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正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根据国家统计局消息,2020年全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5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77亿元,增长2.1%。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2020年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我国同样受到影响,一季度经济负增长。不过,面对疫情,我国凭借着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执行力,举国上下团心一心,共同抗疫,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迅速控制住形势,而后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稳步有序推进,从中央到地方也都不遗余力地出台政策以提振经济,特别是通过发放消费券、给予各种优惠便利来推动消费市场的回暖。 而后,即便是局部地区仍会不时地零星病例,但我们依然能够迅速将其控制住,并且做到防控疫情与恢复经济两不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稳步复苏,而且还涌现出一大批新业态新模式,比如直播带货、云办公、在线教育等等。 再有,我国全年进出口和出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特别是在海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产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凭借着疫情防控的高效与齐全完整的产业体系,很好地承接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生产订单,并弥补了海外产能的缺口,这既带动了我国出口的逆势上扬,也展现出担当负责的大国形象,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我国经济韧性十足,产业体系完备齐全,内需市场庞大,高新技术产业与各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壮大,新旧动能转换速度加快,这些都是2020年我国经济能够突破百万亿、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经济体的重要推动力。 这也印证了那番话: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小池塘,既然是大海,就会有风平浪静,也会有惊涛巨浪,有挑战,也有机遇。纵然狂风骤雨能掀翻小池塘,但却无法撼动大海分毫,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任何艰难险阻我们都挺过来了,还有什么是我们不能战胜的呢? 我们要为伟大的祖国点赞祝贺!展望2021年,我们更应该充满信心。 那么,我国经济还面临哪些问题呢?站在“国内大循环”的角度看,至少三方面堵点是需要解决的: 第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中低收入群体规模依然占据多数,同时居民杠杆率日渐攀升,很多人都难以真正放下思想包袱去放手消费,进而制约我国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 第二,我国在社会民生领域的投资依然存在短板,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婴幼儿托育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脱贫住房、棚户改造、公租房等)以及农业、水利等领域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第三,我国在在芯片、半导体、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大,关键时刻仍面临着被“卡脖子”的境况。 为此,我们接下来需要先从自身做起,进一步推动强大的国内市场的形成,继续从促进居民消费、推动新基建等方面着手,着手提升居民收入、优化市场供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坚持“房住不炒”的理念,以此来切实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同时,要继续通过完善营商环境、优化外贸结构、主动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兴市场等方式来助力稳外贸外资。 此外,我们还应该有意识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数字化转型、资源配置优化、规模经济和管理改进等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具体可以在增加研发投入、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快市场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予以发力。
“印记2020·应变局开新局”(七) 过去一年,我国经受住了疫情“大考”,经济稳步复苏的同时,居民增收红利持续释放。近段时间,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政策信号密集释放。《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从中央到地方,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牵引,一揽子“扩中”政策措施将加快落地,促进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加大对重点群体支持力度、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等红利可期。 居民增收红利持续释放 “以前,出门在外,说到十八洞村都抬不起头,现在当地老百姓都自豪地说自己来自十八洞村。”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村委会代表龙吉隆介绍,与2013年相比,十八洞村人均收入差不多翻了十多倍。“现在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十八洞村已成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今年接待游客预计超过100万人次。” 这只是一个缩影。