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月27日晚间,全球瞩目的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正式拉开帷幕。会上,鲍威尔的重磅发言,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的重中之重,进而寻求接下来的投资线索。 鲍威尔宣称,美联储一致通过有关“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战略声明”的更新,将正式引入“平均通胀目标”的政策。这是美联储自2012年以来对货币政策框架进行的最大一次调整。 (来源:美联储官网) 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锚定4大因子——经济增速、金融安全、失业率与核心通胀。这次绕开金融泡沫以及金融安全的问题,重点调整了通胀目标与就业目标,并且将就业置于通胀之前,寻求确保就业不会低于最高水平。这意味着就业市场没有有效恢复之前,美联储会在通胀等问题上有所妥协,会适度放宽通胀目标。 按照以往的货币政策框架锚,一旦通胀超过2%,美联储就需要加息来抑制通胀。低于这一水准,就要考虑降息来刺激通胀。并且,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几乎很少时间超过2%。欧洲、日本就更不要说了,通胀长期低迷,日本更是不择手段也提升不了通胀。 此次引入“平均通胀目标”,意思是可以允许通胀目标短期高于2%,只要长期平均低于2%,也可不考虑加息。这意味着通胀目标突破了原来上线,美联储继续实施宽松鸽派的货币政策的空间就更大了。 这对金融市场产生什么影响呢? 鸽派动作,美国资本市场自然是满心欢喜的。但美联储持续大规模放水,已经让股票市场的泡沫越来越大,风险亦越来越高。“巴菲特指数”已经超过180,处于严重高估的状态。美联储的动作,配合着华尔街,强行给股市续命。 但对美元却一点不友好,可以预期美元指数还将继续疲软。短短5个来月,美元指数已经从103瀑布式直下92美元左右,跌幅足足将近10%之巨。 另外,隔夜黄金一度升破1980美元,但随后大幅跳水,盘中跌破1920美元,但现收1960美元,涨幅为1.5%。未来,美联储即便保持名义零利率不变,但通胀目标中枢提升,实际利率还有继续下降的空间。国际黄金与实际利率呈负相关关系,未来实际利率继续下降,那么黄金还有望继续上行,但注意波动率的巨大风险。 其实,3月以来,以美股为代表的全球股市开启了一轮轰轰烈烈的大反弹,甚至疯狂走牛,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扬,全球债市早几个月也走牛,以及黄金白银的大幅上涨,背后的逻辑源于美联储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快节奏的货币宽松政策。 当下,全球金融市场对于美联储继续宽松呈现一种“上瘾”的状态。美联储自身也是处在一种被裹挟、相当焦灼的转态,放水对美元信用冲击很大,不放水呢,市场就崩不住。 没办法,美联储再一次选择了妥协。但这短期定调了全球资本市场,上涨狂热还将持续,但资产泡沫越吹越大。 2 回到A股市场,因中国早早退出了新冠疫情期间非常规、极度宽松的货币环境,其股市、债市的表现高度远不及美国市场。 当下,中国经济持续修复和常规性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大致决定了股市会处于一种拉扯状态。最近1个多月,市场整体呈现出一种“涨了跌,跌了涨”的箱体震荡运动,没有7月初的单边上行,也没有持续的单边暴跌。 这不,周一小涨,周二周三下跌,周四回暖,周五还来了一根大阳线。其中,创业板接连2日上涨,涨幅高达4.3%。 今日,银行ETF、券商ETF、证保ETF、房地产ETF分别上涨2.06%、2.8%、2.73%、1.24%。过往被别人瞧不起的三傻行业,再一次回来了。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套路。不过,两日大涨之后,接下来市场是不是又要套路重演,短期回撤呢? 1、成交低迷,量能不足 本周,沪深全市场单日成交额维持在8000-10000亿元的水平,相比7月上旬的1.6-1.7万亿的量能还相距甚远。 要知道2015年,万亿成交,沪指指数突破5000点,第二次突破万亿元,股指突破到3800余点,现在万亿元成交,股指仅仅突破3400点,还没有能力突破3500点。 当下的万亿成交,市场资金并不宽裕,基本是跷跷板行情。比如近来一段时间,三傻行业涨了,科技医药就回调,科技医药涨了,蓝筹股就得回调。这暗含着近来场内资金力不从心、捉襟见肘。 并且,注册制周一推出后,创业板从主板吸引了不少火力,单个板块从1000多亿跃升到2000多亿,但最近4日量能相差不大,出现了滞涨的情况。 量能滞涨之下,周一周二遭到爆炒的创业板18罗汉,周三开始回撤。周五大面积扑街,14只股跌逾10%,蒙泰高新下挫逾20%领跌,仅欧陆通、安克创新上涨。 市场量能不够,科创板遭到冷落,其科创50一周4日下跌,累计跌2.35%。其中,康希诺连跌5日,跌幅高达25%,从股价高点回撤近50%。另外,中芯国际一周也大跌超7%。 市场成交额上不去,没新的韭菜入场。无量大涨,并不能持续,接下来恐怕又是难熬的箱体运动。 2、IPO大提速 最近几周,一周10多家的IPO批文,让A股成为全球IPO过审最快的市场,这比2017年IPO大跃进时还要快得多! 其中,11日2家,12日5家,14日6家(这周13家);19日2家,20日6家,21日7家(这周15家);25日4家,26日3家,28日……过往正常的年份,发审委一周审核一次,一次2-3家,现在真的是大跃进啊! 另据统计, 8月份大致会有64只新股发行,单月发行数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募资金额超500亿元,同样位于近几年高位。 以后全市场注册制,IPO节奏会更快,市场承受的起吗? 2016年,IPO堰塞湖,500多家公司等待上市,去年夏天降低至200多家。然而随着科创板、创业板大幅降低IPO门槛,一群不怀好意的、来上市圈钱的企业越来越多。 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发审IPO越来越快,然而现在排队的企业却高达700多家——主板137家、中小板75家、创业板309家、科创板179家。 另据统计,今年年内A股市场IPO融资总额已超过2900亿元,已超过2011年至2019年间任何一年,创下最近10年新高。 对了,本周二蚂蚁集团提交科创板上市申请,计划融资200亿美元。后续上市单日成交额可能突破1000亿元,甚至1500亿元,对场内存量量能吸血不少。 IPO提速的同时,大小股东们的减持节奏也是越来越快。前7月已经减持套现3770亿元,同比2019年同期多减持2177亿,增幅高达137%。 目前交易量能还在下台阶,而场内两台抽水机疯狂运转。这是A股头顶上的两座大山,将给A股带来不小压力。 3 此外,投资者还需注意一个宏观层面上的风险——中美关系持续恶化。近期以来,医药科技板块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而部分主力资金持续加码业绩确定性较好的食品、白酒、以及低估的银行保险等板块,风险偏好有所减弱。 在军事上,近来动作频频。25日,美U-2高空侦察机擅自闯入北部战区实弹演习禁飞区活动。26日,解放军从青海方向发射了东风-26B,从浙江方向发射了东方-21D,打击了位于南海的预定目标。东风导弹是航母杀手,罕见发射警告意味异常明显。 在科技领域上,9月15日,美国确认断供华为生效的日子。很恰巧的是,美国对TinTok的禁令时间也是9月15日。美国想给自己增加筹码,还威胁中方不要采取反制行为。 但是,鉴于中方坚定的立场,9月15日只要美国断掉台积电对于华为的供应,那么中方基本可以肯定会有反制措施——实体清单的概率比较大或者其他手段。这个时间点也快了,期间黑天鹅可能还不少。 总之,A股市场接下来依旧会是整体拉扯的状态,但这种行情也是非常难熬的。一位网友近日的感叹:8月份亏掉了全年的所有利润,股民苦啊! 当下,A股业绩确定好、估值又低的板块很少了,机构抱团的板块及个股估值贵得吓人。比如,食品龙头——海天味业已经涨破天际,估值已经高达100倍,真是难以想象啊! 当然,机会与风险并存,把握好仓位层数,可进可退为上。
美联储允许通胀适度高于2% 英国考虑实施更大胆货币政策 日前,素有全球货币政策“晴雨表”之称的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落下帷幕。此次央行年会主题为“展望未来十年:对货币政策的启示”,在年会上,美联储平均通胀目标制“靴子落地”,暗示低利率的货币政策环境将长期存在。根据多位央行官员表态,全球货币政策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维持宽松。 美联储引入平均通胀目标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日前在全球央行年会首次线上会议中宣布,美联储成员一致同意采取平均通胀目标的政策,终结美联储过去30多年采取的预防性提前加息措施,以防止通胀上升。这项决定是美联储2012年将通胀目标设定在2%之后最重大的货币政策架构变革,意味着美联储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加息。 根据美联储的声明,平均通胀目标政策,即在通胀长期低于2%的目标后,合适的货币政策有可能让通胀在一段时间内高于2%,从而让通胀达到长期平均2%的水准。鲍威尔指出,美联储并未试图提出数学公式为“平均”下定义,他将平均通胀目标视为形式灵活的弹性政策。“如果通胀上升到高于我们的目标水平,美联储将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未来允许通胀适度高于2%,以抵消通胀疲弱期的影响。”鲍威尔说。 美联储多年来一直努力让通胀维持在2%的目标,官员认为该水平代表经济稳健。不过,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通胀率长期低于2%的水平。 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是美联储的两大政策目标。根据新政策框架,美联储对就业目标也进行了调整,未来货币政策决策将更加侧重考虑不足充分就业的程度,而非偏离充分就业的水平,以帮助尽可能多的人就业。鲍威尔表示,美联储认识到就业市场可以持续强劲而不会导致通胀飙升,同时,就业市场走强会帮助更多低收入人群增加就业,有助于减少收入不平等。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表示,上述策略调整意味着美联储不会因为失业率低就过早提前加息,而要对就业市场走强是否会推升实际通胀水平展开务实评估。考虑到当下失业率高企,他预计美联储可能将当前超低利率维持数年时间,但对于在近期甚至未来几年实现超过2%的通胀率表示怀疑。 有分析指出,美联储此举明显是为了加码宽松。今年价格基数发生较大变化,如原油期货价格出现负值,2021年通胀数据很可能在某几个月超过2%,但美联储并不希望市场预期货币政策会收紧,因此暗示通胀会在一段时间内“适度”高于2%。 在就业和通胀两大目标中,美联储更着重就业目标,这意味着未来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过程中,将提高对通胀水平的容忍度,即使核心PCE物价指数达到甚至超过2%的通胀目标水平,美联储也不会立即采取紧缩性措施,而要视就业评估结果而定。 美国经济仍在持续受到疫情影响。美国劳工部最新数据显示,在截至8月22日的一周中,美国初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为100.6万人,高于市场预期的98.7万人。美国商务部8月27日公布的修正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下滑31.7%,较初次数据上调了1.2个百分点,但仍是有记录以来最大季度降幅。 英国央行考虑负利率可能性 在此次全球央行年会上,英国央行行长安德鲁·贝利表示,英国央行还有很多工具“弹药”,包括必要时实施负利率政策。 贝利对货币政策进行了一番评估。他表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英国央行对剩余货币政策空间的使用可能过于谨慎,“有时候我们需要更大规模和更快速的行动”。英国央行一直在积极地评估将利率降到零以下的可能性。在本月初的讨论中,贝利提出了在疫情结束后实施负利率的可能性,认为相比目前的经济下滑期,在疫情结束后的复苏期实施相关货币政策可能更为有效。 贝利表示,事实已经证明,量化宽松和围绕它的前瞻性指引在特定情况下是有效的。量化宽松降低了长期利率,提供了必要的货币刺激。据知情人士透露,英国央行调整量化宽松规模是一个可能的选项。英国央行的研究称,快速的资产购买步伐可能也会增强量化宽松的有效性。 英国经济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疫情导致经济萎缩,政府现金收入减少,政府出台经济救助方案需要额外资金。英国公共债务余额已超两万亿英镑,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0.5%。英国智库财政研究所警告说,英国政府出台大规模经济救助措施的财政后果,将在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里持续显现。