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精选 □ 国务院常务会议9月17日召开,确定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和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的措施,持续优化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环境;要求按照“两个毫不动摇”支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改革发展。 □ 根据此前国际指数编制公司富时罗素公布的旗舰指数2020年8月的季度审议结果,富时罗素的旗舰指数富时全球股票指数系列本次将总共新纳入150只中国A股。同时,本次调整有2只A股被剔除指数。以上变动将于9月18日收盘后(9月21日开盘前)正式生效。 □ 9月以来截至16日,沪深ETF获净申购98.34亿份,有望成为今年4月以来的首次月度净申购。芯片、5G、券商、军工主题ETF份额增长明显。 □ 最新数据显示,9月首周,百亿级私募仓位便降至79.94%,结束了连续18周仓位维持八成以上的纪录。从调研情况来看,近期保持谨慎的百亿级私募加大了精选个股的力度,且依旧紧盯大市值公司。 □ 中基协:截至8月底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17.80万亿元。 □ 证监会公告了第138次发审委会议审核结果,中金公司首发获通过。作为国内头部券商,中金公司此次回A,将成为又一家A+H股券商。 □ 9月17日,上交所披露吉利汽车首轮问询回复,共6大类27个问题,共计247页。这距离吉利汽车披露招股书仅过去了16天。吉利汽车对业界关注的上市标准、科创实力、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与控股股东关联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复。 □ 9月16日,深交所官网发布《关于暂停“500ETF”融券卖出的公告》。此次“500ETF”被暂停融券卖出,是深交所首次暂停个股或ETF的融券卖出。在此之前,只出现个股或ETF被暂停融资买入。 □ 港股再掀IPO热潮,新股首发市盈率水涨船高。Choice数据显示,截至9月14日,今年以来有89只新股登陆港股市场,上市首日涨幅在30%以上的有23只。 □ 据经济参考报消息,在17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齐发声,围绕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数字经济释放了密集利好,包括谋划“十四五”期间的信息化发展工作,加快编制“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等。 □ 据经济参考报消息,多地正加紧谋划布局包括柔性电子、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在内的未来产业,并将其纳入“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重要内容。近日,新一批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在多地签约落地,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 □ 乘联会:预计9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191.5万辆,同比增长8%左右。 □ 17日开幕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正式发布工业大脑3.0,将帮助客户打通生产数据和业务数据,又好又快地开发出工业应用。 □ 文旅部:国庆中秋假期A级景区实施门票预约制度。 □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17日发布的疫情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过3000万例。截至美国东部时间9月17日17时,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超过666万例,达6662256例,累计死亡197397例。 详情请扫二维码↓
9月16日,在2020线上智博会期间,工业互联网QID标准(重庆)联盟正式成立,这是浪潮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打造重庆市工业互联网产业标准高地的又一关键举措。 今年4月份,浪潮与重庆两江新区正式签署《中新工业互联网标准研究中心及国际标准联盟战略合作协议》。此次联盟成立,标志着浪潮与重庆市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再次取得实质性进展,将进一步加快推进“一个标准、一次检验、一张证书、全球接受”的新一代工业互联网国际标准互认体系建设。 据了解,联盟汇聚了国家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关村标准协会、浙江省标准协会、冶金工业规划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一带一路南亚标准化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标准研究机构,设立理事会、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技术委员会等机构,并聘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张晓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原主任陈钢、国务院参事张纲、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担任联盟名誉顾问,指导联盟发展。 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浪潮云董事长兼CEO肖雪表示,结合重庆—新加坡友好城市的政策优势,我们发起成立工业互联网QID标准(重庆)联盟,未来将紧密围绕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标准互认研究开展相关工作,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打通两国数据通道,降低双边市场准入门槛,并引领国际贸易数字化、线上化和便捷化发展。 根据规划,联盟将从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实际出发,着力研究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互认、产品标准互认和标识解析互认等,进一步加强标准应用推广、产业协作,加快区域基础共性、总体性、安全性等重点领域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加快中新优势领域技术向标准转换,推动我国高铁、特高压、新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标准成为国际权威标准,进一步提高标准联盟在全球贸易过程中的影响力。 具体来看,联盟前期将围绕标准研究、技术创新、企业应用三大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工业互联网、跨境电商、工业、农业等领域开展标准化研究工作、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研究、企业应用推广等。围绕工业互联网标准的重点方向,联盟将通过与工业产业链的全方位合作,以现有通信技术和新基建为基础,开展工业互联网模式下的工业制造标准、物流运输标准化等研究,并结合中新各地优势行业产业,重点围绕工业、农林渔牧等开展标准化研究。 肖雪表示,工业互联网QID标准(重庆)联盟将有力夯实全球标准互认基础,打破工业互联的“国际壁垒”。与此同时,浪潮还将携手合作伙伴基于QID标识完成对进出口产品的锚定,打通订单、设计、生产、供应链及后续服务等贸易全流程数据,并借助区块链、数据铁笼等技术,实现贸易数据流转全程上链、关键数据“无授权不可用”,切实保障贸易数据安全,从而以标识通、标准通、数据通为基础,打造可信的数据自由流,消除“数据鸿沟”,助推服务贸易便利化。
