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腾讯相继入局 电子签名赛道巨头浮现 来源:华夏时报网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冯樱子 北京报道 近日,互联网电子签名公司e签宝宣布完成6.5亿元C轮融资,由蚂蚁金服领投,戈壁创投及老股东靖亚资本跟投。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e签宝自成立以来获得的第4轮融资。历史融资信息分别为:2015年初集素资本和绩优投资1000万Pre-A轮;2016年12月东方富海领投、清控银杏跟投4500万元A轮融资;2018年1月前海梧桐领投、清控银杏跟投1.5亿元B轮融资。截至目前,e签宝全部融资达到8.55亿。 e签宝相关负责人员表示,本次融资后e签宝将对电子合同产品的升级研发加大投入力度,以及继续招兵买马吸引优秀人才。在智能合同战略上,加大每个环节的AI应用,持续领跑电子签名行业。 累计签章量超75亿次 纸质文件签署过程耗时久、手续繁琐、流程复杂等弊端一直困扰着企业。此外,传统印章屡屡遭到仿冒,“萝卜章”诈骗事件时有发生等,都是商务活动中难以解决的痛点。 正所谓“哪里有抱怨,哪里就有机会”。早在2002年,经常和工商打交道的金宏洲就嗅到了这背后隐藏的商机。他与身边的5个朋友一拍即合,在一个过道隔间里写下了中国电子印章的第一行代码。这也宣布杭州天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e签宝)正式诞生。2002年,也被认为是中国电子签名的元年。 此时的国内互联网行业还停留在软件时代,e签宝在成立之初发布了“天印签章系统V1.0”,专注无纸化签名系统方向。产品形态为软硬件一体的电子签章,基于本地客户端提供服务,搭建服务专门的呼叫中心提供售后支持。 17年前,多数行业信息化程度较低,企业对电子合同可能认知度并不高。在产品商业落地方面,e签宝选择从政府场景以及大型企业切入,并很快打开市场,实现盈利。浙江省工商局就是当时e签宝的重要客户之一,e签宝也成为了浙江省工商网上年检指定电子签章服务商。 2013年,e签宝迈出了重要一步,从软件服务商转型为SaaS平台,推出互联网电子签名SaaS平台“e签宝”,通过构筑电子签名API服务,提供一套从电子签名到合同管理、从存证保全到法律服务的完整的电子合同全生命周期服务。 近日,e签宝宣布完成6.5亿元C轮融资,由蚂蚁金服领投,戈壁创投及老股东靖亚资本跟投。本次融资是国内电子签名领域迄今为止已公布的最大一笔融资。《华夏时报》记者从e签宝方面获悉,公司目前正通过AI技术,以及法律的相关服务,让合同的签署、管理更加方便,合同的审核更加便捷,实现全程的在线化、智能化和数字化。 与美国市场不同,国内电子签名市场渗透率不到2%,整体偏低,还处于普及阶段。而企业客户在由传统纸质合同签字盖章的模式转向电子签名时,最大的疑虑在于安全性。因此电子签名赛道头部企业都在资质齐全方面下足了功夫。 对此,e签宝方面介绍,公司已经已获得《商用密码产品型号证书》,同时拥有ISO27001信息安全体系认证,可信云认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等保三级认证,其中等保三级认证得分为全行业最高。不仅如此,一直以来在e签宝建立的安全应急响应中心背后,有着一支“高精尖”的技术队伍在保驾护航,确保信息安全无丢失、无泄漏、不篡改。 某电子签名业内人士指出,具有完备的资质认证和可提供全生态闭环服务的企业,更可以有效降低用户的风险,在市场上会处于优势地位。 此外,据e签宝官网介绍,目前其应用场景涵盖金融、互联网+、企业供应链合同、版权保护、电子政务、工商注册等等。截至2019年6月,e签宝已经拥有52项著作权、16项发明专利,承担2项国家级课题项目。服务超过289万家企业用户,个人用户突破2.1亿,累计签章量超75亿次。日均前数量超过2000万次。有知情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透露,e签宝是行业内率先营收过亿的企业。 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2014年,互联网金融兴起,电子签名行业搭上了这班顺风车从而发展起来。为了控制风险,互联网金融平台选择分散式投资,而分散的投资人和借款方,造成了不同时间、跨地区的合同文本签署需求。电子签名恰好可以满足这些大量而分散的签约需求。据苏宁金融研究院的估算,2014年以来P2P行业共诞生了48.31亿份电子合同,仅2017年就有18.14亿份。 然而,2018年开始,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网贷急刹车。这对电子签名的影响仍在持续发酵,不少电子签名平台的收入出现了断崖式锐减。电子签名行业的融资寒潮也之降临。 在这种环境下,资源和资金更多向头部聚集。截至发稿,电子签名行业只有三家企业拿到C轮融资。2019年,随着腾讯、阿里的进场,行业发展更加明朗,优胜略汰局势扩散。头部企业继续狂奔,而中小玩家的机会则越来越少。 在e签宝C轮融资中,领投机构蚂蚁金服格外引人注意。《华夏时报》记者联系蚂蚁金服相关负责人员,虽然对方表示不对此次投资做回应。但记者发现,阿里系与e签宝的合作关系由来已久。 2018年的云栖大会上,蚂蚁金服联合e签宝正式发布了“蚂蚁区块合约”,以区块链为底层核心技术,创造新的信任机制。根据e签宝提供的数据,上链五个月,日均上链合同量达400万份,平均节约诉讼时间15个工作日,累计节约时间100万分钟,累计节约费用1000万元,累计上链合同量达6亿份。 同年,阿里云旗下的云服务B2B交易平台融合了e签宝的电子合同能力,针对企业签署合同需求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电子签名生态服务。2019年7月26日,阿里云在合作伙伴峰会上发布了SaaS生态战略。日前e签宝已正式成为阿里云的“心选”伙伴之一。 