,周靖人带领团队研发了支撑着微软必应搜索、Office和Windows等公司产品的高能性大数据计算平台。该系统利用上万台规模的计算集群提供丰富多样计算能力,实时收集分析海量数据,是整个公司后台数据服务的基石。据周靖人的微软前下属评价,靖人基本上在微软一周从早上8点到临睡前都在工作,而且工作效率十分高,能够同时做研究、做产品、带队伍、玩政治,是一个全能型选手。2016年,周靖人加入阿里,任职阿里云首席科学家,带领阿里云中美两地的研发团队,总体负责阿里云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研究机构iDST的科研工作。他还曾任阿里搜索及广告技术事业部负责人,一边管理着阿里的搜索AI中台,一边管着阿里的效果广告业务。他之前向蒋凡汇报,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他的级别高过蒋凡。2018年,周靖人入选被国际学术科技界认定为权威荣誉的IEEE Fellow。2020年3月,现蚂蚁金服CTO倪行军和周靖人这两位“技术出身”的阿里高管同时升至P12级别。周靖人负责阿里个性化推荐相关的算法,人们称他是阿里算法的头号负责人。同年5月,阿里妈妈事业群总裁张忆芬离职,该业务 “一拆三”,产品部分汇报给蒋凡、技术部分汇报给资深副总裁周靖人。除了周靖人外,在此次蚂蚁集团的人事调动中,还有蚂蚁智能引擎技术事业部负责人「王志荣」。他将加入阿里巴巴,直接向吴泽明汇报。而吴泽明将兼任阿里本地生活首席技术官(CTO)和阿里集团新零售技术事业群总裁,向阿里集团CTO程立和王磊双实线汇报。参考文章:《阿里组织调整进行时:蒋凡未动,后备部队形成,调整前全员大整风》(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12月18日海通国际成功举行第二届人工智能大会,并于大会上发布第三份年度AI行业研究报告《海通国际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9位重磅演讲嘉宾齐聚云端,共话新局势下中国及全球AI发展新趋势及投资机遇。 海通国际同时发布《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就近年来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两地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趋势、应用领域、政策措施及投融资状况进行简报,深入浅出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的成功因素,并探讨行业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微众银行首席人工智能官、香港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杨强在主题演讲环节指出:“人工智能的技术提升有赖于给机器充足的学习资源及学习的能力,而大数据及深度学习就是人与机器两者之间的桥梁。而人工智能研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数据方面的挑战,包括数据私隐、数据权益、数据分散、小数据等。”针对数据分散和小数据问题,杨强分别介绍了联邦学习和迁移学习算法,并分享了AI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案例。 海通国际研究部主管陈昊飞与AutoX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肖健雄进行一对一专访,深入讨论了无人驾驶在中国及全球的技术创新、应用及商业化等话题。肖健雄对于中国无人驾驶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完全无人驾驶实现大规模的推广、实现商业化,预计还需两到三年的时间,大概在2022年到2023年左右实现。一旦有了第一个城市覆盖,相信其他的城市很快会跟随。” 在“人工智能与零售”的高峰对话中,火山石投资创始合伙人章苏阳做为嘉宾主持,与云拿智能科技首席执行官冯杰夫、微盟集团副总裁凌芸、海通国际股票研究部董事总经理吴越围绕人工智能赋能零售业所带来的业态变化及挑战展开分享。吴越对中国电商业的未来发展潜力保持乐观,更预测中国电商未来的渗透率至少能从现时的约25%增长至50%以上。 冯杰夫认为智能零售不只限于在线,线下传统实体零售商同样能够应用智能技术,获取和电商一样的竞争力。凌芸表明现今消费者在线活动的轨迹已从“碎片化”变成“粉末化”,企业营销的难度大幅增加,面临“找不到,打不准,留不住”消费者的挑战。零售企业需要先建立线上线下全域的运营,而所需具备的能力则包括全渠道的经营体系及私域流量的运营能力。 至于在“人工智能与工业”的对话中,海通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兼环球市场联席主管石平与牧星智能科技合伙人吕涛、天准科技技术总监曹葵康和海通证券机械首席分析师佘炜超展开对话,聚焦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佘炜超分享道,中国的制造业在近十年正持续地从以往的粗放型制造业升级至中高端。对应着产业的革新,企业对设备的要求越来越精细,也因此看到更多的装备公司已在改进研发团队,加大软件及算法方面的人才投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工业实行自动化及提高精准性,令生产环境变得可控。吕涛认为中国仓储物流的市场规模至少达5000亿元,工业厂内物流市场规模预计达2.5万亿元以上,前景可观。而作为智能制造重要部分的智能检测,曹奎康表示国内在半导体检测领域尚存在市场空白,人才和行业经验都比较缺乏,但同时也是重点突破的机会。
