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 “30·60目标”既对我国绿色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又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第一个五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要实现上述目标,在“十四五”实现新开局显得尤为关键。 绿色发展潜力巨大 碳达峰、碳中和不仅对环保产业、能源产业有重大影响,与各行各业也息息相关。“努力争取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绿色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十四五’规划及未来10年的规划中,每个行业都要有更加明确的低碳化、去碳化战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 有专家表示,此前提到绿色发展,多指向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概念,未来应该有更宽泛的定义。绿色发展实际上包括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创新、绿色投资等完整的绿色经济体系,这些方面的发展潜力巨大。这既对各行业提出新挑战,也对各行业形成新机遇,是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十四五”期间,结合低碳、去碳目标,绿色产业有望成为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遥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面对全球经济新形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迫在眉睫。作为指导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绿色发展应在推进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实践。 王遥建议,在一些大的项目建设上可以建立绿色项目清单,提高绿色项目占比。“在开展新基建过程中,应注重气候韧性、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考察。否则,经济发展继续走在旧的污染路径上,会加大未来转型的障碍。”她表示,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建立新基建绿色项目清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强化项目透明度,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防范信息不对称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在消费领域,王遥提出,可以通过鼓励绿色消费,培育绿色理念,倒逼绿色产业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社会消费总量进一步攀升。要不断完善绿色产业,加大绿色产品研发投入,开发和推广更多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让消费者更容易分辨出绿色产品和服务,营造鼓励绿色消费的便利市场环境。 因地制宜尽早规划 专家普遍认为,只有在“十四五”期间加大政策力度,才能保障我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把峰值稳定在合理水平,才能使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曲线更为平滑。 马骏表示,在制定目标时,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尽量提前实现“碳中和”。“例如,有些地方森林覆盖率比较高,新能源产业比重也相对比较大,可以提前实现相关目标,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样板。”他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尽早规划。 各个领域已经在陆续出炉减碳和去碳化计划。例如,1月5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印发配套的配额分配方案和重点排放单位名单。这意味着,自2021年1月1日起,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2225家发电企业将分到碳排放配额。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表示,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他特别提出,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要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 同时,各地应因地制宜制定减排计划,积极探索长期的、可持续的体制机制。2020年9月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一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吹风会上提出,下一步,要求全国各地提出碳排放达峰目标。他表示,应对气候变化要打持久战,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建设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此,王遥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起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和完善促进环境友好和资源保护、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建立绿色消费数据库,构建生态信用体系,通过信用评级与信息共享促进形成激励机制。 