此外,e签宝还与钉钉、支付宝等达成了战略合作,在钉钉上以微应用的形式为平台上的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内部审批、数据存证、电子合同等服务;在支付宝上以服务号的形式帮助个人用户在支付宝上直接完成个人借款、房屋租赁等电子合同的签署。 有分析人士提出,伴随阿里向产业互联网进军的快捷脚步,蚂蚁金服的金融服务将不断渗透到产业互联网化的过程中,e签宝可以以提供智能合同服务的方式,成为工业企业之间的交易连接者之一。同时,e签宝作为商业操作系统底层一个重要能力基础设施,对阿里经济体商业系统也是一个重要补充。 e签宝方面则表示,蚂蚁金服为全球第三方支付服务平台,从支付服务走向生活服务,服务全球12亿用户,其服务覆盖的主要场景——金融和信用,也是e签宝的主要业务领域。在蚂蚁金服的加持之下,e签宝将与蚂蚁金服深度合作,覆盖大量2C、2B及2G场景,加速电子合同服务的普及。 戈壁创投管理合伙人朱璘对媒体说:“我们相信在蚂蚁金服的赋能和CEO金总的带领下,e签宝能够把握机遇,迅速占领市场,并向企业智能合同管理衍进,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石。” 除了阿里系企业,e签宝的合作伙伴还包括索尼、华夏银行、海康威视、吉利、百威、顶新集团等。以海康威视为例,其在全国拥有3000多家供应商、20000多家经销商,供应商、经销商之间需要签署的合同量十分巨大。企业之间一份纸质合同签署需要耗时7-10天,而电子合同签署仅用1分钟就能在线完成,且没有快递成本。 第三方研究机构Anlysys易观近期发布的《中国电子签约市场专题分析2019》的报告显示:在中国互联网电子签约市场上,e签宝以33.8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上述电子签名业内人士为《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电子签名存在一种链式效应,一个企业使用一家第三方电子签名平台,会带动其上下游关联企业使用该平台。比如某个在行业中有绝对话语权的A企业采用了某家的电子签名服务,与A存在合作关系的B企业采用了另一家电子签名,B企业大概率会因为A的合作关系选用同一家电子签名。 同时,在电子签名目前最主要的电子合同场景中,一旦第三方电子签名服务商占据核心的头部客户和大型企业,通常也会辐射带动周边的客户资源,第三方电子签名的行业集中度逐渐增加,上述业内人士表述。 近两年,随着政策利好,资本关注,电子签名逐步替代传统纸质的签署和盖章;数字化合同管理也更多地替代传统的合同管理。今后,电子签名作为技术型基础设施,从以前人力资源、法务等方面专业人士,及大企业、政府应用,逐渐变成中小企业、个人都会应用。业内普遍相信,电子签名将真正成为互联网的工具。今后行业要做的就是“电子签名的大众化普及”。
多国企业摩拳擦掌备战进博会 即将举行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正进入最后的倒计时。4日,上海将迎来法国总统马克龙等外国宾客,他们将参加进博会。法国媒体报道称,与马克龙同去的还有70多家法国企业,他们带去的是具有代表性的法国产品。分析称,上海进博会展示的是中国对外国企业的全新开放姿态,多国企业正摩拳擦掌做最后的准备,参展商希望借此机会打动中国新兴消费者,也希望通过中国平台让世界了解自己的产品。 马克龙带来法国企业高管 3日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正在进入最后的备战时刻,5日这里就将迎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召开。3日,《环球时报》记者在场馆内看到,多数参展商展位已基本搭建完成,备展工作已到了收尾阶段,一些工作人员在做技术调试,安保人员则在场馆间巡视。 法国是这次进博会的主宾国之一。据法国新闻网3 日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已于周日晚直飞上海,并于周一正式访问上海,参加进博会,开启其任期内的第二次中国之行。另据法国《巴黎竞赛画报》的消息,此次陪同马克龙的法国企业将收获大约40份合同订单,涉及食品、旅游和卫生等法中两国传统合作领域。代表团中包括欧莱雅、巴黎银行、空客等15 家法国股市CAC40 指数大企业的领导人,法国方面还计划为其农产品打开中国市场谋求更多的机会,并尽力促成欧盟和中国在谈判中达成共识。此外,随法国总统马克龙前往中国的,不仅有参加上海进博会的商家,还有许多文化界的交流活动和法国电影明星。 法国圣戈班集团亚太区首席数字官、营销总监王焕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没有参加首届进博会,当时认为可能只是一个进口产品的博览会,“但经过了声势浩大的第一届进博会之后,我们发觉它不仅仅是一个贸易交易和展示的平台。它更多是一个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当地人民之间的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尝到甜头,第二次参展 鉴于去年获益匪浅,很多第二次参展的企业,这次扩大了展位并带来新品。“去年我们是18平方米,因为去年的展会效果特别好,今年我们扩展到50平方米。”科勒发动机(中国)高级市场经理董重青告诉记者,在首届进博会现场,有中国企业与科勒公司签订近600台美国进口发动机的订单。董重青表示,作为首届进博会的参展商,科勒能明显地感到,展会后获得了来自各地采购商等更高的关注和评价。 “富士胶片现在除了胶片不做,什么都做!”第二次参展的日本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行政部长、对外事务总监巫蔚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通过进博会这个平台,我们也让大众了解富士胶片产品研发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富士胶片的新技术、新设备吸引众多买家,首届进博会期间,医疗设备接受了300多家单位洽谈,高性能材料项目则接受了100多家单位洽谈。 