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新闻公报称,在七大发达经济体中,英国经济二季度环比下降20.4%,降幅最为明显。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表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英国旅游业损失可能达220亿英镑,300万从业者有失业的危险。 欧洲央行将因势调整政策 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菲利普·莱恩在全球央行年会上表示,欧洲央行的政策有助于将欧元区经济带上复苏正轨,根据通胀前景,必要时央行会对政策做进一步调整。莱恩表示:“货币政策挑战包括两个阶段,一旦负面冲击被充分抵消,第二阶段将确保适当调整疫情后的货币政策立场,以便及时向中期通胀目标靠拢。” 莱恩同时表示,长期容忍低通胀的代价高昂。欧洲央行出台疫情紧急资产购买计划,旨在恢复通胀上升势头,未来货币政策调整规模取决于财政对经济复苏的支持程度。有分析认为,莱恩的讲话一如既往地秉持鸽派论调,强调对抗低通胀是欧洲央行最重要的任务。 德国媒体报道称,欧洲央行原本计划今年对货币政策策略进行审查,但因疫情而推迟。预期计划在秋天启动,历时一年。莱恩证实,策略审查将是欧洲央行明年工作的重点。市场预计,审查结束后欧洲央行将仅指定2%的通胀目标,超过或低于这一水平都将是其政策工具调整的动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公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分析称,为应对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央行推行了通过收购国债及公司债等方式向市场注资的货币宽松政策,其资产规模总计超过六万亿美元。该组织认为,各国史无前例的政策“无疑减缓了对全球经济的打击”,并对此给予肯定。 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曾多次警告称,超宽松的金融环境可能会鼓励投资者追逐收益率和过度冒险的行为,导致金融脆弱性进一步累积,威胁全球金融稳定。
内容摘要 民生福祉:重点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认为,解决“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话题,建议增加调查失业率、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规划目标。 经济发展:与GDP相关的目标建议取消设定,更侧重质量和结构 我们建议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部分取消与GDP相关的目标设定,应着重强调“质量”和“结构”,建议选取以下指标设定目标值:“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直接融资比重及资本化率。“三新”占比2019年数值为16.3%,建议2025年目标为17.5%;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2019年为11.5%,建议2025年目标为1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19年为60.6%,建议2025年目标为6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019年为44.4%,建议2025年目标为50%;直接融资占比2019年为12.2%,建议目标值为25%;股市市值占GDP比重2019年为59.8%,建议目标值为80%,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占GDP比重2019年为7.4%,建议目标值为8.5%。 科技创新:科技发展是十四五增长动力的重要引擎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科技发展将是我国实现这一转变、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引擎。我们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将R&;D投入强度、基础研究强度、每万人口发明专利量、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数字产业增加值作为衡量科技领域发展目标的重要维度。其中前三者主要衡量我国在科技研发等原动力领域的投入强度及产出成果,后二者主要衡量我国对于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 资源生态:可持续发展仍将是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安排 经济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增长模式也从粗放式向包容式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资源环境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愈加重要。进入十四五阶段,国土开发、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仍将是五年规划的重点安排,参考日本高质量发展的演进历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我们建议将循环经济作为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之一。 防控风险:建议关注宏观杠杆率及粮食能源安全 2017年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三大攻坚战首次提出,我们建议除了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等指标设定,十四五期间应更关注防控风险,设置相关预期性指标。除了宏观杠杆率外,保粮食能源安全居于“六保”之列,建议重点关注。据BIS数据,我国宏观杠杆率2019年为258.7%,建议2025年目标值为280%;粮食安全方面,人均粮食占有量2019年为474.9公斤,建议2025年目标为480公斤,谷物自给率2019年高于95%,建议2025年目标为维持95%以上;能源自给率2019年为81.7%,建议2025年目标值为85%,随着能源战略深化,对能源安全较十三五可提出更高要求。 风险提示 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疫情再次爆发;中美摩擦超预期变化 目 / 录 正 文 十四五民生福祉规划目标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认为,解决“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增进民生福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成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话题,“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目标都应当在十四五规划报告中提及。 就业与收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乃民生之源,就业与收入是民生福祉的核心变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充分的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亦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增长目标逐渐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就业”应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原因有以下三点: 其一,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目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充分就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海外发达国家往往更加重视就业情况,失业率是其政府宏观调控锚定的关键变量之一。 其二,“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写入十九大报告中,作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一。工资性收入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经济来源,充分就业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前提条件。 其三,由于疫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较大,今年两会未设置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而是“六稳”“六保”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其中“六稳”首稳就业,“六保”首保就业。展望十四五时期,在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国际关系和外贸形势依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不设经济增长目标转而重视就业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我们认为,十四五时期,“充分就业”方面可以设置两大重要指标,一个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另外一个是调查失业率。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于本期新就业人数减去本期自然减员,主要用于衡量城镇创造就业岗位和提供就业服务的能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正在持续推进,每年都有大量新增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市场。自从“九五计划”提出五年新增4000万城镇就业以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目标从未缺席。我们建议十四五期间目标与十三五一致,即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 调查失业率 除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之外,调查失业率也是体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数据。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更关注做“加法”,只考虑有多少人加入了城镇劳动力市场,对失业端的情况有所忽略,若要全面描述就业情况,调查失业率是更加应该关注的数据。我们认为,5.5%~6.0%的调查失业率可以写入十四五规划的工作目标。 九五至十二五期间,中央主要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目标,但由于登记失业率:(1)需要失业人口主动登记(2)不统计非城镇户籍的劳动力,因此不能体现实际的失业压力。十三五规划中,登记失业率目标并未提及。 2015年6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称,“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将城镇新增就业、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首次提出要将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目标。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了“城镇调查失业率5.5%”的目标,2019、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该指标已成为描述就业情况的核心指标,十四五时期及以后,“调查失业率”指标的重要性可能超过“GDP增速”。 