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日,以调查“水门事件”而闻名的美国记者鲍勃·伍德沃德新书将出版。该书揭露了美国总统特朗普早于今年2月就已知晓新冠病毒的“致命性”,但他仍坚持淡化疫情的严重性。尽管在9日的记者会上承认自己淡化了疫情,但特朗普却在刚刚又发推特反击。 特朗普称,伍德沃德之所以没有在几个月前就把他说的话报道出来,是因为认同他说的。他写道:“鲍勃·伍德沃德好几个月前就掌握了我说的话。如果他觉得这些话那么糟糕或者危险,为什么不马上就曝出来,来挽救生命?难道他没有义务这样做吗?不,因为他很清楚这都是正确的。冷静,不要恐慌!”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记者获悉,成都红旗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旗连锁”)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红旗连锁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曹世如代表公司接受国家表彰。 红旗连锁是A股首家便利连锁超市上市企业,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公司门店数量达到3189家。疫情期间,红旗连锁多方组织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红旗连锁销售“成都造”口罩、省外口罩、进口口罩上千万只,消毒液、洗手液等600余万瓶。帮助受疫情影响的成都高新东区、新津、大邑等地农户,销售滞销草莓、蔬菜、水果等上千吨,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公司以及董事长曹世如为疫情防控捐款捐物超500万元;公司还投入数百万元购买测温仪、消杀物资等,认真落实疫情防控,做到全员新冠肺炎零感染。 据悉,全体红旗连锁人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工作岗位,积极抗疫保供,受到国家商务部、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表彰,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点赞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曹世如表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这份至高的荣誉,是对17000名红旗连锁人的极大鼓励和鞭策。作为四川唯一一个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奖项的民营企业,红旗连锁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与担当。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红旗连锁将尽其所能,充分运用公司平台,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一定不辜负党中央和老百姓对红旗连锁的厚望,多做实事,继续做好老百姓身边的“好邻居”。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10家皖企率先对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进行了预告,业绩预测分化较大。9家公司预计三季报净利同比将下滑,部分公司明确表示下滑幅度超过50%。此外,中电兴发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50%。 3家企业预计 前三季度净利同比下滑超50% 受疫情影响,安徽部分上市公司预计前三季度业绩下滑明显。其中,德力股份、泰尔股份、楚江新材明确表示净利润下滑或超50%。 德力股份发布的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前三季度业绩亏损300万元至450万元,原因是疫情影响了公司外贸出口,公司采取了减产措施,而国内市场逐步复苏还需要时间。泰尔股份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为359.27万元-898.18万元,下降50%-80%,原因是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公司业务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延迟以及物流限制,使产品无法及时交付,公司营业收入减少,利润减少。