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美股出现暴跌,但这次暴跌情况与3月份相比有所不同,这次下跌源自于涨幅过高引发的回吐,3月份的暴跌源于疫情的冲击。现阶段流动性依然充裕,疫情冲击正在慢慢减弱,压力主要来自上涨过快导致的高估而不是疫情,所以本质上是不同的。美股由于下跌过急过猛也随时会发生反弹。中国疫情取得初步成效,经济恢复良好,居民储蓄转移刚刚开始,长期资金布局也刚刚开始,低估蓝筹股估值吸引,虽然部分板块和个股确确实实存在高估压力需要消化,但整体调整过程也许与15年和3月份有所不同。连续暴跌发生的概率较低,也许反弹一触即发。
罗汉堂基于全球公开可得的大数据,开发了“全球疫情经济追踪体系”(Global Pandemic Economy Tracker,简称PET),并由新浪财经中文独家首发! 新冠候选疫苗研发格局快速演变,中美竞争激烈 从疫情爆发早期就开始的全球新冠疫苗研发的速度和力度是空前的,进入第三季度后半程,全球新冠疫苗研发格局的演变开始加速,呈现出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候选疫苗技术种类多样、数量多且且增速快 - 根据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统计,截至2020年9月7日,全球共有超过320种候选疫苗,比两个月前增长约60%;其中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疫苗数从23 种增加到38种,分别在超过30个不同国家广泛招募受试者。目前的新冠候选疫苗种类包括广泛的技术平台,既包括传统的灭活病毒方案,也有尚未有任何疫苗获批的创新方法,例如核酸疫苗,且不同的候选疫苗在各个平台中分布相对比较均匀。 参与和支持研发国家数量多、机构种类复杂 – 目前38种疫苗的研发机构来自15个国家,和7月初相比新增的五个国家中既包括法国、意大利和奥地利这几个发达国家,也包括古巴和哈萨克斯坦两个发展中国家。大型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新冠疫苗研发中,临床期候选疫苗中至少有8个曾获得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的资助,均已纳入全球新冠疫苗获得机制(COVAX)的购买和分配方案中。政府和大公司的合作水平也远超其他疫苗研发的历史,例如美国于3月份开始的“竞速行动”计划(Operation Warp Speed),迄今已宣布拨款超过70亿美元用于8个公司9种疫苗的研发支持和购买,该计划的目标是在2021年1月之前交付足够可在全美部署的COVID-19的疫苗。 研发、审批和量产速度快,但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尚不足 – 相比历史上研发速度最快的腮腺炎疫苗用时4年而言,在仅仅8个月内中国和俄罗斯共有4种新冠疫苗进入有限使用,这一速度背后是各国在疫情、经济和国际国内政治压力下加大疫苗研发力度的结果。尽管几种候选疫苗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均显示了较好效果,但本周被寄予厚望的阿斯利康-牛津大学合作开发的腺病毒疫苗AZD1222近期因一例受试者出现不明原因疾病而暂停,显示疫苗研发仍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尽管美国政府希望能够在11月初大选之前推出新冠疫苗,但这有可能反而引发公众对有效性证据不足的疫苗的抵制或犹豫。本周欧美9位跨国制药公司CEO共同发布声明,称“只有在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足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后,才会申请批准或紧急使用授权”。 国际竞争加剧,呈现一定“地缘政治”格局 – 考虑到疫苗生产的成本远低于疫情经济下的经济损失,中、美、俄等国均在III期疫苗结果尚未出炉的情况下开启或准备大规模量产,一旦相关疫苗获得批准,则可以快速分发。目前全球已经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九种候选疫苗中,除了俄罗斯的卫星五号和英国的AZD1222,四种来自中国,三种来自美国。这些疫苗在十多个国家开展的临床试验,分别招募了数以万计的受试者,其中中国研发的疫苗主要在数个疫情严重的亚洲国家测试,而英美的疫苗测试除了在本国之外,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疫情严重的美国和巴西正在开展的III期疫苗试验最多,均为4种。根据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统计,来自中国和英、美的各四种III期临床阶段疫苗的总受试人数基本相当,均为约17万人。 新冠疫苗的研发和生产速度和力度均达到空前的水平,最早启动III期临床试验的疫苗可能于四季度中期拿到结果,最理想状况下,第一款得到批准新冠疫苗有可能在2020年底面世,这对全球疫情、经济和社会的意义重大,可以部分缓解逐渐迫近的流感季节的压力。但整体而言,疫苗在部分国家正式上市或向公众开放,更有可能要等到明年上半年,在全球完成大规模分发和接种则要等到2021年底甚至更晚。 南亚成为新震中,经济活跃度提升增速 截至9月9日,全球总确诊人数接近2800万,死亡人数达到90万;平均每日新增确诊人数保持在27万左右,日均死亡人数略微下降到5000上下。随着印度以每天近10万病例的速度上升,并超过巴西确诊人数仅次于美国,南亚地区的每日新增确诊人数已经超过拉丁美洲,成为全球疫情的新震中。欧洲疫情的反弹仍在延续,日均确诊病例已经接近历史最高值,和持续下降的北美水平相当。 罗汉堂的全球疫情经济追踪体系(PET)显示,截至9月4日,在132个被追踪的经济体中,进入恢复期的为81个,另外51个国家仍处于应对或低谷期。本周恢复期国家的整体经济活跃度显著提升了1.4个百分点,达到96.6%的疫情以来高值;应对或低谷期国家也有0.8个百分点的提升,达到92.8%。 分地区来看,尽管全球所有其他地区的经济活跃度在本周都有所上升,但区域间差异仍然非常显著,活动水平最高的东亚达到了98%,而大多数疫情严重国家和地区的相对经济活跃水平均低于全球中位水品。少数国家例如菲律宾、尼泊尔和秘鲁仍低于90%,疫苗是解锁这些地区疫情经济困境的唯一钥匙。