绿色金融发展谱新篇 “30·60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有力支持。作为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重要桥梁和转化器,绿色金融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生态环境部披露的数据,截至2020年上半年,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超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达1.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未来,相关领域有望取得进一步突破。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此前表示,服务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是2021年和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工作的重点之一。 马骏表示,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实际上也对金融业提出很多要求。有了明晰的低碳化路径以后,可以测算出这些低碳化项目需要多少资金支持,金融业应该围绕这个目标,为这些融资做好规划。 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也表示,金融机构要重视环保因素对整个产业结构、技术升级的影响,将相关因素纳入金融机构投资决策机制。 除了传统的信贷、债券支持外,碳交易市场有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长足发展。不少专家均表示,“十四五”期间,可以充分发挥金融业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碳金融。 央行研究局课题组日前撰文建议,遵循适度从紧原则确定碳配额总额,确保形成合理的碳价。在交易方式方面给予交易机构更大的灵活性,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研究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场所开展连续交易和集合竞价。引入中央对手方机制,建立碳定价中心,设立碳配额预留机制与碳市场平准基金,完善价格调控。
阎岳 与1月26日发于证券日报网的《美股孤芳自赏到何时?》一文中判断一致,美联储27日会议决定维持去年的货币立场,基准利率维持在0%到0.25%的目标区间不变,继续使用流动性救助工具向市场“注水”。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则再次强调,新冠疫情加重了经济的不确定性。 既然如此,美股也就不再耽美于孤芳自赏,顺势回调给美联储点颜色看看。27日,美股主要股指跌幅均超过2%。道指的表现是2020年10月28日以来最差,标普500则拭去了2021年爬升的成果。 尽管参与此次会议的官员均支持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选择,但分歧已经出现。一方认为,受困于就业和通胀目标,美联储应继续采取超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推出进一步的购买更多债券的措施,或创设新的流动性救助工具。另一方则比较乐观,认为经济复苏幅度超过普遍预期,可在6月份或以后讨论适度缩减购债规模。 与其他主要经济体一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也是聚焦于就业和通胀。美国去年12月非农就业人数减少14万人,为去年4月来首次减少,失业率升至6.7%,结束此前7连降的趋势。12月美国CPI同比上升1.4%,环比上升0.4%,核心CPI同比上涨1.6%,环比上升0.1%。业界预计,美国CPI将逐渐超越2%的目标,在4月迎来高点,下半年则有可能维持在3%以上。 一边是失业数据高居不下,一边是CPI蠢蠢欲动,这让美联储有点左右为难,于是按兵不动“背水一战”成为最稳妥的选择。 美联储“背”的“水”就是流动性救助措施:每个月至少800亿美元的规模增持美国国债;每个月至少400亿美元的规模增持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 显然,美联储“背水一战”的政策选择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若抗疫、就业与通胀实现预期或朝着预期前行,美联储则有望结束“背水一战”状态。但这个过程一定是渐进的。 不得不说,美联储现在的货币政策选择是理性的。但严重依赖货币政策支持的美股则不大高兴,直接回应以暴跌。自满、孤芳自赏、唯我独尊一直以来都是美股的典型标签,在新冠疫情肆虐时也没有改变,依旧不断刷新纪录。 美股的这种走势放在A股那可就不得了了。按照国内专家的理论,去年上涨接近30%的几个A股主要指数已经有泡沫出现。那么经济不见起色、抗疫一团糟的美股恐怕就只应该剩下泡沫了。全球投资者在美股的泡沫中自嗨。 至于未来,美股是在五彩斑斓的泡沫中孤芳自赏拾级而上,还是在回归经济“晴雨表”中“返璞归真”?笔者的判断是目前美股处于“山重水复”的境地,需要美联储给出“柳暗花明”的遥指。但美联储现在选择按兵不动,投资者只能自己看着办了。 (编辑 张伟 孙倩)
金融界网1月29日消息 广州市市长温国辉在该市两会期间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的年度任务;经济金融风险有效防范。
