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世缘(603369)1月13日晚披露了《五年战略规划纲要(2021~2025)》,公司随即收到了上交所下发的问询函。 2月1晚,今世缘披露了对上交所问询函的回复。今世缘在回复函中称,公司制定未来五年战略目标,是公司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努力方向,不一定能够实现,更不代表业绩承诺。 首批开工1.6万吨产能 回溯前情,今世缘在1月13日晚间披露了《五年战略规划纲要(2021~2025)》称,到2025年努力实现营收过百亿(争取150亿元)。为开好局、起好步,2021年营收目标59亿元左右,争取66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自2015年至2019年,今世缘营业收入从24.25亿元增长到48.74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1.95亿元。 毫无疑问,今世缘关于2025年营收超过100亿元,争取150亿元等预计经营业绩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但公司在披露上述预测性信息时,未提供充分、客观的事实依据与预测基础。 有鉴于此,上交所在此前的问询函当中要求今世缘结合历史和预计产能利用率情况、产销率、厂房、设备、人员配备情况,所在行业发展趋势、自身技术、竞争优势以及经营结果的实现路径等方面补充披露上述预测性信息的依据并充分提示风险。 2月1日晚,今世缘在对上交所的回复函中介绍,公司目前原酒库存9万吨左右。现有酿酒产能2.7万吨(厂房设备配套完整且全部为自有),2018~2020年总产量分别为1.9万吨、2.2万吨、2.5万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0%、81%和93%,预计未来五年产能利用率95%;2018~2020年原酒使用量1.8万吨、2.1万吨、2.1万吨,产销率分别为95%、95%、84%。公司规划未来五年陆续新建产能3.8万吨。该项目已在政府相关部门备案,没有政策性障碍,目前已委托专业机构做可行性研究。预计2021年首批开工1.6万吨产能,2024年上半年建成投产,2026年全部建成投产。 今世缘预计目前基酒库存、现有产能及新建产能可以支撑“十四五”销售目标及更长远销售需求。如公司新增产能不及预期,将对公司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目标不代表业绩承诺 在谈及行业发展趋势时,今世缘表示,2015年至2019年白酒行业实际收入增长1.04%,复合增长率0.25%。行业协会预测行业“十四五”营收增幅6.3%左右。同时,白酒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新趋势,例如,行业的分化在进一步加大、次高端白酒持续增长、酱香酒呈现爆发增长等。 据介绍,今世缘营业收入在白酒上市企业中从2016年第十位上升到2019年第八位。据《中国白酒企业竞争力指数报告(2019)》显示,今世缘位列竞争榜第七。公司“十三五”期间营收增长110%(其中2020年受突发疫情影响公司上半年同比上年同期下降4.65%,下半年同比上年同期增长20.5%)。 相关数据显示,白酒上市公司2015-2019期间营收增长112%。今世缘认为自身次高端白酒占比60%以上,将享受次高端市场持续扩容的红利,酱香酒热也有利于公司清雅酱香型新产品的推广,行业协会预测未来五年行业景气度回升,公司争取进一步提升行业竞争力。 此外,今世缘也表示,公司按照未来五年100亿元目标推算出年平均增速为15%左右。为开好头、起好步,确定2021年收入目标为59亿元。同时,公司2020年的基数较低,公司希望乐观情况下可以接近2019年30%的增速,故制定66亿元的争取目标。 今世缘称,公司在制定目标过程中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并不严谨,同时目标的实现更大程度上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环境(包括总量与次高端市场增长、同行业竞争等)、公司的资源禀赋与决策有效性(市场结构、新产品结构、基酒产能与储备、资金储备、营销投入、内部营销工作组织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公司营收目标实现不了。 今世缘提醒说,战略目标只是公司的追求,并不一定能够实现,更不代表业绩承诺。 多方面提示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今世缘在问询函的回复当中,还特意从宏观经济波动、消费环境变化等5个方面进行了风险提示。今世缘称,宏观经济环境直接影响居民消费能力,间接影响白酒消费需求。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宏观经济走向具有不确定性。 新冠肺炎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较大且可能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对需求总量与结构、消费场景和消费习惯影响较大。该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公司销售规模增速放缓甚至下滑,从而影响目标实现。 据介绍,今世缘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内营收占比分别为94.63%、93.62%和93.24%。如果江苏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导致在江苏市场份额下降,将影响目标实现。 今世缘规划江苏省外市场占比一直在6%左右,公司规划了较高的提升目标,但市场开拓受多方面影响,如省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将对公司的经营目标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今世缘的营销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的科学性和组织落实情况,如果公司出现营销决策失误或组织落实不力,将对公司的经营目标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今世缘还表示,控股股东今世缘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公司在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从公告日起的未来六个月内,上述主体均无股份减持计划。