近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了中欧班列开行的最新数据,8月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247列、发送货物11.3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62%和66%,综合重箱率98.5%,再创历史新高。 对此,专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导致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受阻,各国进出口贸易量急剧下降,在这样的不利局面下,中欧班列仍实现逆势增长,实属不易。 据介绍,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稳外贸政策落地见效,国内企业基本实现复工复产,出口需求愈发旺盛。特别是在防疫物资出口的拉动作用下,中欧班列开行创下新高。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以来,凭借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短时间内我国的防疫物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大力对外援助和出口。3月15日至9月6日,我国总计出口口罩1515亿只、防护服14亿件、护目镜2.3亿个、呼吸机20.9万台、红外测温仪8014万件。这些防疫物资很多都通过中欧班列进行运输,带动了其逆势增长。 以我国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为例。3月28日,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开出其疫情后首趟中欧班列,货物中近四成是防疫物资。截至8月31日,从武汉合计发运中欧班列95列,先后运送口罩、纱布、防护服、手术衣、护目镜、医疗器械等防疫物资合计1032标准箱4000余万件。 近日,陕西西安携手山西永济开通了“永西欧”中欧班列。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 毅摄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此前表示,疫情发生后,全球航空和海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禁飞、停运、减运等情况,导致物流不畅,贸易萎缩。中欧班列作为陆路运输通道的“钢铁驼队”展现出安全高效的强大优势,不断开拓新业务,增添新线路,为保障中欧及沿线国家物流畅通和物资供应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今年5月份东方日升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光伏板即将交付欧洲客户,但受疫情影响,赴欧航空运力锐减,海上运输也处于停摆状态。后来,该企业通过义乌中欧班列,最终将货物按时交付给了客户。“义乌中欧班列是一趟经贸列车,更是一趟‘希望之车’。”该企业负责人说。 同时,中欧班列的逆势增长更离不开我国经济复苏和出口整体回升。 从大环境来看,疫情发生以来,面对复杂的局面,我国大力推动“六稳”“六保”工作,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同时,各省份通过加快培育跨境电商、完善信用体系、加大资金扶持等措施,稳定外贸出口及产业链供应链,出口逐渐恢复。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20.05万亿元,其中出口11.05万亿元,增长0.8%,首次实现年内正增长。 国铁集团货运部负责人表示,随着出口逐步恢复,铁路部门全面加强运输组织,努力提升运营品质,充分释放中欧班列运力运能,发挥中欧班列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通道作用,各地中欧班列均实现较快增长。在河南,今年前8个月,中欧班列(郑州)共开行541列,其中去程305列,较去年同期增加39列,增幅14.7%。在东北,随着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的增多,以往中欧班列出境的满洲里口岸接车能力基本饱和,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9月份还开行了辽宁首条经绥芬河口岸出境的中欧班列。 此外,专家还表示,中欧班列广受欢迎,还得益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各项举措,通过落实开放政策,举办各类国际展会,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得到巩固。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新筑车站党总支书记张钢钊表示,今年上半年,到达新筑车站的返程班列数量达到510列,同比增加55.5%。通过中欧班列(西安)返程进口的粮油达到1.53万吨,满足了国内消费者对优质商品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持续在全球蔓延,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仍然错综复杂,中欧班列仍存在返程少于去程的问题。对此,专家表示,未来还需要进一步落实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努力恢复正常外贸秩序,打造新发展格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齐慧)
