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让人感慨万千,即将来临的2021年对我们是否能更温柔一点呢?在本文中,我拣几个好消息讲一讲。 股市长期赚钱效应还在 2020年7月,指数的大涨让很多人惊呼“牛市来了”,我也应景写了一篇文章《在牛市里,你要骑上一匹快马!》,建议大家通过买基金的方式分享股市收益。但随即指数便被困在“3200点-3500点”的箱体中区间波动,持续考验并消耗着投资者耐心。 临近年底,很多券商发布2021年策略报告,乐观者预测指数突破4000点,甚至还能向上再看1000点;也有悲观者担心指数仍无法挣脱箱体波动格局。不过,在很多人看来,2021年的投资收益大概率难以媲美2019年和2020年(截止2020/12/17)。这两年,沪深300指数的涨幅分别为36%和22%,创业板指数更是录得44%和55%的靓丽表现,同期市场交易量也是逐年抬升。 面对量价齐升的表现,谁也不能否认过去两年已是牛市;但也正因过去表现太好,市场才对2021年还能否再创佳绩心存疑虑。 分析师靠股市预测吃饭,但投资者不能靠预测来赚钱。对投资者来讲,一年的涨跌不可能精准判断,投资布局只能着眼于长远——未来三五年内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归根结底是对十四五期间经济转型和增长的信心。 只要这个信心是足的,股市长牛的基础就是扎实的,三年内不用的钱继续在2021年买入就没有错。至于买什么,还是建议买基金。 以国内1700余只股票型开放基金为例,今年以来加权平均收益率高达48.9%,算数平均收益率为31.3%,中位数为29.6%。把时间拉长,近三年(其中仅783只成立3年以上)加权平均收益率81%,算数平均收益率48%,中位数41%。足以吊打其他主流理财产品。 再以沪深300指数基金为例,自2015年1月起每周一定投1000元,截止到2020年12月共计投入31万元,收益16.6万元,总收益53.57%,年化收益14.43%,同样吊打其他主流理财产品。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讲,2021年无论指数升到4000点还是跌至3000点,长期看都是相对较低的点位,可以继续买入基金,长期赚钱效应还在。 此外,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只剩下股市了。随着居民财富逐步流入股市,会对股市形成长期支撑。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相比高收入群体的买无可买,中低收入群体未被满足的消费缺口最大,消费意愿更强,在同等增量收入中会拿出更高比例用于消费。所以,无论是基于社会结构的稳定有序,还是经济层面的促消费、内循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夯实中等收入群体都是基础和保障。 几个月前,当6亿中国人月入1千元的新闻刷屏时,很多人被这个数字震惊,但继而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发力方向和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过去十年,在政府、企业、居民三大部门中,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持续提升,这是好事,但不可否认,缩小居民部门内部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也同样重要。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要推进共同富裕,大致来说,共有提高工资收入、拓宽财产性收入、税收调节三个途径。具体措施在十四五规划中已经讲明,主要包括: (1)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2)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 (3)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4)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 2021年,GDP高增长值得期待,加薪有了基础。2020年GDP增速被疫情砸出一个坑,2021年触底反弹,有望实现高增长。如据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预测,2020年全国GDP增速将在1.9%-2%之间,2021年有望达到8%。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1年,面对8%的经济增长,很多人可以期盼一次像样的加薪了。 拓宽财产性收入,更多要指望资本市场。调查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家庭金融资产中,九成以上为固定收益类资产,股票和基金占比仅为9%,提高财产性收入,要持续扩大股票和基金占比,从这个角度看,A股的长牛、慢牛至关重要。 税收调节,2021年有望看到一些新变化。在经济高速增长四十年以后,社会积累了大量的存量财富,为财产税(主要是房产税和遗产赠与税)创造了条件,财产税的开征则能为继续降低收入税(工薪所得、劳务所得、稿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创造条件,在一增一减中优化收入分配。 当然,收入分配优化是个持续渐进的过程,2021年未必能有大进展,但趋势很值得期待。 从促消费中受益 “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作为十四五开局第一年,在收入分配之外,2021年还有望出台一系列促消费新举措,每个人都可能从中受益。 