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上市首日的京东健康,绝对算得上港交所的明星股。 12月8日,京东健康正式登陆港交所,开盘价为94.5港元,较70.58港元的发行价上涨近34%,盘间更是一度涨幅达74.7%。中签一手,当天最高能赚2600多港元。 其上市次日股价表现虽不如首日亮眼,但盘中涨过120港元,最终收于112.2港元,总市值3508.59亿港元,较已上市6年的阿里健康高出近150亿,1050亿市值的平安好医生更是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作为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后浪,京东健康凭什么值这么多钱?从昨天到现在,不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而在众说纷纭间,居然还夹着这样一种论调: “京东健康是亏损的,但所有线下连锁药店市值加起来,都不敌京东健康。他(应该是它)为什么值钱呢?看看它的主营业务,药品只占30%,其它都是壮阳药、情趣用品、避孕套这类的,天然适合网购啊!” ——直指京东健康是靠壮阳药、避孕套撑起3000亿市值的。 这就很可笑了。 壮阳药、避孕套撑起3000亿市值? 第一个问题,京东健康是亏损的吗?从招股书来看,显然不是。 按照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指标,自2017年到今年上半年,京东健康经调整后的净利润分别为2.09亿元、2.48亿元、3.44亿元及3.71亿元。与同样在港交所上市、刚实现盈利的阿里健康和自2015年至今5年累计亏损近40亿元的平安好医生相比,其盈利能力都可以称得上强劲了。 同时,该观点提到,京东健康市值比所有线下连锁药店市值总和还高,靠的就是壮阳药、情趣用品、避孕套这类天然适合网购的产品。 的确,在京东健康的营收中,电商业务占了绝对的大头。其中,从2017年至今年上半年,药品销售收入占比虽然不断提升,但依然只占不到30%;另外超过70%的收入,则由非药产品构成。 数据来自京东健康招股书,虎嗅制图 但非药产品等于壮阳药、情趣用品、避孕套这些吗?显然不是。 首先一个明显的错误是,既然称作壮阳药,无论是西药还是中成药,都明明应该被划分到药品中去。譬如原研伟哥万艾可、国产伟哥金戈,这都是要拿到食药监局上市批准的。 另外,京东健康在招股书中说明,其所销售的非药产品包括保健产品、医疗用品及器械,后者又可细分为隐形眼镜、成人用品、计生用品、及康复和健康监测医疗设备,而情趣用品和避孕套又只是成人用品和计生用品下面更细分的品类。 京东健康线上药房产品分类 对此,京东健康方表示,具体到某一细分品类的GMV相关数据他们内部也并没有统计过,这样的说法毫无凭据。 再者来讲,投资者们真的会被避孕套和情趣用品煽动情绪吗? 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避孕套市场销量在100亿~200亿只之间,预计规模约18亿美元;据艾媒数据中心统计,2020年我国情趣用品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430.5亿元。 加起来不过2000亿的市场,就算增长再快,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也只能瓜分线上渠道份额的一部分,就能纷纷值超过3000亿港元?就很不合逻辑。 优势何在? 如今,电商业务仍占据京东健康收入的大头,但同阿里健康相似,京东健康的规划也是想打造一个线上健康服务的闭环。 目前来看,两家做法也十分相似:从最擅长的电商起家,随后消化流量,为用户提供线上问诊、慢病管理等医疗服务,这些服务又能反哺线上药房的营收。 理想很丰满,可两条腿走路离它们并不近。两家公司医药电商那条腿,已经开始大跨步了,而线上医疗服务也就才处于刚刚发育的阶段,且成长速度相比前者会慢得多。 但卖药就没技术含量吗? 起码相比于两类业务更为平衡、医疗属性更加突出的平安好医生来说,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的市值要高出一倍还多,足见医药电商业务的值钱之处。 而且短短几年间,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的营收已在今年陆续超过大型线下连锁药店。 由于阿里健康财报是以财年计,此处我们只对比京东健康电商业务与上市连锁药店集团中的龙头老百姓大药房同期营收情况。 数据来自京东健康招股书及老百姓大药房财报,虎嗅制图 由上图可见,京东健康的医药电商业务在今年上半年营收76.9亿元,高出老百姓大药房10亿元。且从营收增长情况来看,京东健康的扩张速度也要领先老百姓一大截。 老百姓大药房与京东健康线上药房营收同比涨幅对比 要知道,截至今年6月30日,老百姓大药房在全国已有5801家门店,其中4365家为直营。换言之,京东健康、阿里健康这样的头部电商平台,已经完全可以抵得过几千家药店的收入。而以目前实体药店面临的经营困境来看,药店们也在向医药电商平台靠拢,未来的想象空间只会更大。 同时,与“孪生哥哥”阿里健康相比,京东健康的财务数据要更好上一些。 