“从今年开始应该永久性取消GDP增长目标,而把稳定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政策最主要的目标。”近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的一番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一公开表态也被市场解读为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如果不设目标,意味着货币政策稳增长的压力减少,进一步指向政策可能收紧。1月26日当天,两市大幅低开,沪指收跌1.51%,创业板指收跌2.89%。 岁末年初,往往是新一年政策的例行讨论期。从2020年初的GDP“保6”之争,到2021年初“争议GDP目标是否应永久性取消”,有关GDP增速问题总能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 目前,所有发达国家和绝大部分中等收入国家都已放弃将GDP增速作为宏观调控目标。此时,我国是否也应取消GDP目标?货币政策真的可以不管GDP吗? 对此,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各方认为,目前用GDP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的确存在不能很好地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问题。但多数专家认为,GDP指标仍然在发挥作用,而这一问题牵涉甚广,替代指标难寻,退出并不容易实现。 用就业指标替代靠谱么? 关于“永久性取消GDP增长目标”的争议由来已久。 早在2015年,各地下调GDP增长目标,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未提GDP预期增长,曾引发关注。当时,有观点认为,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等都是长远打算,短期内很难在GDP增长率上反映出来,但长期看,质的转变又一定会反映在GDP的增长上。 1月26日,马骏在50人论坛的专题研讨会上建议,从2021年开始应该永久性取消GDP增长目标,而把稳定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政策最主要的目标。GDP的数字可以作为一个预测,财政部门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基础来进行财政收支的预测,投资部门可以将其作为基础来预测投资行为,但不应该将其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官员业绩的指标。 马骏认为,2020年GDP增长速度存在一个很大的基数效应,因为这个基数效应,2021年GDP可能达到8.5%,如果把2021年的目标定到8.5%,2022年突然掉到五点几,解释起来会很费劲。 在IMF预测2021年中国GDP增速达8.1%之际,上述言论一出,立即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往年,政府工作报告按照“惯例”都会提出新一年的经济增速预期,但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却并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 在马骏看来,2020年初的时候,因为疫情带来巨大不确定性,无法定这个目标,定得太高,做不到;定得太低,起不到提振信心的作用,所以没有必要设。2020年不设当年的GDP增长目标,是非常正确的,是以“民生为本”治国理念的优秀案例。 对于2020年不设具体增长目标,市场大多持赞同态度。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就认为,2020年不设GDP增长目标的利远大于弊。 但分歧在于“永久性取消”。一位业内权威专家对记者表示,2020年由于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无法确定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预测2021年也不会定具体目标,而如果定一个区间目标则意义不大。不过,他对永久性取消GDP增长目标并不赞同。 “我们的GDP目标肯定是有很多不足,但与其他目标相比它的不足仍然是最少的。在正常年份下,取消这一目标并不现实。”陆挺认为。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对记者表示,目前用GDP衡量经济确实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不能很好地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经济结构不平衡,甚至以GDP为目标可能导致一些资源不合理配置等问题。但GDP指标简洁,基本符合各国发展目标(不断提升生产力,提高民众生活水准等),目前取消并不现实,因为没有一个更好的替代指标。 在上述会议中,马骏给出了几个应该取消GDP增长目标的理由:一是,GDP增速作为官方目标,如果定得高,存在加大隐性债务的金融风险;二是,强调GDP考核,可能会出现一些地方虚报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三是,把稳定就业、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市场经济下各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普遍做法。所有的发达国家和绝大部分中等收入国家都已经放弃了将GDP增速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则认为,除了上述几点原因外,预测并确定合理增长目标本身就是比较困难的事情,GDP目标制定后又不能随时调整,而计划往往不如变化快,制定目标的初衷就很难实现。取消GDP增长目标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如果取消GDP增长目标,比较传统的宏观经济目标是就业和通胀。次贷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要同时注重宏观审慎,资产价格也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监测目标。”明明称。 此前,十九大报告不再提GDP翻番类目标,“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展望2035年,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在“十四五”规划建议稿中,也特别强调,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稿对“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时可以在认真测算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 近期,地方两会纷纷召开,对接“十四五”规划,上海、北京均提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五年规划中一个重要的计划,就是经济指标的计划,如果取消GDP增长目标,相关计划如何实现?