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近年末,重要孙公司却失去控制。 中昌数据商誉减值压力不容小觑。 日前中昌数据公告称,去年公司收购的孙公司北京亿美汇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美汇金”)不配合公司的管理,审计人员无法进场审计,公司已确认对其失去控制。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亿美汇金为中昌数据2015年彻底向大数据转型后收购的第三家重要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贡献度在六成左右。由于目前还在业绩承诺实施期,亿美汇金失去控制后,中昌数据或不能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亿美汇金此前并表时产生的5.13亿元商誉也将随时引爆。 事实上,在收购亿美汇金之前,中昌数据已先后实施重组收购北京博雅立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雅立方”)及上海云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克网络”)100%股权。三笔并购合计作价25.11亿元,并购完成后上市公司去年年末商誉账面余额也达到了21.56亿元,占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高达57.8%。 而今年以来,中昌数据业绩也出现较大波动。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3.55亿、0.28亿,同比增长9.35%、-70.89%。其中,上半年,博雅立方业绩承诺完成后,净利即下降超两成。 在此情况下,如果并购标的相继不达预期,商誉减值将会给中昌数据带来致命一击。 贡献六成利润孙公司失去控制 回溯此前收购过程。2018年1月30日中昌数据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钰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钰昌”)拟出资不超过6.38亿元收购亿美汇金55%股权,此次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及重大资产重组。 据公司介绍,亿美汇金创立于2012年3月,主要致力于为保险、银行、电信、航空等领域的大型机构提供客户忠诚度管理服务。 彼时,根据评估,截至2018年9月末,亿美汇金资产合计2.06亿元,负债合计0.35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1.71亿元。收益法评估下,亿美汇金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为11.62亿元,相较于其净资产增值9.91亿元,增值率高达4.8倍。超高溢价收购完成后,中昌数据账面也新增5.13亿元商誉,此外上海裕昌委派3名董事并委派1名财务总监至亿美汇金经营管理层,其日常工作仍由原经营管理团队打理。 与此同时,交易对手方作出业绩承诺,2018年至2020年亿美汇金归母净利润将分别不低于0.8亿、1.05亿、1.36亿。 从已完成情况来看,2018年亿美汇金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8240.79万元,完成率103.01%,实现当期业绩承诺。 然而业绩承诺期未过,中昌数据突曝“黑天鹅”。公告显示,据亿美汇金管理层反馈,总经理博雅先生目前身在国外,亿美汇金主要经营事项由博雅先生决定。 2019年10月24日和11月25日,公司向亿美汇金派出财务总监,亿美汇金漠视财务总监的存在,导致其无法履行工作职责,致使公司在重要的财务总监岗位无法履行监督控制职责。 不仅如此,近期相关媒体曾报道亿美汇金的预付款项增幅较大、存在异常,并对其预付账款的资金流向提出质疑。在此情况下,中昌数据多次同亿美汇金总经理博雅先生及相关管理层沟通,但截至12月5日,公司尚未收到对方回复,公司目前对亿美汇金的预付款不能核实其真实性、合法性。 根据中昌数据2019年度审计工作的整体安排,审计机构人员达到亿美汇金后,财务人员不予配合,审计人员无法进场进行审计相关工作。2019年12月4日,公司财务部人员及中审众环审计人员再次到达亿美汇金,财务人员仍不予配合。 在上述情况下,中昌数据认为亿美汇金2019年度预审计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公司确认对亿美汇金失去控制。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作为中昌数据重要的孙公司,在2018年7月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后,2018年和2019年前三季度亿美汇金营业收入分别占上市公司的14.13%、19.6%,净利润分别占上市公司的21.28%、59.69%。 这也意味着,在失去对亿美汇金的控制后,如果亿美汇金不纳入中昌数据2019年合并报表范围,上市公司2019年业绩无疑遭到重击,且亿美汇金并表时产生的5.13亿元商誉也将随时引爆。 事件发生后,上交所随即对中昌数据下发问询函,要求公司详细解释上述具体情况,此笔收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以及在连续两年发出年报问询函、年内更是两次发出监管工作函的情况下,公司仍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目前中昌数据仍未对问询函作出回复。 并购三公司形成近22亿商誉 对亿美汇金的收购只是中昌数据近年向大数据转型的其中一笔溢价收购。 公开资料显示,中昌数据前身为主营海洋捕捞等海洋产业的华龙集团,2000年在沪市主板上市。2011年公司整体转变为以海洋运输与航道疏浚为主业的中昌海运。但自2011年开始,上市公司主营业务陷入亏损,连续三年扣非净利润出现亏损,股票一度被“披星戴帽”。 2015年8月,已经是*ST中昌的上市公司开始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以8.7亿元的对价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北京博雅立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雅立方”)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6亿元,进军互联网大数据领域。 在成功完成对博雅立方的收购后,2016年底公司将原有的疏浚工程和部分干散货运输业务资产全部置出,同时启动对上海云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克网络”)100%股权的收购,加码大数据业务。