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22日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一、去年和今年以来工作回顾 国内生产总值99.1万亿元,增长6.1% 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 二、今年重要目标 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三、今年部分重点工作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 抗疫: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实施好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 财政: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减税降费: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就业: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 创新: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消费: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5G应用 投资: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 金融: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 脱贫攻坚: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 农业: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 教育: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 社保: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 开放:筹办好第三届进博会。共同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港澳台: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 没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增速年度目标怎么定?今年全国两会,这个话题备受各方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与往年不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本报两会报道组 杜雨萌 按照惯例,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要提出国内生产总值预期目标,但今年在5月22日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事实上,关于今年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的原因,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非常大。如果此时硬性设定一个年度增长目标,尤其是追求一个较高的增长目标,很可能会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任务造成干扰。而如果设定一个很低的增长目标,那这个目标的实际指导意义又会变得比较小。 在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看来,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所以,对于经济增长速度问题更要客观看待,不是说没有速度就失去了方向,速度不是方向。方向是明确的,其不会因为不设经济增速就没有了方向感。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也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不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不是说不重视经济增长,更不是说要任由经济增速下滑。比如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叫“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而从当前来说,稳就业和脱贫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来支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未设GDP增速目标,而是强调守住‘六保’底线,这意味着今年就业将成为最主要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方面是因为年内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不设GDP增速目标透露出今年的经济管理、宏观调控将更为务实;另一方面,多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习惯于通过投资推动GDP增长,而一些投资项目短期内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这可能不利于今年各方面工作聚焦于保就业。再者,从今年各地召开的地方两会情况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不设置明确的GDP增速目标,已提前现出端倪。
昨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约9500字,为改革开放40年来最短,但亮点多多。围绕年度经济增速、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问题,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市场机构人士和专家学者。 不设年度经济增速目标 今年首次没有提出具体的全年经济增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对此进行了说明。报告表示,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这一安排得到了普遍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在疫情防控形势仍面临高度不确定的背景下,更加强调底线管理、更加强调“以保促稳”的工作定位,使得我们要以完成“六保”任务为目标代替GDP增速目标。 刘元春也强调,不设定GDP增长目标不等于没有目标,不等于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不等于对经济增长没有要求。实际上,今年要完成“六保”任务,特别是要完成稳就业的任务,必须要有相应的经济增速。 报告中也提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根据我们的测算,要实现稳就业目标,GDP增长速度应该在4%左右。”刘元春说。 从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来看,刘元春表示,这包含了一系列指标,此前,“两个翻番”的目标被广泛关注,但考虑到经济结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统计口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宜对其过度关注。“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这一宏观政策目标和广大居民、经济主体的最终感受具有一致性。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也对记者表示,从其他经济目标来看,报告未提及宏观杠杆率,但提到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在保民生方面,居民消费价格目标设定在3.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将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静文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保市场主体”是六保的重要内容。金融措施中值得关注的包括: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鼓励银行合理让利,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等。 资本市场改革目标明确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资本市场的表述具化到改革本身,提及了“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这将是贯彻全年资本市场改革的重点工作。 