看中中国开放环境 路透社此前援引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的话称,去年首届进博会签署了578.3亿美元的意向合同和协议,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大部分的协议都已经执行完毕,还有一些协议和合同正在执行。对于今年的成交金额,任鸿斌表示,很难做预断,让市场做决定。 通过进博会,更多企业看到了中国市场开放的红利。德国家电科技品牌福维克中国区总经理查生表示,中国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引起世界的瞩目,随着首届进博会的举办,跨国企业分享到更多市场开放的红利,也与中国消费者共享了来自全球的产品和服务。 捷豹路虎全球董事、捷豹路虎中国总裁、奇瑞捷豹路虎董事及联合市场销售与服务机构(IMSS)代理总裁潘庆对《环球时报》表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新环境,为捷豹路虎实现“立足中国、发展共赢”的战略愿景,创造新环境新机遇。捷豹路虎将进一步向中国引入最新的英伦豪华汽车产品和创新成果,与中国经济协同发展共赢未来。
如何有效投资房产?来新浪理财大学,听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徐远,为您讲述《房产投资42讲》,一堂房产课,改善全家百年财富。 房企“破产潮”的真面目:以生死存亡昭示年关楼市之寒冷? 近期,一条关于房企“破产潮”的新闻引发关注。根据人民法院网的统计,截止到10月27日,全国有408家房企破产。尽管这则新闻后来被证明并不确实,但行业下行、企业难为的局面似乎已真实呈现在眼前。 有人说了,开发商如此困难,再想到“金九银十”新盘遍地打折,是不是房价要跌了呢?是不是该卖房了?其实,不必如此紧张。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经济形势下,开发商的日子还是相对好过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A股119家房企合计营业收入达9156.7亿元,比2018年同期上涨了26.7%;合计净利润869.8亿元,净利润率为9.5%,在大类行业排名中很靠前。 表1房地产盈利情况好于多数行业 排名 销售毛利率 营收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 1 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50.48% 多元金融,30.39% 保险,77.60% 2 消费者服务,50.11% 房地产,21.56% 多元金融,51.11% 3 食品、饮料与烟草,34.81% 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17.71% 家庭与个人用品,30.75% 4 软件服务,32.98% 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14.25% 食品、饮料与烟草,28.58% 5 房地产,32.19% 资本货物,13.20% 消费者服务,24.71% 6 家庭与个人用品,30.92% 保险,13.01% 公用事业,17.68% 7 电信服务,28.78% 食品与主要用品零售,12.90% 房地产,16.40% 8 商业与专业服务,28.20% 银行12.68% 运输,11.91% 9 耐用消费品与服装,26.63% 食品、饮料与烟草,12.19% 食品与主要用品零售,11.00% 10 媒体,24.81% 能源10.55% 电信服务,10.94% 从销售毛利率、营收增长率、净利润率等指标来看,在各类行业排名中,房地产都名列TOP10。试想,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只有5.6%。这样看,开发商是不是要比制造业滋润一些呢? 近日,笔者一位做制造业上游零部件的亲戚,洒泪关掉了经营近20年的工厂。“没办法,产品卖不出去,货款收不回来,贷款还要偿还。整个链条上的企业,都在生死线上”。 2018年,去杠杆、环保风暴来的太猛烈,民企跑路、P2P“爆雷”,惨烈程度比当下房企要高出100倍。三季度,6.0%的GDP增速,创下27年的新低,民企还在挣扎。近期,笔者到珠三角城市调研,发现有的园区人去楼空,转移到东南亚的只是一部分。令人震撼的是,很多企业“转做炒楼、告老还乡”了,因为制造业做不下去了。 相对9.6万家的房企总数来说,倒下400多家,真得不算什么!只不过,上至庙堂江湖,下至平民百姓,朝野对楼市太关注了,这个408的数据才会如此关注。但是,倒下去的那些民企,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不带走一丝尘土。仔细看的话,408家中没有一家是大家熟知的企业,不是一些空壳公司就是没有土储或在售项目的僵尸公司,这样的企业倒闭,没波澜、没影响。有土地或项目的,一般会被竞争对手看上,收购过来,而制造业民企没这般好命。 不过,从目前来看,面临窘境的房地产企业并不在少数,比如就在最近发生几个案例如三盛宏业追公款、云南城投卖项目、颐和地产私募债违约,这说明什么呢?房地产不再是一个超级赚钱的行业了。记得2011年万科一季度财报会上,当时还是万科董秘的谭华杰说,“我国各行业中,地产是最没门槛的行业,技术含量低、赚钱快,谁都可以插一脚进来”。当时,住建部有一个数据,全国有13.6万家开发商,每1万人就有一家开发商。现在,全国开发商有9.6万家。 这么说,近6-7年全国已有4万家开发商消失了,比2011年减少了30%,或破产或被兼并。问题是,这4万家房企消失的过程中,我们并未感到类似P2P爆雷或民企倒闭那般的撕裂感、阵痛感。反而,踩着这些“小而没”无名企业,很多开发商实现了规模跨越,头部企业越来越集中。1-9月份,恒大、碧桂园、万科和融创在内的前十大房企市场占有率高达30%,百强房企市场占有率超过60%,剩下的9万多家房企,只能瓜分剩余30%的市场了。 