一方面,从体量上看,京东健康更胜一筹。2017年至2019年,京东健康总收入分别为55.53亿元、81.69亿元、108.42亿元,而阿里健康2018财年至2020财年收入分别为24.43亿元、50.96亿元、95.96亿元。 另一方面,京东健康的盈利能力相对更强。2019年,京东健康经调整的期间净利润为3.44亿元,高于阿里健康2020财年的2.61亿元。 京东健康领先的原因,主要在于京东集团仓储、物流等供应链基础建设的支持。据京东健康CEO辛利军介绍,京东健康在全国共有11个药品仓及230多个其它仓库,这让其配送、尤其是同城配送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也正因如此,单从医药O2O业务来看,京东健康已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远超阿里健康2020财年披露的14个。 不过在用户体量上,京东健康仍要比阿里健康逊色不少。 京东健康招股书显示,其累计用户超过1.5亿,截至今年上半年的年活跃用户为7250万。但2020财年中,阿里健康的自营店加上天猫医药平台的年度活跃消费者有近2.5亿,遥遥领先于前者。 从营收增速来看,阿里健康也要优于京东健康。一个直观的数据是,两年间,阿里健康收入翻了近4倍,而京东健康只是接近翻番。 不难预见,急速扩张之中,医药电商的战况将在未来变得愈发胶着,结果难料。 在线诊疗赚钱不易 目前来看,医药电商撑得起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市值。但真正让投资者们心热的,还是互联网医疗的想象空间,尤其在今年疫情催生了大量的在线问诊需求之后。 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确因此获得了大批用户。 京东健康招股书显示,今年上半年,其在线医疗服务日均问诊量达到约9万次,是2019年同期的近6倍。今年初,阿里健康开通在线义诊后,巅峰时平均每小时有近3000人发起问诊。企鹅杏仁集团总裁马丁此前曾告诉虎嗅,1月20日~2月29日期间,平台新增用户46万,同比增长60%,且仍在持续稳定增长。 虽然线上诊疗正在走向普及化,但互联网平台真的能改变医疗吗?眼下来看,并不乐观。 从医疗属性更强的平安好医生身上,我们就能看出事情没这么简单。2019年,其在线医疗收入较2018年增长一倍,但8.58亿的收入也不过占整体营收的17%。相比之下,在医院端和医生端资源仍处于扩张初期的平台,处境只怕更艰难。 平安好医生2019年财报数据 问题很简单,像感冒这样的小毛病,大部分人可能直接选择自己吃药,甚至挺过去便罢了;大病还是得回归线下,在线问诊能解决的问题,最终也不过更像是预约挂号和导诊。而顶尖医院的号,患者依然还是免不了得找黄牛买。 而如果缺了在线问诊环节的支撑,后续的慢病管理等一系列线上医疗服务也难免成为泡影。 可以想见,若不能真正解决患者痛点,流量进来后,在线诊疗服务也很难将其变现。这不仅是对京东健康的考验,更是对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持续考验。
医疗渠道正在发生变革,线上渠道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京东健康以招股价上限70.58港元完成募资,昨日富途证券暗盘显示,京东健康上涨26.88%。如此受追捧,近期只有农夫山泉可以媲美。 京东健康发行后市值约为2207亿港元。在京东健康发行这段时间,阿里健康又涨了不少,昨日收盘市值达到3094亿港元。从营收和净利润数据看,京东健康表现更为出色。自从阿里2013年拿下港股一家壳公司,并将医药领域资产注入并更名为阿里健康,股价已涨了数十倍,投资者也同样有理由对京东健康抱有信心。 相对市值,目前两家公司无论营收还是净利润规模,都还比较小,其中阿里健康还处在长期亏损中,投资者看中的是长远回报。 网上销售药品有存在的现实必要。今年疫情期间,网上诊断和售药连通病人和医院,让病人得到及时治疗并减少了人体接触。有医药配送能力的京东健康业务爆发式增长,上半年营收增长76%。 很大一部分疾病是常见病和慢性病,病人知晓病因病情,在病情变化时再咨询医生,通常只需拿药即可,并不需要到医院占用医疗资源。未来随着5G推广和线上诊疗水平提高,一些只能在线下诊疗的项目也有可能移步线上。 好大夫、春雨等平台通过医生切入线上市场,提供医疗信息,而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则是通过渠道切入市场,利用电商渠道、物流优势,再和医院、医生合作,提供多元服务,投资者看好这些平台切入医疗服务带来的机会。 目前国内医药领域已经诞生若干家市值千亿级别公司,这些药企主要从事医药研发和制造,市场会给新药研发企业高估值,国际上已有不少千亿美元级别的医药公司。人们追求更美好更健康更长寿的生活,医药因此是个长期赛道。不过医药渠道的明星企业并不多,主要是因为医药销售专业性颇强,医药企业一般都有庞大的销售团队,通过各种营销方式争夺市场。现在政府对医疗器械和药品实施大规模集中采购,为了不被挤出市场,行业玩家被迫降价,销售有望向网上渠道转移。 网售处方药禁令放开后,网上渠道将容纳更多药品,为药企增加销售渠道提供了一个机会。另一方面,网络定价的透明化,最大程度挤压灰色地带,也有望为消费者节省资金,降低医疗成本。 从消费端来看,由于药品的特殊性,人们对品质要求较其他商品更高,所以更愿意相信大平台,对大平台的依赖会导致规模效应更强。这也是投资者追捧京东健康的主要原因。