预测2021年不设具体GDP目标 时代周报:今年支撑中国经济强力反弹的因素有哪些? 刘元春:四大因素支撑2021年中国经济常态化: 首先,中国经济复苏已经进入稳定轨道,内生复苏的力量已经出现。其中,企业利润已呈现正增长。2020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071.1亿元,同比增长20.1%,增速比11月份加快4.6个百分点;财政增长实现正增长;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1%;三大主体收入的正增长,决定了附属的内生动力。 其次,宏观政策不进行急转弯,此前一系列政策实施的效果将持续显现。同时,扩内需的政策会进一步出台,将支撑有效需求的提升。 第三,全球疫情的控制会使全球经济得到复苏,从而使中国经济外部环境得到常态化的支持; 最后,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布局之年,按照新发展格局来进行布局,会产生比较强劲的拉动效应。 时代周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设定GDP增长目标,2021年会设定具体的GDP增长目标吗? 刘元春:首先,不设定GDP增长目标不等于没有目标;第二,我国现在进行高质量发展,对于速度性的指标要有所弱化,要综合平衡质量、效益、速度、可持续性和安全等综合性指标。不过,速度依然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全面强调增长速度,但不等于说政府工作报告和实际工作不会强化增长速度的一些底线指标。 2019年GDP增速设定的是区间目标,去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原因,未设定明确的GDP增速目标。我们认为,2021年不会对GDP增速提出具体目标,但会强化底线管理,比如规定增速不能低于多少。此前疫情令经济增速下滑,考虑到基数因素,叠加疫情超常态政策向常态化政策的转变,按照疫情前的增长趋势,2021年,中国各类宏观经济参数将全面反弹。我们预计,今年的GDP增速会超出大家的预期,显著高于疫前水平。 2020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按我们目前的测算,2021年正常的经济增速应该在8%以上:第一季度增速预计达到11.4%,第四季度下滑到5.4%左右,呈现“总体偏高、逐季回落”的基本走势。如果今年GDP增速低于6%,整个经济复苏的进程就达不到预期,中国经济也很难在今年持续政策的作用下步入常态化区间。 时代周报:“十四五”期间会不会设立具体的GDP增速目标?设定为多少比较合理? 刘元春:第一,从增速目标来讲,未来五年,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稳定地跨越12,375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值;第二,根据中国的改革和结构调整进程,测算未来的潜在增速。这几项速度折合一下,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剔除今年的经济增速,中国经济增速平均在5.5-6%之间。但如果考虑到今年的经济增速(由于去年的基数因素)会有过高表现,应该在6%左右就挺好。 宏观调控不能从唯GDP转向唯就业、唯通胀 时代周报:近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提出,从今年开始应该永久性取消GDP增长目标,而把稳定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政策最主要的目标。目前来看,你不赞同这种观点? 刘元春:对。即使是欧美国家,如何确定宏观调控目标、如何管理宏观调控目标,自2008年以来都存在很大争议。 过去美联储主要是盯住单一目标即通胀目标值,认为只要通货膨胀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和就业率就会处于很好的区间。这是单一目标、单一规则。但实际上,金融危机以后,欧美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就是说通货膨胀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异。只监控通货膨胀,很难监控到就业水平和GDP水平。这意味着,传统的宏观变量之间的稳定关系,在目前这种大调整、大改革、大冲突时代,已经不再适用了。 目前整个世界最基本的发展趋向,是要从过去的单一目标、单一规则、单一工具这样一种理想的宏观调控模式向一种多元目标、相机决策、多种规则的框架进行转变。中国同样面临这种情况。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上来了,其他参数都好办。发展到现在,中国处于结构性调整时代,宏观调控的目标不能再局限于单一指标,而应该采取多元指标和多元工具。所以中国的宏观调控目标,就不能从过去的唯GDP转向唯就业、唯通胀的目标上来,必须多元化,并且是多途径的。 更具体的原因在于,第一,中国目前的就业数据很不完整。城镇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都没有将农民工的失业问题纳入其中;第二,中国的就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异。大量的零工就业、弹性就业,导致传统的就业统计口径,很难对新就业形态、新就业模式进行统计。