比如各位“打工人”的休假问题。这几年下沉市场崛起,“有钱有闲”是最受认可的一个原因:买房压力小所以有钱,工作节奏慢所以有闲。有钱有闲才有高品质生活,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才有发展空间。 就一二线城市而言,有钱的消费者很多,但有闲的很少,导致的结果就是商品消费需求满足率高,服务消费仍有很大潜力,因为前者消耗金钱,后者还需要消耗时间。为激活服务消费潜力,必须给年轻人更多自主时间,所以我们在十四五规划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方向已经明确,相信大家休闲时间会越来越多,生活品质也能越来越高。 再比如压制消费需求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难题,在2021年大概率会出现一些破局点。整体方向是逐步降低家庭层面的支出,由社会公共服务进行承接,以降低个人的负担和后顾之忧,激活消费活力。目前看,发展普惠型养老、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扩大医疗保险保障范围、推动教育均等化、房住不炒、租购同权、合理调控租金水平等正成为未来政策的着力点。 此外,对于消费主义的认识有望更趋客观。就国内情况看,过去几年,消费主义思潮逐步崛起,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消费升级进程;但其弊端在疫情之下被放大,又引发了广泛的反思与争议,也在相当程度上逆转了消费行为。 从各国历史来看,在相似的发展阶段几乎都伴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无他,消费崛起必然伴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 经济发展初期,自我实现追求的是温饱和安全,这个阶段,民众满足于攒钱存款,勤俭节约是主流文化诉求;经济发展处于中高级阶段时,自我实现更多地侧重享受生活、要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勤俭节约不再是唯一的声音。这个时候,节俭与享乐的持续相抗会成为一种显著的社会文化现象。 考虑到国内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消费热潮只是刚刚兴起,这种争议,更像是“进两步、退一步”中的暂时后退,主流文化对消费的接受度,预计会越来越高。具体参照《“精致穷”背后的真相!》。 对未来保持一份敬畏 好消息暂且说这么多吧,接下来再泼一点冷水。 虽然本文对2021年做了一些乐观预测,但未来变幻莫测,没有谁能看清它的样子。 在《管理咨询的神话》一书中,咨询顾问界专家马修•斯图尔德评论说,“就后知后觉而言,战略家的理论总是100%精确的,但是,当把他们的理论投向未来时,战略家整体上都表现得极为糟糕。”这句话或有绝对之处,但的确点出了预测之难。 面对即将来临的2021年,我们需要一些预测带给我们确定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所有的预测(比如上文的几个预测)都可能错得离谱。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始终对未来保持一份敬畏,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着眼于长远、稳步前行。
12月14日,记者获悉,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与澳门金融管理局正式联合启动粤澳跨境电子账单直接缴费业务,支持澳门居民在澳足不出户即可跨境缴纳在广东产生的各类民生费用,实现了跨境电子账单直接缴费业务在港澳地区的全覆盖。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负责人表示,这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取得了又一重要进展,对进一步促进大湾区人员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更好支持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粤澳两地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深度融合,人员往来日益频繁。据统计,2019年澳门居民往来内地出入境达5358万人次,人均达78次。 澳门居民到广东创业、置业、生活愈发普遍,跨境缴纳在粤的物业等日常费用,需求较为强烈,在今年的疫情期间尤为迫切。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充分借鉴粤港跨境电子缴费的实践经验,联合澳门金融管理局创新建设了粤澳跨境电子缴费账单信息交换系统,澳门居民仅需在澳门参与银行的网上银行,选择其对应的广东收款单位,查询账单信息,发起缴费申请和办理相关缴费业务即可,操作简单快捷。目前可缴纳的费用包括水费、有线电视费、物业管理费等,今后将进一步拓展至更多种类的民生费用缴纳。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提高大湾区民众生活便利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自2016年以来,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在账户开立、民生缴费、移动支付应用、跨境钱包使用等方面,几乎按照“一年一个项目”的节奏,不断创新,推出一系列支付创新项目,比如粤港电子支票联合结算、粤港电子直接缴费、跨境电子钱包内地应用、港澳居民代理见证开户等,其中,港澳居民代理见证开户被列入国家惠港16条措施之一。 