“94.50港元!” 12月8日,京东健康(6618.HK)开盘价一公布,在喜气洋洋的京东健康上市庆祝仪式现场立时一阵欢呼,这个价格比70.58港元的每股发行价涨了33.89%!当日,该股股价一度突破120港元/股,最高上冲123.90港元/股,最终以110港元/股报收,收涨55.85%。 12月9日,京东健康股价再接再厉,报收112.20港元/股。以总股本31.27亿股计算,市值超过3500亿港元,成为港交所同领域上市企业中市值最高者。 京东健康CEO辛利军在上市庆祝仪式的致辞中称,“感谢刘强东先生,正是他的战略格局和超前眼光,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好、更踏实。” 卖药更要“卖健康” 自2019年5月份的A轮融资之后,京东健康的名字开始真正进入行业视野。但实际上,早在2014年2月,医药健康就作为京东的独立业务类目开始运营,经过6年多的经营后,京东健康已在营收上领先同行最先踏入百亿元大关。 京东健康发布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6亿元、82亿元、108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京东健康的收入已达132亿元。 零售药房业务占据京东健康总收入的大部分。京东健康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零售药房业务的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其总营收的88.4%、88.8%、87.0%、87.6%。京东自建物流体系与供应链体系运输药品的优势,以及拥有中药饮片供应链、药品冷链,以及药品或非药品批发等独有业务,都为这项业务占据主要营收提供了支撑。 京东健康同时也是上市互联网医疗上市企业中最快盈利并稳定增长的公司。招股书显示,虽然目前京东健康的在线医疗健康服务占总收入比重并不大,但收入额随着扩大线上平台、全渠道布局、在线医疗健康解决方案而不断增长。 “互联网医疗企业普遍存在靠卖药支撑营收的问题。”京东健康看懂App医疗健康行业分析师陈乔姗向记者介绍称,“即便是线下医院,卖药获得的收入也占很大比重。” 米内网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药品销售额实现17955亿元,同比增长4.8%。从三大药品销售终端的销售额来看,公立医院的终端市场份额最大,占比66.6%。 但京东健康的招股书显示,公司的收入并不主要依赖“卖药”,反而是非药产品的销售更受青睐。截至2017年-2019年,公司药品销售产生的商品收入分别占商品总收入的21%、25%、27%,2020年上半年,该占比为29%。同期,公司的非药产品销售产生的商品收入分别占京东健康商品总收入的79%、75%、73%和71%。据了解,公司的非药产品包括保健产品以及医疗用品及器械。其中,医疗用品及器械主要包括隐形眼镜、成人用品、计划生育产品,以及用于家庭医疗保健、康复和健康监测的医疗设备。 据介绍,京东健康并非简单地将药房搬到线上、将药品当做外卖来销售,而是将其打造成一个新的增量入口。京东大药房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京东大药房平台45%的药品品规未曾在线下药房销售或不以线下药房为主要销售渠道,而这些药品贡献了京东大药房超50%的专科用药销售额。这些药品中,有过半订单被发往三线以下城市,在提升药品可及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处方外流市场潜力巨大 虽然卖药已成为很多互联网医疗企业默认的“致富之路”,但这并不代表套用过往模式就可一劳永逸。每个想把线上零售之路走得“更远、更好、更踏实”的医药企业,都绕不开处方药市场。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预计,中国门诊药品销售额中,高达87.6%的可以在医院外流通,该销售额中高达32.5%的药品可以在线分销,表明中国处方外流的市场潜力巨大。不过,处方外流市场也存在一定挑战性,由于各地医保政策不同,各类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目前仍无法直接连通线下所有医保。 从现有政策来看,关于处方外流市场方面的政策正在逐渐明朗。《“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提到,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严禁公立医院提高药品价格。受该政策影响,公立医院无法通过药品销售获利,从而降低了公立医院药品销售的积极性,导致公立医院药品销售收入贡献日益减少。