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2020年度原始预算和补充预算合计的新发国债额预计将首次突破10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3万亿元)。原因是为应对新冠疫情,日本政府3次制定大型补充预算。加之受经济低迷影响,税收也大幅缩水。 该报道指出,日本此次国债发行规模堪称空前,达到此前最高的雷曼危机时2009年度(52万亿日元)的2倍,再度凸显日本财政严峻恶化。 该报道介绍,日本国债发行额在2019年年底编制的2020年度原始预算中为32.6万亿日元。之后随着疫情蔓延,在包含每人10万日元特别定额补贴和旅游餐饮支援项目“Go To活动”的第一次补充预算中追加25.7万亿日元,在包含扩充雇用调整补贴和房租支援补贴的第二次补充预算中追加31.9万亿日元,总计已增至90.2万亿日元。 该报道称,受疫情反弹的影响,日本政府下周将敲定包含面向医疗机构的补贴及创设节能住宅的积分制度等内容的新经济刺激措施。作为财源的第三次补充预算规模可能超过20万亿日元,因此追加发行巨额国债将在所难免。 该报道还提到,税收的大幅缩水也是发行额猛增的主要原因。2020年度原始预算估计了创纪录的63.5万亿日元,但疫情下经济活动停滞导致企业所得税收入减少等,预计将下调数万亿日元规模。这也必须通过国债来填补缺口。 该报道最后指出,雷曼危机后的日本国债发行额维持在40万亿日元上方,2014至2019年度处于30万亿至40万亿日元之间。
导读 关税角度,RCEP的落地对中日贸易影响最大,利于中国出口日本机械设备及零部件、化工品、纺织品等。同时,中国出口东盟、韩国的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化工品也将受益。进口替代对国内的冲击相对有限,但产业外迁的趋势未来会进一步加速。 摘要 RCEP签署意味着全球贸易三足鼎立格局大幕开启,东盟十国携手中、日、韩、澳、新五国推动区域内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削减,为建立统一市场而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1)在结构上,协议基于东盟十国与中日韩澳新的五个“10+1协议”,合并成为一个“10+5”协议,内容不仅涉及货物贸易,还涉及服务贸易、投资准入、标准和技术、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 2)RCEP不同于其他贸易协定,在原则上以渐进灵活为主,兼顾东盟地区不同国家发展情况,因此协议可行性较强,但国家间推进难以一蹴而就。总体上,长期战略意义大于短期影响。 我们认为RCEP签署的宏观意义主要有三点: 1)提高区域内贸易、投资增长率,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能带来边际改善。 2)重构亚洲区域价值链,逐步减少中国对美、欧市场的依赖。利于中国通过RCEP区域价值链培育新技术、新市场,向制造业上游移动。 3)基于区域制定共同的原产地规则,以亚洲区域融合的方式加入世界贸易体系重构,帮助中国合理规避其他负面贸易规则。 基于区域经贸结构特征,我们从关税角度观察到RCEP签署对中国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中国与日本外的成员国多数已经接近零关税安排,关税的减让增量集中在东盟、韩国的少数产品。关税调整将促进韩国与东盟对中国农产品、汽车和化工品等进口。 2)关税影响主要集中在中日贸易领域。日本的关税减让将利好中国电机、机械设备与零部件、化工品、纺织品的出口,中国对日进口关税减让安排以10年左右过渡期为主,因此进口冲击有限。 3)由于关税等制度成本的降低,未来制造业将更加受成本优势的驱动,产业外迁趋势可能重回加速状态。 长期角度,“十四五”期间,RCEP对国内出口的核心拉动集中在纺服、轻工、农产品、机械设备、汽车及零部件。 正文 1.RCEP大幕开启,全球贸易三分天下 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RCEP由东盟10国发起,同时纳入了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五国,协议共含20个章节,分为四大板块,包括货物贸易协定、投资协定、21世纪新议题和争端解决机制。 在RCEP签署之前,全球从洲际合作角度,最大的三个自贸区为北美自贸区(USMCA),欧盟(EU)和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RCEP的诞生意味着全球最大自贸区形成,全球贸易格局正式演化为北美、欧盟、亚洲三足鼎立。那么RCEP的结构框架与原则特点如何? 1.1. 结构框架:以东盟为中心的嵌套模式 RECP的签署使五个“10+1”自由贸易协定,进化为一个“10+5”协定。RCEP签署之前,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五国签订的“东盟10+1”自由贸易协定(FTA)构成了基础合作的层级,但这种模式带来了各国协议规则互不相同,并存在一定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现实情况。RCEP的签署,则宣布以东盟为中心,整合多重FTA,进一步统一区域内规则,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 1.2. 原则上渐进推进,兼顾多样性 由于区域内经济体发展差异较大,RCEP并没有采用TPP等高标准协定要求,强行推动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的做法,而是充分兼顾亚洲地区国家发展阶段和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开放、市场准入等方面均基于发展中国家特质,以及东盟最低收入国家的利益而定。协议的灵活性也带来了协议标准的放松,RCEP规定区域零关税覆盖达到90%以上,并保持一定的农产品配额,与全面零关税、零壁垒、市场完全准入等相联系的CPTPP、TPP协议标准相比,RCEP标准虽有所下降,但由于包含服务贸易、专业技术、跨境电商等全面内容,协议高质量不减。