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在对博雅立方和云克网络的收购中,中昌数据均给出了较高的评估溢价。两家公司交易总价分别为8.7亿元、10.03亿元。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分别形成7.82亿元、8.49亿元商誉。加上亿美汇金的并表,中昌数据三笔收购交易总价达到25.11亿元,2018年末公司商誉账面余额也达到了21.56亿元,占期末公司资产总额的比例为57.8%。 三年并购三家公司,使得中昌数据盈利能力有了很大提升。2016年至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3.14亿、21.35亿、30.18亿,同比增长223.46%、62.46%、41.38%;净利润分别为0.34亿、1.19亿、1.21亿,同比增长88.56%、250.09%、2.36%。 但今年前三季度,中昌数据业绩发生反转。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3.55亿、0.28亿,同比增长9.35%、-70.89%,这也是公司自2015年彻底转型以来首年出现业绩大滑坡,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由盈转亏至2184万元。 需要注意的是,在2015年至2017年连续三年完成业绩承诺后,2018年博雅立方完成率仅为96.7%,最终因四年累计完成业绩承诺的103.98%,达到承诺标准,未发生商誉减值。但今年上半年,博雅立方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8.58亿、0.25亿,同比分别增长7.16%、-21.23%,已经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重要子公司及孙公司商誉减值岌岌可危,中昌数据控股股东的日子也不好过。截至12月6日,中昌数据控股股东三盛宏业所持股份累计被司法冻结及轮候冻结9次,冻结比例达100%,已质押股份占其所持公司股份总数的99.77%。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累计被冻结92.01%股份,累计被质押98.26%股份。 不仅如此,中昌数据控股股东三盛宏业及实际控制人存在债务违约情况,已到期未兑付的有息负债规模约50亿元。三盛宏业因债务纠纷涉及的重大诉讼共计11起,累计诉讼金额22.27亿元。因债务纠纷涉及的强制执行案件共计4起,累计涉及金额13.11亿元。
爬虫原罪:你的数据在被谁消费 11月15日,同盾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同盾科技”)发布声明称,其子公司杭州信川科技“未能完全防范极个别‘套路贷’等不法分子利用信川产品和服务的情况”,并向公众道歉。 值得注意的是,前一天公安部曾通报“净网2019”专项行动典型案例,提到“套路贷”的犯罪链条涉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数据支撑服务商、负责研发的技术服务商等。据《财新》报道,上述数据服务商为同盾科技、杭州魔蝎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魔蝎科技”)、聚信立和新颜科技。 虽然监管意在治理“套路贷”“超利贷”等违规贷款产品,但是大部分爬虫服务暂停的影响却波及到全行业。事实上,此次专项调查风波目前已经波及到银行。据业内人士向《商学院》记者透露,10月24日左右,央行发文紧急调研银行与第三方数据公司合作情况。 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猝不及防地迎来了“去爬虫”时代,尤其是现金贷受影响最大。数据缺失,迫使整个消费金融行业进行风控策略的大调整。 此次爬虫风波发生后,行业内讨论时普遍认为“技术无罪”,但是实际上在法律中和现实操作中,这句话应该重新理解。爬虫合规与违规的边界到底应该怎么设置?今后数据爬虫到底能不能用? 数据信用行业正在走向规范化,此番数据爬虫整治行动也只是开端,未来行业监管趋于常态化。依靠数据得以安身立命的数据服务商们未来的路又将何去何从? 针对被查原因、发展现状、业务影响、转型方向等,商学院记者分别向同盾科技、魔蝎科技、聚信立、新颜科技等方面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复。 同盾科技子公司曾参与“套路贷” 11月15日下午,同盾科技发表公开声明称,其旗下独立运营的子公司杭州信川科技及有关人员正在积极配合警方调查曾经服务的某第三方单位。此前同盾科技曾公开表示,信川科技自2018年开始已经逐步调整业务,目前已全部停止相关服务。 事实上,今年9月中旬以来,杭州、上海多家数据公司接连被查,包括魔蝎科技、聚信立、同盾科技等,引起行业震荡。当时,多位业内人士曾告诉记者,被查原因很可能与违规使用爬虫数据以及暴力催收有关。 11月14日,公安部在发布会上通报,此次“净网2019”专项行动对“套路贷”犯罪开展了全链条式打击,系列行动的起点是今年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侦破的“7·30”套路贷专案。 以此案为线索,9月1日以来,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在全国铲除了一批帮助犯罪的技术服务商、数据支撑服务商、支付服务商,共打掉团伙147个,抓获嫌疑人1531名。 大数据风控釜底抽薪,“数据荒”时代如何破? 在数据市场,由于爬虫停止运转,数据的价格正在被急剧抬升。这使得风控成本迅速上升,众多放贷机构对此并没有充分的准备,由于替代方案的不成熟以及对新风控措施的观望,部分贷款产品的坏账率飙升。 “爬虫,是整个大数据风控行业的灵魂,是大数据风控的底层基石。要做大数据风控,先要有丰富的数据,然后才能运用这些数据建立模型,进行信用评价。”某第三方银行资深风控人士向记者指出,大多数大数据风控公司本身并没有那么多数据。因为数据是从业务当中来的,但是有大量数据源的机构实际上并不多,多数大数据风控公司的数据是靠爬虫爬取。爬虫服务暂停,消费金融行业的公司都多少受到影响,其中现金贷是重灾区,受影响最大的是运营商数据和电商数据两种数据。该资深风控人士告诉记者,市场上除了极少数非常头部的公司的产品之外,大部分现金贷类的产品都受到了影响,同时也包括部分非现金贷场景。据他估计,无场景现金贷大约占网贷平台资产的60%~70%。据他介绍,网贷平台没有了爬虫所提供的数据,能找到的替代数据有限,联合建模获取的数据作用并不太理想。因此,许多产品的坏账率飙升。 运营商数据和电商数据的缺失,使得大多数消费金融类公司都不得不调整风控方案。 首先被想到的替代方案是自建爬虫团队。 不过,据上述资深风控人士介绍,这样做的公司目前并不多。原因是从无到有自建爬虫团队的成本比较高,而且要自建爬虫团队,关键是要挖到合适的人,这方面的人才尚有缺口。更麻烦的是,自建爬虫团队恐非长久之计。