截至10月末,这些项目已服务港澳居民近37万用户,港澳居民通过代理见证方式开立内地个人账户超过11万户,账户累计发生交易327万笔、金额近23亿元,粤港电子支票联合结算累计共处理美元业务近1亿美元,为促进大湾区人员经贸往来、推动港澳与内地开展更紧密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居民热衷于储蓄,仅凭借住户部门的存款余额,就是一笔天文数字。近日,市场比较关注的问题,即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说,假如把部分居民储蓄搬进股票市场,那么将会是一笔非常可观的增量资金补充了。 不过,从严格意义上分析,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并非完全把居民储蓄引导至股票市场之中。在实际情况下,居民储蓄可投资的渠道与方向还是非常丰富的,包括基金、债券、股票、房产、黄金等。每一个居民,他们的风险偏好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各不相同,股票市场作为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投资场所,如果把较多的储蓄搬进股票市场,那么将意味着投资风险会骤然提升,直接考验投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实际上在这些年来,已经有所体现。 其中,无风险利率的持续下降,包括银行存款利率、大额存单利率的持续下行,投资者会考虑到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开始把资产分散配置,并不完全局限于存款的单一渠道。 再者,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以及股票市场的强烈赚钱效应推动下,有不少居民储蓄开始加快流进来。有部分幸运的投资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资产大幅增长的目标,但也有不少投资者,因不熟悉市场的交易规则,反而深陷套牢亏损的状态,经历了此前的杠杆牛市泡沫行情后,很多新股民对股票投资也是心有余悸的。 此外,在科创板、创业板实施注册制的背景下,新股赚钱效应引发了不少增量资金的进入。对这些打新投资者来说,意在获得超预期的打新收益率,但同时因市值配售规则的存在,他们不得不选择一些白马股或蓝筹股进行配置,但长期下来,也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渠道。当这部分资金进场之后,往往是紧盯着新股打新的利润,资金进来后,也很少有退出乃至销户的需求。 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也是让更多的投资者可以分享到股票市场发展壮大的成果。但是,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把居民储蓄搬进股票市场,更需要营造出一个持续性的赚钱效应,且需要构筑起一个足够稳定的市场环境,这样才能够让进来的资金安心投资,并把股票市场作为资产配置的主要途径。 在科创板及创业板实施注册制之后,注册制改革有望推向整个市场,未来A股市场的容量也将会发生实质性的提升,这也是提升直接融资功能的最好体现。但是,对一个成熟的市场来说,应该要实现股市投融资功能的均衡发展,只有把市场的投资吸引力做起来,并形成一个持久稳定的赚钱环境,这样才可以让资金安心投资,并为市场注入更多的增量资金补充。 回顾2007年、2015年的大牛市行情,当市场形成了足够强大的赚钱效应时,各路资金也会蜂拥而至。从本质上分析,资金本身具备一定的逐利性,多数人还是抱有一夜暴富的幻想。不过,对居民储蓄来说,这本身属于家庭抗风险的资金,风险承受能力也会比其余资金更低。因此,从稳健的角度出发,应该鼓励这些资金通过成熟运作的基金公司间接进入股票市场,进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效果。 对A股市场来说,目前比较欠缺的还是长期价值投资的引导者,很多资金还是打着价值投资的旗号进行价格投机,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下,反而起到了不好的投资引导作用。因此,对居民储蓄资金的引入,确实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久经市场考验,且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者来引导这部分资金进行长期价值投资,进而分享股票市场发展壮大的成果。
冉学东把庞大的居民储蓄引向资本市场,是目前公认的一个经济管理政策,也是各方努力的方向,监管机构更是把“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作为明年的工作重点。其中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中国居民储蓄率过高,储蓄存款事实上是银行的负债,银行再把这些存款以创造资产的形式投向实体经济,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多倍货币创造的问题,银行的资产会成倍扩大,同时居民储蓄存款也会成倍扩大,表现为M2持续扩张,这就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隐忧,导致宏观杠杆率持续不下。根据央行测算,一季度我国宏观杠杆率提升了14.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2019年全年则是上升6.1个百分点。