回望即将过去的2020年,全国上下攻坚克难,以强大定力逐步克服疫情影响,经济稳步复苏的同时,人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3.9%,名义增速比上半年回升1.5个百分点。其中,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3486元,增长3.6%,比上半年加快1.1个百分点,拉动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0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指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10年增长96.6%、80.1%、104.1%。目前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已经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收缩。2020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67:1,2019年同期是2.75:1,两个年度的同期差距相比收缩了0.08倍。”陈光金说。 这背后离不开增收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围绕农民群体,不少地方纷纷出台增收方案,重庆市出台《关于深挖潜力促进农民多渠道持续增收的具体措施》,提出让农民鼓起钱袋子的22条增收措施;江西省出台《关于促进农村居民稳定增收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 “扩中”政策有望密集落地 近段时间,围绕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政策信号仍在密集释放。 “十四五”规划建议勾勒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施工图,包括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推动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包括技术工人的待遇,激发人才活力,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与此同时,要促进2亿技能劳动者成为中等收入群体。 地方也在加快部署。比如,北京市委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胡雪峰介绍,2019年北京中等收入群体大约占常住人口的55.8%。下一步还将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从具体举措看,包括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行动计划,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等;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中等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修娜看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有必要围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积极推进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未来在“扩中”的政策设计中,要针对不同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的不同问题,制定差异化的“扩中”策略。 “要进一步落实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减税降负政策、就业创业支持政策、技能提升政策以及居民增收措施。还要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等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必须从源头上提高教育质量、增加中高端就业比重、调整产业结构等。”杨修娜说。 技术工人等将成“扩中”主力军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收入分配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扩中”政策措施加速落地,中等收入群体将加速扩围,农民工、技术工人等将成为“扩中”主力军。 “按照国家统计局现行标准,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达到4亿人。‘十四五’期间,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改进收入分配的措施,再增加2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表示,每年的毕业生加起来有近千万人,还有工人群体里的技术工人,再加上专业化农民,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将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在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透露,将鼓励企业在职工收入分配中把技能作为一个要素加以体现,无论是基本工资定级还是津贴补贴、绩效奖励等。“下一步,要不断完善措施,鼓励企业完善职工收入分配机制,促进企业收入分配积极向一线职工倾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扩中”的关键是瞄准中等收入群体的潜在来源。他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低收入群体变成中等收入群体。这些人包括农民工、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经营者、低工资就业者、农村多种经营者、乡镇企业工人等。特别是城镇中的农民工,他们的数量已占到城镇就业人员的1/3左右,最有潜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要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强政策扶持,促使其就业保持稳定、职业不断升级、技能不断提高,享受到与城镇职工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帮助他们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李实说。(班娟娟 张莫)