同时协议也保持了开放性,在后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扩展内容。因此,RCEP的原则使得协议推进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在推行过程中也难以一蹴而就,将是一个动态过程。 RCEP的高质量和全面性将对成员国经济增长产生深远影响,作为贸易格局三足鼎立的一方,RCEP成员国整体实力不容小觑。 2. RCEP成员国经济与贸易结构现状如何? RCEP 15个成员国(未含印度)涵盖全球约23亿人口,GDP总和超过25万亿美元,二者分别占据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体量。在直接投资方面,RCEP吸引FDI流入额占全球总额的38.3%。整体来看,协议所包括的区域不仅是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近40%的资本流入也意味着RECP区域作为全球增长极的地位不可撼动。而中国作为区域龙头,无论是经济体量、贸易体量还是对外投资都占据着主要地位(图1)。 贸易结构角度,从贸易份额来看,RCEP的在全球贸易市场中的成长性最高且以最终品的贸易为主。从贸易的价值结构来看,RCEP成员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多源于内部,美欧与其他地区贡献仅占三成左右。整体来看RCEP,生产与市场网络均以内源化为主,对内依赖性不断提升。以日本为例,RCEP 区域是其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主要流向目的地,RCEP国家吸收日本中间产品的份额在2017 年达到日本相关总出口的58.3%,RCEP吸收日本最终产品份额达到65.1%。 综合各项指标,RCEP对外部依赖较弱,内源拉动性较强,且具有很强的贸易、经济成长性,区域协议在此基础之上,将进一步释放区域内的成长空间。区域动力的释放离不开贸易,以及关税壁垒的取消,我们核心考察关税角度的影响。 3. RCEP签署对国内行业进出口的影响如何? 我们首先评估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进出口概况。中国出口主要集中在东盟(14.4%),其次是日本(5.7%),韩国(4.4%)、澳大利亚(1.9%)、新西兰(0.2%)。进口分布近似,主要集中在东盟(13.6%),其次是韩国(8.4%)、日本(8.3%),澳大利亚(5.8%)、新西兰(0.6%)。东盟内部国家,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在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 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中国对RCEP成员出口在电气设备、化工品、通用设备占比较高。进口则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中国对东盟地区的化工品、资源品进口较多,在电气设备领域,中国对东盟、韩国主要以零部件为主,对日本则主要以资本品、产成品为主。 在上述贸易关系和产品结构基础上,RCEP对于区域内90%商品零关税的设定,贸易影响几何?我们认为核心边际增量集中在日本,以及东盟、韩国的少数商品。 由于此前中国与东盟、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已经签署过双边自贸协定,因此RCEP的边际影响有限;而日本是该区域内此前唯一没有同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国家,因此中日两国的关税减让安排是RCEP最大的亮点。 3.1. 除日本外的伙伴国:减让增量在东盟、韩国,催化国内产业外迁,提升中国原材料出口竞争力,同时为中国企业生产降低成本。 中国和韩国、澳大利亚分别于2015年6月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当年12月即生效;而中国同东盟、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历史更为悠久,且过渡期均已结束,“中国-东盟”“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已基本建成。 1)第一,新西兰、澳大利亚对中国进口货物均已实现或承诺在过渡期后实现100%零关税,进一步减让空间不大。中新自贸协定到今年为止12年过渡期已结束,按照协议安排已经实现对自中国进口货物100%零关税。根据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协议安排,澳大利亚将在15年过渡期后实现对中国进口货物100%零关税。因此,预计RCEP落地后澳新两国对中国进口关税已无减让空间。 2)第二,协议将促进韩国与东盟对中国加大进口农产品、汽车和化工品等。韩国与东盟在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时,出于对本国产业保护的需要,对自中国进口的农产品、汽车、钢铁、建材等产品仍保留一定程度的关税。因此,预计RCEP落地后,这些出口产业的机遇将进一步增大。 3)第三,长期将促进国内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短期冲击非常有限。中国对上述国家和地区进口货物的关税保留主要集中在农业、食品饮料化工、木材和纸制品、化工以及纺织、家电、汽车等制造业。RCEP落地后,这些行业将进一步受到来自澳新等农业发达国家、以及东盟等劳动力成本低廉国家进口货物的冲击,但时间窗口有所差异。 东盟方面,RCEP下中国对东盟进口产品关税减让的过渡期较短,例如服装纺织产品均为立即执行零关税,因此更可能加速低附加值产业向东南亚外迁的进程,但我们认为这也将增加我国纺织品等原材料的竞争力,也为企业生产降低成本带来利好;韩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方面,中国对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韩国的农产品进口关税减让普遍设置了10年左右的过渡期,或将部分农产品排除在关税减让范围之外,因此农业部门短期冲击非常有限。 3.2. 