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环境在改善,企业感受到了吗?——来自中小企业的一线观察之三 资金是企业的生命线。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监管部门到金融机构,各项缓解企业融资难题的政策密集出台。融资环境持续改善,企业感受到了吗? 近日,记者深入全国多地调研,见证融资难、融资贵如何“破题”,聆听中小企业的心声和期盼。 沟通多了、利率降了 企业获得发展资金和信心 “没想到银行会主动上门服务,没想到一周放款,没想到利率还能优惠。”谈起最近融资情况,江苏常州杜克精密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鹏一张口就连说了三个“没想到”。之前还在为采购原材料缺少资金犯愁的他,在收到500万元的农行贷款到账短信后,终于松了一口气。 缺少抵押物、申请周期长、融资成本高,这些往往是小微企业融资路上的“绊脚石”。调研中,一些企业对记者表示,“绊脚石”正在减少,随之增加的是银行前来沟通的次数、可供选择的产品、更灵活的定价方式。 “8月初在咨询贷款业务时,贷款定价还是4.35%的基准利率。10月份拿到贷款时,依据新的定价方式,贷款利率已降到4.2%。”合肥中晶新材料有限公司财务部负责人阚露洁告诉记者,中信银行迅速执行利率改革政策,将定价的参考标准从基准利率调整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让企业节省了0.15个百分点的利息支出。 一些金融机构从“雨天收伞”转变为“雨中送伞”,靠的是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施行全面降准+定向降准的组合拳,运用多种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以永续债为突破口,推动银行补充资本;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数据显示,前11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43万亿元。11月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多增1331亿元。 银行为企业注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是信心。刚刚拿到银行一笔纯信用贷款的浙江赛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王文涛认为,“银行融资不仅解决了我们这种初创型企业的‘成长的烦恼’,更是一种对企业发展前景的认可,坚定了我们今后的道路。” 力破“首贷难”“信息孤岛” 企业融资痛点在缓解 “这是我工作多年来,经手放款速度最快、利率最低的一笔贷款。”浙江卡尔特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葛先生告诉记者,从线上申请到拿到农行发放的60万元贷款只用了5天,这让他颇为意外。更为难得的是,这是企业发展3年间,第一次不用抵押、担保,仅凭借所持有的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顺利获得贷款。 记者调研发现,针对不同类型企业面临的融资痛点,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正在逐步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 在山东,针对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难”,金融监管部门在辖内开展“首贷”培植行动,逐户建立企业培植信息档案。前9个月,山东省共有30638家民营和小微企业首次获得贷款446亿元,培植后贷款获得率为88%。 在江苏,针对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苏州搭建了一个连通75个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共享平台,打通信息孤岛。9月末,通过平台累计为1.06万家企业解决了6125亿元融资难题,其中1994家企业获得纯信用贷款1269.7亿元。 在安徽,针对科技型企业增信困难,省政府成立了一家专做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的公司,对科创企业担保费率不超过1%;并与辖内10余家金融机构达成合作,授信涉及芯片、环保、医药等行业。 “以前评判一个企业的发展状况,是看历史、看资产、看利润,现在是看实力、看市场、看未来。”农行浙江省分行小微企业部经理钱恺说,银行正探索针对不同类型企业打造更精细的评价体系,逐步打通企业融资痛点。 烦恼不少、监管出手 政策落实待加力 “我们关注到LPR有所下降,但好像利好还没实际作用到我们身上。”河南郑州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先后有两家银行以各种理由不再续贷共计1000多万元。“好在我们企业效益还不错,这要是搁别的小企业身上,可能就挺不过去了。” 在一些企业感受到融资“暖意”的同时,调研中记者发现,当前中小企业融资仍存在一些待解的难题,融资路上的“烦恼”仍然不少。 一些地方的金融机构定价“换锚”推进较慢,抽贷断贷仍时有发生;一些银行为了追求利益,捆绑销售保险、理财产品等,变相抬升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对此,相关部门已经挥出了“重拳”。近期,因小微企业贷款借贷搭售、转嫁成本,建行北京市分行和平安银行北京分行被银保监会点名通报,并要求各银行机构坚决纠正过度销售、捆绑销售、乱收费、收费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此前,监管部门还多次对银行不合理抽贷、断贷进行专项检查。 监管出重拳杜绝乱象的同时,也要充分调动银行一线员工的积极性,奖惩有度。河南漯河市中小企业联合投资发展商会会长胡纪根说:“关键是要进一步构建诚信的社会环境,增强银企互信,让银行放贷有信心,企业贷款有门路。”