他说,如果自建爬虫团队,还是涉及到爬取数据违规、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问题主要是在“强制授权”上,而不在“雇佣第三方爬”还是“自建团队爬”上。 自建爬虫团队的想法被放弃之后,能否接入别的数据源,成为首先被考虑的方向。 据了解,国庆节前后,许多有现金贷产品的公司在密切接触这次受影响不大的机构,如银行、大互联网旗下金融科技公司、头部P2P平台、消费金融公司等。据上述风控人士介绍,机构之间的相互对接,都开始“看身份”。他说:“一方面,一些有数据源的机构只愿意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一方面,持牌金融机构,也要看合作方是否获得了合法的数据源授权。” 事实上,此次受爬虫暂停影响的并非只有放贷机构,目前还在正常运营的大数据风控公司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他说,大数据风控平台之间的数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数据风控公司的数据不仅接给很多贷款公司,也有很多其他的大数据风控公司接。爬虫停止之后,这些公司所应用的数据少了一大块,所以各种评分产品的效力大大下降。 爬虫风波之后,数据的价值迅速凸显出来,有些握有数据的公司坐地起价。据悉,原先一份运营商报告3毛钱,字段覆盖很全,也非常有利于做反欺诈和催收。现在运营商报告无法获取,只能用与数据公司联合建模方式来获取运营商信息,比如月流量、通话地区分布等,这样使得成本大大提高,价格翻了好几倍。不少公司看准了数据荒所形成的市场空白,趁势而上。 爬虫整治风波之下,行业在等待监管下一步动态的同时,也在寻找目力范围内的可替代方式,联合建模被认为是大数据风控未来最为合规的替代方案,行业对“联合建模”关注度在提升。 不过,最耐人寻味的是,虽然目前联合建模的市场热度有所上升,但是身处其中的公司,差异却很大:有的公司销售电话被打爆,有的公司只是业务的询问量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签单量也有上升,但是实际成交量并没有“暴涨”。 据悉,大数据风控行业最为合规的业务——联合建模,早在2015年前后就已经在市场上出现。联合建模的最终目的,就是既保护用户隐私、又控制好金融风险,因为这项技术可以在双方数据不出本地的情况下,运用数据建立风控模型。但是,在此次大部分主流厂商的爬虫服务暂停之前,联合建模市场并不大。 据上述资深风控人士估计,业内用联合建模这种方案进行风险控制的公司大概只占四成,六成的公司都是通过爬虫获取数据。在他看来,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成本,联合建模的成本比较高,比如联合建模一个模型就需要至少10万元,质量好一些的联合建模,加上商务洽谈产生的费用至少30万,有的则可能高达50万,对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并不划算;另一个原因是数据,不少金融公司主要是看重外部的一些重要数据源,而不是建模能力。而在实际业务中,缺乏数据源的联合建模,其效果也不是特别好,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他坦言:“虽然说是在找联合建模,但其实如果你有独特的数据源,别人才会和你联合建模。如果你没有,只有技术,那就不行。” 据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联合建模这个领域,做得好的公司“闷声发大财”,市场上几乎看不到他们的宣传。而在到处做市场推广的公司,实际上业务做的并不多。“因为那些做得好的公司不需要宣传,全行业都知道他们。”他表示。不过,随着监管的加强,联合建模被业内认为确实是未来的方向。因为随着对数据合规的监管日益严格,联合建模将成为不得不选择的方案。 技术无罪?观望爬虫边界 目前的“数据荒”如何应对?一位业内人士坦言:“现在不是应对,而是观望。在确定监管层对爬虫的明确态度之前,还没法确定如何应对。” 众所周知,金融的核心环节是风控,而作为大数据行业不仅连接着用户,还面向现金贷公司,是现金贷机构的重要合作伙伴。通过第三方数据的服务,一方面能够为现金贷风控提供安全参考,但另一方面一旦数据被贩卖、泄露,就会对用户的隐私造成侵犯,也容易将大数据风控行业推向深渊。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爬虫技术。 爬虫技术本无罪。多位大数据风控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不能把爬虫“妖魔化”。据百度百科显示,所谓“爬虫”其实是一个自动提取网页的程序,其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抓取互联网信息并存储到自身数据库的程序或者脚本。在用户授权后,风控数据提供商可通过后台爬虫搜集信息,将通话信息、消费数据等互联网信息整合标准化,最终形成对借款人的综合评估,供金融机构做相应的后续决策。 据业内人士表示:“用爬虫爬取信息,除了自动化对用户来说比较省事之外,对放贷机构来讲,获取的数据也更真实。很多需要人手填的数据,都会有造假的成分,因为可以随意填写。但是如果用自动化的程序去抓取的话,很多数据是无法修改的,部分能修改的用户临时修改数据也是很难的,因此数据真实性更高,有保证。” 据上述资深风控人士表示:“其实,爬虫服务本身如果在客户充分授权的前提下是可以用的,但是因为像一些第三方数据平台使用爬虫时,他们的数据来源往往说不清。更加严重的是,这些由爬虫获取的数据,会被一些比较下沉的金融平台拿去做一些涉及暴力催收的事情。” 他认为,大数据风控服务在实际应用中出现问题的核心在于,爬虫爬取的数据被“二次贩卖”,而不是“爬取”这个动作本身。同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应用爬虫技术的公司都会将数据“二次贩卖”。 据他介绍,在实际应用中,搜索引擎就是爬虫技术的一个较大应用。但是,这个“爬虫”和这次整治风波中的爬虫有所不同。搜索引擎的爬虫,爬取的是公开的网页信息,并不涉及个人隐私,因此不在这次整治当中。 上述资深风控人士说,在实际的金融领域应用中,爬虫被用在两类公司:一类是第三方大数据风控公司,一类是头部网贷平台。 对于许多小型的网贷公司来说,因为自己养不起爬虫团队,一般都会采用第三方大数据风控公司提供的服务。第三方风控公司的爬虫业务利润并不丰厚,一般来说爬取一条信息所收取的费用甚至可以低至1毛钱,一个公司单靠这项业务无法盈利。于是,很多第三方风控公司将爬取的用户信息存储、出售给其他公司,从而获取更多收益。 而头部放贷机构一般都选择自建爬虫团队。这其中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头部机构技术力量足够同时能有客户授权,比较安全;其次,自建爬虫团队,爬取的数据更加个性化、更符合业务需要,因为爬虫爬来数据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决定着公司后续风控的质量,是风控的基础,头部放贷机构不愿将业务的核心放在别人手里;再次,第三方风控公司爬取数据之后会进行出售,头部放贷机构不愿自家的客户被别的公司抢走,因此倾向于保护数据不外泄;此外,如果用户数据被转卖,会造成多头借贷,因为别的公司拿到这些用户的数据就会给这些用户放款,一个用户在多家借款,会影响这个用户的最终还款。