与日本关税减让:短期利好集中在机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 此次RCEP落地最大的边际贡献是中国与日本达成的关税减让安排。日本是所有RCEP伙伴国中,此前唯一没有和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RCEP的签署表明中日贸易成功抵御了中美贸易战的政治不确定性和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的双重冲击,可谓意义重大。 首先,日本对自中国进口产品关税税率仍高于其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RCEP签署后关税减让空间相对较大。2006年至今,日本自中国进口产品加权平均关税税率高于进口自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产品的加权平均关税税率,但近年来这一差距在不断缩小。截止2018年,日本对中国进口产品关税水平为2.47%,因此预计RCEP落地后,日本对中国将存在很大关税减让空间。 中国对日本出口行业关税减让以零关税安排为主,短期内重点相关行业将迎利好。例如,中国对日出口的电机电器、核反应堆、锅炉、车辆及其零附件、医疗设备等行业中70%-80%的商品将在RCEP签署后立即实现零关税,而服装纺织、家具、塑料制品等行业几乎全部产品将在过渡期后实现零关税。预计短期内能够立即实现零关税的行业将迎来利好。 中国自日进口行业关税安排以过渡期后零关税为主,短期冲击不明显。中国对从日本进口的核反应堆、锅炉、车辆及其零附件、光学照相和医疗设备以及部分化工产品普遍安排了10到15年关税线性递减的过渡期,预计RCEP落地后这些行业能有较为充足的时间进行产业升级迭代,短期冲击非常有限。 通过关税角度的观察,我们认为RCEP的签署落地将对中日贸易格局带来显著影响,对于中国出口电机、机械设备及零部件、塑料等化工品等带来一定利好。同时,对东盟、韩国出口的汽车、农产品、化工品将进一步受益,而由于关税递减安排,进口角度的冲击相对有限,但产业外迁的趋势未来会进一步加速。拉长期限来看,考虑关税递减安排,整个“十四五”期间对于国内出口拉动上,RCEP的核心利好集中在纺服、轻工、农产品、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相关。
东北经济的历史与新生(第一讲) 东北经济的历史,其实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情况,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东北经济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我们在此做一些简单的回顾,同时也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研究。 一、闯关东:东北独特的历史现象 讲到东北经济的历史,不能不提及耳熟能详的“闯关东”现象。“闯关东”是中国东北独特的历史现象。大家都知道,一说“闯关东”,那就是关里人往关外走。“闯关东”的现象对东北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迁移 我们往前追溯到1840年,当时东北人口是300万人,全国的人口大概是4亿人左右。到了1910年,由于“闯关东”,东北的人口增加至1 800万人。新中国成立前期,东北的人口已经达到了4 000多万人。 “闯关东”的由来从近代史上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沙俄对中国东北的疆土虎视眈眈,清政府的国力越来越衰弱,对边疆的控制也越来越弱。当时的沙俄始终在觊觎中国的北方领土,不断地骚扰和入侵中国北方边境。有资料记载,1858年到1878年,沙俄派了10多批远征军,非法侵入松花江及其支流,驶抵呼兰、伯都纳、三姓等地。从咸丰十年(1860年)起,清政府对黑龙江实行了局部开禁的政策,主要是对黑龙江正式地提出了“弛禁放荒、开禁放垦”政策,鼓励移民边疆。这时候增加了一部分人口。到了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彻底取消了禁止汉人移居东北的所有禁令,着手向该地区大范围移民,并且明确提出了“移民实边”“开放官荒”的对内开放政策,通过增加人口抵御外来入侵,振兴关外经济,增加边疆人员,关内大量贫困农民为了谋生计来到赫哲族世居的三江平原,当时也有少量的朝鲜流民来东北采参、挖金。 黑龙江和东北肥沃的土地、良好的自然环境,使得关内的百姓开始了大规模向黑龙江进行迁徙,使略显荒芜的黑龙江地区人口急剧增加。开放边荒的最初时期,黑龙江人口有40多万人,1895年达到150万人,增长了3倍。为了固守边疆,清政府在黑龙江边界推行的这些政策,增加了边疆的人口,保证了彊域和领土完整,在当时起了一定作用。 其次,19世纪以来,黄河下游连年遭灾,从河南的桃花峪以下,这一河段的长度大概是七八百公里,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作为黄河的下游,从郑州开始,包括濮阳、德州、聊城、滨州、济南,一直到东营这一带,连年遭灾,而且连年歉收,甚至是绝收,所以陷入绝境的农民纷纷背井离乡“闯关东”。 到1897年,伴随着在清政府对黑龙江全面开禁的政策下,“闯关东”的洪流汹涌澎湃。当时“闯关东”的大部分是山东人,大概平均每年是40多万人,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总数超过了1 830万。如果再加上河南河北“闯关东”的人口,有资料记载,到了20世纪30、40年代,“闯关东”的人口一度占到东北人口的70%以上。虽然有些“闯关东”的人后来陆续返回故乡,没有留在东北,但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49年,4 000万东北人口中,3 000多万人是“闯关东”过来的。“闯关东”可以算得上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迁移,也是近代史上空前的壮举。 (二)经济技术与文化融合形成发达经济形态 1840年以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航海技术、船舶技术,包括导航技术,发展得比较快,海上的航线使人们突破了海域限制。