“26条措施”有何利好?惠台举措反响如何?多部门详解 日前,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经商中央组织部等20个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26条措施”)。今天(11日)上午,国台办举行专题发布会,围绕大陆惠台“26条措施”中涉及为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的13条措施进行解读。 国台办经济局副局长陈斌华表示,该13条措施进一步回应了广大台企的诉求和期盼,主要考虑就是更多为台胞台企提供发展机遇、同等待遇,进一步促进台企参与大陆高质量发展、高科技创新,帮助台企加快科技创新,降低综合成本,抢抓发展机遇,实现更好发展。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表示,大陆持续出台“31条措施”“26条措施”等一系列惠台利民政策举措,为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提供更多同等待遇,受到台湾同胞的广泛欢迎和肯定。 台资企业可参与大陆重大装备研发 大陆惠台“26条措施”第1条当中提出,台资企业可同等参与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检测评定、示范应用体系建设,可同等参与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建设。 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副司长郑持平表示,大陆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规模稳居全球首位,产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目前,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已经认定了25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10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并正在积极推动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检测评定、示范应用体系建设,以及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布局建设。 据郑持平介绍,大陆对台资企业参与大陆重大装备发展、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等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目前,已经有一些台资企业先行一步,积极参与其中,享受到了增值税全额退还等政策优惠。 大陆欢迎更多台资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与所在地的省级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等联系,牵头或者是参与相关的工作,充分利用大陆广阔市场和发展机遇,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积极支持两岸企业开展5G交流合作 国台办经济局副局长陈斌华介绍,26条措施紧扣经济社会的发展热点,第2条围绕5G这一产业热点,将积极支持两岸企业就5G产业开展交流合作。 陈斌华表示,这次出台的“26条措施”中包含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大陆5G发展的措施,就是希望两岸企业能够着眼长远,坚定信心,继续秉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构建全球化的5G产业链。 为两岸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遇 根据“26条措施”,符合条件的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可以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科技部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 徐捷:进一步为海峡两岸科技企业构建良好的成长生态,为两岸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好条件,促进两岸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培育两岸经济发展新动能。 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将鼓励各地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环境,为台资企业在当地扩大投资提供政策支持。 大陆社保对在大陆台胞全覆盖 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内地(大陆)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正式出台,在大陆参加社保是关乎台湾同胞切身现实利益的事情,请问台胞会从中获得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对此,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介绍,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提供的一种社会福利制度。