主要观点 11月经济数据综述:顺周期强劲上行,逆周期略有回落,经济微过热 金融方面,M1大幅上行至10%,连续五个月回升。中长期信贷同比继续高增。物价方面,工业品价格全面上涨,PPI环比大幅上行0.5%,统计局公布的50种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11月有42个品种上涨,上一次如此大范围的价格上行是2016年的四季度。CPI方面,居住分项同比继续收窄。 经济方面,调查失业率下行至5.2%,基本回落至2019年失业率的水平。工业增加值同比7%,连续三个月在6.5%以上。 顺周期强劲上行。出口11月大超预期,上行至21.1%。制造业投资大超预期,当月增速上行至12.4%。社零小幅回升至5%。我们构建的顺周期指标(包括出口、制造业投资、社零三项)11月同比为8.85%,前值为4.56%。 逆周期略有回落。地产投资与销售略有回落,销售额单月增速降至19.2%,地产投资单月增速回落至11.4%。基建增速回落至5.8%。逆周期整体(包括地产投资、地产销售、基建投资、固投中除了地产基建制造业投资之外的其他分析)11月同比为11.1%,前值为14.7%。 服务业方面,小幅上行。11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比10月份上升0.6个百分点。 综合这些经济数据,我们判断四季度经济大概率是有些微过热的,预计四季度GDP增速在5.9%-6.2%之间。 短期展望:提示两个信号 (一)经济上行斜率切换:尽管我们认为经济短期仍会继向上,但上行斜率预计会有所放缓。9月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回升。先后经历了社零跳升、服务业生产指数跳升、出口跳升、制造业投资跳升。目前经济各个环节都或者高于疫情前,或者较为接近疫情前,后续经济进一步大幅上行的动力是不足的。且,11月地产(投资、销售)、基建都有所回落。经济可能也开始面临逆周期环节下行的压力。整体判断,经济在顺周期+服务业上、逆周期落的综合影响下,会继续缓慢上行,持续至明年1季度左右。但上行斜率不如今年9-11月。 (二)利率的核心矛盾从实际利率切换至通胀层面。工业增加值11月的7%其实是不低的,只是9-10月偏高的数据给市场感觉并未上行太多。我们判断工业增加值基本见顶了。明年1季度可能在6%-7%之间波动(踢掉基数)。利率的核心矛盾将从实际利率(盯工业增加值)切换至通胀。CPI与PPI明年皆前上后平,4~6月达到峰值,明年上半年利率仍很难回落。 明年经济资产景气展望 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前高后低且坡度极大,经济环比同比峰值皆于一季度见顶(经济略有微过热),全年经济增速9.3~9.6%;三大金融数据普遍温和回落,社融全年12%左右。物价温和上行。把握三条投资主线,外需补库开启、内需结构回归、物价快速回温。 股票方面,预计景气较高且估值尚无回落压力的是专用设备、轻工、化工、电气设备、非银金融、采掘、有色等,需认真把握。景气上行但估值有所回落的,包括家电、纺织服装、交运、汽车、休闲服务等,个股博弈性强,需要淘金。债市方面,预计利率高位盘整、难下3.0%,下半年好于上半年。需警惕明年人事变动对信用债的不利影响。详细报告参见《【华创宏观】2021:归途——年度宏观策略展望》。 具体消费、投资、工业生产数据的详细解读,参见正文 风险提示:投资过热,中美关系恶化。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提示经济数据的两个信号 (一)11月数据解读:顺周期强劲上行,经济微过热 11月数据整体依然是全面向好的。尤为值得关注的是,11月顺周期出现了强劲的上行,同时逆周期尚在高位,经济大概率有点微过热。 具体而言,我们构建的顺周期指标(包括出口、制造业投资、社零三项)11月同比为8.85%,前值为4.56%。逆周期(包括地产投资、地产销售、基建投资、固投中除了地产基建制造业投资之外的其他分析)11月同比为11.1%,前值为14.7%。 11月顺周期大幅上行,主要来自出口与制造业投资的强劲上行。其中,出口11月同比为21.1%,前值为11.4%;制造业投资11月同比为12.4%,前值为3.7%。 服务业方面,进一步上行。11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比10月份上升0.6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11月份,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6.5%、3.6%,均比10月份上升1.8个百分点。 