楚江新材则表示,预计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6亿元-2.1亿元,同比下降41.07%-55.10%,业绩下降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随着公司生产经营的恢复,市场需求回暖,金属基础材料盈利空间逐步恢复。 此外,还有几家公司预计三季报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在两家科创板企业中,埃夫特表示,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预计年初至9月30日累计净利润及全年净利润仍为亏损状态。皖仪科技称,下半年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短期内可能无法产生效益;同时,疫情对产品验收及市场推广均有影响。因此,公司预计年初至三季报报告期末的累计净利润可能为亏损或者与上年同期相比发生大幅度变动。 皖通高速公告称,疫情期间免费政策对公司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影响很大,目前相关配套保障政策尚未确定,公司年初至三季报期末的经营业绩亦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惠而浦表示,经营环境劣向改变,市场需求不足,竞争进一步加剧,国外订单不可预见性增强。 相较之下,中电兴发表现抢眼,其在半年报中表示,预计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约为2.49亿元-3.32亿元,同比增长50%-100%,基本每股收益0.37元-0.49元,增长50.02%-100%。主要系公司智慧城市业务增长和联通混改业务利润增加所致。 “前三季度公司智慧城市订单业务收入同比有较大增长,使得这块业务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中电兴发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上半年尽管有很多不利因素,但公司仍积极参与了广西联通综合改革合作项目,承包运营贵港、梧州、钦州、百色4个地市分公司的通信业务。还中标了河南锦尚土地整治以及中方县国有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这两个项目。公司复工后全员共同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了快速发展。” “两山”景区 游客接待量持续恢复 旅游业受疫情影响大,安徽“两山”(黄山、九华山)业绩下滑明显。 数据显示,上半年黄山旅游实现营业收入2亿元,同比下滑72.53%;净利润亏损8842.42万元,同比下降152.60%。受疫情影响,上半年黄山景区累计接待进山游客51.6万人,较去年同期的162.4万人减少110.8万人,降幅为68.2%;索道及缆车累计运送游客99.95万人次,同比减少69.41%。公司表示,鉴于疫情尚存在不确定性,预测年初至下一报告期期末的累计净利润同比可能有较大幅度下滑。 九华旅游方面,1月份-6月份九华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48.79万人次,同比下降59.02%。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692.68万元,同比下降73.50%;净利润亏损3145.40万元,同比下降139.03%。 但记者从公司方面了解到,传统旺季暑假过后,十一黄金周即将来临,目前“两山”的景区游客接待量在持续恢复。 黄山旅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景区目前游客接待量由1.5万人提高到了2.5万人,但相比以前高峰时日均5万人的流量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今年情况特殊,十一黄金周仍然实行门票预约,客流也有50%的限制。不过目前景区游览秩序正在有序恢复。” 九华旅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6月份九华山景区的寺庙开始恢复游客接待,加上7、8月份的暑假,公司第三季度游客接待量持续恢复。 “目前来看,上半年被压制的旅游需求正得到逐步释放。今年国庆长假有8天时间,人流量应该迎来小高峰。从长远看,疫情不会对公司长期经营和核心竞争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旅游行业或将出现恢复性消费,迎来终端需求释放的拐点。”公司负责人称。