从山东半岛一直到关内,包括华东地区,可以通过海路到东北,就意味着中原的农耕文化已经大规模地与东北的游牧文化融合。山东、河北、河南的以村庄为基础的居住文化,和零散居住的游牧文化结合起来,逐渐在东北扎下了根,这实际上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的基本原型在东北得以维系。 另外,“闯关东”带动采矿、挖掘、伐木、淘金等行业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工人也产生了,他们所带来的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技能,推动东北的经济结构和东北的生产力方式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和改进。过去东北主要是游牧文化,鲜卑族、满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文化的输入,以及东北丰厚的自然资源,再加上从东亚国家引进的先进技术和现代经济的模式,这些因素结合到一起,使东北经济一度形成中国发达的有特色的一种东北经济形态。这说明,“闯关东”对东北的经济影响很大。这是“闯关东”的大致情况。 近代以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东北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呢?简单地说,国内领先、亚洲先进、全球同步。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全国经济的发展中,东北长期居于领先的位置,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10年至1930年,主要是军阀统治时期,第二个阶段是1930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主要是伪满洲国时期。 二、1910—1930年 军阀占据时期 这一时期是军阀占据时期,代表人物是张作霖(1875—1928)。从1910年以后,张作霖在东北逐渐积聚势力,统治东北三省近20年。张作霖作为旧中国的军阀,在政治上反对民主主义,屠戮共产党人。他既是一个军阀,也是恶霸和反革命者。他在1927年逮捕并杀害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同志。同时,他时刻提防北方和日本对东北的政治野心,并且多次拒绝与日本签订卖国条约,因而成为日本的“眼中钉”。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 在军阀张作霖占据下的东北,在当时称得上是东亚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远远超过中国其他地区。当时东北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日本的50%,而且东北物产丰富、工业发达,当时东北拥有一流的军工厂、炼钢厂和造船厂,其中钢产量相当于日本的40%,加上煤炭、铁矿石、矿产资源等,东北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农业方面,东北也凭借着富饶的黑土地,使得东北粮食产量当时已经居于东亚第一,大豆的产量更是达到了整个世界的60%~70%。 在军阀张作霖占据东北时期,哈尔滨被称为“东方的小巴黎”,有当时亚洲最大的面粉、面包、酒精、啤酒生产基地。在通信方面,哈尔滨已经与欧洲实现了双向通信。有研究发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北平、上海派发到欧美的电报,需要通过沈阳转经东北。沈阳可以直通欧洲,哈尔滨也可以直通欧洲。到了1931年的时候,整个东北铁路的通车里程是7 000公里,而且东北的很多县市都通了公路。东北的工业化水平当时也超过了长江流域。这是东北在经济、工业方面的情况。 在金融方面,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有34家外资银行在哈尔滨开设分支机构,而且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有业务往来。在哈尔滨经营的所有外国商业机构达到1 800多个。当时哈尔滨的金融动态可以说还左右着远东的金融形势。1928年从海关收益来说,哈尔滨的滨江海关已经稳居全国六大海关的头把交椅。 东北曾经在金融上与全世界同步,从金融板块的其他方面来看,东北的证券交易和期货交易不比天津和上海晚,而且比上海当时的规模更大。1919年3月,哈尔滨的商人陈绍清、张凤亭、诸汾泊、于喜亭、张南均、傅巨川、王魏卿、王揆喜8个人发起组建了哈尔滨证券交易所,4月下旬就正式开张营业。而上海市的股票交易所是在1920年开始营业的,它是由上海的股票商业公会改组成立的,当时称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由此可见,在证券交易所方面,哈尔滨早于我国的其他地区和城市。 在期货交易方面,1916年海关监督侯延爽和清朝议员孟荣升发起成立了滨江农产品交易信托公司。1922年10月1日,滨江的农产品交易信托公司改名为“哈尔滨证券粮食交易所”,一直经营了十多年,而上海的纱布交易所是1921年7月才成立的,比哈尔滨晚了5年。所以,当年东北这些所谓“新世界”的环境,给东北的商圈提供了多种可能,东北在这个阶段成为我们国家,包括东亚经济发展的翘楚。 三、19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伪满洲国时期 东北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建立了当时亚洲比较完备先进的工业体系,包括铁路运输、航空、航海、煤炭、钢铁、机车、汽车制造、飞机制造和军工等工业部门。到1945年,日本人投降的时候,伪满洲国已经悄然地超越了日本,成为亚洲的第一大经济体,并且已经超过了上海和武汉。 上海在30年代已经发展成为集航运、外贸、金融、工业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经济中心。