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网站讯 著名国际投资银行花旗发表2021年地产行业展望报告,继续推荐龙光集团(3380.HK)为行业首选,目标价为19.3港元。花旗指出,中国地产行业已经进入“管理红利”时代,龙光管理层执行力强劲,土储优质充裕,城市更新具有独特竞争优势,未来三年权益销售可保持年均20%的确定性增长。该行认为,集团未来业绩增长确定性高,财务稳健,股息优厚,是长期投资者的首选。 花旗指出,集团执行力强劲,今年前11月的权益合约销售同比增长约35%,将超额完成2020全年1100亿元权益合约销售目标。该行并指,集团城市更新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是集团业绩增长新引擎。该行预计集团未来3年合计可孵约1500亿元的城市更新货值,每年城市更新可贡献约20%的核心利润,保障集团业绩跨周期持续增长,盈利能力行业领先。 花旗研报指出,集团财务稳健,费用控制出色,融资成本持续下降,管理红利突出,未来将成为地产行业整合的赢家。
编者按:尽管去年行业曾经悲观地预测:站在未来,去年可能是最好的一年。疫情的黑天鹅落下之时,行业也曾经悲观地喊出:失去的春天。我们依然看到在逆境中坚持产品品质的企业,看到营销人们从线下到线上的全面探索,看到了竞合出的未来,看到了在第二赛道不断探索的身影。劳动不仅光荣,更应该能致富。于是,整个行业收获了五年来最好的“金九银十”,在错过了一个春天的情况下,依然有企业提前一个月撞线全年业绩。欣喜之余,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看到在行业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的当下,有的问题迫在眉睫。已经接近公开报价的销售榜,“三条红线”尽踩的品牌房企们,被渠道绑架日益严重的销售,以及靠优化、卖资产活下去的“问题宝宝”,资本泡沫破裂的物管行业……在2020年最后一个月,北京商报新北京楼市周刊推出年终特别策划《拾问·2020》,回看整个行业。 受疫情影响,今年房地产市场普遍采取“后发制人”,尤其是在“金九银十”期间,各种促销手段更是层出不穷,但缺失将近一半的销售时间,众房企依然面临巨大的业绩压力。 年关将至,众房企前11月销售业绩陆续出炉,距离全年业绩目标还有多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房企年底是否能够“出线”。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在50家典型房企中,有41家公布了2020年业绩销售目标,其中有7家已经提前宣布完成了业绩销售目标。按照前11月销售数据测算,目前目标完成率在86%-100%的企业有28家,这些房企仍具备“出线”机会。但部分目标完成率不足八成的房企,大概率将“失约”全年业绩销售目标。 7家房企提前完成业绩目标 从前11月的销售情况来看,各大房企目标完成率已出现分化。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50家典型房企中,有41家公布了2020年业绩销售目标,其中已公布业绩目标的房企中,超八成房企的目标完成率在86%以上,恒大、金茂、时代中国、滨江集团(行情002244,诊股)、大发地产、越秀地产等6家房企在11月提前完成了全年业绩目标。 截至2020年11月,恒大、金茂、时代中国、滨江集团、大发地产、越秀地产的销售额分别为6786.6亿元、2003亿元、835.91亿元、1183.8亿元、263.03亿元、844.16亿元,目标完成率分别为104.41%、100.15%、101.57%、118.38%、108.69%、105.26%。 除此之外,目标完成率在86%-100%的企业有28家,分别是弘阳地产、龙光集团、禹洲集团、招商蛇口(行情001979,诊股)、中骏集团、雅居乐、宝龙地产、花样年、阳光城(行情000671,诊股)、华润置地、龙湖集团、中海地产、绿城中国、碧桂园、佳兆业、新力控股、正荣地产、金科股份(行情000656,诊股)、中梁控股、当代置业、新城控股(行情601155,诊股)、合景泰富、世茂集团、旭辉集团、融创中国、首开股份(行情600376,诊股)、中国奥园、融信中国。这些房企仍具备“出线”的机会,尤其是业绩目标完成率超过90%的房企。 其中,12月20日,中骏集团公开宣布,“截至12月20日,中骏集团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4由此,公开宣布完成业绩销售目标的房企增至7家。 除中骏集团外,弘阳地产、龙光集团、禹洲集团、招商蛇口、雅居乐、宝龙地产、花样年等业绩完成率都在95%以上,也可以说已经锁定了“出线”机会。 房企业绩表现,有人得意也有人失意。富力地产、佳源国际、首创置业以及建业地产等目标完成率甚至不足78%,按照目前的市场状况,这些房企大概率将无法完成全年业绩销售目标。 记者注意到,受疫情因素影响,首创置业于年初曾下调业绩销售目标至800亿元,但截至今年11月,首创置业仅完成601.1亿元销售额,年度目标完成率为75.14%。继2019年未完成全年业绩目标后,首创置业在今年或将继续“失约”。 调低业绩目标增幅 房地产市场在今年上半年“遇阻”,有将近一半的销售时间无法正常运行,各大房企面临巨大的业绩压力。