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差异化监管,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近两年来贯穿于整个行业发展,并且正在往细分领域延展。银保监会酝酿针对不同类型财险公司提出差异化监管要求,目前正在行业调研和政策研究中。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监管部门酝酿对财险公司进行差异化监管,旨在引导财险公司探索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道路,推动财险行业高质量发展。 “最近,银保监会财险部正在行业内部开展初期调研,主要是听取业内人士的建议。”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这些建议包括:当前财险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实行差异化监管的必要性;如何将财险公司分类,便于实行差异化监管(比如,按大/中/小/公司、传统/互联网、中/外资、综合/单一险种);差异化监管实践和经验;差异化监管具体措施的意见建议等。 “我们将加强对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围绕但不限于公司治理、分支机构设立、高管人员管理、产品、精算、市场行为(车险、非车险、农险及再保)等方面,对财险公司差异化监管提出意见建议。然后形成材料报至监管部门。”一家财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多家险企“踩雷”信保业务 监管部门及时出台措施“补漏” 本报记者 冷翠华 “我们现在基本没怎么做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了,负责的团队主要忙着追偿了。”谈起近期的信保业务,一家中型财产保险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这并非个案。记者从另外2家财险公司了解到,目前,其工作重点早已不是开展信保业务,而是开展追偿工作。 工作重心的转移,反映出的是不少财险公司的信保业务之痛。今年,受疫情及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等因素的叠加影响,融资性信保业务行业赔付率已经超过100%,行业承保陷入亏损。针对信保业务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日前,银保监会持续发布相关政策,地方银保监局亦多次发布提示。业界普遍认为,规范信保业务发展是必然选择。 信保业务“不敢做了” “现在谁也不敢再做(融资性信保业务)了。”某大型财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信用保证保险,曾是不少财险公司发力非车险业务的抓手之一,不少公司下大力气开展该项业务,首家市场化运营的专业信用保证保险公司也于2016年1月份成立。如今,却有不少“踩雷”的公司正在“疗伤”,处理保后事宜,重点是开展追偿工作。 据介绍,融资类信保业务的特点是保险公司“先赔后追”,当借款人不能按照贷款合同约定的期限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先向放款机构等受益人赔付,此后再向借款人进行追偿。对于险企而言,追偿工作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同时今年还面临不少恶意投诉以及“代理退保”的烦恼。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今,财险行业信保业务保费规模从20多亿元增至800多亿元,成为不少财险公司非车险业务中的领军产品,尤其是在2017年和2018年,该项业务出现爆炸式增长,分别增长106%和70.1%。2019年,该业务开始减速,财险公司信保业务保费收入843.65亿元,同比增长30.80%。 在快速发展的背后,风险也快速集聚,尤其是在网贷平台参差不齐、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近几年,多家财险公司在信保业务上“踩雷”,其中,对公司偿付能力和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的公司包括浙商财险、长安责任保险、中华联合财险等。 “按我的想法,一笔信保业务都不能做,尤其是网贷平台的业务。”某大型财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3月份,该公司第三次拒绝了某网贷平台的合作邀请,“否则,我们可能更早爆雷。”他表示。 密集发布政策拟规范前行 那么从此以后,是否再无信保业务? 答案并不是简单的否定。但规范业务发展是必然选择,做到风险可控是前提。近期,银保监会连续发文规范该项业务,同时,各地银保监局也持续对消费者发布风险提示,力图从机构和消费者两端着手,使之稳健前行。 5月份,银保监会发布《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区分了融资性和非融资性信保业务,重点聚焦高风险的融资性信保业务的监管,提高对融资性信保业务在经营资质、承保限额、基础建设等方面的监管要求。 6月初,银保监会下发《监管提示函》,再度强调融资性信保业务风险,要求保险公司严格执行新规,谨慎开展新增业务;夯实自身基础,防范合作方风险传递;妥善处置风险,严格压实高管人员责任。 此外,日前银保监会起草的信保业务保前保后操作指引在业内征求意见,即《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前管理操作指引》(下称《保前指引》)和《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后管理操作指引》(下称《保后指引》)。