出台《暂行办法》意味着在大陆就业、居住、就读的台胞可以和大陆居民一样,享受国家提供的相关福利制度。 朱凤莲指出,《暂行办法》对台胞适用人员的考虑十分周全,对在大陆参保台胞实现了全覆盖。不但适用于单位就业、灵活就业、个体经营等多种形式的就业台胞,而且适用于在大陆居住的未就业台胞以及在大陆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对在大陆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台胞,大陆各级财政都将按规定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保障参保台胞的社会保障水平。 考虑到减轻台胞缴费压力和返台工作学习的实际需要,《暂行办法》为台胞在大陆参加社保做出了特殊安排。台胞如果不选择在大陆和台湾双重保险,可以凭相关授权机构出具的证明,不在大陆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切实解决了台胞关注的双重参保问题。台胞如果在达到规定的领取养老金条件之前离开大陆,可以选择保留账户、再次来大陆就业或居住时继续缴费,也可以选择由本人书面申请终止社保关系,一次性提取社保个人账户内储存额。 朱凤莲介绍,《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台湾同胞享有参加5项社会保险的权利,其中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是由大陆用人单位缴费,完全不需要参保台胞个人缴纳任何费用,切实有效提升了台胞在大陆参保的社会保障范围和力度。 尽快推动出台第三方检验机构结果采信制度 陈斌华还指出,大陆海关正在加快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研究制定采信第三方检验机构结果管理制度。“目前采信制度已经在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大陆海关将根据意见进一步完善并尽快推动出台。” 推进开展两岸行业标准比对研究推动制定共通标准 会上,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司副司长李玉冰称,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协同有关地方和行业协会,于今年5月赴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就“两岸行业标准共通”开展调研,与福建冷冻食品协会、厦门市物流企业等20多家台资和大陆企业协会座谈交流,了解福建省和厦门市的台资和大陆企业对两岸行业标准共通的需求,了解经贸合作现状,重点领域需求,以及探讨举办两岸行业标准交流研讨会,研究相关行业中标准共通的重点领域,推进开展两岸标准比对研究等工作。 “例如,茶是两岸同胞共同喜欢的饮品,为了促进两岸台式乌龙茶贸易畅通,根据大陆乌龙茶产业发展需求,我们大力推进两岸茶叶产业的标准共通,推动台湾茶叶学会和有关企业参与《台式乌龙茶》《台式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研制工作,目前两项国家标准项目即将立项公告。”李玉冰称,相信今后两岸相关业者将在更多领域推动制定共通标准,并给两岸同胞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台金融机构在大陆已设7家融资租赁公司 业务开展良好 此外,陈斌华表示,目前,台资金融机构在大陆设有融资租赁公司7家,而且这些公司业务开展良好。银保监会将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制度,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台湾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起或参与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优化服务,推动两岸金融业融合发展。
根据《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二,高达2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占GDP的比重达到32.9%。由此可见,推进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的共同选择。 尤其在To B端,在数字化转型变革的大背景下,产业电商平台的市场规模已达到十万亿级,且细分领域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大宗商品、服纺、农业、医药、快消等垂直电商网站就有4000余家,交易规模超过19万亿元。 但对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支付场景而言,交易结算流程复杂,资金清算周期冗长等问题凸显,转型中的企业急需合规、安全、灵活的综合解决方案。 据智通财经了解,作为国内领先的支付科技公司,汇付天下(01806)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产业链支付解决方案“企账通”,深度贴合业务场景,以金融科技中台能力赋能产业,用创新思维和领先技术“链”接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 企账通于2018年重磅推出,致力于为垂直电商、物流、供应链、航旅等领域,“量身定制”一整套支付与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汇付天下企账通以账户切入场景,以账户链接产业,助力产业链构建和提升“金融科技中台”能力。