作为发展中国家,5.5%以内的调查失业率是就业相对充分的重要指标依据。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平均失业水平为5.5%,而我国自2013年开始公布调查失业率(尽管不连续)以来一直低于该水平。因此2018、2019年我国调查失业率目标均设为5.5%。 我们根据之前年度登记失业率的数据用调整系数法推算往年的调查失业率数据,发现2000年后失业率最高点为遭遇次贷危机之后的2009年,约为5.5%,由于登记失业率不统计非城镇户籍员工的失业情况,因此5.5%的估算值有可能低估了08年大量农民工返乡的真实情况。2020年遭遇新冠疫情冲击,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压力叠加,调查失业率走高(今年1-7月平均为5.8%),政府工作目标也从5.5%上调至6.0%。 展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我国经济同样处在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潜在增速相比十三五期间将有所下降,创造就业岗位的速率趋缓。因此,从实事求是角度出发,建议十四五时期调查失业率目标设置为5.5~6.0%。 居民可支配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40余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企业、个人的收入分配关系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八五计划(1991-1995)中曾明确表示,“实际工资总额的增长不能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实际平均收入的提高不能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到十二五规划(2011-2015)调整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富”逐渐向到“民强”切换。 展望十四五,虽然经济增长目标可能被弱化,但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愿景不会变,应至少保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一,但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较为宽泛,一直以来并未明确。2019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新闻发布会时指出,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国家统计局内部测算,2017年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超过4亿人,根据统计局的口径,家庭收入为10~50万元的群体称为中等收入群体。2020年5月23日,习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到中国“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这表明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基本确定。 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持续扩大,将最大程度地释放我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发展潜力,解决增长所需的内生动力不足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有序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刘世锦、李稻葵等经济学家陆续建议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用10-15年的时间推动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翻一番。我们建议,十四五期间可以制定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至少1亿人的目标。 教育 根据《中国教育现代2035》,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指的是16-59周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一个体现国家人力资本的综合性指标。我们认为,十四五阶段可以进一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目标,由2020年10.87年提高至11.4年。 养老与医疗 养老和医疗是民生保障体系两大长期建设目标。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已超过9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已超过95%,基本实现了法定人员全覆盖。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持续加深。根据中国发展基金会的测算,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8亿,约占总人口的13%;2025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2.1亿,占总人口数的约15%。我们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四五期间应当重视养老和医疗方面的目标规划。 养老 养老方面,十三五期间我们的目标是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由82%提高至90%,根据我们测算,目前参保率已接近93%,基本实现全民“广覆盖、保基本”。但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现过度依赖第一支柱,个人养老金发展较慢。 我们认为,十四五阶段可以增加“第三支柱”指标。2020年1月11日,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建议“从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的高度谋划第三支柱养老金的发展,把这项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当中”。2020年1月23日,银保监会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保险业纲领性文件——《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银保监发〔2020〕4号),提出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并明确了“力争到2025年,商业保险为参保人积累不低于6万亿元养老保险责任准备金”的发展目标。 医疗 医疗方面可以考虑两类指标,一是持续提高医保覆盖水平,二是持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医保覆盖方面,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已超过95%,基本实现了法定人员全覆盖,十四五期间可以考虑全面提升医疗保障的力度,如降低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即降低患者看病时个人费用的占比,提升医保的覆盖范围和报销力度。2019年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为28.36%,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30年占比降至25%左右,年均目标降低约0.3%,建议2025年的目标可以定在26.5%左右。 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建议将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提高至3.5人。 人均预期寿命 人均预期寿命方面,十三五规划提出的77.3岁已基本达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30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我们认为十四五时期目标可以设定为5年累计增加0.8~1岁达到78.3~78.5岁。 扶贫 十三五规划要求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根据现有情况看,全面脱贫目标大概率实现。展望十四五,解决收入差距大、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依然需要对扶贫工作有足够的重视。 我们建议可以进一步提高贫困标准,在新的标准下实现全面脱贫。现行标准为2011年不变价人均2300元/年,根据物价指数外推,2020年约为2800~2900元;国家扶贫办披露,2019年实际认定标准为3218元。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曾多次公开表示,到2020年脱贫收入要达到4000元。 居住 “住有所居”历来也是五年规划的重点之一,十五期间提出提高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十二五期间提出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十三五期间提出实施2000万套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 我们认为,坚持“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十四五期间提出新增建设目标的概率较小,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可以成为居住环境改善的重点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十四五”期末,结合各地实际,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摸底调查显示,全国2000年底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大概是22万个,涉及的居民近3900万户,2020年启动改造的约有700万户。加上部分2000年以后建成的老旧小区,“十四五”期间可以设置完成改造3500万户的目标。 十四五经济发展规划目标 自“十二五”规划起,五年规划开始制定“经济发展”类指标目标值,十二五期间选取国内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及城镇化率,十三五期间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城镇化率(细分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我们建议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部分取消与GDP相关的目标设定。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的过程中,对经济增速的追求将逐渐弱化,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没有设定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而是以保障就业、抓好“六保”作为今年工作的着力点。因此我们建议十四五期间不设置经济增长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绝对值及增速目标及可间接倒推出经济增长规模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 另外,建议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也取消设定。首先,“十三五”期间该项目标完成难度较大,截至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3.9%,较2015年增加3.14个百分点,距离十三五规划目标值56%还有较大距离,叠加疫情对服务业的冲击,可以预见该项指标基本无法完成目标。