其中,《保前指引》强调保险公司应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在销售融资性信保业务时,不得违背投保人的意愿捆绑、搭售其他保险产品;《保后指引》要求保险公司保后监控措施应与其经营业务类型、实际经营情况等相匹配,并与核保时的风控措施保持延续性,确保风险计量的一致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上述指引还拟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逾期催收和追偿制度。 在银保监会连续发布文件的同时,各地银保监局也持续发布消费者提示。《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发现,最近3个月,至少有12个地方的银保监局先后发布关于保证保险的消费提示,最近一次是河南银保监局于6月30日发布的《关于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消费提示》。从这些提示来看,银保监局一方面提醒作为借款人的投保人认清投保信用保证保险的责权,另一方面要明白,购买保证保险能够帮助投保人成功申请贷款,但并不能免除投保人偿还贷款的义务,当投保人(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将直接向受益人赔付且可以向借款人进行追偿。 《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多家险企相关负责人都表示,对于融资性信保业务,现在大家态度都很谨慎,今后险企开展信保业务会大幅提升风控措施,市场规模也会明显缩减,但长期看,这项业务还会存在,只是要走得慢一些,也希望走得更远。
7月7日,安联集团公布了最新的《全球保险市场发展报告》,通过回顾去年的表现和展望未来的发展,把脉全球保险市场。 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保险业保费收入总计3.906万亿欧元,同比增长4.4%,实现四年来的最大增幅。这一增长主要由寿险增长推动,2019年寿险保费收入2.399万亿欧元,同比增长4.4%;2019年财险保费收入1.507万亿欧元,同比增幅从2018年的5.4%降至4.3%。这是自2015年以来,寿险业务增幅首次超过财险业务。 其中,2019年亚洲保费收入(除日本)的增长率为6.8%,是前一年的两倍多。其中,寿险保费同比增长6.5%,财险保费同比增长7.5%。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亚洲地区保费总额达到9470亿欧元,其中近一半保费来自中国。 不过,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保险需求造成了一定冲击。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保费收入将萎缩3.8%,寿险业务可能受到的冲击将超过财险业务,增长率分别为-4.4%和-2.9%。与疫情前的增长趋势相比,疫情将使全球保费减少约3600亿欧元,其中寿险减少2500亿欧元,财险减少1100亿欧元。 与全球相比,亚洲保险市场略好,但仍将是一个挑战。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亚洲(除日本)总保费收入将同比下降0.7%,其中寿险将萎缩1.8%,财险仍将维持1.9%的小幅增长。 报告显示,从长期前景来看,亚洲保险市场则更为乐观,将恢复“正常”增长,预计到2030年,平均年增长率可以达到8.1%,其中预计寿险和财险将以相同的速度增长。这几乎是目前全球市场增长速度(4.4%)的两倍。 报告预计,中国保险行业将在2021年强劲复苏,寿险和财险行业将实现两位数增长,未来10年中国的保费收入将平均增长9.5%。而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寿险将继续成为长期较强的业务线,预计未来10年寿险增长率将达到9.8%,而财险业务为8.8%。 “不断增长的风险意识和社会保障需求将继续推动中国保险业未来几年的增长。”报告合著者、安联集团经济学家米凯拉·格里姆表示,“到2030年,我们预计中国保费将增长7770亿欧元,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市场规模的总和。中国保险业将在这场疫情危机中变得比以往更加强大。”
近日,江苏省政府发布最新人事任免通知称,任命陈加明为紫金财险总裁,接棒顾士新。简历显示,陈加明自2014年2月获批担任紫金财险副总裁、党委委员至今已有6年。 记者从天眼查了解到,紫金财险于2009年5月8日在江苏省南京市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为25亿元。陈加明为成立11年的紫金财险的第三任总裁。 其中,紫金财险首位总裁许坚于2018年初离职赴任永诚财险;第二任总裁顾士新由江苏省政府在2018年1月20日发布通知,任命其为紫金财险总裁。 根据紫金财险2020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公司现有40家股东,其中持股5%以上的股东共3家,分别为江苏省国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6.6%)、江苏舜天(600287)股份有限公司(持股6.4%)、南京紫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5.8%)。另外,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中陈加明排名第六。