去年在疫情冲击下,各大央行宽松幅度加码,随着疫苗投入使用,经济逐渐修复,市场对通胀有较高的预期。但其实从类别来看,我国房地产投资需求对PPI的变化有很大的边际影响,而我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明显收紧,PPI进一步大幅抬升的风险相对较小。 而以CPI为代表的终端消费通胀又要区别来看,虽然都是宽松,但由于中美模式不同,去年中美两国的通胀就已经出现了明显分化。往前看,受到宽松模式的影响,今年美国终端消费的通胀风险很高,而我国核心CPI的回升或相对温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央行加息的概率很低;而美联储尽管提高了对于通胀的容忍度,但如果终端消费通胀明显抬升,或许对刺激力度也会有所掣肘。 -------------------------------------------------- 1. PPI一致,CPI分化 衡量通胀水平一般用CPI和PPI,CPI主要反映居民终端消费品的通胀,而PPI主要反映工业品的通胀。 从历史上来看,中美PPI的走势是一致的。去年也是如此,在上半年新冠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时候,中美PPI均大幅下滑,美国PPI同比最低降到了-7.6%,中国PPI同比最低降到了-3.7%。从三季度以来,中美PPI同比均大幅抬升,跌幅明显收敛。 中美PPI走势一致,主要是因为工业品价格受到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较大。例如,利用钢铁、煤炭、原油三类商品的价格,可以很好的预测我国的PPI走势。而大宗商品是全球定价,各国面临的价格是一致的。所以主要经济体的PPI同比走势,都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 而08年以后,我国房地产投资的高增长,对于大宗商品的需求明显增加,所以我国对很多大宗商品的需求占到全球一半以上,成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影响变量。例如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和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有较高的相关性,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大宗商品价格反弹,也和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大幅上行有关。 尽管PPI走势一致,但我国和美国的终端消费品通胀却出现了明显背离。在主要经济体中,我国的疫情防控是最好的,但去年下半年以来,核心CPI却不断下行。美国疫情防控较差,但核心消费通胀却大幅走高。 2.宽松模式的差异 终端消费通胀出现差异,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国和美国居民收入增长出现了分化。美国受到疫情冲击较大,但美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从2019年的3.7%,上升到最高17%以上,近几个月增速虽然回落,但也有4.3%,仍然高于疫情之前的正常水平。 我国经济总量增速修复较快,但居民收入增速依然比疫情之前要低,截至去年3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当季同比回升到了6.9%,仍然明显低于疫情之前接近9%的水平。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变量,所以收入的分化也决定了中美终端消费通胀的分化。 而中美居民收入的分化,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宽松模式的不同。从美国居民收入增长的来源看,2020年工资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收入的增速都是明显下滑的,但来自转移支付的收入大幅上升。转移支付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补贴,尤其是政府给失业的居民发放的补贴额比正常工作时拿到的工资还要高。 所以美联储的模式是一方面大幅降低利率,进行市场化方式宽松;另一方面是大量购买国债,把钱给美国财政,财政再把钱直接发放给居民,保证了居民收入的不降反升。 从我国的居民收入来源看,工资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收入增速都出现了明显下滑,转移支付收入虽然有增长,但幅度并不是很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并没有采取央行直接印刷钞票、给居民大量发放补贴的方式,而是以市场化宽松为主导。在货币宽松的情况下,房地产领域的销售和投资大幅走高,支撑了整体经济的明显回升。所以我国经济表现出投资强、消费偏弱的明显结构特征。 3.美国通胀风险更大 尽管美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美国新冠疫情依然较为严重,从数量上看,短期内居民消费也受到一定限制。例如截至去年11月,美国居民消费支出仍然有2.4%的负增长。同时,美国居民储蓄率大幅飙升,储蓄存款占收入的比重在去年4月份时曾达到34%的历史最高位,之后虽然回落,但当前仍在13%附近,仍是7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所以美国居民消费低增长,并不是因为居民收入受影响,没有能力消费,而更可能是疫情防控限制了居民的出行和聚集,以及疫情不确定性带来预防性储蓄的短期增加。 从美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能够看出这一点。受益于低利率环境,耐用品消费增速不仅恢复了正常,甚至比疫情之前的正常水平还要高很多,非耐用品消费增速也已经回归正常。当前对居民消费拖累较大的,是涉及到人员聚集和接触的服务类消费,仍然处于负增长状态。 由于居民收入是大幅抬升的,短期主要受制于疫情影响转化为了储蓄,而随着疫苗逐步投放使用,疫情防控逐渐好转,美国消费增速也会有更为明显的修复,通胀也会看到明显抬升。美联储也正是预计到了这一点,调整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框架,提高了对于通胀水平的容忍度。尽管美联储今年采取紧缩手段的概率很低,但如果通胀抬升幅度较大,也会对刺激规模有一定牵制。 4.中国通胀或较为温和 从居民收入的角度看,我国终端消费需求会进一步修复,但节奏可能是相对温和的。这就意味着今年核心CPI的回升幅度不宜高估。近期猪肉等食品价格尽管在上涨,但更多是天气、运输等供给端因素的短期扰动,待到春节过后、天气转暖,食品价格或出现明显的走弱。所以今年整体CPI或将在低位徘徊。 而PPI回升的力度也会很有限,下半年可能还会再度大幅走弱。去年下半年以来的PPI同比回升,主要来自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即生产资料涨价,而生活资料价格还在走弱。而大宗上涨的背后,需求端主要是我国房地产投资的推动,但房地产调控、融资政策都在收紧,需求端的降温是确定性的,甚至可能超出预期(具体可以参见我们前一期的宏观思考)。大宗商品的涨价也不排除供给端的扰动因素,例如铜、铁矿石等,随着疫情防控逐步见效,供给端扰动也会有所减小。 所以如果通胀温和回升,再加上经济结构依然偏弱,货币政策加息的概率是很低的。