因此,转卖用户数据和头部放贷机构的商业利益是根本违背的。 对于爬虫的应用边界,多位大数据风控业内人士表示,业内形成的共识是:只要数据使用有个人明确授权,把授权给谁、用途说清楚,爬虫并非不能使用。 上海交通大学数据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渊表示,官方的态度实际上是很明确的,数据并不是不能爬,“说得很清楚,收集的时候不能采取妨碍网站的正常运行,甚至有一个尺度,流量不能超过别人网站的1/3。”何渊认为,金融数据爬虫到底能不能爬?关键看三个点:爬的什么东西?怎么爬?爬的合法数据用来干什么?“这三点决定你是不是犯罪,是不是违法。” 此前,10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在人民政协报上撰文《依法保护金融数据》,其中提到尽管纷扰不断,但传统金融机构线上化进程不可逆转。当前的紧要任务,是推动形成金融监管机构、行业头部企业与法律界等共同研究探讨的善治局面,鼓励科技向善。同时,针对当前数据分析行业的弊端,他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其中包括:第一,金融监管机构出台金融业个人数据保护合规操作指南;第二,建立个人数据保护的行业自律组织;第三,以合规供应商清单的方式促进数据分析行业的发展。 目前,对个人金融数据监管最具针对性的一部法律是《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此前据媒体报道,《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初稿)》已经出炉,央行已经下发到各家银行,目前正在征求意见中。
通过“步步鸡”的溯源过程 理解区块链的价值 ——专访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主任李鸣 近日,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区块链知识、研讨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高潮。到底如何理解区块链?区块链的价值在哪里?带着诸多问题,《证券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区块链研究室主任李鸣。李鸣还担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区块链研究室的主任,以及IEEE计算机协会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委员会主席、IEEEP2418.2区块链数据格式国际标准项目组主席、IEEEP2841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评估框架与过程国际标准项目主席,长期跟踪研究全球区块链产业发展以及区块链标准化制定。 《证券日报》:李主任,您好,当前社会上讨论区块链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不少“形似”的比喻,比如用打麻将的形式来解释。您能否通俗的给大家讲一讲什么是区块链? 李鸣:好的。区块链其实只是一个通俗说法,按标准来说应该叫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ISO22739国际标准中定义,区块链是使用密码技术将共识确认的区块按照顺序追加形成的分布式账本。在技术层面,区块链是利用加密算法将块链式的数据按时间序列排起来形成的数据结构,分布式账本是把块链式的数据存储在网络中不同节点中形成分布式的共识机制。区块链用块链式的数据结构对数据进行了“封装”,分布式记账是利用分布式网络存储相同的账本来作为机制保障。因此,可以理解为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是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封装”,形成了可信、共识防篡改的技术体系,从而为最大化数据价值提供支持。 在应用层面,通过对数据的“封装”,为存证和确权、交易和交换、溯源提供了技术保障。现在我结合一个溯源场景分析什么是区块链及其价值。有家保险公司做了一个“步步鸡”项目,它把产业链里的养殖基地、分销方、物流方、超市连在一起,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步步鸡”的生活数据“封装”上链,老百姓可以扫描相关装置了解鸡的全生命过程。这就是将供应链相关方作为区块链的分布式节点,去共同了解或者分享鸡的真实数据,以便完成供应链所有相关方的共识,最后让百姓真正吃到有保证的鸡。 同时,该项目把银行和保险公司接入到区块链网络中,让银行和保险公司实时掌握鸡的健康和活动数据,这样银行就不用去山里调查,降低了尽职调查的成本,从而可以以很低的成本把钱贷给农民,农民可以扩大养殖规模。同样,保险公司也有鸡的健康数据,比如系统记录鸡每天可以走一万步,鸡的健康状况可以保障,保险公司也愿意把保险卖给鸡农。如果有问题的话,接入网络的农科院专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养殖户提出建议。这样就在生态上就把所有的相关方引入到区块链网络中,形成生态共识。 这个例子可以充分体现区块链的技术价值。首先是存证,把鸡的活动数据上链,存证后在供应链和生态环境中分享,从而打通了供应链和生态中的信任通道,降低了信任成本和商业摩擦,提升了价值交换的效率。这个案例创造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原来养殖户没有信用保障,需要用人来调查、靠协议保障,现在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信用支持,从而构建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通过我们的分析发现,区块链可以用在存证和确权、交易和交换、溯源和信用服务四个方面,后面三种应用方式的前提都是存证和确权,没有存证则无法进行交换、溯源和信用服务。现在大部分溯源、积分、供应链管理、司法存证的项目都在范畴之内。通过这种分析避免了在金融、教育、医疗等多种场景里面的穷举现象,可以基于区块链的技术特征提炼出相关的应用逻辑,为所有行业提供指导。 