社科院公布的一季度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环比大幅上升,从去年底的245.4%上升到了259.3%,大幅跳升了13.9个百分点。宏观杠杆率上涨的最主要的力量来自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贷款的基础是储蓄存款的上涨。因此将居民储蓄存款往投资理财引导,几乎成为降低金融风险的关键。近几年,监管政策出台政策对存款进行限制,也有一定的效果,比如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几乎取消了保本型理财,接着智能存款被叫停,然后靠档计息的产品也式微了,同时结构性存款正在被逐渐消化,但是尽管存款的增速恢复了,但是相对于贷款的增速,存款增加并没有那么明显。而利率长期走低已经成为共识,居民的储蓄已经进入无地徘徊之境。其实,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结构很不利于储蓄向投资转化,我国储蓄存款在居民之中的布局存在很大的结构性问题。今年10月央行的数据显示,我国本外币存款余额超过210亿元,其中居民的存款就超过了90万亿元以上,人均存款超6万以上,说明居民储蓄还是很丰富的。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负债也不少,截止到今年10月份,我国居民的贷款余额已经达到61.88万亿,同比增加了7.89万亿元,人均贷款已超过了4.4万元。那就是说去掉负债,我国居民“净存款”不足30万亿,人均不到2万元,如此看来这个储蓄存款并不高,如果考虑到富人被平均的情况,居民“净存款”并没有那么乐观。央行在5月份发表的抽样报告显示,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配置高度集中于房产,金融资产占比低,金融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负债率为44.6%,其中,有负债家庭的金融资产负债率均值为85.3%,中位数为117.3%,半数以上的家庭金融资产负债率超过了100%。户主年龄在26-35岁的居民家庭债务参与率、户均债务规模、资产负债率、债务收入比都要高于其他家庭。中青年家庭由于面临购房、成家生子、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的支出压力,负债现象更为普遍,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偿债压力相对较大。同时,老年群体投资银行理财、资管、信托等金融产品较多,风险较大。调查显示,户主年龄为65岁及以上居民家庭投资银行理财、资管、信托产品的均值为23.9万元,是总体平均水平的1.4倍,占其家庭金融资产的比重为34.8%,远高于其他年龄段水平。刚需型房贷家庭的债务风险突出。受调查家庭中,43.4%的家庭有住房贷款。有房贷家庭的资产负债率、金融资产负债率和月偿债收入比分别为16.5%、101.5%和29.0%,债务风险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其中刚需型房贷家庭的债务风险尤其突出,这三项指标分别为24.2%、151.3%和33.0%,均为所有群体中的最高值。另外,根据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的研究表明:全国6成家庭有储蓄,4成家庭没有储蓄。家庭储蓄主要来源于高收入阶层,其中,排名前5%的高收入家庭拥有了我国50%的储蓄。尽管过去了两年,这个数据应该仍然有效,受到抽样调查用户范围和数量的限制,该研究在揭示中国居民家庭储蓄结构分布上可能存在一定局限,但无论如何,它凸现的中国居民家庭储蓄结构的基本布局应该是大致相符的,也与其他数据相互印证。招商银行2018年年报显示,招行的零售客户1.25亿户存款总资产为6.8万亿。户均6万元;私人银行客户7.2万户存款2万亿。户均2777万;这一数据表明:在这个群体里0.05%的人掌握了30%的财富。招商银行年报数据还显示:金葵花用户236户,总资产5.5万亿,户均233万元。意味着1.9%的人掌握着81%的财富。当然因为金葵花客户基本都是高收入人群,这个数据只是描述的有储蓄的人群和高收入人群中储蓄和财富的不平衡。一般而言,高收入人群的储蓄金额比较大,他们的储蓄都有一定的投资渠道,比如金葵花客户中那些大额客户,这部分客户储蓄不会太多。目前大额储蓄者基本上应该是对金融理财不是很了解,或者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的储户,如果真是如此,储蓄向投资的转移,主要任务应该交给那些财商教育机构或者第三方理财公司进行,所以应该大力发展财商教育公司。总之,由于居民储蓄结构分布不均衡,再加之居民负债也不低,真正从储蓄转化到投资的量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胡同“微花园”改造前后对比图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27院儿)里的艺术空间27院儿“北平派对”活动中,年轻人与老年人共舞杨阿姨(左一)在展示自己的手磨咖啡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井点”小微空间废弃的老物件栽上花,变身胡同立体微花园;闲置空地装上脑洞大开的游乐设施,传来孩子们嬉戏的笑声;街角荒地有了健身减压的活动器材,成为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发现,家门口不起眼的小角落变了样。随着城市空间增量的日益饱和,如何利用好现有空间资源,深挖小微空间开发潜力,用艺术设计赋能城市空间微改造变得愈发重要。不少规划师和艺术家们下沉到社区,与社区工作者和居民携手,让身边的小微空间华丽变身。