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惯例,央行今日将开展10月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此次操作延续超额续做的可能性较大,但对操作量不宜期望过高。在中国经济稳定复苏、供需表现提振增长信心、社会融资合理增长的背景下,货币调控不会松动,MLF利率料继续走平。预计10月流动性操作可能相对集中于下周。 进入10月,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重归平静。截至10月14日,央行暂停公开市场操作已5个工作日。今年以来,除非遇上节假日,MLF操作都安排在15日进行。10月MLF操作的悬念主要是量和价。 量的方面,超额续做可能性较大。理由主要包括:一是合理补充中长期流动性。在降准“蛰伏”的情况下,央行开展MLF操作已成为补充中长期流动性的主要手段,考虑到维持基础货币和社会融资合理增长的需要,本月央行仍有较大可能继续对到期MLF实施超额续做。二是对冲季度缴税的影响。在9月底财政投放推动下,本月初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一度回到较高水平,近日央行暂停公开市场操作,并通过逆回购到期回笼流动性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在这一过程中,流动性“水位”回落。10月是传统税收大月,也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的收官月,税款清缴入库和政府债券发行缴款叠加,对流动性会造成一定影响。中下旬流动性供求缺口的弥补有待央行支持。对到期MLF进行超额续做可起到提前对冲和稳定预期的作用。 今年8月和9月,央行均对到期MLF进行超额续做,尤其是9月的操作量达6000亿元,远超到期量。10月,长假因素使得税期和债券缴款高峰期双双延后。鉴于当前流动性比较充裕,税收及地方债缴款带来的压力尚不明显,因此,MLF操作量可能不会太大。 价的方面,利率走平没有太大悬念。当前,全球利率水平处于企稳或向上过程中。中国更因为疫情防控领先,经济持续稳定复苏,维持货币政策正常化更具底气。在10月已披露的经济数据中,多项指标好于预期,显示供给稳定向好、需求加快修复,进一步提振经济增长信心。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预测中国将是2020年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保持合理增长,较好匹配经济形势变化。在这一局面下,货币调控难有明显松动。作为央行着力培育的中期政策利率,MLF利率出现调整的可能性不大。 MLF操作过后,本月进一步对冲税期和政府债券缴款影响的手段主要是开展逆回购操作,时间点或集中于下旬。一是地方债发行可能相对集中,二是税期高峰预计出现在23日前后,届时短期流动性需求将上升。 总体上看,本月MLF操作可能比较平稳。基于此,10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也难有变化,进一步降成本将主要靠疏通政策传导、金融系统让利来实现。(张勤峰)
继节前常州出台二套房首付提高的政策之后,长三角又一三四线城市出台调控新政。10月15日上午,无锡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官网发布《关于规范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提到:职工家庭第二套自住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按照同期首套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1.1倍执行。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原标题:央行连续三月超量续作MLF 利率保持不变 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15日开展了5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含对10月16日MLF到期的续做)和500亿元逆回购操作。MLF中标利率为2.95%,与此前持平。 这已是央行连续三个月对MLF进行超量续作。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采取“逆回购+MLF”组合,一方面使市场短期利率保持在央行政策利率水平附近,另一方面在最近三个月内超量投放MLF,保持市场长期利率水平总体稳定,满足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和降低融资成本的需求。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考虑到当前经济修复势头良好,以房地产调控加码为标志,政策面更加注重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把握平衡,10月MLF操作利率保持不变并不出乎预料。他预计,若短期内不发生重大外部冲击并严重干扰经济复苏进程,年底前MLF操作利率都将保持稳定。MLF操作利率是LPR报价的参考基础,自去年9月以来,两者一直保持同步调整。预计本月公布的1年期和5年期LPR报价都将大概率保持不变。(记者 汪子旭 北京报道)