如果用一个错误的就业指标来指导中国经济,可能比唯GDP带来的问题还要大;第三,就业与GDP增长、与通胀水平之间的线性关系被打破。就业与居民收入、企业利润、政府财政之间的关系也是非线性的。实施对几大经济主体、市场主体运行情况的监控,只简单监控就业,也是不充分的。 时代周报;多元化的宏观经济管理指标,应该怎么设定? 刘元春:首先,要有底线管理的目标值,比如就业和风险指标。就业维系民生、维系收入、维系市场运行,要强化就业指标的重要性,作为底线管理的重要参数之一;此外,设定区间目标,包括GDP、通胀的区间管理。 这几个目标都需要,不是简单地要不要谁的问题。现在的宏观经济管理要从过去的常态化、稳态化运行,向大改革、大调整、大冲突时代的运行进行转变,更多地强调底线思维,在设定底线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再进行区间管理。 货币政策逐步转向常态化 时代周报:近期一线城市的楼市调控政策频出,这意味着什么? 刘元春:这是普遍现象,现在全球都面临着“脱实向虚”的压力。面临疫情和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大家对于未来的增长前景并不是很乐观。相比之下,金融和房地产的整体收益率还不错。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肯定要强化监管。在楼市采取三道红线,根据不同银行的资产规模及机构类型,分成五档对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进行管理,限制流动性向特定部门流动,从而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因此,货币政策所遵循原则就是:没有项目,就不会进行相应的流动性支持。 最近一些流动性偏紧的趋势,是国家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脱实向虚”趋势所采取的、定向化的举措。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急转弯。 时代周报:1月26日,“地量级”逆回购叠加货币政策委员发声,市场利率显著上升,不少人士开始担忧货币政策趋紧。这些是货币政策的拐点信号吗? 刘元春:2020年的货币政策,在5月份两会之后,操作都是非常宽松的。除了降准降息,更重要的是,在名义GDP增速很低时,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 9月末广义货币(M2)增长达到10.9%已经很宽松了。 尤其在去年三季度,投放得相对较多,四季度名义GDP增长6.5%,货币供应量适度向名义GDP增速靠拢,在四季度和今年1月份做出一些相对调整,这是很正常的操作,是稳健货币政策的回归。我们不可能延续去年三季度持续扩张的状态。 时代周报:央行行长易纲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将继续支持经济,中国不会过早退出支持政策。从近期央行释放的诸多信号来看,货币政策“不急转弯”。但这是不是也意味着政策转弯已成定局? 刘元春:是的,在经济增速开始趋于正常时,货币政策继续像2020年三季度那样宽松肯定是不正常的,对经济发展也不利。“不急转弯”意味着不会在短期内实施过度甚至全面转向的调控。 现在货币政策的定位,第一要持续支持经济复苏;第二在支持复苏的基础上,要从去年超常规的政策,向常态化逐步转向。特别是在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复苏、2020年四季度呈现加速状态、今年1月份的先行指标还在持续上扬的情况下,资金投入手段和投入量都要进行调整。 货币政策已开始调整 时代周报:目前,货币政策是不是已经开始转弯了? 刘元春:对,已经做出一些调整了。第一,结构性上,对房地产行业的流动性进行全面收紧,避免中国经济出现脱实向虚的状况;第二,一些超常规的做法在逐步进行调整和回收;第三,整个信贷和货币投放的速度开始进行微调。 时代周报:货币政策转弯要注意什么?应有哪些配套政策稳定市场担忧? 刘元春:首先,国家会进行预期引导。比如易纲行长重申,货币政策不会过早退出,还在支持中国经济的复苏。这是货币政策最基本的功能,定位明确。 其次,实体经济相关项目,会得到持续、全面的支持。特别是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通过直达和普惠的模式持续进行; 最后,对房地产的管控和流动性政策的调整,会产生普遍收紧的预期,但这实际上被过度解读了。 时代周报:货币政策逐步缓慢转弯,是不是意味着整年不会出现大的调整? 刘元春:目前简单来说,货币政策的定位就是国家所提的“稳健”。但实际上稳健的内涵非常丰富,不能简单化它要朝哪个方向进行,只是说它在什么样的框架中来进行决策。 第一,货币政策本身不是规则性调整,处于相机决策的状况; 第二,由于经济复苏依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基础不是很扎实,货币政策未来的调控幅度和路径,要根据复苏的进程决定;如果复苏进程非常顺畅,货币政策将会从过去总量相对偏宽松,回到真正适宜的状况; 第三,货币政策将会配合财政政策和一些大型项目,进行相应的总量和结构形式的变化。 实际上,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幅度会有所调整和收缩,但不是太大,并不像市场人士所解读的,会出现过度的调整。原因很简单,2020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1%,信贷增速12.8%,社融规模13.3%。预计2021年,这些数据都会分别回落至10-11%左右。 2021年社融增速在10%左右 时代周报:如果今年GDP增速在8%以上,是否需要保持去年的赤字率和发债规模? 刘元春:2021年,整体宏观政策要保持相对的连续性,但是会从过去超常规的操作模式,向常规偏扩张的方向逐步转变。 一方面,赤字率要从2020年3.6%以上的规模收缩到3.1%左右。不可能出现大幅度的收缩,但也不能再坚持去年抗疫纾困的超常规规模; 另一方面,发债在保持规模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有所收缩。一方面保证去年5月份以来所布局的一些重大工程和项目的连续性,同时为“十四五”开局做好铺垫。 时代周报:地方债的规模大概会收缩为多少? 刘元春:未来三年(2021年-2023年)会进入还债高峰期。地方债和专项债相当一部分要用于还本付息,这是测算的基准。另外还要考虑到一些重点项目和工程的布局。预计2021年专项债规模在3万多亿,保持去年的规模水平相对稳定,但不再增长。 目前信贷、专项债和各种融资规模已经比较确定,要保持宏观杠杆率的相对稳定,那么社会融资总额除以名义GDP的比值应该相对稳定,这样倒算出来就很简单:2021年社融增速在10%左右。 本文刊发于时代周报