其次,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我们认为发展高端制造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破到立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将是未来几年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点,而对服务业的侧重则相对转弱。 建议经济发展指标体系重点强调“质量”和“结构”。2020年7月30日政治局会议指出,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目标应着重强调“质量”和“结构”,从供给侧生产要素出发选取指标,建议选取以下指标设定目标值:“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直接融资比重及资本化率,分别对应全要素生产率、劳动力、资本等核心供给侧要素。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可以使用“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衡量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为全面监测我国新兴经济发展变动情况,促进社会各界更加全面客观认识我国“三新”经济良好的整体发展态势,以及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国家统计局于2018年底首次发布了“三新”经济增加值数据。 “三新”经济是以新产业(行情300832,诊股)、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三新”经济增加值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从事“三新”经济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具体而言,“三新”是指: 新产业指应用新科技成果、新兴技术而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型经济活动。具体表现为:一是新技术应用产业化直接催生的新产业;二是传统产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的新产业;三是由于科技成果、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推动产业的分化、升级、融合而衍生出的新产业。 新业态指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具体表现为:一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开展的经营活动;二是商业流程、服务模式或产品形态的创新;三是提供更加灵活快捷的个性化服务。 新商业模式指为实现用户价值和企业持续盈利目标,对企业经营的各种内外要素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高效并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商业运行模式。具体表现为:一是将互联网与产业创新融合;二是把硬件融入服务;三是提供消费、娱乐、休闲、服务的一站式服务。 统计局一般于每年7月发布上一年度数据。2016年至2019年,该数据分别为15.3%、15.7%、16.1%和16.3%,处于稳定抬升状态,其中,2019年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我们预计2020年继续上行0.2%至16.5%,假设十四五期间保持年均0.2个百分点的上行幅度,建议2025年目标值为17.5%。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党中央、国务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定位和新目标,这意味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018年11月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9大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一指标对于跟踪我国经济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可得数据显示,2014年、2016年、2017年和2019年,数据分别录得7.6%、8.3%、8.9%和11.5%,保持上行态势且近两年有所加速,预计2020年可达12%,假设十四五期间保持年均1个百分点的上行幅度,建议2025年目标值为17%。 城镇化率 十一五以来,历次五年规划都会设定城镇化率目标,十一五和十二五仅设定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十三五同时设定了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目标,目标值分别为60%和45%,截至2019年末,两项数据分别为60.6%和44.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完成目标,而以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在十三五期间的年均涨幅,完成目标的难度不大。 近几年,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幅均超1个百分点,从其他各国城市化的历史来看,当城市化率达到70%-75%左右时,城市化的进程将放缓,我国城镇化仍有较大的空间,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推进城镇化,建议2025年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目标值分别为65%和50%。 直接融资占比 资本要素改革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核心之一,今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要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并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并坚持向市场化和法治化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融资结构失衡,存在间接融资占比过高,间接融资占比较低的问题,“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一直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要点,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要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积极有序发展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2018年和2019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继续强调“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从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角度出发,我们建议十四五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展股权融资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之一,其对于完善企业融资方式尤其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意义重大。 根据央行在今年一季度和半年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的表述,金融市场为企业提供的直接融资方式一般有企业债、股票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这几项数值能够代表直接融资规模,而三项加总占社融的比重可用于衡量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直接融资比例分增量和存量两个概念,从央行近两个月季度的表述看,主要披露的是增量数据,即当年直接融资新增量占社融新增量的比重,我们也倾向于使用增量数据。 2002年以来,我国直接融资比例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2002年至2010年间波动攀升,自1.5%上行至28.7%的历史峰值,此后有所回落。2017年降至7.8%(主因2019年末社融口径调整将历史数据仅更新至2017年),2018、2019年缓慢上行,2019年末为12.2%,截至今年7月,今年直接融资占社融比重已经达到18.8%,提升幅度较大。结构上看,近几年直接融资主要来自债券融资,2019年企业债净融资达到3.24万亿,2020年前7个月债券融资合计3.6万亿,2019年股票融资为3478亿元,2020年前7个月合计3677亿元,而表外票据融资自2014年以来多数时间为负值,2019年为-4757亿元,不过2020年前7个月合计2733亿元,规模较大。我们预计2020年直接融资占比有望维持在18%左右,而十四五继续推动资本市场改革的情况下,直接融资占社融比重有望保持年均1-2个百分点的提高,建议2025年目标值设定为25%。 资本化率 我们认为,未来政策将从强调提高直接融资和证券化比例到突出股权融资和资本化,通过资本要素改革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发挥资本市场价值发现功能。可以使用股票市场总市值占GDP比重、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GDP比重两项指标度量资本化率。2019年,我国股市总市值占GDP比重为59.8%,假设今年名义GDP增速为3.3%,我们估算出今年截至7月末股市总市值占GDP比重为72.1%,预计今年年末有望稳定在70%附近,随着资本化程度的加深,建议2025年目标值设定为80%。 社会融资规模中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的存量与GDP之比直接衡量实体经济部门通过股票方式融资获得金融支持的规模,2015年有数据以来,2017年达到阶段性高点8%,2018、2019年分别为7.6%和7.4%,均小幅下滑,截至2020年7月,我们估算值为7.5%,预计今年有望维持在7.5%附近。十四五期间健全发展资本市场,尤其是扩大股权融资规模的情况下,假设可实现年均提高0.2个百分点,建议2025年目标值为8.5%。 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目标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而科技发展将是我国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引擎。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根据十四五规划征集指引、十九大报告对科技领域的发展规划等重要精神,我们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把R&;D投入强度、基础研究强度、每万人口发明专利量、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数字产业增加值等指标作为衡量科技领域发展目标的重要维度。其中前三者主要衡量我国在科技研发等原动力领域的投入强度及产出成果,后二者主要衡量我国对于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 研发能力 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该指标含义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根据十三五时期走势,预计2020年末达2.2%,无法完成十三五规划中由2.1%升至2.5%的既定目标,期间提升幅度约1%,目标完成比例仅25%。 从过去3个五年规划来看,该项指标的平均完成度为55%,且目标涨幅逐步收窄,十一五到十三五的目标涨幅分别为0.7%、0.4%、0.4%。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目前研发投入强度位于全球中游水准,仍然明显落后于日韩德美等国。