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紫金财险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数值相同,均为260.56%,最近一期风险综合评级为B。另外,今年一季度,紫金财险累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6.79亿元;累计实现净利润2572万元。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监管态势严格仍是主基调,银保监会合并后,保险业监管内容为更细致,监管力度也更为严格。2020年上半年已过,保险业罚单“半年考”数据也浮出水面,疫情打乱了保险业展业节奏,但监管层并未因此放松警惕,保持高压监管态势,数据方面,上半年,银保监系统合计开出近900张罚单,罚款共计约1.33亿元,人保寿险等9家机构领走超百万大罚单。业务层面,监管触角延伸至“神经末梢”,朋友圈欺骗投保人、违规进行代理人培训、未在显著位置摆放许可书等细微问题均被纳入监管。同时,业务经营违规,高管责任“连坐”,新业务叫停均是监管雷霆手段,持续释放严监管、严治理信号。保险业开出近900张罚单,9家机构领走超百万大罚单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银保监会、各地银保监局、各地银保监分局合计披露近900封行政处罚书,处罚710余人次,合计罚款约1.33亿元,罚单数量与罚金与去年全年水平较为接近。其中,银保监会开出的5张罚单,合计罚款693万元;各地银保监局开出512张罚单,罚金达8512万元;地方银保监会分局开出379张罚单,罚款约4138万元。从罚单金额来看,共有9家机构及其相关负责人被开出超百万大罚单。首先,来看银保监会层面处罚情况,泰康人寿、阳光人寿、人保寿险3家寿险公司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2家银行被罚。3月18日,银保监会一连开出三张大罚单。其中,338万元的罚单落到人保寿险身上,银保监会直指其电销、网销业务欺骗投保人;未按规定使用经备案保险费率;提供、编制虚假报告、文件、资料等问题。同日,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因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被点名,分别被罚200万元、80万元。各地银保监局超百万的大额罚单主要集中发生在1月和5月,且悉数为财险公司。平安产险广州中支及相关负责人领走295万元大罚单,中华联合财险广州中支及相关负责人被罚152万元。同时,人保财险旗下广州、哈尔滨、湛江、黑龙江4家分公司及各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均被罚超百万。罚款原因剑指编制虚假资料、虚列理赔费用、业务资料不真实,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外利益,利用代理人虚构中介业务套取费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的保险费率等。作为银保监会的下属机构,银保监分局管辖范围相对较窄,以保险机构的分支机构为主,处罚力度也相对较小。但地方银保监分局对保险机构妨碍依法监督检查,编制虚假资料问题尤其关注,重点整治,如唐山银保监局对人保财险遵化支公司罚款90万元,对相关负责人罚款11万元。罚款之外,叫停新业务也是银保监系统的一项“雷霆措施”。上半年,惠晟保险代理、天地泰保险代理、天地安保险代理等中介机构被叫停经营新业务3年;中华联合财险沪分、泰山财险济宁市金乡支公司则分别被要求停止接受信用保证保险、大蒜目标价格保险新业务各2年。禁业、撤销任职资格,监管触角延伸至高管层面,银保监会通过管好保险机构“领头羊”,由上到下形成威慑作用,督促保险业规范经营保险业务。年内,监管机构已撤销平安产险本溪中支、人保财险丰南支公司、太保产险武威中支,辽宁盛和保险代理、人保财险喀什分公司高管任职资格。此外,对于业外机构,银保监系统也绝不姑息,对涉足非法从事保险中介业务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等额罚金。杭州凡声科技、浙江萧山湖商村镇银行分别于1月、5月受到处罚。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向记者表示,今年监管态势严格仍是主基调,“银保监会合并之后,保险业监管内容为更细致,监管力度也更为严格”。财险公司仍是处罚重灾区,人保财险被罚临近百次从罚单分布情况来看,据不完全统计,211张面向寿险公司,合计罚没2912万元;412张罚单指向财险公司,合计罚没8356万元,财险公司依旧是重灾区;246张罚单指向保险中介,罚金约1598万元。进一步来看中介机构处罚情况,银保监系统对保险代理、保险公估、保险销售、保险经纪分别开出85张、79张、61张、21张罚单。罚金对应为764万元、105万元、566万元、163万元。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郝演苏向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人与人线下交流骤减,线上业务较多,但相关线上服务的标准不完善,投诉较多,导致罚单增加,保险代理公司的线上新业务也如此。”从处罚频率来看,中大型险企被罚次数较多。或是因为中大型险企分支机构较多,相对而言,管理起来更具挑战,问题也相对较多。寿险公司中,中国人寿、百年人寿、人保寿险被处罚次数较多,分别为46次、25次、16次。财险公司中,人保财险被处罚次数最多,达95次,共计被罚2217万元,平安产险处罚次数也高达62次,被罚1456万元,太保产险、中华联合财险、大地财险被处罚频率也相对较高,均在20次以上。