所以,就像上世纪90年代家电纺织行业,本世纪初煤炭行业一样,“抓大放小”、“强者恒强”正在地产行业上演,这也是国家希望看到的。目前看,行业的诸多乱象,比如质量问题、物业问题、配套问题等等,基本上发生在中小开发商的项目中。特别是,中小房企资金链紧张,愿意承受高利率融资,这是社会资金还在“脱实入虚”、民企融资难的直接原因。 因此,现在的楼市政策,整体有利于大开发商,比如土地出让门槛越来越高,热点城市“凡供地、必配建”;比如,开发贷、信托贷款等主流融资,金融机构都有白名单,仅对TOP30或TOP50开发商敞开,仅对合规项目(如满足“四三二”)或潜在库存压力小的区域项目融资。对接中小开发商的影子融资,比如土地前融、不满足“四三二”要求的项目融资,已关闸了。 现在,保利地产、华润置地、万科等发债成本基本上在4%-5%,而即便是阳光城这类TOP20企业,发债成本也高达7.5%,而富力、泰禾等负债率高的房企,融资成本早已突破10%。更小的中小开发商,只能求助于私募基金、委托贷款等影子融资、海外融资等续命,这些通道的融资成本都很高。未来,销售端房价继续受限制的情况下,只有具有成本管控和产品竞争优势的企业,才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率。可见,破产引发的地产洗牌真正进入深水区了。 被迫出局的,除了小开发商外,激进扩张、老板对市场太乐观,妄图以杠杆成就梦想的大开发商,也不能幸免。比如,近期在风口浪尖的三盛宏业,曾经位列全国企业500强、民企500强(列第61位),宁波最大开发商银亿地产,拥有A股及海外三家上市平台的中弘地产等,都出现了资金链断裂,或破产或退市,它们的共同点之一,就是杠杆加持下的激进扩张。 2016-2018年的楼市繁荣,给多少地产人借了胆儿,一个个打了鸡血似的,不是要做到500亿,就是要突破1000亿。如果融资、销售还能像2016-2018年那样顺畅,梦想或许真实现了。问题是,地产大势已变,调控和经济脱钩,房地产贷款增速连续14个月下降,房地产贷款存量占比从去年近40%降至33.7%,增量占比为24.1%,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2个百分点。 资金是地产的命脉,看待楼市资金面,绝非过去“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周期轮回,熬过冬天就是春天。现在,国家对于资金过分涌向地产,导致系统性风险预期、“地产兴、百业衰”的担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打破地产这个吞噬黑洞,资金就不可能回到实体经济。由此,不难理解,国家为何要推出LPR,目的就是在实体和楼市间搭建资金“防火墙”。 所以,不管是“不做风口上的猪,要做风口上的鹰”的三盛宏业董事长陈建铭,还是在资本市场上纵横捭阖的银亿董事长熊续强,抑或是押注旅游地产的中弘控制人王永红,当资金趋势性“去地产”的拐点来临后,如果不识时务、不顺应大势,还在拼命地加杠杆,直至负债达到净资产的数倍以上,商品房销售无法像过去那样任性,他们都不得不承受资金链断裂的恶果。 盲目的多元化转型,也是导致房企破产的动因之一。房地产行业能赚钱,但没啥技术含量。所以,“拿地-造房-销售”的简单复制和轮回,就赚大钱啦,这让房企觉得各行各业的钱都很好赚,转型的胆儿也肥了。比如,中弘战略布局由“1+X”(地产开打+旅游和商业)转变为“A+3”(A股+ KEE公司、中玺国际、亚洲旅游等3家境外公司),仅用了两年时间。 比如,银亿股份地产基座还未稳,就开始急匆匆地搞转型。2015-2018年,银亿在房企销售榜上的位置不断沉沦,从2015年108位(销售额90.5亿),到2016年181位(61亿)、2017年166位(67.8亿)、2018年186位(58.5亿),已经沦为末流。即便如此,老板对高端制造非常看好的情况下,开始靠高杠杆大量举债、资本运作跑步前进,在烧钱的智能汽车业投入巨资。 说实在话,地产行业转型实体经济,目前还未探索到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当楼市开始下行时,撑不下去的知名房企们也都不得不断臂求生,“卖项目”换现金流,更别提这些盲目转型的开发商了。转型探索非常曲折,受过伤的房企大佬们,都领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聚焦主业,稳定地产基本盘,先保证有饭吃、保护好资金链,再谋求转型大计。 这就是“地产+”的逻辑,即一边搞地产,一边让地产的思维模式慢慢转换,待到转型方向有眉目了,再逐渐向新的赛道转换。不过,高周转、跑马圈地、简单复制,习惯了高举高打、操作客单价动辄几百万的地产人,其思维模式与慢慢研磨的实体格格不入。所以,地产转型是个超级漫长的过程,无法在地产生存,倒逼转向实体的,可能将是未来房企破产的又一诱因。 任何行业都有兴衰,都要经历朝夕之变,地产也不例外。无论看大趋势,还是看政策的导向,地产下行周期已开启。既然不赚钱了,政策不支持了,供需关系逆转了,还需要9万多家地产企业吗?因此,大量企业破产退出,就在情理之中。怕就怕,过惯了躺着赚大钱的日子,心理上想要转,但身体上不适应,或者舆论鼓吹未来楼市还有史诗级行情的错误诱导下,再加上前几年市场出奇的好,让很多人不相信眼泪,继续加注,这就会导致惨烈的破产。
聚焦长租公寓爆雷|如何打破“规模不经济”的魔咒? 近期,长租公寓“爆雷”事件,正在持续发酵。继乐伽“爆雷”后,悦如公寓、南京君创公司、喔客公寓、杭州德寓科技、国畅公寓等多家长租公寓又被曝拖欠房东租金,资金链出现问题。 这些企业之所以出现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盲目扩张房源。问题在于,长租公寓如何打破“规模不经济”的魔咒?又该如何实现盈利? 现象: 长租公寓规模化,但不一定有效率 与之前盲目扩张不同,目前不少长租公寓企业对于规模扩大持谨慎态度。除了资金面偏紧之外,长租公寓还容易陷入“规模不经济”的魔咒。 赋能资本创始人胡振寅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生产制造类企业在规模扩大后,单个产品的成本可实现明显下降,然而,现在大多数分散式公寓由于管理效率较低,不足以做到规模扩大后,其管理效率保持或提升,最终实现单间管理成本的下降。