这并非是注册制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就作出安排部署。如今,“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在科创板试点增量注册制改革的经验积累上,创业板试点存量市场的注册制改革,这是全市场分阶段实现注册制改革目标的重要一步。李迅雷表示,注册制试点很快从科创板推进到了创业板,意义非常重大,这有利于改善整个融资体系,助力资本市场跟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在资本市场改革和走向开放的背景下,A股市场将更有活力,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目前,创业板改革的总体实施方案已公布,除了推行注册制之外,改革内容还包括强化投资者保护、放宽涨跌幅限制等。 新时代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指出,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是2020年资本市场的头等大事,这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改革势在必行。 具体而言,第一,在疫情冲击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数字经济体系、发展创新驱动力,将会激发资本市场活力,更好服务科技创新;第二,创业板改革主要针对的是中小企业,有助于化解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难题,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第三,创业板市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将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发展活力;第四,加快创业板改革,有助于加快形成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格局,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和资本市场制度。 就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的建议,李迅雷指出,注册制改革推进过程中,要严格实施退市制度,注册制放宽了市场入口,同等的需要把跟不上市场发展节奏的企业淘汰出去,这对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保护投资者权益都是有利的。同时,要在严格信息披露的制度下,加大对弄虚作假者的惩处力度,实施更加严格的事中事后监管和更加严厉的违法违规惩戒,解决好资本市场违法违规成本过低问题,让市场参与各方自觉的回到维护市场秩序的轨道上来。 财政政策被寄予厚望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财政政策着墨较多,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被寄予厚望。报告明确,将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 相比去年,财政赤字规模增加1万亿元。同时,中央财政还将发行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中信证券(06030)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受今年疫情冲击的影响,财政收入下降的幅度较为明显,而财政支出需求是比较刚性的,因此赤字率抬升将有益于弥补欠缺资金。今年赤字率如期突破过往上限,相较去年有较大突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指出,对于赤字率的安排,3.6%应该是底线,还将随着经济形势变化有向上的弹性。 对于特别国债的安排,明明指出,此次发行特别国债也具有支持特定项目的特殊意义,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对于基建投资、促进消费、支持银行补充资本金、加大对中小微民营企业都有积极作用。1万亿规模符合市场预期,未来将关注释放途径和对增量资金的撬动作用。 刘元春表示,特别国债通过特别转移支付机制直接下达到县市一级,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的安排,指向很明确,很精准。“这跟我们以往的财政结构和支出方式相比有重大调整,应该重点关注。”他说。 报告还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对此,明明认为,专项债将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增量专项债规模将有效缓解地方财力缺口问题,对基建增速、民生领域和经济的拉动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直达实体经济新工具 引猜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货币政策和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有诸多新提法,为下一步更多货币信贷政策的出台指明了方向。 在货币政策方面,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全新内容,究竟何为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目前市场有诸多猜测。明明认为,央行可能会创新再贷款或类似CBS的票据互换支持企业部门发债等或通过数字货币形式支持居民部门,与财政政策合力实现稳就业、保住市场主体的目标。 民生银行(01988)首席宏观研究员温彬则建议,央行可以采取扩大抵押品范围、适度提高抵押率等方式,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化。 结合报告对M2增速和社融规模增速,以及企业贷款的目标表述看,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今年后续央行还有望继续加大宽货币、宽信用力度,降准降息依然有较多空间。 “虽然政府工作报告对货币政策的定位仍然是稳健,但从具体的要求来看,今年的货币环境会比以往更加宽松,且宽信用将是重点。”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对记者表示,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少有地直接提出要充分利用好“降准降息”手段,推动利率持续下行;另一方面,今年报告不再提“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对M2增速和社融规模增速也提出更高要求,这意味着今年必然是一个宽信用的大年。 今年货币政策宽松的落脚点依然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报告明确,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提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在政策措施方面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提法,包括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两新一重”建设等。专家认为,不设全年增速目标更利于政策相机抉择,财政货币政策协同性料持续提高,多措并举实现稳就业、脱贫攻坚等目标任务。 □本报记者彭扬赵白执南 高度重视保就业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认为,今年未提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预期目标,最大因素来自疫情走势、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不过,不提经济增长具体目标,不是说不重视经济增长,更不是说任由经济增速下滑。 孙国君称,当前有两方面需要经济增长来支撑:一是今年要优先保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需要经济增长支撑。二是经济下滑往往会导致一些风险,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不设全年经济增长具体目标,体现了政府对总体目标考量上的审慎,使得后续政策可以相机抉择。另外,不设全年经济增长具体目标,为疫情后经济高质量发展腾出了更多空间。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未设GDP增长目标,而是强调守住“六保”底线,意味着今年就业成为最主要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财政货币政策新看点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恒大研究院原院长助理罗志恒表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性近年来持续提高。在当前经济社会形势下,政策组合应该是财政政策为主导,货币政策为辅。其中,财政政策主要起扩大总需求、救助纾困、优化产业升级的作用;货币政策主要是缓解市场主体的流动性紧张、配合财政发债。 