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陶金 2020年只剩下不到100天的时间,中国经济挑战依旧。在年初经历了新冠肺炎冲击后,中国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抗击疫情,紧接着经济走上了艰难复苏的道路。在复苏过程中,货币政策起到了“强心针”和“及时雨”的作用。2020年进入四季度,未来货币政策会如何走? 我们将货币政策分为流动性和信用两个层面,也可将这两个层面称为银行体系流动性(狭义流动性)和实体经济流动性(广义流动性)。银行体系流动性关系到短端利率水平,影响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影响银行在长期中提供信贷的能力和意愿;实体经济流动性则反映了实体经济获得信贷的情况。 我们通过对这两个层面流动性的分析,预测未来尤其是10月货币政策的走向。 近期央行的流动性操作 首先来看银行体系流动性。节后第一天10月9日,面对10月1日至今5600亿元逆回购的到期,央行并未进行逆回购操作。背后的原因是节前央行连续开展了14天逆回购操作,已注入期限稍长的流动性。9月30日,为维护季末流动性平稳,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4天500亿元逆回购操作,利率2.35%。这是继9月18日以来连续第10个工作日开展14天逆回购。 9月份以来,央行密集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除了9月15日外,央行在其余工作日均开展了逆回购操作。操作方式上,除了常规的7天逆回购操作外,央行自9月18日还开启了14天逆回购,连续10个工作日开展14天期逆回购操作金额累计达7200亿元,操作利率均维持在2.35%水平。 另在市场资金表现面,9月底,即便9月30日因为长假影响,利率明显提高,但在之前的两个工作日中,隔夜Shibor曾下跌8.3个基点至0.602%,创下历史新低,显示流动性较为宽松。 央行为何增加14天逆回购投放? 总体而言,节前公开市场操作整体规模较大、频率较高、利率不变。明显增加14天期逆回购的操作,央行主要有何考虑? 连续14天的逆回购,正是为了应对10月9日到期的大额逆回购。同时,节前DR014就在持续上行,央行连续开展14天逆回购操作,主要是考虑到跨季度和长假因素导致的资金需求增加,一方面是满足银行体系近阶段的新增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也展示了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政策意愿。 在经历了上半年货币宽松和三季度的货币边际收紧后,央行近期重新加强了逆回购和MLF等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从操作规模和频度看,央行力求通过及时的逆回购操作使得DR007在7天逆回购利率上下波动。9月下旬DR007短暂回落后,在上周迅速回升至逆回购利率2.20以上。操作利率不变,则体现了当前货币政策“量”和“价”有所分离的精确导向性。 节后流动性如何走? 回过头来看,今年二季度的宽松流动性确实仅仅为了抗疫,经济复苏逐步加速后,宽松流动性一去不复返。 不过,边际上,流动性仍然有放松空间。9月流动性较8月份呈现略宽松的态势,通过央行的操作看,未来流动性可能会保持略宽松的状态,不必担心会明显收紧。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例会的表述中,“坚持总量政策适度”的内容不见了,同时继续强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表述,说明央行可能会对未来流动性在边际上有所放松。 后续央行仍然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将银行间短期融资利率控制在逆回购利率附近,不会过分放松和收紧。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情况下,更加注重对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引导,结构性政策会更加得到重视。 10月LPR预测 再看实体经济流动性,即对信贷扩张情况和实体经济利率变化的展望。由于工业部门复苏速度持续向好,当前经济复苏的结构性问题反而显得更加明显,限额以下消费和线下服务业仍然在缓慢修复的路上。由此来看,面对结构性问题,总量政策和LPR等代表总量利率水平调降的必要性仍然较小,预计近期LPR下降的概率仍然较小。 从实体经济流动性看,结构性分化问题仍然明显,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供需两旺,资金在持续流向房地产,反映住房贷款的居民中长期新增贷款在6、7、8月连续三个月比去年多出超过1000亿元,汽车等地产下游产业链消费增速也已经超过去年。但制造业和限额以下消费依旧疲弱,显示资金仍然很少进入这些部门。在此背景下,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例会也更加强调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继续推行,预计央行仍然会坚决严控资金流向,将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