1933年上海的工厂数占全国12个大城市的36%,资本额占全国的60%。1931年外国人在上海的投资达到了11.1亿美元,占外国在华投资的34%。 伪满洲国殖民统治时期,经济上有几个特点: 一是投入大。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的扶植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从天津秘密潜逃至东北,在长春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到1945年止,日本加大了对东北的投入,每年都有10亿美元以上的投资。其中1944年达到了顶峰,在日本对全国的61.63亿美元投资中,对东北的投资是52.79亿美元。另外,日本在金融方面为了阻止当时的国民政府拥有作为近代民主国家所必须具备的统一货币体系,于1932年6月在伪满洲国成立中央银行,并进行了货币的整理,妄图建立日元区。随着1937年日本在上海制造的“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为了阻击日本的金融侵略,1937年8月15日,发布了非常时期的《金融稳定法》,封锁储备金、控制支付。针对日本的外汇掠夺政策引起的法币汇率的动摇,取消了无限制供应外汇的法币发行基本原则,并实施限制汇款和限制返还的法令。日本对东北的投入是比较大的。虽然东北在生产总值上与当时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苏联、英国等)相比不一定具有可比性,但在经济发展速度和追求高水平技术发展方面,仍然具有可比之处。 二是工业基础比较完备。日本在伪满洲国时期的投入,是有他的战略野心的。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极力想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扶植一个伪政权。从1945年的结果来看,经过10多年的投入,战后东北经济实力已经一度超越了日本本土。这反映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结果和他的野心,而且在东北的投入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战略选择。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就把东北作为日本本土的延伸,依托东北丰富的资源和广袤的市场,全力地把东北打造成日本的战略后方。经过10几年的建设,东北成为亚洲数一数二的工业基地,以钢铁、机械、汽车为主的重工业体系已经相对完备。当时从沈阳到大连这一线工厂城市是相当密集的,工业化水平直追日本。到1945年的时候,钢产量已经达到了150万吨,机械、水泥等工业产量占到亚洲的一半以上。反观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本土的工业体系已经被美国为首的盟军彻底摧毁了,工业生产能力急剧下降。因此,当时的东北在工业速度、规模和质量上取代了日本,成为亚洲的第一经济体。这充分暴露了日本的政治野心和经济野心,是彻头彻尾带有侵略性质的,妄图长期霸占东北,把东北变成日本的战略后方,所以才对东北进行大量的投入。 三是城市化水平较高。从城市化水平来看,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东北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11.5%,1942年达到了23.8%。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1990年才达到18.96%。一直到现在,东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在全国来看仍然是很高的,2018年达到了62.68%,全国的平均水平为59.58%。从城镇化水平来看,东北也是比较高的。 四是交通发达。从交通运输来看,1932年的时候,东北三省已经开辟了空中航线1.5万公里。而1949年,全国其他地区的空中航线仅为1.14万公里。1943年,东北三省的公路总里程为6万公里。而1949年全国的公路总里程8万多公里,其中东北就6万多公里。在交通方面东北还是比较发达的。 五是经济指标总体良好。从工业经济来看,伪满洲国建成的丰满发电站,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水力发电站。1943年的时候,发电能力是22亿度。1936年,伪满洲国工业产值达到了8.07亿元。1940年更是达到了26.47亿元。生产力指数上升的幅度超过了60%。 东北三省依靠中国12%的土地和10%的人口,生产了占中国93%的钢材、66%的水泥、69%的化工品、95%的机械、78%的电力。应该说当时东北有着显著“殖民色彩”经济的辉煌,其发展速度确实是令人震惊。在日本投降的1945年,全国的工业总产值当中,东北占的比例为2/3左右。 这两个时期,东北经济呈现出与国内甚至亚洲国家不同的特点: 一是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因素。为什么在1945年的时候,东北的经济能够超过我们国家的其他区域呢?主要还是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上海当时外国的投资、工业企业数量,技术、金融,规模和质量是很高的,发展也是很不错的。因为侵略战争的影响,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在建设东北的同时,在国内华东、华北、中南等地大肆侵略中国领土,特别是上海,在“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了。一些关键性的工业企业被迫搬迁到内地(云南、重庆),也是在这个时候,上海就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些企业没有了,工人也走了,以此为基础的金融业也遭受了灭顶之灾。有史料记载,武汉当时迁出600多家私人工厂,包括汉阳的钢铁厂,整个武汉迁出的技术人员42000多人,而且由于战争的破坏,关内的经济遭到了重创,损失严重。