财政政策方面,罗志恒认为,总体力度符合预期。从历史看,赤字率首次突破3%,赤字绝对规模为3.76万亿元,为历年最高,有效对冲疫情对减税增支的影响。包括赤字、专项债和抗疫特别国债等在内的财政刺激总规模或高达8.51万亿元;筹措方式更加多元化,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最大化发挥财政资金效率。 罗志恒认为,当前已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出于推动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需尽快发行抗疫国债,尽早发挥作用。筹集方式大概率是向商业银行定向发行。 货币政策方面,王青认为,降息降准及再贷款等方面的边际宽松空间扩大。其中,年内MLF利率有可能进一步下调40个基点,不排除央行适时小幅下调存款基准利率的可能,这将引导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约100个基点。同时,年内将有两次全面降准空间,总体幅度约1个百分点,将释放长期资金约1.6万亿元。 关于“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王青预计,可能围绕再贷款设计。下半年专项再贷款额度有进一步扩大空间,再贷款利率存在小幅下调可能。 “两新一重”促基建 对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两新一重”,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强调,“‘两新一重’建设,实际上体现了以民生为导向的、支撑内需扩大的重大方略举措。” 黄守宏认为,新基建是促进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县城,顺应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县城安家落户趋势,需要支持县城强化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老旧小区改造也是需要的。传统的“铁公基”、水利、能源工程很多也都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夏丹表示,“两新一重”是新与旧的组合。其中,既有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又有“铁公基”等重要且必要的传统工程。它们的共同意义在于“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体现了以民生为导向拉动内需,着眼长远扩大投资有效性。
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机构 四十人论坛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篇幅大幅压缩,更为精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不设GDP增速目标。 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目标,今年更重视“稳就业保民生”,并提出“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与去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352万相比,今年的就业目标调低了不少。这主要是受疫情影响,不少中小微企业倒闭,失业人群增加。从今年一季度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疫情对就业造成较大压力,今年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就达到了5.9%。而今年设定的目标是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 “报告对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和接下来面临的困难有清醒认识,对接下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设定了分门别类的目标。报告分别提及了克服短期困难的短期宏观政策措施,激发中长期发展潜力的改革措施以及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其他政策措施,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也兼顾了效率和公平。”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说。 毫无疑问,今年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经济增长压力也是史无前例的,而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在疫情打击下面临着生存考验,失业人群增加……这一件件、一桩桩,都是影响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难题。没有具体增长目标后,财政货币等政策如何支持经济增长?如何“稳就业保民生稳企业”? 不设GDP增速目标,优先“稳就业保民生” 专家估算实际增速区间2%-4%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目标。对此,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解释—— 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 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今年疫情对经济造成的明显影响已经明显显现,一季度GDP出现1992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为-6.8%。去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速为6%。如果假设潜在经济增速保持在这个水平,粗略估算,2020全年的GDP名义增速大概是3.2%。 但问题在于不确定性。在今天召开的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情况吹风会上,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指出,现在无法准确判断全年增速大致区间,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太多。 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全球新冠疫情走势的不确定性,疫情是决定全球经济活动的最大因素,这个问题无法判断,也就无法判断围绕疫情的管控措施。 第二个不确定性是世界经济巨大的不确定性,一季度,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经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很多分析认为,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衰退程度不亚于大萧条时期。如果提出一个具体目标,可能和实际执行情况有很大出入,反倒在工作中影响很多工作着力点。 在“两会”前,不少学界人士也对GDP设在什么目标有过一番争论。在CF40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看来,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具体目标,“在预期范围内”。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在当前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GDP增速目标很难对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风险有充分的覆盖,也很难对当前中国经济的质量和结构进行充分体现。简单的GDP目标设定很容易使中国陷入唯GDP中,而忽略了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核心风险。” 今年不设增长目标,而是把“稳就业保民生”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但“不提目标不意味着不重视经济增长,不意味着任由经济增速下滑。”孙国君说,“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有一句话很重要,‘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从当前来说,有两个方面,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而稳就业和脱贫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来支撑。” 那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大概是多少呢?根据刘元春测算,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若要达成这个目标,全年GDP增速不应低于4%。 