这个论坛的主题我认为选的非常好,为什么?大家都在关注疫情期间的财富管理。之所以关注,是因为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仅来自于经济、社会层面,更重要的来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不确定性。我们经常认为这是一种超级不确定性,是我们难以用风险概念来确定的。 我们这个论坛主题是: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振荡与恢复,我想这个恢复是一个很乐观的词语。我们人类依然是包含乐观的情绪来展望未来。我记得11年前,我跟曹老师(曹远征)在一个论坛上也在展望,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当时最悲观的人认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可能需要5-6年,但是大家会看到世界经济从2008年到现在,它的经济增长速度从来没有回到过从前。所以说2013-2014年,宏观经济学界用了一个“长期停滞”来形容从2008年到2019年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 目前,我们在讨论当前的这种形势,很重要的一个出发点就是在长期停滞,长期停滞在这种超级疫情的冲击下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一种变异?是未来财富管理要思考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基本面。因为金融的管理不仅仅来源于钞票的发行,来源于对资本市场政策变化的认识,更重要的,来源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配合与背离,以及我们如何判断离与合之间的时点。 因此,判断未来这样的一种全球经济增长的这种态势,实际上是我们需要重点把握的一个点,但事实上我们会从历史上来看到,大量的经济学家甚至大量的智者都难以看到自己背后的事情。 我们现在就会讨1929年经济大危机,世界经济史上最为深刻的大危机,引起人类历史变革重大的一次大危机,我们所有的大学者、大经济学家都没有预测到它,包括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凯恩斯,他的日记和他所有的演讲都没有预测到29年和33年会崩溃。当时美国最好的经济学家叫费雪,他是金融高手,不仅仅是金融理论高手还是金融操盘高手,在28年的时候号召他的学生和朋友举起旗帜进入股市,但是29年的崩盘使他差点跳楼,所以大家不要相信这种大牌经济学家的言论。 主持人:刘校长,您算不算大牌经济学家? 刘元春:我不算,可以相信我的预测。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不可以预测性,实际上是大变革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因此我们在理解未来这种框架的时候,实际上需要新的思想、新的框架。 我来之前,姚首席还在设计我们今天的议题,实际上我们对议题本身就产生了很多的争论,原因是什么?旧理念和新理念发生了剧烈的冲突。说世界经济增长,在过去这几年里面我们用“长期停滞”来形容它,用几低几高来形成它,用低增长、低贸易、低成长、低利率,然后再加上高债务、高杠杆,“四低两高”,来形容它。 那么未来会怎么样呢?未来依然可能还是低成长、低投资、低利率、低成长,但是有什么高债务、高波动。这几低几高,我们讲的疫情之前的几低几高有没有差别?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关键,它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我们谈到的疫情虽然不是一个导致格局性彻底颠覆的因素,但是它是格局加速性变化的这种催化剂。那么这个催化剂不仅仅带来的是速度的变化,同时也带来结构性的变化。我们所思考的第一个很重要的后疫情时代,我们的疫情常态化、长期化,疫情从狙击战向长久战蔓延,世界经济增长会是怎么样。第二个才考虑的是我们应对这些大疫大灾大乱,它的财政货币的行为变异,会引起我们在基本面和金融面的这种变异会有什么样的一些新的规律、新的风险和新的挑战。 我想我今天就给大家抛一个砖,不要用原有的思路来思考大疫情下带来的变化。 本文为作者在2020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的演讲整理