建议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以2.6%作为该项指标的阶段目标,并持续在研发强度上追赶美国(美国2017年强度为2.8%)。 随着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步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以及美国对我国科技封锁力度的日益加强,中国企业亟待提升自主科技研发能力,建议政府出台研发支出税收倍增抵免、重点行业创新研究补助、研发设备折旧抵扣等措施对企业研发进行激励,R&;D投入力度将加大,我们预计十四五阶段可以顺利完成该项建议目标,完成历次5年规划中在该领域的开门红。 基础研究强度 基础研究强度是指基础研究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中的占比。R&;D经费支出中共包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试验发展三个子项。其中,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我国基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现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也曾在征集“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时重点指出,要加强基础和前沿研究,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中国贡献。目前我国基础研究强度仅为5.5%,过去10年增长幅度约1%。 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的基础研究强度长期落后于国际发达国家,美欧韩日等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强度均是我国的2-4倍,研发强度、基础研究强度双双显著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状亟待改变。 此前的五年规划内均未涉及本项指标,为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以基础研究强度作为科技领域发展的重要维度进行考核。建议2025年发展目标6.5%,力争在未来5年实现过去10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发展速度实现翻倍。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该指标指每万人拥有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并处于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件数,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截至2020年6月,我国该项指标已达14.5件,预计2020年末将超过15件并超额完成十三五期间由6.3件升至12件的目标。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在过去10年间发展极为迅猛,10年平均增速超过20%。在经历前期的高速发展后,十三五期间该指标同比增速已呈逐渐下降趋势,预计十四五期间该指标仍将保持稳步发展但增速缓慢下行的发展态势。建议十四五规划中以每万人口23件作为该项指标的阶段目标,在该目标下,十四五期间指标同比增速将逐步回落至10%以下。 研发能力转化 科技进步贡献率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广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即扣除资本和劳动之外的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019年末该指标水平为59.5%,根据十三五期间走势,我们预计2020年末将超过60.5%并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中由55%升至60%的增长目标。十三五期间,该指标年均增幅约为1%。建议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以65%作为该项指标的阶段目标,继续保持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增幅稳步提升。 数字产业化增加值实现翻一番 数字产业化规模(增加值)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电信业、互联网行业和软件服务业增加值,是我国数字强国战略落实以及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指出应“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为此,我们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将数字产业增加值做为“数字中国”战略实现程度的衡量标准并列入发展目标。 该指标从国际标准来看,主要体现为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行业的增加值规模。2019年,我国数字产业增加值达71000亿元。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产业增加值经历了较为高速的发展阶段,过去5年平均增速约11%。在此趋势下,我们预计2020年数字产业增加值将达78000亿元。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目前数字产业增加值的GDP占比在全球范围内位于上游水平,仅落后于韩国与瑞典,小幅领先美国(2017年我国占比7.4%,美国占比6.9%)。 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数字强国、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我们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把数字产业增加值列入科技发展目标,并力争在2025年实现数字产业增加值翻一番,达到15.6万亿元。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对韩国领头羊地位的反超,并巩固相对于美国的竞争优势。 风险提示 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疫情再次爆发;中美摩擦超预期变化
内容摘要 民生福祉:重点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认为,解决“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话题,建议增加调查失业率、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规划目标。 经济发展:与GDP相关的目标建议取消设定,更侧重质量和结构 我们建议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部分取消与GDP相关的目标设定,应着重强调“质量”和“结构”,建议选取以下指标设定目标值:“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直接融资比重及资本化率。“三新”占比2019年数值为16.3%,建议2025年目标为17.5%;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2019年为11.5%,建议2025年目标为1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19年为60.6%,建议2025年目标为6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019年为44.4%,建议2025年目标为50%;直接融资占比2019年为12.2%,建议目标值为25%;股市市值占GDP比重2019年为59.8%,建议目标值为80%,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占GDP比重2019年为7.4%,建议目标值为8.5%。 科技创新:科技发展是十四五增长动力的重要引擎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科技发展将是我国实现这一转变、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引擎。我们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将R&;D投入强度、基础研究强度、每万人口发明专利量、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数字产业增加值作为衡量科技领域发展目标的重要维度。其中前三者主要衡量我国在科技研发等原动力领域的投入强度及产出成果,后二者主要衡量我国对于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 资源生态:可持续发展仍将是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安排 经济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增长模式也从粗放式向包容式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资源环境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愈加重要。进入十四五阶段,国土开发、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仍将是五年规划的重点安排,参考日本高质量发展的演进历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我们建议将循环经济作为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之一。 防控风险:建议关注宏观杠杆率及粮食能源安全 2017年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三大攻坚战首次提出,我们建议除了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等指标设定,十四五期间应更关注防控风险,设置相关预期性指标。除了宏观杠杆率外,保粮食能源安全居于“六保”之列,建议重点关注。据BIS数据,我国宏观杠杆率2019年为258.7%,建议2025年目标值为280%;粮食安全方面,人均粮食占有量2019年为474.9公斤,建议2025年目标为480公斤,谷物自给率2019年高于95%,建议2025年目标为维持95%以上;能源自给率2019年为81.7%,建议2025年目标值为85%,随着能源战略深化,对能源安全较十三五可提出更高要求。 风险提示 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疫情再次爆发;中美摩擦超预期变化 正 文 十四五资源环境生态文明规划目标 进入后次贷危机时代,我国面临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压力,经济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增长模式也从粗放式向包容式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资源环境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愈加重要。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重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可以看到,国土开发、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作,进入十三五时期也仍是规划安排重点,十三五要求加快生态环境改善,在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积极推进。截至2019年末,节能减排、环保治理等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均已完成,森林覆盖率距离目标仅一步之遥,压力不大。 