2020年让人感慨万千,即将来临的2021年对我们是否能更温柔一点呢?在本文中,我拣几个好消息讲一讲。 股市长期赚钱效应还在 2020年7月,指数的大涨让很多人惊呼“牛市来了”,我也应景写了一篇文章《在牛市里,你要骑上一匹快马!》,建议大家通过买基金的方式分享股市收益。但随即指数便被困在“3200点-3500点”的箱体中区间波动,持续考验并消耗着投资者耐心。 临近年底,很多券商发布2021年策略报告,乐观者预测指数突破4000点,甚至还能向上再看1000点;也有悲观者担心指数仍无法挣脱箱体波动格局。不过,在很多人看来,2021年的投资收益大概率难以媲美2019年和2020年(截止2020/12/17)。这两年,沪深300指数的涨幅分别为36%和22%,创业板指数更是录得44%和55%的靓丽表现,同期市场交易量也是逐年抬升。 面对量价齐升的表现,谁也不能否认过去两年已是牛市;但也正因为过去表现太好,市场才对2021年能否再创佳绩心存疑虑。 分析师靠股市预测吃饭,但投资者不能靠预测来赚钱。对投资者来讲,一年的涨跌不可能精准判断,投资布局只能着眼于长远——未来三五年内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归根结底是对十四五期间经济转型和增长的信心。 只要这个信心是足的,股市长牛的基础就是扎实的,三年内不用的钱继续在2021年买入就没有错。至于买什么,还是建议买基金。 以国内1700余只股票型开放基金为例,今年以来加权平均收益率高达48.9%,算数平均收益率为31.3%,中位数为29.6%。把时间拉长,近三年(其中仅783只成立3年以上)加权平均收益率81%,算数平均收益率48%,中位数41%。足以吊打其他主流理财产品。 再以沪深300指数基金为例,自2015年1月起,每周的周一定投1000元,截止到2020年12月共计投入31万元,收益16.6万元,总收益53.57%,年化收益14.43%,同样吊打其他主流理财产品。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讲,2021年无论指数升到4000点还是跌至3000点,长期看都是相对较低的点位,可以继续买入基金,长期赚钱效应还在。 此外,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只剩下股市了。随着居民财富逐步流入股市,会对股市形成长期支撑。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相比高收入群体的买无可买,中低收入群体未被满足的消费缺口最大,消费意愿更强,在同等增量收入中会拿出更高比例用于消费。所以,无论是基于社会结构的稳定有序,还是经济层面的促消费、内循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夯实中等收入群体都是基础和保障。 几个月前,当6亿中国人月入1000元的新闻刷屏时,很多人被这个数字震惊,但继而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发力方向和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过去十年,在政府、企业、居民三大部门中,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持续提升,这是好事,但不可否认,缩小居民部门内部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也同样重要。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要推进共同富裕,大致来说,共有提高工资收入、拓宽财产性收入、税收调节三个途径。具体措施在十四五规划中已经讲明,主要包括: (1)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2)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 (3)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4)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 2021年,GDP高增长值得期待,加薪有了基础。2020年GDP增速被疫情砸出一个坑,2021年触底反弹,有望实现高增长。如据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预测,2020年全国GDP增速将在1.9%-2%之间,2021年有望达到8%。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1年,面对8%的经济增长,很多人可以期盼一次像样的加薪了。 拓宽财产性收入,更多要指望资本市场。调查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家庭金融资产中,九成以上为固定收益类资产,股票和基金占比仅为9%,提高财产性收入,要持续扩大股票和基金占比,从这个角度看,A股的长牛、慢牛至关重要。 税收调节,2021年有望看到一些新变化。在经济高速增长四十年以后,社会积累了大量的存量财富,为财产税(主要是房产税和遗产赠与税)创造了条件,财产税的开征则能为继续降低收入税(工薪所得、劳务所得、稿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创造条件,在一增一减中优化收入分配。 当然,收入分配优化是个持续渐进的过程,2021年未必能有大进展,但趋势很值得期待。 从促消费中受益 “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作为十四五开局第一年,在收入分配之外,2021年还有望出台一系列促消费新举措,每个人都可能从中受益。 比如各位“打工人”的休假问题。这几年下沉市场崛起,“有钱有闲”是最受认可的一个原因:买房压力小所以有钱,工作节奏慢所以有闲。有钱有闲才有高品质生活,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才有发展空间。 就一二线城市而言,有钱的消费者很多,但有闲的很少,导致的结果就是商品消费需求满足率高,服务消费仍有很大潜力,因为前者消耗金钱,后者还需要消耗时间。为激活服务消费潜力,必须给年轻人更多自主时间,所以我们在十四五规划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方向已经明确,相信大家的休闲时间会越来越多,生活品质也能越来越高。 再比如压制消费需求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难题,在2021年大概率会出现一些破局点。整体方向是逐步降低家庭层面的支出,由社会公共服务进行承接,以降低个人的负担和后顾之忧,激活消费活力。