每经记者 周程程 北京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廖 丹 12月22日,国新办就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以高水平保护促进绿色发展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表示,“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超额圆满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重要成效,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已经提前超额完成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庄国泰表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认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面临的严峻挑战。 庄国泰指出,总的来看,我国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最突出的是“三个没有根本改变”,即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污染排放和生态保护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保任重道远。 庄国泰表示,下一步,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标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等远景目标,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方向,坚持以降碳为总抓手,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并实现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协同增效。 庄国泰强调,大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全球新型肺炎疫情实时查询
经济增长目标在我国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宏观调控本身,而是已经深刻内嵌到了国家治理体系之中。例如,在国家远景战略和五年规划制定、财政预算和货币金融管理、宏观债务管理与金融风险防范、区域竞争与官员选拔等诸多领域,经济增长速度都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指标。 对于后发国家而言,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是一种虽简单、但易行的宏观调控工具。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史充分证明了其行之有效。笔者在与发达国家学者的交流中常常发现,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并非不想把GDP增长作为目标,而是对于这些已经处于或接近“经济增长前沿”的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增速已经很低、波动也相对不敏感,因而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参考意义变得有限。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我国当前的人均GDP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距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是典型的“追赶型经济体”。因此,一方面,经济增长仍然是国家各方面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前提;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目标管理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仍然能够做到基本有效。 (1)未来宏观经济管理指标将更多反映“质量”与“效益” 诚然,GDP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存在缺陷和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经济跟踪监测与宏观经济管理中需要纳入更多反映“经济发展质量”与“经济发展效益”的指标,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碳排放与生态环境质量、人民生活便利度幸福度、社会保障覆盖广度与深度等。 目前,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在内的若干研究团队正在朝着这一方向展开课题研究,尝试提出适合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指标目标体系。