地方政府考核什么?”上述权威专家指出,我国经济与西方的市场经济有所不同,取消GDP增长目标并不符合中国国情。 此前,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如何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一文中提出,货币政策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方向,将就业纳入考量。 但在分析人士看来,纳入考量并不等于要用就业指标替代GDP指标,从目前来看,就业、失业等数据并不能准确反映劳动力状况,用就业指标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非常困难的。 这是因为,与GDP增速变化相比,我国失业率的变化并没有那么明显,很难作为政策目标。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中国GDP增长分别为6.1%、2%左右(预计);2019年末、2020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62%、4.24%。 陆挺指出,我国就业统计、失业率统计质量相对较差,人口流动性又比较高,替代指标的寻找非常困难。 货币政策转向了吗? 实际上,GDP增长目标取消与否,之所以被广泛讨论,除了上述原因,另一个焦点还在于货币政策的方向。市场普遍担忧,如果不设GDP增长目标,货币政策稳增长压力减少,进而会转向收紧。 陆挺撰文指出,市场近来对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心已酝酿了几周。A股和港股市场连续多日上涨后,投机心态不断加重,投资者必然担心央行和其他监管部门为防止泡沫而采取一些措施,因此已经有些风声鹤唳。 明明对记者表示,股市、楼市近期比较火热的状况与去年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有一定关系,但也不能全部归咎于此,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企业盈利的改善、居民资产配置理念的变化等,这些因素也很重要。从宏观政策角度看,监管层打压资产泡沫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政策选择上并非只有收紧一种办法。 但市场对于货币政策转向的担忧已有所显现。继26日股债双跌后,28日,A股三大股指集体低开,截至收盘,沪指跌1.91%,深成指跌3.25%,创业板指跌3.63%。29日开盘三大指数反弹,截至午盘,上证指数报3513.37,涨0.23%;深成指涨0.5%,创业板指涨0.35%。 实际上,关于货币政策转向的问题,近一段时间,监管层已多次表态,并且观点明确。26日,央行行长易纲在“达沃斯议程”线上对话会上表示,货币政策会继续在支持经济复苏、避免风险中平衡,确保采取的政策具有一致性、稳定性、一贯性,而不会过早放弃支持政策。预计今年中国的GDP增长将符合预期,回到正常增速。 陆挺分析,我国经济因为疫情还在面临一些风险,因此即使最近股市火爆,货币政策突然转向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市场对此的惊恐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与海外央行有所不同,我国央行实行多目标制,货币政策目标包括币值稳定(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等,远多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而货币政策多目标制增加了中国央行政策调控的难度。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几项最终目标常常存在矛盾和冲突,保一个可能恶化另外一个,如稳增长、保就业与控通胀、金融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之间就可能存在矛盾。化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体系已逐步提上日程,当前,去掉GDP增速目标是央行的核心矛盾,而提高就业的重要性是去掉GDP目标的关键,但这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未达到物资的高度充裕,人均GDP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换言之,国内经济发展还得关注总量,只是接下来要更加兼顾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周茂华称。
1月13日晚间,因披露未来五年业绩规划未提供事实依据,今世缘收到上交所问询函。 今世缘今日发布的2021-2025五年战略规划纲要表示:2021年公司营收目标59亿元左右,争取66亿元;2025年努力实现营收过百亿,争取150亿元。 问询函提到,今世缘关于2025年营收超过100亿元,争取150亿元等预计经营业绩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但公司在披露上述预测性信息时,未提供充分、客观的事实依据与预测基础。 上交所提出“请公司结合历史和预计产能利用率情况、产销率、厂房、设备、人员配备情况,所在行业发展趋势、自身技术、竞争优势以及经营结果的实现路径等方面补充披露上述预测性信息的依据并充分提示风险”。 同时,上交所要求今世缘披露控股股东及董监高未来6个月内有无股份减持计划及具体内容等。 今世缘需立即披露,并于2021年1月20日之前,就相关问题以书面形式回复上交所。 公开资料显示,今世缘为江苏区域酒企,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41.93亿元,同比增长1.96%,净利润13.13亿元,同比增长1.52%。 华安证券今日发表研报指出,根据今世缘五年战略规划测算,预计对应 5 年营 收目标 复合年均增长率约14%~23%。预计 2021 年营收目标同增 12%~25%。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监管层对白酒股连连“点名”。 2020年12月31日,贵州茅台和山西汾酒两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均被上交所处以监管关注的决定,原因跟提前泄密公司业绩有关。 昨日上交所修改了酒行业信息披露指引,要求增加外部政策因素、经销商变化、产品提降价等事项对公司经营影响的风险揭示和披露事项,对经销商会议召开、年度业绩发布的信息披露规范性等提出明确要求等。 此前贵州茅台、五粮液等发布十四五规划并未收到监管函,今世缘成为新规发布后第一家因发布业绩目标收到监管函的白酒上市公司。 事实上,早在2020年12月29日,今世缘在发展大会上就提出了十四五目标,即2025年瞄准营收过百亿,市值超千亿,进入白酒行业第一方阵。 发展大会召开后,12月29日至今今世缘股价区间涨幅达19.06%,今日报收60.16元/股。