目前看,发展普惠型养老、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扩大医疗保险保障范围、推动教育均等化、房住不炒、租购同权、合理调控租金水平等正成为未来政策的着力点。 此外,对于消费主义的认识有望更趋客观。就国内情况看,过去几年,消费主义思潮逐步崛起,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消费升级进程;但其弊端在疫情之下被放大,又引发了广泛的反思与争议,也在相当程度上逆转了消费行为。 从各国历史来看,在相似的发展阶段几乎都伴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无他,消费崛起必然伴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 经济发展初期,自我实现追求的是温饱和安全,这个阶段,民众满足于攒钱存款,勤俭节约是主流文化诉求;经济发展处于中高级阶段时,自我实现更多地侧重享受生活、要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勤俭节约不再是唯一的声音。这个时候,节俭与享乐的持续相抗会成为一种显著的社会文化现象。 考虑到国内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消费热潮只是刚刚兴起,这种争议,更像是“进两步、退一步”中的暂时后退,主流文化对消费的接受度,预计会越来越高。 对未来保持一份敬畏 好消息暂且说这么多吧,接下来再泼一点冷水。 虽然本文对2021年做了一些乐观预测,但未来变幻莫测,没有谁能看清它的样子。 在《管理咨询的神话》一书中,咨询顾问界专家马修?斯图尔德评论说,“就后知后觉而言,战略家的理论总是100%精确的,但是,当把他们的理论投向未来时,战略家整体上都表现得极为糟糕。”这句话或有绝对之处,但的确点出了预测之难。 面对即将来临的2021年,我们需要一些预测带给我们确定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所有的预测(比如上文的几个预测)都可能错得离谱。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始终对未来保持一份敬畏,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着眼于长远、稳步前行。
2020年5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共同发布了《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9~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出席发布会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村市场与贸易研究室主任李国祥代表课题组介绍绿皮书主要内容,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主持。 绿皮书重点分析了2019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运行特点、市场状况和重要进展,对2020年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指标进行了预测,并提出对策措施;着重对2019年农村居民收支与贫困人口状况、主要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状况、种植业与林牧渔业发展状况及农业对外开放形势进行分析并对2020年走势进行预测;对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评价、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脱贫质量及可持续性、食物安全风险及防范、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等重大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9~2020)》封面 主办方供图 绿皮书指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中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和发展不利影响主要发生在第一季度。判断全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不仅要看第一季度的运行状况,而且要看第二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后复工复产等状况,更要看后期是否会采取积极措施将第一季度农民收入等受到的不利影响补偿回来。综合来看,尽管农民收入出现徘徊的风险加大,但是在政策积极作用下,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农民收入增长不断恢复,预测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能达到1.7万元。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继续更快增长。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来源结构和全国其他地区类似,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所占比重高、贡献大。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中国将聚焦尚未脱贫的贫困人口,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更好地发挥财政兜底作用,这些针对性措施将会进一步提升转移净收入的贡献率,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最多来源。为了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全社会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集中优质稀缺资源,加大投入,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等短板,这将在贫困地区创造大量农民工就业机会,同时在复工复产进程中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农民工就业,解决他们外出就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为贫困地区农民提供更多公益岗位,这些措施都有助于贫困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随着脱贫攻坚推进到最后阶段,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基本上都形成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全社会通过支持和帮扶,特别是消费扶贫模式的推广,加上贫困地区自身努力开拓,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较快发展,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收入将会带来经营净收入稳步增加。