综合这些经济数据,我们判断四季度经济大概率是有些微过热的,预计四季度GDP增速在5.9%-6.2%之间。 (二)短期展望:提示两个信号 1)经济上行斜率切换:尽管我们认为经济短期仍会继向上,但上行斜率预计会有所放缓。9月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回升。先后经历了社零跳升、服务业生产指数跳升、出口跳升、制造业投资跳升。目前经济各个环节都或者高于疫情前,或者较为接近疫情前,后续经济进一步大幅上行的动力是不足的。且,11月地产(投资、销售)、基建都有所回落。经济可能也开始面临逆周期环节下行的压力。整体判断,经济在顺周期+服务业上、逆周期落的综合影响下,会继续缓慢上行,持续至明年1季度左右。但上行斜率不如今年9-11月。 2)利率的核心矛盾从实际利率切换至通胀层面。工业增加值11月的7%其实是不低的,只是9-10月偏高的数据给市场感觉并未上行太多。我们判断工业增加值基本见顶了。明年1季度可能在6%-7%之间波动(踢掉基数)。利率的核心矛盾将从实际利率(盯工业增加值)切换至通胀。CPI与PPI明年皆前上后平,4~6月达到峰值,明年上半年利率仍很难回落。 二 工业增加值:保持高增,符合预期 11月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为7.0%,前值为6.9%。1-11月累计同比为2.3%,前值为1.8%。 三大产业看,采矿业当月同比为2%,前值为3.5%;制造业当月同比为7.7%,前值为7.5%;电热气水当月同比为5.4%,前值为4.0%;11月出口交货值同比为9.1%,前值为4.3%。产销率当月为98.3%,同比为0.2%,前值为98.4%,同比0.8%。分所有制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当月同比为5.9%,前值为5.4%;外企当月同比为8.3%,前值为7.0%;私企当月同比为6.8%,前值为8.2%。分地区看,11月东部地区同比为8.8%,中部地区同比为6.7%,西部地区同比为5.1%,东北地区同比为6.4%。东部地区增速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地区,与11月出口、出口交货值大幅上行相一致。 怎么看11月的工业增加值数据?与需求侧的偏强基本匹配。当下,出口、投资单月增速保持两位数的高位,社零增速回升至5%,PPI依然同比为负。这样的组合,我们判断是足够支持生产端保持6%-7%左右的增长的。 具体分行业的细分数据如下: 1)采矿业:采矿业整体正向贡献工业增加值增速0.17%,上月为0.3%。采矿业权重最大的两个行业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可以观察的数据包括煤炭产量、天然气产量与天然原油产量。11月采矿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为2.0%。主要产品产量看,原煤11月同比为1.5%,高于前值1.4%。天然原油11月同比为1.2%,低于前值1.4%,天然气产量当月同比为11.8%,低于前值11.9%。 2)制造业上游:六大行业正向贡献工业增加值增速2.44%,上月为2.43%。其中,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当月同比为13.6%,前值为8.2%。黑色增加值当月同比为9.6%,前值为11.2%。非金属矿物制品当月增加值同比为7.7%,前值为9.3%。水泥产量11月同比为7.7%,前值为9.6%,粗钢产量11月同比为8%,前值为12.7%。 3)制造业中游:七大行业正向贡献工业增加值增速3.94%,上月为3.86%。具体而言,汽车生产有所回落。当月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为11.1%,前值为14.7%。11月汽车产量同比为8.1%,前值为11.1%。出口链条有所回升。通用设备增加值11月同比为10.2%,上月为13.1%。专用设备增加值11月同比为10.5%,前值为8%。电气机械增加值11月同比为18%,上月为17.6%。电子设备增加值11月同比为9.3%,上月同比为5%。主要产品产量看,工业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11月产量同比为31.7%,集成电路11月产量同比为19.6%,金属切削机床11月产量同比为25.7%。 4)制造业下游,目前公布行业数据较少。其中纺织业11月同比为6.5%,前值为9.5%;农副食品加工业11月同比为2.9%,前值为4.8%。食品制造业11月同比为2.3%,前值为5.1%。 5)电热气水,正向贡献工业增加值增速0.42%,前值为0.31%。11月份,发电量同比增长6.8%,增速比上月加快2.2个百分点。火电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6.6%,上月为下降1.5%;水电增长11.3%,比上月回落14.1个百分点;风电增长5.9%,回落8.8个百分点;太阳能(行情000591,诊股)发电增长5.3%,回落2.8个百分点;核电下降0.8%,降幅扩大0.5个百分点。 