投资要点 本周流动性跟踪国庆节前后逆回购陆续到期,流动性相对充裕,节后央行未续作。10月9日,相较于节前周五(9月25日,下同),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方面,R001上行94.66BP,R007上行32.93BP,R014下行68.79BP。存款类质押式回购利率方面,DR001上行94.82BP,DR007上行39.71BP,DR014下行43.30BP。SHIBOR利率全线上行。10月9日,SHIBOR隔夜为2.0380%,上行92.50BP;SHIBOR1周为2.1740%,上行13.00BP;1月期SHIBOR报收2.6680%,上行1.30BP,3月期SHIBOR报收2.7080%,上行4.00BP。 本周一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方面,国庆节前后两周利率债净融资额较节前一周减少。国庆节两周(9月28日-10月11日)一级市场共发行45支利率债,实际发行总额为2084.62亿元,较节前一周(9月21日-9月27日)减少1839.70亿元;总偿还量为817.95亿元,较节前一周减少987.04亿元;净融资额为1266.68亿元,净融资较节前一周减少593.00亿元。利率债发行情况分化,1-3年期利率债需求较好。二级市场方面,国债、国开收益率均上行。1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7017%,较节前周五(9月25日)上行9.01BP;10年期国债收益率报3.1873%,上行5.78BP。1年期国开债收益率报2.8763%,较节前周五(9月25日)上行2.58BP;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报3.7596%,上行4.56BP。 风险提示银行间信用风险,新冠疫情变化。 1、 流动性跟踪 1.1、 公开市场操作 国庆节前后逆回购陆续到期,流动性相对充裕,节后央行未续作。报告期内(9月28日-10月11日)央行公开市场共投放1900亿元逆回购。其中节前周一(9月28日)有400亿元14天逆回购,节前周二(9月29日)有1000亿元14天逆回购,节前周三(9月30日)有500亿元14天逆回购。本周共有9800亿元逆回购到期、无MLF到期,公开市场全口径净回笼7900亿元。下周央行公开市场将有1900亿元逆回购到期、2000亿MLF到期。 1.2、 货币市场利率 银行间资金利率短端大幅上行,长端下行。10月9日,相较于节前周五(9月25日,下同),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方面,R001上行94.66BP,R007上行32.93BP,R014下行68.79BP。存款类质押式回购利率方面,DR001上行94.82BP,DR007上行39.71BP,DR014下行43.30BP。 SHIBOR利率全线上行。10月9日,SHIBOR隔夜为2.0380%,上行92.50BP;SHIBOR1周为2.1740%,上行13.00BP;1月期SHIBOR报收2.6680%,上行1.30BP,3月期SHIBOR报收2.7080%,上行4.00BP。 1.3、 同业存单发行 同业存单净融资额较节前一周减少。国庆节两周(9月28日-10月11日),同业存单总发行量为2104.40亿元,总偿还量为3795.8亿元,净偿还额为1691.40亿元,净融资额较节前一周(9月21日-9月27日)减少1663.60亿元。 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全线下行。10月9日,1月期品种发行利率为2.6571%,较节前周五(9月25日,下同)下行13.17BP;3月期品种利率为2.8190%,下行5.16BP;6月期品种发行利率为3.1570%,下行0.30BP。 1.4、 实体经济流动性 票据转帖利率全线下行。根据最新数据,截至10月9日,股份行6个月的票据转贴利率为2.9112%,较节前周五下行22.31BP。城商行6个月的票据转贴利率3.0381%,较节前周五下行19.33BP。 1.5、 一周监管动态 2、 利率债 2.1、 一级市场发行及中标 国庆节两周利率债净融资额较节前一周减少。国庆节两周(9月28日-10月11日)一级市场共发行45支利率债,实际发行总额为2084.62亿元,较节前一周(9月21日-9月27日)减少1839.70亿元;总偿还量为817.95亿元,较节前一周减少987.04亿元;净融资额为1266.68亿元,净融资较节前一周减少593.00亿元。 国庆节两周陕西、海南等4地开展地方债发行工作。陕西发行23支地方债,发行总额为207.60亿元;海南发行8支地方债,发行总额为115.43亿元;宁夏发行2支地方债,发行总额为51.49亿元;黑龙江发行4支地方债,发行总额为32.70亿元。 2.2、 利率债到期收益率 国债收益率均上行。