《证券日报》:不管是什么样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最终都应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那么请问,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数字经济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李鸣:从科技视角来看,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是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加工数据的工具,主要是为了最大化数据的价值,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工数据过程产生的活动和现象或许是数字经济组成要素。当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就要最大化数据的价值,这个过程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数字产业化,第二是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即加快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生态。产业数字化是在产业中使用数字科技,其中包括金融科技、监管科技、工业互联网、法律科技和内容科技等。 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是数据,这与传统的工业经济有很大区别。假设使用一度电,消耗一定量煤,电用完了,煤也没了。但是数据不一样,一经采集,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可以无限次使用,甚至可以将数据的采集和获取边际成本降为零。除了边际成本递减外,就是数据的价值空间可以无限放大。比如身高加体重的数据是一个价值,身高、体重、家庭住址是另一个价值,再增加工作地址,又是形成新的价值空间。每一个数据项和其他数据项两两组合都可以形成新的价值空间,当数据量无限大的时候会形成巨大的价值空间。这也是为何如Facebook、蚂蚁金服等头部互联网企业定义自己是数据公司,原因是它们在数据中获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最后,基于数据的服务已经成为主要的服务形态,最直接的就是征信服务,在征信领域数据即业务。数据很重要,但是不合规的直接交易和交换存在法律风险。基于数据的服务已经变成非常好的商业模式。以前传统环境下,买一个自行车属于基于商品的服务。在数字经济环境下,有了大量数据,基于商品的服务向基于数据的服务转变,共享模式则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人们不需要买自行车,只要基于地理位置和手机支付,就可以完成基于共享单车的数据服务,消费1元便可享受到服务。共享单车已经不是商品,它已经成为数据服务的载体。数据的边际成本、空间无限大、数据驱动服务,形成了新的商业模式或者值得思考的创新模式。
跨境贸易+区块链 “链”出效率和信用 “以往跨境贸易手续和单证都很复杂,我们实际通关需要提供大概15个附件,这些单证往往是重复的。通过区块链应用平台,车辆从海外采购、物流订舱、海上运输、到港拆箱、入保税仓等所有环节信息在报关的时候不需要企业再重复提供,可以从区块链平台上直接获取,大大减少了人为操作,避免传递中造成的错误或遗漏,提升了整个业务流程的效率,减少了沟通成本。”一家平行进口汽车服务公司财务总监丁玲对天津海关最新应用的“TBC区块链跨境贸易直通车”点赞。 2018年以来,在海关总署与天津海关、天津口岸办共同努力下,联合贸易、物流、金融、科技各单位,于2019年4月17日率先实现全球第一个国家、全国第一个城市、全国第一个地方关区,将区块链应用于跨境贸易全流程。天津海关副关长王利兵表示:“不仅区块链技术平台实现了落地运行,而且区块链平台上的金融创新、监管创新都得到了落地和验证。” 便利多方,区块链大显身手 跨境贸易全链条参与方众多,每一个环节之中都有不同的程序和制度,缺乏高效运行的协同能力,使得贸易程序异常复杂和繁琐,各参与方之间沟通成本和信任成本极高。 2017年我国在190个经济体中,跨境贸易营商便利指标排名第97位,经过一年的简化单证的努力,2018年排名第65位,但仍与第一贸易大国的身份不符,也制约了跨境贸易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的发展。 “海关既有服务功能,又有监管功能,怎么能做到既便利又达到监管的目的?”负责搭建“TBC区块链跨境贸易直通车”平台的微观(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OO石卓说,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去中心化、共识机制和加密算法的天然技术特点,为解决跨境贸易中的困境提供可行的答案。 海运+陆路物流,承担了绝大部分跨境贸易交易量,因此周期长、多次转手,都增加了货物数量、安全性和质量保证的监管困局,经常出现物流运输方和贸易方相互指责,却无法追踪确权的问题。“而在区块链跨境贸易平台上,所有的贸易参与方,可被归纳分类在贸易、金融、物流、监管四大业务域。一单跨境贸易的交付过程,包括签订合同、出口国境内委托承运(包括海、陆、空运)、仓储、通关、进口国境内承运、结算、融资、保险及缴付关税10大环节,并伴随着随附单证产生了关键数据,如品类、数量、价值,重量、单位、物理性状等。”石卓介绍说,把这些关键数据加密上传到区块链,在交叉的网状点对点传输过程中,自动对所有的关键信息进行比对,形成共识后将该交易信息分布存储在所有节点上。通过这种共识效应、不可篡改和可回溯特性,跨境贸易利益相关方避免了赔付、贷款、交税等环节产生差异,形成对可信数据一致性的认可,一旦出现问题,即可实现可追踪可确责。 提高精度,改变监管视角 传统监管模式,因贸易环节繁杂、参与角色众多、利益互斥等因素,监管方无法实时获知或监管整个贸易流程,只能对传统报关行提供的结果数据进行验证,而验证结果数据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设备、系统等,监管成本巨大。 区块链平台可以让监管部门的“视角”贯穿整个贸易过程,区块链平台对每一个贸易环节的数据进行前后交叉比对,形成不可篡改的、带有时间戳、清晰责任人的贸易“可信过程数据”,而实时过程数据的价值远远大于传统报关行提供的结果数据。跨境贸易企业从“被动查验监管模式”转变为“主动采集验证监管模式”,大大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与精度。 “以海关关检人员使用的辅助交易系统为例,过去关检人员每天要审大量的单据,里面包含成千上万个字节,哪些是要重点关注的?”石卓解释说,平台把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分析大数据技术结合在一起,既保障了数据高质量,又可以交叉认证、自动分析,还可以将单据分析结果自动提示给关检人员,提示哪些监控字段的数据不相符以便重点查看。 