此外,《全国零售药店分类分级管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及《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的发布,亦对处方药院外流通改革作出了指引。 京东健康的产业链布局以“医+药”为双轮驱动。一位不愿具名的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带量采购、药价零加成会把医院医生的这部分收入砍下去。一部分升迁无望或没有学术追求的医生,可能会选择去其他平台发展。” HHC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刘兆瑞向记者表示,“京东健康长期的挑战在于‘医+药’双轮驱动能否形成良性驱动。”
最近一段时间,如果要问哪个产业最红火,相信大家得到的答案都是一致的,这就是社区团购,最近一段时间,京东、美团、淘宝、拼多多几乎是数得上号的互联网巨头几乎是商量好的似的,全部冲进了社区团购的红海,把这片原来不受重视的产业,变成了一场大混战,为啥巨头们集体看好社区团购,社区团购真是香饽饽吗? 一、巨头集体混战社区团购 近日,京东已对生鲜电商平台美菜网旗下的美家买菜开启了收购计划。京东社区团购预再添一名“大将”!据悉,京东已经对美家买菜进行收购,业内人士预测收购金额不超过2亿美元。12月2日,LatePost曾报道称,刘强东在京东高管早会上表示,将亲自带队社区团购。 美家买菜属于社区团购性质的平台,即以社区为单位,由宝妈或店主成为团长,在线上借助微信群、小程序等组织社区居民拼团,线下交付自提,由平台提供采购、物流仓储及售后支持。美家买菜CEO王天野近日表示,美家买菜平台已覆盖约31个省市,覆盖用户2000多万人,2019年时总流水约20亿人民币。 11月27日,据Tech星球报道,京东内部正在筹划名为“京东优选”的社区团购项目。该项目将于12月底至明年1月初正式上线,最初在山东试点,随后在京东物流全国七大区(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的省会城市和一些产业带铺开。 与此同时,京东零售集团的大商超全渠道事业群成立了单独的社区团购业务部,该业务部会合并京东原有的社区团购业务,包括友家铺子、蛐蛐购和京东区区购。对于上述消息,截至发稿,京东暂未回应。一位京东内部人士表示,京东一直在做社区团购业务,只是并未对外宣传。另有一位京东战略部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年初疫情爆发之后,京东就十分关注社区团购模式。” 在我们看到京东的入局的时候,社区团购早就是一片混战了,今年7月,美团成立“美团优选”,正式进军社区团购。三个月后,拼多多成立5周年庆祝活动上,拼多多董事长黄峥对买菜业务给予厚望:“它必然是个长期业务,且需好多年的全力长跑。”11月3号,滴滴CEO程维首次公开谈及橙心优选:“滴滴对橙心优选的投入不设上限,将全力拿下市场第一名。” 前不久,盒马获阿里40亿美金支持做社区团购--盒马优选,并将于本月底在武汉开团,其领头人侯毅亲自挂帅。侯毅认为,“社区团购将完全取代传统零售业的快销品和生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拉开了序幕。” 如此同时,两大短视频巨头也有些按耐不住了,据晚点报道,快手、字节跳动都纷纷在社区团购有了新动作。10 月底开始,快手针对社区团购的第一批调研人员已奔赴湖南长沙,重点考察湖南本地企业兴盛优选,时间持续约两周。不过到底是亲自下场还是以投资形式入场,尚未确定,目前来看,快手不排除通过投资入场。 同时,有接近字节跳动的人士透露,字节跳动已经开始考虑孵化社区团购业务,在讨论方案中,项目被命名为“今日买菜”。知情人士称,字节跳动已经在山东临沂与河北石家庄进行了调研,电商事业部、内容推荐与数据平台等多个业务部门均有所参与,目前的重点放在选仓与供应链环节上。 一时间,整个社区团购市场上聚集了京东、美团、拼多多、滴滴、盒马、快手、字节跳动,再加上之前腾讯就已经布局很久的兴盛优选和阿里巴巴的十荟团,放眼所望,整个市场上都是互联网巨头,有不少网友不禁调侃道“从来不知道,自家门口的小菜场能够这么值钱?” 二、社区团购真是香饽饽吗? 说起社区团购,不得不说这是今年疫情所带来的一个绝对非常特殊的市场,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全民都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家里蹲状态,大家宅在家里啥都去不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来并不受关注的社区市场一下子火了起来,这其实就是社区团购之所以这么红火的真正由来,不过毕竟现在不是当时了,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面的复产复工,大家也都全面实现了经济恢复,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区团购还有这么大的吸引力的确让人意外,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为啥社区团购这么火?