10月9日,1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7017%,较节前周五(9月25日)上行9.01BP;3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9897%,上行11.43BP;5年期国债收益率报3.1147%,上行11.32BP;7年期国债收益率报3.2619%,上行10.30BP;10年期国债收益率报3.1873%,上行5.78BP。 国开债收益均上行。10月9日,1年期国开债收益率报2.8763%,较节前周五(9月25日)上行2.58BP;3年期国开债收益率报3.3334%,上行4.18BP;5年期国开债收益率报3.5355%,上行5.30BP;7年期国开债收益率报3.6735%,上行3.01BP;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报3.7596%,上行4.56BP。 2.3、 利率债利差 各期限利差均有下行。10月9日,与节前周五(9月25日)相比,10Y-1Y利差收窄3.23BP,10Y-5Y利差收窄5.54BP,10Y-7Y利差下行4.52BP。 国开债5年期和10年期隐含税率均下行。10月9日,5年期国债、国开债利差为42.08BP,5年期国开债隐含税率收窄1.91个百分点。10年期国债、国开债利差为57.23BP,10年期国开债隐含税率收窄0.52个百分点。 3、 海外债市跟踪 美国2年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上行。本周五(10月9日),2年期美债收益率为0.16%,较上周五上行3.00BP;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为0.79%,较上周五上行9.00BP;10年期美债与2年期美债利差为63BP,较上周五走阔6BP。 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上行。本周四(10月8日),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0.52%,较上周五上行4.00BP;本周四(10月8日),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0.037%,较上周五上行2.00BP。 4、 通胀追踪 蔬菜价格下跌。10月9日,农业部菜篮子批发价格指数收于124.16,较上周五下跌0.18%;山东蔬菜批发价格指数收于142.33,较上周五上涨8.34%。 生猪价格下跌、猪肉价格上涨。根据最新数据,10月2日,22个省市生猪平均价为33.42元/千克,较上期(9月25日)回落0.95%。猪肉平均价为50.45元/千克,较上期上涨0.90%。 商品价格指数、石油期货价格均上涨。10月9日,南华工业品价格报2225.67点,较节前周五(9月25日)上涨2.54%;RJ/CRB商品价格指数收于151.67点,较节前周五上涨2.18%;10月9日,布伦特原油期货和WTI期货结算价分别报42.85美元和40.60美元,较节前周五分别上涨2.22%和0.87%。 5、 下周重要经济数据和事件 6、风险提示 银行间信用风险,新冠疫情变化。
传统的估值模型往往会假定企业永续经营,但这在现实中其实是难以实现的。从2019年以来,消费、成长股的表现要远远好于周期股,“贵”和“便宜”的背后到底是什么道理?虽然解释的原因有很多,本专题主要从“久期”的角度做一些初步讨论。 摘要 1、周期:低估值可能是常态。如果我们将2014-2016年间周期股估值的提升,看成是特殊大背景下的特例的话,周期股的“便宜”并不是这两年才开始的,而是从2011年以后就开始了。而且从历史情况看,“贵”不是周期股的常态,“便宜”或许才是常态。在估值长期维持在低位的情况下,主导周期股价格波动的因素,更多是盈利的变化,而不是估值的变化,所以典型的周期龙头股其实更像是类固收的资产。 2、估值的分化:“久期”的视角。从盈利贴现模型来看,一种资产的估值是预期寿命的增函数,即寿命越长,估值越高。白菜的“寿命”很短,所以很难享受高估值;而黄金的寿命很长,估值无限大。如果大家都预期一种盈利模式不能长期持续,尽管短期利润很高,也很难享受到高估值,这就是周期股整体面临的困境。而相反的,如果一种盈利模式能够长期持续,对应的资产就能够享受到高估值,消费、科技、医药行业中的优秀公司估值比较高,就是这样的逻辑。这种久期的配置思路,也可以推广到房地产等其它大类资产。 3、风格要切换?关键在于利率。和债券市场类似,久期越长,价格对于利率的变动就越敏感。长久期资产对于利率的变动更敏感,所以从现实情况来看,在利率下行的时候,成长股的表现要优于周期股,而利率上行的时候,成长股的表现要差于周期股。往前看,成长和周期的风格会不会切换,关键还是要看利率的走势,而利率的背后是经济基本面的变化。我们认为经济后续会先上后下,所以成长、消费等长久期资产如果出现明显调整的话,反而提供配置的好机会,因为这些依然是经济下行周期中配置的大方向。 1 周期:低估值可能是常态 最近两年,我国股市的结构性特征很明显:周期类行业估值普遍较低,而科技、医药、消费类行业估值较高。例如,银行业中位数市盈率只有6倍左右,煤炭、钢铁、房地产、建筑等行业的中位数市盈率都在25倍以内。可以说,估值最低的行业几乎全部是周期性行业。 而估值最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科技、医药、消费等领域。