上链增信,赋能主体信用 天津商业经济研究会会长钱伟荣表示,TBC区块链跨境贸易直通车,不仅有贸易双方或多方,也有运输物流、银行、海关。贸易企业上链后,在区块链平台上贡献诚信贸易数据,金融机构对贸易企业的信任度将大大提升,从而,释放基于区块链平台上交易数据的低门槛优质科技金融产品,精准赋能诚信贸易企业,贸易企业不再面临融资难、融资门槛高的困境。 从金融机构角度看,可信数据是第一生产资料,在全球,区块链技术被金融机构广泛承认与应用,正是因为其不可篡改的特性,区块链平台是金融机构获取可信数据最为安全可靠的来源。金融机构借助区块链的属性特征,结合传统的风控手段,甚至将传统风控数据挪至区块链平台之上,区块链+传统风控相互加持,金融风控视角贯穿整个贸易过程,对企业的信任度大大提升;对资金、货物、货权的把控力度大大提升;资金、货物、货权的安全性整体加大,从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降低贷款门槛,实现资金流动性的提升。银行、保险、供应链金融企业等诸多金融机构在第三方区块链平台上将围绕“安全、可信、可控”展开科技金融创新产品的竞争,科技金融精准赋能诚信企业,普惠金融将不再是句空话。
【深度】祸起“套路贷”:违规爬虫被查,大数据风控公司遭遇生死劫 最近,金融数据圈风声不断。 9月6日,位于杭州的大数据风控平台杭州魔蝎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被警方控制,高管被带走,相关服务瘫痪。 同日,有信息称另一家提供大数据风控服务的新颜科技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高管被带走协助调查。 9月11日,位于杭州的公信宝运营方杭州存信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被警方查封。 据财新报道,中秋节期间,头部大数据风控公司同盾科技子公司也有相关人员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 “行业里几乎每天一条消息,9月,葫芦数据、白骑士、立木征信这些比较大的数据风控商都暂停了爬虫服务,现金贷平台也都停止放贷。”多位网贷数据行业从业者表示,他们现在基本都已处于停工状态 。 最新消息是,10月21日,杭州警方对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开展调查。 据记者了解,外包催收公司通过恐吓、滋扰等软暴力催收的过程中,数据爬虫公司违规获取的通讯录、地址定位等个人敏感信息也是主要帮凶。 祸起“套路贷” 网络爬虫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自动抓取互联网信息的程序。 这项技术并无原罪。一位互金公司的大数据风控从业人员告诉界面新闻,业内稍具规模的公司为了业务发展,比如更加精确的用户定位和风险控制,都会做爬虫。通过爬虫将目标用户在互联网上的分散数据收集起来,再作为参数输入到模型代码中,从而实现更为精准的风控。 但问题在于,在隐私保护薄弱、数据安全存在漏洞的国内互联网环境中,爬虫技术往往与信息来源违法、滥用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尤其在互联网金融行业,这项技术滥用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甚至扰乱金融行业秩序。 “公开的数据,你去爬那就是捡,但是私密的数据,你去爬那就是偷。”前述风控人员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很多公司都在利用爬虫技术去抓个人隐私数据或者政府机关、银行机构的数据,“有些网站的反爬虫策略做得不够到位,但是又有着比较敏感的数据,被爬取数据的风险很大。” 一家杭州地区上市公司互金业务负责人则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政府机构的网站是爬虫技术攻击的主要对象,很多互金公司都会到社保、公积金和法院网站上去爬虫。且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种行为并不违法,“以前这是法律的灰色地带,行业默认只要不将爬虫得来的数据用于交易,一般就没有问题。” 不过该人士补充说,经过一轮重拳整治后,现在已经很少有公司敢再爬未经授权的数据了。“现在大家都在等看法院到底如何判决,这将对今后数据的开发和使用划定红线,到底是爬取(违法)还是交易(违法)。” 业内人士透露,有能力自建爬虫队伍的公司往往已经是初具规模和实力的正规公司,而在这个行业中还大量存在着草草搭建的各类互联网贷款平台,既无实力也无人员去自己做爬虫,这些公司一般是购买同盾科技、百融云创等第三方大数据风控公司的服务。在这轮公安机关的整治中,主要目标也集中在这类第三方大数据风控公司身上。 实际上,目前爬虫技术造成更严重的社会危害在于,被应用在“套路贷”的暴力催收上。 套路贷,即小额、短期、含有极高砍头息的高利贷款。今年的315晚会,披露了一种名为“714高炮”的违法高利贷模式。一个典型的714是,贷款人借1000元只能到手700元,其中300元会以服务费的条目被扣除,且7天后就会接到催收电话。凭借着短周期和砍头息,这种高炮的年利率甚至高达1500%。 据财新报道,这轮针对大数据风控公司的强监管主要是由于公安机关在打击“套路贷”时,发现爬虫为套路贷爬取通讯录、地址定位等个人敏感信息,引发命案及相关刑事调查。有接近公安部的人士认为,在此类案件中,“套路贷是主犯,而爬虫公司是从犯”。 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认为,用户信息是金融业务的源头,长期以来个人信息获取及保护层面缺乏明确监管要求,为中下游的不少乱象提供了土壤,既包括数据采集和交易过程中的隐私保护乱象,也包括数据应用阶段的骚扰式营销甚至暴力催收乱象。 大数据风控行业之兴 回顾国内第三方数据产业的发展历史,你会发现,这几乎就是一个和国内网贷行业共生共荣的产业。而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本次警方对数据行业的高压调查,与近半年各省市集中打击“套路贷”也有很大关系。 尽管今年3·15晚会之后套路贷有了短暂熄火,但据一位助贷公司员工介绍,从5月开始,行业里的三方数据调取量和短信渠道发送量又回到了3·15之前的水平。 上述助贷公司员工表示,在现金贷行业,很少有老板会花心思自建风控模型。大多数老板在项目上线前会直接从系统商那里买风控系统,价值在2万元到8万元之间。 而这种系统所谓的风控,其实就是自动从同盾、白骑士等三方数据公司借调用户数据。可以说,这些第三方数据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就代表了这些现金贷平台的全部风控。 前述上市公司互金业务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在现金贷业务最为火热的时候,据其了解,仅2017年上半年杭州地区就新出现了四五百家现金贷公司,而这些公司基本都会接入同盾等平台,数据来源和风控模型都大同小异。 