港股航空板块今日逆势走强,截至发稿,东航领涨4.2%,国航、南航涨近3%。 A股方面,航空股同样领涨大盘,海航控股大涨10%,东航涨2.71%,国航、南航涨近2%。 港A两市航空股延续近日强劲趋势,得益于国内航空需求的持续恢复。9月8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崔晓峰在第二届“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峰会发言中介绍,8月底,中国民航每日航班量超过1.3万班,恢复到疫情前的九成。 9月7日,中国民航局公示称,拟批准东方航空独资筹建一二三航空,注册资本为15亿元人民币,经营国内航空客货运输业务。拟使用的航空器为ARJ21-700系列飞机。这一政策东风也成为东航近日领涨板块的重大利好。 随着国内航空需求持续恢复,航空公司持续减亏。同时,原油期货价格近日明显回调,美油已跌至40美元下方;在岸和离岸人民币目前均升破6.84关口,较今年5月底已升值超4%提供利好。几大因素叠加,共同助推航空股集体走强。 根据飞常准大数据分析,在暑运带动下,8月份中国内地航线航班执行量继续保持稳定,中国内地机场8月日均起降超过28000架次,实际执飞航班37万班次,较7月环比提升12%,8月单日最高已接近2018年的日均起降水平。 2020年二季度,三大航净利润亏损收窄13%,扣除汇兑和投资损失,国航、南航和东航利润总额亏损收窄29.7%、17.7%和6.7%。预测三季度内线收益降幅收窄至15%左右,航司单季度净利润转正的确定性提升。 从9月3日开始,民航局宣布重启9条往来北京及八个疫情已受控国家的航线,包括泰国、柬埔寨、希腊、丹麦、瑞典等。服务将陆续在9月3日起逐步恢复,而来自其他地区的航班将会被转至12个其他城市的机场。 中金研报指出,航空作为接触型行业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板块之一,在疫情之中盈利和股价均受到大幅损害,但当前基本面和股价的最低点均已过。疫苗年内落地或是大概率事件,如果疫苗上市,航空股或将迎来第一波上涨,如果疫苗接种范围广泛且效果出色,航空股或将迎来第二波上涨。 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疫苗顺利研发的消息不断传来,出行信心进一步得到提升。压制近1年的出行需求,有望在今年十一长假集中爆发。
编者按:2020年,一场突发的疫情使快消行业面临集体大考。商场门店流量下滑,宅经济悄然发展,休闲零食万亿市场蓝海出现……消费行业或迎来新一轮的重新洗牌。 随着消费升级和新消费群体的兴起,网红带货、社群营销……新兴的营销模式又会给快消业带来哪些改变? 搜狐财经推出《新消费观察》栏目。专题旨在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解读餐饮、零食、乳业、酒业等公司的新动态和新兴模式,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第17期关注的企业为近日发布上市后首份亏损财报的海底捞。 半年净利亏损9.6亿元,同比下降205.7%,这是餐饮龙头海底捞交出的疫情下业绩成绩单。 对于净利的大幅度下降,海底捞在财报中归因为受到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门店短暂关闭,客流量减少,加上员工成本和财务成本增加等。 但与近10亿的净利亏损不相匹配的是,海底捞今年上半年营收97.60亿元,同比下降幅度只有16.5%,营收受疫情冲击并未如净利样严重。 搜狐财经注意到,海底捞上半年净利大幅亏损,有很大一笔亏损是出现在了纸面上,并非实际运营亏损,仅折旧摊销一项,上半年就有近13亿元,同比增加近60%。 疫情影响给海底捞带来的并不只有危机,在年初餐饮企业“疫情之下活不过三个月”的舆情下,金融机构对餐饮企业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海底捞仅上半年就获得银行超过30亿元贷款支持。 折旧摊销、员工成本多增加近9亿元 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损失惨重,“疫情之下活不过三个月”在上半年被餐饮企业反复提起。 作为火锅业的龙头品牌,从营收上看,疫情对海底捞上半年经营业绩总体影响有限。 而近10亿的亏损中,从财报上看,海底捞停业期间的原材料成本和物业租金相关开支都有不同程度下降,除海底捞提到的员工成本和财务成本外,主要体现在其大幅增长的折旧和摊销费用。 今年上半年,海底捞折旧与摊销费高达12.9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8.3亿元增加了4.67亿元,同比增加56%。这同比多增加的折旧摊销,就占了其上半年亏损额近一半。 大额计提折旧和摊销对企业而言有不少“好处”。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搜狐财经表示,计提摊销可以既可以对财务报表进行洗澡,将各种亏损集中在某一期处理,也可以用于抵税、对利润做处理,是很常见的会计处理方式。 实际上,疫情爆发之前,海底捞从2019年上市后,便开始大额计提折旧摊销费用。