下半年房地产销售加速修复,今年的“金九银十”更是给众房企创造了业绩冲刺的机会,11月这一强劲势头继续保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0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3%,增速比1-10月提高1.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达到14.9万亿元,同比增长7.2%,累计销售均价同比增长5.8%,全年累计均价涨幅连续4个月基本保持稳定。而从单月数据来看,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1.75亿平方米,销售额1.73万亿元,量价数据从7月起连续5个月刷新历史统计最高值。 “由于受到疫情冲击,今年房地产市场普遍采取‘后发制人’。”地产分析师严跃进分析称,从业绩目标完成情况来看,打折促销固然给房企业绩冲刺创造了机会,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今年各大房企在业绩目标设置时普遍趋于谨慎。 记者梳理发现,在所统计的35家房企中,业绩目标增速在20%以上的仅有8家,业绩目标增速处于10%—20的有12家,而业绩目标增速处于10%以下的有15家,其中不乏恒大、融创中国、龙湖集团等头部房企。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房企在今年不但压缩了业绩目标增速,更有甚者业绩目标增速为负值。例如,远洋集团2020年业绩销售目标设定为1300亿元,这与2019年的1400亿元相比,下调了7%左右;新城控股2020年业绩销售目标为2500亿元,较2019年2700亿元同样下调约7%。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虽然疫情给房地产销售带来重大影响,但从市场状态来看,房企降速发展是行业总体发展趋势,逐渐舍弃“唯规模论”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转而注重企业运行质量是龙头房企从去年就开始规划的发展方向。 业绩目标之外的“重心” “即使众房企下调了业绩目标,今年前11月的业绩完成情况,与去年相比仍有差距。”在同策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肖云祥看来,无法完成业绩目标的房企,未来将面临排名落后的风险,这对于融资、外拓都是负面影响;而完成业绩目标的房企也未必是赢家,各大房企要关注业绩目标之外的“重心”,盈利指标、回款率,则更能代表企业的“实力”。 肖云祥指出,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仍保持高压态势,在如此政策环境下,市场预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目前多家房企提出要做“有质量的增长”,其实就是在规模和实际收益之间寻求平衡,尤其是头部企业在规模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体量,行业格局很难发生大的变化,此时房企大多着眼于从提升盈利能力方面考虑。 同策研究院数据显示,在A股93家样本房企中,2020年三季度的平均销售毛利率为33.3%,2019年同期则为37.37%。从数量上来看,2020年三季度,有63家房企出现销售毛利率下降,而2019年同期仅有36家;H股方面,79家样本房企中,2020年中期销售毛利率是32.5%,2019年同期是35.2%。从数量上看,2020年中期,有53家房企出现销售毛利率下降,而2019年同期仅有37家。“结合政策、土地、市场因素,在一段时间内,盈利能力走低的趋势不会发生变化。”肖云祥称。 潘浩同样表示,在房地产行业以稳为主的发展趋势之下,黄金时代的高杠杆、高利润模式正在退出市场。2017年调控以来,行业平均毛利率的逐年下降就是最好的证明。从发展趋势上来看,未来包括土地、开发和人工成本在内的企业运营成本仍在上升通道上,但销售价格增速将逐渐收窄,行业利润率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是大势所趋。因此,众房企如何做到“高利润”,将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除盈利指标外,关注回款率在今年的房企业绩会上也多有提及,越来越多的房企把回款率作为展示企业“实力”的指标之一。据旭辉控股总裁林峰透露,“地产企业的造血能力比融资能力更重要,为了回款,旭辉专门成立了回款小组,以回款作为各项考核指标”。此外,绿城中国、阳光城和华夏幸福(行情600340,诊股)等多家房企也强调销售回款、提高现金回流速度。 “回归到行业层面,随着融资‘三道红线’的出台,回款率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在潘浩看来,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将更加注重安全,从长期来讲也属于行业健康发展的特征。在杠杆率下降的趋势下,回款率上升的情况只会越来越多。