估计2020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3万元,增加幅度和增长速度都将超过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此外,绿皮书指出,2019年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有所改善。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其他地区。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3%,中部地区增长9.6%,西部地区增长10.2%,东北地区增长9.1%。西部地区增长最快,东北地区增长最慢。以西部地区为1,东部、中部、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为1.53:1、1.17:1和1.18:1,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均缩小。 高、低收入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低到高进行五等份分组,低收入组和中间偏下收入组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快,分别为16.3%和14.6%;中间收入组和中间偏上收入组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居中,分别为11.6%和9.3%;高收入组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最慢,为5.9%。全国农村高、低收入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8.46:1,比上年下降了0.83%。 农村低收入组居民收入增长明显。2019年,各地持续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聚焦脱贫质量,不断加大扶贫力度,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农村居民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3%,比上年加快5.3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居民6.7个百分点。(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小康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收官在即,任务完成得如何呢?其实,除了大家切身的主观感受,关于小康还有很多细化的指标,比如我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我们的消费水平、医疗水平、养老水平怎么样,等等等等。这些数字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蕴含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多年付出的努力,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变化。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从大山里易地搬迁出来的孩子们有了漂亮的新学校,再也不用长途跋涉去上课。离开大山,乡亲们在移民小镇里开店、搞种植、当产业工人,新生活过得红红火火。在辽宁省盘锦市大堡子村,利用5G+物联网技术,当地村民建起了一千多个现代化种植大棚,产值超过两个亿。特色产业加现代化信息技术让村民的收入增加了,劳动强度却下降了。在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地区,昔日被众多化工企业污染的黑臭河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百里风光带。一批现代服务企业陆续落户,燕子矶成了宜居宜业的城市新热点。改革开放几十年,从城市到农村,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发生着变化,小康目标内涵不断丰富,小康社会建设持续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几百美元突破1万美元大关。虽然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但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世纪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较快增长。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万元。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连续8年下降。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李然是一名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这几年工作压力少了一些之后,她开始更加关注自我的提升。我国有14亿人口和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巨大。2013—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为60.5%,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9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880.7万张,是2000年的2.8倍。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00年的71.4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通过搭建远程医疗平台,一些住在偏远地区的群众也能及时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前段时间,贵州省遵义市泮水镇中心卫生院接收了一位危重症病人,医生怀疑是消化道出血,但患者还有心脏病、气管炎等多种基础性疾病,镇卫生院不敢贸然用药。