2019年年报显示,海底捞去年共折旧摊销18.9亿元,比2018年同期整整多计提了12亿元。 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海底捞“趁机”摊销了更多的费用,截至6月30日该部分费用已经达到去年全年的70%。对此,搜狐财经询问了海底捞媒体中心,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而海底捞提到的员工成本确实是餐饮企业的重要“负担”。门店停业的46天直接砍断了海底捞等企业90%以上的收入来源,而员工薪资作为刚性开支直接压垮了不少中小餐饮企业。 今年上半年,海底捞的员工成本升至40.74亿元,增加4.23亿元,同比增长11.6%,占收入比重从31.2%增至41.7%。 相比于去年同期,海底捞今年上半年折旧摊销和员工成本合计增加8.9亿元,在营收下滑下,这两笔增加数额吞噬了大量利润。 而员工成本增加下,海底捞员工数却减少一成。截至2020年6月30日,海底捞员工总数从2019年底的102793名员工降至92179名,半年间减少了一万余名员工。 一增一减下,海底捞人均成本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小幅提升。以上半年员工人数计算,海底捞投在每个员工上的成本4.43万元,而2019年同期仅4.15万。 疫情期间获32亿贷款,近期斥1.5亿收购新餐饮品牌 疫情期间大范围的停业状况使不少企业表示现金流出现严重问题。彼时,不少媒体报道餐饮企业现金流出现紧张,“餐饮企业难以撑过三个月”成为关注热点。 而作为餐饮业龙头的海底捞,情况并未如此危机。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海底捞资产净额106.3亿元,资产负债率2.2%,银行结余及现金22.2亿元。加之其上半年营收及子公司营收,事实上,海底捞账上现金足以支持其停业46天及后期继续运转。 但在“餐饮企业难以撑过三个月”的舆情之下,行业龙头海底捞仍获得了来自银行的信贷支持。今年2月,中信银行和百信银行共向海底捞授予信贷资金21亿元,用于缓解其现金流“吃紧”。 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海底捞资本负债比率达38.1%,银行借款33.05亿元。其中,上半年新增银行借款32.38亿元。 贷款的增加也使得海底捞的财务成本上升。其财务成本从上年同期1.02亿元增至1.83亿元,大增79.2%。对此,海底捞表示,主要由于业务扩张,导致租赁负债的利息增加,以及银行借款的利息增加。 据搜狐财经估算,上半年其新增财务成本约为0.81亿元,对应其期末银行借款金额,粗略计算,海底捞上半年所获银行贷款利率约在4.9%。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6月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6%,今年上半年新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是5.94%。 除此之外,海底捞在财报中表示,截至6月30日,其仍有银行授信22.14亿元人民币尚未动用。 由此看来,海底捞疫情期间借机获得了大量来自银行的贷款和授信,也提高了海底捞的扩张能力。 近日,海底捞发布公告称,将斥资近1.5亿元收购位于中国和纽约的两大餐饮品牌及旗下多家餐厅。 公告显示,海底捞旗下全资公司四川新派于9月4日订立汉舍协议,以1.2亿元人民币收购上海澍海80%的股权;全资公司Haidilao Singapore以30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076万元)收购80%的HN&T Holdings已发行及发行在外普通股。 据悉,本次收购的上海澍海持有“汉舍中国菜”在北京、上海及杭州经营的9家中餐厅,HN&T Holdings为纽约的两家餐厅。 海底捞方面表示,作为集团整体增长策略的一部分,其计划横向领域收购优质资源,增强其市场地位和竞争力。 翻台率、单店营收接连下滑,增长乏力寻求多品牌扩张 除多品牌的横向扩展外,今年上半年,海底捞也并未停止扩张开店的脚步。 半年报显示,海底捞全球门店从2019年12月31日的768家增至2020年6月30日的935家。也就是说,海底捞上半年新开餐厅173家,相当于平均每天都有一家新店开业。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捞上半年的开店速度甚至超过了疫情爆发之前的新店增速。2019年全年,海底捞共新开308 家店,相当于平均1.2天开一家新店。 财报显示,海底捞上半年在中国大陆门店共868家,一线城市门店为212家,二线门店为389家,三线及以下门店为267家,营收分别为20.19亿、38.01亿和24.51亿,分别占总营收22%、41.5%和26.7%。 