东北的经济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日本不会破坏东北的经济,因为它是依靠东北实现其侵占全中国,甚至称霸亚洲、窥视全世界的野心。正因如此,那时东北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都好于全国,也好于亚洲其他国家。 二是军阀经济特征明显。一方面,军阀对经济实行独裁管理,经济发展较快。另一方面,反动军阀的黩武政策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经济发展越快,军阀统治和扩张的野心越膨胀,对经济负面的影响越大。在军阀张作霖占据的后期,东北三省开始出现了局部的货币贬值、工业倒闭和商业惨淡经营的景象。东北人民税赋沉重,在官方规则地税之外的税收,占实际税负的88.75%,“仓廪足,治安宁”的情景在军阀占据后期已经不在。 三是殖民掠夺特征突出。日本占领东北时期,一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物力、技术、人才和资本,发展了经济,另一方面为了达到其侵略的目的,又进行了疯狂掠夺,并妄图以东北作为跳板,侵略亚洲甚至全世界。这个时期日本是以掠夺为目的的,把东北作为日本的战略后方,使东北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最有利的原料基地、商品倾销售基地和资本输出场所。 四是经济增长缺乏可持续性。无论是军阀统治还是殖民统治,注定经济增长是短命的,“昙花一现”是它的特征。张作霖占据东北近20年,伪满洲国存续10多年,经济上既无长期目标,又无全面系统的规划,随着军阀统治和殖民统治的覆灭,东北经济的发展最终走向衰落。 《东北亚大讲堂——东北经济的历史与新生》共5讲,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近期,据日本媒体报道,均胜电子子公司均胜安全旗下日本子公司“日本均胜安全系统公司”涉嫌对部分在强度测试中没有达标的安全带进行了数据篡改。包括丰田、日产和本田在内,有10家日本车企使用了公司的产品,可能有大量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流入市场,200万辆汽车或被召回。 10月18日晚间,均胜电子发布澄清公告称,该事件主要由于均胜安全日本彦根工厂生产安全带产品的织带材料涉及测试数据完整性问题。该情况在2018年4月份均胜安全收购高田公司资产前已存在。均胜安全在收购高田公司资产后的整合过程中发现了上述问题后,立即成立专门调查委员会,启动内部调查程序,在对数据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估期间,均胜安全日本子公司与客户和监管机构保持积极良好的沟通。 均胜电子公共传媒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就上述事件,均胜安全一直与客户和监管机构保持积极良好的沟通,不存在刻意隐瞒行为。截至目前未发现任何一起因Hikone(彦根)织带造成的安全事故,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上述问题会危及安全带产品安全,也未出现涉及召回的意见。” 日本国土交通大臣赤羽对此表示:“继续使用汽车目前也没有问题,但希望尽快掌握事实关系,妥善处理。” 据悉,该数据完整性问题是均胜安全通过内部举报发现的。 均胜电子公共传媒部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是通过合规举报热线,发现收购的日本Hikone(彦根)工厂可能存在数据完整性问题。” “在收到举报后,公司成立团队启动内部调查。调查范围涵盖了近20年的所有数据,逐项进行比对、分析、测试。我们有理由相信,数据不完整现象主要发生在2000年至2010年,即工厂归属高田公司时期,调查团队正在对所有受影响产品进行评估,以期得出最后完整结论。”该负责人补充道。 事实上,日本均胜安全系统公司的前身日本高田公司已不是第一次出现质量问题。该公司此前曾因气囊安全问题导致多起死伤事故,并在全球范围引发了涉及1亿辆汽车的大规模召回事件。 2017年,高田公司因巨额负债而宣告破产。之后,该公司除气囊以外的业务被均胜安全收购,并更名为日本均胜安全系统公司,是目前日本国内最大的安全带供应商,市场占有率达到四成左右。 前述均胜电子相关负责人坦言:“日本Hikone(彦根)工厂存在数据完整性问题,作为承接这个业务的新股东,也是事件的受害者之一,对此均胜安全也感到震惊和不安。但我们将秉持守护生命安全的使命,竭尽所能发现和解决问题,维护客户利益,保障终端用户权益。” 此外,对于Hikone(彦根)织带对中国市场的影响,该负责人向记者回应道:“该工厂仅部分产品涉及到中国市场,而这些产品都经过了中国客户和监管部门严格的测试,目前未发现任何一起与之有关的事故。”
9月28日,日本股市不经意间创造了一个奇迹。 日经500指数再度收红,收盘点位超越1989年12月历史最高点。这意味着日本股市至少一种股指超过了泡沫时代高点,“失去的30年”回来了! 2020年以来,日经500累计上涨7.7%,远远跑赢日经225下跌0.6%的市场表现。前者比后者多出275家成份股,其上涨引擎权重并没有纳入日经225。其中,疫情期间大火的Switch游戏机开发商任天堂、工业自动化系统制造商基恩士、工业自动化企业SMC Corp、家具销售商Nitori集团,分别累计上涨37%、25%、16%、29%。 不过,日经225指数最新点位还离1989年创下的38957点还有一定距离,但也从2008年低点的6994点回升到当前的23539点,累计涨幅也有228%。这比中国上证指数87%的涨幅还强不少呢! 日本股市正在重回巅峰。但过去的癫狂与失去、仍然在历史记录册中没有被遗忘,值得人们再次翻开与回味。 1 1985年9月22日,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尔与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的财政部长在纽约广场饭店秘密举行了会议,五国财政部长决定同意美元贬值,共同签定了所谓的《广场协议》。 签广场协议的五国财长,来源:网络 签署协议的第二天,美元兑日元汇率直线下跌4.3%,并在接下来的6个星期持续贬值。截止当年10月底,美元累计贬值12%。反过来,日元大幅升值,吸引了一大批海外资本涌入日本,其股市、楼市犹如海绵一般疯狂吸水。 