截至1月10日晚,753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20年业绩预告,近五成预喜。已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相关上市公司预喜率居前。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春季行情展开,业绩优良的公司有望给投资者带来较好回报。 白马股业绩亮眼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按照Wind行业分类,上述已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相关上市公司预喜率居前。 此外,业绩增幅较大的上市公司,基本被医药、食品、新能源汽车等大类可选消费板块的白马股包揽。 海通证券策略研究报告指出,展望2021年,行业配置的第一梯队是科技题材。当前正处于5G引领的新一轮科技周期中,前期以硬件为主,中后期将带动软件革新需求。依照从硬件、软件、内容到应用场景的规律,计算机(云计算、人工智能)、传媒(游戏等)、新能源产业链等产业发展空间更大。此外,大众消费有望崛起。预计乳制品、餐饮、超市等大众消费需求将大增。此外,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和健康意识的提升,预计专科医院、高端医疗器械、医疗美容、养生保健等医疗服务领域需求也有望增加。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当前,A股春季攻势愈演愈烈。业绩优良的公司将给投资者带来比较理想的回报。消费白马股、新能源龙头以及顺周期板块个股依然是关注的重点。 保持较高盈利性 数据显示,753家上市公司中,369家预喜,预喜率达到49%。其中,略增108家、扭亏81家、续盈16家、预增164家,考虑到疫情因素影响,已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整体保持了较高盈利性。 预计净利润额方面,246家上市公司预计2020年全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上限超过1亿元,34家预计超过10亿元。五粮液、万华化学、立讯精密、迈瑞医疗、比亚迪、分众传媒、山西汾酒、长春高新等8家上市公司预计2020年全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上限超过30亿元。 五粮液以预计199亿元的归母净利润上限,暂列A股“盈利王”。公司预计2020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9亿元,同比增长14%左右。 预计净利润增长幅度方面,上述753家上市公司中,有287家公司预计2020年全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幅度超过10%,占比达到38.11%;156家公司预计超过100%,占比达到20.72%;28家预计超过300%;12家预计超过500%;天赐材料、达安基因、东方生物、海欣食品、星网宇达、好想你等6家上市公司预计2020年全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幅度超过1000%。 天赐材料以预计超过40倍的归母净利润增幅上限,暂列A股“预增王”。公司预计2020年全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5亿元至7.5亿元,同比增长3882.84%至4495.59%。其中,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事业部卡波姆等高毛利产品销量及销售额占比上升,产品结构优化,毛利率提升明显;锂离子电池材料电解液市场需求增长,销量较去年同期明显上升,产品原材料自产率提高,毛利率实现提升。
随着成绩单“预披露”进入高峰期,A股上市公司2020年的业绩表现正逐步揭晓。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月7日,沪深两市共有743家A股公司发布了2020年业绩预告。虽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不算高,但透露出的暖意已足以描摹2020年A股公司的经营情况。 在743家公司中,有346家预喜(包括预增、略增、扭亏及续盈),占比46.57%,其中144家预计净利润最大同比增幅不低于100%,占比19.38%;78家在2019年亏损的公司预计扭亏为盈。分行业看,受益于景气度提升,医药、新能源汽车、农林牧渔等板块2020年业绩增势喜人,是构筑A股公司整体业绩增长的主力。 144家公司预增幅度大 据统计,在743家公司中,预增147家、略增104家、续盈17家、扭亏78家;略减86家、首亏74家、续亏58家、预减58家;另有121家公司不确定。在预喜阵营中,目前有多达144家公司预计2020年净利润最大同比增幅不低于100%,其中40家公司更是预计同比增幅超过200%。 延续上年的情况,2020年业绩预计增幅较大的公司,大部分来自产业景气度改善、主营业务拓展以及创新能力提升。 