9月16日,在2020线上智博会期间,工业互联网QID标准(重庆)联盟正式成立,这是浪潮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打造重庆市工业互联网产业标准高地的又一关键举措。 今年4月份,浪潮与重庆两江新区正式签署《中新工业互联网标准研究中心及国际标准联盟战略合作协议》。此次联盟成立,标志着浪潮与重庆市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再次取得实质性进展,将进一步加快推进“一个标准、一次检验、一张证书、全球接受”的新一代工业互联网国际标准互认体系建设。 据了解,联盟汇聚了国家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关村标准协会、浙江省标准协会、冶金工业规划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一带一路南亚标准化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标准研究机构,设立理事会、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技术委员会等机构,并聘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张晓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原主任陈钢、国务院参事张纲、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担任联盟名誉顾问,指导联盟发展。 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浪潮云董事长兼CEO肖雪表示,结合重庆―新加坡友好城市的政策优势,我们发起成立工业互联网QID标准(重庆)联盟,未来将紧密围绕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标准互认研究开展相关工作,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打通两国数据通道,降低双边市场准入门槛,并引领国际贸易数字化、线上化和便捷化发展。 根据规划,联盟将从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实际出发,着力研究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互认、产品标准互认和标识解析互认等,进一步加强标准应用推广、产业协作,加快区域基础共性、总体性、安全性等重点领域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加快中新优势领域技术向标准转换,推动我国高铁、特高压、新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标准成为国际权威标准,进一步提高标准联盟在全球贸易过程中的影响力。 具体来看,联盟前期将围绕标准研究、技术创新、企业应用三大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工业互联网、跨境电商、工业、农业等领域开展标准化研究工作、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研究、企业应用推广等。围绕工业互联网标准的重点方向,联盟将通过与工业产业链的全方位合作,以现有通信技术和新基建为基础,开展工业互联网模式下的工业制造标准、物流运输标准化等研究,并结合中新各地优势行业产业,重点围绕工业、农林渔牧等开展标准化研究。 肖雪表示,工业互联网QID标准(重庆)联盟将有力夯实全球标准互认基础,打破工业互联的“国际壁垒”。与此同时,浪潮还将携手合作伙伴基于QID标识完成对进出口产品的锚定,打通订单、设计、生产、供应链及后续服务等贸易全流程数据,并借助区块链、数据铁笼等技术,实现贸易数据流转全程上链、关键数据“无授权不可用”,切实保障贸易数据安全,从而以标识通、标准通、数据通为基础,打造可信的数据自由流,消除“数据鸿沟”,助推服务贸易便利化。
9月16日晚间,上交所受理宁波均普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均普智能”)科创板上市申请,公司拟募资7.5亿元。海通证券为公司保荐机构。值得关注的是,均普智能是A股上市公司均胜电子的兄弟公司。均胜集团持有公司60.81%的股权,为公司的控股股东。王剑峰直接间接合计控制公司78.18%股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均普智能是一家全球化的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主要从事成套定制化装配与检测智能制造装备及数字化软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汽车工业、工业机电、 消费品、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全球知名制造商提供工业4.0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以工业大数据为驱动,运用工业物(互)联网,赋能客户实现“个性化定制、 网络化协作、智能化制造和服务化延伸”的工业4.0价值目标。 公司服务的主要客户群体包括戴姆勒、宝马、大众、保时捷等整车制造商,采埃孚、麦格纳、博格华纳、美国车桥、均胜电子、吉凯恩集团、大陆集团、法雷奥、博泽集团、博世集团、华域集团等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以及宝洁集团、LAMY、飞利浦、西门子、罗森伯格、ETI、赛诺菲-安万特集团、罗氏集团等全球知名的消费品、工业机电和医疗健康类企业,并与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公司被美国车桥、博泽集团等全球知名客户评为年度最佳供应商。 本次公司选择第四套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