CF40青年论坛会员、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张涛推算,2020年GDP实际增速的底线是2%,若考虑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对冲(例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2020年经济实际增速区间为【2%,4%】,相应中枢为3%,如果政策对冲的效果好,3.5%、4%甚至更高的水平也是有望实现。 赤字率最低3.6%,发行特别国债1万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的赤字率突破了3%的约束,往年最高为3%,今年的赤字率安排是“3.6%以上”,“以上”二字,意味着实际赤字率只高不低。同时,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此次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今年比较特殊的还有“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目的就是将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用这种特殊举措,最大程度上保证抗疫资金能够真正达到受影响的企业、居民手中。 关于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今年2月底,张斌就在2019年第四季度CF40宏观政策报告《对症下药应对疫情冲击下半场》中提出相关建议。(张斌:疫情下半场的政策应对)该报告指出,需要根据疫情冲击的特征设计应对政策。 报告建议,尽快发行特别国债弥补政府收支缺口,这是防止广义信贷塌方和地方政府收支缺口次生伤害的关键保障。发行特别国债可增加全社会的广义信贷,弥补疫情阶段的商业贷款下降,有助于保持广义信贷增长的基本稳定。凭借政府信用发行低成本、长周期的特别国债是为收支缺口融资的最佳方式。需要汲取过去经济刺激方案的教训,政府收支缺口不能让地方政府从商业金融机构融资,这样做其实是放弃了利用政府信用低成本融资的优势,不仅融资成本更高,而且可能给金融机构留下大量不良资产,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政府收支缺口不能让企业买单,这样做没有起到帮助居民和企业部门渡过难关的政策初衷。粗略估算,大致需要1-1.5万亿特别国债规模填补各项优惠政策和增加支出所需的资金。 这1万亿特别国债通过什么方式发行?财政预算报告披露了相关细节。具体来说,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发行期限以10年期为主,与中央国债统筹发行。不计入财政赤字,纳入国债余额限额,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而抗疫特别国债的利息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本金由中央财政偿还3000亿元,地方财政偿还7000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收支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张斌在上述报告中还指出,从政策工具角度看,财政政策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从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可以看出,此次财政政策被寄予厚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除了上述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外,今年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地方专项债券新增1.6万亿,加在一起3.6万亿。这样的扩张规模和力度是否足以支撑起刺激经济增长的需求? 在张斌看来,与疫情期间的发达国家相比,这是个相对保守的财政扩张计划。他指出,今年前四个月,公共财政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万亿,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0.2万亿,接下来,政府收入下降也未必能止住。新增的债务多数用于抵补政府收入损失,能带动的新增政府支出有限,或不足以带动经济走向正常区间。 货币政策灵活适度,推动利率下行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事实上的政府债务融资支出扩张较为有限。这样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也会与之配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并且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对于货币政策,刘元春认为,有两个重点需要关注。 第一,保持流动性充裕是重要前提,今年报告数量型目标更加明确。“要引导M2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2019年”,预计可能在两个百分点以上的水平。 第二,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切实推动利率下行。此前,在降准降息方面已有诸多相应举措,但在市场利率的引领下,企业资金成本的下降幅度并不大。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0%,与中央政策并不完全吻合,这说明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金融成本反而有所提升。因此,下半年货币政策工具如何拿捏、怎样创新值得高度关注。 张斌认为,考虑到接下来的就业和经济增长较大,政府发债支持的财政扩张相对保守,实现稳企业和900万新增就业要更多依靠信贷扩张,货币宽松难以避免。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私人部门投资和信贷意愿较低,信贷扩张最终还是少不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信贷扩张。 房地产调控思路未变 改造老旧小区3.9万个 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房地产调控思路并没有放松,仍强调“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最终的目标是,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重新强调了“因城施策”。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此次重提“因城施策”,其含义在于希望各地基于楼市实际情况来决定具体实施政策,为各地政策制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但是从近期各地房地产市场相继轮动来看,地方政府仍按捺不住想通过房地产拉动经济的冲动。但是在中央总体调控思路不变的要求下,各地也陆续出现了“政策一日游”现象。由此看出,中央对于房地产调控的力度和决心不变。后续的货币宽松,可能会对房地产市场价格带来一定的压力,但预期市场仍会相对稳定。 对于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刘元春认为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区域分化严重。第二,结构性问题严重,存量和增量有突出矛盾。 对于每年“两会”必提的房地产税问题,刘元春指出,对增量是好工具,但会对存量带来很多争议。他分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到房地产税立法,主要因为报告是年度引导,不会对体制机制性问题进行过多琢磨,重在解决当期问题,而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的矛盾不是一两年就能解决的。另一方面,最近的一些中央文件都有对房地长问题有着一以贯之的战略部署。近期一些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土地价格出现上扬,也出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但这不意味着整体房地产政策会有重大调整。 虽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房地产政策上的着墨并不多,但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老旧小区改造”方面提出了具体数量目标。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强老旧小区改造,此次报告明确提出,“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 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今年老旧小区改造的重点是2000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区。