目前排在业绩增幅排行榜首位的是天赐材料,公司预计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6.5亿元至7.5亿元,同比增长3882.84%至4495.59%,原因是卡波姆等高毛利产品销量及销售额占比上升,锂离子电池材料电解液市场需求增长,销量较上年同期明显上升,产品原材料自产率提高,毛利率提升。 两家生物医药公司紧随其后。达安基因预计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20亿元至22亿元,同比增长2069.63%至2286.59%。公司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场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需求量大幅增加。东方生物预计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15.56亿元,同比增长1795.10%左右。 “扭亏”成为2020年业绩预告的关键词之一。在预计扭亏的78家公司中,不少公司的扭亏已是预料之中的。如汤臣倍健预计2020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4.12亿元至16.21亿元,而上年同期公司亏损3.56亿元。公司解释称,2019年计提了商誉减值,导致当期亏损,2020年该风险消除,预计扭亏为盈。 多个行业增长势头好 从业绩增长势头来看,医药、新能源汽车、农林牧渔等板块表现较好,尤其是板块中的龙头公司,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实力。 医药行业高增长主要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包括上文提及的达安基因、东方生物在内,参与抗疫的公司大多实现了业绩的超常规增长。以岭药业预计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11.52亿元至12.74亿元,同比增长90%至110%。公司表示,报告期内连花清瘟产品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实现快速增长。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增长则来自消费者的认可。比亚迪预计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42亿元至46亿元,同比增长160.15%至184.93%。公司表示,“汉”“唐”车型累计大量在手订单,预计将继续推动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强劲增长,新能源商用车预计同比大幅增长,燃油车保持快速增长,消费电子领域玻璃陶瓷及新型智能产品出货量增长迅猛。 不仅是比亚迪,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业绩表现同样火热,如亚华集团、当升科技等均预计业绩大幅增长。 在2019年表现抢眼的农林牧渔有望在2020年续写佳绩。新五丰预计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2.4亿元至3.6亿元,同比增长279.16%至468.74%,公司给出的业绩增长原因很简单:生猪价格上升。 更值得一提的是,A股的一些龙头公司在2019年较大基数的基础上,2020年仍延续了较高的业绩增长势头。立讯精密预计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70.71亿元至73.06亿元,同比增长50%至55%。汇川技术预计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18.09亿元至22.85亿元,同比增长90%至140%。公司表示,通用低压变频器、通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新能源乘用车电控等产品收入取得快速增长,同时降本增效效果良好。
2021开年首周,沪深两市不仅纷纷创下历史新高,成交额也连续五日突破万亿元。新年伊始也意味着年报季即将拉开帷幕,那么,备受市场重点关注的半导体板块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如何呢? 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8日,已有19家半导体行业(按申万行业分类,下同)上市公司发布了2020年度业绩预告。 从业绩表现来看,预计报告期内实现盈利(业绩预告类型为预增、续盈、略增、略减)的上市公司数量为12家,预计亏损的有4家,不确定的有3家。 记者在梳理数据时注意到,芯原股份-U、寒武纪-U、沪硅产业-U和大唐电信等4家上市公司预计2020年度业绩亏损,其业绩预告类型均为续亏。从所属市场来看,3家为科创板上市企业,大唐电信则属于主板上市公司。 对于2020年度业绩预告原因,大唐电信方面公告显示,公司历史折旧摊销、财务费用等金额依然较大且新业务仍在培育期,加之受疫情影响,部分工作较预期有所延后,预计年初至下一报告期期末的累计净利润可能为亏损。 