合作企业通过企账通,可以拥有多层级账户体系,实现在线开户、账户分类管理及多种资金管理方式;同时解决企业“资金流、信息流、票据流”的三流合一,实现交易过程中业务和财务报表的统一;此外,汇付天下通过对接多家银行及第三方保理公司,为合作企业提供余额理财、消费分期、金融保理及供应链金融等增值服务。 不仅为合作企业提供了金融级的账户服务能力,企账通还依托汇付天下深耕支付十余年的积淀与经验,通过聚合支付、支付多元化封装、高效灵活结算等支付能力,改善行业资金流转效率,保障合作企业支付资金的合规、安全与灵活。 除此之外,汇付天下也在积极探索引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最新技术,打破产业链信息孤岛现象,降低产业链融资成本。 支付的真正意义在于让货币得以流通。如果信用是货币的内涵,那支付就是货币的外延。近几年,区块链凭借其独有的信任建立机制,其不可篡改、高透明度、点对点的优势,降低了中间成本,实现安全高效的支付与结算,对第三方支付企业即是机遇亦为挑战。 目前,汇付天下企账通正与业内领先的专注于医药产业服务的GPO药品集采平台,探索试点交易信息上链、电子合同上链、药品运输物流信息上链以及药品生产信息上链等应用方案。借助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助力医药产业提升交易的透明度、智能化,完善“数字化+量化集中采购”的全场景平台化建设。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汇付天下于2006年6月在上海创立,并在2018年6月登陆香港交易所主板。2019年上半年,汇付天下完成支付交易量1.06万亿元,同比增长25%;总体收入达到18.69亿元,同比增长34%;毛利为4.60亿元,同比增长21%;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73%。
艾比森:拟以3200万至6000万元回购股份,回购价不超13元/股。 联创股份:子公司“1.6万吨/年新型氟碳化学品产业链项目”获准立项,项目投资总额2.5亿元。 捷佳伟创:公司及全资子公司与通威股份下属子公司近一年内签订经营合同额达9.7亿元,占公司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的69%;同时公司拟推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及员工持股计划。 深纺织A:锦江集团对公司子公司盛波光电2018年度业绩承诺补偿履行完毕。 要闻汇总: 阿根廷对铝制散热器反倾销调查终裁征税 商务部消息,11月22日,阿根廷生产和劳工部发布2019年1283号决议,决定结束对原产于中国的铝制散热器的反倾销调查,征收87%的反倾销,有效期5年。此外,11月22日,阿根廷生产和劳工部发布2019年1282号决议,决定结束对原产于中国的油浸式三相变压器的反倾销日落合并情势变迁复审调查,继续征收54%的反倾销,有效期5年。 消费税立法提速 征求意见稿最快年内公布 记者从消息人士处了解到,消费税法征求意见稿有望在年底前公布,公开征求大众意见。专家认为,目前包括增值税在内的多部税种立法都遵循着保持现行税制框架和税收负担水平总体不变原则,因此消费税立法也将遵循这一原则。消费税是针对特殊消费品征税,目的是抑制这类商品消费,并筹集财政收入。从目前消费税15个税目来看,征税的商品主要是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商品、奢侈品、不可再生资源、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等。 农业农村部:本周猪肉批发价格环比下降6.5% 农业农村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本周(11月22日-11月28日),猪肉批发价格为42.82元一公斤,环比下降6.5%,连续三周批发价格下降。 央行金融研究局:应吸取发达国家片面依赖量化宽松的教训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副局长张雪春在2019中国金融年度论坛暨金融街金融市场峰会上演讲中表示,面对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我们国家应该吸取发达国家片面依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教训,珍惜我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协调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关系,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前三季中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同比增长超30% 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副司长贾舒颖29日在“一带一路”电子商务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表示,跨境电商推动我国外贸提质升级,商务大数据对重点电商零售进口平台监测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同比增长超过30%,促进了贸易进口,并助力国产品牌“出海”。 雄安新区首个院士工作站揭牌成立 11月28日,中国雄安集团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在雄安新区举行揭牌仪式。这是在雄安新区建立的第一个院士工作站,将为新区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为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上海推出“科创企业上市贷”企业服务方案 12家银行现场授信44.7亿元 上海市举办贯彻“浦江之光”行动发布“科创企业上市贷”企业服务方案仪式。