三 固投:制造业投资大超预期 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9.7%,前值为9.5%。1-11月累计同比为2.6%,前值为1.8%。(注:不建议使用统计局公布的固投绝对值数据计算11月单月增速,原因是按此方法计算的11月固投是1.6万亿,但房地产投资11月就有1.29万亿。数据量级不对。我们用2017年的固投数据,2018-2020年的增速数据,计算11月单月增速。地产、制造业投资、基建的单月投资增速采用同样的方法计算)。 其中,11月当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为11.4%,前值为12.2%。1-11月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为6.8%,前值为6.3%;11月当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为12.4%,前值为3.7%,1-11月累计同比为-3.5%,前值为-5.3%。11月当月基建投资(宽口径)同比增速为5.8%,前值为7.3%,1-11月累计同比为3.3%,前值为3.0%。基建投资(不含电力)当月同比增速为3.5%,低于前值4.4%。 11月投资数据中,制造业投资大超预期。从已经公布的13个行业看,中游与上游投资大幅上行。其中中游7个行业拉动11月投资增速3.75%,大幅高于前值0.3%。上游3个行业拉动11月投资增速4.05%,前值为1.84%。分行业看,11月单月投资增速大幅上行的行业包括:电子设备制造业(11月36.4%,10月13.9%)、专用设备制造业(11月13.2%,10月-2.6%)、金属制品业(11月12.6%,10月-5.2%)、医药制造业(11月76%,10月34.4%)、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业(11月26.4%,10月4.9%)。 对明年制造业投资数据的展望,我们的观点与年报一致,中上游带动下,至少明年上半年整体不会差。(上游受益于今年不错的工业企业利润、中游受益于汽车与出口的高景气大概率能延续至明年上半年)。 11月地产投资数据依然不错。投资、销售两端虽略有回落,但都保持高增长。销售方面,11月销售额同比增长为19.2%,前值为23.9%。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2.05%,前值为15.3%。高销售的带动下,资金来源同比继续上行。11月房地产开放资金来源当月同比增长为17.2%,前值为14.5%。投资方面,11月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4.1%,高于前值3.5%。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为11.4%,前值为12.2%。 11月基建数据中,一些前期发力较猛的领域增速开始回落,比如电力、交运等。11月电热气水当月同比为12.3%,前值为22.8%。交运仓储当月同比为1.1%,前值为2.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当月同比为7%,前值为6%。 明年基建的关注点是结构的变化。比如电力、铁路、公路等领域的投资增速会有所下行,但代表新基建方向的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行情600869,诊股)基础设施;代表绿色经济的充电桩、光伏、风电;受益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区域一体化加快的城际铁路、轨交;受益网购增速持续上行的仓储业;受益航空运输流量恢复的机场运输等领域景气可能会有所上行。 四 社零:手机助力限额以上继续上行 11月社零当月同比增速为5%,前值为4.3%。1-11月累计同比为-4.8%,前值为-5.9%。 具体数据来看:限额以上在手机大卖助力下再超预期,限额以下延续慢修复的态势。 限额以上11月单月同比为8.7%,前值为7.2%。踢掉石油以后11月同比高达11.66%,前值为10.47%(2019年3-12月去掉石油以后限额以上月度同比均值为4.3%)。具体品类来看,11月限额以上增速继续上行主要得益于手机的大卖。11月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销售同比为43.6%,前值为8.1%,增速上行35个百分点。通讯器材占限额以上的权重在4%左右,拉动限额以上增速上行1.4%左右。 限额以下11月单月同比为3.0%,前值为3.0%。去掉餐饮以后11月同比为3.93%,前值为3.46%。2019年,限额以下累计同比为10.3%。目前限额以下距离正常的增速仍有一定距离。 按照另一个拆分方法(五大分项),具体数据如下:11月餐饮收入同比为-0.6%,拉动增速-0.08%,10月同比为0.8%。11月网购同比增速偏低,为13.8%,拉动增速3.94%,10月同比为21.36%,与我们从双十一邮政的数据得出的判断基本一致,参见报告《【华创宏观】经济逐步走向微过热——11月经济数据前瞻》。11月汽车同比为11.8%,拉动增速1.13%,10月同比为12%。