但不论在哪种方案中,GDP指标都仍然是一个关键性指标。 (2)调查失业率等指标尚无法替代GDP增速的作用 调查失业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等指标虽然被认为更市场化、与市场运行景气度联系更紧密,在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实践中被广泛采用;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的特殊性,这些指标尚难以替代GDP增速的作用。 例如,因为超过2亿农民工群体未被有效纳入“调查失业率”统计口径,因而调查失业率指标反映劳动力市场景气度的能力难言完整,有时甚至可能出现系统性偏差。再如,由于住房等资产价格与CPI长期大幅偏离、猪肉价格周期“绑架”CPI、通胀高度结构化、通胀预期分化等因素,因而单独CPI等价格指标也不足以精准把握宏观经济景气度变化。 (3)GDP增速未来仍将是宏观调控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参考 总而言之,在更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之前,不宜放弃GDP增速目标。否则,一是可能让涉及诸多部门的宏观经济管理“失锚”,增加协调困难,容易引发部门间冲突;二是可能滋生部分地方官员的懈怠情绪,出现越往基层越淡化经济增长的错误倾向。事实上,这两个弊端近年来已经出现了苗头,值得引起重视。 在具体操作中,国家层面可根据经济周期节点差异和宏观调控需要,对外选择公布或者不公布GDP预期目标。2020年,在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国内外经济形势面临极大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在五月份召开的两会上选择不对外公布GDP增速目标。 2021年和2022年,受疫情和基期因素的影响,一些经济指标仍将面临非常规波动,其所表征的真实经济含义可能复杂而隐晦。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也建议今明两年全国层面不对外正式公开GDP增速目标。 但必须明确的是:不对外公布GDP增速目标并不代表没有GDP增速目标,更不代表GDP增长不重要。实际上,预算赤字率等指标的背后,仍将隐含一定的GDP增速目标。专业人士对此都心知肚明。而且,“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实现也都内涵着一定的经济增长要求,与GDP增速相关的一系列数量指标至少在未来15年内,仍将是宏观调控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参考。各级地方政府切不可因国家层面不公开GDP增速目标而在促进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有所懈怠。
编者按:尽管去年行业曾经悲观地预测:站在未来,去年可能是最好的一年。疫情的黑天鹅落下之时,行业也曾经悲观地喊出:失去的春天。我们依然看到在逆境中坚持产品品质的企业,看到营销人们从线下到线上的全面探索,看到了竞合出的未来,看到了在第二赛道不断探索的身影。劳动不仅光荣,更应该能致富。于是,整个行业收获了五年来最好的“金九银十”,在错过了一个春天的情况下,依然有企业提前一个月撞线全年业绩。欣喜之余,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看到在行业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的当下,有的问题迫在眉睫。已经接近公开报价的销售榜,“三条红线”尽踩的品牌房企们,被渠道绑架日益严重的销售,以及靠优化、卖资产活下去的“问题宝宝”,资本泡沫破裂的物管行业……在2020年最后一个月,北京商报新北京楼市周刊推出年终特别策划《拾问·2020》,回看整个行业。 受疫情影响,今年房地产市场普遍采取“后发制人”,尤其是在“金九银十”期间,各种促销手段更是层出不穷,但缺失将近一半的销售时间,众房企依然面临巨大的业绩压力。 年关将至,众房企前11月销售业绩陆续出炉,距离全年业绩目标还有多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房企年底是否能够“出线”。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在50家典型房企中,有41家公布了2020年业绩销售目标,其中有7家已经提前宣布完成了业绩销售目标。按照前11月销售数据测算,目前目标完成率在86%-100%的企业有28家,这些房企仍具备“出线”机会。但部分目标完成率不足八成的房企,大概率将“失约”全年业绩销售目标。 7家房企提前完成业绩目标 从前11月的销售情况来看,各大房企目标完成率已出现分化。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50家典型房企中,有41家公布了2020年业绩销售目标,其中已公布业绩目标的房企中,超八成房企的目标完成率在86%以上,恒大、金茂、时代中国、滨江集团(行情002244,诊股)、大发地产、越秀地产等6家房企在11月提前完成了全年业绩目标。 截至2020年11月,恒大、金茂、时代中国、滨江集团、大发地产、越秀地产的销售额分别为6786.6亿元、2003亿元、835.91亿元、1183.8亿元、263.03亿元、844.16亿元,目标完成率分别为104.41%、100.15%、101.57%、118.38%、108.69%、105.26%。 除此之外,目标完成率在86%-100%的企业有28家,分别是弘阳地产、龙光集团、禹洲集团、招商蛇口(行情001979,诊股)、中骏集团、雅居乐、宝龙地产、花样年、阳光城(行情000671,诊股)、华润置地、龙湖集团、中海地产、绿城中国、碧桂园、佳兆业、新力控股、正荣地产、金科股份(行情000656,诊股)、中梁控股、当代置业、新城控股(行情601155,诊股)、合景泰富、世茂集团、旭辉集团、融创中国、首开股份(行情600376,诊股)、中国奥园、融信中国。这些房企仍具备“出线”的机会,尤其是业绩目标完成率超过90%的房企。 