瑞玛工业9月14日午间公告称,公司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新凯精密五金有限公司(简称“新凯精密”)计划投资扩建用于5G通讯及汽车新能源电池包的紧固件生产项目。项目计划投资总额为2.6亿元,项目资金来源为新凯精密自有或自筹资金。 同时,瑞玛工业董事会同意拟以自有资金1.54亿元收购自然人林巨强、孙梅持有的新凯精密45%的股权,并于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与林巨强、孙梅在苏州市虎丘区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前述股权转让事项经过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即生效。前述交易完成后,新凯精密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新凯精密主要从事精密紧固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移动通信、汽车、电力电气等行业,是公司精密金属紧固件产品的业务中心。 公告显示,此次项目建设包含的主要设备为高端智能多工位成型设备、CNC精密多轴加工设备、国家级实验室、集成式智能仓储及自动货柜等;项目建成后,年产紧固件产品30亿件。项目计划于2021年开工建设,预计建成时间为2年。 瑞玛工业表示,本次投资建设项目已经过公司及新凯精密的慎重、充分地分析论证,新凯精密具备良好的技术优势及市场竞争优势,此次扩建项目新增的产能与公司及新凯精密现有产品密切相关,可以实现产品市场、品牌、技术等多方面的资源共享。
中科云创近期完成了数千万元人民币的战略融资,投资方为东风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东风资产。据了解,本轮资金主要用作销售市场拓展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 中科云创是一家综合信息技术服务及物联网和云计算解决方案服务商,其集工业信息化SaaS服务、物联数据收集与分析、设备远程管理维护、工业企业上下游沟通协同、生产运营与服务等功能为一体,通过轻量化的数据可视方案,实现对工业物联网数据的实时监测、生产流程数据化管控、设备故障预警和维护管理,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数据打通。 据了解,此前中科云创的工业物联网数据平台就已运用到东风汽车(600006)的农业植保无人机等新产品的远程管理应用场景,东风集团自身也一直在这一领域进行资金和技术研发的投入。此次东风集团再次出手,则是希望在技术与资源上实现互补。东方资产称,之所以为中科云创投入资金,是看好其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未来,同时也希望通过中科云创的平台和技术帮助东风集团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数据,进一步提升东风的数字化生产和营销能力。 作为本次投资方,东风资产还表示,希望中科云创能够灵活运用物联网数据,在供应链金融和生产企业安责险等领域取得突破,为我国中小制造业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编者按 从技术突破到应用探索,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全面加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劳动力成本提升背景下,机器人产业存在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核心技术,机器人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在显著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为服务业注入新活力。毋庸置疑,中国高科技产业已进入快车道,中国先进的人工智能服务不断走向全球消费者,展现了中国科技的力量。 工业机器人加速普及进程 □记者 李亭 吴慧珺 天津 合肥报道 伴随着新基建进程提速,工业互联网担负起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任,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劳动力成本提升的背景下,智能工厂将是大势所趋,这也加速了工业机器人的普及进程。 记者近日调研了解到,今年以来,乘着新基建的东风,一些发达地区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开始回暖。与此同时,记者发现,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后端,以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为主,外资品牌依托核心零部件优势占领全球市场。业内人士建议,加大自主研发创新力度,关键技术可进一步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同时,从中长期来说,人才是创新的根基,需引进加培养并行,进一步集聚更多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创新人才。 多个领域广泛应用 在天津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展厅内,一位特殊的机器“分拣员”尤为吸睛。在上方的摄像头进行视觉识别后,机器手臂快速移动,精准找到对应的字母方块,并在几十秒时间内整齐排列出了“新松”的英文名称。这款机器人能够实现高速分拣,在食品、药品等多个行业场景中发挥效用。 “目前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能够‘记住’并重复工作人员‘教’给它的动作。电脑、手机组装等需要‘精雕细琢’的工程,也可以放心地交给它来完成。”公司副总裁吕忠伟说。 这样的智能化场景并不鲜见。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IOT等核心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可以替代人类进行焊接、装配、搬码、喷涂、磨抛等各项工作,在航天、钢铁、汽车及工程机械等多领域的生产线中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显著提升生产效率。 在此背景下,不少地区加快工业机器人发展。据介绍,近年来,天津市滨海新区智能科技产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智能安防、大数据、先进通信、智能网联车、工业机器人、智能终端等多条产业链,智能科技产业占滨海新区工业比重超过30%。 在安徽,机器人在汽车、工程机械、家电、建材、农机、化工、铸造、冶金、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行业有了较好的应用。目前,安徽省现有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机器人本体、集成和零部件企业342家。其中,工业机器人企业24家、服务机器人企业32家、特种机器人企业32家、工业机器人集成企业170家、关键零部件企业7家、配套零部件企业77家。 行业需求持续旺盛 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劳动力成本提升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已经迎来了“变革”,智能工厂是大势所趋,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机器人渗透率提升带来自动化普及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数据最有说服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93794套,同比增长10.3%。