7月以来,汽车销售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11月石油及制品同比为-11%,拉动增速-0.5%,10月同比为-11.0%。11月其他(称为线下消费,即去掉餐饮、汽车、网购、石油及制品的消费,基本是线下实体店的消费,如服装、家具等)同比为1.17%,拉动增速0.52%,10月同比为-1.3%。 后续怎么看?会持续上行至明年1季度(与基数无关),但明年1季度的高点(去掉基数)可能低于疫情前。判断消费的核心变量是收入与消费倾向。估计四季度收入增速基本恢复正常,但消费倾向可能还是偏低。明年1季度消费倾向的上行有望带动社零增速继续上行。 五 就业:失业率继续下行 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为1099万人,去年同期为1279万人。单11月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为90万,前值为111万人,去年同期为86万。11月新增就业人数继续超过去年同期。 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前值为5.3%。失业率已经较为接近去年,去年12个月失业率均值在5.15%。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低于前值4.8%。
12月21日,由港股100强研究中心主办,财华社、西泽投资管理协办的“拥抱大湾区·走向新世界—2020香港上市公司发展高峰论坛暨第八届港股100强颁奖典礼”在中国香港隆重举行。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神州控股;股票代码:00861.HK)荣获第八届港股百强评选的“最具投资价值奖”。 分析人士指出,在新冠疫情下,以大数据技术赋能产业效益在这个特殊环境下的价值日益凸显。作为技术领先的大数据服务集团,神州控股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机遇。 资料显示,受益于国家加快发展新基建,神州控股旗舰大数据产品“燕云DaaS”2020年成功在多个大型智慧城市3.0项目落地;智慧产业链业务的主力军科捷也依托领先的大数据科技,抢先抓住了今年在线教育的增长契机,目前占据了该行业最大的服务份额。 神州控股中期业绩公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盈利大增921倍至2.43亿港元。最新发布的三季度业绩预告也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神州控股本体业务大增49%,技术赋能业绩全面爆发。 不仅如此,神州控股旗下拥有世界领先大数据技术产品“燕云DaaS”的因特睿公司已获得约8亿元港币战略投资,投后估值近百亿元港币。 今年10月份,神州控股作为首批成分股被纳入恒生指数公司新推出的恒生小型股(可投资)指数。作为反映香港市场上流动性出色、具备投资价值的潜力股表现的重要指数,此次入选也是对神州控股投资价值的认可。 近期,西南证券、东兴证券、银河国际等多家券商研报指出,神州控股作为拥有世界领先大数据技术的“新基建”领域核心标的,业绩表现强劲,盈利有望进入爆发期。 资料显示,“港股100强”评选活动自2012年举办以来,已踏入第八个年头,其活动规模及影响力逐年扩大,已成为香港资本市场的价值新标杆及投资风向标。
图片来源:微摄 文章来源:证监会 近日,证监会发布《证券交易数据交换协议》、《资本市场场外产品信息数据接口》两项金融行业标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证券交易数据交换协议》(简称STEP)金融行业标准自2005年发布以来,2014年进行了修订。STEP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全市场证券交易数据交换规范性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业务的快速发展,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沪港通、深港通等与外部对接需求逐步增多,亟需参照升级后的《金融信息交换协议》国际标准,结合国内证券交易实际需求,对STEP标准进行再次修订。STEP标准的修订实施将进一步规范证券交易数据交换接口,增强接口适应业务创新变化的灵活性,有利于降低行业技术开发成本和风险,提高数据的可靠传输及系统的安全运行,有效降低国际市场参与者接入国内市场的技术门槛。 《资本市场场外产品信息数据接口》金融行业标准针对在报价系统或证券公司柜台发行的场外产品类型,规定了产品信息数据接口的数据化要求、分类模板、数据化过程和产品信息,适用于产品注册、产品销售以及其他数据交换场景。标准的制定实施,可以有效规范相关场外产品的分类模板、元素定义和接口形式,有利于产品信息在产品管理人、产品发行人、产品销售机构、监管部门、行业自律组织、信息中介和合格投资者之间高效流转,有利于产品信息的跨平台、跨系统、跨行业交换,以及产品信息的标准化采集和相关业务监管。 