客观上,同盾等第三方大数据风控公司的出现,降低了线上放贷的门槛,令现金贷公司如流水线上批量复制的产品,被迅速制造出来。 薛洪言认为,数据获取与使用的低门槛,大幅降低了金融领域无证经营门槛,大量不具备基本从业素质、缺乏风险意识的机构掺和进来,无序竞争,劣币驱逐良币,给互金行业的治理整顿和可持续发展均带来很大难度。 下面是一位系统商提供给界面新闻记者的可借调信息名单,表格里打钩的是建议勾选的项目。可以看到,里面除了有常规的多头名单风险名单。还包括支付宝及淘宝数据,内容详尽到甚至能包括收货地址和订单详情。而这些信息其实已经涉及到侵犯个人隐私。 然而,由于国内数据收集法律不健全,爬虫技术又很成熟,这也让第三方数据公司在监管真空的环境里迎来了自己的甜蜜时光。 根据亿欧智库2018年11月发布的《2018中国智能风控研究报告》,截至去年年底,573家金融风控企业获得投资金额超过1000亿元,其中3成企业获得三次及以上的投资。 除了融资,头部公司的自造血能力也很可观。据新流财经此前报道,行业头部公司同盾科技2016年至2018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066万元、2.61亿元、5.42亿元。 上述系统商也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目前行业里大多数现金贷甲方都会选择以同盾数据为主,辅以白骑士、摩羯科技、新颜科技等其他公司的产品。到今年同盾科技在现金贷行业的覆盖率也已经高达90%。 但随着监管的重锤落下,这样的高速发展也终于画上了句号。 前述互金业务负责人透露,对大数据风控行业进行整治,现金贷行业受波及最大,“因为这类公司离不开(第三方)的数据支持。” 监管带来行业变局 10月初,有媒体透露,行业正在筹划《个人金融信息保护试行办法》,并开始征求各方意见。10月10日,该办法草稿甚至已经通过央行下发到各家银行,持续征求意见。 据悉,该办法要求金融机构不得从非法从事个人征信业务活动第三方获取个人金融信息,也不得以“概括授权”方式取得信息主体对收集、处理、使用和对外提供其个人金融信息的同意。 如果该办法正式出台,银行需要根据要求对提供业务数据第三方机构进行摸排,对于不能保证数据来源合法数据供应商,则要停止合作。 对于这一堪称严厉的法规,数据评测机构知微科技CEO于霄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个人数据用于商业广告或者金融,问题一直很多,在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大家普遍都在越界使用。所以对于这个新规,虽然有些一刀切,但也都在意料之中。数据在当今社会属于超能武器,理应被严格管理。” 薛洪言对界面新闻记者分析认为,这轮整治后,短期来看,违规获取数据的公司将逐步退出行业,以银行、巨头为代表的数据应用方也会提高合作机构准入门槛,倒逼大数据行业优胜劣汰,净化行业环境。数据公司的分化会加速中下游数据使用方的分化,那些缺乏核心资源、以粗放激进为竞争力的金融创业机构,也将相继退出行业。 中长期来看,由于数据隐私保护意识的提升是不可逆的,数据获取难度和门槛的提升,会逐步提升数据方在金融产业链中的话语权,继而重塑金融产业链各方的利润分配机制和业务合作模式。
51信用卡遭警方突查,还有多少网贷能活下来? 互联网金融也好,金融科技也罢,绕不开的仍然是风险。 100多名警察,12辆警车,其中包含4辆大巴,和1辆特警大巴……昨日,小巴的朋友圈被“51信用卡遭警方突查”一事刷屏了。 一时间,江湖传言四起,有说是爬虫业务整治行动,有说是暴力催收出人命导致的。 直到晚上23点以后,小巴才收到实锤:杭州公安在微博官宣,警方开展调查的原因是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涉嫌寻衅滋事。 不过,结果公布之前,投资者已经用脚投票,纷纷逃离“案发现场”。昨日下午51信用卡的股价直线下挫,跌幅一度达到40%。 为什么51信用卡会这么受关注?要知道,在小巴所在的杭州,51信用卡绝对是个明星企业,它曾是杭州著名的独角兽,去年7月在港股上市。 从51信用卡发布的2019年中报看,这家信用卡管理公司的注册用户数为8340万名,累计管理信用卡数量达到1.387亿张,约占全国信用卡总量的20%,是国内最大的信用卡管理公司。 只不过,它的业务并不纯粹,更像是一家互联网借贷公司。 在51信用卡上半年的14亿收入中,信贷撮合及服务收入、介绍服务费这两项发放贷款相关的业务收入占了71.5%。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撮合服务费是自营平台收取,介绍服务费则向第三方信贷平台收取。 从2015年进入互联网信贷市场以来,51信用卡公司撮合的贷款规模从8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50亿元,翻了30倍。依靠信贷撮合的“中介费”,51信用卡的营收从8973万元增长至28.18亿元,这也使它顺利登陆香港股市。 换言之,相比帮大家管信用卡,它更操心的是,如何让大家多用信用卡。 只不过,凡生一利,必生一弊。从信用卡管理切入互联网信贷,虽然收获了不菲的利润,却也使得51信用卡麻烦缠身。 从今年3.15央视晚会被点名批评给高利贷导流,到7月份被工信部点名批评非法收集用户信息,51信用卡在人们眼中前科不断,也难怪一被警察突查,坊间就立刻联想到过去的旧事。 再加上大环境里,对网贷的监管一步步收紧,9月底网贷行业持续运营的平台数量仅剩462家,激进如山东和湖南,已经宣布要取缔辖内全部网贷机构的P2P业务。 倾巢之下,51信用卡的市值也一路下跌,较上市时已跌去80%。 51信用卡不过是又一个缩影。 小巴也感慨,假如回到2015年,不知51信用卡是否有定力抵御互联网借贷的诱惑。 那么,这次51信用卡究竟为何被查,网贷公司存在哪些问题?未来行业将如何规范化?来看看大头的分析。 很多网贷公司就直接是自融+资金池,玩的完全就是借新还旧的把戏,少数的合规公司最大的问题在于公司规模和运营能力不匹配。 相比于信用卡、银行贷款用户来说,网贷公司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这种借款实际上是一种次级资产。 而网贷公司背后的运营和风控能力,基本都是靠着一些违法、不合规的方式撑起来的,比如暴力催收。现在扫黑除恶行动下,很多网贷公司的风控就基本可以说是形同虚设,逾期率暴增下就会纷纷爆雷。 从更大的行业方面来看,之所以能发展起来,主要是满足了很多人的贷款需求,而且是一些原本无法在银行贷到款的人。所谓的P2P,在消灭出借者和借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之前,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从未来行业的整顿和规范来看,以信托业为例,最开始也是一片混乱,高峰时有超过千家的信托机构。六次整治后,仅剩68家,如果这么算,信托业的存活率仅6.8%。 而目前P2P平台存活率9.78%,如果参照信托业的发展,再加上小贷、现金贷等竞争对手,P2P平台最后的存活比率肯定比这个小很多,甚至有可能接近于0。 