还有市场的未来到底该怎么看? 首先,流量枯竭时代每一块处女地都不能放弃。说实在的,社区团购之所以会这么火,这是因为社区团购是这个后互联网时代尚未被瓜分的一块新鲜处女地,早在2019年,中国商业智能服务商Quest Mobile在北京发布《中国移动互联网2019半年大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月度活跃用户规模在今年一季度触顶11.4亿,而在二季度则净减少近200万。从报告数据来看,这是自2018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月度环比负增长。用户平均每天花在移动互联网的时长增速亦在放缓,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都会发现任何一个互联网巨头都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流量焦虑,所以我们看到了“出海、破圈、内卷”都成为了我们最近一年来的新名词,可见巨头们对于流量有多么恐慌。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蓦然回首,发现原来在我们以为已经没有流量的地方:社区,这个地方反而有海量的流量,这种流量被大家熬夜抢菜的热潮所激起。既然社区是流量的富矿,那么为啥不集中到社区呢?于是几乎所有互联网巨头都有了做社区的理由,京东是要做电商的再深化,拼多多是要做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的传递者,美团是要做外卖之外的破圈者,滴滴是要做出行之后的服务提供商,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理由,所以互联网巨头做社区团购真的不需要借口,如此火爆也就顺理成章。 其次,社区团购是需要海量资源砸钱出来的。相比于前互联网时代的轻资产运营来说,自从进入了新零售时代,哪一个业务都不是简简单单轻资产就能够破局的,社区团购同样如此,就以腾讯砸巨资做的兴盛优选为例,根据启信宝的数据,兴盛优选已经经历了5轮投资,除了第一轮A轮融资比较少之外,大部分投资都是资本的海量注入,前前后后已经融资了十几亿美元,据公开数据显示,2017-2019年,其GMV由0.36亿元一跃至100亿元,2020年9月,更是在疫情的催生下,兴盛优选日单量达到800万单,较2019年同期提升将近1倍。但是相比于之前低成本的电商来说,兴盛优选可谓是高价砸出来的大企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区团购无论是谁都要面临巨大的压力。就在前不久,10月13日,新加坡早报消息,易果生鲜、云象供应链以及安鲜达在7月30日已经进入自愿破产重组,要知道易果生鲜可是2005年成立的社区团购的老大哥,坐拥4轮阿里投资,背景之强自不必说,然而却最终成为了先烈,可见社区团购的难度有多大。 第三,社区团购的未来到底该怎么看?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么多巨头集火社区团购,这个风口肯定不是伪风口,但是社区团购的海量烧钱实际上也是毋庸质疑的事实,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区团购我们始终保持着一个谨慎乐观的态度,毕竟对于一个垂直市场来说,中国人的社区购物市场注定只是一个垂类市场,市场规模虽然不小,但是也真不一定能够容纳如此多的巨头,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区团购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现当年百团大战、共享经济彩虹色都不够用的覆辙,希望这场大战之后能够有一些真正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的提供者,而不是满地的鸡毛。 社区团购混战已经打响,只是下场的这些谁能笑到最后呢?我们可能真的需要好好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了!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新增多条“京喜团团”“拼出京喜”“京喜达”“区购”“有京喜”“出门京喜”等商标信息。涉及的国际分类包含通讯服务、建筑修理、科学仪器、运输贮藏等。商标状态为等待实质审查。 据Tech星球报道,京东主攻下沉市场的京喜刚刚完成一轮调整,由原来零售集团下面的事业部升级为京喜事业群。原京东零售集团大商超全渠道事业群旗下新通路事业部、社区团购业务部以及1号店业务,以及原京东商城市场部全部整合进新的京喜事业群。