例如,电子、通信行业中位数市盈率都在57倍附近,计算机行业市盈率达到68倍,消费者服务行业有69倍,食品饮料、医药行业都在49倍附近。 而如果我们拉长时间来看,传统周期行业的“便宜”并不是最近两年才发生的事情。例如在2010-2014年,煤炭行业的平均估值基本维持在20倍附近,也就是说在历史低位区间维持了将近4年时间,钢铁、房地产、建筑等行业也是类似的情况。 但在2014-2016年间,这些周期行业的估值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来自于超级宽松的货币环境,整个A股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牛市行情,绝大部分股票也在2015年创下了历史最高点。 此外,周期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整合行业内部结构,也对估值起到了提振作用。例如尽管大多数供改行业的估值有明显提升,但供改因素较少的银行业市盈率从2011年以后,基本都维持在8倍以下,即使在2014-2015年行情最火热的时候,估值也没有突破8倍。 如果我们将2014-2016年间估值的提升,看成是特殊大背景下的特例的话,周期股的“便宜”并不是这两年开始的,而是从2011年以后就已经开始了。而且从历史情况看,“贵”不是周期股的常态,“便宜”或许才是常态。 在估值长期维持在低位的情况下,主导周期股价格波动的因素,更多是盈利的变化,而不是估值的变化。类似的,债券价格的走势和基本面也高度相关,所以典型的周期龙头股其实更像是类固收的资产。 2 估值的分化:“久期”的视角 解释周期行业估值低、消费成长估值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企业盈利的成长性,但我们本篇专题主要从一个“久期”的视角来做一些初步讨论。 假定一种资产能够存活N年,预期第一年能够创造的现金回报是D,预期每年现金回报的平均增长率是g,预期长期利率为r,在第N年该资产清算时的残值为R,那么这种资产的价格为 这种资产的估值为 如果我们进行简单的数学求导和假设处理,就会发现资产的估值水平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利率越低,估值越高;是预期现金回报增长率的增函数,即增长率越高,估值越高;是预期资产寿命的增函数,即寿命越长,估值越高。 这里我们重点讨论资产寿命对估值的影响,不妨举两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例如,菜市场买的一棵大白菜,寿命是很短的,因为几天不吃掉就会腐烂掉。所以白菜的价格就是当前的“残值”,P=R,估值水平是非常低的。 再例如,黄金是一种久期最长的资产。持有黄金是不产生现金收益的,所以从现金流估值的角度看,黄金的估值是无穷大的。为什么呢?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金的寿命是无限长的,黄金耐腐蚀,开采出来的黄金几乎可以在地球上永久存在,能够长期承担价值储藏的功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黄金就类似于一种零息的、永续的美国国债,所以黄金价格的走势和美债利率的走势是高度相关的。 而对应到股票市场,如果大家都预期一种盈利模式不能长期持续,尽管短期利润很高,但也很难享受到高估值,这就是周期股整体面临的困境。就像过去十多年,虽然房价一路上涨,但很少有人会认为这种发展模式能够持续很久。所以周期股要想提升估值其实很困难,和“白菜”的道理很类似,周期股的价格主要决定于短期盈利的高低。 而相反的,如果一种盈利模式能够长期持续,对应的资产就能够享受到高估值,消费、科技、医药行业中的优秀公司估值比较高,就是这样的逻辑。储藏一棵大白菜可能很快就腐烂掉了,但是白酒可以储藏几十年,而且酒文化要发生大的转变需要的时间也会比较久。所以我们在5月份的时候提出来“买茅台=买黄金”,二者的共性其实就是,它们都是“长久期”的资产。 推广到其它大类资产也是类似的道理,例如房地产市场。核心大城市的房地产,有人口流入支撑,资产会活得更久。而人口净流出的小城市,长期需求缺乏支撑,资产的市场寿命会更短。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大城市房地产的估值就是会明显高于小城市,事实上也是如此。而人口流出的中小城市估值过高,那就需要警惕了。 3 风格要切换?关键在于利率 和债券市场类似,久期越长,价格对于利率的变动就越敏感。长久期资产对于利率的变动更敏感,所以当利率上行时,长久期资产的表现会比较差;而当利率下行时,长久期资产表现会更好。所以从现实情况来看,在利率下行的时候,成长股的表现要优于周期股,而利率上行的时候,成长股的表现要差于周期股,除了2013年“钱荒”前后有所例外。 往前看,成长和周期的风格会不会切换,关键还是要看利率的走势,而利率的背后是经济基本面的变化。我们认为经济后续会先上后下,所以成长、消费等长久期资产如果出现明显调整的话,反而提供配置的好机会,因为这些依然是经济下行周期中配置的大方向。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经济下行,政策变动。