除了像山东、湖南那样直接取缔所有的P2P业务外,有很多地区的P2P业务存量大,肯定不能直接一刀切,更有可能通过拉长备案时间,让大部分平台的存续成本高于存续的利润,通过这种方式慢慢筛掉大量的不合格平台,完成行业的出清。 51信用卡是以大数据作为依据提供助贷,而所谓大数据,实际上在当前国情下就是大规模收集个人隐私数据,再进行转售。 银行因为合法收集数据不力,所以愿意出钱从助贷公司买用户,本质上就是故意把“脏活儿”交给了助贷公司。助贷公司就在银行与非法数据公司之间,做个二传手的手套。 比如,爬虫就是为了非法获得更多用户数据的手段之一。不管用爬虫,还是用其他技术手段,核心就是拿用户隐私进行商业化变现。 之前,有网贷逼死了人,于是公安部部署统一打击,整顿数据采集行业。在51信用卡被查之前,杭州、深圳等多地公安出动警力,带走多家大数据风控平台高管协助调查。 这次51信用卡被查,我认为只是行业风暴一角,目前在国内做助贷业务的还有几家上市公司,比如趣店之类的,接下来也都会受到相应检查和监管。整个所谓助贷行业,也可能就此会进入调整,甚至经历崩塌的过程。 因为没有了隐私数据,助贷行业也就没有生存能力。但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在个人隐私数据这块尚处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规范化。 同时,用户面对自己的个人隐私也缺乏足够的警惕,比如某些酒店要求旅客入住必须扫码,赤裸裸地非法收集用户信息,但这很难被追责,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必要加强警惕。 这次51信用卡被查,我认为跟数据问题有分不开的关系。从产业链角度看,大数据公司是金融行业的数据源头,整治大数据公司,可以净化整个产业链的风气,出小力见大效;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看,个人信息泄露和违规使用问题长期存在,成为很多消费者侵权事件的源头,从源头治理乱象,自然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抓手。 短期来看,违规获取数据的公司将逐步退出行业,以银行、巨头为代表的数据应用方也会提高合作机构准入门槛,倒逼大数据行业优胜劣汰,净化行业环境。 数据公司的分化会加速中下游数据使用方的分化,那些缺乏核心资源、以粗放激进为竞争力的金融创业机构,也将相继退出行业。 中长期来看,由于数据隐私保护意识的提升是不可逆的,数据获取难度和门槛的提升,会逐步提升数据方在金融产业链中的话语权,继而重塑金融产业链各方的利润分配机制和业务合作模式。 当前层出不穷的网贷公司或者贷款超市,存在许多问题,归类起来为:数据滥用、暴力催收、非法集资、高利贷、虚假宣传等。 如果说,互联网经济在国内发展的初期,我们的立法和执法环境都对此没有细致的规定,这在客观上为互联网经济野蛮生长提供了空间。 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立法已经越来越完善,行政执法和法院司法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处理经验,所以互联网公司必须要了解当下的法律环境,了解合规风险,把合规工作作为必要的一个业务环节来对待,否则可能面对畸高的经营风险。 对于用户而言,我有两个建议: 先具备生活常识,例如看到某些夸大的宣传,说购买理财产品稳赚不赔等不符合生活常识的情况要提高警惕,不要被蒙蔽。 其次,具备必要的法律常识,多了解国家对某个细分领域的立法规范和管理要求,对照交易对象是否满足这些要求,如果发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知道必要的维权手段和途径。
北京小微金服平台上线运营 记者从北京金融控股集团获悉,作为北京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1+8”措施之一,北京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简称“小微金服平台”网址http://sme.bfhg.com.cn)昨天正式上线运营。该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连接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免费为小微企业提供“助贷”“助投”“助保”“助扶”等一系列服务,是北京市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由于数据缺失、信息不对称,导致获客成本高、风控难度大、服务效率低。依托北京金控集团旗下的金融大数据平台,小微金服平台通过多维数据整合和分析,对小微企业进行全息画像和风险评估,进一步扩大普惠金融的覆盖范围和服务效率。北京金控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北京市政务数据在金融领域社会应用的统一接口,金融大数据平台有着权威海量有序的数据支撑,这些数据来自税务、司法、工商等几十个部门,可以精准描绘出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 小微金服平台通过多维数据整合,结合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分析手段,将其中部分符合贷款条件的“灰度企业”识别出来,让被埋没的信用发出光彩,进一步扩大普惠金融的覆盖范围。另外,相关技术手段还可以对已经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风险进行再次评估,对风险较低的企业可以增加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务力度。 打开小微金服平台可以看到,平台首页由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担保增信、企业画像、政策服务、畅融工程等板块组成。在平台上,小微企业只需要简单三步、最快1分钟之内即可完成注册,享受基本信息服务。若有更多服务需求,可补充必要资料,提交具体需求内容,一键发布后进入金融机构的“抢单模式”。通过平台,金融服务供需关系将由原来的“以金融机构供给为主导”转变为“以企业需求为主导”,金融机构的服务供给将由“千企一策”转变为“一企一策”。 小微金服平台目前已经与银行、创投机构、保险公司、担保公司、行业协会、金融科技公司等建立了广泛而深度的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合作机构已累计达到33家。 北京金控集团董事长范文仲介绍,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应由市场化机构积极参与,在政策层面由政府制定金融大数据管理办法和使用规范,在实施方面吸纳专业化、市场化的机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