我们建议,进入十四五阶段,国土开发、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仍将是五年规划的重点安排,参考日本高质量发展的演进历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循环经济也可以成为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之一,后文我们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探析。 国土开发 国土开发是我国五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规划主要强调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力求在五年内推动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健全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体系,并建立空间治理体系,强调强化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加快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 在此基础上,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发〔2017〕3号文《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后称《国土纲要》),提出四大基本原则、六大主要目标,全面推进国土开发、保护和整治,加快构建安全、和谐、开放、协调、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 《国土纲要》范围涵盖我国全部国土(暂未含港澳台地区),规划基期为2015年,中期目标年为2020年,远期目标年为2030年。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2025年建议不低于18.45亿亩 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我们常谈及的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际对应的是耕地保有量,是指一定区域内的耕地总量,等于上一年结转的耕地数量,扣除年内各项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和农业结构调整占用及生态退耕的数量,加上年内土地开发、复垦和土地整理增加的耕地数量。 21世纪初期,由于城镇化和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可能进一步影响到国人的吃饭问题和现代化进程,2006年春天,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五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此后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成为铁律。十三五时期,规划要求到2020年耕地总量不低于18.65亿亩,2017年《国土纲要》则提出了更长的远期要求,要求2030年届时我国耕地总量不得低于18.25亿亩,综合政策文件,我们建议十四五规划要求不得低于18.45亿亩。 新增建设用地适当降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之比提高 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建议适当降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化持续演进、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持续走高、配套设施不断丰富,我国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增长,过快增长也伴随着潜在问题。总书记也曾指出,我国推进城镇化不可避免的需要占领土地,但过去我们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张过快,2000年至2012年增长了约70%,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大幅下降,脱离了人多地少的国情。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国土开发更加强调质量。总书记曾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后城镇建设用地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十三五及国土规划纲要对此均有具体安排。十三五规划强调“合理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增加生态空间。推动优化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优化空间开发结构,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017年国土纲要则进一步要求“科学推进国土集聚开发、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进一步优化开发格局、提升开发质量、规范开发秩序”。 提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国土纲要》提出远期目标,到2030年,国土开发强度控制在4.62%以内,城镇与农村建设用地面积之比调整为3.9∶6.1左右。 新增建设用地与国土开发强度存在勾稽关系,其计算方法如下: 新增建设用地面积 = 期末建设用地面积 – 起初建设用地面积 国土开发强度 = 建设用地总量 / 全国行政区域面积 城乡建设用地之比 = 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 农村建设用地面积 考虑国土开发强度与新增建设用地的关系,我们建议,十四五规划目标可以是,新增建设用地规模2736亿亩,比十三五环比减少520亿亩,国土开发强度达到4.43。2020年至2030年共新增建设用地规模5475亿亩,2030年国土开发强度达到4.62。 此外,我们建议城镇与乡村建设用地之比也可以纳入十四五规划目标,2018年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司司长江华安发文表示“2009年~2018年,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从38585万亩增至43863万亩,增长了13.68%;农村建设用地从2.77亿亩增至2.92亿亩,增长了5.22%。”据此,笔者估算2018年我国城镇与乡村建设用地之比为3.3:6.7,结合《国土纲要》的远期目标,我们建议城镇与乡村建设用地之比的十四五规划目标可以是3.7:6.3左右。 节能减排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成为政策核心,增长方式向可持续、集约化、高质量方向发展,节能减排、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成为重要目标。 十九大强调“推进绿色发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十三五规划也将节能减排设为重要的规划目标,要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实施锅炉(窑炉)、照明、电机系统升级改造及余热暖民等重点工程。大力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开展重大技术示范。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和节能自愿活动,推动能源管理体系、计量体系和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开展能源评审和绩效评价。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和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 十三五规划主要从四大指标进行判断:单位GDP能耗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单位GDP能耗=能源消耗量/GDP。随着我国经不断发展,单位GDP能耗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很难进一步大幅下行,经济增长需要一定规模的能耗支撑,十三五规划要求单位GDP能耗下降-15%,我们预计能耗总值增加较慢,略低于名义GDP增速,我们建议十四五规划大概率将单位GDP能耗设置在-10%。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十三五规划要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在2020年达到15%,事实上我国在2019年已经达到了15.3%,根据我国履行的国际公约——需要在2030年达到20%以上,我们建议按十三五规划的提升增速,十四五规划时期大概率可以提前完成目标,如果适当降速也可以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的十四五规划目标设置为18%。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方式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名义GDP的比值。2015年我国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根据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国际责任担当,中国确定了到 2030 年的自主行动目标: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目前,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已经完成了提前完成了2030年的目标,只要在2030年以内,单位GDP二氧化碳比率不会进一步增长就可以履行国际公约,因此我们建议十四五规划可以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的目标设立为0。 环境保护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十九大报告明确表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十三五规划则从五个方面予以布局:1、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能源节约、节水型社会建设、土地集约化利用、矿产资源集约等。2、加大环境综合治理能力,推进污染防护行动计划实施,推进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减排等。3、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扩大生态产品供给,维护生物多样性。4、健全生态保障机制。5、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政策的连续性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十四五规划仍将对环保较为重视,核心规划目标可以使生态改善、水质治理、空气治理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具体的指标涉及森林覆盖率、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等等。 森林覆盖率 十九大要求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强调要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十三五规划要求“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保护培育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是反映生态保护的重要指标。森林覆盖率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率,是反映一个国家 (或地区) 森林资源和林地占有的实际水平的重要指标。木材蓄积量亦称森林蓄积量、木材蓄积或蓄积量。即一定面积森林中现存各种活立木的材积总量。