过去一年,面对疫情重创,在各地政策刺激以及厂家与经销商共同努力下,汽车市场销量逐渐回升,展现出了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韧性。然而,尽管市场回暖速度快于预期,2020年全年销量数据预计仍将低于2019年水平。 “预计2020年全年整个新车市场销量,包括乘用车、商用车在内,大概为2%负增长的状态。其中,乘用车下滑7%左右,商用车增长23%-24%左右。”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秘书长肖政三认为,由于二手车的发展跟不上新车大规模、高产量投入市场的节奏,预计2020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在1430万辆左右,下降4%左右。 如此来看,继2019年中国车市出现28年来首次销量下降之后,2020年的“二连跌”已成定局。不过,流通协会同时表示,我国车市在2020年完成了筑底和调整,产销规模稳定且价格触底。预计2021年将出现新车集体价格反弹,并为实现多元化高质量发展而储备新动能。 2020年汽车销量预计下滑2% 疫情影响下,本就处于下行趋势的汽车行业更是雪上加霜,产销两端近乎停摆的态势一度令“汽车人”忧心忡忡,认为全年汽车销量将下降10%左右。但随后中国车市的不断走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 “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预估今年的汽车销量好于预期。2%的负增长说明中国车市今年的生命力顽强。”肖政三表示,2020年我国汽车整体销量预计将呈现2%的负增长状态,同比收窄6个百分点;其中乘用车下滑7%左右,新能源乘用车将有两位数增长,达130万辆左右;商用车增长毫无悬念,增幅将在23%-24%。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朗学红也表示,临近年末销售旺季,厂家和经销商冲击全年目标,促销力度不减;新地方性补贴政策相继推出,对购车需求有一定刺激作用。此外,上海、北京分别出台外牌限行和摇号新政,对12月份车市也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不过,记者注意到,由于年底补库存以及面临销售考核目标,新车价格倒挂,汽车经销商压力不减。据流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12月份我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0.7%,环比微涨0.2%,同比上升1.7%,位于荣枯线之上。 “自2018年汽车市场出现下滑以来,库存预警指数连续36个月全部都在预警线之上,这也是反映整个行业连续三年的调整。”朗学红对记者表示,“11月份开始,库存预警指数再一次达到了60%以上的高位,这跟中国汽车市场连续7个月两位数正增长的数据形成了一些反差,反映出经销商的库存压力在年底进一步加大。” 日德两系销量完成率较好 面对年初制定的全年销量目标,德系品牌整体销量表现占优,日系品牌则完成率较高。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主流乘用车企中,日系品牌,如一汽本田、广汽本田、东风本田继2019年后继续领跑销量完成率榜单。自主品牌方面,包括一汽红旗、长安汽车(行情000625,诊股)等达成了既定计划。 一直以来,日系品牌凭借车辆的可靠性和燃油经济性在国内市场非常受欢迎。为此,2019年就保持较好增长势头的丰田中国,2020年初订下了176万辆的年度销售目标。近日,一汽丰田率先公布了2020年销量情况,累计销量达到80万辆,同比增长9%,以105%的目标达成率超额完成既定目标并领跑榜单。结合前11个月广汽丰田累计销售的69万辆,以及雷克萨斯的20万辆,全年销量目标指日可待。 同为日系兄弟品牌的本田中国,2020年销量目标和2019年基本持平,为155万辆。1月6日,本田中国公布销量数据,2020年公司终端汽车累计为162.7万辆,同比增长4.7%。其中,广汽本田全年终端累计销量为80.66万辆,同比增长5.4%;东风本田全年终端累计销量为82.04万辆,同比增长4.0%。 相比之下,日产汽车的销量目标完成任务犹未可知。去年11月份,东风日产零售销量为12.66万辆。截至去年11月30日,东风日产累计销量为100万辆,距离年销160万辆的目标仍相去甚远。 德系品牌方面,2020年一汽-大众的销量可谓一骑绝尘,在奥迪、大众、捷达三大品牌共同努力下,全年累计终端销量达到216万辆(包含进口车),蝉联中国市场的销量冠军。值得一提的是,该数值仍遗憾地低于232.5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 回到中国品牌方面,一汽红旗成为今年最为强劲的销量黑马。年初一汽红旗制定了2020年20万辆的销量目标,这对于2018年年销仅为3万辆,2019年的年销量10万辆的红旗品牌来说,难度可想而知。2020年12月25日,一汽红旗发布消息称,提前一周完成20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同比销量增幅达到100%。考虑到去年车市的景气度以及红旗的品牌定位,着实是一个令人意外的成绩。 此外,继2015年之后,重新站上千亿元市值大关的长安汽车,同样收获了股价与销量的双丰收。长安汽车此前定下的2020年年销量目标为191万辆。1月6日,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2020年12月份汽车销量20万辆,全年销量突破200.4万辆成功撞线年销目标。 记者注意到,长城汽车(行情601633,诊股)(港股02333)此前定下的2020年销量目标为102万辆,2020年前11个月,长城汽车累计销量达96.15万辆,年销量目标完成率达94.26%。按此推测,其达成年销量目标十拿九稳。此外,部分未公布最新销量数据的企业表现不一。吉利汽车(港股00175)、奇瑞汽车和比亚迪(行情002594,诊股)截至2020年11月份全年销售目标完成率分别为88%、70%和71%,距离实现规划差距较大。