会上,12家商业银行向首批12家科创企业现场签约授信44.7亿元,用于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拓市场、引进和培育人才、创新产品应用推广等方面,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生态环境部:全国关停涉重金属行业企业1300余家 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苏克敬在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以来,全国关停涉重金属行业企业1300余家,实施重金属减排工程900多个,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工信部官员:希望奶业20强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 11月27日,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二级巡视员张军在2019中国奶业20强(D20)峰会上表示,希望中国奶业20强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创新发展中高端特色乳制品,促进产品差异化竞争;继续抓好自有奶源基地建设,提升优质原料供应保障水平;不断完善追溯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试点范围,提振国产奶粉的消费信心。 三峡集团在广东首个海上风电项目首批机组并网发电 11月29日,三峡集团在广东首个海上风电项目首批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是三峡集团广东阳江“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一期项目,位于阳江市阳西县沙扒镇海域,风电场离岸距离约28公里,场址面积50平方公里。 我国大力推进5G等信息技术服务智慧城市建设 记者29日从工信部获悉,我国将大力推进5G、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服务业渗透应用,培育智慧交通等新模式新业态,服务智慧城市建设。 时隔三年半 日韩将于12月举行贸易管理局长级对话 据日本放送协会(NHK)29日报道,日韩两国已经决定,将于12月的第3个工作周在日本东京举行有关两国贸易管理的局长级政策对话,这将是双方时隔3年半首次进行此项对话。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发表的内容,此次会谈将在12月16日至20日之间择期举行。
关于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 和平安银行北京分行办理小微企业贷款借贷搭售转嫁成本问题的督查情况通报 近期,根据群众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的问题线索,国办督查室在先期暗访的基础上,协调中国银保监会及北京银保监局组成核查组赴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简称建行北分)和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简称平安北分)就借贷搭售、转嫁成本等问题依法进行现场核查。核查发现,两家银行部分分支机构未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的部署要求,执行监管规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抵押类小微企业贷款存在借贷搭售、转嫁成本等问题,变相抬升了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增加了小微企业负担。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建行北分个别客户经理违规向小微企业借款客户搭售人身险产品 核查发现,建行北分下辖通州分行个别客户经理违背客户真实意愿、强制要求小微企业借款客户在办理贷款过程中购买“贷无忧”人身险产品。该产品以借款人为被保险人,以意外伤害身故及残疾为保险责任,以银行为第一受益人。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间,建行北分下辖通州分行新发放抵押类小微企业贷款137笔、累计发放金额5.92亿元。其中47笔、累计发放金额1.93亿元小微企业贷款的借款人购买了“贷无忧”人身险产品,占全部发放金额的32.60%,占全部发放笔数的34.31%,保费合计47.91万元。 此外,建行北分部分客户经理在推介“贷无忧”人身险产品时,利用银行优势地位,通过话术变相误导客户,使其认为该人身险产品为发放贷款所必须的风险防控措施,导致部分客户错误理解并购买了“贷无忧”人身险产品。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间,建行北分新发放抵押类小微企业贷款2114笔、累计发放金额98.11亿元。其中160笔、累计发放金额6.19亿元小微企业贷款的借款人购买了“贷无忧”人身险产品,占全部发放金额的6.31%,占全部发放笔数的7.57%,保费合计201.85万元。 二、建行北分违规将押品评估费转嫁给小微企业借款客户承担 核查发现,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间,建行北分新发放抵押类小微企业贷款2114笔,上述2114笔贷款押品评估费用均由借款人承担,涉及评估费约为295.58万元。 