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患者可能需要冒着风险转到更远的市、省级医院,而现在,在家门口的医院就可以申请贵州省人民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在省里专家的帮助下,这位患者在镇医院及时得到了救治,身体状况明显好转。既避免了转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花费也减少了很多。在镇卫生院,新农合的报销比例能达到90%,老人住院10天自己只花了269元。多年来,我国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19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5亿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也持续增加,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2019年4月,家住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的马哎力遭遇车祸,落下残疾,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让他没想到的是,没等他们去申请,当地民政局就主动登门走访。核实信息后,及时为他办理了兜底保障的有关手续。除了低保金和临时救助金,住院治病的费用也都按政策报了销。截至2019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68亿人,是2000年的7.1倍,覆盖率超过90%。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2007年刚建立时相比,分别提高了2.4倍和5.4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2005年起保持16年连涨。民生安全网不断织密扎牢,社会保障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等多种方式多管齐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2020年,对于四川眉山果园村的葡萄种植户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村里种的美人指、阳光玫瑰等品种很受市场欢迎。葡萄还没成熟的时候,不少客商就过来签订了购销协议。从以传统农业为主,靠天吃饭,到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如今,凭借产值上亿的葡萄产业,果园村实现了全村整体脱贫,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1万,较种植葡萄前翻了15倍。村里修了新路,引入智慧治理,建成了区里第一个农村聚居小区,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2年末到2019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6%。2020年11月23日,贵州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目前,“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也已全面完成,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乔迁新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体育健身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新世纪以来,我国各类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大幅提高,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体育强国建设也加速推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我们仍然有些短板需要面对,比如说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客观存在,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接下来我们仍然需要聚焦短板,提高发展质量,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现在,“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经过5年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很快,我们即将迈进“十四五”。面对机遇和挑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行稳致远、不断前进。
2020年让人感慨万千,即将来临的2021年对我们是否能更温柔一点呢?在本文中,我拣几个好消息讲一讲。 股市长期赚钱效应还在 2020年7月,指数的大涨让很多人惊呼“牛市来了”,我也应景写了一篇文章《在牛市里,你要骑上一匹快马!》,建议大家通过买基金的方式分享股市收益。但随即指数便被困在“3200点-3500点”的箱体中区间波动,持续考验并消耗着投资者耐心。 临近年底,很多券商发布2021年策略报告,乐观者预测指数突破4000点,甚至还能向上再看1000点;也有悲观者担心指数仍无法挣脱箱体波动格局。不过,在很多人看来,2021年的投资收益大概率难以媲美2019年和2020年(截止2020/12/17)。这两年,沪深300指数的涨幅分别为36%和22%,创业板指数更是录得44%和55%的靓丽表现,同期市场交易量也是逐年抬升。 面对量价齐升的表现,谁也不能否认过去两年已是牛市;但也正因过去表现太好,市场才对2021年还能否再创佳绩心存疑虑。 分析师靠股市预测吃饭,但投资者不能靠预测来赚钱。对投资者来讲,一年的涨跌不可能精准判断,投资布局只能着眼于长远——未来三五年内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归根结底是对十四五期间经济转型和增长的信心。 只要这个信心是足的,股市长牛的基础就是扎实的,三年内不用的钱继续在2021年买入就没有错。至于买什么,还是建议买基金。 以国内1700余只股票型开放基金为例,今年以来加权平均收益率高达48.9%,算数平均收益率为31.3%,中位数为29.6%。把时间拉长,近三年(其中仅783只成立3年以上)加权平均收益率81%,算数平均收益率48%,中位数41%。足以吊打其他主流理财产品。 再以沪深300指数基金为例,自2015年1月起每周一定投1000元,截止到2020年12月共计投入31万元,收益16.6万元,总收益53.57%,年化收益14.43%,同样吊打其他主流理财产品。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讲,2021年无论指数升到4000点还是跌至3000点,长期看都是相对较低的点位,可以继续买入基金,长期赚钱效应还在。 