实际情况是,不少长租公寓企业在规模扩大后,普遍面临各种困难,甚至出现了效率反而下降的状况,“这正是长租公寓行业不够成熟的一个表现。” 胡振寅认为,在理论上,分散式公寓一旦能做到有质量的扩大规模,形成真正的品牌效应,规模效应才会明显显现。 胡振寅解释称,一旦某个品牌在租客间形成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加上该品牌房源网络基础覆盖较广,租客就比较容易去选择这家品牌,“租客换房最大的原因是工作变迁,如果这家品牌网络覆盖够广,那租客换到其他城市或其他区域,可能还会继续租这家品牌的房子。这意味着,租客可能在一套房里租住时长不长,但对品牌而言,租住时长会较大幅度延长,由此实现租客端的规模效应。” “业主端方面也不例外,一旦品牌形成一定影响力,业主会优先倾向于将其房源委托给这家品牌,未来这一品牌在业主端的房源获取上会更有优势,发展也会更为成熟,由此形成业主端的规模效应。”胡振寅说。 因此,在胡振寅看来,体系化管理后,如何在规模化后还能保持效率,甚至提升效率,最终使单间的边际成本下降,这正是目前长租公寓企业需要探讨的地方。 出路: 打破单一模式,提高运营和盈利能力 实际上,作为一种新兴业态,长租公寓的痛点在于“地贵、钱贵、周转慢”,虽行业前景可期,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企业能给出清晰的盈利模式。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长租公寓市场大部分企业采用的是二房东“包租”模式,即拿房、装修、租赁,赚取差价。这一模式下,盈利最大的问题在于,相比房价,房租投资回报率偏低,而房租跟收入水平相比又不低,导致租客在房租承受力上有天花板,所以造成长租公寓运营型现金流无法扩张,回报周期太长。 在“二房东”模式下,不同企业在设施、装修、服务、社群、软件等方面,陷入了同质化竞争。 此前一度井喷的长租公寓正在逐步显现问题。基于此,有业内人士认为,长租公寓之所以出现问题,其罪魁祸首在于“二房东”模式本身。 借鉴国际经验,长租公寓基本采用的是轻重资产两大模式。第一种是轻资产品牌输出模式,帮助客户获得资金回报,从而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目前国内很多创业公司也在尝试轻资产模式;另一种是REITs模式,即通过资金收购来改造、运营管理,再做REITs,从而形成资产管理的闭环。 不过,目前不少长租公寓企业纷纷转型,走向托管模式。然而,轻资产托管模式也并非易事,目前轻资产模式还无法很快形成规模效应。其中,长租公寓的运营管理能力至关重要,也需要时间。 “从行业层面来看,盈利困难、模式单一,是目前长租公寓机构面临的整体困境。”贝壳找房高级副总裁李文杰总结称。 实际上,与集中式公寓不同,分散式公寓有分散非标等特点。集中式公寓的竞争核心其实在于资源,而分散式公寓的运营则更为复杂。这是一个很长的链条。其中,收房、租房是房产,设计生产是装修,保洁水电是物业,系统开发是IT,租房分期、房东保险理财是金融,还涉及智能硬件的研发。 巴乐兔联合创始人高萌表示,长租公寓行业本身就属于成本高、利润率低的行业,正因为如此,要求企业具有更高地精细化运营,注重成本控制,“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只是市场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而企业长远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运营能力。” 高萌强调,为了盲目扩张房源,高价拿房并不可取。而收房价格的确定,也应当有一个科学的商业模型,即根据房屋本身质量和市场供需情况科学估价,同时保证健康的周转,合理的空置率,才能保障企业的良性运转。
我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再出重磅政策措施 “金融服务民企20条”出台 黑龙江日报 ■引导银行为企业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 ■支持企业发债融资并给予财政补贴 ■对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财政给予贷款贴息 ■推动企业实现线上融资,降低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 ■组建纾困基金积极支持企业融资纾困 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二十项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总体要求,切实加强我省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这是继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7条意见后,我省出台的又一重磅政策。 《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扩大融资供给规模、积极改善融资结构、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融资服务效率、防范化解信用风险和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六个方面,共二十条。 在扩大融资供给规模方面,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全年努力完成单户授信额度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较年初增速;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不低于年初水平。