而三家科创板企业当中,芯原股份-U和寒武纪-U在对年度业绩预告进行披露时表示,亏损原因系推进研发项目工作所致,沪硅产业-U则表示由于公司300mm半导体硅片业务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固定成本持续增高,影响毛利所致。 对此,淳石资本业务合伙人杨如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半导体行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作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重资产业务,其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巨大。很多时候,对于半导体产业而言,保证研发投入是企业能否入场的前提,研发费用投入多少往往能看出一家公司追逐先进技术的决心有多大。 虽然目前已发布年报预告的半导体企业数量并不多,但是机构投资者对于半导体行业的投资热度并未受到影响。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截至1月8日,上述19家已披露年报预告的半导体板块个股当中,有14家近半年内获得过机构投资者给予的买入评级。 其中,按照评级买入的机构投资者家数排序,紫光国微(13家)位列第一,立昂微(6家)和雅克科技(6家)并列第二。 立昂微在近期接受机构投资者调研时表示,目前市场对半导体需求持续上涨引发了产业链供不应求的行情,晶圆代工产能紧缺和涨价带动硅晶圆、封测与IC设计等陆续涨价。公司的集成电路用硅片和功率半导体两块业务目前在手订单充足,产能饱满,功率半导体产品价格和6英寸硅片产品价格已经实施涨价。 沃隆创鑫基金经理黄界峰对记者表示,从中长期来看,传统经济仍然面临内生动能不足、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高以及房住不炒的基调,而新兴产业部门,以半导体、消费电子、新能源车为代表的全球科技产业,在未来将会周期共振向上。目前,以硬件和软件国产化替代为代表的国内科技产业渗透率刚刚开始提升,未来将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指数早盘震荡下行,午后拉升回暖,三大股指集体翻红,油气、造纸板块维持强势,水泥、军工股活跃,口罩、券商、电力等板块也先后拉升,航运、酿酒、半导体等走弱,两市成交额连续三日破万亿,但个股依旧跌多涨少,市场氛围差。 盘面上看,欧佩克+就2月份石油产量达成协议,油气采掘概念全天领涨,恒泰艾普(300157)涨20%,中曼石油(603619)封板;纸浆期货大涨推高造纸板块,青山纸业(600103)、宜宾纸业(600793)、美利云(000815)拉升涨停;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发酵,医药、口罩等板块拉升,搜于特(002503)、以岭药业(002603)等涨停;军工板块活跃,晨曦航空(300581)大涨20%,新余国科(300722)、天海防务(300008)涨逾10%;港口航运板块跌幅居前,宁波海运(600798)、连云港跌8%;酿酒股整体走弱,尾盘白酒股部分回暖。 两市连续三日破万亿 北向资金净买入2.36亿元 成交量方面,两市合计成交金额11669亿元,连续三日维持在万亿水平。北向资金成交量为1402.68亿元,占比A股总成交量的比重为12.02%。东方财富(300059)成交量114.5亿元,排在两市第一。 具体来看,北向资金当日净买入2.36亿元,其中沪股通净买入18.69亿元,深股通净卖出16.33亿元。 同花顺复盘: 透视龙虎榜:游资出手助推中国“神车” 雅化开板机构外资齐加仓 涨停复盘:“万亿”成交量成标配?行情分化 机构抱团大市值 抱团效应扩散 大市值股票的“牛市”持续延续 今日三大指数午后震荡回升,市场分化,3000余只个股下跌,涨幅超9%个股逾60家,整体赚钱效应较差。总体上,抱团主线白酒、光伏、锂电大幅分化,资金流入军工、农业,水泥基建板块。 数据显示,两市总市值超过1000亿的个股,近10个交易日平均涨幅为9%,近60个交易日平均涨幅达24%。总市值50亿以下个股,近10个交易日平均涨幅为2.98%,近60个交易日平均涨幅为-9%,近日涨幅靠前和成交量大的个均是行业大市值龙头。 从抱团股来看,今日则有了扩散的迹象,一些低位板块核心股出现明显的异动,例如,昔日“神车”中国中车(601766)盘中快速拉升封涨停,截至收盘,该股报5.89元,成交超19.78亿元。其H股亦大涨超19%。 此外,“泥中茅台”海螺水泥(600585)盘中一度冲刺涨停。 “猪茅”牧原股份(002714)更是三天大涨26%。 上述这些个股都是各自领域的龙头,相比于新能源、大消费,这类股的估值相对较低,而其业绩确定性同样较强,因此,也成了部分高位股资金撤离后的去处,此外,抱团股扩散迹象也暗示了资金对于部分高位股的认可度在逐渐下降。 详情:以大市值股票的“牛市”持续延续 但是这些变化值得注意! 企业迎“十四五”订单 军工板块再获追捧 今日两市成交额再破万亿,国防军工板块表现亮眼,盘面上,晨曦航空20%涨停,新余国科、天海防务涨超10%,中航高科(600862)、三角防务(300775)大涨逾8%,其余个股纷纷跟涨。 从军工ETF来看,今日再度上涨1.08%创下历史新高,从去年11月以来军工ETF持续上行,累计涨幅已达34.91%。 消息面上,1月1日,新修订的《军队装备条例》正式施行,条例强调坚持战斗力为唯一的根本标准。