三、建行北分未区分押品风险状况,要求所有小微企业借款客户为抵押物购买财产保险并承担相应保费 核查发现,建行北分未对小微企业贷款抵押物是否属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影响而造成损失的押品”进行区分,“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小微企业借款客户为抵押物购买财产保险,并承担相应保费,客观上增加了小微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间,建行北分新发放抵押类小微企业贷款2114笔,上述2114笔贷款抵押物全部购买财产保险,并由小微企业借款客户承担保费,保费合计849.22万元。 此外,建行北分部分客户经理存在变相引导客户到指定保险公司购买财产保险的行为。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间,建行北分新发放抵押类小微企业贷款2114笔,上述2114笔贷款抵押物全部购买财产保险。其中,1393笔购买了建信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财产保险,占比65.89%。 四、平安北分违规在个人经营贷款过程中搭售高额人身险产品 核查发现,平安北分违规向个人经营贷款借款人搭售平安福人身险产品。该产品以重大疾病、身故、意外伤害身故及残疾为保险责任,交费频次为年交、交费年期10至30年。2017年6月14日至2019年4月30日间,该行办理个人抵押经营贷款业务4721笔,累计发放金额133.73亿元。其中1295笔、累计发放金额41.58亿元个人经营贷款的借款人购买了平安福人身险产品,占全部发放笔数的27.43%,占全部发放金额的31.09%,保费合计2327.78万元。核查组对部分借款人进行了电话回访及见面访谈,其中13位借款人反映该行在办理贷款过程中,存在强行将购买保险与贷款进行挂钩、违背借款人真实意愿、损害其消费者权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办理贷款时必须上保险,贷款额度与保费金额挂钩(客户经理要求保费一般为贷款额度的1%),不买保险则贷款利率上调等。 从督查情况看,建行北分、平安北分对国家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的重大决策部署认识不到位、落实不彻底,未切实全面履行社会责任,未真正落实对小微企业服务优惠和减费让利原则,对监管部门明令禁止的借贷搭售、转嫁成本等行为搞变通、打擦边球,内部监督检查缺失,业务、合规、审计三道防线未能切实发挥作用,对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行为治理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并有效遏制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中的违规行为,影响了国家有关惠企利民政策举措的落实效果,削弱了小微企业的获得感。此外,两家银行过于重视发展中间业务收入等经营效益类考核指标,对保险销售设定的激励机制较高,使得基层业务人员多以短期利益为先,忽视了合规经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小微企业客户利益受到损害。 中国银保监会对督查发现的问题高度重视,已经约谈建设银行总行、平安银行总行,责令其立查立改,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整治全行存在的问题。北京银保监局按照相关规定,对建行北分、平安北分有关违规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并采取相关监管措施,责成两家银行严格落实整改要求,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建行北分已经暂停向小微企业借款人销售“贷无忧”保险,明确由银行承担小微企业贷款抵押物评估费,对不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影响造成损失的押品不再要求办理抵押物财产保险。平安北分已经停止向个人经营贷款借款人销售保险产品。 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重要任务。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带头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加强普惠金融服务,确保小微企业信贷综合融资成本在2018年基础上再降低1个百分点。有关部门要推动和引导其他金融机构全面履行社会责任,落实对小微企业服务优惠和减费让利原则,实质性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就业扩大和新动能成长。有关监管机构要加大监管力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贷款中附加不合理条件、变相抬升企业融资成本、对冲减费让利政策效果的行为,必须坚决整治查处、绝不姑息。国办督查室将对相关工作部署落实情况持续关注,加大督查力度,切实维护中央政令畅通,确保令行禁止。 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 2019年11月18日