其中,12月20日,中骏集团公开宣布,“截至12月20日,中骏集团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4由此,公开宣布完成业绩销售目标的房企增至7家。 除中骏集团外,弘阳地产、龙光集团、禹洲集团、招商蛇口、雅居乐、宝龙地产、花样年等业绩完成率都在95%以上,也可以说已经锁定了“出线”机会。 房企业绩表现,有人得意也有人失意。富力地产、佳源国际、首创置业以及建业地产等目标完成率甚至不足78%,按照目前的市场状况,这些房企大概率将无法完成全年业绩销售目标。 记者注意到,受疫情因素影响,首创置业于年初曾下调业绩销售目标至800亿元,但截至今年11月,首创置业仅完成601.1亿元销售额,年度目标完成率为75.14%。继2019年未完成全年业绩目标后,首创置业在今年或将继续“失约”。 调低业绩目标增幅 房地产市场在今年上半年“遇阻”,有将近一半的销售时间无法正常运行,各大房企面临巨大的业绩压力。下半年房地产销售加速修复,今年的“金九银十”更是给众房企创造了业绩冲刺的机会,11月这一强劲势头继续保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0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3%,增速比1-10月提高1.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达到14.9万亿元,同比增长7.2%,累计销售均价同比增长5.8%,全年累计均价涨幅连续4个月基本保持稳定。而从单月数据来看,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1.75亿平方米,销售额1.73万亿元,量价数据从7月起连续5个月刷新历史统计最高值。 “由于受到疫情冲击,今年房地产市场普遍采取‘后发制人’。”地产分析师严跃进分析称,从业绩目标完成情况来看,打折促销固然给房企业绩冲刺创造了机会,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今年各大房企在业绩目标设置时普遍趋于谨慎。 记者梳理发现,在所统计的35家房企中,业绩目标增速在20%以上的仅有8家,业绩目标增速处于10%—20的有12家,而业绩目标增速处于10%以下的有15家,其中不乏恒大、融创中国、龙湖集团等头部房企。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房企在今年不但压缩了业绩目标增速,更有甚者业绩目标增速为负值。例如,远洋集团2020年业绩销售目标设定为1300亿元,这与2019年的1400亿元相比,下调了7%左右;新城控股2020年业绩销售目标为2500亿元,较2019年2700亿元同样下调约7%。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虽然疫情给房地产销售带来重大影响,但从市场状态来看,房企降速发展是行业总体发展趋势,逐渐舍弃“唯规模论”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转而注重企业运行质量是龙头房企从去年就开始规划的发展方向。 业绩目标之外的“重心” “即使众房企下调了业绩目标,今年前11月的业绩完成情况,与去年相比仍有差距。”在同策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肖云祥看来,无法完成业绩目标的房企,未来将面临排名落后的风险,这对于融资、外拓都是负面影响;而完成业绩目标的房企也未必是赢家,各大房企要关注业绩目标之外的“重心”,盈利指标、回款率,则更能代表企业的“实力”。 肖云祥指出,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仍保持高压态势,在如此政策环境下,市场预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目前多家房企提出要做“有质量的增长”,其实就是在规模和实际收益之间寻求平衡,尤其是头部企业在规模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体量,行业格局很难发生大的变化,此时房企大多着眼于从提升盈利能力方面考虑。 同策研究院数据显示,在A股93家样本房企中,2020年三季度的平均销售毛利率为33.3%,2019年同期则为37.37%。从数量上来看,2020年三季度,有63家房企出现销售毛利率下降,而2019年同期仅有36家;H股方面,79家样本房企中,2020年中期销售毛利率是32.5%,2019年同期是35.2%。从数量上看,2020年中期,有53家房企出现销售毛利率下降,而2019年同期仅有37家。“结合政策、土地、市场因素,在一段时间内,盈利能力走低的趋势不会发生变化。”肖云祥称。 潘浩同样表示,在房地产行业以稳为主的发展趋势之下,黄金时代的高杠杆、高利润模式正在退出市场。2017年调控以来,行业平均毛利率的逐年下降就是最好的证明。从发展趋势上来看,未来包括土地、开发和人工成本在内的企业运营成本仍在上升通道上,但销售价格增速将逐渐收窄,行业利润率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是大势所趋。因此,众房企如何做到“高利润”,将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除盈利指标外,关注回款率在今年的房企业绩会上也多有提及,越来越多的房企把回款率作为展示企业“实力”的指标之一。据旭辉控股总裁林峰透露,“地产企业的造血能力比融资能力更重要,为了回款,旭辉专门成立了回款小组,以回款作为各项考核指标”。此外,绿城中国、阳光城和华夏幸福(行情600340,诊股)等多家房企也强调销售回款、提高现金回流速度。 “回归到行业层面,随着融资‘三道红线’的出台,回款率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在潘浩看来,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将更加注重安全,从长期来讲也属于行业健康发展的特征。在杠杆率下降的趋势下,回款率上升的情况只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