此外,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只剩下股市了。随着居民财富逐步流入股市,会对股市形成长期支撑。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相比高收入群体的买无可买,中低收入群体未被满足的消费缺口最大,消费意愿更强,在同等增量收入中会拿出更高比例用于消费。所以,无论是基于社会结构的稳定有序,还是经济层面的促消费、内循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夯实中等收入群体都是基础和保障。 几个月前,当6亿中国人月入1千元的新闻刷屏时,很多人被这个数字震惊,但继而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发力方向和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过去十年,在政府、企业、居民三大部门中,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持续提升,这是好事,但不可否认,缩小居民部门内部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也同样重要。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要推进共同富裕,大致来说,共有提高工资收入、拓宽财产性收入、税收调节三个途径。具体措施在十四五规划中已经讲明,主要包括: (1)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2)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 (3)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4)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 2021年,GDP高增长值得期待,加薪有了基础。2020年GDP增速被疫情砸出一个坑,2021年触底反弹,有望实现高增长。如据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预测,2020年全国GDP增速将在1.9%-2%之间,2021年有望达到8%。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1年,面对8%的经济增长,很多人可以期盼一次像样的加薪了。 拓宽财产性收入,更多要指望资本市场。调查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家庭金融资产中,九成以上为固定收益类资产,股票和基金占比仅为9%,提高财产性收入,要持续扩大股票和基金占比,从这个角度看,A股的长牛、慢牛至关重要。 税收调节,2021年有望看到一些新变化。在经济高速增长四十年以后,社会积累了大量的存量财富,为财产税(主要是房产税和遗产赠与税)创造了条件,财产税的开征则能为继续降低收入税(工薪所得、劳务所得、稿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创造条件,在一增一减中优化收入分配。 当然,收入分配优化是个持续渐进的过程,2021年未必能有大进展,但趋势很值得期待。 从促消费中受益 “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作为十四五开局第一年,在收入分配之外,2021年还有望出台一系列促消费新举措,每个人都可能从中受益。 比如各位“打工人”的休假问题。这几年下沉市场崛起,“有钱有闲”是最受认可的一个原因:买房压力小所以有钱,工作节奏慢所以有闲。有钱有闲才有高品质生活,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才有发展空间。 就一二线城市而言,有钱的消费者很多,但有闲的很少,导致的结果就是商品消费需求满足率高,服务消费仍有很大潜力,因为前者消耗金钱,后者还需要消耗时间。为激活服务消费潜力,必须给年轻人更多自主时间,所以我们在十四五规划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方向已经明确,相信大家休闲时间会越来越多,生活品质也能越来越高。 再比如压制消费需求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难题,在2021年大概率会出现一些破局点。整体方向是逐步降低家庭层面的支出,由社会公共服务进行承接,以降低个人的负担和后顾之忧,激活消费活力。目前看,发展普惠型养老、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扩大医疗保险保障范围、推动教育均等化、房住不炒、租购同权、合理调控租金水平等正成为未来政策的着力点。 此外,对于消费主义的认识有望更趋客观。就国内情况看,过去几年,消费主义思潮逐步崛起,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消费升级进程;但其弊端在疫情之下被放大,又引发了广泛的反思与争议,也在相当程度上逆转了消费行为。 从各国历史来看,在相似的发展阶段几乎都伴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无他,消费崛起必然伴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 经济发展初期,自我实现追求的是温饱和安全,这个阶段,民众满足于攒钱存款,勤俭节约是主流文化诉求;经济发展处于中高级阶段时,自我实现更多地侧重享受生活、要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勤俭节约不再是唯一的声音。这个时候,节俭与享乐的持续相抗会成为一种显著的社会文化现象。 考虑到国内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消费热潮只是刚刚兴起,这种争议,更像是“进两步、退一步”中的暂时后退,主流文化对消费的接受度,预计会越来越高。具体参照《“精致穷”背后的真相!》。 对未来保持一份敬畏 好消息暂且说这么多吧,接下来再泼一点冷水。 虽然本文对2021年做了一些乐观预测,但未来变幻莫测,没有谁能看清它的样子。 在《管理咨询的神话》一书中,咨询顾问界专家马修•斯图尔德评论说,“就后知后觉而言,战略家的理论总是100%精确的,但是,当把他们的理论投向未来时,战略家整体上都表现得极为糟糕。”这句话或有绝对之处,但的确点出了预测之难。 面对即将来临的2021年,我们需要一些预测带给我们确定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所有的预测(比如上文的几个预测)都可能错得离谱。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始终对未来保持一份敬畏,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着眼于长远、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