与2019年同期相比,海底捞一、二线门店营收占比下降,三线门店营收贡献上升。此外,其门店数量主要增长在二三线城市,下沉趋势明显;一线门店增长乏力,一年来仅增长了66家。 此外,海底捞上半年的平均翻台率从2019年同期的4.8次/天降至3.3次/天,跌至历年翻台率的最低点。 据往年财报显示,海底捞2018年的翻台率达到5次/天,一二线城市翻台率分别为5.1/天和5.3次/天,为近年来翻台率最高水平。 而今年上半年,海底捞一线城市翻台率为3次/天,二线城市为3.5次/天,三线及以下城市为3.6次/天。 在疫情爆发之前,海底捞的翻台率已经呈下降趋势。2019年,海底捞平均翻台率从2018年的5次/天降至4.8次/天,系近年来首次出现下滑,其中一、二线城市翻台率均下降0.4个百分点。 此外,海底捞的单店营收贡献也延续了2019年的下滑趋势。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单店日均销售额由去年同期的12.4万元整体下跌27.2%至9.8万元。其中,一线城市单店营收从去年同期13.4万元跌至9.7万元,跌幅达38%。 随着单一餐饮品类的逐渐饱和,近年来海底捞多次进行多品牌扩张。早在2019年3月,海底捞附属公司Hai Di Lao Holdings Pte. Ltd.斥资2.04亿元收购北京优鼎优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股权。 对于海底捞此次以1.5亿元收购两家新的餐饮品牌的行为,食品产业师朱丹蓬对搜狐财经表示:“作为火锅龙头品牌,海底捞目前面临业绩增长乏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此次进行多品牌扩张意在减少其对火锅业务的依赖,但关键在于如何规划实施落地变现。”
主要观点 美国8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137.1万人,预期135万人,前值173.4万人,失业率降至8.4%,预期9.8%,前值10.2%。新增就业人数继续超预期,但修复幅度持续放缓。 1、分行业来看,美国各部门就业人口修复几何? 8月新增就业结构仍集中在服务业、贸易领域,制造业新增就业人口数量放缓。8月零售业、专业和商业服务业、休闲和酒店业、教育和保健服务的新增就业人口分别达到24.9、19.7、17.4、14.7万人,为新增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不过8月制造业新增就业人口2.9万人,环比7月(4.1万人)有所放缓,美国当前制造业生产活动修复程度仍较缓慢。 4月以来,美国各部门就业人口修复几何?整体来看,4月为美国疫情最严重的月份,当月非农就业总人口(私人部门)约1.09亿人,较2019年均值水平1.28万人减少了1982万人,截至到8月,非农就业总人口回升至1.19亿人,较正常年份的就业缺口收窄至935万人。 分行业来看,就业人口中建筑、零售业修复比例最高,与经济活动中新屋开工、个人商品消费支出走势相吻合;服务业就业修复整体较弱,且分化也较大,其中休闲和酒店业修复约5成,而专业和商业服务、运输仓储业仅修复3-4成。 受疫情影响较小的行业:金融活动、公用事业。疫情前后就业人数变动不大,均维持在正常年份的98%-99%;且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就业人数并未出现明显回升。 受疫情冲击后修复迅速的行业:1)零售业:4月零售业就业人数回落至正常年份的85%,截至8月已回升至96%,基本已回到正常状态,间接反映了目前美国零售销售已基本修复至疫情前水平;2)建筑业:4月建筑业就业人数回落至正常年份的87%,截至8月已回升至96%,也反映了美国地产业新屋开工数量达到历史高位,带来疫情后建筑业修复迅速。 修复程度仍较低/修复较缓慢的行业:1)休闲酒店业、专业和商业服务业、运输仓储业:4月休闲酒店业、专业和商业服务业、运输仓储业的就业人口下降至正常年份的52%、91%、91%,截至8月,就业人口则回升至正常年份的77%、94%、94%,修复比例分别为52%、40%、37%,反映目前服务业就业修复整体较弱,与高频数据反映的交通出行、餐饮业修复5成相吻合;2)制造业:4月制造业就业下降至正常年份的89%,截至8月就业人口回升至正常年份的94%,修复比例48%,美国当前制造业修复也相对缓慢。 2、时薪增速企稳,居民雇员收入逐步回升 8月时薪同比增速企稳,录得4.7%,周工时环比7月持平,录得34小时/周。从结构来看,零售业时薪增速增长最快,而休闲酒店业、运输仓储业的时薪环比7月有显著提升。 居民雇员收入逐步回升,带来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在时薪维持高增速以及就业人口逐步回升的背景下,5月以来美国居民收入中雇员报酬部分的收入逐步回升,同比增速由4月的-4%回升至7月的-1%,逐步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叠加前期的失业补贴与纾困支票带来的高额政府转移支付带来7月居民个人收入增速达到8.2%。