在确定性的消息催化下,机构纷纷表示未来军工行业武器装备建设产业链有望受益,迎来发展黄金期。 近期,核心军工企业陆续开始收到“十四五”订单,并且部分企业已于三季度开始备产。民生证券观点称,军工板块从各时间维度来看,增长逻辑如下,短期,疫情影响消除,军工核心资产订单在2020年三季度环比持续提升,全年业绩有望稳定增长。中期,军队采购需求将于“十四五”期间显著提升。长期来看,武器装备存量仍然偏低,新型装备占比较小。 对于军工板块,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黄燕铭表示,军工板块在2020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军工股票属于高风险特征,因为主要是讲故事、讲题材,而没有业绩支撑。到了2020年,随着国家在国防方面的建设与支出,许多国防军工类的公司真的有了订单,因此2021年要看军工股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业绩,它的板块风险就从高风险降到了中等风险。 详情:企业迎“十四五”订单 军工板块已成“价值投资”?公募机构主动加仓 行业重点标的速览 年报预喜 长春高新再创历史新高 1月月6日,素有“激素之王”之称的长春高新(000661)迎来大涨。截至今日收盘,长春高新上涨6.84%,收盘价为509.60元,收盘价创历史新高。 此前,长春高新股价从2020年年初230元左右上涨到8月最高513.50元,涨幅超过120%,经过调整后股价回落至370元左右,如今又重新站上500元。 消息上,昨日公司发布2020年年度业绩预告。2020年全年公司预计盈利30.18~31.95亿元,同比增长70-80%;每股收益7.46~7.89元。 业绩远超预期。 长春高新业绩超预期主要来自于金赛药业和百克生物。2020年四季度金赛药业生长激素的销售恢复快速增长,百克生物的鼻喷流感疫苗于2020年获批上市,显著增收业绩。 市场人士认为,在经历了连续的抱团炒作后,随着年报预告的逐渐披露,龙头股也将迎来分化,业绩增长强劲、成长性较好的龙头公司有望进一步获得资金的青睐,而业绩表现不及预期的或将迎来估值回归。 详情:“激素之王”长春高新股价重回500元!净利大增80% 远超预期!
□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今年以来已出现25只业绩翻番的“翻倍基”。有趣的是,这25只“翻倍基”并非人们心目中的“大盘基”,规模普遍较小,最低的甚至不到4亿元。 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潜藏着公募基金行业默认的“套路”:即倾力打造“明星基金”,然后借“明星基金”的业绩吸引流量,在热度高的时候,通过持续营销或新发基金的模式迅速扩张规模。 捧小基金做业绩“明星” 不止一位市场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今年市场风格切换迅速,热点快速轮动,小规模基金经理易借助灵活性追逐市场热点,而大规模基金管理人更倾向稳健。从调仓角度看,自然是规模较小的基金跑得更快。” 有业内人士猜测,过去两年公募基金赚钱效应明显,不少股民转变成基民;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净值化、债券市场走熊,不少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人也转变了传统思维,开始投资基金,新资金源源不断进入公募基金的水池中。在不少基金公司看来,只要向外界多展示业绩,自然就有大量“活水”涌入。 某基金销售渠道负责人承认,无论是传统银行还是电商平台,渠道方越来越朝着绩优基金倾斜。现实中,很多爆款基金的基金经理,在出现爆款产品之前,其所管理的规模其实也不大。因此,捧小基金做业绩“明星”,借流量做规模,已经成为基金公司可以复制的“成功路径”。 规模和业绩能否两全 基金市场里,常能听到一句话——“规模是业绩的杀手”,是指一只基金在规模大幅增长之后,业绩反而不如之前。 基金经理的规模半径如何定义?规模一定是业绩的敌人吗? 一位公募内部人士李先生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一方面是公募基金投资存在限制,另一方面是调仓和追求超额收益的难度加大。实事求是地讲,管理规模过大,的确会对基金经理的管理操作带来挑战。” “但是,风格和策略是决定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半径最重要的因素。不同风格和策略的基金经理管理半径是完全不同的。”李先生称:“比如,对于行业配置型选手来说,追求行业的阿尔法,自上而下选行业和赛道,这样就能有整个板块去承接基金经理的大额资金,因此这类选手的管理规模半径就会比较大。对于自下而上选股型选手来说,不一定能选到市值较大、资金容量较大的好股票,因此可能会影响其管理半径。” 此外,在他看来,市场更加有效且好公司越来越多,能够承载大规模基金的标的也将更多。大规模基金的管理,不仅体现着基金经理个人的能力,更是一家公司综合实力的体现,需要投研团队的系统支持。只有公司综合实力得到提升,才能为大规模基金的管理提供智力、资源、人才等方面的支撑,否则百亿级规模也无法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