7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持续保持高增长,产量21170套,同比增长19.4%。 9月3日,记者在企查查上以“工业机器人”“成立日期2020年”“在业存续”为搜索条件,共有15395家符合条件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北京、上海等地。 万联证券研报认为,行业回暖信号明显。据其测算,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为65台/万人,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远不及欧美日韩等制造业发达地区,我国的工业机器人行业尚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在5G、新基建、新能源等高景气度领域的带动下,制造业投资有望保持上行,带动工业机器人行业持续复苏。长期来看,工业机器人向一般工业领域渗透,产业链迎来国产化良机。 一些企业的表现也证明了工业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尽管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上半年公司持续快速增长,实现销售收入11.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2.08%。其中,机器人本体和智能制造业务同比整体增长156.32%,业务比例已经占到公司整体业务收入的70.50%。 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三大关键零部件之一。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谐波减速器,2020年1月至4月,该公司谐波减速器新增订单3.76万台,相较上年同期2.81万台有所回升。8月28日,该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8月28日上午开盘后,股价一度攀升至66元以上,较其35.06元的发行价上涨约88%。 加大自主研发创新 尽管长期来看,国内市场潜力大,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后端,以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为主,外资品牌依托核心零部件优势占领全球市场,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整体国产化率仍然较低,尤其是工业机器人的三大关键零部件——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实现国产替代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国内企业也可以生产部分核心零部件,但其性能与进口品牌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中低端领域上有一定的应用,却无法满足高端机器人的需求。”清研同创机器人(天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洪安表示。 万联证券研报认为,随着工业机器人加速向中低端领域渗透,在中低端应用领域占有优势的国产本体企业将迎来发展良机,同时也有望带动国产核心零部件的协同发展。同时,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有望率先受益于制造业投资的回暖,但系统集成领域竞争者众多,未来行业将面临整合。 行业发展的关键是加大自主研发创新。陈洪安表示,首先,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突破应加大基础研究。其次,政府对科研项目的补贴力度需跟进,尤其是针对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进行点对点补贴,提高企业研发的动力。关键技术可由科研单位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应用软件研发,为产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天津联汇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福海认为,商业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其很难花三至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专注技术研发,因此,需要加大政府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对科研型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研发动力。 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礼进建议,加大智能制造的示范应用,通过示范应用以点带面,全面普及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以智能制造催生出新的动能,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拥有了一流的创新人才,就占据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许礼进认为,应不断完善和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通过强化分配激励、优化资源配置、营造良好环境等具体措施,进一步集聚更多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创新人才。 服务机器人勾勒未来生活全新图景 □记者 阳娜 魏梦佳 张泉 北京报道 在9月9日落下帷幕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各种各样、多种用途的机器人产品吸引了参会者的极大关注。记者从中国电子学会获悉,中国机器人产业整体规模持续增长,尤其是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已占全球市场1/4以上,2020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亿美元,为服务业注入新活力。 物流配送机器人、清扫消毒机器人、帮助做康复训练的机器人、能做手术的机器人、能陪你聊天给你号脉的“中医机器人”、能做饭的“AI厨神”……在此次服贸会的服务机器人·智能科技专题展区内,各种用途好看好玩的机器人让人眼花缭乱,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围观”。 记者了解到,该展区面积达上万平方米,有中国数十家机器人参展企业为观众展示机器人行业的最新成果,来自瑞士、日本、美国、以色列等国在内的10多家国际企业也同时参展,带来垃圾分类、智慧养老、智慧生活、智慧教育等领先服务机器人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该展区成为公众了解国内外服务机器人最新成果的窗口,是此次服贸会上的一大亮点和“打卡地”。 