他们是如何做到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小而美”的胡同微花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史家胡同是一条保存比较完好的老街,胡同两侧整齐地排列着朱门黛瓦的四合院,凌叔华、傅作义等人曾在此居住。史家胡同54号院门口,有一处精致朴实的小花园:一丛月季倚墙生长,墙上的黄色网格窗框上挂着几个小铁筐,里面的朝天椒正红得耀眼。墙根底下是新砌的鱼鳞状矮墙,矮墙上放置着十几盆花,有火红的一品红、金黄的菊花、黄绿相间的变色木。仔细一看,这些花盆原来是陶罐、汤盆、酱豆腐瓶、塑料饭盒做的。抬头,竹竿搭起的葡萄架,让人想起“天棚鱼缸石榴树,姑娘肥狗胖丫头”的顺口溜。这处宽约五六米的“胡同里的墙根花园”可是宗奶奶的宝。“北京人爱养花。我喜欢把家里一些废弃的老物件当花盆,种点东西。以前这里是一个煤棚,没这么好看,侯教授来了以后,帮着我们改造,现在像模像样了。”宗奶奶自豪地说,“你夏天来,还能看见年轻人来我这拍婚纱照呢。”她口中的侯教授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风景园林专家,从2015年起,侯晓蕾带领团队观察、记录、研究了300多处北京老城区居民自发种起来的“微花园”,种花用的器具、花卉种类、种植位置,都要测绘画图,加以分析。“居民们自发种植的花草,是北京胡同的特色景观,他们是生活中的艺术家。我希望用所学的专业园林知识,和居民们一起动手,帮助他们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景观提升。”在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共同支持下,侯晓蕾团队和自愿报名的胡同居民反复商量、一起动手,设计图纸、做模型、收拾杂物,让原来略显杂乱无章的微花园更精致美观了,不仅留住了胡同的人情味儿,受到居民欢迎,还在今年10月获得了2020IFLA国际大奖。老少咸宜的艺术空间除了街面上的改变,与史家胡同一街之隔的内务部街里还隐藏着一处胡同里的文艺空间——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27院儿)。5年前,朝阳门街道打算把内务部街27号院用作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引入第三方运营机构,吸引了牛瑞雪、于歌这群从国外研究社区艺术的海归们扎根胡同。他们成立了北京ONE艺术创意团队,将小院打造成社区居民和文艺爱好者分享交流、寓教于乐的平台。工作日,胡同里的大爷大妈们常来这里参加书法、绘画、编织、舞蹈、话剧小组的活动,而过了下班点和周末两天,27院儿里各种潮流艺术活动粉墨登场:单立人喜剧、草木染体验课、智利音乐会、电影放映和沙龙……玩法花样翻新。“内务部街70%的社区居民是老年人,我们希望观察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发掘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以这个院子为平台,以文化为媒介,让年轻人融入老年人的生活,也让老年人融入年轻人的生活。”牛瑞雪说。27院儿策划推出的品牌项目“当我像你一样”已经开展了两年。活动里,年轻人会和内务部街的老年人配对,互相体验对方的生活。老年人带年轻人去公园打太极、逛胡同,年轻人带爷爷奶奶穿潮服、玩音乐,代际交流在一次次出行中实现了。27院儿的艺术项目“老好使Shop”既是一个可以买卖的“商店”,也是一个精心陈列的展览。这里货架上摆着胡同阿姨们喜欢的纱面大花宽檐帽、雪花膏、假发,还有老年人常用的放大镜、针线、菜罩等日用品。如果想知道老年人最爱吃的零食是什么,在“老年人零食TOP 5”展柜,你会找到答案。这个记录下内务部街老人生活智慧的项目不仅是社区艺术家的一项艺术作品,也让社区居民意识到,原来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其实,不仅是社区艺术家在给予社区,社区也在源源不断地提供艺术家给养。”牛瑞雪说。2016年9月至今,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培育了300多个文化项目,开展了2300余场文化活动,服务人群超过9万人次。朝阳门街道舞蹈队焦阿姨的家离这里只有30米左右,她说:“以前这里是东城区工商联的办公场所,感觉和我们有距离。这群年轻人来了以后,这里变成除了家以外,我们居民最常来的地方!”看“荒地”如何变废为宝在朝阳区双井街道苹果社区东北角,有一处名叫“井点”的社区活动空间。除了扭腰器、太空漫步器、揉推器等基础健身器材外,还有户外蹦床、秋千、陀螺椅、花箱座椅等设施,不锈钢镜面反射墙能让路人与中国尊“同框”,成为网红打卡点。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块单调、低效的公共健身空间,距离地面有80厘米高差,缺少无障碍坡道,也无法满足上班族午间和下班后的休闲锻炼需求。2019年底,这处300平方米的街角小微空间被纳入“微空间·向阳而生”项目,试点改造。朝阳区双井街道责任规划师“葵花籽儿”城市象限团队组织了7场公众参与议事会,与居民一起选点、设计、栽种植物、给场地命名,又一起制定空间使用的“居民公约”。仔细一看,地面上像井盖一样的黑疙瘩竟然是一处户外蹦床,站在上面蹦几下,不仅能找回童心,也十分减压;造型独特的黄色陀螺椅吸引着四十几岁的工人大叔坐在上面转起来,好玩又刺激;“量角器”“三角板”“卷尺”等巨型测量工具,让场地的艺术元素更加丰富。类似的设计在公共空间中并不多见,除了要有艺术气息和亲和力之外,安全是设计者考虑的首要问题。“葵花籽儿”城市象限团队创新将大数据监测分析引入“井点”微空间的设计、实施与治理中,能够准确了解到设备损耗情况,为小微空间改造增加了科技感。居民参与激发社区活力在朝阳区常营乡常营福第社区2号院,一处楼宇间的“玫瑰童话花园”里,蜿蜒曲折的黄色钢管,两头被做成喇叭状,一位老奶奶在喇叭的一头说话,声音通过管道传给另一头的小孙女,引得小女孩咯咯笑起来。