1986年,日本股市快速进入大疯牛状态。日经平均指数从1月初的13000点,仅仅用了22个月,便快速攀升至26000点以上,翻了一倍有余。 1987年10月19日,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纳指暴跌超11%,前后10多个交易日(10/6-10/28)累计下跌35%。日经225当日小跌2%,20日暴跌15%,后大幅反弹,折腾了一段时间,并没有阻碍大牛市的步伐。 1988年,日本股票市场总市值高达477万亿日元,第一次超越当年GDP总额的387万亿日元。后来,股市又暴涨了1年,于1989年12月29日见历史最高点——38957.44点。这是大牛市最初的3倍,总市值已经高达611万亿日元,为GDP的148%,远超巴菲特严重预警指标的120%。 当年,日本股市整体市盈率高达70.6倍,比2007年最高峰的上证指数(55倍)还要夸张得多。 当时的人们,有着坚定的信仰,不相信股市会跌,全社会充斥着对于财富的癫狂追逐。1990年1月3日,日本20位著名企业家对股市进行预测,一致乐观地认为1990年的股票市场会上涨至42000-48000点。 中国有句古话,上天欲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随着国际资本开始大幅获利回撤,日本股市调了一个历史大头。1990年10月,股指从将近4万点瀑布式下探至2万点,股市总市值蒸发了270万亿日元。 不仅如此,日本债券市场、汇率市场同样大幅暴跌。紧接着,日本房地产大泡沫轰然破灭,在1991年见顶,然后用短短三个月时间,房价就跌去了70%。 风险资产大破灭,居民财富被洗劫,消费从此萎靡不振,经济开启大萧条模式。1990-2000年,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下滑至1.4%左右,2001-2010年,更是进一步下滑至1%以下,GDP总量维持为5万亿美元左右。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二,如今日本仅为我们的三分之一了。 一场从60年代到90年代的股市、楼市大盛宴,再到惨遭破裂。日本失去了30年,被历史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2 日本股市从1990年下跌,一路跌了18年,并于2008年10月见底6994点,从历史最高点回撤将近80%,整体市盈率被打到了不足10倍。 最近10年,日本股市却爬出了泥潭,日本500指数率先突破历史新高。凭什么?要知道,日本经济依旧萎靡不前,只有修复,没有什么增长。2018-2019年经济增速分别为0.79%、0.65%,2020年二季度环比年化下降27.8%,创下了二战以后的最大单季度跌幅。 日本全社会需求低迷,通缩问题一直无法摆脱。最近5年,通货膨胀率均在2%以内,多数时候处于1%以内的低位水平。 中长期而言,股市的走势是由宏观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合力决定的。日本经济这些年没有起色,股市却爬出泥潭,那么一定是货币政策上有很大的动作。 2010年10月,日本央行时任行长白川方明宣布实施新的全面货币宽松政策CME,包括35万亿日元的资产购买计划。 2012年12月,安倍第二次组建内阁,没有再在政治目标上高谈阔论,他非常形象地将自己的取消金融限制、扩大财政支出、结构性改革三个目标比喻成“三支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支箭”就是量化宽松的金融政策。 2013年,日本央行追随安倍经济学,正式推出了量化和质化宽松政策(QQE),宣告日本进入无限期、开放式超宽松政策时期。 一路颠沛流离,安倍经济学始终围绕大幅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利率一路下行,当前基准利率为-0.1%。另外,10年期国债收益率早于2016年初下滑至零利率以下,最近4年均维持在零利率的水平。 日本实施了整整10年的量化宽松政策,其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央行直接入市购买ETF资产。 2010年,首轮购买ETF规模上限为4500亿日元,购买范围为跟踪TOPIX和日经225指数的ETF。在此后2年时间内,央行先后4次修正ETF购买计划,将上限提高至2.1万亿日元,计划终止时间不断延长。 2013年QQE之后,设定ETF购买规模为每年1万亿日元。2014年,直接大幅提升到了3万亿每年。2016年,为了对应英国脱欧,又将3万亿提升到6万亿每年。2018年,央行还调整了ETF购买计划结构,并可以根据市场波动择机买入不同金额。 今年3月,日本股市遭遇重挫,短短1个月时间大盘指数下跌30%,日本央行累计购买的ETF总计亏损2-3万亿日元,是近40年首次大幅亏损。 3月16日,央行召开会议,紧急宣布加码货币宽松政策以支撑经济,应对疫情冲击,其核心是ETF购买目标提升至每年12万亿日元,又再度翻倍。 接着,日本央行又开始买买买。3月17日购买1216亿日元,19日、23日、26日每日均购买了2016亿日元,仅4日累计购买7264亿日元的ETF,3月份累计至少购买了1万亿日元。 数据统计到今年9月20日,日本央行持有股票ETF的金额为34.11万亿,占到了总股票ETF的86%以上。要知道,日本养老金规模为161.8万亿元,大致40万亿投资于国内股票市场。如果按照当前购买ETF的速度,日本央行2020年就有望取代养老金成为日本股市最大的股东。 央行不断购买ETF,早在2019年一季度已经是全市场50%上市公司的前10大股东,并且成为了欧姆龙、日本电产等23家日本著名大公司的最大股东。 谁拯救了日本股市? 持续10年的无底线放水,叠加日本央行不断入场购买资产撑市,终究还是扭曲了日本股市。 3 在新冠疫情之前,日本经济已经是负增长了,出现了危机的端倪。今年春天,日本遭遇新冠疫情黑天鹅,二季度经济按年率暴降27.8%,创下65年最差。 当下,日本疫情仍在肆掠,每日新增确诊数量与4月份大致相当,令经济雪上加霜。另外,前不久,安倍晋三因为身体原因辞职卸任,均给日本经济带来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如此经济基本面,日本股市却已基本回到疫情之前的高位水平,大幅反弹超过40%。9月以来,全球主流市场均有不小跌幅,就连纳指一度深跌10%,日经225仍然坚挺,不断上涨创下近来新高。 再看估值水平,日本股市已经来到了一个比较危险的地步了。据Wind,日经225整体动态PE已经高达37.7倍,创下10年新高,而估值中位数仅为20倍。 不过上半年,日经225指数成分股利润断崖式下跌,会有一定特殊性。即便按照2019年总利润进行还原,大致计算为24倍,仍然处于估值危险区间以上。但事实上,新冠疫情肆掠,日本经济实实在在大幅衰退了,想要回到疫情之前,怕又是好多个年头了。 故,当前的日本股市存在不小的泡沫,越往上涨风险敞口越大。1989年的故事,过去了30多年了,但似乎离我们又很近。