从各地银保监局罚单分布来看,上半年,黑龙江监管局开出51张罚单,位居各地监管局的首位,罚没2438万元;四川监管局次之,37张罚单合计罚款439万元;此外,湖南、辽宁、陕西等地方监管局开出罚单数量也较多,分别为35张、33张、30张。监管触角延伸至细微之处,朋友圈宣传、代理人培训纳入法眼聚焦罚单出现的原因,洞察监管整治重点。细化来看,不同类型机构,处罚原因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少差异,展现各自领域的典型问题。财务数据、客户信息、业务宣传不真实,编制虚假资料,欺骗投保人,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利益,擅自变更营业场所,未按规定使用经备案保险费率是寿险公司被罚的主要原因。同时,监管渗透力度在加大,朋友圈虚假宣传、欺骗投保人等行为也被纳入监管层面,华泰人寿随州支公司、工银安盛人寿湖北分公司即因此均被湖北银保监局点名;同时,监管提高对代理人培训的重视,禁止保险机构使用含误导性表述的产品宣传资料对代理人进行培训。相较寿险公司,财险公司被罚原因更显“五花八门”,除了编制虚假资料、财务数据不真实,给予投保人合同以外利益外,虚构中介业务套取费用、委托未取得合法资格的机构从事保险销售活动等也是主要被罚原因。从险种来看,农险、车险、保证保险是财险公司频繁触发监管禁令的险种。梳理来看,2月,平安产险北分第一营业部未如实记录车险业务及管理费案件被罚17万元;4月,锦泰财险德阳市中支因农险承保、理赔资料不真实被罚50万元。郭振华分析道,“目前,监管对车险业务管理严格,由于价格管制,手续费在现实市场上有所突破,所以问题较多;农险主要是政策性、补贴性的险种,操作起来或潜藏猫腻;保证保险则正处于风口浪尖,不少保险公司受其牵连,业务质量下降,赔款增加,监管部门加强监管,也就更能发现问题”。中介机构与市场服务联系更为紧密,经营乱象出现更为频繁,也是银保监会三令五申,监管的重中之重。近日,根据媒体信息,银保监会已下发《2020年保险中介市场乱象整治工作方案》,“虚构业务套取费用”成为今年整治工作要点,包括利用中介渠道业务主体虚挂应收保险费、虚开发票、虚假批改或注销保单、编造退保等方式等套取费用。将原因分层次看,业务管理方面,主要为虚构费用套取费用、业务财务数据不真实,妨碍依法监督检查,对不属于保险标的的货物进行公估等;人员管控方面,包括委托未持有执业证书的人员从事保险销售,未按规定对保险中介人员进行执业登记及注销等;客户服务方面,涵盖未向客户出示客户告知书,未按规定使用客户资金专用账户等。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一些保险机构公司治理仍不健全,风险管理仍然薄弱,部分领域问题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等问题,银保监会正在开展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防止乱象反弹,督促保险机构进行整改,清除风险隐患。
几年前,资本疯抢保险牌照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但随着经济下行,企业资金状况趋紧,发展战略出现变化,近年,各类保险股权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有3家上市公司宣布退出设立保险公司,7家企业在北京产权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阿里拍卖等平台转让保险类股权。 根据Wind公告检索,2016年12月,拓维信息和莱美药业同时宣布参与爱尔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爱尔健康)的设立,各出资1.6亿元,分别持有爱尔健康16%股权。然而3年多之后,两家公司双双宣布退出设立爱尔健康。 两家公司未在公告中提及退出设立的原因,有会计人士分析称,主要是因为公司经营状况发生变化,核心战略调整。以莱美药业为例,该公司2019年由盈转亏,核心战略进一步聚焦主业,持续收缩对外投资,已经陆续处置了多家子公司股权。 此外,2015年7月宣布设立大爱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爱人寿)的银江股份也在今年发布公告称,根据目前市场环境,结合公司“城市大脑”战略规划的调整,公司将聚焦主业,提升资金利用效率,重点投入主业相关的研发创新,经审慎考虑后,决定终止参与设立大爱人寿的投资事项。 业内人士表示,近两年,上市公司频频退出设立保险公司,除了上市公司自身战略调整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保险公司的批设速度明显放缓了。2019年,监管部门除因需承接安邦财险而批设大家财险承外,未再新发放一张保险牌照,资本短期内也似乎难以看到获取新保险牌照的希望。 无独有偶,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资金状况趋紧,部分企业也打起了抛售保险股权的主意。记者注意到,近日北京产权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官网正在挂牌转让华农财险、安诚财险、北京赛福特保险代理及金联安保险经纪的股权。同时,今年以来,有3家企业在阿里拍卖平台转让信泰人寿、诚泰财险和民生人寿的股权。其中,民生人寿的拍卖尚未开始,另两家险企的股权转让均出现流拍。 业内人士表示,保险等金融机构标的是非标准化的,存在交易前估值难、交易后经营难的问题。在交易前,潜在购买方也需要对被收购标的进行详尽的尽职调查,在短时间内往往难以完成。此外,在金融严监管趋势下,股权门槛也比过去更高,行业更欢迎优质且有耐心的股东进入市场,对于投机取巧者避之唯恐不及,这也变相抬高了保险股权受让方的门槛。