聚焦长租公寓爆雷|“双面”租金贷 运营机构如何驾驭? 面对盈利难、融资难的困局,“租金贷”受到长租公寓机构的追捧。但是,“租金贷”似乎是一把“双刃剑”,“租金贷”使用得当,可以支持企业回笼资金、扩张规模;若是使用不当,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在头部长租公寓平台扎堆上市的同时,其背后“租金贷”模式的风险也让业界关注。业内人士提示,对于“租金贷”需要加强监管,企业也要有风控机制。 蛋壳公寓、青客公寓涉足“租金贷” 租金贷业务是蛋壳公寓扩大规模的一大手段。据蛋壳招股书表示,蛋壳公寓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向某些地区租客提供租金贷。租户在支付第一月租金、服务费和押金后,金融机构支付11个月预付款至蛋壳公寓,蛋壳公寓向金融机构支付相应利息。2017年、2018年、截至2019年前9个月,蛋壳公寓用户使用租金贷占比分别为91.3%、75.8%、67.9%。 蛋壳公寓的重要资金来源,包括金融机构预付租金和租客预付款。2017年、2018年、截至2019年9月30日,蛋壳公寓分别从金融机构获得预付款9.376亿元、21.27亿元和31.057亿元;租金贷利息支出分别为5230万元、15300万元、1.76亿元。 蛋壳招股书表示,蛋壳公寓与金融机构合作,为租客提供租金融资,并向蛋壳公寓支付预付款。这种安排,虽然实质上是融资活动,并记录为融资活动的现金流入,但构成了支持蛋壳公寓业务运作的重要现金流入来源。 青客公寓也不例外,青客公寓选择同金融机构合作为租户提供租金贷服务。青客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青客公寓已与11家金融机构达成了合作,其租户的65.2%使用了分期付款服务。新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按青客公寓1100元左右的平均月租金,青客沉淀的预付租金规模接近5亿元。 融资难促使“租金贷”受热捧 在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虽然“租金贷”目前被外界广泛诟病,但客观上可让运营商、租客、金融企业三方获利。 对租客而言,可在不花任何利息情况下,从原来的季付、年度转为月付。降低其付租压力,其背后原理在于,公寓运营企业通常会帮助租客垫付分期产品的资金成本。 而对于长租公寓运营机构而言,“租金贷”是支持企业回笼资金并规模扩张的一大金融工具。作为一种新兴业态,长租公寓面临前期投入大,回收期较长,短期盈利能力难的问题。来自联讯证券的一份长租公寓研究报告指出,集中式长租公寓收益率为10%-20%,10年以内回本。而分散式长租公寓的利润率则在10%左右,具体与运营方是否囤积足够房源以及运营能力有关。 不仅面临短期盈利难,长租公寓还面临融资渠道狭窄的局面。此前,长租企业发债主要是地产背景的企业,而非地产背景的企业几乎没有涉及,即便发行ABS或类REITs产品,也是极少数。 不过,2018年以来,多家房企的租赁融资被叫停,包括合生创展100亿元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券、富力60亿元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券、鸿坤20亿元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券、中骏40亿元私募公司债券等。近日,规模3亿元的“国都证券-融创长租公寓一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被上交所终止审核;美的置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红塔证券-诚美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亦于11月15日被深交所中止审核,据悉,该笔债券类别为ABS,拟发行金额10.13亿元。 此外,随着资管新规要求,不准期限错配和“资产池”运作,据中国理财网上的产品显示,近来发行的理财产品多数在1年以下,这些专项债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不强,期限又动辄3-7年,若想成功发行,还需提高利率,势必推高财务成本。 在此基础上,很多“二房东”从资产管理、金融的角度来运营公寓,其中,“租金贷”此前被长租公寓机构看好,并广泛被长租公寓机构使用,以支持企业回笼资金并规模扩张。 业内人士曾以北京四环一单间向记者举例道,前期公寓企业的装修成本一般为7000-13000元之间,1-2个月后,这一单间对外出租,假设租金为3000元/月,其中约有600元左右归属公寓企业,2400元归属于房东,但通过“租金贷”的方式,公寓企业可沉淀1年28800元房东租金,如果租约为2年则为57600元。这意味着只要保持高速发展,现金流就可持续为正。 “目前大家谈‘租金贷’似乎都打上了违规、违法的标签,实际上租金贷是公寓机构拿来融资的金融工具,工具本身并不存在问题。问题出现在操刀使用工具的人,是否故意欺瞒用户签订贷款协议,是否为了盲目扩张而过度使用了租金贷。”蘑菇租房联合创始人龙东平表示。 房东东创始人全雳亦表示,租金贷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是银行正常的一个金融产品,主要是看运用租金贷的是什么人或机构。 “租金贷”模式成企业扩张利器? 问题在此,“租金贷”为何会被推到备受质疑的尴尬境地?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随着长租公寓行业野蛮生长,“金融+长租公寓”的模式出现了异化,市场上的租金贷产品,多是以12个月租期为主,甚至一部分达到24个月,这导致不少长租公寓企业利用长收短付,将资金杠杆加以放大。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租金贷,超出了部分市场上租客需要一次性支付季度租金所产生的借款需求,而是成为了长租公寓运营商进行廉价融资的工具。 而正是有了这些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一些长租公寓机构更敢于冒进扩张规模,甚至频现“高收低出”(拿房成本高于租金)这类租金倒挂现象。而“高收低出”模式,也是过去一年,杭州鼎家、南京乐伽、北京昊园恒业等长租公寓机构“爆雷”的根本原因。 此外,记者了解到,长租公寓在出租前一般会把房屋进行标准化的装修改造,这会产生大量前置成本投入,这笔支出正常需三四年才能回本。但在行业缺乏长期贷款、匹配的金融产品支持下,公寓企业就会运营“租金贷”的方式回笼资本,但租金只能支持一两年的成本,因此,也存在“短债长投”产生的资金风险。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中原集团副主席施俊嵘明确表示,在某种程度上,长租公寓是在利用业主、租客的资金再投资才能产生效益,基于此,他认为,这一生意有很多炒作成分,不是很健康。 