测定中常以某类型有林地单位面积上活立木材积之和乘以该类型总面积得此类型的森林蓄积量,各类型森林蓄积量之和为统计单位的森林总蓄积量。 森林覆盖率方面,截至2019年,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2.96%,2020年达到十三五规定的23.04%几无问题,根据2017年《国土纲要》的安排,2030年森林覆盖率需达到24%,我们建议十四五规划大概率将2025年森林覆盖率目标设定在23.5%左右。 森林蓄积量方面,2015年我国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根据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国际责任担当,中国确定了到 2030 年的自主行动目标: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2005年森林蓄积量为124.6亿立方米,则2030年需达到169.6亿立方米。截至2018年,我国已经拥有175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量,未来10年只要保障生态平衡,不出现森林蓄积量大幅下降便可完成任务,因此,我们建议十四五规划的森林蓄积量不低于175亿立方米。 空气治理 空气治理是我国环保的重要任务之一。十九大提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十三五规划则要求“制定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计划,严格落实约束性指标,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25%,加大重点地区细颗粒物污染治理力度。构建机动车船和燃料油环保达标监管体系。提高城市燃气化率。强化道路、施工等扬尘监管,禁止秸秆露天焚烧。” 针对空气治理,十三五规划提出两项重要指标,分别是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我们建议,十四五规划期间这两项指标仍将继续沿用。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是指:在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优良空气天数占全部天数的比例。我国根据空气污染指数情况计算空气优良天数比率,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方法,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质量状况与空气污染。 十三五目标要求2020年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2019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已经达到82,受益于疫情带来的公共卫生改善和排污降低,2020年上半年已经达到85。我们以2019年数据为基础,假设截至2025年,优良天数比例在70%以下的城市提升10个百分点,优良天数比例在70%至80%之间的提升7个百分点,则预计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在85%以上压力不大,若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高空气治理要求,将该指标提高到87%,大概率也可以实现。 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是指:未达标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中,PM2.5的年平均值下降幅度,其中,未达标是指PM2.5年度均值在35以上。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视,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PM2.5浓度逐年下降。根据我们对超过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PM2.5浓度数据计算,2015年至2019年,未达标城市的年均浓度分别为60.19、51.81、52.52、49.39和48.51。 展望十四五,由于达标线为35,部分未达标城市PM2.5控制在年均35以内时,就将被剔除统计样本,因此考虑样本调整的因素和十三五期间空气治理的经验,我们建议十四五规划可以将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目标设定为-10%。(十四五规划期间,年均浓度在60以上的城市,下降20点;年均浓度在50至60的城市,下降12点。年均浓度在40至50的,下降7个点。年均浓度在35至40的,下降5个点。) 水资源治理 除了森林保护、大气治理外,水资源治理也是我国环保的重要工作内容。 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十三五规划则强调“加强重点流域、海域综合治理,严格保护良好水体和饮用水水源,加强水质较差湖泊综合治理与改善。推进水功能区分区管理,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综合防治。”为更好的反映水资源治理的情况,十三五规划提出两项重要指标,分别是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和劣V类水体比例。 我国主要依据中国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一、地下水水质量分类是: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二、地表水水质量分类是: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2015年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和劣V类水体比例为66和9.7,十三五规划目标要求好于III类水体比例和劣V类水体比例2020年需达到70以上和5以下,事实上,我国在2019年已经分别达到了74.9和3.4。2020年上半年,受益于疫情带来的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生产受阻带来的污染排放降低,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和劣V类水体比例已经达到80.1和1.1,由于该项数据具有较大波动性,我们建议十四五规划目标设立为,2025年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和劣V类水体比例为80以上和小于3。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情况 改革开放至今,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粗矿式的发展模式也造成了较大程度的污染,为实现绿色发展,防治污染、节能减排成为重要工作任务,也成为三大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三五规划强调构建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协调联动机制,削减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并针对性提出要降低四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分别是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目标方面,化学需氧量、氨氮要求每年降低2%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每年降低3%。 由于排放量数据较难获取,我们整理了2012年至2019年的相关部门政府官员的发言,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9年每年均完成了相应的减排任务。考虑节能减排的必要性和包容性增长的客观要求,十四五规划中我们建议仍保留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减排目标,与单位GDP能耗等数据相似,由于我国经济不断增长,一定的经济规模必然需要一定体量的污染物排放,不断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不符合实践经验。 因此,我们建议十四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目标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年均降低1-2%,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则年均降低2-3%。 循环经济 我们建议十四五可以将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提升。日本的经济发展战略对我国有重要参考意义,20世纪70年起,日本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旷式的增长方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开始强调资源集约、环境保护等绿色发展经验,梳理日本的绿色增长方式、1962至2008的六次全国国土开发计划,我们发现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演进,循环经济逐步成为重点任务。事实上,我国也再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力求进一步实现社会的绿色转型。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循环发展引领行动>;的通知》,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做出统一安排和整体部署,提出了一系列综合和专项指标,旨在推动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城镇循环发展体系基本建立、新的资源战略保障体系基本构建和绿色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考虑十三五规划奠定的良好基础、我国绿色发展的未来演进历程和循环经济的重要性逐步提升,我们建议,十四五规划有可以将主要资源产出率、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纳入目标。 主要资源产出率 主要资源产出率是国内生产总值与主要资源实物消费量的比值,可以反映出单位实物消费量带来的产值,这一比值越高,则说明资源的利用效率越高,其计算公式为: 主要资源产出率(元/吨)=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不变价)/ 主要资源实物消费量(亿吨) 其中主要资源包括: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钢铁资源、有色金属资源(铜、铝、铅、锌、镍)、非金属资源(石灰石、磷、硫)、生物质资源(木材、谷物)等,具体计算方式为: 主要资源实物消费量=化石能源+钢铁资源+有色金属资源+非金属资源+生物质资源 每项资源实物消费量的测算,国家层面主要是采用表观消费法测算,省域层面的资源实物消费量可采用统计或测算的方法获得,具体统计报表和测算方法适时加载。 201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为5996元/吨,十三五期间目标达到6893元/吨,考虑边际效率递减因素的扰动,我们建议十四五目标可以为7582.3元/吨左右。 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 主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是一个集成加权指标,主要废弃物包含农作物秸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再生资源、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具体计算方式为: 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1/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1/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5*主要再生资源回收率(%)+1/5*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率(%)+ 1/5*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率(%) 各个分项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如下: 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是指:秸秆肥料化(含还田)、饲料化、食用菌基料化、燃料化、工业原料化利用总量与秸秆产生量的比值。