近日,外媒纷纷聚焦中国8月进出口数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出口——这个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其中一驾马车在8月份继续获得动力。因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正逐渐从新冠疫情中复苏,这些国家在8月份采购了更多中国制造的商品。 根据中国最新公布的官方数据,以美元计,8月份中国出口同比增长9.5%,增幅较7月份的7.2%继续扩大,也好于经济学家给出的7.3%的预测中值。 报道说,8月份数据标志着中国出口连续第三个月同比增长。这与今年年初时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当时新冠疫情对中国工业部门和全球航运网络造成严重影响。 在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经济学家们曾预测,随着各国关闭边境、全球需求下降,中国经济要素中的出口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然而,得益于政府严格而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以及经济扶持政策,中国出口商在第二季度成功地在全球出口中获得了更大的份额,而与此同时,其他出口国仍因疫情而处于瘫痪状态。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 报道,咨询公司TS Lombard首席中国经济学家Bo Zhuang表示,连续三个月的强劲出口数据将提振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尽管8月份的进口数据令人失望,但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非常强劲”。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高路易(Louis Kuijs)表示,中国出口连续3个月实现同比增长对全球贸易而言是个好兆头。
近期人民币走出了一波显著的升值态势。自5月底触底反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4.1%,8月至今升值2.3%。人民币升值与同期美元走势回落、中国经济在全球疫情冲击下率先实现经济反弹、海外需求旺盛持续推高中国出口以及中国加大开放吸引外资的政策有关。 与人民币升值相呼应,中国外汇储备连续五个月增加,8月末中国外出达到3.16万亿,创4年来新高,亦是上述四大因素的直接体现。展望未来,预期上述影响仍将持续,支持人民币保持阶段性升值。 因素一:美元进入下行周期 美元指数从3月年内高点以来下跌9.4%,美元走弱之下,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笔者在7月31日《美元当前走弱趋势是否会持续》一文中曾提及,美元已经进入弱势阶段。原因在于:一方面,美国疫情高烧不退、赤字飙升、经济恢复疲软。且在美国大选之年,为获得选票,美国当下的政治环境愈发撕裂,“弗洛伊德事件”加剧种族对立和政治撕裂。与此同时,美联储持续超宽松货币政策,今年以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充68.1%,远高于欧洲央行的38%和日本央行的19.2%。美联储大幅降息之下,中美利差显著拉大。 另一方面,作为影响美元指数走势最重要的欧元,最近表现强劲,欧元对欧元兑美元接近1.2,创两年以来新高。其背后原因在于经济方面,欧元区疫情控制好于美国,当地经济复苏情况好于预期。而在政治方面,欧盟在财政协同上取得重要突破,就7500亿复苏基金达成一致,其中3900亿以援助形式发放,意味着欧洲向财政一体化上做出重要突破。市场对于欧元区经济与政治前景相对乐观,这对欧元构成支撑,并使美元走弱。 因素二:中国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反弹 疫情之下,中国政府采取及时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用最短的时间控制住疫情,并在二季度全球率先走出疫情冲击,这对于市场看好人民币走势提供支持。二季度中国GDP反弹至3.2%,成为G20国家中唯一一个正增长的国家。与之相对,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遭遇重创,美国经济二季度经济增长同比下降9.1%,欧洲、日本二季度下调至15%和9.9%,全球经济正遭遇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展望未来,当前中国供给侧恢复已经接近疫情之前,工业增加值反弹至4.8%,需求端恢复相对缓慢,未来伴随着越来越多支持内循环的政策措施落地,需求端恢复加快,国内经济有望好于预期,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增长。 因素三: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扩大 疫情之下,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扩大,支持人民币升值。从货物贸易来看,今年受疫情影响,海外防疫与在线设备需求加大,中国成为与防疫用品、居家办公学习电子设备的全球主要出口国,8月出口9.5%,大幅好于预期,受到家具等可选消费的进一步推升,显示海外供应链受阻背景下,中国出口的较强竞争力。今年1-8月,中国货物贸易顺差达到289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2%。 与此同时,疫情之下,服务贸易逆差也有所收窄,1-7月,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回落25.4个百分点,贸易逆差为87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近一半。其中,受制于疫情期间,人员流动受到广泛限制,境外旅行遭遇寒冬,境外留学大幅减少,海外旅行(含中国游客在境外1年内的留学、医疗、务工等花费)服务进口80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4.9%。 因素四:中国逆势开放,获得全球投资者看好 在疫情冲击与逆全球化大行其道背景下,中国经济遭遇产业链转移的压力。然而,危中亦有机,纵观全球,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始终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捍卫者和守护者,经济与金融市场稳定,货币政策稳健,对外开放步伐仍在加大,对外资具有巨大吸引力。如近几个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明显提速,项目总投资高达500亿元,预期年内竣工,明年便投入生产。与此同时,外资私募在下半年加快进入中国市场。 而从政策层面,近期2020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习主席提出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共同激活创新引领的合作动能、共同开创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的三点倡议,释放了全球化与保持开放的积极信号。与此同时,伴随着海南自贸区,金融对外开放加快,有助于进一步吸引外资,提振市场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提振人民币资产。 综上,四大因素共同助推人民币汇率升值。展望未来,预期美国大选之下,美联储超宽松货币政策仍将持续,而在大选之前,获取政治选票仍是目前两党压倒一切的任务,抗疫优先级排后拖累经济恢复,政治割裂加大不确定性,美元或将维持弱势。而中国经济好于预期,以及逆周期下,中国政府持续释放的加大开放信号有助于提振对外资信心,支持人民币有望保持阶段性强势。