12月8日登陆港交所的京东健康(06618.HK)最终以上涨55.85%、总市值3440亿港元的战绩结束了在资本市场的首日亮相。3440亿港元的市值将上市两年多的平安好医生(01833.HK)1050亿港元的市值远远甩在身后。 在市值巨大差距的背后,京东健康和平安好医生两家业务模式和业绩表现也有不少差异。综合分析师观点,从业绩表现上来说,京东健康在流量和营收规模上远超平安好医生,并早在3年前就实现了盈利,而更早上市的平安好医生至今仍未摆脱亏损。从业务模式上来看,前者由于物流能力的加持,在线零售药房方面优势明显,后者则在在线医疗服务业务上走得更远,自有医疗团队规模更为强大。 京东健康首日市值超3个平安好医生 2019年5月,京东健康宣布独立于京东集团运营。仅仅19个月后,京东健康于12月8日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京东数科、京东健康、京东物流这三大京东分拆业务中成功上市的第一家。 上市首日京东健康即迎来开门红。根据Wind资讯,京东健康此次发行价为每股70.58港元,开盘后一路高歌猛进,最高价达到123.9港元,至收盘时报110港元,涨幅达55.85%,总市值为3440亿港元。 这家被称为“全球最年轻的独角兽”的企业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估值涨了数倍。2019年11月,京东集团2019年三季报显示,京东健康在当年11月成功完成了A轮优先股融资,投后估值约70亿美元。今年京东集团的二季报则显示,8月17日,京东健康与高瓴资本就京东健康B轮不可赎回优先股融资签订了最终协议,高瓴资本预期投资总额超过8.3亿美元。彼时的市场消息称,京东健康投后估值达到300亿美元。如今上市首日其市值冲高至3440亿港元,按照12月8日的港元对美元汇率计算是一年前A轮融资70亿美元估值的6倍。 相比京东健康,当初顶着“全球AI医疗科技第一股”及平安集团首个成功上市的“独角兽”光环,在2018年5月登陆港交所的平安好医生在上市首日则并没有这样的“风光”。其上市首日艰难守住54.8港元的发行价,但在IPO第二日就发生了破发。 经过两年多的起起伏伏,12月8日收盘时,平安好医生报收于91.5港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35%,总市值为1050亿港元。京东健康上市首日的3440亿港元总市值相当于3个平安好医生的市值规模。 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京东健康首日收获大涨,一方面由于在今年疫情和政策红利下互联网医疗行业被普遍看好,今年互联网医疗上市公司基本都迎来了一波不错的涨幅;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医疗行业投入重,盈利周期较长,所以众多相关企业仍处于亏损之中。因此,京东健康在营收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已进入盈利周期,其剔除一些非经常性项目之后已连续几年实现盈利,这也是吸引投资者的重要方面,而平安好医生还未进入盈利周期。 京东健康向左,平安好医生向右 安信证券认为,从商业模式来看,不管是京东健康还是平安好医生,均为“B2B+B2C+O2O”模式,主要业务包括挂号预约、线上问诊、药品零售、消费医疗和互联网医院共建等。 而背靠流量平台京东的京东健康和背靠综合金融集团平安的平安好医生在业务结构和切入链条上则略有不同。 安信证券分析称,京东健康主要以医药零售为主,再拓展至其他环节,发展路径主要是在母公司的流量及供应链优势下,从医药电商出发,再逐步完善互联网医疗的产业布局。而平安好医生不像前者具备天然的电商基因优势,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再拓展至其他环节。 京东健康在其招股说明书中表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于2019年按收入计,京东健康是中国最大的在线零售药房,市场份额为29.8%。财务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健康的零售药房业务产生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大部分,其中医药及健康产品销售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均高于87%。但其医疗服务业务并不深入,相反,平安好医生在这方面则相对走得更远。 如果从平安好医生的业务结构来看,健康商城业务的收入占比也是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在2020年上半年占比约为55%,但其在线医疗和包含线下体检、医美等的消费型医疗收入占比也超过四成。截至2020年6月30日,平安好医生的自有医疗团队达1836人,也大大超过同期京东健康的138人。 上述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由于疫情的催化,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京东健康相对而言从在线药房切入也是因为其有巨大的物流及供应链优势,但想进一步切入更为复杂的在线医疗服务领域则需要面对医生队伍、线下医疗资源等的进一步打通。