记者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持续推动财产保险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监管部门已起草《加快财产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业内征求意见。 从征求意见稿来看,财险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财险保费收入达到1.7万亿元,保险深度达到1.5%,保险密度达到1200元,98%以上的财险公司监管评级达到B级以上,努力实现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治理科学、竞争有序的财险市场体系。 向精细化、科技化、现代化转型 从监管公开数据来看,2019年,全国财险业保费收入约为1.3万亿元。这也意味着,根据三年行动方案,到2022年,财险保费收入要较2019年增长约30%。 量化指标的提升,只是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从监管制定的草案来看,未来三年内,财险业要脱胎换骨式的改革,要向精细化、科技化、现代化转型发展。财险产品和服务要向生产生活各领域进一步渗透,要成为企业风险管理居民风险保障的重要手段,成为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 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业务结构、驱动因子、功能定位等方面。具体来看,未来三年内,要推动财险业从以车险为主向车险、非车险发展并重转变,从销售驱动向产品服务驱动转型,从传统经济补偿向风险管理和增值服务升级,以此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这意味着,财险公司要改变“大而全”的发展模式,要走出费率低价竞争的怪圈,转而聚焦专业化、精细化发展路线,改进业态模式,深耕细分市场,开发多元化产品,推动服务创新,打造围绕保险的生态圈服务体系。 在未来三年的高质量发展中,科技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任。征求意见稿显示,到2022年,主要财险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要达到80%以上。关于这点,银保监会近日还专门下发了《关于推进财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科技化、线上化、数字化”驱动财险业进入新一轮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 强化服务经济和民生的能力 随着近年来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市场尤其是财险与宏观经济的紧密度日渐增强。因此,提升财险业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的能力,也是未来三年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支持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保障国民经济产业发展。具体来看,要提升财险业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风险保障需求,探索提供重点项目一揽子风险管理与金融服务,有效支撑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等。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也是财险业三年行动方案中的重要内容。这主要体现在:支持保险公司走出去、扩大财险业对外开放、加快再保险市场发展。 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为了给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营造公开透明、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征求意见稿还提出了“要形成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监管政策和体制机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深入推进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防范化解风险,维护高质量发展稳定;加强市场监管,规范高质量发展秩序;补齐制度短板,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提升监管质效,增强高质量发展保障。 具体要推进的事项项目包括:车险综合改革;设立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推动渔业互助保险系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创新型业务监管,防范交叉性金融产品风险;探索建立市场退出机制;补齐制度短板,如出台示范型商车险、农险等精算制度,修订准备金管理、条款费率管理、再保险业务管理等监管规定等。 为增强高质量发展保障,监管质效也将逐步提升。具体来看,将强化机构监管,深化监管主体职责改革。突出功能监管,进一步优化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有机结合,着力构建全流程综合监管体系。积极运用现代科技丰富监管手段,进一步推进监管工作精细化、科学化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