此外,改造资金由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中央财政给予补助,地方政府专项债给予倾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改造运营。 这不仅是首次针对老旧小区提出明确的数量化目标,同时,也站在民生角度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生活舒适度。此外,基于稳投资的考虑,可以预计,老旧小区改造接下来很可能会成为地方政府引导投资的重要着力点。 稳企业,重点救助小微企业 疫情下,受到最严重冲击的就是中小微企业。对于小微企业的救助和纾困措施,此前不管是从中央还是地方力度都有所加大。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其中一些措施包括:减税降费,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延缓缴纳所得税等。报告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在对企业的金融支持方面,主要措施包括: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关于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中小微企业?近期,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联合召开金融科技线上研讨会,聚焦“疫情冲击下的小微企业数字化融资”。与会专家认为,通过金融科技手段为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融资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持手段。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分析下,互联网银行可以很好地识别哪些小微企业需要贷款,而利用实时数据和对企业家行为特征分析后再进行评判放贷,风险和违约率往往也更低。 毫无疑问,在这场疫情导致的企业生存危机中,小微企业的生存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涉及到的就业人群最多。 张斌认为,(对小微企业)最主要的帮助方式应该是通过开放市场、扩大总需求、减税降费等多管齐下帮助他们扩大收入,而不是大幅放松信贷条件。需要关注一些小微企业一方面利用优惠贷款利率获取资金,另一方面把资金用于购买各种理财产品的套利行为。 此前,CF40学术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也多次撰文指出,政府应当设法帮助企业度过危机,尤其是服务业当中的中小型企业。在避免造成不必要道德风险的同时,政府应减税减费,并慷慨补偿受到重创的企业。政府还应考虑设立流行病保险基金,让整个社会承担病毒造成的企业损失。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定位为“平台+实体”新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
国务院5月19日公布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的落实情况,38项量化指标任务全部完成,减税降费2.3万亿元超预期,多项民生指标超额达标。专家认为,这一“对账单”彰显2019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来之不易的成绩,也为2020年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国经济总体平稳 2019年,6.1%的经济增速,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实现了6%至6.5%的预期目标。全国CPI指数同比上涨2.9%,符合3%左右的预期目标。 作为“六稳”之首的稳就业可圈可点。201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高出1100万人以上预期目标近20%;全年各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0%至5.3%之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也优于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的预期目标。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指出,2019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积极推进援企稳岗、创业带动就业、鼓励灵活就业、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等一系列政策,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就业人数稳定增长,各项就业预期目标顺利完成。 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抓手。2019年,中国铁路固定投资完成8029亿元,超过8000亿元的预期目标;全国完成公路水运投资23451亿元,超过1.8万亿元的预期目标;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8150万亩,实现了8000万亩以上的预期目标。 专家指出,增长、就业、物价等量化指标完成情况显示,中国经济总体稳健。在巨大的风险挑战和下行压力下,中国经济具有打逆风球、走上坡路的能力,能够经受风险、承受压力,具有充足的韧性与活力。 全年减税降费超2.3万亿 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普惠性与结构性并举的减税政策力度规模更大、惠及范围更广,助力2019年经济指标达成。 从减税降费相关指标来看,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实际上,去年全年减税降费超过2.3万亿元,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 此外,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高于16%的省份均已降至16%;全国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降低10%,全国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较上年降低36.7%。 值得关注的是,为企业减负不仅包括真金白银的减免税费,还包括营商环境优化等“软环境”的提升。 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各级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已清偿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6647亿元,台账清偿进度70%以上,中央企业率先实现无分歧欠款基本“清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完成年底前清偿一半以上的目标任务。 “提质增效的减税降费政策为保持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发挥了重要拉动作用。”国家会计学院财税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据测算,2019年全年减税降费超过2.3万亿元,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5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个百分点。系列减负举措不但稳定了企业的信心,而且为应对疫情的税收优惠政策提供了优化调整的空间,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为2020年经济的平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蒋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减税降费从根本上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和动力。减税降费的后期效果会在今年持续显现,而且伴随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预计还将推出更大力度为企业减负的相关举措。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9年,通过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提升。 