在2020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进一步提高了减排目标,计划在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将中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升到了新高度,也为从国家到地方如何开展低碳减排与绿色发展工作提出了指引。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亦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尽管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上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但中国依然向世界展现了坚定不移的减排决心和大国担当。 与此同时,全球目前已有110多个国家相继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中叶的“碳中和”目标承诺,国际“碳中和”之战正式打响。全球正在构建低碳经济新格局,世界产业经济的颠覆性转变与升级将开始。 可以看出,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令世界人民充分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布局未来三十年的绿色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例如,欧盟的绿色债券革命、日本的太阳能(行情000591,诊股)电池技术、韩国的能源政策升级等。各国在低碳新格局之中将不断进行合作与竞争,组建“碳中和全球联盟”以共同应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守护人类的唯一家园。 在这场低碳经济之战中,中国对外将加强国际气候合作,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对内将加快绿色发展顶层规划设计,推动产业经济的全面升级转型,更要将绿色发展在各个地区落到实处,推动各市之间的绿色经济相互协同合作。 中国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各市的资源、环境、产业发展等均具有其自身的区域特色与历史沿革。同样在绿色发展领域,各市在生态环境治理、节能减排贡献、绿色产业扶持政策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最终使得各市在绿色发展水平和潜力上存在差距。 对此,中国需要从国家到各市、从政府到企业全面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其当务之急是尽快探索和制定各个产业与地区的减排路径和阶段性目标计划,将绿色发展落到实处。这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目标规划,更需要各个省市和地区的全力配合,积极开展气候环境治理与产业经济绿色转型,加强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 为了更有效地落实各地区减排工作、努力实现“碳中和”的远大目标,我们需要一套区域绿色发展评价的框架体系与方案,对各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利用统一的标准和测算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探索与制定各市碳中和路径与规划,在未来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根据各市的实际发展进度优化区域环境政策,推动减排工作的稳定开展与完全可控,助力达成碳中和的阶段性任务与最终目标。 笔者所在智库正在研究和开发一套评测体系方案,对不同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探索区域特色减排路径,希望能够为中国2060“碳中和”目标作出科学的参考和指引。 对各市绿色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能客观对比各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判断部分市的劣势与不足以推动相关资源尤其是绿色资金的合理配置、发掘部分市的优势以借鉴相关的先进经验,将发展水平作为相关的环境政策制定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也能根据各市的绿色发展、历史进程以及产业综合评级来制定未来的城市碳中和路径规划,从城市到国家、从局部到整体,科学统筹“碳中和”目标下的减排工作;更能作为城市绿色发展的动态指标,并推动相关金融投资指数的开发和应用。 各市必须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经济,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与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在环境、能源、贸易、金融等领域的绿色新政策上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在“碳中和”大目标下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环境优势。 总之,应对二十一世纪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迫在眉睫、必须重视的重大议题,中国必须抓紧开展减排行动,严格按照既定目标做好生态文明布局,自上而下动员全国力量响应到这场世界低碳经济之战中,为实现“30·60”(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远大目标而不断奋斗!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