引导银行机构针对企业融资难题制定个性化融资方案,探索服务民营企业的新路子;灵活运用企业订单、机械设备、库存商品、应收账款、知识产权、“股权质押+专利权质押”等抵质押模式,为轻资产民营企业发展助力。通过建立白名单制度,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及保障措施体系,通过有针对性地培育扶持,使处于成长期,有潜力、有市场、有前景但尚未获得银行贷款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首贷获得率明显提高。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加强台账管理,重点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 在积极改善融资结构方面,大力发展债券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运用债务融资工具融资,推动省内金融机构与中债信用增进公司加强合作,灵活采取各种方式运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企业发债融资。对成功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企业,省级财政按照实际到账额给予2.5%的补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国家级贫困县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企业,省级财政按照实际到账额给予5%的补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制定出台推动企业上市工作专项行动计划,重点协调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鼓励支持总部和主营业务均在我省的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及科创板首发上市,并分阶段给予补贴。支持哈尔滨新区规划建设全省金融商务区,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投资于民营科创企业的创业投资基金。充分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作用,把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成为扶持中小企业政策措施的综合运用平台,重点服务全省民营企业。 在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方面,降低银行信贷成本。银行机构要充分考虑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信用等级、风险程度等,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加大对有市场、有订单的民营企业贷款贴息力度,对符合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条件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省财政对新增贷款以不超过5%的利率,给予单户企业最高不超过800万元的贴息。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坚持准公共定位,不以盈利为目的,逐步减少反担保措施中抵质押物要求。 在提升融资服务效率方面,提升金融信息服务水平。依法开放金融领域相关信息资源,按需求共享金融类数据资源,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研究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担保难。建立黑龙江省民营企业融资服务信息系统,逐步归集金融机构线上线下金融产品,为民营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积极利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融资功能,对接供应链核心企业、政府集中采购、金融机构,发展线上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模式,推动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和政府集中采购中标的民营企业利用核心企业信用和政府信用,实现线上融资,降低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 在防范化解信用风险方面,加大对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扶持力度。对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一企一策”,分类处置,着力化解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组建作为政策性救助基金的纾困基金,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运作原则,在严格防止违规举债、严格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前提下,明确纾困对象、决策程序、运作方式和操作流程,积极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纾困,有效防范化解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平仓风险。 在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方面,建立“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督促商业银行每年初制定服务民营企业年度目标,在内部绩效考核中提高民营企业融资业务权重,加大正向激励力度。