在脱贫攻坚方面,2019年预期目标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实际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09万人;预期目标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实际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9万公里;此外,预期两年提高6000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问题,实际一年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投资553.7亿元,提升了5480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此外,在教育培训方面,政府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筹集资金1138亿元,2019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877.1万人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1056亿元;高职院校全年扩招116.45万人。 在社会保障领域,2019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新增的15元用于大病保险,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均实现预期目标。 降低网络资费也是一大民生红利。2019年,全国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较上年降低41%,远远超过“再降低20%以上”的让利幅度。 专家指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能为经济增长找到持久动力。
国务院5月19日公布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的落实情况,38项量化指标任务全部完成,减税降费2.3万亿元超预期,多项民生指标超额达标。专家认为,这一“对账单”彰显2019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来之不易的成绩,也为2020年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国经济总体平稳 2019年,6.1%的经济增速,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实现了6%至6.5%的预期目标。全国CPI指数同比上涨2.9%,符合3%左右的预期目标。 作为“六稳”之首的稳就业可圈可点。201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高出1100万人以上预期目标近20%;全年各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0%至5.3%之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也优于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的预期目标。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指出,2019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积极推进援企稳岗、创业带动就业、鼓励灵活就业、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等一系列政策,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就业人数稳定增长,各项就业预期目标顺利完成。 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抓手。2019年,中国铁路固定投资完成8029亿元,超过8000亿元的预期目标;全国完成公路水运投资23451亿元,超过1.8万亿元的预期目标;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8150万亩,实现了8000万亩以上的预期目标。 专家指出,增长、就业、物价等量化指标完成情况显示,中国经济总体稳健。在巨大的风险挑战和下行压力下,中国经济具有打逆风球、走上坡路的能力,能够经受风险、承受压力,具有充足的韧性与活力。 全年减税降费超2.3万亿 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普惠性与结构性并举的减税政策力度规模更大、惠及范围更广,助力2019年经济指标达成。 从减税降费相关指标来看,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实际上,去年全年减税降费超过2.3万亿元,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 此外,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高于16%的省份均已降至16%;全国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降低10%,全国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较上年降低36.7%。 值得关注的是,为企业减负不仅包括真金白银的减免税费,还包括营商环境优化等“软环境”的提升。 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各级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已清偿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6647亿元,台账清偿进度70%以上,中央企业率先实现无分歧欠款基本“清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完成年底前清偿一半以上的目标任务。 “提质增效的减税降费政策为保持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发挥了重要拉动作用。”国家会计学院财税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据测算,2019年全年减税降费超过2.3万亿元,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5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个百分点。系列减负举措不但稳定了企业的信心,而且为应对疫情的税收优惠政策提供了优化调整的空间,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为2020年经济的平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蒋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减税降费从根本上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和动力。减税降费的后期效果会在今年持续显现,而且伴随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预计还将推出更大力度为企业减负的相关举措。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9年,通过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提升。 在脱贫攻坚方面,2019年预期目标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实际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09万人;预期目标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实际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9万公里;此外,预期两年提高6000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问题,实际一年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投资553.7亿元,提升了5480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此外,在教育培训方面,政府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筹集资金1138亿元,2019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877.1万人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1056亿元;高职院校全年扩招116.45万人。 在社会保障领域,2019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新增的15元用于大病保险,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均实现预期目标。 降低网络资费也是一大民生红利。2019年,全国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较上年降低41%,远远超过“再降低20%以上”的让利幅度。 专家指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能为经济增长找到持久动力。(班娟娟 孙韶华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