为维护季末流动性平稳,9月29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维持不变。因29日有2000亿元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净回笼1000亿元。 临近“双节”和季末时点,市场资金再次呈现跨月资金从紧、隔夜资金宽松的分化局面。 为维护季末流动性平稳,9月29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维持不变。因29日有2000亿元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净回笼1000亿元。 临近“双节”和季末时点,央行加码公开市场操作,尤其是9月下半月以来,央行多次开展14天期逆回购操作,满足市场的跨月资金需求。不过,随着时间靠近月底,隔夜利率逐渐回落至低位运行,但跨月资金利率依然不断提升,反映出资金面的结构性分化。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从央行月末持续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来看,央行维护市场流动性的意愿相比过去几个月有明显的增强。10月资金面将面临“低超储+财政压力+结构性存款压降”的三重压力,货币政策积极投放或是最大变量,MLF超额续作可以预期。 净回笼资金无碍跨季资金需求? 9月下半月以来,央行多次开展14天逆回购操作。截至9月29日,9月以来除了9月15日,央行在其余工作日均开展了逆回购操作。值得注意的是,央行18日重启14天逆回购操作以来,9个交易日累计开展14天逆回购操作7200亿元。 不过,自9月25日以来,尽管央行仍开展公开市场逆回购投放,但多日资金面处于净回笼状态。例如,9月28日由于当日有1000亿逆回购到期,实现流动性净回笼600亿;9月29日有2000亿逆回购到期,实现净回笼1000亿元。 从资金利率的表现看,9月中下旬以来,银行间资金需求冰火两重天,月内资金需求很弱,隔夜回购利率(DR001)近日一度跌破0.6%创纪录新低,不过跨季融入依旧踊跃,银行间存款类金融机构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DR007)和14天期利率(DR014)不断走高。 一大行资金交易员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通常情况下,季末资金面最紧张的时候并非月底最后一周,而是月底的倒数第二周,央行此时多会开展14天期逆回购,满足市场的跨季资金需求。临近月底,隔夜资金的需求量较低反而会推动利率不断走低。 “尽管本周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再转为净回笼,但由于此前大力投放后,多数机构的跨季资金需求已基本摆布完成,所以虽然当前7天期和14天期资金利率仍维持相对高位,但跨季资金面整体已无太大压力。”上述资金交易员称。 四季度不排除降准可能 近年来,央行较为注重平滑季末、节前等重要时点的市场资金面脉冲式高需求,会通过持续进行短期流动性净投放、加大公开市场逆回购资金期限等方式满足市场需求,保障资金利率波动的总体稳定。 不过,市场更为关注的焦点,不在于季末资金面是否会平稳,而在于进入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是否会进行边际微调。从近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次例会的表态看,不再提“坚持总量政策适度”,并重新提及“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等变化,引发了市场对于四季度流动性有望边际缓和的猜想。 江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屈庆认为,从历史季节性规律看,四季度除10月是缴税大月,财政存款净回笼会给流动性带来一定抽水效应外,四季度在财政投放和央行维稳跨年流动性需求的背景下,流动性整体充裕程度通常高于前三个季度。在目前银行体系长期负债压力较大,央行有意呵护资金面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四季度央行也将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状态,三季度流动性偏紧的格局将有望边际缓和。 “考虑到10月是缴税大月,10月底前地方专项债需发行完毕,基础货币存在较大缺口。为对冲流动性缺口,央行不得不进行较大规模的基础货币投放以进行对冲,甚至不排除央行有10月税期(10月23日)前降准的可能性。”屈庆称。 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研究院副院长明明也认为,从商业银行准备金池总规模来说,目前银行间流动性总量仍处于紧平衡。10月总体的逆回购到期压力大致与8月、9月持平,低于6月和7月。由于10月仅有3周工作时间,预计随着政府债供给压力的上升,央行逆回购投放将会更加积极。 “10月流动性面临‘低超储+财政压力+结构性存款压降’的三重压力,且货币政策积极投放或是最大变量,MLF超额续作可以预期,也不排除央行降准的可能。”明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