一个名为“金宝”的机器人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它是壹佰米机器人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推出的面向居家康养的智慧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刘强说,中国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需要有陪伴、健康管理、辅助生活等功能的智能机器人,未来它将可以提供家庭健康档案管理、运动辅助等老年人急需的服务。 大量医疗服务机器人集中亮相成为抢眼的“明星”,勾勒出未来“智慧医疗”的全新图景。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借助5G技术实现全球首例骨科手术机器人多中心5G远程手术;联影智能的uAI Vision“智能之眼”可让各类医学影像设备实现“一键智能”扫描;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与鞍山市合作,探索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打造全新的康养模式……从技术突破到应用探索,中国医疗服务机器人正全面加速发展。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疗服务机器人存在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 业内专家表示,医疗服务机器人的综合使用有助于提升医院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此次服贸会上,导医导诊服务机器人、智慧病房、院内物资机器人运送、院内消杀机器人……北京先优智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针对医院医疗“最后一公里”的智能化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最大限度为病人提供便利,提高医护人员诊疗效率,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人口老龄化趋势之下,智能化是医疗服务发展大势所趋。医疗服务机器人的充分、合理使用有利于促进医疗服务模式转变,提升医护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北京先优智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全国营销总监白志刚说。 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梁靓介绍,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94.1亿美元,其中服务机器人94.6亿美元,同比增长14.1%;服务机器人获得领域内最快增长。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86.8亿美元,其中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2亿美元。 专家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以及医疗、教育需求的持续旺盛,中国服务机器人存在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成为机器人市场应用中颇具亮点的领域。2014年至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平均增长率达到20.9%。 机器人战“疫”大显身手 □记者 赵旭 关桂峰 强力静 北京报道 白色烟雾自头顶匀速喷出、身背送餐箱走入电梯、辅助患者屈膝抬背开展康复训练……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展馆中,各具特色的机器人齐亮相,在前来参展的观众面前“一展身手”。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展馆中的消毒机器人、物流配送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战“疫”机器人,备受国内外观众瞩目。 “疫情期间,这几个机器人和家里的‘兄弟姐妹们’每天都要忙坏了。”坎德拉(深圳)科技创新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张文艺说,今年疫情初期,该公司派出多台名为“烛光”的医疗多功能机器人,赶赴位于武汉的火神山、雷神山和金银潭医院,深入“红区”抗击疫情。 酷似蜗牛造型的烛光机器人,可随时根据需要化身为“配送员”或者“消毒工作人员”。在服贸会的展区上,烛光机器人驶向放在一旁的储物箱,并将其“背”在身上,走进电梯。送货结束后,它将储物箱归至原位,又托起一旁的消毒箱,摇身一变做起了消毒工作。 2月28日下午,正在雷神山医院工作的烛光机器人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上海支援湖北的医疗队中有两名队员原定于2月28日在上海举行婚礼,但由于疫情暴发,他们来到武汉支援工作,婚礼被迫取消。烛光机器人“接单”后为他们送去蛋糕。 “医院成为礼堂,防护服变作礼服,烛光机器人担任蛋糕派送员,那是一场特别的婚礼。疫情无情,人心温暖,科技也为寒冬送去温暖。”张文艺说。 抬背、屈膝、整体升降、倾斜、翻身,一只毛绒玩具熊躺在病床上,在智能护理机器人的帮助下,模拟着病人康复训练的过程。在今年服贸会的机器人专题展区里,“新松”机器人展位的游客络绎不绝。 “疫情初期,我们第一时间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取得联系,为他们赠送了10台智能护理机器人,同时还有7台物流配送机器人。”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医疗健康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李学威说,护理机器人帮助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减少医护人员与患者的频繁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概率,同时降低医护人员劳动强度,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 李学威说,抵达医院后的新松机器人们仅用3天就全部完成安装和调试,并投入战“疫”一线,最终顺利完成各项防疫任务和医疗保障任务。 “通过服贸会这个国际性平台,大家有更多机会亲自体验各类机器人,拉近了机器人与人类的距离,让机器人走进生活,更好地服务人类。”李学威说。 “您好,请您佩戴口罩。”同样参加了抗疫一线工作,由中国科技公司优必选科技研发的一款智能测温机器人也来到了服贸会展区。 优必选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周剑表示,疫情防控期间,该公司研发的防疫机器人不仅在国内的医院、学校、企业等地投入使用,同时还驰援海外抗疫,提供无接触的防疫服务,包括韩国、日本、比利时、尼日利亚等国。 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94.1亿美元,其中服务机器人94.6亿美元,同比增长14.1%;服务机器人获得领域内最快增长。 “从产品整机的设计和制造,到核心算法和软件平台,均为我们自主研发。”李学威说,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已进入快车道,此次抗疫过程中,中国先进的人工智能服务不断走向全球消费者,展现了中国科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