这处由废弃绿地改造成的社区儿童乐园没有常见的滑梯、秋千等设施,而是在土堆状的不锈钢雕塑中间挖个洞,还竖起高低起伏的艺术管道,看起来抽象,孩子们却玩得不亦乐乎,充分体现了“儿童友好”的特点。“负责设计的侯晓蕾团队一开始展示方案时,居民们有些疑惑和担心,觉得这些奇形怪状的管道,孩子们不知道怎么玩。经过多次沟通解释,大家自发参与到‘玫瑰童话花园’的建设中来,和工人们一起搬砖干活。建好后发现效果果然不错,孩子们创造了很多新奇好玩的玩法。”常营福第社区的工作人员说。由于小区人车不分流,缺乏儿童活动场所,2019年,责任规划师李芳、设计师侯晓蕾与社区居民一起报名了“微空间·向阳而生”项目,并成功立项。大家群策群力,一同推进方案设计和改造实施。从墙体彩绘到砌“福”砖、绘花池、铺草坪……居民们见证着1300平方米的“玫瑰童话花园”的诞生。类似的改变还发生在小关街道惠新东街社区服务站前、太阳宫乡芍药居北里208号楼前、南磨房乡南新园东小区活动场所等小微空间。2019年起,北京市全面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鼓励各区县建立责任规划师队伍,下沉到基层社区,开展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摸底调研,责任规划师们逐渐发掘出所在辖区的公共空间问题与改造提升需求,瞄准街角、小微绿地、楼门空间发力。“专业的规划师、设计师将先进的规划理念和艺术设计带进社区,与居民们一起动手,让规划从‘一张蓝图’落到了身边环境实实在在的提升中。参与式的微空间改造过程也改善了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建设。政府、公益基金、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居民相互协作,共同推动基层治理进程。”“微空间·向阳而生”项目主办方之一、中社社区培育基金工作人员王虹光介绍说。“我们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27院儿公共文化空间为支点,撬动整个区域的邻里关系恢复、街区更新推进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激发社区活力,让居民和周围工作的年轻人一起乐享艺术生活。”牛瑞雪说。(张鹏禹 胡雪慧)《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2月09日 第 07 版)
随着疫苗在美国的逐步普及和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叠加2020年低基数效应,2021年中美的消费增速有望迎来V形反弹。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道:“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从2020年1月22日至12月13日的300多天,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仅是沧海一粟,但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美消费产生较大的冲击,结构上也有诸多新变化。 2020:总量萎缩,线上化明显 2020年疫情之前,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超过七成,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从消费结构来看,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分别约占36%和62%,比例基本上是3:5。商品消费中,食品饮料、娱乐商品与车辆、汽车消费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4%、4.5%和4.0%;服务消费中,医疗、住房、金融保险、餐饮住宿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6.9%、16.6%、6.5%和6.4%;剩下的2%为非营利机构的最终消费。 2020年疫情期间,社交隔离不仅加剧美国消费整体下滑,而且对美国消费内部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二季度,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同比增速下滑10.5个百分点,但在三季度增速达到40.7%。纵观前三季度,一方面,美国消费降幅最大的是娱乐、交通、食品住宿服务,今年前三季度的支出分别只有去年同期的69%、77%、78%。另一方面,部分商品在疫情期间的消费量大增,娱乐用品与车辆、食品饮料、家具家电,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7%、7%、5%。 受益于财政刺激计划引发的个人收入上升,再加上消费下降,美国家庭部门净盈余大幅增加。2020年二季度,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速由2019年四季度的3.1%上升至13.5%,消费支出增速由4%下降至-10%,对应的家庭部门净盈上升至4.6万亿美元。在此背景下,家庭净盈余增加推高了美国储蓄率,美国居民持有更多的安全金融资产。2020年二季度,美国个人储蓄率从2019年末的7.5%上升至26.7%,二季度美国家庭安全资产比例均有所上升,美国从去年末的47.6%上升至49.6%,风险资产比例则有所下降。 对于中国来说,中美两国消费基本上出现了相同的进程。今年1~10月整体社零总额为31.19万亿元,累计同比-5.9%,比1~9月份累计同比缩小1.3个百分点。