聚焦创新协同 北京市管企业资产超5万亿 营收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上缴税费1077亿元,同比增长8%……今年前9个月,北京市管企业经营持续向好。在10月28日北京市国资委主办的“深化国企战略合作大会”上,市管企业与各类市场主体达成15项“跨界”合作协议,其中涉及央企4项,与阿里巴巴、华为等知名企业签约3项。“政府搭台”为各级企业的协作互通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北京市管企业通过加强自身科技创新、聚焦行业技术前沿和高端产业,以及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和标杆企业的合作,日益实现高质量发展。 利润同比增长11.7% 据北京市国资委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底,北京市管企业资产总额、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分别达到5.4万亿元和1.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和11.4%;2019年1-9月实现利润总额近742亿元,同比增长11.7%。 不过,经济数据高速增长的北京市管企业也面临着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压力。聚焦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国资国企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例如,京城机电控股就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符合北京“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今年7月成立了本市首个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平台,利用北京科技优势和自身技术优势,在3D打印及机器人智能制造领域深耕。根据高危行业及特殊应用场景需求,研发污水管道机器人、消防机器人等,并积极与中关村、市属高校等进行合作。 祥龙公司也在发展过程中适时调整,完成数字化转型,抓住了互联网的发展机遇。祥龙公司总经理史红民介绍称,公司在原有主业资产经营功能、汽车服务贸易、商贸物流的基础上,聚焦“互联网+分销”,在天猫等开设十余家品牌旗舰店,成为国企顶级分销公司。电商业务每年都有30%-50%增长。目前已是宝洁公司全国最大、联合利华亚洲最大的分销代理商。 北京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贵林提到,市管企业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坚持科技引领,在加强自己内部合力创新、合作共赢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层次对接机制,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合作,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开展联合攻关,加快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要加大市管企业与行业领军企业的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力度,坚持高精尖的产业发展导向,在共建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人才双向流动等方面深化合作,超前谋划布局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现科技同产业、资本深度融合,共同打造联合研发、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推动产业升级。 多层面协同发展 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和标杆企业的合作发展,也是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北京市管企业之间及其与各类主体之间实现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收获了丰硕的合作成果。 首农食品集团发挥主业优势,分别与城建集团、公交集团、首开集团、首旅集团、北京银行、华夏银行、北京农商银行在农业、食品、流通、民生、产融结合等领域共谋发展;北汽福田与建工集团、环卫集团、化工集团、冀东水泥、城建集团、水投中心、华夏银行发挥各自技术、产品、渠道、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分别在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运营管理、金融共享等领域深度合作…… 除了市管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有多家市管企业与央企、国内知名企业、区属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首创集团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将在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改造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绿地集团与北京同仁堂发挥产品与网络优势,实现“技术+资本+品牌”有机结合,打造中国企业强强联合、共同“走出去”的商业典范;北控集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将在信息通信技术(ICT)信息化方面开展合作,加快集团内部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推动双方在智慧城市、5G应用等方面的合作。 