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重量÷秸秆产生总重量×100% 2、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包括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的百分率。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当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100% 3、主要再生资源回收率是指废钢铁、废有色金属(铜、铝、铅、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报废汽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七类主要再生资源回收量与产生量的比值。 主要再生资源回收率(%)=各类再生资源回收量÷各类再生资源产生量(权重均为1/7)×100% 4、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率是指城市建成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总量占产生量的比率。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的渣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不含弃土) 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率(%)=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量÷建筑垃圾产生总量×100% 5、城市建成区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总量占产生量的比率。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率(%)=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总量÷餐厨废弃物产生量×100%;餐厨废弃物产生量可用城市建成区常住人口×0.14千克/日进行估算。 结合十三五期间的表现,我们建议十四五规划可以将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的目标定为61.4,较2020年环比上升6.8个百分点。 十四五防控风险规划目标 2017年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三大攻坚战首次提出,此后各项会议持续强调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性,201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我们建议除了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等指标设定,十四五期间应更关注防控风险,设置相关预期性指标。除了宏观杠杆率外,保粮食能源安全居于“六保”之列,建议重点关注。 宏观杠杆率 宏观杠杆率是衡量我国经济总体债务水平的核心指标,是指实体经济总债务规模与GDP的比值,具体细分为居民部门、政府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目前我国宏观杠杆率已经位居全球较高水平,这意味着国民经济债务水平过高,可能成为一项“灰犀牛”风险因素,构成经济不稳定性。目前有三个数据来源,分别是BIS、社科院测算及我国央行发布,其中BIS发布的数据序列最长、定期发布,也更具国际可比性,与我国央行发布数据相差也不大,建议十四五规划以此为准设定目标。 受金融危机后逆周期政策影响,2009年我国杠杆率大幅上行,当年相比2008年涨幅达36.1个百分点,此后持续波动上行,2019年末达到259%。据我国央行披露,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我国宏观杠杆率提升了14.5个百分点,假设BIS口径数值也提升相同幅度,则截至一季度末已上行至273.2%,今年逆周期政策发力,经我们测算,预计至年底杠杆率约为280%,十四五期间建议目标设定为280%,维持杠杆率基本稳定。 粮食安全: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谷物自给率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粮食安全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后各项会议工作也持续强调粮食安全重要性。2015年1月,国务院出台首部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的文件《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及“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坚持数量质量并重”,高度重视我国粮食安全。2019年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这是继1996年后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二部粮食白皮书,2020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及六保,保粮食能源安全为位列其中。我们建议十四五期间设置粮食安全指标,可以选取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谷物自给率。 人均粮食占有量(产量)即粮食总产量除以总人口,其中,粮食总产量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日历年度内生产的全部粮食数量。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波动上行,2015年峰值达到481.8公斤,相比2003年的底部数值362.2公斤,累计涨幅达到33%,近几年该数据在高位进入平台震荡期并有小幅回落,2019年降至474.9公斤,但仍显著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我们预计2020年仍可维持在475公斤位置。 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食品消费升级,粮食需求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保持刚性增长,粮食生产供给又面临耕地和水资源硬约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国外进口不确定性增加等挑战,未来粮食供需还将长期处于紧平衡。十四五期间将继续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供给保障能力,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底线,我们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建议十四五目标为480公斤。 粮食自给率是一项评估国家粮食自给程度的指标,即当年粮食产量占当年粮食消费量的比重,常用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我国常使用谷物自给率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自给率在100%以上,就是完全自给;在95%—100%之间,属于基本自给;在90%—95%之间,是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一旦小于90%,粮食供求的风险就会增大。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三大谷物中,稻谷、小麦自给率超过100%,玉米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建议十四五期间维持谷物自给率目标为95%上方。 能源安全:能源自给率能源安全:能源自给率 作为“六保”之一,保障能源安全不仅是短期目标,也是使我国在大国博弈中占据主动地位的关键一环。能源安全更重要的是国家能源对外依存可控,我国的能源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石油和天然气两个品种上。我们用能源自给率度量能源安全,即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随着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1985年以来,我国能源自给率波动下行,1985年为111.6%,2019年降至81.7%,其中,2016和2017年已经降至80%以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对能源安全保障要求“十三五”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我们认为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难度不大。 近年来,我国逐步布局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步伐、提高石油储备水平以提升能源安全,我们建议十四五规划对能源自给率目标设定为85%左右,随着能源战略的深化,对能源安全较十三五期间提出更高的要求。 风险提示 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疫情再次爆发;中美摩擦超预期变化
房慧 8月26日上午,大发地产(06111.HK)以线上方式举行了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 大发地产董事会主席葛一暘,大发地产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廖鲁江,大发地产首席财务官兼高级副总裁罗俊 ,大发地产首席运营官兼高级副总裁冷俊峰,大发地产上市公司首席财务官兼副总裁黄展鸿出席了会议现场,并答投资者和媒体提问。 廖鲁江对大发地产下半年的发展做了展望,他表示有信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信心来源于多方面: 下半年公司计划总可售货值约318亿元,货源充足; 可售资源主要位于长三角深耕区域,主要集中在温州、苏州、宁波、南京、无锡、成都等新一线及二线城市,市场长期看好; 此外,去年至今,大发地产还积极开拓线上营销渠道,灵活配合传统营销巩固销售模式,为业绩实现提供了保证。
顶固集创8月19日午间公告披露,公司拟通过参与认购珠海保资碧投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保资碧投SPV”)份额,从而间接投资保利资本、碧桂园创投作为普通合伙人,保利资本作为基金管理人的“保碧产业链赋能基金”。保资碧投SPV目标认缴出资总额为不超过人民币10亿元,其中公司作为其有限合伙人出资5000万元。截止到公告日,保资碧投SPV认缴总额8.3亿元;保碧产业链赋能基金拟首期规模15亿元。 公司表示,本次对外投资,属于产业型战略投资,是公司拓展思路、产业链合作创新的探索和尝试。各合伙人、基金未来拟投资目标均计划布局于地产产业链生态圈优质企业,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整合利用优势资源,产业互动、拓展头部客户、行业资源,为公司主业发展提供支持,提高综合竞争力,符合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
作为投资的风向标之一,百亿级私募持仓情况始终备受投资者关注。据统计,截至8月17日,包括重阳投资、高毅资产、淡水泉等在内的11家百亿级私募机构,出现在31家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合计持股市值超过50亿元。从调仓路径看,多家百亿级私募二季度对化工板块颇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