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万亿元,环比增张9.3%,同比增速为4.3%,在疫情后连续三个月维持正增长,且增速环比扩大1%。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每月均呈现稳步回升势头,原因有三,一是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生产生活日趋正常化,消费抑制和物流受阻情况得到大幅改善;二是随着稳就业稳增长等相关政策落实到位,消费意愿已有所回升,消费潜力逐步释放出来;三是各地采取各种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包括消费券、假日促销等扩消费政策引导消费稳步增长。我们认为,当前我国零售已经走出疫情带来的深度冲击,后续随着居民消费信心的进一步修复,以及年底电商促销旺季的催化,消费数据进一步回暖可期。 从线上线下结构来看,线上消费和线下消费出现了此消彼长的趋势,线上消费黏性显著增强。由于今年疫情对消费领域造成较大冲击,居民非必需品、聚集性、流动性、接触式消费受到严重抑制,成为经济恢复的薄弱环节,1~10月份商品零售28.23万亿元,同比下降4.0%,餐饮收入2.95亿元,下降21%。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扩容,线上消费在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推动经济稳步回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部分线下消费转移至线上,线上消费黏性增加。数字文化娱乐服务受到追捧,视频、游戏等用户迅速增加,线上教育、办公等迅速兴起,网络授课、视频会议等成为居家生活新常态。同时,疫情影响下互联网在中老年人群中迅速普及,中老年人群的线上消费使用频率与深度均明显提升。2020年1~10月全国网上零售额9.13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1~9月提高1.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3%,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4.3%。当前我国居民的线上消费习惯已普遍养成,线上购物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线上渠道消费规模增长和消费黏性持续增强。 从国外国内结构来看,疫情和政策红利释放推助国外消费和国内消费出现了此消彼长的趋势,国内消费受益于消费从国外回流。疫情导致中国出入境免税消费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再加上国务院发布离岛免税新政,国内消费受益于这部分消费回落国内,而离岛补购、线上直邮等线上渠道的创新也推动了海南离岛免税销售出现了大爆发,打开了消费回流的新渠道和新空间。 今年我国消费的一大亮点是汽车消费快速恢复。今年4月以来,我国汽车零售额快速回升,同比增速持续高于消费整体增速,并且这种状况还在延续,10月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速为12%,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仅为4.3%。在主要可选商品中,汽车消费恢复也是比较靠前的。1~10月汽车零售同比增速为-4.5%,仅次于通信器材的7.3%,建筑装潢、家用电器等均落后于汽车。汽车消费的快速恢复,也带动了汽车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回暖。背后原因何在?其一是疫情,其二是政策宽松。疫情导致居民出行方式的改变可能对汽车销售有一定支撑。各地道路拥堵情况快速恢复,但地铁出行普遍恢复较慢。政策宽松对促进汽车消费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历史数据来看,M2增速领先汽车零售额增速3个月左右。而货币流向通常是不均匀的,往往最先流向加杠杆能力较强的高收入群体。因此我们也会看到,今年豪华车销量比乘用车销量增长更快。除了疫情和货币宽松之外,新能源车的崛起对汽车销售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2021:V形反弹,新消费可期 整体来看,随着疫苗在美国的逐步普及和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叠加2020年低基数效应,2021年中美的消费增速有望迎来V形反弹。 随着疫苗在美国大概率将于明年上半年开始接种,一方面,居民出行有望改善,推动“体验性消费”需求复苏;另一方面,企业开工有望加速,从而推动就业市场改善,也带动宏观层面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相当程度上抵消财政撤退对居民收入的拖累。美联储预计2021年末美国失业率将回落至5.5%,在此预计之上,我们认为美国消费或将在一季度出现企稳反弹趋势,在2020年名义消费下跌3.2%的低基数下,2021年消费增速或将反弹至8%左右。 低基数效应将导致2021年中国前两个季度消费V形反弹。2020年初一场疫情直接打断了全世界人民的正常生活,所有活动基本停滞,对餐饮、航空、旅游等服务业形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速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达到了-6.8%,但随着国内强有力的控制,二季度经济迅速转正为3.2%,逐步恢复态势,三季度增速进一步加强,增长为4.9%,据此判断,来年消费增长由于今年一二季度低基数效应,可能出现V形反弹。 