助力京津冀一体化 值得一提的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也是北京市属企业大力开拓的方向,雄安新区、北京副中心、京津示范区、曹妃甸等地区都有深度合作的可能。 北京公交集团董事长王春杰提到,集团在布局京津冀过程中,已建设跨区线路49条,日均服务30万人次。在河北涞水建立公交大学及公交研究院,为公交行业培养先进人才;白洋淀地区的水上交通也在大力发展中,新设计的环保船也即将下水。下一步,将进一步和河北乡邻公交线路对接,并在雄安、冬奥会场馆等着力提供交通服务,满足京津冀居民的出行需求。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董事长郑江也介绍了公司在京津冀污水处理一体化方面的努力。今年3月,排水集团中标白洋淀农村污水和垃圾一体化治理先行项目,在半年内已完成1000多个排污点的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也探索出一条水村排污的治理路径。在同样关键的污泥处理方面,排水集团也和多家公司进行协作,全面达到污泥还林的标准。
广州高新区:300区块链企业风华正好 科技日报广州10月28日电“区块链的春天来了!”这几天,广州市区块链产业协会秘书长任豪十分兴奋,他一直在与圈子的朋友谈论区块链的应用前景。 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任豪所在的协会已扎根广州高新区两年有余,在这里见证了广东省首个区块链专项扶持政策出台,全国首个电子发票区块链平台上线,全国首张通过“区块链+AI”平台办理的企业营业执照诞生等标志性时刻。 据悉,目前广州的区块链企业大多集聚在广州高新区,有近300家,涵盖政务、民生、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其中,盈盛智创在智能制造领域独占鳌头,久零在电子商务领域优势凸显,阿里在医疗应用领域开拓市场。 早在2017年底,广州高新区出台了广东省首个区块链政策“区块链10条”,至今已累计兑现金额约5500万元。据透露,“区块链10条2.0政策”实施细则近日即将印发,将重点支持区块链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安全透明可靠的技术支撑。2018年3月,广州高新区正式获批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这是继上海张江、南京雨花台后国内第3家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也是工信部首次和唯一明确以区块链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区。 “相比其他城市靠市场资本推动区块链行业发展,这里的扶持力度、引导作用特别明显,奖励兑现也很及时,这是广州高新区营商环境的长处。”广州黑米区块链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联合创始人周蓉仪表示。 作为广东省首个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广州高新区率先在税务、政策兑现、智慧城市等领域引入区块链技术。 去年9月底,该区推出“政策公信链”,通过引入区块链分布式网络和共识机制,打破层层审批、以服务窗口为中心的传统路径,各审批环节形成开放共识的“一张网”。2018年上链企业达57家,每年将为企业节约成本约4500万元,压缩时间超50%,被中国信通院评为“2018可信区块链十大案例”之一。 率先搭建全国首个电子发票区块链平台“税链”,破解了传统电子发票归集效率低、自查真伪难、数据篡改、重复报销等痛点问题。截至今年5月底,税链平台发票数据上链总张数1.6亿张,发票归集功能惠及36749户开票纳税人和141万余户受票纳税人。 与此同时,一批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应用案例正在涌现:兴森快捷在生产订单环节融入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改造后订单制作时间将缩短50%,所需人力减少60%;中经汇通与盈盛智创共建“汇通区块链”,每年节省银行承兑汇票的开立成本1亿元。 任豪透露,广州市正在开发国内第一条协会联盟链——黄埔公共链,已有5个超级节点和20个轻节点加盟,聚焦区块链存证和分布式商业应用,提供“平台级应用”级别的区块链解决方案。 广州高新区区块链蓬勃发展的态势也吸引了港澳。“目前已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区块链联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区块链项目离岸孵化器,基于区块链技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数据共享和交易,创新一种新的粤港澳大湾区区块链发展模式。”任豪说。目前已吸引了55家粤港澳三地区块链重点企业加入。此外,该区正加快建设以广州区块链国际创新中心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记者 叶 青 通 讯 员 郭哲涵 洪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