欢迎关注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ID:wow36krchuhai ),及时获取前沿资讯、了解全球新趋势。文末扫码关注并加入出海社群,遇见全球商业伙伴。 中国企业全球化 消息称水滴公司计划2021年第一季度正式赴美 IPO。据 IPO 早知道报道,国内互联网健康保险保障平台「水滴公司」计划2021年第一季度正式赴美 IPO,募资规模预计为5亿美元左右。高盛、美银等将担任联席主承销商。水滴公司成立于2016年,由美团外卖联合创始人沈鹏创办,公司业务主要由公益领域的“水滴筹”、“水滴公益”,和商业领域的“水滴保险商城”、“水滴互助”构成。目前公司已顺利完成 Pre-IPO 轮融资并已在4、5月份实现盈利。 跨境金融和风控服务公司 XTransfer 宣布完成 C1 轮融资。记者获悉,本轮融资由澳电创投(Telstra Ventures)领投,MindWorks Capital 概念资本及老股东跟投,光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具体融资金额尚未披露。本轮融资后,XTransfer 将进一步夯实数据基础能力和反洗钱风控能力、提升客户深度服务能力,并招聘更多人才。 阿里巴巴与以色列航运公司 Zim 就海运业务达成战略合作。路透社消息称,以色列航运公司 Zim 周一表示,已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直接购买海运服务的战略合作协议,这将提升阿里巴巴平台上销货厂商的物流服务。Zim 表示,将在阿里巴巴物流平台上直接提供海运及相关服务。(界面新闻) 东南亚 新加坡镀膜解决方案提供商 Nanofilm 将通过 IPO 筹资3.76亿美元。据 Business Times 报道,镀膜解决方案提供商 Nanofilm 将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总部位于新加坡,隶属于南洋理工大学,在中国、日本和越南都有业务分布。路透社消息称,该公司将在 IPO 中筹集约3.76亿美元资金。 新加坡房地产科技企业 Propseller 在种子轮融资中筹集120万美元。据 e27 报道,新加坡房地产科技企业在种子轮融资中筹资120万美元,投资者包括 Iterative、Hustle Fund 和 XA Network 等等。Propseller 创立于2018年,通过利用在线平台,帮助减轻房地产销售和租赁的压力。据悉,此次新筹集的资金将被用于团队扩充和产品开发。 拉美 巴西金融中介平台 Ideal 完成1800万美元的 A 轮融资。据 Lantamlist 报道,巴西金融中介平台 Ideal 获得1800万美元A轮融资,由Kaszek Ventures领投,该笔交易正在等待巴西中央银行批准。Ideal 建立于2019年,致力于为投资者和市场提供交流平台。从交易量方面来看,Ideal 已成为巴西三家最大的金融中间商之一。该笔资金将被用于拓展用户基础、提升技术和研发新产品。 巴西金融科技服务平台 Quanto 完成1500万美元融资。据 Latamlist 报道,本轮融资由巴西大型银行 Bradesco 和 Itaú Unibanco 领投,Kaszek Ventures 和 Coatue 跟投。Quanto 平台为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平台(如零售商和在线市场)提供数据共享机会。 中东 迪拜广告科技企业 FoxPush 筹得1500万美元。据 MENAbytes 报道,迪拜广告科技企业近日获得来自黎巴嫩公司 JGroup 投入的1500万美元。FoxPush 建立于2016年,致力于通过大数据进行广告精准推送。该笔资金将被用于建设阿拉伯的第一个广告需求方平台、提高自身技术和完善公司在中东的业务,为2021年进入欧美市场打下基础。 其他 韩国共享汽车平台 Socar 融资近5000万美元。据 Venture Sequare 报道,韩国共享汽车平台 Socar 最近公布,完成600亿韩元(约500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为韩国本土投资机构 SG PE 以及 Songhyun Investment,本次融资将被用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持续开发和服务应用。 日本风投机构 aStart 为自己的第二支基金筹集3600万美元。据 DealstreetAsia 报道,日本风投机构 aStart Co Ltd,为自己的第二支基金筹集了3600万美元融资,此笔基金将主要关注于太空科技。 36Kr Japan 36Kr Global 助力中国企业出海日本 ——36Kr Global 海外版图已经覆盖了东南亚、日本和印度。其中,36Kr Japan(https://36kr.jp/)于2018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旨在打破中日企业间的信息交流障碍,为中国企业出海助力。时至今日,36Kr Japan 已经成为日本市场最受关注的中国新经济新闻网站。渠道方面,36Kr Japan 和日本三大主流新闻平台——雅虎新闻、LineNews、SmartNews 都建立了合作关系。2019年5月,我们还与日本最权威的媒体集团 Nikkei 日本经济新闻社结为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亚洲科技交流与创新,增进企业间的跨国合作。寻求日文报道、日企对接合作等,欢迎邮件至info@36kr.co.jp。 图|图虫 寻求报道、与作者交流、商务合作、投稿转载,请扫码联系36氪出海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