而平安好医生相对于已多年实现盈利的京东健康而言,其盈利问题始终是横亘在前的挑战,同时目前来自于平安体系的收入比重仍占四成左右。在今年高层团队“大换血”之后是否有更好的表现还需观察。 安信证券表示,从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来说,未来竞争的关键包括企业的数据利用能力和商业模式的开发能力,通过扩大用户群体、加强供应链能力、扩大在线医疗服务、强化创新型技术赋能解决方案,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并集药品销售、在线询诊、健康管理等服务于一体的大健康平台。在未来发展上,互联网医疗公司应做好以人为主的业务(如医疗服务、在线问诊、慢性病管理等)和以实体为主的业务(如药物配送和线下服务等)的横向和纵向整合。通过开发和经营平台,赋能医疗健康价值链上的参与方,推动整个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继深圳之后,数字人民币红包再下一城。12月5日,苏州宣布将于“双十二”向市民发放2000万元的数字人民币红包。红包数量共计10万个,每个红包200元。相比今年10月,深圳市罗湖区出资1000万元向5万深圳市民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苏州的这次试点覆盖人口范围更大、投入金额力度更强!周小川谈数字人民币此次苏州试点活动的展开,其实早有预热。10天前,央行原行长周小川便在一次公开活动中,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数字人民币(e-CNY)以及全球央行数字货币(CBDC)之间关系的观点。他在演讲中提到了4个试点地区:深圳、苏州、雄安和成都。此外,还有2022年北京冬奥会。目前,深圳和苏州已经确定为大规模的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2021年~2022年,中国或有可能在雄安、成都和冬奥会上进行更大规模的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工作。此外,央行还将继续新增第二批试点包括上海、长沙、海南、青岛、大连、西安。京东成此次活动“主角”周小川在演讲中还提到,DC/EP是一个双层的研发与试点项目计划,并非一个支付产品。DC/EP项目计划里可能包含着若干种可以尝试并推广的支付产品,这些产品最后被命名为e-CNY,即数字人民币。此次央行选择与京东合作,共同推出数字人民币支付产品。在京东的支付页面,除了微信等支付产品外,新增加了数字人民币的支付渠道。今年“双十二”,符合要求的苏州市民可以在京东商城购买自营爆品时使用这个支付渠道,而京东商城也成为试点中首个接入数字人民币的线上场景。此外,苏州市民还可在苏州市辖区内近万家线下商户无门槛消费,京东旗下五星电器、京东之家、京东便利店等线下场景使用数字人民币。而且,京东与苏州市相城区联合打造了数字人民币特色支付场景,收货地址在相城区的市民可选择京东商城自营商品货到付款场景并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足不出户即可体验数字人民币的便捷支付服务。当然,京东在获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周小川在此前便指出,在DC/EP的双层运营体系中,作为第一层架构主体的中央银行与第二层主体之间,并非人们所理解的简单的批发-零售关系。事实上,第二层机构需要承担KYC、反洗钱以及用户数据隐私保护等一系列合规责任,而不是央行承担这些责任。这意味着京东需要付出更大的科研投入和对数字人民币发行后产生的后果负责。更多的企业在行动自从央行开始推进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工作后,诸多企业纷纷跟进。其中有九家机构被认定为DC/EP双层运营体系中的“第二层主体机构”。第二层机构机构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这三大通信运营商;还有微信、支付宝两家支付巨头。它们无疑会深度参与到DC/EP的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中。此外,更多的企业也在积极参与。2020年4月,雄安新区召开了法定数字人民币(DCEP)试点推介会,包括麦当劳、星巴克、菜鸟驿站、京东无人超市等19家单位参加。2020年11月,央行数研所与拉卡拉、国网雄安金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可见,央行在DC/EP领域,已经选择了京东等电商企业、拉卡拉等支付公司、四大行、三大通信运营商、国网雄安金科等金融科技公司、华为Vivo等手机厂商等至少6类行业的公司。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更多的行业和公司参与到数字人民币的落地项目中。(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