终端需求后续或好转,但力度会相对有限。从终端消费品价格表现来看,美国的核心通胀从6月份以后就开始企稳反弹,而我国的核心通胀水平却不断向下。美国更多是直接给居民发钱,所以今年美国受到疫情影响很大,但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却大幅飙升,消费能力没有受影响,短期储蓄率上升,而一旦疫情管控放开,终端需求和通胀会明显回升。而我国更多是通过投资推进宽松的模式,获得资金的更多是国企和抵押品较多的群体。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为3.9%,与疫情之前9%的水平有较大差距。 国内大循环将引导居民资产从房地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指出,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指导下,我国将立足国内循环,深挖内需潜力,以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为导向,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关键作用,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畅通国内大循环。中国具备完备的工业产业链,供给端完善,基本可以提供满足生活的大部分商品,同时具备超大规模的国内消费市场,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端都为国内大循环形成提供支撑,同时随着房住不炒政策定位的坚定实施,居民财富将更多从房地产领域流向消费领域,庞大的内需将为国内消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国产品牌将形成强力支撑。随着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地位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中国制造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已日趋成熟,部分国货品牌受到消费者热捧。同时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对商品进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下,我国企业将继续加快出口转内销步伐,国货消费将更加受到消费者重视,国产品牌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成为消费时尚。在此趋势下,我国生产企业借助电商平台等渠道,加快自主品牌建设,优化国产品牌商品供给,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
12月9日,新浪财经2020年会暨第13届金麒麟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称,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最快。 曹远征表示,过去十几年中间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所谓的高大上的高科技,其实一些传统的部门也是在快速增长的。像家具、家装这个行业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为什么增长快呢?也是由于低收入阶层,尤其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引致了这个行业的增长。很好理解,农民兄弟经济增长了,添两样家具总是可以,家里贴个瓷砖总是可以,于是带动这些行业的发展。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中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尤其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那么产能是可以被消化的,而且再平衡是可以进行的。 “我们会看到中国居民收入在过去十年中间基本和GDP是保持同步的,更为重要的是低收入阶层,以农民为代表的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速度是高于GDP的。”他表示。 他强调,这就意味着在过去十年中间居民收入跟GDP保持同步增长在十年内也基本能翻一番,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刚才看到的一组现象,由于农民收入提高的速度快于城镇居民,快于GDP,于是农村市场在持续扩大,那么它是构成了中国强大的消费能力,而使我们的产能过剩变得不那么严重的核心原因。 十年这样的一个增长也就导致了中国的企业在经营方式上的一些变化。我们做这个行业的有很多人问怎么做企业呢?很简单,要做企业,要新创企业,不在于说谁的收入高,而在于谁的收入增长速度最快,“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最快,于是就看到跟这个群体做生意,企业的增长速度也是最快的,其中拼多多就是最好的案例。” 曹远征谈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间,我们也发现在过去十年中间奠定了一个内循环为主体的基础,同时为双循环提高了一个可靠的经验,就是扩大居民收入,尤其是扩大中低居民收入。在这个意义上,双循环的基础是客观存在的。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