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推进资本市场信息化建设工作,着力增强基础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美股上周五全线上涨,截至收盘,道指涨248.74点,或0.83%,报30218.26点;纳指涨87.05点,或0.70%,报12464.23点;标普500指数涨32.40点,或0.88%,报3699.12点。 据新浪美股,美国劳工部的11月非农就业报告显示,美国11月季调后新增非农就业人口录得24.5万,为连续第五个月下降。市场预期为46.9万。10月非农就业数据修正为63.8万。 美国11月非农就业数据远远逊色于市场预期,显示新冠疫情及缺乏刺激措施等不利因素令美国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复苏受到威胁,使美联储与美国国会迅速采取更多刺激措施的理由增大。
12月15日晚,科华恒盛公告显示拟更名“科华数据”,公司认为,目前公司聚焦数据中心发展战略清晰,此次更名将与公司战略匹配。 对此,天风证券分析认为,科华恒盛作为行业领先的第三方IDC(互联网数据)运营商,拥有超过10年的数据中心建设运营经验,公司此次更名彰显公司聚焦数据中心发展战略的决心。 UPS龙头转型升级抢占ICD市场 科华恒盛成立于1988年,早在1996年,公司就获得国家科技部授予的UPS行业第一家“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殊荣,至2006年,科华恒盛就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UPS制造商。公司在2010年A股上市时,确立了高端电源、绿色数据中心和新能源三大大板块主营业务。截至2019年,科华恒盛UPS市场占有率已经位居第一位。 据悉,2019年科华恒盛开启“智慧电能综合管理”战略。据公司在此前2019年年报中披露,科华恒盛未来战略将继续以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致力于构建数字化和场景化的智慧电能生态系统,发力云计算基础服务、高端电源以及新能源三大业务领域。 今年以来,公司进一步聚焦数据中心业务发展战略,动作频频。记者梳理公开资料显示,今年7月17日,公司与腾讯签署了相关数据中心合作协议,服务期内预估总金额为11.7亿元;8月10日,公司宣布拟玻璃充电桩业务,同时增加现金用于投入数据中心业务;11月9日,公司中标上海悦科大数据相关模块设备项目,中标金额7900万元。 对于此次更名,科华恒盛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公司此次更名实际上是顺势而为。”科华恒盛表示,此次更名与公司发展战略更相匹配,更有利于市场客户与投资者直观认识公司的发展战略方向,同时能更好地塑造及展现公司的品牌形象。 疫情下数据中心市场规模持续高增 据悉,科华恒盛在2018年开始大力布局数据中心等相关产品建设,相关业务占收入比重从30.69%已经提升至目前的43.77%,随着公司业务布局的成熟规模效应逐渐显现。据悉目前科华恒盛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建设20多个数据中心,并形成了四大数据中心集群。 随着公司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公司也逐步迎来业绩爆发,数据显示,2018年至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4亿元、38.7亿元、28.9亿元,同比增长42.63%、12.58%、11.92%;实现归属净利润7559万元、2.07亿元、2.57亿元,同比增长-82.46%、174.06%、92.86%。 据悉,今年疫情以来,带动了远程办公、网课需求激增,Gartner预测,2022年,全球云计算规模将超过2700亿美元,为2018年市场的1.98倍;另据中商产业院、信通院数据,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达1494.2亿元,整体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24年,云计算规模将达3755.9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科华恒盛坚持自主创新,持续加大对研发投入,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达2.69亿元,占据营业收入比重9.07%。 互联网产业时评人张书乐对记者分析认为,在新基建持续推进背景下,以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为架构的数据中心在今年迎来基建大投入期,在这个过程中,相关板块领域的企业从中受益,未来仍然需要关注应用场景。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公司业务所涉区域市场竞争较强,公司需持续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应对挑战,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