某长租公寓高层人士表示,合理合法运用金融工具,减轻租客租金压力是良好初衷。但需要注意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否明确告知租客是贷款行为,且供租客自主选择;二、要有风控机制,建议金融渗透率控制在30%以内,企业运营风险才相对可控。 多个城市监管整治“租金贷” 在龙东平看来,在外部需求旺盛,企业具备有效运营能力,在一定的风控前提下,可以妥善使用一些合适的金融工具。但在目前,长租公寓大环境并不好,所有的租房机构都应该对金融保持足够敬畏,相关部门也需要对此进行监管。 实际上,随着长租公寓市场屡屡“爆雷”,不少地区已开展租金贷业务的监管,不少银行也叫停了“租金贷”业务。 今年8月,南京市房产局、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用2个月时间,依法严查“高收低出”、挪用租金等行为。随后,杭州也宣布开展为期1个月的住房租赁市场专项检查工作,检查内容主要包括严查是否存在租金贷合同套嵌、高收低租、虚假房源等问题。 10月9日,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发布《杭州市住房租赁资金监管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要求住房租赁企业向房屋委托出租人支付的租金以及向房屋承租人收缴的租金、押金和利用“租金贷”获得的资金等租赁资金均应缴入专户管理。 此外,西安市住建局、市委网信办、市金融工作局等七个职能部门也于近期联手对住房租赁中介机构进行为期4个月的集中整治。重点集中在违规经营、违规出租住房、违规分割出租、发布虚假租赁信息、违规提供“租金贷”、违规提供经纪服务等方面。济南市亦开展了住房租赁中介机构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其中包括了违规开展租金消费贷款业务,包括违规提供租金消费贷款等金融产品和服务。
营商环境改革持久战 11月12日,北京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升级到3.0版。两年间,从1.0版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到2.0版增加了企业和群众反映集中的诉求和问题,再到3.0版全面对标企业和群众需求,全方位推进营商环境各领域改革。204项举措,超出前两次总和,凸显了改革力度更大,系统性更强,透明度和参与度更高。 一波接一波的改革举措,在彰显政府决心的同时,旨在为市场主体注入强心剂。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创新活力涌现,企业生存壮大,营商环境是发展土壤。城市竞争力提升,国民经济行稳致远,营商环境是重要助推。 一方面是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全球投资、消费需求渐显颓势;另一方面是国内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转型要求。于内于外,改革势在必行。 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中,作为中国的样本城市之一,北京得分连续两年大幅提升,跻身全球前30位。就全国而言,营商环境改革的“北京样本”先行先试,释放了积极信号。 资本和生产要素的流动,营商环境是重要参照系。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何筑巢引凤?近年来一系列改革过程中已经摸索出一套方式。一方面是做减法,降低门槛,简化流程,压缩时效,给企业更多的无障碍通道,以提高效率,释放经济活力。在已有的尝试中,无论是电力三零服务还是企业开办成本为零,企业开设成本一降再降。 目前,北京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达到215家,实现翻番。全市拥有独角兽企业82家,接近全国半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6.2%,远超OECD国家2.5%的平均水平。这自然离不开北京构建包容普惠新生态的努力。但同时,这也对北京的营商环境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企业引进来,更要留得住,能壮大。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痛点、堵点,例如融资续贷、产权保护。简政放权,并不意味着“无为而治”,在角色定位上,政府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而加上的身份便是“服务管家”,以“店小二”的姿态,主动靠前,主动对接,主动服务,企业才能最终成为改革的获益者。 此外,市场经济是追求公平竞争的契约经济,只在法治环境下,才能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的规则和秩序,降低交易成本、维护信用关系,保障各种经济活动顺利进行。10月23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首个国家级优化营商环境法规即将落地。 规则越透明,企业发展越踏实。北京优化营商环境3.0版在加强信用和法治建设,让市场环境更公平的同时,也在逐渐织密制度网络。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军此前谈道,将加快研究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地方法规形式细化落实国家《条例》中的原则性规定,同时积极对标国际先进规则,率先探索一批先行先试改革措施。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营商环境改善当然也非一日之功。可以想见,北京优化营商环境3.0是最新版本,但绝非最终版本。