9月9日,国际知名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联合ACCESS Heath International(下简称“ACCESS Health”)发布了题为《数字技术和公共卫生合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将中国经验带给全球》的研究报告,全面展示了六类疫情应对措施中数字科技所带来的影响。来自微医、阿里、京东等12个中国的数字战疫案例入选,作为中国利用数字健康技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经验,帮助全球各国提高疫情应对策略的有效性。 数字技术的应用对中国成功应对新冠疫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了解,报告展示了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数字健康企业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快速反应、流行病学研究、诊断和治疗、支持性活动、长期管理、综合疾病控制体系等六方面的应对措施,并分析了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作为疫情期间最早利用数字技术开辟抗疫“空中战场”的企业机构之一,微医被作为代表性案例收录,报告详细介绍了微医在抗疫各个阶段、不同场景下针对行业和公众的专业信息获取、医疗人员协同、在线问诊、慢病管理、基层疫情防控等医疗健康需求推出的多种解决方案。 在疫情暴发初期,微医上线“新冠肺炎实时救助平台”,为武汉和全国人民提供免费的问诊和咨询服务,分流患者,筛查轻症,减少患者赴医过程中的交叉感染风险,并先后推出“心理援助专区”“中医药抗击疫情平台”“全球抗疫平台”等服务。截至8月底,微医新冠肺炎实时救助平台已累计提供免费服务216万人次,总访问量超1.5亿次,单日最高访问人次超过1100万;微医全球抗疫平台获得中国170多个驻外使领馆推介,为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26万人提供防疫服务。 面对慢性病患者的复诊购药需求,微医互联网总医院为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提供了在线复诊、药品配送服务。同时,在天津、泰安、武汉、济南等地相继开通医保在线支付,让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在线复诊和购药,享受一站式的医疗健康服务,为中国数字健康行业发展带来了重要突破。在线下,则通过包含了7大类53小项检查检验项目和100种疾病的标准化诊疗系统的“微医流动医院”,协助各地开展高效的疫情防控工作。目前,有80多辆微医流动医院在甘肃、河南、宁夏、湖北等地投入服务。 报告指出,微医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快速反应、高效调动协调资源等能力,凸显了平台型互联网医院的独特价值。微医已经打磨出一个覆盖医、药、检、数、保的数字平台,推动了医疗健康服务要素的深度融合和服务闭环的完善,构建了一个新型的健康保障服务体系,使其在面对突发危机时,能够快速、充分地利用数字健康平台与政府、医疗机构及多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协作,做到服务质量、效率和体验的提升。 报告发布会上,洛克菲勒基金会联合ACCESS Health、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举办了一场线上圆桌论坛,世界卫生组织首席科学家Soumya Swaminathan博士,洛克菲勒基金会高级副总裁Naveen Rao博士,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Sten Vermund博士,ACCESS Health主席兼总裁、中美健康峰会理事长William A Haseltine博士等全球重要的意见领袖、公共卫生专家、研究人员和医疗从业人员,共同讨论了如何扩大“数字抗疫”的影响,并利用数字健康解决方案增强应对全球危机的能力。 洛克菲勒基金会亚洲区董事总经理Deepali Khanna认为:“大量疫情应对策略指出,将大数据、数字健康技术纳入公共卫生系统和应急应对系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未来,数字健康将有力地促进和推动全球健康产业数字化升级,更好地服务世界各国民众的健康需求。
据法新社报道,美国资深记者伍德沃德在新书《震怒》中披露美国暴发新冠疫情之初,特朗普已经知道这种病毒比流感更加致命,但他刻意淡化危机。据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录音片段显示,特朗普试图在疫情暴发之初将新冠病毒威胁的严重性降至最低。 特朗普在3月19日接受伍德沃德电话采访时,声称要继续淡化疫情,因为他不想制造公众恐慌。在与伍德沃德的18次电话采访中,特朗普明确表示,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该病毒是“致命的东西”,远比普通流感危险得多 。 但是, 在公开场合,特朗普在2020年初的最初几周里反复告诉美国人,该病毒不危险,并且会自行“消失”。 白宫发言人麦克纳尼9日在例行记者会上面对记者轮番质疑,她表示,特朗普从未在新冠病毒上欺骗美国民众、也从未淡化疫情;麦克纳尼表示,特朗普是在向美国民众传达沉着一面,且政府采取行动以回应病毒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