不过需要警惕的是,一方面在《美国就业数据又不好了——7月美国非农就业点评》中我们指出,从各项领先指标来看时薪高增速难以延续,或带来雇员收入增长乏力;另一方面,美国国会就新一轮财政刺激法案仍未达成一致,而特朗普签署300美元/周失业补贴的行政令也尚未在全国正式实施,因此8月起财政转移支付或将出现显著收窄;二者共同影响下或带来居民收入增速的回落,进而对消费、尤其是耐用品消费的高增速产生冲击。 风险提示:美国疫情扩散情况超预期,经济受疫情冲击超预期 报告正文 美国8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137.1万人,预期135万人,前值173.4万人,失业率降至8.4%,预期9.8%,前值10.2%。新增就业人数继续超预期,但修复幅度持续放缓。但从就业结构来看,8月永久性失业人口继续提升,劳动参与率回升小幅至61.7%,疫情对就业市场的持续性冲击仍较严重。 1、分行业来看,美国各部门就业人口修复几何? 8月新增就业结构仍集中在服务业、贸易领域,制造业新增就业人口数量放缓。8月零售业、专业和商业服务业、休闲和酒店业、教育和保健服务的新增就业人口分别达到24.9、19.7、17.4、14.7万人,随着美国疫情得到控制,各类社交活动重启带来服务业对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持续提升。不过8月制造业新增就业人口2.9万人,环比7月(4.1万人)有所放缓,美国当前制造业生产活动修复程度仍较缓慢。 4月以来,美国各部门就业人口修复几何?整体来看,4月为美国疫情最严重的月份,当月非农就业总人口(私人部门)约1.09亿人,较2019年均值水平1.28万人减少了1982万人,截至到8月,非农就业总人口回升至1.19亿人,较正常年份的就业缺口收窄至935万人。 分行业来看,就业人口中建筑、零售业修复比例最高,与经济活动中新屋开工、个人商品消费支出走势相吻合(见《【华创宏观】海外复工排行榜:美国地产、美国零售、德法服务业>;德法零售业>;美国服务业、意西零售业——海外周报第23期》);服务业就业修复整体较弱,且分化也较大,其中休闲和酒店业修复约5成,而专业和商业服务、运输仓储业仅修复3-4成。具体来看: 受疫情影响较小的行业:金融活动、公用事业。疫情前后就业人数变动不大,均维持在正常年份的98%-99%;且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就业人数并未出现明显回升。 受疫情冲击后修复迅速的行业:1)零售业:4月零售业就业人数回落至正常年份的85%,截至8月已回升至96%,基本已回到正常状态,间接反映了目前美国零售销售已基本修复至疫情前水平;2)建筑业:4月建筑业就业人数回落至正常年份的87%,截至8月已回升至96%,也反映了美国地产业新屋开工数量达到历史高位,带来疫情后建筑业修复迅速。 修复程度仍较低/修复较缓慢的行业:1)休闲酒店业、专业和商业服务业、运输仓储业:4月休闲酒店业、专业和商业服务业、运输仓储业的就业人口下降至正常年份的52%、91%、91%,截至8月,就业人口则回升至正常年份的77%、94%、94%,修复比例分别为52%、40%、37%,反映目前服务业就业修复整体较弱,与高频数据反映的交通出行、餐饮业修复约5成相吻合;2)制造业:4月制造业就业人口下降至正常年份的89%,截至8月就业人口回升至正常年份的94%,修复比例48%,美国当前制造业修复也相对缓慢。 2、时薪增速企稳,居民雇员收入逐步回升 8月时薪同比增速企稳,录得4.7%,周工时环比7月持平,录得34小时/周。从结构来看,零售业时薪增速增长最快,而休闲酒店业、运输仓储业的时薪环比7月有显著提升。 居民雇员收入逐步回升,带来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在时薪维持高增速以及就业人口逐步回升的背景下,5月以来美国居民收入中雇员报酬部分的收入逐步回升,同比增速由4月的-4%回升至7月的-1%,逐步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叠加前期的失业补贴与纾困支票带来的高额政府转移支付带来7月居民个人收入增速达到8.2%。不过需要警惕的是,一方面在《美国就业数据又不好了——7月美国非农就业点评》中我们指出,从各项领先指标来看时薪高增速难以延续,或带来雇员收入增长乏力;另一方面,美国国会就新一轮财政刺激法案仍未达成一致,而特朗普签署300美元/周失业补贴的行政令也尚未在全国正式实施,因此8月起财政转移支付或将出现显著收窄;二者共同影响下或带来居民收入增速的回落,进而对消费、尤其是耐用品消费的高增速产生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